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为天下溪
第二十八章 为天下溪
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注解】
上一章圣人教导世人如何当老师,如何当学生。如果要修行大道,亲近善知识无疑是便捷的途径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老师需要教导世人正信的大道,而不是刻意炫耀自己的本领赢得徒弟的追捧。孙悟空就是刻意在别人面前展现神通,被师傅赶出了山门了。修道有神通,可是这只是副产品来的,不能炫耀悟道世人。做老师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前面有提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提了好几个天下,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前面提到圣人与道者同于道,与德者同于德,与世俗的人在一起同与世俗了。
圣人知道雄却守雌,处于低洼的地方,天底下的溪水不管干净的污浊的都可以流过来。世人往往欣赏雄起,而不知道退于柔弱。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报复当年那个无赖。雄属阳,雌属阴。兰香用火点燃之后阳气激发而产生香气,也因为火的燃烧而消尽。太阳燃烧阳气激发而给人类带来光明,也会在亿万年后燃烧殆尽而消亡。灯油因为用火点燃而发光,也因为火的燃烧而耗竭了。烟花因为火的点燃而绽放,也因为火的点燃而消散了。隐忍而不显露就能够存在,显露而不隐藏就要灭亡了。世人不知道知雄守雌就能够长命百岁,不知道能发而不发就能够成为万年之烛了。
圣人教导世人知白守黑。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听着这首歌我们对盲人可能充满了慈悲和同情。如果有人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光明,不知道什么是黑,也不知道什么是白。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也不知道什么是黑暗。世间本来不存在光明,也不存在黑暗。世间本来不存在白,也不存在黑。有白才有黑,无白亦无黑。怀道的人知白守黑。白者,譬如做大官,享大名。这样就能体面荣华,别人羡慕。这也是人人求之不得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却要避免,极力韬光养晦,退让谦虚。怀道的人不喜欢锋芒毕露,因为他们知晓可能引来危险。譬如穿着锦绣的衣服,却要加上罩衫,不愿意使锦衣露到外面。可能有些低调的老板,开着高级的名牌车,却把牌子给揭了下来。这是表明了君子实修善义,不务虚名,以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此种人更为社会所敬重。这些见解,都与世俗的看法相反,违背了通常的情感欲望,但细细品味还是蛮有道理的。
圣人教导世人知荣守辱。这里呼应了前面宠辱不惊的章节。世人不知道荣观反而容易引来危险了。世间万物物状则老。草木不要急于长大,长大了树干粗壮了就危险了,可能就会被砍伐掉了。如果树干弯曲了,木工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反而能够保全自己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了。泡泡小的时候不好看,吹大了好看,可是也就濒临破灭了。如果秦国不急于扫清六国,可能还能够安于西北一隅。虽然荣观了,不可一世了,可是却带来了覆灭。秦始皇搞到后来为刘邦白忙活了一场。经济规律也是如此,金融地产泡泡吹大了好看,可是也就接近破裂了。圣人知道荣观带来的危险,宁可守辱。安贫乐道似乎在受辱,可是圣人知道并不是辱。在君主面前受宠,有荣光的大臣,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了。有荣光的时候,就有失去的时候。如果从来没有荣光,也就无所谓失去了。一旦从有到无,可能就会带来了覆灭的危险了。圣人虽然知道荣光,可是却安心的守辱。怀道的人知雄守雌。雄者,譬如是有钱有势,可以骄傲,为人人所贪图的。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反过来,却是要避免这样炫赫的气焰,极力地向平淡卑下的方面做去,免招他人的嫉恨。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圣人用雄来譬喻尊贵,而以雌来譬喻卑下。圣人虽然知道尊贵,但是还是安心守着卑微。圣人去掉争强好胜之心,而选择了如雌的柔和。圣人选择卑下的面对世人,天下归之如同水流入深溪之中。没有任何的事物能够与之匹敌,因此称之为雄。柔伏处下,谦虚卑微称之为雌。虽然能够有战胜所有人的智慧和武力但是却不用,虽然有能够打败其它国家的计谋和实力,但是却甘守于柔伏低下。善于治国的君主,虽然战车千乘,甲兵百万,但是以不战而曲人之兵,以德化万国来朝。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能谦下如同深溪,众水就会流向它了,天下归心。如果能够如此谦下虚心,仁德常在不离于自心。圣人专气致柔,恢复到了婴儿的状态了。返璞归真,如同回归婴儿状态。这里也呼应了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章节了。深溪是低洼之地,这是众水所归的地方。山上的涓涓细流都归于溪。怀道的人具有智慧和美德,按理说如果用来追求名利,可能就没有不成功的,但是却能够安贫乐道,不与世争,不敢离心离德。由于圣人守其雌,众德交归,如水往下流动,成为天下溪。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圣人用白来譬喻昭昭,用黑来譬喻暗昧不明。大道昭昭,明如日月。然而世人看到这明亮的大道却觉得不怎么亮了,可能还会觉得暗昧不明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住了豆子听不见打雷的声音了。圣人虽然有自知之明,知晓自己本心具有的光明,可是却默默安守,如同暗昧不明。圣人对什么事情心里都如明镜一般,但是却看起来似乎对什么都不懂。怀道的人反求诸己,体证了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对宇宙和人生的道理无不圆融通达。怀道的人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智慧,明若日月,而不轻易使用。尼采曾经说过,森林中的大树越向往阳光,越要往上生长,根就越需要往黑暗的地底下钻。大树也如同圣人一样,知白守黑,方能够成其大。毛竹用了足足几年的时候来扎根于地下,几年时间只长出了短短的几厘米,可是地下的根系却非常的庞大了。这样就能厚积薄发,随后的成长非常的迅猛。天山上的雪莲,生命力极强,但生长速度缓慢,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籽,需三到五年时间。大树在生长的过程中,无声无息,仅在内心生生不息。外表看来未曾有多少变化,在内部随着岁月留下了一圈一圈的年轮。由于圣人真知而不用其知,并不会犯不懂装懂的过谬,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也呼应了前面的善于救人,善于为师。如果并未明道,并未承袭道统的本明,就不能不懂装懂,混淆世人的视听。苏格拉底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如果有自知之明,就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作为天下的模范了。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如果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模范,仁德时刻就不会离于己,没有什么差错了。修行如何到达穷极呢?无极就是极点了。世人本来是处于无极的,只是通过修行恢复到本有的状态罢了。世人如果修行德行没有差错,就能够长生了。如果能够归于自性,就能够归于无极了。强知就有过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勉强的。如果不知而强以为知,反而是害人害己。如果强以为知,还教授别人,成为别人的老师,这样就更害人害己了。世人迷而不知,被自己的傲慢心给骗了,不能够接受真理。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圣人用荣来譬喻尊贵,用辱来譬喻污辱谦下。圣人虽然知道自性的尊贵,但是却安守卑下。天上地下,唯吾独尊。这并不是说自己有多尊贵,而是指自性的尊贵。自性人人本有。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怀道的人自知自身怀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不自恃其德。怀道的人虚怀若谷,兼容并蓄,如水流入深谷。汉初商山四皓为四位德高望重的白须皓首的老者,原是秦始皇时七十博士之四。本可以在朝中加官进爵,然而却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如果能谦下如天下的深谷,所有的溪流就会流向他,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世人本有的常德才能够自足。世人本有的明德可能由于业障的遮蔽,暗昧不明,就需要发明本有的明德。这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性之中具足万法,具足一切智慧。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德行。圣人恢复自性于质朴,没有任何的文饰。没有经过雕刻的木头可以称之为朴。古代的人结绳记事,刻木为文。自性虽然朴素,可是已经具足一切的了。任意添加一点什么东西都是画蛇添足了,任意减少一点也会觉得有点缺憾的。自性具足一切,不可增加也不可减少,不污垢不纯净。人们常说秀外慧中。圣人德自足于中,慧中而不秀外。
(4)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散则为器。自性具足万法而质朴没有任何文饰。贪心、嫉妒心和怀疑心等只是自性的多余的东西罢了。如同多余的手指头没有什么用处。大道质朴没有文饰。质朴到没有任何的形象。如果大道散失于万物就成为器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超越了形象,质朴无华就称之为大道。如果有了具体的形象,也有了具体的功用就称之为器。一棵大树如果在那里就只是树,如果散开来就可以作为许多器物。如果大道散,神明就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了。在天有五星和五行,在人有五脏六腑。世间本有大爱,如果散开了就变为小爱了。世间本有大道,如果散开了就变成了小道了。世间本有大我,如果散开了就变为小我了。世间本有大人,如果割裂开了就变为小人了。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坐地而得道,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可是圣人却不轻易使用。知道白的却守着黑的。知道能够获得荣光,可是却安守贫穷。如果圣人用之于治国,就会成为百官之长。圣人所言并不是虚言。汉朝的张仲景为得道高人,其贡献更多的是在医疗方面。然而他官至长沙太守,也能够成为官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孙思邈多次受邀为官,可是都婉言拒绝了。西医的思想植根于西方哲学,属于精细分析,也就是研究枝枝叶叶。中医可以说是一门哲学,与大道相通。如果没有悟道,不可轻言医道。
故大制不割。因此圣人用大道而不割裂来用。圣人遵循大道治理身体,而不盲目的任由五官随波逐流。君主用大道治理天下而不割裂,使用雕虫小技治理天下,不会任由百官胡作非为追求物欲。圣人知晓其中道理,用大道制御天下而没有对世人有所伤割。圣人以天道治身,制情欲而使得没有伤害自性。朴破散之后就变为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朴为形而上。木材经过雕刻之后,朴素不再存在,成为容物之器。散为具体的器物之后,用途就相对单一了,而且比较受限制。一块大木头,反而能方能圆,能大能小,能曲能直,能长能短。庄子中有一个大葫芦的故事。有一天,庄子的好朋友惠子来找庄子。惠子说:“大王给了我一粒大葫芦子。我在家精心照料种植,现在已经结出一个超大的葫芦,有五块石头那么大。我把它切成两半做瓢,可是太大了,盛满水一端就碎了。用它盛别的东西也不合适,我最后只好把它砸烂扔了。”庄子说:“那你为什么不把大葫芦系在自己身上,畅游五湖四海呢?!”大葫芦有大葫芦的用处,大道自有大道的用处。大道有大用,不用全用,絮余可以治国安民,圣人应用一部分就能够使得国泰民安了。圣人以大道制御天下,无须使用狭隘的个人私智,不必要片面的割取,大道自有大用。圣人以天道治身,制情欲。如果遵循大道治身,就不会有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不存在小我,而是有大我了,就有大爱了。
第二十七章 如何为师
1.【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注解】
此章阐明怀道的人如何为师,教导世人转迷为悟。也引导后世学人如何尊师重道,如何修道成就。亲近善知识,得到高人指点是很好的修道方法。古代都说名师出高徒,如果能够得到名师的真传是最好的方法了。
开篇通过五个比方来说明至善的人的教化不留行迹,无有固定的方法,不求回报。天地恩泽万物不求什么回报,圣人救渡世人也不求什么回报。善行,教化的行为不留痕迹。如果做什么想着回报,有心的仁德就不是真的仁德了。善行最好的是积累阴德,不求回报,不让世人知道。善言,有时可能沉默不语。有时可能微笑不答。有时可能一字千金。有时可能善言无言。有时可能是无字天书。有时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天地大美而不言,但是世人没有人不感恩天地的。善计,善于筹划的,都不用算盘就能够算的清楚。宇宙间存在着的许多美丽的数学和物理定律,似乎是上帝经过精确的计算得来的。似乎独立有个理存在,制约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可是天道是不会事先筹划好的,也就是说这个天理也并不是事先就存在的。大道生天地万物,天理也随着产生了。善闭,善于关门的根本不需要横木和门锁就能关的住。善闭的可以做到天衣无缝。如果知道有锁,能够锁得上就能打得开。如果机关的关键所在,就能够打开天门。如果知道心性,就能打开心门了。善结,善于打结捆绑的,不需要绳索。善于打结的只需要把世人的善恶言行作为绳索。世人不知不觉的被束缚其中,无法挣脱也全然不知晓。世人有如春蚕吐丝,不断地吐出业丝,把自己全部捆起来了。世人所吐的丝就是业丝,世人心里所想,口中所说,行为所作,这都是在吐业丝。前面五个是比方,为了引导出后面善救人,善救物,善为人师,善为人徒这四者。
善救人者就是教人自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佛陀教导众生,如何脱离苦海,还要自己精进修行,不能依靠别人。救济平民,不管是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应当教给他们自立自强,教给他们一技之长,依靠自己养活自己。当然弱势群体也需要财物的施舍和社会的关爱。善于救人的,可能世人都不明白他是在救人,甚至还会存在误解。古代的医生往往在生病之前就已经把疾病化解掉了,世人都不知道,可能也很难理解。
善救物者,如同天地一样,没有任何私心。善救物的,没有任何遗弃。善救物的,是不得不救,是因为万物本为一体,并不是有特别的亲疏贵贱。天空不会因为对某件物体的遗弃而不覆盖,不会因为某件物体自己不喜欢就不降甘霖润泽它。大地不管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都同样的接受。天地恩泽万物,不求回报。
善为人师者,行不言之教,感化众生。圣人的教化,润物细无声。中国古代非常尊师重道。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学生没有诚意,是不能教的,没有老师自己上门去的。如果学生没有诚意,也不会有多好的效果。作为君王,如果对德才兼备的人才没有诚意,没有求贤若渴的诚意,也很难得到贤才。历史上有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求贤若渴,怕错过人才。有很多次在吃饭的时候,有贤才求见,因为怕对方久等,把在嘴巴里的饭菜吐出来,赶紧接见。在洗头的时候,还没有洗好,就赶紧出去了。
善为人徒者,应当心存至诚之心,才能够得到贵人帮助和教导。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神仙指路。黄石公当年在桥上试探张良的本性,把鞋子往河里丢了好三次,试探了张良为可培养的人才。所传《素书》中写明了只传给有德的贤才,张良死后无合适的人选就随葬墓中了。《黄帝阴符经》存放在山洞中,传于同道中人,不能传于不贤不孝之人。智者从中能得到智慧,仁者从中能得到仁德。小人如果学了给社会造成遭难,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了。小人业障比较深,可能很难领悟到经文的本意,就会走邪路了。良师和高徒,如同高山流水觅知音一样。明君和贤臣,也难得一遇。心存大爱的男女,也难得一遇,传为佳话。世间的男女在歌唱爱情,但是究其本源,世人的心都是相通的。可以说本来所有的男女之间都是心灵相通的,只是业障的深浅程度不同而已。由于业障的阻隔,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君臣也是如此,君主和臣民的心被业障所阻隔了。
圣人教化世人,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感化,圣人教化的精神永远存留在人们的心中。佛陀说法利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苦百姓,无不受感化。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施设了许多法门和方便,因材施教。佛法如同春雨一般,古往今来的众生,如同种子一样,受到滋润悉发菩提心。虽然佛陀、老子等圣人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但是佛陀、老子等圣人教化的精神,现在已经流布全球。英国著名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能够寄希望于中国古代的孔孟学说,大乘佛法。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和老子等圣人的教化,如同世之明灯,给人世间带来光明祥和。儒释道在中华文明复兴中,堪当重任,尤其是后两者。
(1)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善于驾车的,没有留下什么车辙。善于走路的,没有留下什么脚印。圣人善于教化世人,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最大的善行是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也不求什么回报的。世人不知不觉受到感化。世人原本也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造业了,被束缚住了。世人只要按照圣人所教导,不知不觉间就会挣脱束缚了。古诗有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借这首诗言志,可能并不是诗人的本意。怀道的人独钓寒江雪,似乎很少人能够到达这里。可是圣人慈悲为怀,还是不断地教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觉醒。山里有真知,希望到时人山人海,而不是万径人踪灭了。圣人走过来的路,已经被荒草给湮没了,如何能够看得到圣人的足迹呢?圣人很慈悲,给我们留下了此部经典。大善的行为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大雁飞过天空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鱼儿游过水面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尧帝的时候天下大治,百姓没有什么事了。有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皇帝对我来说实在没有什么恩泽呢。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食有余,感觉到都是自己自食其力,辛勤劳作才有的好生活,并未感觉到君王有什么恩泽。没有恩泽其实这就是最大的恩泽了。没有荣光其实就是最大的荣光了。没有痕迹的善行就是最大的善行了。大善行不求回报,不求闻达。不需要感谢的反而是大恩了。
(2)善言无瑕谪。
善言无瑕谪。最善的语言是没有任何的瑕疵的,也是不会谪数人的过错的。最大的善言似乎是无声的言语了。此部经典里说大音希声。行胜于言,一百句善言可能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善言可以说没有任何的言语了,更不会有缺点过错了。谪是谪数人的过错。善言,好的劝世语言,没有什么缺点。善言几近不言之教,不用什么文字,也不需要什么言语。善言不言,这也隐喻了为什么老子西出函谷关本来不留任何言语的初衷。无字天书才是天底下最好的书。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可见语言和思想是多么的重要。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佛陀,耶稣,默罕默德,老子等圣人的言语和教化,都是解决人的思想根源的。圣人的光辉照耀大地,普照人心。世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没有纷争,都不知道是圣人的教化使然。拿破仑在他登基之前,据说他是指着地图上的中国说的,这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来,将会震撼世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沉睡了,当传统文化绚烂夺目,在全球范围内熠熠生辉之时,就是复兴中国梦之时。种种迹象表明,沉睡的文明已经慢慢的苏醒了。佛陀对于一些问题是保持沉默不给于回答的,因为不管怎么样回答,弟子都容易误解。这是圣人言之至善的表现。
(3)善计不用筹策。
善计不用筹策。善于谋划的不用算盘就能谋划好。筹策,是揣摩进退,算计得失利害的意思。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可能世人算来算去,因为受自己固有思想的束缚,都会算错了。如果把一根香蕉和一根金条放在一只猴子面前,猴子会毫不犹豫的拿起了香蕉。因为它在盘算着香蕉很美味,金条对它来说冷冰冰的。如果把智慧和一根金条放在世人面前,可能世人毫不犹豫的拿起了金条。这是到手的财富,不需要什么努力,可是世人可能没有想过,有了智慧就能够有财富了。狸猫抓住鸡不放,即使人们敲锣打鼓来抓它,它也不肯跑,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它不知道有没有算计过这样的结果,鸡也吃不到,却变成了世人的盘中餐。如果把一个很大的官位放在世人面前,可能世人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拿,可是又和前面这只狸猫有什么分别呢?曾国藩在遗言中告诫子孙不要为官。人们机关算尽,但是算来算去,可能还是把自己算到牢狱里面去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于关门的,不用横木和锁,也能够关紧。关键,关门的工具,例如门栓和锁头等。天门开阖,并无门锁,没有任何的痕迹,很难找到打开天门的关键所在。可能静定如同打开心门的钥匙,一句佛号如同打开心锁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木工做家具盖房子,古代可能没有什么钉子,拿木头来做钉子,叫做契。如果要把契打出来,可能就要用另外一个契来打,后面的就留在里面了,叫做以契出契。如果要打开天门,可能也要效法这个办法了。用一句佛号代替内心的一句妄想,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佛号上面。最后只剩下佛号了,甚至最后连佛号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妄想了,就入了静定了。世人以巧设机关,机关算尽,号称机密而不可破。古代也有军事情报通过符节来加密的,也有可能被敌人所破。殊不知能设立机关,也有能破它的。如破译情报中的密码,虽然设立的人经过精巧的设计,但是还是能够为敌方所破。计算机的病毒和防病毒软件层出不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的进行博弈。二战时期的马其诺防线轻易的被德军突破。中国有句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们要慎其独,如果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虽然想尽一切办法文饰,但是最终都会为世人所知晓。以道为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道不设网罗,而物无所逃。大道在万事万物之中皆有体现。大道也许给世人留下了蛛丝马迹,只是世人的心受侵蚀蒙蔽了。物欲如同蔓草遮蔽了通往大道的幽幽禅径,世人不闻不识而已。佛陀苦口婆心的劝人念佛方便法门,可能就是入道之方便功夫法门。假使人们果真身无旁骛,一门深入,不夹杂不间断,以无相念佛,瓜熟蒂落,自然能够体悟道的机关了。
(5)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绑的,不用绳子也能够做到。前面的章节圣人如泛舟没有什么系属,拴小船的是大道。世人不知不觉的被无形的绳子所捆绑,却不知道挣脱。春蚕自己不断地吐丝,最后不知不觉把自己给捆在里面了。世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不断地说各种各样的话,内心思虑不断。为了名利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是给自身加无形的枷锁,加无形的绳索。世人有心施恩,以结属人心,笼络人心。殊不知有意的拴住人心、笼络人心,也有可解的时候。有心的德行,虽然使人暂时感动但是还是比较容易忘却。正所谓贼莫大于德有心。如果有心来施与仁德,可以称之为天下大盗,偷心的大盗。圣人大仁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而不当做自己的功劳。圣人且不存在望报的心,不求百姓任何的回报,但是却使人终古不忘。这样的心结为天下至善,无绳约而不可解。真正的恋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由月老牵红线,结成因缘。虽然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现在的婚姻契约,没有任何的承诺和美言,但是却能够牵手一生,白头偕老。没有承诺就是最大的承诺。没有甜言蜜语也许就是最好的甜言蜜语了。老一辈的人们,虽然不懂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但是能够一生不变。
(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教世人忠孝仁义,教导世人修行大道,实在是想救世人。可是世人可能往往对于圣人所教不能理解,也不能身体力行。圣人通过许多善巧的比喻,好让世人容易理解一些,可是世人还是存在误解。圣人已经把药简化成了一句佛号这么简单易行的了,可是世人还是不能接受。圣人善于救人,通过许多善巧来救人。天地对待万物如刍狗,没有分亲疏贵贱。圣人对待世人如刍狗,也不分别对待。圣人没有放弃的人,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不放弃,使得他们各得其所。圣人处世,无不可化的人,没有什么可放弃的人。孔子圣人面对百姓,有教无类,不分高低、贵贱、贫富和善恶等,都进行教化。众生都有佛性,人人平等。圣人教化众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贤君求贤若渴,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许多贤才隐藏在民间,如果不能够让其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利,可谓是这个世代的浪费了,非常的可惜。唐太宗让一个大臣负责举荐人才,很长时间都没有能够推举一个人,于是就责问他。那位大臣却说并不是不尽心,而不能遇见奇才。唐太宗说,用人当取所长,古代能够达天下大治的开明君主,难道要隔代去借用人才来治理不成。唐太宗要大臣和自己一起反省是否识得真正的人才,怎么能够诬蔑整个一个世代的人呢。作为君主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吸纳贤才来辅佐。如果君主务于道德,即使是隐遁的贤才也会出山来相助的。如果君主不务于道德,即使是身边的贤才都会远离他归隐山林的。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天地常善于救万物,以万物为刍狗,没有区分高低贵贱,没有任何一物可以遗弃。圣人教世人顺应四时耕作,就能够有很好的收获,也不会伤害万物。对于大海中捕捞的渔民,要遵循鱼虾成长的规律,不能过度捕捞否则就不能长久了。反观当今世人,东海的鱼虾捕捞到资源枯竭,龙王如果有知会觉得难过的。在古代如果钓鱼的时候,钓上来的是小鱼就放回去了。圣人教导世人取之有度,不能无限制的掠夺,就会对万物造成了伤害了。圣人不以石头为贱,也不以玉为贵,能够一视同仁。
是谓袭明。圣人善于救人,善于救物,只是承袭大道本有的光明罢了。圣人的心灯明亮只不过承袭大道的光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发明本有的明德,在于承袭本有的光明罢了。如此应用,只不过承其本明,按照事物本有的自然规律办事。庄子庖丁游刃解牛,是遵循事物本有的规律来做事,动刀甚微,划然已解,也是出于此意。汉代的张良承袭圣人的教化,应用在治国安邦上面了。韩信平定齐国时候,向刘邦上书请示做代理的齐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张良暗地里踩了刘邦的脚,并凑在刘邦耳边低声劝说先答应韩信要求,稳住了韩信集中精力对付项羽。刘邦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是张良的功劳。张良谦虚只愿意接收留县的封赏。张良子房的处事之道,尽得老子之道,因事处事。不仅是救国安民,也不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他承袭了道明,就能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如此之妙,可谓善救者。最善救者是救自己,救别人反而容易了。最难了解就是了解自己了,了解别人反而容易了。
(7)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救人者为不善救人者的老师。这里说的善人是怀道的人。这里的不善人是指世人,并不一定就是做了很多坏事的人。善救别人还不能称之为善救人,善于自救就可以称之为善救人。项羽虽然力能拔山,却在垓下无力救自己的乌骓马和虞姬,连自己也无法脱身了。大力士虽然能够举起千斤鼎,可是却无法把自己举起来。善人具有前面说的几种特征。有善行没有任何的痕迹。有善言通过口吐莲花来教化世人。有善计通过种种的善巧方便教化世人。善闭也善开,善于打开天门,找到打开天门的钥匙。善于看到世人绳子束缚之处,善于解开心结。世人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就是最好的福分了。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资粮。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如果离开了世间,就如同在找兔子的角,无处寻觅了。佛法如果离开了芸芸众生,可能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世间的众生是修道人的资粮。菩萨发誓说,上报父母养育之恩,上报佛陀教化之恩。如果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真是难得的心地。菩萨把救渡世人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救渡世人也是怀道的人修行的资粮。如果能够给世人讲解一句半句正信的佛法,其功德也是无量的。如果能够救助世人,就有了修道的资粮。如果能够施舍财富给世人,就有了修道的资粮。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以老师作为尊贵的,也不偏爱徒弟资粮。圣人不以石头为低贱,也不以玉石为高贵。圣人不以己为尊贵,也不以世人为卑微。末法时期,邪师横行。可能许多邪师把自己的地位搞得很尊贵,坑蒙拐骗弟子了。弟子有什么最好的东西都要孝敬给师傅,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也要孝敬给师傅就过了。弟子是要尊重师傅,尊师重道这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盲目的迷信师傅了。佛陀涅槃前,看到阿难很伤心难过。他就宽慰阿难说,要以己为洲,要以法为洲。师傅如果不能合于法,就是非法了。末法时期,世人依照经典修行,当然真正的善知识只能靠缘分了。对于老师和徒弟都不能走极端的。不能过分的偏爱自己的徒弟,该吃苦就要让他吃苦。师傅也只能是给徒弟指条路,不能代替弟子修行。当年二祖在雪地里站了好长的时间,达摩祖师都没有心软。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虽然自以为聪明,可是往往是世人蒙受了大的迷惑了。圣人老子苦口婆心的告诫世人,要睁大眼睛呀,要看清楚的。世人如果不能明道就不要枉为人师,误人子弟了。清代组织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可谓是学富五车了,可是著述很少,他说该说的古人已经全部都说完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有如恒河沙那么多,这是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我们了的。如果为了名利,装作得道高人蒙骗世人,这样的罪过是多么的慎重的。世人可能往往遇见有人声称是大师,就趋之若鹜了。世人也要睁大眼睛,不要被邪师所迷惑了。唐僧谈道说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能够认识老师了,如果能通此意,就能够知晓大道的要妙了。有人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这样可能就容易迷惑世人了。世人往往有个分别心,崇尚尧舜的美德,而诋毁桀纣的恶行。有分别心也是世人的原罪,是痛苦的根源,这也是大道的要妙来的。如果不区分老师的尊贵,不偏爱学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这种状态,就知道大道的要妙了。如果不区分石头的低贱,不区分金玉的高贵,就知晓大道的妙处了。
第二十章 求食于母
1.【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教导世人放弃智巧,令心有所属,系缚于大道。这一章比较长,当然一开始圣人老子写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句逗,也没有区分章节,这是后人按照圣人老子的意思来进行了划分的。前面讲放弃智巧,回归朴素,这一章开篇就讲绝学无忧,这样看来意思还是很连贯的。章节并没有紊乱。
这里也再次呼应前面的章节,善和恶之间,又距离多遥远呢?圣人教导世人不贵难得之货。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赞誉尧帝而诋毁夏桀。伊甸园中有一棵树,这棵树是知善恶树。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这棵树上的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如果知道善恶的分别了,就有智巧了,这就有了原罪了。智巧危害世人,百害而无一益。智巧不但不可用,而且也不可学。圣人教导世人修行的方法,绝学无忧,少思寡欲,求食于大道之母。怀道之人远离名利,看似愚人,但是却是有大智慧。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有名万物之母。大道本无名,为天地万物之母。大道为母,世人如同失散多年的孩子,母子不相识了。如果有一天机缘到了,母子相认,岂不感慨万千。
世人追求物欲是永远不知止足的,前面的一章也提到了这一点了。水会自动的流到低洼处,鸟自己会飞到树林里。苍蝇自己会飞去恶臭的地方,不用赶都会自己去的。世人不用赶都会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但是确如飞蛾扑火,极少数人能够抵御的住这样的诱惑。利益钱财,世人都会争相追逐。虚荣名声,世人都会争着去得到。道德,世人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因为这是世人的家。仁德的君主,不需要命令百姓,自然都会归附。然而能够把天下的人聚集起来的名、利和德不就成了箭靶了吗?这也是贤德的人受到迫害的缘故,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尧舜广施仁德,以仁德为箭靶,天下的善不断的集聚过来。有德之人出面使得九州来同,统筹安排天下的土地钱财。这些都是世人所追逐的,如果没有德高望重的人出面来进行合理的分配,世人就会为这些东西争的头破血流。中国古代传说有九头鸟,一有食物,九个头就争斗不休,打得头破血流,谁都没有吃到什么就受伤了。它们未曾想过,不管是哪个头吃了,都是吃到同样的一个胃里。世人还不知道,众生本是一体,同体大悲,而不断地争斗不休。难怪佛在世时,菩萨想到都为世人暗自哭泣。夏桀和商纣王荒淫无道,德不配位,天下不善的事情就不断的聚集,诸侯百姓都会拉弓箭,一起射他们,焉有不亡的道理呢?秦国虽然以武力统一中国,但是不以仁德治理天下,成为众矢之的,招致祸害,不过二代而亡国。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先起兵造反,但是过早称王,成为众矢之的,以失败告终。反观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终成大事。以前秦进攻韩的上党地区,韩把上党地区让给了赵国,赵国接受下来了,成为秦军的目标,有长平之败,四十万大军被坑杀。明代朱元璋让胡惟庸临时主政京城半年,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一举灭掉骄兵悍将,对开过功臣找到借口大开杀戒,很多人被诛灭九族。晋文公的功臣介子推不愿意接受他的恩德,不愿意出来做官,躲到了介山上,不肯出来。晋文公一把火把山给烧了,想把他逼出来。山上的草木本来并无祸害,是因为有介子推在山上而已。老子在这里苦口婆心劝诫世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得道的人所畏惧的功名利禄,世人不得不慎重三思呀。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西出函谷关隐居的缘由,远离朝野的是非,就远离了祸害。
(1)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绝学、无忧。前面说到以智巧文饰天下。这里圣人教导世人除去文饰和浮华,就不会有什么忧患了。这里的绝学有几层含义,第一是已经在世间绝传了的。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绝学除了上面的意思之外,这里圣人的绝学的确是断断续续,有所断绝失传了的。怀道的君主从尧舜禹之后,有商汤和周文王,再后来就很难再遇见了。处于末法时期更加难了,偶尔有一两个继承先圣的道统实属不易了。第二是断绝学习了,不是学习世间的学问,而是回归自性。如果不断地学习所谓的知识,只是增加世人的知见而已。并不是越博学越好的。此部经典里有提到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如果为道就要每天都减少知见和物欲,就要断绝世间有为之学。人们不断地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学问更加渊博,然而学富五车就一定代表着智慧吗?如果像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断绝了感官对于外在的学习,这也可以说是所谓的绝学了。如果不对外学习,反观自心,自性之中具足一切,不用学习就无师自通的。第三是离语言和文字相的,语言和文字只是载道的工具而已,接下来那句就会形象的说明这一点了。中国古人用力的方向都放在了语言和文字上了。世人如果把努力的方向搞错了,就有忧患了的。历来崇尚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不能。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练习书法把十八大缸水用完。李白则坚持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而发愤上进。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古人用萤火虫、用积雪反光来读书。有学就有忧,绝学就无忧。怀道的人虽然绝学,但是并不是没有智慧。老子说到这里,恐怕世俗认为绝学是瞢然无知。提示世人说,虽然圣人绝学,不是糊涂无知,其实未尝不学。但是世俗的人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追求物欲以为学。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是谦逊柔和的应声,这是结善缘的。阿是怠慢愤怒的应声,这是结恶缘的。世人习惯了用阿和唯来代表不同的意思,可是究其根本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假如一开始人们换一下,代表不同的意思,人们也会习惯的。假设在某个区域阿代表谦逊的应声,唯代表怠慢的应声,也未尝不可。老子在这里提醒世人,绝学是要离语言文字,要离开书本的,于书本而离书本的。绝学无忧,让世人离语言和文字,不被语言文字表象所迷惑。世人习惯性觉得语言文字就是实际的物体,但其实不是的。语言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真正的月亮。唯之与阿,都是应人的声音。中国古人对于治学流传给后世极其严谨,担心语言和文字耽误了世人。语言和文字一旦从圣人心中流出,不同的人看了就有不同的理解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这部经典,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经,不一定完全贴合老子的本意。晋朝的三都赋致使洛阳纸贵,左思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老子仅留下一本道德经在世上,区区不过五千余字,本来一字都不留,只是勉强为之。心这些都是字字珠玑,一字千金。现代崇尚西学,西方把学问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和研究。世间的学问知识如爆炸般,不断地膨胀,一人终其一生,所学只不过是沧海一栗。虽然感觉学富五车,但是实在是以管窥天,坐井观天,似锥指地,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后世学人只需反求诸己,启迪自性本有的智慧,就能够一通百通了。世人都学智巧仁义这一类的事情。古代的智巧,如斗斛、权衡、符玺、仁义等。当今世界智巧可以说很多,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更是分类极细,数学、物理、测量、法律和经济等。西方哲学的思维是分析的思维,而东方的思维为综合的思维。如西医喜欢分析;中医喜欢综合,采用一些经络疗法、针灸等,但至今经络都未曾被医学界证实。心理学方面,西方喜欢分析,如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但是并未曾使几位病人康复,他的学生荣格因此创立出新的流派。东方喜欢综合,喜欢自然的东西,东方心理学与禅、道的精神相通。人类的左脑喜欢分析,喜欢逻辑和语言。右脑喜欢综合,图像等。左脑司感性,右脑思理性。左脑是今生脑,右脑是祖先脑。睡梦中,人们将白天造的业,身、口和意业等信息通过左脑的整理,输送到右脑进行备份。右脑可以说是储存着世世代代我们祖先的信息脑。这有点像计算机中的双机热备份一样。可能令世人惊异的是,人脑早就按照大数据的概念在运行了亿万年了,现在人类才开始搞大数据了。
(2)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接着上面的那句话,唯和阿没有什么区别,善和恶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世间本来无善无恶,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才知道了善恶了,这里仅是一个比方的说法了。善与恶并没有差的很远。一念向善在天堂。一念向恶在地狱。世间本来无善恶之分,有了善才有恶,无善也无恶。造字的时候,假如将恶代表善的意思;将善代表恶的意思,刚好反过来,习惯了也未尝不可的。慧能大师留给世人的遗教: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不刻意去修善,如果刻意修善已经失去了本意了。不刻意去为仁义,如果刻意去做就是假仁假义了。前面说的忧与无忧,都在应物的心,心如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忧字左边是一个心字。圣凡相隔,善恶相反,果真相差很远吗?如果人们不区分善恶,就不会有任何的苦恼和痛苦,就不会有忧愁和痛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评判价值的高低,而且固执的话就会造成内心的痛苦。善恶真的差别那么远吗?如果执着于善就会痛苦,如果执着于恶也会痛苦,造成痛苦的这种分别心难道就是善吗?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唯是恭敬的答应的声音,阿是傲慢无礼的答应的声音。这两种应答看似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前面一个结的是善缘,后面一个结的是恶缘。这两句话要连起来理解的。唯为善,阿为恶,看似小小的一件事情,很小的一个口业,可能会遭致杀身之祸。怀道的人很谨小慎微的,这也回应了前面章节说如何找到怀道的人的,可能如冬天涉水过河一样。这并不是说怀道的人胆小,而是他很清楚其中可能会带来的灾祸。怀道之人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就有一种敬畏的心。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可不存有敬畏的心的。圣人老子曾经告诫过孔子,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这个世上有许多聪明人,之所以招致祸害,几乎至于死地了。就是因为喜欢在背后议论人是非。圣人在周朝官场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所以郑重的告诫世人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嘴巴。佛家说的十恶业里面,嘴巴占了四个,也就是四成了,可见口业的重要。
(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荒兮、其未央哉。如果世人没有上面所说的敬畏的心,为了功名利禄,荒乱进学,未为央止。世人的心没有能够静定守中,不能守住中央,而是像野草一样长满了内心。佛家说我们种福田,实际是种在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心田。这里说心田很荒芜了,长满了野草,也不定期的进行修剪一下。人们学的越多,心就越乱,被很多邪见邪说所覆盖,如荒草在蔓延,不知道回归根本。荒,是杂草丛生。央,中心,央止。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众人熙熙攘攘的,如同享受太牢盛宴的味道一样,以为天底下最美的美味了。众人争先恐后,如同在和煦阳光下,登上高台,欣赏美丽的春景,以为这是人世间的至乐了。可是世人不知道这些会给他们带来灾祸。世人追求物欲不知止足。人性是有弱点的,很难抵御住欲望的诱惑。
(4)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心泊于性海中,处于物欲未萌发之前,回归于朴素的本真。每个人如同一条小船,在苦海中航行。圣人慈航,引导我们入于心性大海,脱离了苦海。前面的章节圣人令世人心有所属,小船拴在了自性上就无忧了。在妄念未产生之前,就把妄念给熄灭了。佛家说善护念,可以用一句佛号护持念头,使得一念不生,一直处于禅定的状态。后面也有相应的章节说,其未兆易谋,在灾祸还没有显露出什么端倪的时候就采取措施,就容易熄灭灾祸了。
如婴儿之未孩。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专气致柔,如婴儿乎。如果能够回归于婴儿的状态,就不会区分善恶了,也不会区分唯和阿了。婴儿柔弱至极,生命力极强。世人区分善恶是通过语言来区分的,在内心不断地用心理暗示来跟自己说话。可是婴儿还不会说话,婴儿就不会有心理暗示了。也就是说婴儿没有所谓的妄念了,这是很宝贵的。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也就是说婴儿一直都处于静定之中的。修行人如果能够恢复回婴儿的状态就差不多了。如果没有区分善恶,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也不会引来什么灾祸了。
(5)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乘兮、若无所归。前面老子说小舟泊于性海之中。老子说我了无系累,没有任何的束缚。虚心游世,如同不系之舟。似乎没有归属,世人不知自己就是归依。佛陀一生屡屡的告诫弟子:以己为洲,以法为洲。这么说自己就是归依,自性就是归属,正法就是归依了。佛陀训诫阿难说:“阿难呀,你们应该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难呀,现在或当我去世后,能够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人中的最高者。”小舟要停靠的港湾,要找到的绿洲应该是自性,而不是其它。老子这样虚心漂泊并不会像众生一样,如同无根的浮萍。老子虽然泛舟,可是处处是故乡。
(6)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皆有余。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众人有多余的妄念,圣人就没有了处于静定之中。圣人我就很清楚这一点,尽量在天道损之前自己就放弃掉了。世人还是被动的等天道来处理,这样可能损失会更大的。世人都追求有余,每年都想年年有余,这也无可厚非,这是世人美好的愿望。世人追求财富,不知止足。可是金玉满堂,如何能够长久呢?有许多人很有钱,但是过的并不快乐,也因为钱财招致祸害。钱财会增长人的傲慢,就会得罪很多人,招人妒忌。钱财吸引过来的许多都是损友,而不是君子之交,一旦钱财散尽,就会门可罗雀。有余财就很难不过奢侈的生活,沉迷酒色之中,伤害身心自性。世人自以为聪明,余智以为诈,耍小聪明。隋朝虞世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迎合隋炀帝,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死于宇文化及之手,被自己最亲近的学生出卖了。苏秦以雄辩,以舌头征服各国诸侯,但是却死在舌头上。
而我独若遗。而我却和大多数人不同,如遗弃这些名利,放弃智巧,熄灭纷飞的妄念似于不足。众人智巧有余,而真智慧不足。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真智慧有余,而智巧也有,只是不轻易使用罢了。众人名利有余而卧名利不足。可是世人不知道我实际上可以名利有余的,可是我不这么做的。如果以圣人老子的智慧,追求名利岂不是唾手可得呢?
(7)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我愚人之心也哉。前面一句圣人说我把多余的智巧遗弃了,归于静定的状态。这里很自然的自谦的说我是愚人之心。对于什么都不进行分别,善恶也不分别,是不是就是愚人了呢?我不像世俗的人那样,发挥所谓的聪明才智,追求功名利禄。安静守一不移,如愚人的心。然而这样的状态,世人真以为是圣人老子是愚人吗?正所谓大智若愚了。
沌沌兮。沌沌,没有分别的意思。不贵难得之货。不区分高下。不区分善恶。这里圣人说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境界。这种心游的境界,世人如果只是看文字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这是需要真修实证的。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说我只是浑浑沌沌,没有分别心。不区分善恶,不争是非,如此而已。世俗的人智巧现于外,内在的光明照射出来了。圣人老子智巧却不显现,也不轻易使用,内在的光明没有外泄。世人看着圣人老子以为昏暗不明呢。昭昭,是智巧现于外。
俗人察察,而我独闷闷。世俗的人对于一丝一毫都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我却似乎昏昏闷闷的样子,对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圣人老子难道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察察,即俗人说分星擘两(清楚、明白),丝毫不饶人的意思。有时候水至清则无鱼,看得太清反而是祸害。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善于观察盗贼的人,能够在人群中分辨出谁是盗贼。有位智者说,他可能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他后来被官府任命为专门抓捕盗贼的头头。他抓捕盗贼很有成效,可是有一次他在野外被几十个盗贼杀死了。有人说可能昏昏和闷闷,都是无知的样子。
(8)忽兮其若海。漂兮似无所止。
忽兮其若海。我独忽忽如江海的奔流,不知道穷极。圣人老子描述自己内心的辽阔如同大海。圣人老子不像世人追求物欲,如同脱缰的野马,没有办法制止住。似乎没有什么依靠,没有什么归依。实际上圣人老子知晓自己归依自性大海。世人在苦海中生死轮回。圣人努力将世人从此岸渡到彼岸。我们说大乘佛教,就是可以用很大的船,可以装很多的人,把他们都一起渡到对岸,脱离苦海。佛教很形象的比方,分为大乘、中乘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法船比较小,能够解脱自己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有能力解脱自己才能去帮助别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何救渡别人呢?西方的诺亚方舟的传说,是不是和这种比方有相似之处呢?
漂兮似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在心性大海中漂流,没有停止。我心如此,如同大海空阔不可涯量,如同虚空的宽广没有边际。如同长风御太虚而浑然无著。如同雁过长空而无痕。圣人并不是没有依止的地方。圣人可以自己归依自性。这里形容圣人老子心中的境界。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在缓慢的行进中,他看到有许多木块在河中漂流,有一些被河中的绿洲挡住了去向搁浅了,有一些继续不断地往下漂流。佛陀就借机跟自己的弟子们说法了。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些木块,如果我们在不断地漂流当中,没有被人捡起来,没有被搁浅了,总有一天能流向广阔的大海。圣人教导世人可以不断地修行漂流,直至流向自性大海。
(9)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前面说世人熙熙攘攘去追求名利,去享受游玩的乐趣。世人都追求物欲并有为造作,似乎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可是唯独我觉得这些都如梦幻一般,似乎有点玩世不恭的样子。唯独我像愚昧不化的人,没有什么作为。世人不断地追求物欲,同时也崇尚学无止境。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世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智慧却永无止境。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慧,可能就没有办法追求到了。圣人老子知道自己坐地得道了,已经属于绝学无忧的了,不必像世人那样向外追求了。世人做什么都勤勤恳恳的,包括做学问。得道的人似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对学问也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怀道的人看似愚人,但是似乎又什么都懂,不学而知。怀道的人似乎对名利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要求什么进步,还安守贫穷。世人觉得这样是不可思议的,觉得冥顽不化,似乎无药可救了。
(10)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唯独我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没有什么物欲了,没有什么名利之心。在世人看来我似乎是愚人,玩世不恭的样子,好像连庸俗平常的人都不如。然而世人不知道,我之所以和世人不同,只是贵在求食于母罢了。这里所说的母是指大道。大道生天地万物,所以称大道为母。凡是能生育的,才称之为母。所生者,称之为子。以道为母,而世人和万物为子。世人为颠倒众生,背道而驰,只顾追逐物欲,如同弃母求食于子。世人都搞反了,不是向母亲祈求法乳,而是向孩子要食物。圣人为怀道之人,独求食于母。这正是绝学之学。圣人如此,所以忧患不能入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