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上善若水
1.【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2.【注解】
上一章讲天长地久,圣人也能够如天地般长久。可能会很自然的想到细水长流,细水也是长久的。这一章就专门借水来做比方,阐述大道。此部经典其它章节也会谈到水是天下的至柔,但是却能够攻破天下的至坚。水滴石穿并不是童话传说。
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学习水的美德。水能够持之于恒,不断地坚持。大道为上善,虽然水看似柔弱,似乎没有什么用,可是却能以柔克刚。水遇见群山能够环绕。水持之于恒的不断地滴下去也能够把石头给穿透。以水滴的柔弱竟能破石,这是因为长年累月的不断坚持,专注于一点进行突破。如果这里滴一阵,又换个地方,可能原来滴破的地方又被尘垢给封死了。这样能有什么成就呢?点滴之间日积月累,破石而穿。如果不是这样不断地坚持,就很难穿透坚硬的石头了。十日行一事而无成者,常见。十年行一事而无成者,少见。世人极少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假使如此就能够打造出一把宝剑。世人挖沟的多,打井的少,没有能够持之以恒的专注做一件事情。在企业中有所成就的人,有许多并不是很聪明,而是能够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的人。那些聪明人早就耐不住寂寞,在不同企业和行业间跳来跳去。红杏要越出围墙,也需要突破围墙,以单一的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够越过围墙。对于清心寡欲的人,塞住耳朵眼睛就明亮多了,把眼睛闭上耳朵就灵多了。往往耳朵聋的人,视力很好。眼睛瞎的人,听觉非常的敏锐。因为心作为主官,用心非常专一,就能够改善视听。将帅带兵打仗,士兵往往带有一线生机,还未能够拼死冲杀,所以有时不能致胜。假如把退路断掉,就能够勇往直前,只有向前才能够有生路。历史上有项羽破釜沉舟、孙膑上屋抽梯等著名战术等。兵法上有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要审时度势,不能够死读兵书,否则只能像赵括一样将全军送入死地。汉武帝时,曾经把匈奴少数的精锐部队围困在山林中,他们以为没有任何的生路,成为困兽之斗,只有拼死抵抗了,汉军很难能够获胜。后来想办法让他们看到还有别的出路,才轻易击溃了敌军。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人们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但是并没有拿出决心,而是一遇到困难就选择了跳槽,往往跳来跳去,时间浪费了。这样事业可能也很难有很好的进步。因为年轻人的选择太多了,没有必要认真的对待当前在做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对待爱情也是如此,不想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如果不舍得付出,不用真心的对待对方,感情基础也不会牢固,反而不如古人的媒妁之约幸福。修道的人喜欢到处参学,今天修佛,明天修道。今天修禅,明天修密,后天修净土等,没有能够一门深入的老老实实的修行,终难有成就。念一句佛号容易,持续不断地念不容易。专心致志,心口一致的念佛不容易。念一句佛号就如同滴下了一滴水滴。我们的心如同一块玉石,外面被石头包裹着。只要不断地念佛,不断地滴下水滴,总有一天就能够把玉石外面的石头击穿,看到玉石的。假如能够长年累月的坚持念佛,就能够把心垢去除掉,自性的光芒显现出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果能够坚持不断地断恶行善,必定能够增长福报。了凡四训里面,主人公做了几千件善事,命运都随着改变。真正的风水,在乎每个人的心,而不是其它。
圣人老子劝诫后世学人学习水的不争之德。水无往而不善,正是因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道是相反的,如果不争反而没有人能够和他争了。如果争了,反而往往还得不到了。在水中划船,如果往后打水船是前进的,往前打反而后退了。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里老子再次说明自己为什么选择不与世争,退出朝野,隐居山林。有个黑白游戏,把人群分为两个小组A和B。互相打分,哪个小组的分数高即为获胜方。这两个小组的人都害怕对方获胜,都尽可能的给对方低分,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哪一方是胜利者。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吧?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翁请客,派他的儿子出去置办菜肴,可是过了很长时间儿子还没有回来。在村头看到儿子和一个京货担子在田埂上对着了,谁都不肯相让。老翁急忙说:这位老哥,能不能下来,让我的儿子先过去,你再上来啊。那位京货担子不肯,你为什么不能让你儿子下水呢,让我下水。老翁只好说,我下水,在下面接着你的货物,挺着一阵,你只身走过去,再接着即可了。京货担子听到他这么一说,不忍心老翁这么费事,当即下田避让。老翁只是这么一挺,即避开了一场纷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会很少吗?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如水。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就像水一样。在巴思大教堂旁边有一个雕塑,基座上刻着这样一行字:Water is best。我想不管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能够领悟到水的至善。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最初孕育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也是在海洋中。可以说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的母亲。大道的形迹在万物中,无所不在。水的形迹在万物中,也无所不在。大道生育万物。水也生育万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利万物,可是功成事就也不据为己有。这近乎于道了。水的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说随方就圆,无可无不可,处处甘居人下。后面的章节会讲到国与国的外交,大国适合谦下对待小国。人与人的交往,地位高的人适合谦下的对待地位低的人。水滋养世间万物,而不争功劳。水性柔软,往往能随遇而安。水遇到方的容器,就变成方的。水遇到圆的容器,就变成圆的。水顺着江河湖海流动,遇到巨石,能够绕过去继续前行。这样就不会受到阻拦,以柔弱胜刚强。水滴石穿,看似柔弱的水滴,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能够穿透坚硬的磐石。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有这种水滴石穿,铁骨磨成针的精神,持续不断地精进修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悟道,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只要坚持不停的往家的方向走,总有一天可以走到家。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水所处的位置都是低下的,近于大道。世人都以低下为耻,都想着如何到高的位置。水往往兼容并蓄,不择细流。世人往往喜欢干净的,而不喜欢污浊的。世人都喜欢高位,但是到了高位可能就是到顶了,反而可能是处于危险当中了。不光是高会有极限,快也有极限的。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是光速。物体运动只能够无限的逼近光速,那是速度的极限了。易经中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九五,飞龙在天,并不是最高,而是至中至正。如鱼在大海,飞鸟在天空。上九,亢龙有悔,以人事言之,身居高位不知谦退,就会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初九,潜龙勿用,等待天时,得道的人遇到明君才会出来,否则可能良策无法施展,忠言无法被采纳。然而有道明君可能千年一出,得道的人可能百年一遇,他们能够相遇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了。圣人内心如水般谦卑。耶稣替他的门徒洗脚,英国女王也能够沿袭耶稣的教诲,替贫民洗脚。佛陀替生病无人问津的弟子擦身洗背,缝补衣物。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水有不争之德,常处谦下,没有什么危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学会了礼让,有策略的外交,不争强好胜,不争雄争霸,就能够处于安全之处,远离是非。往往枪打出头鸟,台风往往吹倒最拉风的树木,雷电也容易打到最高的树木。石头放置在高处就容易掉下来,如果放在平地就安然无恙了。水如果在很高的位置就会飞流直下了。如果在江海里看似低下,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初齐国自恃强大,跟周边的国家都争来斗去,结果五国连军在乐毅带领下,几乎亡国。居则止于至善,水一般居于低位,远离是非。
心善渊。心性如水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水深则流缓,缓慢到感觉不出流动了,似乎处于静定了。圣人虚心如同深渊一样,湛然不动,不受外界干扰。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在河边走,口渴了让啊难打水来喝,可是象群刚刚经过,打上来的河水比较浑浊。阿难说,要不到下一条河流再喝吧。佛陀说,只需要把水放着一段时间,就可以喝了,人的心性也是这样。治国安民也是如此,施行仁政,较少扰民,民徐徐自定。
与善仁。水善于为万物付出仁爱。前面说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里说水善仁了。这里也不是有心为仁。是说为万物付出,所用的都是仁爱之心。水心甘情愿滋养万物,可是并不希求回报。洗涤世间的污秽,给人类舒适的环境。圣人教化世人,洗刷尽人心的罪恶,类似于耶稣的施洗。以万物为刍狗,并非有意爱万物,而是万物一体,不得不爱万物。圣人也是以百姓为刍狗,并非有意仁爱,而是体悟到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不得不爱。
言善信。水如大道一样缄默。大音希声,如同没有任何的言语,但是却一言九鼎。水如果堵住就保持静止,如果打开闸门就开始流动,放在方的容器中就是方的,放在圆的容器里面必定是圆的。就像会说话一样,言无不诚,言无不信。信为国之宝。治国理政,言而有信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施行新政进行改革。商鞅变法的时候,条令已准备就绪。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在城南门树立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能够将它搬去北门,就能够获得赏银一千两。通过这样树立了威信,才开始颁布新条令。
政善治。怀道之君治理国家像水一样,不与民争利。无为而治就能够像上古的圣人一样实现天下大治。大禹治水,顺其水性,改变堵的治水方法,改为疏导为主。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的,堵不如疏。水本性清廉,喻为政清正廉明。水对天下万物不分高低贵贱,不偏不倚,喻为政公正公平。水恩泽万物,恩德无所不在。圣人恩泽世人,百姓自发的归附,不肯离去。怀道之君实行无为而治而天下大治。花朵要自己绽放才芬芳。如果强行掰开就没那么美丽了。汉代的窦太后、文帝和景帝推崇黄老之学,才有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文帝生活非常的节俭,经常穿草鞋上朝,龙袍比较破旧,缝缝补补又穿了。
事善能。前面讲到事有难易。如果能够如水一样,万事都能够化难为易了。水有不争之德,如果不争,天下就没有人和他争了。世人平时处事,如果效法水的不争之德,没有处理的不顺利的。如果能够用水滴石穿的专一坚持的精神,没有事情是办不成的。泰山不会排斥任何一粒土壤,这样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挑剔的选择细流,这样兼容并蓄就能够成就其深。王者如果不放弃任何一个子民,都能够做到爱民如子,就能够发明君主的本有的明德。大学之道,也在于发明学子本有的明德。大海浩瀚无边,但是不会排斥点点滴滴的水滴,不管是污秽,还是干净。治国理政也应当兼容并蓄,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仁德的君主应当不选择百姓,只要甘心归附的,就应当以仁德恩泽。对于个人理财而言,哈佛商学院教我们要转变传统思维。富人是先储蓄,然后靠剩余的部分生活。我们很多人是先生活,储蓄剩余的部分。这是一个重大的差异,这也是世人跟大道相反的缘故。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并非个个都是当老板,但是凭着硬性储蓄这些理念,也能够成为富有的人,金钱也是积少成多的。人的思维如果不能专一正定,就会散乱了。人的金钱如果不能够集中专一,就会散乱了。金钱如果不集中起来就不能办什么事了。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水滴石穿的坚持和专一的精神,只要有不断积累,积少成多的坚持,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动善时。水在不该动的时候不动,在该动的时候飞流而下。如果时机没有到,就等待时机而动。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并不是乱世英雄才多,每个世代都有贤才。只是在太平盛世,百姓生活的太平,没有民间疾苦,圣贤看在眼里觉得很安心,就退隐了。在乱世的时候,民不聊生,圣贤不得不出来救世。给人一种错觉,乱世的时候英雄特别的多。往往在一个单极世界里,如果一个霸主或者一个君主由强变弱,有新兴力量崛起的时候,容易导致战乱。如当年英国为全球的霸主,后来逐渐衰落了。周朝衰落了,各个诸侯国就争雄争霸了。汉朝衰落了,各路英雄纷纷逐鹿中原。如果没有好的机会,就暂时退藏。这里也暗示了圣人老子说此时并不是推行大道的好时机,所以西出函谷关退藏去了。古代有很多神医,他们原本都可以走仕途的,可是看到百姓多艰难和夭折,就转而从医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人历来讲天时地利人和的。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水在夏天蒸腾成为云雨。冬天寒冷凉了就凝成冰霜。高山耸起,水就退去。低洼之处,水就流过来。
(3)夫惟不争、故无尤。
夫惟不争、故无尤。正是因为天地不争,所以长久。正是以为内圣人效法水的不争之德,所以没有什么危险,就能够长久了。世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争斗不休。鸟儿往往为食亡,鱼儿往往被撑死。利益如同刀锋上的蜂蜜,但是人们看到危险了,抓在手里的时候都不愿意放下。用小蜻蜓钓大蜻蜓的时候,大蜻蜓咬住小蜻蜓,即使有人要伸手抓它,它完全不理会。狸猫用爪子牢牢的抓住鸡,即使有人要打它,抓它,它都不肯放开,乖乖就擒。世人在争斗的时候,往往把视野里所见的敌人当做死敌,进行殊死搏斗。殊不知真正的竞争对手,未必是它,也不是别人,真正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人们应该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合则两益,斗则两败俱伤。通信领域,运营商往往把同类视为竞争对手,可是即时通讯工具出来颠覆了传统的通信模式。金融领域,银行往往把同类视为竞争对手,可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出来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随着手机的发展,销售照相机最好的并不是数码相机企业,而是手机生产商。世上的女人往往同美相妒,妒忌对方美丽的容貌。世人往往同贵相害,对别人能够获得权贵,特别是超过了自己产生妒忌心,想阴谋加害于对方。世人往往同利相忌,如果涉及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互相争斗了。我们应该觉醒贪心、嗔恨心和妒忌心的危害,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很多事情完全是可以共赢的。世人只要有水一样的不争之德,就无人怨,无鬼责了。如果不争,就不会有过失了。
1.【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2.【注解】
上一章说的谷神不死,绵绵不绝的生发万物。谷神代表着大道,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存在了,也不知道是谁之子,似乎在象帝之前都已经存在了的。这一章顺着上一章的意思进行阐释。仔细看道德经的章节之间关联还是很紧密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道德经这个版本比较散乱了。并不会由于年代久远原来记录在竹简上,丝线脱落而致使散乱。这一章接着说天长地久,也说圣人的长久。大道生育天地万物,天很长地很久。圣人恩泽世人,其恩德如同天地般长久。古代的人们以为天地有别,站在地球上,看着天空,以为地和天是两回事。现代的科学让人们知道地是代表着地球,地球本来仅仅是天空苍穹中的一个星球而已。站在月球上看星空,月球就是地,天空就是天。本来无天无地,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天,天地本来并无区别。天地本来为一,正如善恶本来为一。天地并没有自求长久而能够长久,用这个来比喻圣人忘身忘我此身能够得以存,不尚名才能够得以流芳百世。圣人老子无私,并不尚名,但道德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经典。老子并没有想着给世人留下什么,看到周室衰微,气数已尽而无力挽回,决定归隐了,不忍心世人找不到明师,给世人留下了这部真言。圣人老子外其身,置身于名利之外,才能够保存自己。他知道当时会出现战乱,自己再大声疾呼推行大道也不可能了。只能寄希望于乱极则治,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如果他继续贪图荣华富贵,可能此身就难保了。
天长而地久,圣人也如同天地那样长久。天地之间有日月照亮世人。天地之间有圣人照亮人间。圣人传承心灯使得长久。天属阳,轻清在上。地属阴,重浊在下。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圣人老子这部经典,能够点亮世间的黑暗,点亮世人心中的心灯。代代薪火相传,就像奥运的圣火一样,不断地传灯下去。心灯虽然微弱,点点心光,但是却能够比天还长,比地还久。有个小灯教堂的故事,叙利亚南部有个教堂名字叫:小灯教堂,世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神父也说不出来,是否耶稣也是说的心灯,小小的心灯呢?两千多年来,每天晚上必定有一盏灯,过去用的是油灯,现在用的还是油灯。为什么要整夜点一盏小灯,神父也不知道,神父说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传统。禅师接引德山的时候,也是把一盏灯递给他,使得他有了顿悟。教堂里有个壁画,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往前走,有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拉着耶稣的衣服说:耶稣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会照顾我们穷小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耶稣似乎有点答非所问,神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太阳下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可以看到山谷中虽然没有多少人家,但是家家户户都点着灯。耶稣虽然走了,太阳虽然下山了,可是耶稣的大爱,不言之教却让世人深受触动。心灯却在人世间世世代代的传承下来了。说到太阳,联想到了尼采。尼采说自己是欧洲的佛陀。他说自己是太阳,真有点像庄子一样惊世骇俗,但是并非狂妄之语。
世人都想追求长久。古代的帝王都想江山永固,长生不老。可是有谁见过帝王能够长生不老的呢。唐代的时候服石和炼丹的风气盛行,有许多的皇帝都死于仙丹中毒。唐朝二十一位皇帝当中就有六名死于仙丹中毒。就连大名鼎鼎的文豪也不例外,其中包括了韩愈和元稹。这些达官贵人希望能够长久,但反而很早的离开了人世。天地并不想着长久,才能得以长久。圣人也并不想着长久,才能长久。世人都是怀着一己之私,认为谋划的天衣无缝就能够长久了。殊不知有私心了,都不能够长久。天道是非常隐私难见的,非常的自私的。这里的自私是说非常的隐秘,很难窥测得到。天道并不是刻意隐藏,而是如同隔着一层窗户纸,世人被物欲遮蔽了看不到而已。虽然天道隐秘,但是生成万物大家都是可以看得到的,这是没有任何私心的。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也是以百姓为刍狗。没有任何的私心,没有区分亲疏贵贱。私为阴,隐微难测,不是得道之人很难知晓。公为阳,天下为公,万物生成,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私和公也互为阴阳。怀道的君主,为百姓谋福祉,谋虑隐微难见。世人不可得而窥之,是至私的。臣下仰望如同高山仰止,不知道有多高,直耸入云霄。怀道的君主考虑的事情,世人不一定能够知晓。但是应用出来了就看得到了。大道并非刻意为私,只是世人不能轻易的见道的,以为是私。圣人行无为之事,如果不得不有为,就会观善恶,察是非,施政令,行赏罚,如此显然明白了。世人都可以看得到,可以称之为至公。如果世人刻意有为,虽然看来似乎是至公了,可是总是会存在着偏差的,其实并非真正的公。圣人以慈悲之心,救渡世间众生,虽然没有想追求名利,但是老百姓铭记其大德厚恩。圣人没有想着事事争先,不敢为天下先,反而得到世人推崇和尊敬。仁君例如尧舜禹,一心为民考虑,清静寡欲,把老百姓的利益考虑在前面,老百姓也没有把他们给忘记,更加敬重他们。圣人置身于世外,才能够保存其身。每个人的自性如同箭靶,无数的欲望和诱惑,犹如乱箭一样,如何能够避免得了伤害呢?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什么东西最为长久呢,世人能够想到的只有天地长久。天遵循大道的规律无休止的运行,劳作不息。日月双轮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黑暗。日月变化给世人带来了白昼和黑夜,同时也将人们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变为满头银丝的老人。世间本来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只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而已。日月的轮回变化,使得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上天无私的以雨露润泽着万物,从不计较得到任何的回报。正是因为天道酬勤,才能够成就天的长。大地孕育世间万物,承载着万物,虽然生育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虽然有大的功德但是也不会自己觉得很自满。大地从来不排斥任何污垢,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因为地的厚德载物,才能够成就地的久。
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无心自求长生,所以才能长生。如果刻意的有生,就有了灭。生灭是互为阴阳的,无生就无灭。人生如同蜡烛,如果点着了,就有熄灭的一天。即使长命百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百年也就是三万多天而已。三万多块钱大家觉得多吗?佛家经常苦口婆心的给大家讲,生有何乐,如同少水鱼。每天水都会变少一些,总有干涸的一天,鱼儿还有什么好觉得快乐的呢?常言道天长地久,人们也经常用天长地久来比喻美好的爱情的地老天荒,长久不变。在古今中外许多诗篇例如《诗经》中有大量的歌唱美好爱情的篇幅。但人们的生命长不过百年,爱情也是昙花一现罢了。这也是无常的,况且爱情用的是妄心,代表着欲望,会经常容易发生变化。世人如果相信爱情,就如同把房子修建在流沙之上,根基不稳如何能够稳固长久呢?人世间就多了许多关于爱情凄美的故事。世人自性本来都是相通的,只是物欲遮蔽了而已,由此看来世间的男女本来都是心灵相通的。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国王对唐僧产生了爱恋,唐僧也有点动摇了。美丽的歌曲唱道:“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红楼梦中枉凝眉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爱情是有缘有故的爱,有缘有故的恨,很多人因爱生恨。佛陀说爱里有苦。爱字繁体字,中间有一个心字,可是简体字把心都简化了。世人的爱情是小爱,是自私的。即使轰轰烈烈也不过昙花一现,不能长久。唐朝有个大诗人叫欧阳詹,他与韩愈同一年考中进士,他是第二名,而韩愈是第三名。欧阳詹在太原的时候有缘认识了一名青楼的美丽又有才气的女子,两情相悦约定终身。后来欧阳詹去了长安,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任何音讯,没有能够及时的赶回来。结果那名痴情的女子抑郁病逝了,留下了一缕青丝作为纪念。还留下了一首诗: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欧阳詹看了之后就大吐鲜血而亡了。小爱可能会转化成恨,也可能会伤及性命,并不会长久。陆游年轻时候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十年后陆游一人在沈园喝闷酒,刚好唐婉和新丈夫在散步。唐婉给陆游敬了杯酒,陆游郁闷的把酒喝下去了。陆游借着酒兴,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然后就离开了。后来唐婉仔细品味那首诗,也做了一首钗头凤进行回应。不久就抑郁病死了。小爱可能会伤害人的情志,甚至是性命。圣人对众生是无缘无故的大爱,是长久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章节的前后高下长短。前面讲天地能够长久,接下来讲圣人为什么能够长久。圣人与世无争,没有想着要争在别人前面。圣人没有区分什么前后高下,也没有想着走在前面。世人享乐争着走在前面,圣人吃苦争着走在前面。圣人不想走在前面,反而被老百姓推举到了最前面。世间的众生如同迷途的羔羊。羔羊已经迷路了,就要找到牧羊人或者领头羊。圣人已经找到了大道的方向,即使他走在后面大家也会跟着一转身以他为首来走的,后面就变成了前面了。圣人不务于权位,而务于道德。唐朝布袋和尚有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佛陀说颠倒众生。世人的前进是退步,殊不知退步原来是向前。
外其身而身存。这里也暗示了为什么圣人老子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如果圣人此时还不知道放弃权力地位,可能此身都难保了。功成身退,这是符合上天之道的。世人往往置身于名利之中不能自拔,也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跳出了这个污浊的世间就能够保存下来了。如果把自己放置于物欲之中,成为众矢之的,如何不中招呢?如果不摆脱名利,如同把自己当成靶子了,如何能够保全自身呢。如果能够不陷于小我当中,就能够感悟大我。世人往往不能放弃权位,给自己引来祸害。人们都习惯于攀缘上位的人,不习惯于关心下位的人。殊不知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年霸王项羽逃至江边时,假如排除他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因素,就是由于一个普通百姓故意指错方向才未能逃回江东。明朝胡惟庸贵为百官之长,看似前进到了顶峰,可是却面临着莫大的危险,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后来也被朱元璋诛杀了。如此这般,还不如做个平民百姓,自己可以明哲保身,也不至于牵连家人。圣人不爱身以丧道,置身于物欲之外,物欲就无法伤害到他了。
(3)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耶。假如天道不以无私来面对万物,就不能够成就这么大的功德了。假如圣人不以无私来面对世人,百姓就不会把他们推举到前面来了。尧舜这样的君主,没有任何的私心,世人却成全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了天子。其实这样的天子对世人来说又有什么好争的呢?没有什么特权,也没有什么物质享受,只是为百姓辛苦的服务。天道生天地万物,无私的恩泽着天地万物。天道看似自私隐秘,世人很难看得到。但是并不是天道故意隐藏,荡荡天门万古开,通往天门的天道永远都是敞开着的,并不是私密的。只是因为世人双眼被物欲所蒙蔽罢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颗小黄豆堵住耳朵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并没有任何的私心,也不区分亲疏贵贱。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不区分亲疏贫富,都能同等的对待。
故能成其私。天地和圣人都是无私的,却能够成就其长久的私心。圣人并没有心长久,可是世人以其为举世的明灯。老子说到这里,审问它说,这岂不是圣人以无私而返成其私了吗?世人往往为自己和子孙深谋远虑,想做千秋万载的打算,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然而却事与愿违,身死而名灭。世人大的盗国,如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小的偷盗金银珠宝。世人虽然以私心谋取名利,但终不能成其私,何长久之有呢?每个人只是赤裸裸的来到世间,又赤裸裸的离开而已。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生前建立了赫赫伟业,死后只不过横卧在方寸土地的荒冢之中。曹操一世英明,机关算尽,最终魏室江山还是被司马家族给谋取了。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历经秦穆公、秦昭王等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秦始皇横扫六国,但是维持仅仅不到两代人,即土崩瓦解,为刘邦做了嫁衣。清朝顺治皇帝正是因为看清楚这一切,才遁入空门的。老子说世人在世时,为了一己之私,但是却不能够像天地一样长久。反而,圣人无私无我,能够历经万世。
第十章 是谓玄德
1.【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注解】
前面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谷神为什么长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圣人为什么能够长久。本章教导世人爱民治国如何才能长久,爱惜身体如何才能长久。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入道的修行功夫,前面几句不断地以反问来印证后世学人的功夫,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一章圣人老子是教导实用修行方法。修身养性需要抱一守中,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如果能够制心一处,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了。如果能够专气致柔,回归婴儿的状态,就能够长久了。世人往往崇尚强壮,都是朝着成长的方向走,可是圣人在这里恰恰跟世人相反,是越活越返老还童了。爱民治国世人都喜欢有为,手里面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怎么舍得不用一下呢,这里圣人恰恰和世人相反。无为而治反而能够使得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此章教世人修行的方法,解释什么是德,第一章解释什么是道。道为体,德为如何达到妙道的途径,德为大道的用,德为天道对应到人身上的体现。老子在前面第一章说道的玄妙,可是如何才能够达到老子的境界呢?本章教一些具体的入道修行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世人看来也是玄妙不可言说的。德字,看其繁体字为行一直心,禅宗通过行一直心,时时处处在禅定中进行修行。玄德,是悠远玄妙的德,合乎阴阳的德。世人看似玄德,圣人看着是明德。世人看着是玄同,圣人看着是大同。世人离开家已经很远,处于颠倒梦想之中,已经很难看到回家的路。如果能找到回家的方法,并坚信这条路,无论艰难险阻,都坚持修行就能回到家。后世学人通过修习德行切入妙道。国家通过施行仁德达到文明之治。
大道妙不可言,不可思议,如何能够入道呢?禅的路径在世人眼里幽暗不明,如同挂角羚羊,不知道怎么样寻找大道的方向。猎人打猎的时候,寻找羚羊,往往在地上找。但是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角挂在树枝上的。猎人低头在地面上找,自然是找不着了。正法眼藏,真正的指归之法,如同隔着一层纸一样。人们猛一看到会起疑心,很难相信。老子在首篇,将观无、观有一观字,作为入道的关键,使后世学人易入。后世学人通过止观,明白心性所在,即可作为入道的切入点。我们平时可能也有念佛的经验。净土宗就鼓励大家一心念佛,心口一致的念佛。佛陀大彻大悟之后,践行孝道,教自己父亲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正法时期,持戒律可以成就。当今末法时期,入道比较好的方法可能是念佛法门。有个寺庙墙上写着大大的禅字,两边写着但把阿弥陀佛念,即是无上甚深禅。念佛为什么就是无上甚深禅呢?难道就是这么简单吗?如果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都成不了佛呢?为什么藏经阁中的高僧武功高深莫测,可是入禅功夫却如此的简单易行呢?在此部经典中圣人老子也说了他教导世人的都是非常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去做的。可是世上的人却不能知道,也不能去做。在佛经中,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要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行了,我们还是怀疑。我们可能都有念佛的经验,在那里不停的念,但是心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杂念,妄想纷飞。一会想着自己的工作,一会想着自己的孩子等。佛家有句话,如龙御珠,游鱼不顾。我们每个人就是真龙,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口里含着无价珍宝夜明珠。这夜明珠就是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游鱼就是妄想杂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任由妄想杂念的起起落落,不要干预,仔细观察念头的起落。如果思想跑偏了,又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句佛号上面。慢慢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入定。佛家讲戒定慧,因定可以生智慧,因定可以入道。
三教圣人都以静定教导后世学人。孔子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人假如能够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后就能够志向坚定。正所谓止于至善,成为至善的圣人是君子修养为学所追求的。志向坚定,心无旁骛,就能够内心安静而不浮躁,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折服。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的为学之道,在于发明自己内心的光明,发明每个人自性之中本有的明德。在于传承智慧的心灯,并弘扬圣贤之德。当今的大学,并未能够传道,而是直接授业,只是教授一些知识而已,舍本逐末。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止是练习制心一处。前面提到上善若水,也有成语心如止水。如果能够把心安定到像止水一样,就能够入定了。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魂魄载在人身上,应当减少物欲,爱养魂魄。如果追求物欲,魂魄就不得安宁。营魄指的是魂魄,把人身比喻成车,载着魂魄。如果要使得魂魄安定,就要抱一守中,处于静定之中。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如果五脏不安,则魂魄就无所归藏。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是直接关联的。身体的君主为人的心。如果君主能够抱一守中,能够处于静定,魂魄就能够安宁,身体就能够健康长寿。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和恐伤肾。如果世人为了功名利禄,思虑忧虑,惊恐不安,魂魄和身体就很难合一,身体可能会犯病了。魂属阳,轻清易飞而上扬。魄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天属阳,轻清在上。地属阴,重浊在下。先天魂本清净,后因物欲所扰,散乱不安。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就能够使得魂魄能够得到安宁,身体就能够长久了,否则就会未老先衰或者早夭了。人们常说鬼迷心窍,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如果痰饮过多也能够迷了心窍,影响了魂魄。需要通过中医的方子来进行调理。吴鞠通年轻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了,后来就下定决心放弃仕途,专攻医术。著名的安宫牛黄丸的方子就出自清朝名医吴鞠通。在学医未精的时候,自己的侄儿又因为喉病被庸医误治而死去了。吴鞠通苦学医书十余年,但是未敢轻易去医治一个病人,由此可见古代医生的医德和责任心。后来发生了大的瘟疫,许多人因为被庸医医治死去了。他感叹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生。于是他就用自己研制的安宫牛黄丸医治好了数十个危重病人。安宫这个名字起的也是比较形象的。心如同君主一样。君主住在宫殿里面,心也是住在宫殿里面。如果被热病影响,宫殿就不安了,如果能够安宫,心君就能够静定了,魂魄也就能够安定了。
抱一能无离乎。如果能够做到魂魄与身体合一,常抱一而不离,那么自然逐渐入道。此部经典说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是反着来的,万物是顺着来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逐渐的由万物变成一,也就归于大道了。老子审问后世学人做工夫能否如此。乎者,责问的言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这个一字可以讲许多内容。禅宗有一指禅之说。以前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别人问禅是什么?他每次都是微笑不语,竖起一个手指。旁边的童子看到了,有一次客人过来求道。童子学着师傅的做法,竖起一个手指,客人满意的走了。结果师傅把他的手指给斩断了作为告诫,后来这位童子也悟道了。一字其中含有大道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修行人来讲,只要一门深入,即能够体悟大道。万法归于一心。万法归宗,万教归一。人们只要能够做到制心一处,一心不乱,就能够洗涤累世以来的业障。体悟大道是可以做到动静一如的,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能否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呢?世人能否做到专守精气,心不妄想,不近忧远虑,常处于少思寡欲状态?如果能常处于静定中,全身经络畅通,身体自然就会柔顺。人依赖气而有生,社稷以气数而生。对于道家来讲,有精气神,精化气,气化神。凝神能够聚气,聚气能够养精。如果人们妄心乱动,思虑过度,就会伤神,从而损伤人的元气,消耗人的精髓。世人平常妄想较多,有时会生气,就会扰乱身体气血的循环。如果气不能柔顺,而逆着在身体流转就会伤害身体了。学道功夫,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然柔顺。这里用薰心这个词很生动,我们很多人有看过葫芦娃动画片,最后有个紫色葫芦最厉害的。他被蛇精放在毒水上面薰,把它的心薰变了。其实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还是很生动的。如果我们通过佛法和道经等经典来不断地薰我们的心,业障就会越来越少。这也许是我们烧香拜佛的根本原因。用法香薰洗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物欲长时间熏蒸,业障就会增加了。如果心处于静定,气就会柔顺了。婴儿即使长时间大声的嚎哭声音也不会变哑,因为婴儿使用腹腔来发出声音,而不是嗓音。善于歌唱者也是模仿婴儿那样,从腹腔发出优美的声音。因此老子审问学人的功夫能到达这样的程度吗?
(3)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清除干净心镜,能否做到没有瑕疵呢?需要把心镜上的灰尘给清除干净的。原来许多道德经的版本里,写玄览,后来出土的道德经原版里面,写的是鉴。鉴是镜子的意思。佛家经常有生锈的铜镜来比方我们被业障覆盖的真心。经常用被乌云遮盖的明月来比方真心。有一个公案是麻三斤,我们在做麻的时候,需要用水浸泡还要打磨,留下最精华部分。这也类似于生锈的铜镜,需要把杂质去掉,留下真心。矿石的精华部分是真金。人身精华部分是真心。安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心性也如同明亮的铜镜一般,需要没有瑕疵和尘埃才能够照天照地。慧能大师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我们的心性,并非明镜,胜似明镜。之前抱一专气功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的境界。人们只要守中抱一,专心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业障会渐渐减轻,洗涤尘垢,真心显露。人们求道求佛,需要把求道求佛之心也去掉,方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体悟大道。成佛成圣也是一种欲望来的。佛法经典也可能是一种束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家常说,如果已经过河了,还背着船做什么呢?如果已经抓到兔子了,就可以把笼子忘掉了。如果已经抓到鱼了,就可以把鱼网忘掉了。人们只须将法的束缚也洗涤掉了,净尽无余。老子审问学人能否体悟到如此程度。前面这三句得道之句,是入道的功夫。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接下来向下审问在治国安民方面的情况。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理呢?一个人有没有悟道,如同唐玄奘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子通过这些审问,给予印证,看看后世学人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教给世人入道的方法。然而爱民治国,仅仅是道的绪余,只是体现了道在人世间的应用罢了。道之真以治身、修身,其绪余可以治理天下国家。怀道的君主爱民治国,无为而治。老子审问学人在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然妙而不妙。帝尧的时代,天下大治,百姓生活安乐。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我日出而出来劳作,日落西山了就歇息了。渴了就凿口井来喝水,饿了就耕田来打粮食。皇帝的恩泽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首淳朴的民谣。帝尧奉行无为而治,老百姓享受无忧无虑,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感觉到皇帝为他做了什么,觉得天高皇帝远,其实是最好的休养生息,治国安民的策略。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里的天门,和前面章节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形成了呼应。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天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取决于是否能够减少欲望。打开天门的钥匙有念佛法门等不同的法门。如果能够守雌,就能够打开天门了。雌,万物之中代表阴者,也就是代表天道。如果能够守天道,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安贫乐道,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如果静定守中,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天门,指天机。每个人的自性之中藏有天机,许多人都向外求天机,寻找打开天门的钥匙。嗜欲深者天机浅,世人欲望比较深,所以很难体悟天机。如果心的污染比较少,打开了心的大门,心花怒放。如果物欲尘垢较厚,心门就关闭了。念佛至禅定,也是一把打开天门的钥匙。如果遇到圣贤的君主,那就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比喻为开。如果时机未到,就退隐山林,可以比喻为阖。世人被业障束缚,不能打开天门。世人如同春蚕一样,不断地吐丝而作茧自缚,被束缚了而不自知。室内如果没有空虚,就不能给人们当房子住。婆婆和儿媳妇一起挤在房间里面,就容易产生矛盾而吵架。心如果不天游,心不处于静定中,就不能管好六根,六根就不得清净互相干扰了。如果天下不统一,不出现真龙天子,分成许多个诸侯国,就会互相打架。如果天下分为很多个宗派,每个宗派都有不同的教义,可能就会有纷争了。如果要打开天门,此心就要天游。佛家讲制心一处,通过念佛都摄六根,无事不办。老子审问学人做功夫是否能够到达如此的程度。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世人都觉得知道越多越好,能够博闻广记是最了不起的。圣人老子审问世人能否做到无知,但是却明白四达,圆融通达。曾国藩据说年轻的时候读书,反复不断地读一篇文章,还是记不住。有一个小偷本来想等他睡着趁机偷东西,后来忍受不了他的笨就下来当着他的面,把文章背出来扬长而去。可是曾国藩后来的成就肯定比这个小偷要强的多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喜欢带着自己的堂弟阿难。阿难记忆力超强,博闻广记,只要佛陀说过的话,他都能够背诵出来。可是阿难却是很晚才悟道的,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为了能够参加佛经的集结,不断精进修行才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了。这里提到的无知,跟后面几章知形成呼应。古代一直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的辩论,这也是指的同样的知。这里的知是知见,能否放下所有的束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一章圣人在印证后世学人到了什么境界了。世人往往以学富五车为荣,以孤陋寡闻为耻。可是为道恰恰跟普通的学习相反,需要不断地减少知见的束缚。明白四达,是说智就像日、月或蜡烛一样,照亮人们内心的愚昧,点亮人们的心灯。世人把知识当做智慧,似乎读的书越多,就越有智慧。其实不然,也有可能读的书越多,受到的束缚越多。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容易增加人们的知见束缚。对于怀道的人来说,可以做到绝学无忧,摆脱了种种束缚。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而许多人自以为聪明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智慧,驳倒了许多当时出名的所谓智慧人士,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在古希腊的菲尔德神庙上面,古希腊的圣哲写下了许多重要的哲语,其中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人们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体悟到自己的真心,才能够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慧字,上面是一双手,中间是一把扫把,下面是一个心字,把心的尘垢清扫干净,就能够散发出人心本有的智慧。老子问人是否能够做到如此程度,能够做到绝学无忧。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大道生天地万物。不仅仅生了还要畜养它们。大道属阴,天地万物属阳。大道是隐性的,天地万物是有具体形象的。天地为万物的父母。天地为有形的父母,父母是无形的天地。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顶天立地的。头圆圆而为天,足方方而为地。
生而不有。大道虽然生了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据为己有。大道恩泽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要求什么回报。圣人恩泽世人,并不求回报,也不追求名利。圣人与天道签了契约,就要为万物,为世间众生谋福祉。神与世人有了约定,就记录在新约和旧约当中。无道的君主就不管那么多了,对百姓没有半点恩泽,就不断地竭泽而渔,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
为而不恃。大道虽然无为,但是却能有所作为,能够生育万物。大道有功于天地万物,但是却不自恃其能,也不会居功自傲。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有很大的功劳,居功自傲就会被折损了。骄傲本来就是污染人心的一种很深的业障,如果不去除,就无法虚心。
长而不宰。大道虽然作为万物之长,但是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大道为天地万物的君主。天子为世人的君主。人心为身体的君主。天地生万物,但是并不会取万物,宰割万物来滋养自己。君主恩泽万民,并不会无限度的取之于民。百姓如同君主身上的肉,如果把肉切来吃了,虽然满足了口腹之欲,可能身体也就差不多了。
是谓玄德。圣人之德如前面所说,可谓是玄妙之德。圣人的德行很玄冥深远,是一般人很难窥见得到的。这样的德,玄妙至极,可以合乎天地之德了。对于世人来说是玄德,可是对于圣人来说就是明德了。世人觉得很高深莫测,很难知很难行,所以称之为玄德。然而圣人在此部经典中说此道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