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红色功夫粤剧《鸿胜馆》佛山演出受好评,融合粤剧、武术和醒狮三大名片
详细内容

红色功夫粤剧《鸿胜馆》佛山演出受好评,融合粤剧、武术和醒狮三大名片

时间:2021-12-10     人气:12458     来源:文明佛山     作者:
概述:锣鼓喧天,醒狮欢腾;原汁原味,粤韵悠扬;拳来脚往,硬派交锋……12月7日起,备受期待的红色功夫粤剧《鸿胜馆》在佛山琼花大剧院连演两晚......

锣鼓喧天,醒狮欢腾;原汁原味,粤韵悠扬;拳来脚往,硬派交锋……12月7日起,备受期待的红色功夫粤剧《鸿胜馆》在佛山琼花大剧院连演两晚。


粤剧《鸿胜馆》由广东粤剧院和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联联合打造,主创阵容强大,由国家一级编剧、佛山市文联名誉主席尹洪波任编剧,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任总导演,国家二级导演涂雨铮、优秀青年导演郭俊欣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粤剧文武生彭庆华,国家一级演员、粤剧文武生黄春强联袂主演。


该剧紧贴时代脉搏,集粤剧、武术和醒狮等佛山三大名片于一体,以人性化的艺术处理、拳拳到肉的精彩武功戏、原汁原味的粤剧演唱赢得观众好评。


讲述武馆的故事  传递信仰的力量


舞台上,一心想打败赵维元成为武林至尊的黄成发,在关键时刻却救下他的“死对头”。原来,是因为他发现赵维元所在的组织做的事情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于是,江湖的恩怨情仇上升到信仰的层面,黄成发完成了这段复杂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部主旋律戏剧,粤剧《鸿胜馆》以中国著名南派武术组织——佛山鸿胜馆及佛山早期共产党员钱维方、吴勤等历史人物为原型,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佛山为缩影,讲述了20世纪初社会变革浪潮中,鸿胜馆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怀家国、不畏艰险,成立红色工会的故事。


“市场需要武侠片,外面的人都知道佛山人能打、会打、好打,但是不知道佛山的武与德的关系,与先进政治的关系。”粤剧《鸿胜馆》编剧尹洪波说,“关于武与德的关系,在电影《师父》里有介绍,这部戏里,讲述的就是武和政治的关系。”


鸿胜馆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武术组织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武馆,在中国乃至世界武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位置,在当今国际武术界中有着重要影响。在传授武术的同时,鸿胜馆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钱维方、吴勤等鸿胜馆成员为佛山早期共产党员,后为佛山工农运动的骨干。鸿胜馆坚持革命斗争、凝聚社会基层民众逾百年,在中国武术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抗争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佛山第一个党组织成立时只有4人,其中有2人是佛山鸿胜馆的人。”尹洪波说,以前大家都知道,佛山有洪拳和咏春拳,那是因为影视剧《黄飞鸿》和《叶问》的宣传。其实,鸿胜馆是佛山最有成就、规模最大、传承最明显的练武组织,它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为官不教、富人不教、地痞无赖不教”的“三不教”原则,其追求进步与革命的特质,与共产党人精神一脉相承。在鸿胜馆教练吴勤的带领下, 成立了广东最早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广游二支队,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创作的主旋律剧目,题材非鸿胜馆莫属。


而题材的选择,决定了该剧的故事并不止于武林。


“我们创排这部戏,首先看重的是其革命背景。”该剧主演、剧中赵维安的扮演者彭庆华说,“鸿胜馆本身就是一个红色武馆,接收的都是劳苦大众,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组织。”彭庆华说,他们在做功课的时候,还挖掘了鸿胜馆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发现鸿胜馆的武术家们前赴后继,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抗日战争,积极参与了同盟会、广东工人运动、“大刀队”、“珠江纵队”等,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充满血性和力量。


“华强”组合来袭:真功夫拳拳到肉


“佛山的文化底蕴深厚,很多题材值得发掘和推广。”在粤剧《鸿胜馆》开排仪式上,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该剧是继粤剧《红头巾》后,广东粤剧院和佛山联手打造的又一个粤剧作品,把佛山的武术和粤剧这两种本土文化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地展示岭南文化。


“以功夫闻名遐迩的佛山有三大重要的武术流派,其中,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洪拳和以叶问为代表的咏春拳,都有系列影视剧作品来呈现,唯一没有用文艺形式呈现的就是蔡李佛拳。”佛山市文联二级巡视员杨凡周说,“其实,从创立之初,蔡李佛拳就具有浓郁的革命色彩,可以说是一个题材富矿,非常值得影视、文学等去挖掘。”因此,粤剧《鸿胜馆》在策划之初,就没有以人物为主线推出,而以“鸿胜馆”为主线,“我们希望以此打造佛山功夫新IP”。


因此,功夫戏成为该戏的最大看点之一。彭庆华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粤剧文武生,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粤剧《鸿胜馆》是他获梅花奖后演出的第一部戏。剧中,他与国家一级演员、粤剧文武生黄春强有不少对手戏,展现硬功夫,以至于该剧7月下旬在广州首演后,不少观众表示:“华强组合,超强!”


据悉,彭庆华出身自咏春世家,自7岁起开始训练,至今已经有30多年武术经验。但为了演出该剧,剧院特别邀请佛山鸿胜纪念馆馆长黄镇江担任武术顾问,为他们做指导、划重点,“咏春是正面对敌的,讲的是短桥扎马,但蔡李佛拳是偏身对敌的,因此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彭庆华说,为了更好还原历史上佛山的武术风貌,让观众感觉他们是一帮真正练过蔡李佛拳的人,他跟黄镇江研究攻防理念,从根源上弄明白拳理。黄镇江馆长还教他们蔡李佛拳比较有特点的吐气发声的招式,包括手脚的动作,等等。


此外,为了能在短时间的训练能让戏更好看,他们还特别邀请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散打教练及南拳教练对演员开展武术及搏击训练。“全剧组有超过70人进行了训练。”彭庆华说,“你看《鸿胜馆》,会看到一帮会演戏并且会演唱的武打演员。”


在这部戏里面,还特别设计了软巾功。这种软巾功以毛巾为武器,除了能防身,还能进攻敌人的眼睛和皮肤,非常实用。编剧尹洪波介绍,佛山鸿胜馆是穷人的武馆,所教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比如手工业者、码头工人、农民、小商贩等,因此与其他拳种相比,鸿胜馆武打套路的设计很接地气,武器有的是耙子,有的是菜刀,甚至还有的是毛巾,因为饭店里跑堂的穷人练武的武器就是毛巾。


“主演一出场,就带给人一股正气。”佛山鸿胜纪念馆馆长黄镇江7月23日观看了《鸿胜馆》的首演后评价道,“在功夫呈现上,主演能够将腰灵膊活飞铊尽、偏身出手快如风、腾挪闪背进退稳、横标直插腰马功的蔡李佛拳风格特点展现出来。”


艺术呈现,让粤剧叫好又叫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剧团的演出,艺术性并不是第一。很多人进剧场看戏,就是受教育,大家已经没有买票看戏的习惯和意识了。”作为编剧,尹洪波对此感到很遗憾,他说,“我们既要走市场,又要走赛场,做既符合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又要兼顾作品的艺术性,让演出吸引观众买票看戏。”


这一艺术追求与广东粤剧院不谋而合。“粤剧是很开放和包容的,从第一任院长马师曾开始,广东粤剧院在保持粤剧艺术本体的同时,一直在寻求同时代的拥抱和共鸣。”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说,近几年,广东粤剧剧院做了很多尝试,包括近段时间特别热的粤剧电影及舞台版《白蛇传·情》、去年与佛山合作的《红头巾》的创排,他们一直延续的路子就是在传承中不忘创新,在主旋律中不忘市场观众的融合,用艺术的魅力吸引观众买票看戏,追求口碑和票房共赢。


具体到粤剧《鸿胜馆》,则是武术精神的体现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讲的是鸿胜馆的故事,所以在定演员时候,我们有意选取了观众热捧的华强组合。”张晋琼说,戏要吸引观众,舞台上首先要好看,这就需要通过演员的做打,把拳拳到肉的武术精神体现出来。而彭庆华和黄春强都是文武全能的优秀演员,再加上广东粤剧院其他演员的配合,因此能很好地在舞台上展现蔡李佛拳的武术精神。此外,舞台还很热闹,该剧将粤剧与武术、醒狮等非遗元素融合,并在舞美上汲取鸿胜馆的建筑元素予以艺术化地呈现,用艺术感染观众。


而在人物角色塑造上,编剧尹洪波发挥其特长,对人物性格拿捏到位,让人物可亲可近可感。“剧中的反面人物也不是十恶不赦,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演彭庆华说,“此外,剧中的商会、警察局局长等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毫无原则的做法,与共产党员的原则相比,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不是教条式地说教。”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也的确吸引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去看戏。


“从观众的接受程度和专家的口碑来讲,粤剧《鸿胜馆》达到了我们当时同佛山合作的初衷。”张晋琼说,“7月份在广州的首演,公开发售票被抢购一空,这也是佛山琼花大剧院敢于连演两场的原因。”


据悉,粤剧《鸿胜馆》作为一部新创剧目,在佛山的首演开票不足一个月,票房已达七八成。“票房还是比较可观的,这说明观众的认可度很高。”张晋琼说。


“这部戏讲述的是佛山的故事,佛山观众认可是最重要的。”作为该剧的总导演,著名粤剧艺术家丁凡对该剧有着更高的期待:“粤剧、醒狮和蔡李佛都已经走向世界,我觉得这个戏还值得很好地经营,希望能做成佛山的保留剧目,并打出广东,打出全国,打向世界,将佛山文化带向更远。”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