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九章 功成身退
详细内容

第九章 功成身退

时间:2020-02-05     人气:1596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功成身退

1.【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效法水的美德,不与世争,就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就会长久了。前面第四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挫掉锐气,这种锐气有可能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此部经典还有地方说到水的美德。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是却能够攻克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柔弱的水滴持之以恒却能够穿破石头。这一章接着教导世人如何能够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功成身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身居高位了,可能就会被损了,特别是德行不能与自己的位置相匹配的话最危险了。这里也和前面的挫掉锐气进行呼应。如果把很尖的物体放在布袋里面,就会刺破布袋了。如果世人锋芒毕露,可能就会引来灾祸了。唐朝斐休丞相把少年得志的儿子送去出家,就是为了隐匿自己儿子的锋芒,保全儿子的性命。在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圣人老子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江湖了。


本章再次阐释为什么功成身退,劝诫后人也应当识时务,符合天道,知道进退。老子西出函谷关,似乎并不愿意留下任何的言语。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内部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造反,与王室分庭抗礼,老子无辜蒙受失职之责。如果此时老子还不选择功成身退,可能就会有更大的过失了。老子看到周室的衰微,天数已尽。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气数。如果民怨比较多,有怨气就不稳定了。人的身体上也有血气。如果血气逆着了,或者经常生气了,身体就可能会出现健康的问题了。老子想到即使是自己站出来,也只能是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无济于事。纵观历史上许多怀道之人,功成身退,才能够保全其身。例如范蠡带着美女西施离开了越王勾践,成为儒商的鼻祖。


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的害处。圣人劝诫世人应当知止足,不要贪恋财富和地位。吃东西能够止住饥饿,喝水能够止住口渴,有敬畏心能够止住灾祸,知足能够止住贪婪,功成身退能够止住过失。心和物是互为阴阳,如同无和有互为阴阳,美和丑互为阴阳。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物,没有物就没有心,心物相生。这里可能要颠覆了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单纯崇尚唯物主义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了。平常我们所坚持的这两者都是各执一端,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说这个世界像个大象腿,你说这个世界像个鼻子。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片面罢了。万法唯心造,心随物转就会死在物上,其关键在于眼睛。眼睛看到外物,就会心生贪恋之心,就扰乱了心境,可能就会折损阳寿了。眼睛看着外物,不知疲倦,就会攀缘了,心猿意马。如果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能够安定内心,就不会有祸患了。人们因为看到外境,升起物欲,心生喜爱,但是物欲伤人本性。如果能够对镜不起贪恋之心,就能够保全性命。怀道的人心不会妄动。如果心源一动,就会有分别心,不断地攀缘,如同脱缰的野马,很难再收回来了。如果一万人对着一个箭垛的话,即使乱箭飞来,也会把箭垛插满了。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就如同这个箭垛,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万物彰彰以害一生,生无所不伤,性无所不害。朱元璋当年听了李善长的话,在羽翼未丰的时候缓称王,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终究招来祸害。


世人如果知道止足,就能够功成身退。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有过失了。鹪鹩鸟夜晚在森林里歇息,占用的地方不过一枝树枝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个森林。鼹鼠过河,在河边饮水,只不过能够把小小的肚子饮饱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条河流呢。世间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生前睡觉只不过一张床大小,死后所占的坟墓不过方寸之间,何苦贪求不断?可以说锦衣玉食并不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俗话说知足常乐,一点都不假。清明节有一首古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们在金银财宝、权力地位面前,即使铤而走险,遇到莫大的危险,也很难放弃,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做出理智的抉择。文种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夺得天下,他也许怎么都想不通,已经帮勾践打下了江山,此时正是享受成功果实的时候,怎么能够退隐呢。颜渊簞食瓢饮。原思藜藿不糁,吃的很粗糙。子夏衣若悬鹑,穿得很寒碜。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都能够安贫乐道。子夏生活寒苦不愿意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鹑鸟尾一样。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顺治皇帝效法佛陀放弃皇位归于佛门。怀道之人曾国藩留下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


作为得道的君主,如何面对功成身退的贤才呢?如果个个高人都退隐了,如何有贤才治理百姓呢?唐太宗李世民说,今人智慧有短有长,能力有大有小。治国的关键在于能够知人善任。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乡,就让他治理一个乡。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县,就让他治理一个县。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州,就让他治理一个州。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国家,就让他管理一个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没有退隐的贤才。就是要看他的德行如何,能力如何委托相应的职务给他。历朝历代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说能否遇到贤君。小贤隐居山林,大隐隐于市井。圣贤在审其主,如果是明主就愿意出山,否则可能引火烧身,可能宁愿老死山林。唐代李世民求贤若渴,希望隐居的高士能够出来协助他治国安民。贤能的君主并不是每个世代都会出现的,而能够辅佐圣王治理天下的贤臣万人中难有一个,万里难以挑一的贤臣要想同时遇到不世出的圣王,这是千载难逢的事情的。刘伯温于将近天命之年归隐青田,写了一本经典留给后人,期待后世明君通过它能够达成文明之治。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非诸葛亮的架子那么大,而是他在试探刘玄德的诚意,是否能够识得圣贤大才,采纳他的主张。如果君主不够诚意,再加上朝廷中奸臣小人作祟,很可能还未能施展才能,就已经招来祸害了。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必然会倾覆,不如知足而止步。如果有人端着满满的两碗水走路,必然会晃动流出来。如果月亮圆满了,也会变缺了。如果人身居高位,也就有可能会往下走了。人在爬山的时候,爬到了山顶了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会往下了。船上坐满了或者装满了货物,也有倾覆的危险了。月盈月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些古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满。满招损,谦受益。天道是损有余补不足的。


大家都喜欢圆满。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美好的佳节。月圆之后是月缺。熟悉简单天文学的人就知道,月亮本无盈无缺。只是月亮绕着地球运转过程中,光影的变化使得人们看到月亮似乎不断地由缺变圆,又由圆变缺。可是月亮其实一直都是一整个完整的月亮的,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平面,像个烧饼似地。我们是不是被自己的眼睛蒙蔽了呢?连这么大的一个月亮都蒙蔽了不少古人的眼睛,更何况其它的事情呢?古人面对月亮留下了许多的诗词,例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不见古人心,古今人心何不同?古人今人若流水,古今人心若明月。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看到人在这个世上,出生了,又死去了,又有人出生了。可是是不是也像月亮一样,并没有生,也没有死呢?这个问题是生死大事,是很复杂的了,没必要一下子就能够接受。佛家如是说,人没有生,也没有死,无生亦无灭。我们是不是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如果稀里糊涂的来,稀里糊涂的去,岂不是很可悲吗?


世人自恃有持满的高超技术,贪求名利不折手段的追求,而且想拥有权位如天长地久。老子意思是说虽然你有能耐持满,不如放下休歇为高。倘若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当初秦朝李斯在腰斩临刑前,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我现在想与你再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这就是持盈而不知道退步的后果了。当初他陷害同窗韩非子的时候,可能也未尝想到自己会落到如此下场。范雎、张良和范蠡等能够功成身退,就可以独善其身,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因此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中国古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八卦中古人喜欢至中至正,而不喜欢重阴重阳。因为那样意味着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了。中国古人比较喜欢中庸之道,不无道理。


(2)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如果把锐利的物件放在布袋中,很难保存,容易将布袋戳破。鹅卵石在溪水中经历千百年的磨砺,原来的锐利的棱角已经没有了。如果宝剑锋芒太利,容易挫钝。世人有才气不能太露,否则锋芒毕露容易招来祸害。历史上有许多人少年得志,血气方刚就容易锋芒毕露,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唐朝宰相斐休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但是他却把自己亲生儿子送入佛门了。斐休对佛法有很深的渊源。当唐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避难做了小沙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就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他劝勉儿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斐休宰相权力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能够送儿子去出家,实在难能可贵。可能世人觉得不可思议,那就好好去了解佛教吧。为什么佛陀会放下太子之位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会放下皇位出家?王弼年纪轻轻,很有才华。可是为人高傲,经常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取笑别人,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为受曹爽案件牵连丢掉官职,同年秋天病死,年仅24岁。战国时鬼谷子的两位得意门生苏秦、张仪善于揣摩之术,用智谋以取功名,奔走于七国之间。老子说世人虽然是善能揣摩,牙尖嘴利,毕竟不可长久保存。苏秦曾经游说燕国效法尧舜实行禅让,燕国大乱几乎遭遇灭国之灾。苏秦张仪纵横之术,彼此相诈,过不多久就身死名灭,这也是揣锐的后果。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世人都盼望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发财不难,保财最难。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金玉满堂很难守得住。发财的人很多,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十三十年即败的,有四十五十年就败完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人们在金玉满堂的富贵糜烂生活面前,很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最终又导致家业衰败了。如果不知止足,贪心无厌,即使得到金玉满堂,而最终都会身死财散,都没有办法能够守得住的了。看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一般来讲新的一个王朝都会励精图治,但是慢慢的就会积重难返,从而走入末路。就像人的头脑一样,如果是婴儿就很少有束缚,等到成人了,受了物欲的蒙蔽就容易走上歧路了。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世人变得富有权贵之后,就会心生傲慢心。对天地鬼神没有敬畏之心,对别人没有一种谦卑尊重的心态,就容易导致失败了。纵然位极人臣,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也不例外。如果骄纵无度最终也会取祸。处于很显贵的位置,如履薄冰,那就要当心了,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非常的危险。知进不知退的人,是很难长久的。人们一旦获得金钱财宝,富甲一方,位高权重,就很难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是人们的骄傲心在作怪,一般人很难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朱元璋为了惩治骄兵悍将,离开京城半年,让胡惟庸代理朝政,结果胡惟庸肆无忌惮,招致灭门之祸。反观怀道的人范蠡,三次经商致富,三次散尽家财。宋朝的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这句话怎么看着都像佛家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世人不能解脱得到安乐,菩萨是舍不得只顾着自己解脱成佛的。范仲淹是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在救济穷人,都在想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作了宰相以后,便把俸禄拿出来帮助穷人。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他有了很好的福报。自己的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都能舍财救济众人。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如果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仲淹的言行来做事。如果光想着把所有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也是很难长久的。犹太人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别人能够拿得走你的财宝和房子,但是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拿不走,那就是脑袋里的智慧。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就隐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上面一章说上善若水,水从天而降滋润万物,功成之后就纷纷往下流往后退,归于大海。世人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往往舍不得放弃,也舍不得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怎么能够舍得呢,打江山的时候那么的辛苦,流血流汗的,没有享受到一天的劳动成果,就要放弃了。明代的时候,许多朱元璋的老乡跟着打江山,等到打下了江山了,许多人都不愿意走,不愿意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可是后来的结果是非常的凄惨的,连身边最亲近的李善长也被诛灭了。怀道的贤臣看得很清楚,就会遵循天道,功成身退就能够保全自己了。如果我们在金玉满堂面前,有几个人能够禁得住诱惑呢,谁能够在富贵面前撤退呢?如果要养生也是如此,看到这么多好东西,也不要放纵自己的物欲,否则就会伤害自己的本性了。世人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如此,可是人道刚好相反。我们平常生活中提到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越富和穷者越穷的现象。马太效应源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世学人如果能够做到功成名遂而身退,这就符合天之道了。如果继续贪图高官厚禄,可能最终性命难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例子。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