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是谓玄德
第十章 是谓玄德
1.【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注解】
前面圣人老子教导世人谷神为什么长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圣人为什么能够长久。本章教导世人爱民治国如何才能长久,爱惜身体如何才能长久。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入道的修行功夫,前面几句不断地以反问来印证后世学人的功夫,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一章圣人老子是教导实用修行方法。修身养性需要抱一守中,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如果能够制心一处,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了。如果能够专气致柔,回归婴儿的状态,就能够长久了。世人往往崇尚强壮,都是朝着成长的方向走,可是圣人在这里恰恰跟世人相反,是越活越返老还童了。爱民治国世人都喜欢有为,手里面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怎么舍得不用一下呢,这里圣人恰恰和世人相反。无为而治反而能够使得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此章教世人修行的方法,解释什么是德,第一章解释什么是道。道为体,德为如何达到妙道的途径,德为大道的用,德为天道对应到人身上的体现。老子在前面第一章说道的玄妙,可是如何才能够达到老子的境界呢?本章教一些具体的入道修行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世人看来也是玄妙不可言说的。德字,看其繁体字为行一直心,禅宗通过行一直心,时时处处在禅定中进行修行。玄德,是悠远玄妙的德,合乎阴阳的德。世人看似玄德,圣人看着是明德。世人看着是玄同,圣人看着是大同。世人离开家已经很远,处于颠倒梦想之中,已经很难看到回家的路。如果能找到回家的方法,并坚信这条路,无论艰难险阻,都坚持修行就能回到家。后世学人通过修习德行切入妙道。国家通过施行仁德达到文明之治。
大道妙不可言,不可思议,如何能够入道呢?禅的路径在世人眼里幽暗不明,如同挂角羚羊,不知道怎么样寻找大道的方向。猎人打猎的时候,寻找羚羊,往往在地上找。但是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角挂在树枝上的。猎人低头在地面上找,自然是找不着了。正法眼藏,真正的指归之法,如同隔着一层纸一样。人们猛一看到会起疑心,很难相信。老子在首篇,将观无、观有一观字,作为入道的关键,使后世学人易入。后世学人通过止观,明白心性所在,即可作为入道的切入点。我们平时可能也有念佛的经验。净土宗就鼓励大家一心念佛,心口一致的念佛。佛陀大彻大悟之后,践行孝道,教自己父亲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最为殊胜。正法时期,持戒律可以成就。当今末法时期,入道比较好的方法可能是念佛法门。有个寺庙墙上写着大大的禅字,两边写着但把阿弥陀佛念,即是无上甚深禅。念佛为什么就是无上甚深禅呢?难道就是这么简单吗?如果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都成不了佛呢?为什么藏经阁中的高僧武功高深莫测,可是入禅功夫却如此的简单易行呢?在此部经典中圣人老子也说了他教导世人的都是非常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去做的。可是世上的人却不能知道,也不能去做。在佛经中,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要老老实实的念佛就行了,我们还是怀疑。我们可能都有念佛的经验,在那里不停的念,但是心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杂念,妄想纷飞。一会想着自己的工作,一会想着自己的孩子等。佛家有句话,如龙御珠,游鱼不顾。我们每个人就是真龙,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口里含着无价珍宝夜明珠。这夜明珠就是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游鱼就是妄想杂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任由妄想杂念的起起落落,不要干预,仔细观察念头的起落。如果思想跑偏了,又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句佛号上面。慢慢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入定。佛家讲戒定慧,因定可以生智慧,因定可以入道。
三教圣人都以静定教导后世学人。孔子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人假如能够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后就能够志向坚定。正所谓止于至善,成为至善的圣人是君子修养为学所追求的。志向坚定,心无旁骛,就能够内心安静而不浮躁,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折服。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的为学之道,在于发明自己内心的光明,发明每个人自性之中本有的明德。在于传承智慧的心灯,并弘扬圣贤之德。当今的大学,并未能够传道,而是直接授业,只是教授一些知识而已,舍本逐末。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止是练习制心一处。前面提到上善若水,也有成语心如止水。如果能够把心安定到像止水一样,就能够入定了。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魂魄载在人身上,应当减少物欲,爱养魂魄。如果追求物欲,魂魄就不得安宁。营魄指的是魂魄,把人身比喻成车,载着魂魄。如果要使得魂魄安定,就要抱一守中,处于静定之中。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如果五脏不安,则魂魄就无所归藏。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是直接关联的。身体的君主为人的心。如果君主能够抱一守中,能够处于静定,魂魄就能够安宁,身体就能够健康长寿。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和恐伤肾。如果世人为了功名利禄,思虑忧虑,惊恐不安,魂魄和身体就很难合一,身体可能会犯病了。魂属阳,轻清易飞而上扬。魄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天属阳,轻清在上。地属阴,重浊在下。先天魂本清净,后因物欲所扰,散乱不安。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就能够使得魂魄能够得到安宁,身体就能够长久了,否则就会未老先衰或者早夭了。人们常说鬼迷心窍,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如果痰饮过多也能够迷了心窍,影响了魂魄。需要通过中医的方子来进行调理。吴鞠通年轻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了,后来就下定决心放弃仕途,专攻医术。著名的安宫牛黄丸的方子就出自清朝名医吴鞠通。在学医未精的时候,自己的侄儿又因为喉病被庸医误治而死去了。吴鞠通苦学医书十余年,但是未敢轻易去医治一个病人,由此可见古代医生的医德和责任心。后来发生了大的瘟疫,许多人因为被庸医医治死去了。他感叹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生。于是他就用自己研制的安宫牛黄丸医治好了数十个危重病人。安宫这个名字起的也是比较形象的。心如同君主一样。君主住在宫殿里面,心也是住在宫殿里面。如果被热病影响,宫殿就不安了,如果能够安宫,心君就能够静定了,魂魄也就能够安定了。
抱一能无离乎。如果能够做到魂魄与身体合一,常抱一而不离,那么自然逐渐入道。此部经典说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是反着来的,万物是顺着来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逐渐的由万物变成一,也就归于大道了。老子审问后世学人做工夫能否如此。乎者,责问的言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这个一字可以讲许多内容。禅宗有一指禅之说。以前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别人问禅是什么?他每次都是微笑不语,竖起一个手指。旁边的童子看到了,有一次客人过来求道。童子学着师傅的做法,竖起一个手指,客人满意的走了。结果师傅把他的手指给斩断了作为告诫,后来这位童子也悟道了。一字其中含有大道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修行人来讲,只要一门深入,即能够体悟大道。万法归于一心。万法归宗,万教归一。人们只要能够做到制心一处,一心不乱,就能够洗涤累世以来的业障。体悟大道是可以做到动静一如的,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能否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呢?世人能否做到专守精气,心不妄想,不近忧远虑,常处于少思寡欲状态?如果能常处于静定中,全身经络畅通,身体自然就会柔顺。人依赖气而有生,社稷以气数而生。对于道家来讲,有精气神,精化气,气化神。凝神能够聚气,聚气能够养精。如果人们妄心乱动,思虑过度,就会伤神,从而损伤人的元气,消耗人的精髓。世人平常妄想较多,有时会生气,就会扰乱身体气血的循环。如果气不能柔顺,而逆着在身体流转就会伤害身体了。学道功夫,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然柔顺。这里用薰心这个词很生动,我们很多人有看过葫芦娃动画片,最后有个紫色葫芦最厉害的。他被蛇精放在毒水上面薰,把它的心薰变了。其实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还是很生动的。如果我们通过佛法和道经等经典来不断地薰我们的心,业障就会越来越少。这也许是我们烧香拜佛的根本原因。用法香薰洗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物欲长时间熏蒸,业障就会增加了。如果心处于静定,气就会柔顺了。婴儿即使长时间大声的嚎哭声音也不会变哑,因为婴儿使用腹腔来发出声音,而不是嗓音。善于歌唱者也是模仿婴儿那样,从腹腔发出优美的声音。因此老子审问学人的功夫能到达这样的程度吗?
(3)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清除干净心镜,能否做到没有瑕疵呢?需要把心镜上的灰尘给清除干净的。原来许多道德经的版本里,写玄览,后来出土的道德经原版里面,写的是鉴。鉴是镜子的意思。佛家经常有生锈的铜镜来比方我们被业障覆盖的真心。经常用被乌云遮盖的明月来比方真心。有一个公案是麻三斤,我们在做麻的时候,需要用水浸泡还要打磨,留下最精华部分。这也类似于生锈的铜镜,需要把杂质去掉,留下真心。矿石的精华部分是真金。人身精华部分是真心。安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心性也如同明亮的铜镜一般,需要没有瑕疵和尘埃才能够照天照地。慧能大师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我们的心性,并非明镜,胜似明镜。之前抱一专气功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的境界。人们只要守中抱一,专心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业障会渐渐减轻,洗涤尘垢,真心显露。人们求道求佛,需要把求道求佛之心也去掉,方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体悟大道。成佛成圣也是一种欲望来的。佛法经典也可能是一种束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家常说,如果已经过河了,还背着船做什么呢?如果已经抓到兔子了,就可以把笼子忘掉了。如果已经抓到鱼了,就可以把鱼网忘掉了。人们只须将法的束缚也洗涤掉了,净尽无余。老子审问学人能否体悟到如此程度。前面这三句得道之句,是入道的功夫。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接下来向下审问在治国安民方面的情况。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理呢?一个人有没有悟道,如同唐玄奘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子通过这些审问,给予印证,看看后世学人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教给世人入道的方法。然而爱民治国,仅仅是道的绪余,只是体现了道在人世间的应用罢了。道之真以治身、修身,其绪余可以治理天下国家。怀道的君主爱民治国,无为而治。老子审问学人在爱民治国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然妙而不妙。帝尧的时代,天下大治,百姓生活安乐。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我日出而出来劳作,日落西山了就歇息了。渴了就凿口井来喝水,饿了就耕田来打粮食。皇帝的恩泽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首淳朴的民谣。帝尧奉行无为而治,老百姓享受无忧无虑,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感觉到皇帝为他做了什么,觉得天高皇帝远,其实是最好的休养生息,治国安民的策略。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里的天门,和前面章节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形成了呼应。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天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取决于是否能够减少欲望。打开天门的钥匙有念佛法门等不同的法门。如果能够守雌,就能够打开天门了。雌,万物之中代表阴者,也就是代表天道。如果能够守天道,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安贫乐道,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如果静定守中,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天门,指天机。每个人的自性之中藏有天机,许多人都向外求天机,寻找打开天门的钥匙。嗜欲深者天机浅,世人欲望比较深,所以很难体悟天机。如果心的污染比较少,打开了心的大门,心花怒放。如果物欲尘垢较厚,心门就关闭了。念佛至禅定,也是一把打开天门的钥匙。如果遇到圣贤的君主,那就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比喻为开。如果时机未到,就退隐山林,可以比喻为阖。世人被业障束缚,不能打开天门。世人如同春蚕一样,不断地吐丝而作茧自缚,被束缚了而不自知。室内如果没有空虚,就不能给人们当房子住。婆婆和儿媳妇一起挤在房间里面,就容易产生矛盾而吵架。心如果不天游,心不处于静定中,就不能管好六根,六根就不得清净互相干扰了。如果天下不统一,不出现真龙天子,分成许多个诸侯国,就会互相打架。如果天下分为很多个宗派,每个宗派都有不同的教义,可能就会有纷争了。如果要打开天门,此心就要天游。佛家讲制心一处,通过念佛都摄六根,无事不办。老子审问学人做功夫是否能够到达如此的程度。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世人都觉得知道越多越好,能够博闻广记是最了不起的。圣人老子审问世人能否做到无知,但是却明白四达,圆融通达。曾国藩据说年轻的时候读书,反复不断地读一篇文章,还是记不住。有一个小偷本来想等他睡着趁机偷东西,后来忍受不了他的笨就下来当着他的面,把文章背出来扬长而去。可是曾国藩后来的成就肯定比这个小偷要强的多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喜欢带着自己的堂弟阿难。阿难记忆力超强,博闻广记,只要佛陀说过的话,他都能够背诵出来。可是阿难却是很晚才悟道的,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为了能够参加佛经的集结,不断精进修行才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了。这里提到的无知,跟后面几章知形成呼应。古代一直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的辩论,这也是指的同样的知。这里的知是知见,能否放下所有的束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一章圣人在印证后世学人到了什么境界了。世人往往以学富五车为荣,以孤陋寡闻为耻。可是为道恰恰跟普通的学习相反,需要不断地减少知见的束缚。明白四达,是说智就像日、月或蜡烛一样,照亮人们内心的愚昧,点亮人们的心灯。世人把知识当做智慧,似乎读的书越多,就越有智慧。其实不然,也有可能读的书越多,受到的束缚越多。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容易增加人们的知见束缚。对于怀道的人来说,可以做到绝学无忧,摆脱了种种束缚。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而许多人自以为聪明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智慧,驳倒了许多当时出名的所谓智慧人士,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在古希腊的菲尔德神庙上面,古希腊的圣哲写下了许多重要的哲语,其中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人们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体悟到自己的真心,才能够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慧字,上面是一双手,中间是一把扫把,下面是一个心字,把心的尘垢清扫干净,就能够散发出人心本有的智慧。老子问人是否能够做到如此程度,能够做到绝学无忧。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畜之。大道生天地万物。不仅仅生了还要畜养它们。大道属阴,天地万物属阳。大道是隐性的,天地万物是有具体形象的。天地为万物的父母。天地为有形的父母,父母是无形的天地。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顶天立地的。头圆圆而为天,足方方而为地。
生而不有。大道虽然生了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据为己有。大道恩泽天地万物,但是并没有要求什么回报。圣人恩泽世人,并不求回报,也不追求名利。圣人与天道签了契约,就要为万物,为世间众生谋福祉。神与世人有了约定,就记录在新约和旧约当中。无道的君主就不管那么多了,对百姓没有半点恩泽,就不断地竭泽而渔,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
为而不恃。大道虽然无为,但是却能有所作为,能够生育万物。大道有功于天地万物,但是却不自恃其能,也不会居功自傲。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有很大的功劳,居功自傲就会被折损了。骄傲本来就是污染人心的一种很深的业障,如果不去除,就无法虚心。
长而不宰。大道虽然作为万物之长,但是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大道为天地万物的君主。天子为世人的君主。人心为身体的君主。天地生万物,但是并不会取万物,宰割万物来滋养自己。君主恩泽万民,并不会无限度的取之于民。百姓如同君主身上的肉,如果把肉切来吃了,虽然满足了口腹之欲,可能身体也就差不多了。
是谓玄德。圣人之德如前面所说,可谓是玄妙之德。圣人的德行很玄冥深远,是一般人很难窥见得到的。这样的德,玄妙至极,可以合乎天地之德了。对于世人来说是玄德,可是对于圣人来说就是明德了。世人觉得很高深莫测,很难知很难行,所以称之为玄德。然而圣人在此部经典中说此道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第九章 功成身退
1.【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效法水的美德,不与世争,就没有过失了,没有过失就会长久了。前面第四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挫掉锐气,这种锐气有可能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此部经典还有地方说到水的美德。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是却能够攻克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柔弱的水滴持之以恒却能够穿破石头。这一章接着教导世人如何能够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功成身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身居高位了,可能就会被损了,特别是德行不能与自己的位置相匹配的话最危险了。这里也和前面的挫掉锐气进行呼应。如果把很尖的物体放在布袋里面,就会刺破布袋了。如果世人锋芒毕露,可能就会引来灾祸了。唐朝斐休丞相把少年得志的儿子送去出家,就是为了隐匿自己儿子的锋芒,保全儿子的性命。在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圣人老子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江湖了。
本章再次阐释为什么功成身退,劝诫后人也应当识时务,符合天道,知道进退。老子西出函谷关,似乎并不愿意留下任何的言语。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内部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造反,与王室分庭抗礼,老子无辜蒙受失职之责。如果此时老子还不选择功成身退,可能就会有更大的过失了。老子看到周室的衰微,天数已尽。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气数。如果民怨比较多,有怨气就不稳定了。人的身体上也有血气。如果血气逆着了,或者经常生气了,身体就可能会出现健康的问题了。老子想到即使是自己站出来,也只能是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无济于事。纵观历史上许多怀道之人,功成身退,才能够保全其身。例如范蠡带着美女西施离开了越王勾践,成为儒商的鼻祖。
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的害处。圣人劝诫世人应当知止足,不要贪恋财富和地位。吃东西能够止住饥饿,喝水能够止住口渴,有敬畏心能够止住灾祸,知足能够止住贪婪,功成身退能够止住过失。心和物是互为阴阳,如同无和有互为阴阳,美和丑互为阴阳。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物,没有物就没有心,心物相生。这里可能要颠覆了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单纯崇尚唯物主义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了。平常我们所坚持的这两者都是各执一端,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说这个世界像个大象腿,你说这个世界像个鼻子。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片面罢了。万法唯心造,心随物转就会死在物上,其关键在于眼睛。眼睛看到外物,就会心生贪恋之心,就扰乱了心境,可能就会折损阳寿了。眼睛看着外物,不知疲倦,就会攀缘了,心猿意马。如果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能够安定内心,就不会有祸患了。人们因为看到外境,升起物欲,心生喜爱,但是物欲伤人本性。如果能够对镜不起贪恋之心,就能够保全性命。怀道的人心不会妄动。如果心源一动,就会有分别心,不断地攀缘,如同脱缰的野马,很难再收回来了。如果一万人对着一个箭垛的话,即使乱箭飞来,也会把箭垛插满了。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就如同这个箭垛,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冲击着我们的内心。万物彰彰以害一生,生无所不伤,性无所不害。朱元璋当年听了李善长的话,在羽翼未丰的时候缓称王,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终究招来祸害。
世人如果知道止足,就能够功成身退。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有过失了。鹪鹩鸟夜晚在森林里歇息,占用的地方不过一枝树枝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个森林。鼹鼠过河,在河边饮水,只不过能够把小小的肚子饮饱而已,何必想着占用整条河流呢。世间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生前睡觉只不过一张床大小,死后所占的坟墓不过方寸之间,何苦贪求不断?可以说锦衣玉食并不一定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俗话说知足常乐,一点都不假。清明节有一首古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们在金银财宝、权力地位面前,即使铤而走险,遇到莫大的危险,也很难放弃,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做出理智的抉择。文种当年辅佐越王勾践夺得天下,他也许怎么都想不通,已经帮勾践打下了江山,此时正是享受成功果实的时候,怎么能够退隐呢。颜渊簞食瓢饮。原思藜藿不糁,吃的很粗糙。子夏衣若悬鹑,穿得很寒碜。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都能够安贫乐道。子夏生活寒苦不愿意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鹑鸟尾一样。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顺治皇帝效法佛陀放弃皇位归于佛门。怀道之人曾国藩留下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
作为得道的君主,如何面对功成身退的贤才呢?如果个个高人都退隐了,如何有贤才治理百姓呢?唐太宗李世民说,今人智慧有短有长,能力有大有小。治国的关键在于能够知人善任。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乡,就让他治理一个乡。如果贤才的德才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县,就让他治理一个县。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州,就让他治理一个州。如果贤才的德行能够胜任管理一个国家,就让他管理一个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没有退隐的贤才。就是要看他的德行如何,能力如何委托相应的职务给他。历朝历代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说能否遇到贤君。小贤隐居山林,大隐隐于市井。圣贤在审其主,如果是明主就愿意出山,否则可能引火烧身,可能宁愿老死山林。唐代李世民求贤若渴,希望隐居的高士能够出来协助他治国安民。贤能的君主并不是每个世代都会出现的,而能够辅佐圣王治理天下的贤臣万人中难有一个,万里难以挑一的贤臣要想同时遇到不世出的圣王,这是千载难逢的事情的。刘伯温于将近天命之年归隐青田,写了一本经典留给后人,期待后世明君通过它能够达成文明之治。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非诸葛亮的架子那么大,而是他在试探刘玄德的诚意,是否能够识得圣贤大才,采纳他的主张。如果君主不够诚意,再加上朝廷中奸臣小人作祟,很可能还未能施展才能,就已经招来祸害了。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满必然会倾覆,不如知足而止步。如果有人端着满满的两碗水走路,必然会晃动流出来。如果月亮圆满了,也会变缺了。如果人身居高位,也就有可能会往下走了。人在爬山的时候,爬到了山顶了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会往下了。船上坐满了或者装满了货物,也有倾覆的危险了。月盈月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些古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满。满招损,谦受益。天道是损有余补不足的。
大家都喜欢圆满。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美好的佳节。月圆之后是月缺。熟悉简单天文学的人就知道,月亮本无盈无缺。只是月亮绕着地球运转过程中,光影的变化使得人们看到月亮似乎不断地由缺变圆,又由圆变缺。可是月亮其实一直都是一整个完整的月亮的,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平面,像个烧饼似地。我们是不是被自己的眼睛蒙蔽了呢?连这么大的一个月亮都蒙蔽了不少古人的眼睛,更何况其它的事情呢?古人面对月亮留下了许多的诗词,例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不见古人心,古今人心何不同?古人今人若流水,古今人心若明月。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看到人在这个世上,出生了,又死去了,又有人出生了。可是是不是也像月亮一样,并没有生,也没有死呢?这个问题是生死大事,是很复杂的了,没必要一下子就能够接受。佛家如是说,人没有生,也没有死,无生亦无灭。我们是不是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如果稀里糊涂的来,稀里糊涂的去,岂不是很可悲吗?
世人自恃有持满的高超技术,贪求名利不折手段的追求,而且想拥有权位如天长地久。老子意思是说虽然你有能耐持满,不如放下休歇为高。倘若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当初秦朝李斯在腰斩临刑前,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我现在想与你再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这就是持盈而不知道退步的后果了。当初他陷害同窗韩非子的时候,可能也未尝想到自己会落到如此下场。范雎、张良和范蠡等能够功成身退,就可以独善其身,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命运。因此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中国古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八卦中古人喜欢至中至正,而不喜欢重阴重阳。因为那样意味着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了。中国古人比较喜欢中庸之道,不无道理。
(2)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如果把锐利的物件放在布袋中,很难保存,容易将布袋戳破。鹅卵石在溪水中经历千百年的磨砺,原来的锐利的棱角已经没有了。如果宝剑锋芒太利,容易挫钝。世人有才气不能太露,否则锋芒毕露容易招来祸害。历史上有许多人少年得志,血气方刚就容易锋芒毕露,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唐朝宰相斐休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但是他却把自己亲生儿子送入佛门了。斐休对佛法有很深的渊源。当唐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避难做了小沙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就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他劝勉儿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斐休宰相权力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能够送儿子去出家,实在难能可贵。可能世人觉得不可思议,那就好好去了解佛教吧。为什么佛陀会放下太子之位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会放下皇位出家?王弼年纪轻轻,很有才华。可是为人高傲,经常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取笑别人,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为受曹爽案件牵连丢掉官职,同年秋天病死,年仅24岁。战国时鬼谷子的两位得意门生苏秦、张仪善于揣摩之术,用智谋以取功名,奔走于七国之间。老子说世人虽然是善能揣摩,牙尖嘴利,毕竟不可长久保存。苏秦曾经游说燕国效法尧舜实行禅让,燕国大乱几乎遭遇灭国之灾。苏秦张仪纵横之术,彼此相诈,过不多久就身死名灭,这也是揣锐的后果。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世人都盼望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发财不难,保财最难。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金玉满堂很难守得住。发财的人很多,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十三十年即败的,有四十五十年就败完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人们在金玉满堂的富贵糜烂生活面前,很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最终又导致家业衰败了。如果不知止足,贪心无厌,即使得到金玉满堂,而最终都会身死财散,都没有办法能够守得住的了。看看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一般来讲新的一个王朝都会励精图治,但是慢慢的就会积重难返,从而走入末路。就像人的头脑一样,如果是婴儿就很少有束缚,等到成人了,受了物欲的蒙蔽就容易走上歧路了。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世人变得富有权贵之后,就会心生傲慢心。对天地鬼神没有敬畏之心,对别人没有一种谦卑尊重的心态,就容易导致失败了。纵然位极人臣,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也不例外。如果骄纵无度最终也会取祸。处于很显贵的位置,如履薄冰,那就要当心了,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非常的危险。知进不知退的人,是很难长久的。人们一旦获得金钱财宝,富甲一方,位高权重,就很难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是人们的骄傲心在作怪,一般人很难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朱元璋为了惩治骄兵悍将,离开京城半年,让胡惟庸代理朝政,结果胡惟庸肆无忌惮,招致灭门之祸。反观怀道的人范蠡,三次经商致富,三次散尽家财。宋朝的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这句话怎么看着都像佛家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世人不能解脱得到安乐,菩萨是舍不得只顾着自己解脱成佛的。范仲淹是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在救济穷人,都在想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作了宰相以后,便把俸禄拿出来帮助穷人。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他有了很好的福报。自己的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都能舍财救济众人。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如果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仲淹的言行来做事。如果光想着把所有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也是很难长久的。犹太人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别人能够拿得走你的财宝和房子,但是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拿不走,那就是脑袋里的智慧。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就隐退,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上面一章说上善若水,水从天而降滋润万物,功成之后就纷纷往下流往后退,归于大海。世人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往往舍不得放弃,也舍不得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怎么能够舍得呢,打江山的时候那么的辛苦,流血流汗的,没有享受到一天的劳动成果,就要放弃了。明代的时候,许多朱元璋的老乡跟着打江山,等到打下了江山了,许多人都不愿意走,不愿意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可是后来的结果是非常的凄惨的,连身边最亲近的李善长也被诛灭了。怀道的贤臣看得很清楚,就会遵循天道,功成身退就能够保全自己了。如果我们在金玉满堂面前,有几个人能够禁得住诱惑呢,谁能够在富贵面前撤退呢?如果要养生也是如此,看到这么多好东西,也不要放纵自己的物欲,否则就会伤害自己的本性了。世人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如此,可是人道刚好相反。我们平常生活中提到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越富和穷者越穷的现象。马太效应源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世学人如果能够做到功成名遂而身退,这就符合天之道了。如果继续贪图高官厚禄,可能最终性命难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这方面的例子。
第一章 逍遥游
1.北冥有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解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传说中北方的大海,在世界的最北端,日光照射不到,无边无际的,水深而且黑。在这个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可以称之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条鱼很大,从头到尾都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条大鱼又会变化而为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名字叫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只大鸟很大,背脊很长,不知有几千里那么长。庄子是不是很夸张啊,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鸟呢?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大鹏展翅奋起飞翔的时候,翅膀巨大如同天边的云彩一样。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每年都会有大的循环,这只大鸟就会顺着海水的循环往复,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冥者,天池也。南冥也跟北冥类似的,这里也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可以称之为天池。
庄子要给我们讲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看。
2.天之苍苍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释】《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录怪异事情的书。
《齐谐》中有讲:“鹏迁徙到南方的天池,一路上翅膀拍击起三千里的波浪,在海面上扶摇直上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要飞行六个月才能够停歇下来。”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激起的雾气蒸腾如同万匹野马在奔腾,又激起大地上沸沸扬扬的尘埃。这只大鸟就好似大道,以一气息相吹而生出天地万物。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天空的正色吗?是不是天空原本的颜色呢?是不是由于天空太过于遥远,太过于无边无际的缘故呢?才呈现出这样的颜色呢?也许天空本然是无色的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只大鸟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一看,是不是也是由于离得太遥远,看不到尽头,所以看到的也是湛蓝湛蓝的呢。
3.背负青天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解释】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如果水积累得不够深厚,那么就无足够的力量去承载大的船只。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如果把一杯水倾倒在厅堂地面的低洼处,那么小草的叶子就可以当船了。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如果把杯子放下去当船,必然会触底不能漂浮起来的,这是由于水太浅了而船太重太大了。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所积累的不够厚,太单薄了,也不能承载起大鸟的翅膀,力量也不够,也就无法飞翔到那么高的地方。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说大鸟必须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在那样的高空,下面就有很大的狂风支撑,而后可以凭借着风力飞行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虽然大鸟背负着青天而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可以阻遏的,并不觉得很重的,而后才可以向南方无边无际的大海飞去。
4.二虫何知
【原文】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解释】寒蝉和小灰雀讥笑它说道:“我们从地面上起飞,飞到榆树上去,或者飞到檀树上去,如果一次飞不到也没有关系,大不了我先在地面上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飞就可以了。还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浪费那么多精力,而然后再往南飞行吗?”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苍茫的野外,只要带足三餐粮食就可以了,回来的时候,肚子还不是很饿。
适百里者,宿舂粮。要到百里之外去,一整晚都要准备干粮了。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要到千里之外去,要花三个月来准备粮食了。
之二虫又何知!人的这些事情,寒蝉和小灰雀如何能够知晓呢?对于大鹏也是一样的,它们无法知晓的,还在那里讥笑。
如果我们要发大菩提心去修行,就要准备好资粮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必定是千里之外了,如此的遥远。虽然路程很遥远,可是实则就在我们心里的,再近不过了。可能要多花些时间,锲而不舍的去积德行善的。
5.小年大年
【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解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聪明的不及大智慧的,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为什么这么说呢?怎么知道是这样子的呢?晦是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阴历月初的一天。只在早晨存活的土菌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正如我们不知庄子的境界,如何讲得明白呢?讲了也不会相信的。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龟,把五百年当做一个春天,把五百年当做一个秋天。我们人是一年一个春秋,而这个神龟如此长寿。关于冥灵,有说是大龟,有说是大树的。前面有讲到北冥和南冥,都讲的大海,大海里面也许用大龟合适一点吧。不过不管怎么解释,不影响全篇的阅读的,正所谓读书不求甚解了,不要苛求细节了。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大椿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把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而仙人彭祖以长寿而闻名于世,可是世人却要和他相比,不觉得可悲吗?怎么能有什么可比性呢?
时间只是相对的,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时空。一朵花是一个小宇宙,一片叶子也是一个小宇宙。菌有自己的小宇宙,大龟、大椿树、彭祖也有自己的小宇宙。日月轮回使得人们有了时间的概念,实则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如此看来,还真的不是假的哦。相对论中讲了一切都是相对了,时间和空间也是相对的。如果离开了观察者来谈时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小大之辩
【原文】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解释】汤之问棘也是已。成汤这样问自己的贤大夫“棘”。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在草木不生遥远的北方,有无边无际的大海,可以称之为天池。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它从头到尾有几千里那么长,没有人具体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这条鱼的名字叫做“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有一种大鸟,名字叫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这种大鸟的脊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展开双翅如同天边的云彩那样。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当大鸟展翅飞翔的时候,扶摇直上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穿过了云气,而背负着青天,一点都不感觉到重。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然后凭借着风力而飞向南方,打算飞到南方无边无际的大海去。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鴳雀讥笑大鸟说道:“它这是飞去哪里呢?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只不过数仞高就要往下飞了,盘旋在蓬蒿之间,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到底要飞去哪里呢?”
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关于大和小的明辨。关于小和大,这个是相对的。无小就无大,无大亦无小。小鸟无法理解大鸟,小知无法理解大知,小人无法理解大人。这里说的大人并不是说当官有多大,也不是年龄有多大。有大心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大人。如果一个小孩,可是有大心,可以称之为大人。如果一个老者,可是有小心,只能称之为小人。小鸟有小鸟飞翔的空间,有小鸟的宇宙;而大鸟有大鸟的宇宙。小鸟看大鸟怎么飞,完全不可思议;大鸟看小鸟怎么飞,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从宏观世界看向微观世界,就有了量子理论,就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从宏观世界看向宇观世界,就有了相对论,也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原子内部去看微观世界,就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了。
7.犹有未树
【原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解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说那些才智足以胜任某一个官职,品行足以在一乡被人称道,品德足以合于一个君王,而足以取信于一个邦国的,这样的人自己看自己,就容易自以为是了。他们也许觉得自己就很了不起了,其实也就跟那个小鸟差不多的。也就是如此而已的,根本不知道大鸟是什么样的。按理说这样的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的,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了,可是却以小鸟来比方。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这样的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可是宋国的宋荣子还是觉得可笑的。宋荣子是宋国的思想家来的,他觉得这样的人如果自以为是那就是很可笑的。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举世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多加一分的努力的。举世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感觉到沮丧的。他能够很清楚的划分出内外的界限,不会为外物所动的;他能够明辨荣辱的外境,不为所动的,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的,只不过这样而已。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对于世上的名利,从来不去追求什么的。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宋荣子能够做到这样,还是有不足的,还不能说他就所有的都很有建树了的。前面庄子讲了那么多的东西,都是比方来的,比如土菌、大龟、大椿树,土菌不可能知晓大龟的事情,而大龟又不可能知晓大椿树的事情,因为不在一个维度上,不在一个境界上。人也是如此的,这里也进行了对比。言下之意,宋荣子不可能知晓庄子的境界的。
8.御风而行
【原文】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解释】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能够乘风而行,可以把风当做座驾来驾风,很轻盈美好的样子的,很惬意很拉风的样子,过了十五天以后就又返回了。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对于世人所追求的福禄,也没有像世人那样急急忙忙的样子,也不汲汲于名利。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虽然能够做到免于步行了,可以驾驭风前行了,可是还是有所依靠的,毕竟还要靠风。列子比宋荣子境界要高好多了,可是还是不足的。
9.至人无己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乘天地的正道,而依循天地六气,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还有什么需要依赖的呢?圣人已经达到了空的境界了,不需要依赖什么了,甚至连风都不依赖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风虽然看不见,可是可以感觉得到,感觉得到的也是形而下的。庄子这里是讲形而上的大道了的。六气分别是阴阳、风雨、晦明。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至人也就是真人是无己无我的;神人无什么功德了,不需要追求什么福禄;圣人无名,不需要追求名垂青史了。这里讲的都是一种人至神至圣的圣人的。至人无己而存己,至人不被物欲所伤而能够存己;神人无功而有功,而功在千秋,为子孙万世谋福祉;圣人无名而有名,能够名垂青史的。
10.尧让天下
【原文】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解释】尧让天下于许由。尧帝打算把天下拱手让给隐士许由。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尧帝很谦虚的说,日月都已经出来了,小小的火把还不熄灭,它要和日月争光,不是很难的事情吗?尧帝把许由比作日月,而把自己比作火把,真是极其谦虚了的。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尧帝又说,季雨已经及时降下了,而还要人工去浇灌土地,如此费力的去灌溉对于大地的润泽又有什么作用呢?不是徒劳无功吗?尧帝的比方讲得好生动的。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大德许由你如果能够立于天子之位而天下必然大治了,而我还占据着这个位子,我自己看我自己才德的确是不够了。
请致天下。请先生接受天下吧,接受这个天下共主的位子吧。尧帝是很虔诚而谦让的。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看看许由怎么回答尧帝的。天子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大治了,而我还要去代替你坐这个位子,难道是我为了好名声吗?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好名声,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罢了,并不是实在的东西。我难道会放弃主而取宾不成?《道德经》中老子有讲,不敢为主而为客。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在深林中筑巢,虽然森林很大,可是睡觉也只不过占着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到河边去饮水,只不过装满自己那个小肚子罢了。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的。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厨师虽然不下厨,祭祀的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许由这么打比方,以表心意,说自己绝对不会取而代之的。
11.有神人居
【原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解释】肩吾问连叔道:“我听闻接舆说话,他老喜欢讲大话,大话连篇的吹牛,没有任何边际的。一吹牛起来,就没完没了。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他讲的话好像是天上的银河那么遥远和广阔,找不着任何边际。他所讲的话大相径庭,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差太大,似乎又不近人情。”大相径庭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就像门前的小路和庭院的差别那么大。
连叔听了就问道:“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以至于你这么说他的。”
肩吾回答道:“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居住着一位神人。这位神人的皮肤很好,就好像是冰雪那么的润白。体态柔和美好如同处女那样。这位神人平时是不吃东西的,不吃五谷的,只是在吸清风饮甘露就可以了的。他乘坐云气,驾御飞龙,而能够遨游于四海之外了。他凝神聚气,神情专注于造福世人,使得万事万物各得其所而不受伤害,也不会互相侵害,使得年年都五谷丰登。’我觉得他说的这个话是狂言来的,吹牛吹大发了,我是不会相信的。”前面讲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这里这个仙人更加厉害了的。
连叔听了以后说道:“是啊,我们无法和盲人一起观看纹饰和色彩,无法和瞎者一起来欣赏钟鼓的乐声的。岂止是只有形骸有聋有瞎吗?”连叔这是个得道高人啊,也许世人只是由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如果自己的心被遮蔽了,就很难做到耳聪目明了。
连叔又说道:“人的知也会有聋有瞎的。”也就是说人的心也会有的,人本有的良知也会有的。人本有良知,可是如果被物欲所遮蔽了,就是聋了瞎了的。
连叔又说道:“我刚才说的这番话,似乎说的就是你肩吾啊。” 肩吾也许会觉得很惊讶的,难道自己真的是聋了瞎了吗?也许是真的哦,所以无法理解接舆所说的话的。接舆没有聋,也没有瞎,他看到了,不管怎么说,肩吾还是不能相信的。
连叔又说道:“这位神人,他的德行,已经和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了的。只在于求得天下的大治的,避免与战乱的,那还会为天下的名利琐事去忙碌呢?”前面讲这位神人能够给百姓五谷丰登的,本事也不小的了。
连叔又说道:“这位神人,外物无法伤害到他了;大水滔天也无法淹到他了;天下大旱,使得金石都融化流动了,土山焦裂开了而他还不会感到灼热难受。”这位神人不贪物欲,就不会被物欲所伤。
连叔又说道:“这位神人遗留下来的尘垢、瘪谷和米糠这样的无用之物,还能够早就出尧舜这样的圣贤天子出来,他还会肯去忙一些琐碎的事务吗?”庄子这里这样比方尧舜,并没有贬低尧舜的意思的。
12.无所用之
【原文】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解释】北方的宋国有人把礼帽卖到南方的越国去,可是越国的人都不留长头发的,而且都有纹身,根本用不着这种礼帽了。礼帽和礼貌谐音,庄子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礼帽对应于礼义,如果用礼义去束缚只有自在的得道高人,令其失去逍遥自在,是绝对不愿意的。
世人不知大道有大用,而反以为觉得没有用的。下面庄子又要用大葫芦来打比方了。大葫芦看似没有什么用处,用来舀水又觉得太大了,没有什么用处。这里也是用帽子来打比方的。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天下的琐事,未必就能够适用于神人的。即使是把天下让给神人,神人未必就想要的。尧帝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也拒绝了的,这对于常人来讲很难理解的。神人喜欢逍遥游,不想被天下的名利所羁绊。
13.丧其天下
【原文】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解释】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尧帝治理好了天下的百姓,使得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了;安定了海内的政事了。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尧帝治理好了天下,他就有空前往遥远的姑射山、汾水之北向四个得道的高人求道去了。他在那里求道以后,不禁怅然若失,俨然忘记了天下之事了。
14.大葫芦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解释】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就把它们给种起来了,结果长出了很大的葫芦,足足有五石的容积那么大。如果要拿它来装水呢,可是又不够坚固,不能承受水那么大的压力。如果把这个大葫芦剖开来做水瓢用,很大的样子似乎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放得下。”想放到水缸里,也没有这么大的水缸,想舀水可是也承受不了水那么大压力的。
惠子又说道:“并不是不够大呀,这是大过了头了,我觉得他没有什么用处就干脆把它给砸坏了。”这个葫芦庞大而中空,似乎一无用处。庄子用葫芦来比喻大道的,大道似乎无用,实则有大用的。
庄子听了就说道:“先生实在是不太擅长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人善于制作不伤手的中药,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丝絮为业。”
庄子又说道:“有一位客官听说了,就出了百金的高价要买这个方子。这个人就召集全家人在一起商量说:‘我世世代代在水中漂洗丝絮,只不过挣得数金。而现在却能够一下子卖得百金这么多,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庄子又说道:“这位客官得到了这个药方,就去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对吴国发难,所以吴王就派这个人当了将军。”这个宋国人也太坏了,为了捞战争财,也知道爱国,不伤害宋国,而去搞吴国和越国去了。不过可以看出他很有经济头脑。
庄子又说道:“冬天这个人带领吴军和越军进行水战,大败越国军队,吴王为了奖赏他,就给了他一块封地。”
庄子又说道:“能够不伤手,在寒冷的水中能够保护手不被冻伤,不会开裂,这个药方唯一的作用。可是却可以获得封地,也可以用于漂洗丝絮,只是由于使用的差异而已。”
庄子又说道:“现在你有五石那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船呢?可以捆绑在腰间的,可以漂浮在江河湖海之上了。为什么还在担忧葫芦太大没有地方能够装得下呢?这还是由于先生的心窍不通吧。”如果世人的心窍通了,就知晓大道必有大用了。
15.吾有大树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解释】惠子对庄子说道:“我这里知道有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树。这棵树长得很奇怪,树干臃肿,长了许多的疙瘩,不能够符合绳墨要求,不能加工出很好的木材。树枝也一点都不省事,也是很卷曲,不符合规矩。”
惠子又说道:“现在这棵大树就立在路边,可是能工巧匠们却视而不见。按照先生之言,这棵树就是大而无用的了,类似于那个大葫芦一样的,大家都会放弃它,不使用它了。”
庄子回答道:“先生没有见过夜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体匍匐在地面上,等待着那些小猎物。它们东跳跳,西跳跳,一会儿高,一会而低。可是稍微一不小心就会死于机关了,或者死于猎网之中。”
庄子又说道:“先生你再看看那个牦牛,相对于夜猫和黄鼠狼来说是很大的了,大得像那天边的云彩一样。牦牛虽然本事很大,可是却不能像夜猫和黄鼠狼一样可以抓老鼠。”虽然牦牛大而无用,可是不至于落入猎人的机关和网中。
庄子又说道:“先生你现在有这么大的一棵树,你还担心它没有什么作用。为何不把这棵大树栽种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上。悠然自得的在树旁,逍遥快活的在树下躺着歇息。”大树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用大树来比喻大道,也可以说是比喻得道高人来的,可以暗指庄子自己的。
庄子又说道:“这棵大树不会被刀斧所伤害而夭折,外物也不会伤害它,似乎没有什么用处,这就没有什么困苦了的。”那些笔直的树木,都被砍伐了,有些甚至做了烧火的材料了的。不如大树、大葫芦、大鹏这么逍遥快活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