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章 是谓玄德
详细内容

第十章 是谓玄德

时间:2020-02-05     人气:1361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章 是谓玄德

1.【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注解】

前面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谷神为什么长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圣人为什么能够长久。本章教导世人爱民治国如何才能长久,爱惜身体如何才能长久。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入道的修行功夫,前面几句不断地以反问来印证后世学人的功夫,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一章圣人老子是教导实用修行方法。修身养性需要抱一守中,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如果能够制心一处,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了。如果能够专气致柔,回归婴儿的状态,就能够长久了。世人往往崇尚强壮,都是朝着成长的方向走,可是圣人在这里恰恰跟世人相反,是越活越返老还童了。爱民治国世人都喜欢有为,手里面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怎么舍得不用一下呢,这里圣人恰恰和世人相反。无为而治反而能够使得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此章教世人修行的方法,解释什么是德,第一章解释什么是道。道为体,德为如何达到妙道的途径,德为大道的用,德为天道对应到人身上的体现。老子在前面第一章说道的玄妙,可是如何才能够达到老子的境界呢?本章教一些具体的入道修行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世人看来也是玄妙不可言说的。德字,看其繁体字为行一直心,禅宗通过行一直心,时时处处在禅定中进行修行。玄德,是悠远玄妙的德,合乎阴阳的德。世人看似玄德,圣人看着是明德。世人看着是玄同,圣人看着是大同。世人离开家已经很远,处于颠倒梦想之中,已经很难看到回家的路。如果能找到回家的方法,并坚信这条路,无论艰难险阻,都坚持修行就能回到家。后世学人通过修习德行切入妙道。国家通过施行仁德达到文明之治。


大道妙不可言,不可思议,如何能够入道呢?禅的路径在世人眼里幽暗不明,如同挂角羚羊,不知道怎么样寻找大道的方向。猎人打猎的时候,寻找羚羊,往往在地上找。但是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角挂在树枝上的。猎人低头在地面上找,自然是找不着了。正法眼藏,真正的指归之法,如同隔着一层纸一样。人们猛一看到会起疑心,很难相信。老子在首篇,将观无、观有一观字,作为入道的关键,使后世学人易入。后世学人通过止观,明白心性所在,即可作为入道的切入点。我们平时可能也有念佛的经验。净土宗就鼓励大家一心念佛,心口一致的念佛。佛陀大彻大悟之后,践行孝道,教自己父亲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正法时期,持戒律可以成就。当今末法时期,入道比较好的方法可能是念佛法门。有个寺庙墙上写着大大的禅字,两边写着但把阿弥陀佛念,即是无上甚深禅。念佛为什么就是无上甚深禅呢?难道就是这么简单吗?如果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都成不了佛呢?为什么藏经阁中的高僧武功高深莫测,可是入禅功夫却如此的简单易行呢?在此部经典中圣人老子也说了他教导世人的都是非常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去做的。可是世上的人却不能知道,也不能去做。在佛经中,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要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行了,我们还是怀疑。我们可能都有念佛的经验,在那里不停的念,但是心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杂念,妄想纷飞。一会想着自己的工作,一会想着自己的孩子等。佛家有句话,如龙御珠,游鱼不顾。我们每个人就是真龙,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口里含着无价珍宝夜明珠。这夜明珠就是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游鱼就是妄想杂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任由妄想杂念的起起落落,不要干预,仔细观察念头的起落。如果思想跑偏了,又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句佛号上面。慢慢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入定。佛家讲戒定慧,因定可以生智慧,因定可以入道。


三教圣人都以静定教导后世学人。孔子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人假如能够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后就能够志向坚定。正所谓止于至善,成为至善的圣人是君子修养为学所追求的。志向坚定,心无旁骛,就能够内心安静而不浮躁,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折服。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的为学之道,在于发明自己内心的光明,发明每个人自性之中本有的明德。在于传承智慧的心灯,并弘扬圣贤之德。当今的大学,并未能够传道,而是直接授业,只是教授一些知识而已,舍本逐末。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止是练习制心一处。前面提到上善若水,也有成语心如止水。如果能够把心安定到像止水一样,就能够入定了。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魂魄载在人身上,应当减少物欲,爱养魂魄。如果追求物欲,魂魄就不得安宁。营魄指的是魂魄,把人身比喻成车,载着魂魄。如果要使得魂魄安定,就要抱一守中,处于静定之中。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如果五脏不安,则魂魄就无所归藏。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是直接关联的。身体的君主为人的心。如果君主能够抱一守中,能够处于静定,魂魄就能够安宁,身体就能够健康长寿。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和恐伤肾。如果世人为了功名利禄,思虑忧虑,惊恐不安,魂魄和身体就很难合一,身体可能会犯病了。魂属阳,轻清易飞而上扬。魄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天属阳,轻清在上。地属阴,重浊在下。先天魂本清净,后因物欲所扰,散乱不安。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就能够使得魂魄能够得到安宁,身体就能够长久了,否则就会未老先衰或者早夭了。人们常说鬼迷心窍,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如果痰饮过多也能够迷了心窍,影响了魂魄。需要通过中医的方子来进行调理。吴鞠通年轻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了,后来就下定决心放弃仕途,专攻医术。著名的安宫牛黄丸的方子就出自清朝名医吴鞠通。在学医未精的时候,自己的侄儿又因为喉病被庸医误治而死去了。吴鞠通苦学医书十余年,但是未敢轻易去医治一个病人,由此可见古代医生的医德和责任心。后来发生了大的瘟疫,许多人因为被庸医医治死去了。他感叹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生。于是他就用自己研制的安宫牛黄丸医治好了数十个危重病人。安宫这个名字起的也是比较形象的。心如同君主一样。君主住在宫殿里面,心也是住在宫殿里面。如果被热病影响,宫殿就不安了,如果能够安宫,心君就能够静定了,魂魄也就能够安定了。


抱一能无离乎。如果能够做到魂魄与身体合一,常抱一而不离,那么自然逐渐入道。此部经典说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是反着来的,万物是顺着来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逐渐的由万物变成一,也就归于大道了。老子审问后世学人做工夫能否如此。乎者,责问的言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这个一字可以讲许多内容。禅宗有一指禅之说。以前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别人问禅是什么?他每次都是微笑不语,竖起一个手指。旁边的童子看到了,有一次客人过来求道。童子学着师傅的做法,竖起一个手指,客人满意的走了。结果师傅把他的手指给斩断了作为告诫,后来这位童子也悟道了。一字其中含有大道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修行人来讲,只要一门深入,即能够体悟大道。万法归于一心。万法归宗,万教归一。人们只要能够做到制心一处,一心不乱,就能够洗涤累世以来的业障。体悟大道是可以做到动静一如的,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能否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呢?世人能否做到专守精气,心不妄想,不近忧远虑,常处于少思寡欲状态?如果能常处于静定中,全身经络畅通,身体自然就会柔顺。人依赖气而有生,社稷以气数而生。对于道家来讲,有精气神,精化气,气化神。凝神能够聚气,聚气能够养精。如果人们妄心乱动,思虑过度,就会伤神,从而损伤人的元气,消耗人的精髓。世人平常妄想较多,有时会生气,就会扰乱身体气血的循环。如果气不能柔顺,而逆着在身体流转就会伤害身体了。学道功夫,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然柔顺。这里用薰心这个词很生动,我们很多人有看过葫芦娃动画片,最后有个紫色葫芦最厉害的。他被蛇精放在毒水上面薰,把它的心薰变了。其实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还是很生动的。如果我们通过佛法和道经等经典来不断地薰我们的心,业障就会越来越少。这也许是我们烧香拜佛的根本原因。用法香薰洗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物欲长时间熏蒸,业障就会增加了。如果心处于静定,气就会柔顺了。婴儿即使长时间大声的嚎哭声音也不会变哑,因为婴儿使用腹腔来发出声音,而不是嗓音。善于歌唱者也是模仿婴儿那样,从腹腔发出优美的声音。因此老子审问学人的功夫能到达这样的程度吗?


(3)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清除干净心镜,能否做到没有瑕疵呢?需要把心镜上的灰尘给清除干净的。原来许多道德经的版本里,写玄览,后来出土的道德经原版里面,写的是鉴。鉴是镜子的意思。佛家经常有生锈的铜镜来比方我们被业障覆盖的真心。经常用被乌云遮盖的明月来比方真心。有一个公案是麻三斤,我们在做麻的时候,需要用水浸泡还要打磨,留下最精华部分。这也类似于生锈的铜镜,需要把杂质去掉,留下真心。矿石的精华部分是真金。人身精华部分是真心。安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心性也如同明亮的铜镜一般,需要没有瑕疵和尘埃才能够照天照地。慧能大师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我们的心性,并非明镜,胜似明镜。之前抱一专气功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的境界。人们只要守中抱一,专心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业障会渐渐减轻,洗涤尘垢,真心显露。人们求道求佛,需要把求道求佛之心也去掉,方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体悟大道。成佛成圣也是一种欲望来的。佛法经典也可能是一种束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家常说,如果已经过河了,还背着船做什么呢?如果已经抓到兔子了,就可以把笼子忘掉了。如果已经抓到鱼了,就可以把鱼网忘掉了。人们只须将法的束缚也洗涤掉了,净尽无余。老子审问学人能否体悟到如此程度。前面这三句得道之句,是入道的功夫。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接下来向下审问在治国安民方面的情况。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理呢?一个人有没有悟道,如同唐玄奘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子通过这些审问,给予印证,看看后世学人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教给世人入道的方法。然而爱民治国,仅仅是道的绪余,只是体现了道在人世间的应用罢了。道之真以治身、修身,其绪余可以治理天下国家。怀道的君主爱民治国,无为而治。老子审问学人在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然妙而不妙。帝尧的时代,天下大治,百姓生活安乐。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我日出而出来劳作,日落西山了就歇息了。渴了就凿口井来喝水,饿了就耕田来打粮食。皇帝的恩泽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首淳朴的民谣。帝尧奉行无为而治,老百姓享受无忧无虑,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感觉到皇帝为他做了什么,觉得天高皇帝远,其实是最好的休养生息,治国安民的策略。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里的天门,和前面章节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形成了呼应。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天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取决于是否能够减少欲望。打开天门的钥匙有念佛法门等不同的法门。如果能够守雌,就能够打开天门了。雌,万物之中代表阴者,也就是代表天道。如果能够守天道,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安贫乐道,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如果静定守中,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天门,指天机。每个人的自性之中藏有天机,许多人都向外求天机,寻找打开天门的钥匙。嗜欲深者天机浅,世人欲望比较深,所以很难体悟天机。如果心的污染比较少,打开了心的大门,心花怒放。如果物欲尘垢较厚,心门就关闭了。念佛至禅定,也是一把打开天门的钥匙。如果遇到圣贤的君主,那就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比喻为开。如果时机未到,就退隐山林,可以比喻为阖。世人被业障束缚,不能打开天门。世人如同春蚕一样,不断地吐丝而作茧自缚,被束缚了而不自知。室内如果没有空虚,就不能给人们当房子住。婆婆和儿媳妇一起挤在房间里面,就容易产生矛盾而吵架。心如果不天游,心不处于静定中,就不能管好六根,六根就不得清净互相干扰了。如果天下不统一,不出现真龙天子,分成许多个诸侯国,就会互相打架。如果天下分为很多个宗派,每个宗派都有不同的教义,可能就会有纷争了。如果要打开天门,此心就要天游。佛家讲制心一处,通过念佛都摄六根,无事不办。老子审问学人做功夫是否能够到达如此的程度。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世人都觉得知道越多越好,能够博闻广记是最了不起的。圣人老子审问世人能否做到无知,但是却明白四达,圆融通达。曾国藩据说年轻的时候读书,反复不断地读一篇文章,还是记不住。有一个小偷本来想等他睡着趁机偷东西,后来忍受不了他的笨就下来当着他的面,把文章背出来扬长而去。可是曾国藩后来的成就肯定比这个小偷要强的多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喜欢带着自己的堂弟阿难。阿难记忆力超强,博闻广记,只要佛陀说过的话,他都能够背诵出来。可是阿难却是很晚才悟道的,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为了能够参加佛经的集结,不断精进修行才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了。这里提到的无知,跟后面几章知形成呼应。古代一直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的辩论,这也是指的同样的知。这里的知是知见,能否放下所有的束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一章圣人在印证后世学人到了什么境界了。世人往往以学富五车为荣,以孤陋寡闻为耻。可是为道恰恰跟普通的学习相反,需要不断地减少知见的束缚。明白四达,是说智就像日、月或蜡烛一样,照亮人们内心的愚昧,点亮人们的心灯。世人把知识当做智慧,似乎读的书越多,就越有智慧。其实不然,也有可能读的书越多,受到的束缚越多。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容易增加人们的知见束缚。对于怀道的人来说,可以做到绝学无忧,摆脱了种种束缚。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而许多人自以为聪明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智慧,驳倒了许多当时出名的所谓智慧人士,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在古希腊的菲尔德神庙上面,古希腊的圣哲写下了许多重要的哲语,其中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人们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体悟到自己的真心,才能够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慧字,上面是一双手,中间是一把扫把,下面是一个心字,把心的尘垢清扫干净,就能够散发出人心本有的智慧。老子问人是否能够做到如此程度,能够做到绝学无忧。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大道生天地万物。不仅仅生了还要畜养它们。大道属阴,天地万物属阳。大道是隐性的,天地万物是有具体形象的。天地为万物的父母。天地为有形的父母,父母是无形的天地。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顶天立地的。头圆圆而为天,足方方而为地。


生而不有。大道虽然生了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据为己有。大道恩泽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要求什么回报。圣人恩泽世人,并不求回报,也不追求名利。圣人与天道签了契约,就要为万物,为世间众生谋福祉。神与世人有了约定,就记录在新约和旧约当中。无道的君主就不管那么多了,对百姓没有半点恩泽,就不断地竭泽而渔,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


为而不恃。大道虽然无为,但是却能有所作为,能够生育万物。大道有功于天地万物,但是却不自恃其能,也不会居功自傲。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有很大的功劳,居功自傲就会被折损了。骄傲本来就是污染人心的一种很深的业障,如果不去除,就无法虚心。


长而不宰。大道虽然作为万物之长,但是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大道为天地万物的君主。天子为世人的君主。人心为身体的君主。天地生万物,但是并不会取万物,宰割万物来滋养自己。君主恩泽万民,并不会无限度的取之于民。百姓如同君主身上的肉,如果把肉切来吃了,虽然满足了口腹之欲,可能身体也就差不多了。


是谓玄德。圣人之德如前面所说,可谓是玄妙之德。圣人的德行很玄冥深远,是一般人很难窥见得到的。这样的德,玄妙至极,可以合乎天地之德了。对于世人来说是玄德,可是对于圣人来说就是明德了。世人觉得很高深莫测,很难知很难行,所以称之为玄德。然而圣人在此部经典中说此道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