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长地久
1.【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2.【注解】
上一章说的谷神不死,绵绵不绝的生发万物。谷神代表着大道,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存在了,也不知道是谁之子,似乎在象帝之前都已经存在了的。这一章顺着上一章的意思进行阐释。仔细看道德经的章节之间关联还是很紧密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道德经这个版本比较散乱了。并不会由于年代久远原来记录在竹简上,丝线脱落而致使散乱。这一章接着说天长地久,也说圣人的长久。大道生育天地万物,天很长地很久。圣人恩泽世人,其恩德如同天地般长久。古代的人们以为天地有别,站在地球上,看着天空,以为地和天是两回事。现代的科学让人们知道地是代表着地球,地球本来仅仅是天空苍穹中的一个星球而已。站在月球上看星空,月球就是地,天空就是天。本来无天无地,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天,天地本来并无区别。天地本来为一,正如善恶本来为一。天地并没有自求长久而能够长久,用这个来比喻圣人忘身忘我此身能够得以存,不尚名才能够得以流芳百世。圣人老子无私,并不尚名,但道德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经典。老子并没有想着给世人留下什么,看到周室衰微,气数已尽而无力挽回,决定归隐了,不忍心世人找不到明师,给世人留下了这部真言。圣人老子外其身,置身于名利之外,才能够保存自己。他知道当时会出现战乱,自己再大声疾呼推行大道也不可能了。只能寄希望于乱极则治,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如果他继续贪图荣华富贵,可能此身就难保了。
天长而地久,圣人也如同天地那样长久。天地之间有日月照亮世人。天地之间有圣人照亮人间。圣人传承心灯使得长久。天属阳,轻清在上。地属阴,重浊在下。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圣人老子这部经典,能够点亮世间的黑暗,点亮世人心中的心灯。代代薪火相传,就像奥运的圣火一样,不断地传灯下去。心灯虽然微弱,点点心光,但是却能够比天还长,比地还久。有个小灯教堂的故事,叙利亚南部有个教堂名字叫:小灯教堂,世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神父也说不出来,是否耶稣也是说的心灯,小小的心灯呢?两千多年来,每天晚上必定有一盏灯,过去用的是油灯,现在用的还是油灯。为什么要整夜点一盏小灯,神父也不知道,神父说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传统。禅师接引德山的时候,也是把一盏灯递给他,使得他有了顿悟。教堂里有个壁画,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往前走,有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拉着耶稣的衣服说:耶稣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会照顾我们穷小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耶稣似乎有点答非所问,神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太阳下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可以看到山谷中虽然没有多少人家,但是家家户户都点着灯。耶稣虽然走了,太阳虽然下山了,可是耶稣的大爱,不言之教却让世人深受触动。心灯却在人世间世世代代的传承下来了。说到太阳,联想到了尼采。尼采说自己是欧洲的佛陀。他说自己是太阳,真有点像庄子一样惊世骇俗,但是并非狂妄之语。
世人都想追求长久。古代的帝王都想江山永固,长生不老。可是有谁见过帝王能够长生不老的呢。唐代的时候服石和炼丹的风气盛行,有许多的皇帝都死于仙丹中毒。唐朝二十一位皇帝当中就有六名死于仙丹中毒。就连大名鼎鼎的文豪也不例外,其中包括了韩愈和元稹。这些达官贵人希望能够长久,但反而很早的离开了人世。天地并不想着长久,才能得以长久。圣人也并不想着长久,才能长久。世人都是怀着一己之私,认为谋划的天衣无缝就能够长久了。殊不知有私心了,都不能够长久。天道是非常隐私难见的,非常的自私的。这里的自私是说非常的隐秘,很难窥测得到。天道并不是刻意隐藏,而是如同隔着一层窗户纸,世人被物欲遮蔽了看不到而已。虽然天道隐秘,但是生成万物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到的,这是没有任何私心的。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也是以百姓为刍狗。没有任何的私心,没有区分亲疏贵贱。私为阴,隐微难测,不是得道之人很难知晓。公为阳,天下为公,万物生成,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私和公也互为阴阳。怀道的君主,为百姓谋福祉,谋虑隐微难见。世人不可得而窥之,是至私的。臣下仰望如同高山仰止,不知道有多高,直耸入云霄。怀道的君主考虑的事情,世人不一定能够知晓。但是应用出来了就看得到了。大道并非刻意为私,只是世人不能轻易的见道的,以为是私。圣人行无为之事,如果不得不有为,就会观善恶,察是非,施政令,行赏罚,如此显然明白了。世人都可以看得到,可以称之为至公。如果世人刻意有为,虽然看来似乎是至公了,可是总是会存在着偏差的,其实并非真正的公。圣人以慈悲之心,救渡世间众生,虽然没有想追求名利,但是老百姓铭记其大德厚恩。圣人没有想着事事争先,不敢为天下先,反而得到世人推崇和尊敬。仁君例如尧舜禹,一心为民考虑,清静寡欲,把老百姓的利益考虑在前面,老百姓也没有把他们给忘记,更加敬重他们。圣人置身于世外,才能够保存其身。每个人的自性如同箭靶,无数的欲望和诱惑,犹如乱箭一样,如何能够避免得了伤害呢?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什么东西最为长久呢,世人能够想到的只有天地长久。天遵循大道的规律无休止的运行,劳作不息。日月双轮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黑暗。日月变化给世人带来了白昼和黑夜,同时也将人们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变为满头银丝的老人。世间本来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只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而已。日月的轮回变化,使得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上天无私的以雨露润泽着万物,从不计较得到任何的回报。正是因为天道酬勤,才能够成就天的长。大地孕育世间万物,承载着万物,虽然生育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虽然有大的功德但是也不会自己觉得很自满。大地从来不排斥任何污垢,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因为地的厚德载物,才能够成就地的久。
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无心自求长生,所以才能长生。如果刻意的有生,就有了灭。生灭是互为阴阳的,无生就无灭。人生如同蜡烛,如果点着了,就有熄灭的一天。即使长命百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百年也就是三万多天而已。三万多块钱大家觉得多吗?佛家经常苦口婆心的给大家讲,生有何乐,如同少水鱼。每天水都会变少一些,总有干涸的一天,鱼儿还有什么好觉得快乐的呢?常言道天长地久,人们也经常用天长地久来比喻美好的爱情的地老天荒,长久不变。在古今中外许多诗篇例如《诗经》中有大量的歌唱美好爱情的篇幅。但人们的生命长不过百年,爱情也是昙花一现罢了。这也是无常的,况且爱情用的是妄心,代表着欲望,会经常容易发生变化。世人如果相信爱情,就如同把房子修建在流沙之上,根基不稳如何能够稳固长久呢?人世间就多了许多关于爱情凄美的故事。世人自性本来都是相通的,只是物欲遮蔽了而已,由此看来世间的男女本来都是心灵相通的。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国王对唐僧产生了爱恋,唐僧也有点动摇了。美丽的歌曲唱道:“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红楼梦中枉凝眉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爱情是有缘有故的爱,有缘有故的恨,很多人因爱生恨。佛陀说爱里有苦。爱字繁体字,中间有一个心字,可是简体字把心都简化了。世人的爱情是小爱,是自私的。即使轰轰烈烈也不过昙花一现,不能长久。唐朝有个大诗人叫欧阳詹,他与韩愈同一年考中进士,他是第二名,而韩愈是第三名。欧阳詹在太原的时候有缘认识了一名青楼的美丽又有才气的女子,两情相悦约定终身。后来欧阳詹去了长安,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任何音讯,没有能够及时的赶回来。结果那名痴情的女子抑郁病逝了,留下了一缕青丝作为纪念。还留下了一首诗: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欧阳詹看了之后就大吐鲜血而亡了。小爱可能会转化成恨,也可能会伤及性命,并不会长久。陆游年轻时候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十年后陆游一人在沈园喝闷酒,刚好唐婉和新丈夫在散步。唐婉给陆游敬了杯酒,陆游郁闷的把酒喝下去了。陆游借着酒兴,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然后就离开了。后来唐婉仔细品味那首诗,也做了一首钗头凤进行回应。不久就抑郁病死了。小爱可能会伤害人的情志,甚至是性命。圣人对众生是无缘无故的大爱,是长久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章节的前后高下长短。前面讲天地能够长久,接下来讲圣人为什么能够长久。圣人与世无争,没有想着要争在别人前面。圣人没有区分什么前后高下,也没有想着走在前面。世人享乐争着走在前面,圣人吃苦争着走在前面。圣人不想走在前面,反而被老百姓推举到了最前面。世间的众生如同迷途的羔羊。羔羊已经迷路了,就要找到牧羊人或者领头羊。圣人已经找到了大道的方向,即使他走在后面大家也会跟着一转身以他为首来走的,后面就变成了前面了。圣人不务于权位,而务于道德。唐朝布袋和尚有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佛陀说颠倒众生。世人的前进是退步,殊不知退步原来是向前。
外其身而身存。这里也暗示了为什么圣人老子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如果圣人此时还不知道放弃权力地位,可能此身都难保了。功成身退,这是符合上天之道的。世人往往置身于名利之中不能自拔,也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跳出了这个污浊的世间就能够保存下来了。如果把自己放置于物欲之中,成为众矢之的,如何不中招呢?如果不摆脱名利,如同把自己当成靶子了,如何能够保全自身呢。如果能够不陷于小我当中,就能够感悟大我。世人往往不能放弃权位,给自己引来祸害。人们都习惯于攀缘上位的人,不习惯于关心下位的人。殊不知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年霸王项羽逃至江边时,假如排除他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因素,就是由于一个普通百姓故意指错方向才未能逃回江东。明朝胡惟庸贵为百官之长,看似前进到了顶峰,可是却面临着莫大的危险,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后来也被朱元璋诛杀了。如此这般,还不如做个平民百姓,自己可以明哲保身,也不至于牵连家人。圣人不爱身以丧道,置身于物欲之外,物欲就无法伤害到他了。
(3)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耶。假如天道不以无私来面对万物,就不能够成就这么大的功德了。假如圣人不以无私来面对世人,百姓就不会把他们推举到前面来了。尧舜这样的君主,没有任何的私心,世人却成全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了天子。其实这样的天子对世人来说又有什么好争的呢?没有什么特权,也没有什么物质享受,只是为百姓辛苦的服务。天道生天地万物,无私的恩泽着天地万物。天道看似自私隐秘,世人很难看得到。但是并不是天道故意隐藏,荡荡天门万古开,通往天门的天道永远都是敞开着的,并不是私密的。只是因为世人双眼被物欲所蒙蔽罢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颗小黄豆堵住耳朵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并没有任何的私心,也不区分亲疏贵贱。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不区分亲疏贫富,都能同等的对待。
故能成其私。天地和圣人都是无私的,却能够成就其长久的私心。圣人并没有心长久,可是世人以其为举世的明灯。老子说到这里,审问它说,这岂不是圣人以无私而返成其私了吗?世人往往为自己和子孙深谋远虑,想做千秋万载的打算,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然而却事与愿违,身死而名灭。世人大的盗国,如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小的偷盗金银珠宝。世人虽然以私心谋取名利,但终不能成其私,何长久之有呢?每个人只是赤裸裸的来到世间,又赤裸裸的离开而已。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生前建立了赫赫伟业,死后只不过横卧在方寸土地的荒冢之中。曹操一世英明,机关算尽,最终魏室江山还是被司马家族给谋取了。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历经秦穆公、秦昭王等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始皇横扫六国,但是维持仅仅不到两代人,即土崩瓦解,为刘邦做了嫁衣。清朝顺治皇帝正是因为看清楚这一切,才遁入空门的。老子说世人在世时,为了一己之私,但是却不能够像天地一样长久。反而,圣人无私无我,能够历经万世。
第六章 谷神不死
1.【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注解】
上一章说到天道虽然虚空,但是可以不断地生发万物。这一章自然的顺着上章的意思进行阐释,两章之间不是孤立的,意思很连贯。大道为天地之根,万物生发之门,心为人的天机。从天地之根,可以生发万事万物。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章节虽然空虚而不屈竭。天机一发动就会源源不断的生发万物。
大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大道生天地万物。草木茂盛在于根。根在土地的下面,很难看得见,但却是草木的根本所在。雪莲花经历漫长的等待才发芽,毛竹把根扎得很深,经历好多年才发芽。大道为天地之根。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物欲是死之根。本来没有生,也没有死,有了生才有死,生死互为阴阳。如果世人贪生过于厚,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了。世人为了感官的享受,每天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到了深更半夜还不按时睡觉,这是不符合养生的规律的。待到突然发病了才知道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世人追求名利,以为自己功劳很大,反而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了。如此看来,的确死是根植在生的土壤上的。求生太厚了,反而导致死亡了。兵家有讲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仅是兵家,有许多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如同死过一回,这样就能够看破许多东西,能够使得生的更好。凤凰涅槃是为了浴火重生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原来的小我已经消融了,已经进入了无我的境地了。世人的生死都由于心,心的生死皆由于物。如果心随物转则死,物随心转则生。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生命力旺盛,来到这个世间,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及至长成人,求生之厚,追求名利,殊不知这些都是导致死地的根源。花儿的美丽,注定了有凋落的一天。嫩绿的叶子,注定有飘零的一天。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注定有老去的一天。反之来说,死为生之根。花儿的凋落、叶子的飘零是为了培育生命之根,为了孕育新的花朵和绿叶。生老病死,是为了孕育新的生命。中国人喜欢龙,真龙为每个人心中的自性。每个人本来就有天真和无邪,只是迷失了方向。每个人本来就是真人,但是累世由于道德日益沦丧,不知道真人存在。
人的根本在于心,而心的根本在于静。静为燥的根。燥为静的根。这里后面的章节也会进行阐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躁动是安静的根。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快到极点,接近了光速就会静定下来了,时钟变慢了。如果一个国家乱到了极点了,物极必反就会出现一些事情,使得国家归于安定了。反之来说,安静也是躁动的根。如果内心安静到了极点,看似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如果入定的时间久了,业障都不知不觉的消融了,智慧不断地涌现了,经络穴位不断地发生变化。坐地日行八千里,人们坐在地上看似没有动,可是地球拉着我们每天都在运动当中。性为情的根。这里所说的性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性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性是每个人的本性。性字左边为心,右边为生,金刚经中讲应无住而生其心。本性之中具足万法,什么都有。如同前面说的天道一样,虽然虚空,但是可以生出万法来。自性面对外境就会生出七情六欲来了。自性如同一束白光,看似没有什么颜色,可是经过棱镜就能够变化出五色来了。这个棱镜就是外面的境界。自性如同一根没有开洞的竹管,看似没有什么音律,可是里面却蕴含着五音。我们平时使用的筷子也是一对,互为阴阳的,长度七寸六分,代表着七情六欲。世人都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筷子在使用的时候,一动一静,这样才能够夹得住菜。反之来说情也是性的根本。情字左边为心,右边为青。情为青涩的心,如果成熟了就归于自性了。如果能够断了七情六欲了,心彻底清净了,就归依了自性了。世间万事万物迁变无常,生灭不息。妄念瞬息万变,不能停息,但是如果通过念佛安心,将心安定下来,才能够启迪智慧。通过念佛入定,一路向前是获得解脱的渡口。静,也代表着专心,专一,持之以恒。激光需要集中能量才能够有耀眼的光芒。人们需要集中所有精力在一点上才能有所成就,十年磨一剑,水滴石穿。股票需要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才能够有所成就。爱情和婚姻需要专一投入才能够得到幸福。
如何找到入道的根本呢?人们常说指点迷津,就是船行不知道过哪一个渡口好,需要高人指点迷津。我们每个人都是迷途的羔羊,需要牧羊人带路。我们每个人都是迷失方向的船,需要圣人给我们指引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是迷路人,需要高人指点方向,指点回家的路。这个渡口也代表着天地之根,这个渡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心。诺亚方舟不从外求,就在世人的心中。人们往往向外追逐,寻找突破的方向,寻找渡口,但是却不知道渡口在每个人心里。现代崇尚唯物主义,人们像夸父追日一样,不断的随着外界追逐,却永远都达不到幸福的彼岸。幸福和智慧的渡口,需要人们反求诸己,反求自己的心。心为大道的渡口,王阳明的心学,陆九渊的心学,佛教的心经,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心。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世人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是不是所有的生命密码都在心呢?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在每个人心中呢?圣人犹如昙花,多少劫数才能出现一次,照彻人间的黑暗,点亮人们的心灯,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大道为天地之根。天地生养世人,世人本来为一体,应当互相爱惜。如果我们伸出手脚来看看,就会觉得很珍惜了。我们常讲兄弟如手足,我们面对自己的兄弟可能也会觉得亲切一些。可是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的人们,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都本来是一体的。圣人体会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万物本来是一体的。孙子兵法中讲到有那么一种蛇,打击它的头部,尾巴马上就到了;打击它的尾巴,头部马上就到了;打击它中间部位,首尾马上就到了。因为这条蛇首、尾和中间都是一个整体。吴国和越国的人,从来都是仇人,但是在江上遇到风浪时,在一条船上也能够比较团结。有一种鸟长了九个头,往往为了争夺食物互相打架,打到头破血流,实际上它们可能不曾想过,不管它们只有一个胃。芸芸众生,我们何尝不是这九头鸟中的一个呢?有什么好争斗的呢?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这里用谷神来比喻大道。前面的章节说到大道湛然不动似乎永远都存在不会死亡似地。也不知道谁的孩子,似乎在象帝之前都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了。大道如同山谷那样虚空,看似虚空但是却并不是没有用,而是能够生养万物。阴阳变化莫测,世人很难料得到,称之为神。人能养神就不会早死了。人有精气神才能存活。神分别藏在五脏中。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就无法藏神了。鬼迷心窍就是心窍被堵住了,神智就不太正常了的。谷神对应于每个人的心,心虚空如山谷。如果对着山谷喊一声会有回声的。心虚而能应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远古以来,人们在自然天地间生存,对于风雨雷电,花鸟树木和鱼虫鸟兽等怀有一种神圣的敬畏之心,希望有一个神灵能够帮助和保佑人们。人们往往止步于神面前,往往不知道不神的至神本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是谓玄牝。牝,物的雌者,即所谓万物之母。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对于天地来说,地为玄牝。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女人为玄牝。天地为无形的父母,父母为有形的天地。前面加上一个玄字,似乎高深莫测。对于世人来说,可以说是玄,对于圣人来说就不是了。此部经典中有许多地方说到玄,比如玄同,玄德等。第一章中提到玄,有名的天地万物和无名的大道一并被称之为玄。玄牝有阴阳造化之功,能够生养万物。大道代表阴,天地万物代表阳。能够不断地以阴阳生化万物,成为万物之母。大道能生天生地,万物生生而不已,绵绵不绝。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用玄牝来比喻大道,然而大道如何生化万物呢?是通过玄牝之门,它是天地之根。大道为万物之母。门即出入的枢机,门一般有两扇,互为阴阳。把道称为枢机,万物皆出于机而入于机。《梅花诗》中写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玄牝之门也是天门。这荡荡的天门本来都是给世人敞开着的,可是千古以来有几个人走过此门,又有几个人来呢。这里用山河来形容人的身体,虽然好但是并不是没有瑕疵,这些瑕疵覆盖了美玉的自性。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不断地修炼就能够焕发出光芒来。心灵是人身的精华,黄金是石头的精华。人身经过修炼就能够恢复自性,矿石经过火炼就能够现出真金。山河也可以用来形容国家,虽然危机重重,人心险恶,但是可以通过教化把杂质去掉,恢复本来的光芒。当今世人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不断地由衍生品,忘记了真正的货币之王了。在当今这个世代,人心回归,黄金也当回归其王者地位。这个天门可以说是生死之门,也是生死之根。如果能够走过天门就能够了脱生死了。走过此门即出世,返回此门即入世。阿罗汉要几次往返人间才能够修行圆满的。这是通往天堂的大门,这也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然而西天并不遥远,咫尺之间的事情。天门是有了,可是如何找到打开天门的钥匙呢?如何找到通往天门的天路呢?佛陀苦口婆心的劝说世人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就是打开天门的钥匙了。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能够体悟大道的枢机,只是人们因为层层尘垢的覆盖,看不到自己的妙明真心罢了。佛陀慈悲众生,应不同众生的根器,施设了种种方便,用八万四千法门来教化众生。佛陀指点迷津,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古渡口,都存在着一艘自救的诺亚方舟,只是人们没有能够领悟到而已。世间的众生被各种各样的烦恼伤害,但是却无法让自己的思想暂停。在每个人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按钮,只是众生没有发觉。中国古代禅师曾经打个譬喻,每个人如同机关木人一样,身上有机关。这样一个古渡口、机关或按钮到底是什么呢?佛陀教导众生念佛法门,有一首偈颂这样写道:但把阿弥陀佛念,即是甚深无上禅。佛陀通过指月之指来指向真心,同时也指明了通向真心的道路。天性在人,人心为天机。天上有五行,地上人有五脏。一国之灵在于君,秉承天命为真命天子。人心类似于国君,五官类似于百官。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前面的章节也说了大道渊深不动,似乎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了。大道虚空但是可以绵绵不绝的生发万物。绵绵而不绝,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因此说若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好像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世人在不断地造业,就像春蚕吐丝一样,虽然细小,但是绵绵不绝。似乎看也看不见,似乎一点作用都没有,非常的细微,根本让人都不会觉得重要。然而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想到,我们就是被这不断吐出的丝线给束缚住了,累世都不能得到解脱的。这样的丝线就是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言语和每一个行为。要不圣贤怎么会劝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管善事恶事,都记下来的。现代的大数据的概念和业报有些类似了。虽然平时大家在做的时候没觉得什么,可是到了临终前就会全部像放电影一样播放出来了。做了什么善事,做了什么恶事,都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就是没有任何的丝线的一张网,可是从来都不会漏掉什么。大道愈动而愈出,怎么用都不会用完,因此说不勤。凡是有心要作,称之为勤。道体虚空,无心而作,因此说不勤。天道酬勤,对于持续不断努力的人,天道会给他应有的回报的。
第九章 功成身退
1.【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效法水的美德,不与世争,就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就会长久了。前面第四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挫掉锐气,这种锐气有可能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此部经典还有地方说到水的美德。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是却能够攻克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柔弱的水滴持之以恒却能够穿破石头。这一章接着教导世人如何能够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功成身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身居高位了,可能就会被损了,特别是德行不能与自己的位置相匹配的话最危险了。这里也和前面的挫掉锐气进行呼应。如果把很尖的物体放在布袋里面,就会刺破布袋了。如果世人锋芒毕露,可能就会引来灾祸了。唐朝斐休丞相把少年得志的儿子送去出家,就是为了隐匿自己儿子的锋芒,保全儿子的性命。在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圣人老子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江湖了。
本章再次阐释为什么功成身退,劝诫后人也应当识时务,符合天道,知道进退。老子西出函谷关,似乎并不愿意留下任何的言语。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内部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造反,与王室分庭抗礼,老子无辜蒙受失职之责。如果此时老子还不选择功成身退,可能就会有更大的过失了。老子看到周室的衰微,天数已尽。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气数。如果民怨比较多,有怨气就不稳定了。人的身体上也有血气。如果血气逆着了,或者经常生气了,身体就可能会出现健康的问题了。老子想到即使是自己站出来,也只能是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无济于事。纵观历史上许多怀道之人,功成身退,才能够保全其身。例如范蠡带着美女西施离开了越王勾践,成为儒商的鼻祖。
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的害处。圣人劝诫世人应当知止足,不要贪恋财富和地位。吃东西能够止住饥饿,喝水能够止住口渴,有敬畏心能够止住灾祸,知足能够止住贪婪,功成身退能够止住过失。心和物是互为阴阳,如同无和有互为阴阳,美和丑互为阴阳。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物,没有物就没有心,心物相生。这里可能要颠覆了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单纯崇尚唯物主义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了。平常我们所坚持的这两者都是各执一端,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说这个世界像个大象腿,你说这个世界像个鼻子。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片面罢了。万法唯心造,心随物转就会死在物上,其关键在于眼睛。眼睛看到外物,就会心生贪恋之心,就扰乱了心境,可能就会折损阳寿了。眼睛看着外物,不知疲倦,就会攀缘了,心猿意马。如果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能够安定内心,就不会有祸患了。人们因为看到外境,升起物欲,心生喜爱,但是物欲伤人本性。如果能够对镜不起贪恋之心,就能够保全性命。怀道的人心不会妄动。如果心源一动,就会有分别心,不断地攀缘,如同脱缰的野马,很难再收回来了。如果一万人对着一个箭垛的话,即使乱箭飞来,也会把箭垛插满了。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就如同这个箭垛,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万物彰彰以害一生,生无所不伤,性无所不害。朱元璋当年听了李善长的话,在羽翼未丰的时候缓称王,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终究招来祸害。
世人如果知道止足,就能够功成身退。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有过失了。鹪鹩鸟夜晚在森林里歇息,占用的地方不过一枝树枝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个森林。鼹鼠过河,在河边饮水,只不过能够把小小的肚子饮饱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条河流呢。世间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生前睡觉只不过一张床大小,死后所占的坟墓不过方寸之间,何苦贪求不断?可以说锦衣玉食并不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俗话说知足常乐,一点都不假。清明节有一首古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们在金银财宝、权力地位面前,即使铤而走险,遇到莫大的危险,也很难放弃,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做出理智的抉择。文种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夺得天下,他也许怎么都想不通,已经帮勾践打下了江山,此时正是享受成功果实的时候,怎么能够退隐呢。颜渊簞食瓢饮。原思藜藿不糁,吃的很粗糙。子夏衣若悬鹑,穿得很寒碜。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都能够安贫乐道。子夏生活寒苦不愿意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鹑鸟尾一样。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顺治皇帝效法佛陀放弃皇位归于佛门。怀道之人曾国藩留下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
作为得道的君主,如何面对功成身退的贤才呢?如果个个高人都退隐了,如何有贤才治理百姓呢?唐太宗李世民说,今人智慧有短有长,能力有大有小。治国的关键在于能够知人善任。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乡,就让他治理一个乡。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县,就让他治理一个县。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州,就让他治理一个州。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国家,就让他管理一个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没有退隐的贤才。就是要看他的德行如何,能力如何委托相应的职务给他。历朝历代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说能否遇到贤君。小贤隐居山林,大隐隐于市井。圣贤在审其主,如果是明主就愿意出山,否则可能引火烧身,可能宁愿老死山林。唐代李世民求贤若渴,希望隐居的高士能够出来协助他治国安民。贤能的君主并不是每个世代都会出现的,而能够辅佐圣王治理天下的贤臣万人中难有一个,万里难以挑一的贤臣要想同时遇到不世出的圣王,这是千载难逢的事情的。刘伯温于将近天命之年归隐青田,写了一本经典留给后人,期待后世明君通过它能够达成文明之治。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非诸葛亮的架子那么大,而是他在试探刘玄德的诚意,是否能够识得圣贤大才,采纳他的主张。如果君主不够诚意,再加上朝廷中奸臣小人作祟,很可能还未能施展才能,就已经招来祸害了。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必然会倾覆,不如知足而止步。如果有人端着满满的两碗水走路,必然会晃动流出来。如果月亮圆满了,也会变缺了。如果人身居高位,也就有可能会往下走了。人在爬山的时候,爬到了山顶了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会往下了。船上坐满了或者装满了货物,也有倾覆的危险了。月盈月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些古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满。满招损,谦受益。天道是损有余补不足的。
大家都喜欢圆满。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美好的佳节。月圆之后是月缺。熟悉简单天文学的人就知道,月亮本无盈无缺。只是月亮绕着地球运转过程中,光影的变化使得人们看到月亮似乎不断地由缺变圆,又由圆变缺。可是月亮其实一直都是一整个完整的月亮的,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平面,像个烧饼似地。我们是不是被自己的眼睛蒙蔽了呢?连这么大的一个月亮都蒙蔽了不少古人的眼睛,更何况其它的事情呢?古人面对月亮留下了许多的诗词,例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不见古人心,古今人心何不同?古人今人若流水,古今人心若明月。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看到人在这个世上,出生了,又死去了,又有人出生了。可是是不是也像月亮一样,并没有生,也没有死呢?这个问题是生死大事,是很复杂的了,没必要一下子就能够接受。佛家如是说,人没有生,也没有死,无生亦无灭。我们是不是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如果稀里糊涂的来,稀里糊涂的去,岂不是很可悲吗?
世人自恃有持满的高超技术,贪求名利不折手段的追求,而且想拥有权位如天长地久。老子意思是说虽然你有能耐持满,不如放下休歇为高。倘若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当初秦朝李斯在腰斩临刑前,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我现在想与你再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这就是持盈而不知道退步的后果了。当初他陷害同窗韩非子的时候,可能也未尝想到自己会落到如此下场。范雎、张良和范蠡等能够功成身退,就可以独善其身,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因此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中国古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八卦中古人喜欢至中至正,而不喜欢重阴重阳。因为那样意味着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了。中国古人比较喜欢中庸之道,不无道理。
(2)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如果把锐利的物件放在布袋中,很难保存,容易将布袋戳破。鹅卵石在溪水中经历千百年的磨砺,原来的锐利的棱角已经没有了。如果宝剑锋芒太利,容易挫钝。世人有才气不能太露,否则锋芒毕露容易招来祸害。历史上有许多人少年得志,血气方刚就容易锋芒毕露,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唐朝宰相斐休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但是他却把自己亲生儿子送入佛门了。斐休对佛法有很深的渊源。当唐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避难做了小沙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就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他劝勉儿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斐休宰相权力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能够送儿子去出家,实在难能可贵。可能世人觉得不可思议,那就好好去了解佛教吧。为什么佛陀会放下太子之位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会放下皇位出家?王弼年纪轻轻,很有才华。可是为人高傲,经常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取笑别人,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为受曹爽案件牵连丢掉官职,同年秋天病死,年仅24岁。战国时鬼谷子的两位得意门生苏秦、张仪善于揣摩之术,用智谋以取功名,奔走于七国之间。老子说世人虽然是善能揣摩,牙尖嘴利,毕竟不可长久保存。苏秦曾经游说燕国效法尧舜实行禅让,燕国大乱几乎遭遇灭国之灾。苏秦张仪纵横之术,彼此相诈,过不多久就身死名灭,这也是揣锐的后果。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世人都盼望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发财不难,保财最难。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金玉满堂很难守得住。发财的人很多,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十三十年即败的,有四十五十年就败完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人们在金玉满堂的富贵糜烂生活面前,很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最终又导致家业衰败了。如果不知止足,贪心无厌,即使得到金玉满堂,而最终都会身死财散,都没有办法能够守得住的了。看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一般来讲新的一个王朝都会励精图治,但是慢慢的就会积重难返,从而走入末路。就像人的头脑一样,如果是婴儿就很少有束缚,等到成人了,受了物欲的蒙蔽就容易走上歧路了。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世人变得富有权贵之后,就会心生傲慢心。对天地鬼神没有敬畏之心,对别人没有一种谦卑尊重的心态,就容易导致失败了。纵然位极人臣,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也不例外。如果骄纵无度最终也会取祸。处于很显贵的位置,如履薄冰,那就要当心了,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非常的危险。知进不知退的人,是很难长久的。人们一旦获得金钱财宝,富甲一方,位高权重,就很难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是人们的骄傲心在作怪,一般人很难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朱元璋为了惩治骄兵悍将,离开京城半年,让胡惟庸代理朝政,结果胡惟庸肆无忌惮,招致灭门之祸。反观怀道的人范蠡,三次经商致富,三次散尽家财。宋朝的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这句话怎么看着都像佛家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世人不能解脱得到安乐,菩萨是舍不得只顾着自己解脱成佛的。范仲淹是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在救济穷人,都在想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作了宰相以后,便把俸禄拿出来帮助穷人。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他有了很好的福报。自己的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都能舍财救济众人。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如果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仲淹的言行来做事。如果光想着把所有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也是很难长久的。犹太人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别人能够拿得走你的财宝和房子,但是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拿不走,那就是脑袋里的智慧。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就隐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上面一章说上善若水,水从天而降滋润万物,功成之后就纷纷往下流往后退,归于大海。世人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往往舍不得放弃,也舍不得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怎么能够舍得呢,打江山的时候那么的辛苦,流血流汗的,没有享受到一天的劳动成果,就要放弃了。明代的时候,许多朱元璋的老乡跟着打江山,等到打下了江山了,许多人都不愿意走,不愿意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可是后来的结果是非常的凄惨的,连身边最亲近的李善长也被诛灭了。怀道的贤臣看得很清楚,就会遵循天道,功成身退就能够保全自己了。如果我们在金玉满堂面前,有几个人能够禁得住诱惑呢,谁能够在富贵面前撤退呢?如果要养生也是如此,看到这么多好东西,也不要放纵自己的物欲,否则就会伤害自己的本性了。世人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如此,可是人道刚好相反。我们平常生活中提到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越富和穷者越穷的现象。马太效应源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世学人如果能够做到功成名遂而身退,这就符合天之道了。如果继续贪图高官厚禄,可能最终性命难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例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