城市站点
> 从岭南酒起源的历史痕迹看佛山最早的酒
详细内容

从岭南酒起源的历史痕迹看佛山最早的酒

时间:2020-12-13     人气:8932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何时出现佛山的谷物酿酒?这是我们讨论佛山酒文化史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距今约6000年的西樵山文化包含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遗存。最早的细石器遗址,遗物包括小石叶、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等......

  何时出现佛山的谷物酿酒?这是我们讨论佛山酒文化史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

  距今约6000年的西樵山文化包含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遗存。最早的细石器遗址,遗物包括小石叶、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等,这些细石器是一种复合工具,是古人用于剥离动物的肉和皮的工具,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地点和遗址,分布于西樵山南、北、西麓或台地。西樵山遗址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以霏细岩为原料的半成品遍布珠江三角洲,其次是它的工具以双肩石器、有段石器为特征,同时有生活、生产遗址。杨式挺认为西樵山遗址有“锄农业”,该遗址的双肩石器、有段石器是可以用于耕作的。但从本质来说,西樵山遗址只是贝丘遗址和山冈、台地遗址,经济特征是以采集渔猎业为主。从农业考古的角度看,长端的双肩石器、有段石器绑上竹木棒就能撅地。遗址分布于西樵山的山麓或台地,显然不能种植稻——即使有可能种稻,也是旱稻。但西樵山文化迄今为止未发现过古稻的痕迹,从农业考古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实物。因此,西樵山的“锄农业”种植的只可能是块茎类的作物——薯蓣类的植物。虽然从酿酒史来说,薯蓣类植物的淀粉也可以通过粉碎、发酵、糖化的程序酿造成酒,但相关史料很少有这种记载。据此推测,西樵山遗址的居民喝的可能是天然果酒。

  距今4300~3200年,佛山河宕遗址是比西樵山遗址先进些的贝丘遗址。佛山河宕有古村落遗址,出土陶器和精美的磨制双肩石器、石斧,其中大型的石器是可以用于锄耕农业的,而且在遗址中发现猪的遗骨。专家论证河宕遗址的猪是家养的。按照原始农业起源的理论,猪的饲养起源与原始的作物栽培业几乎同时发生。河宕遗址是半咸水半淡水的贝丘型遗址,如果有种植业也只可能与西樵山一样是栽培块茎类植物,不能提供养猪需要的饲料,因此河宕遗址考古报告对家猪遗骨的科学鉴定,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河宕遗址有大量的陶器碎片,最突出的是出现完整的夹砂陶釜、圈足罐、盂、深腹豆、圈足盘,彩陶盘的残件、各种夹砂陶的碎片,表明盛装食物的器皿很多,能盛酒的器皿更不在话下,因此可以推测河宕遗址的居民能储存天然果品,通过果品的自然发酵来得到天然果酒。

  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发现动物有淡水龟、鳖类和硬骨鱼,其中鲶鱼科和鲈鱼科等少量种属可以辨别。陆生动物有野猪、鹿、牛、狗和亚洲象等。在简短的报道中说发现木质工具和米粒。但发现者说,这米粒与遗址无关系。我们推断,古椰贝丘遗址的经济水平不会超过河宕遗址。

  西樵山文化、河宕遗址、古椰贝丘遗址,根据其工具分析,是存在“锄农业”的,但只能种植块茎类的作物,如薯蓣科的薯蓣、芋头之类。而古代先民懂得块茎类植物的加工,制成干粉以便储存。古代海南岛的黎族懂得酿“番薯酒”。旋花科番薯和薯蓣科薯类、天南星科芋头等块茎类统称“薯粮”。天南星科芋头和薯蓣科薯蓣可能是最早用来酿酒的块茎类植物(旋花科番薯是明代万历年间才引进的)。那可以推论,佛山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可能也懂得用块茎类植物加工成的淀粉酿造酒。特别是河宕遗址有如此多的陶器,能盛装食物,他们将淀粉放入陶罐,淀粉如果被水浸,时间长了自然发酵,古人或从此懂得块茎类淀粉酿酒。由于块茎类植物不能储存过久,上述只能是推论,更直接的证据有待在古遗址中发现酿酒的痕迹。

  佛山澜石的东汉墓葬发现陶水田模型,这是佛山栽培水稻的最早证据。汉代的酒文化已经很发达,澜石的东汉墓主人应该会酿酒,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佛山的谷米酿酒就出现了。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四辑之《佛山酒文化史》,作者陈忠列、吴建新,选作本文时略有删减。)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