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市政设施养护品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落下帷幕
近日,禅城城管部门市政设施养护品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落下帷幕,其间完成50条破损人行道集中整治以及14条路段人行道整体修复提升,为周边居民和企业提供畅通便捷的通行环境,相关人行道养护投诉问题随之环比下降90%。
日前,经城管部门施工修复后,南庄镇吉利大道东一处厂区出入位置的人行道一改原来破损模样,变得平整顺畅,沿街商铺档主为之点赞。
禅城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因车辆须经该人行道路口驶入临街停车位,原有砖面抗压性不高,造成大面积的人行道地砖破碎。因此,他们开展修复工作时,针对人行道的通车位置铺设抗压性较强的沥青路面,对其他人行道路面则铺设陶瓷透水砖,砖面承载力大幅提高。
张槎龙丰工业园旁一条约90米长的人行道,此前也是陈旧破损的模样。如今,旧地砖更换成透水防滑砖,路面恢复平整。附近居民郑先生说:“以前一下雨,路面就会形成一个个水坑。现在修整好了,人们出行方便安全多了。”
自今年4月启动市政设施养护品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以来,禅城城管部门对群众反映频次较高、人行道问题较为突出的路段开展大范围整治工作,以“快修小补”修复机制集中整治50条破损人行道,完成14条路段人行道的整体修复提升,保持人行道铺砌平整、无松动、无破损。
据介绍,14条整体修复的路段主要采用了仿花岗岩陶瓷环保透水砖,一改以往旧地砖易损和透水性差等缺点,还重点强化了环保功能。
“通过特殊颗粒结构,陶瓷透水砖可较好处理降水,也能蓄存大量水分,经太阳照射,蒸发吸热,以降低地表温度。透水保水性良好,还具备极强的防滑性能。”禅城区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潮雨天气,这些砖能有效避免积水问题,兼顾抗压抗折、抗风化。
据统计,4月至6月底,禅城区该项市政设施养护品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共投入巡查及维修人员8190人,共修复人行道1.9383万平方米。上述负责人表示,实施该行动以来,市民反映的人行道破损等相关问题显著下降,相关投诉量环比下降90%。
这是一件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南海,一场化垃圾分类为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南海的生动实践正在各镇街如火如荼开展。“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全民参与”的“五位一体”协同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为挖掘先进典型,加强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做法,7月12日,“同谱垃圾分类曲·共唱乡村芳华歌”——南海区垃圾分类主题座谈会在丹灶镇举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区镇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展开研讨。
因地制宜灵活引导 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民心
垃圾问题可不是小问题。一些农村垃圾倾倒在河边,污染了河水和土壤,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用地紧张。
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之一。随着城市加速扩张,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在持续增长。近几年南海区垃圾产生量以每年约8%的速度增长,全区日均垃圾产生量4500多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势在必行。
垃圾问题要想解决得好,最重要的是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各镇街也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少动员群众参与的好办法。“从挖人-育人-用人的迭代思路着手,以挖人为基础,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垃圾分类三级网格架构。”丹灶镇市政办副主任谢瑶娴介绍,丹灶镇以育人为重点,着力培养和发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以用人为核心,注重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垃圾分类普及,通过赋权、赋能、赋情怀,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筑牢垃圾分类三级网格,全面推动垃圾分类普及行动。
随着南海全域旅游深入推进,丹灶镇还探索出“文旅+”融合垃圾分类新阵地。在康有为故居康园,记者见到垃圾分类小景融入景区参观路线和讲解词,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以在节点进行游玩打卡,完成任务后游客可在景区内的商家兑换相应纪念品。景区进驻商家也要参与垃圾分类考核机制,完善四分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全链条。
在西樵镇江浦东路景观公园,很多居民带着孩子三五成群聚在西樵镇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叹空调”,孩子们则在基地里玩起垃圾分类的小游戏。西樵镇市政办副主任何兴炳介绍,利用公园空间,西樵镇建起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不仅是静态的垃圾分类信息展示示范窗口,也是西樵垃圾分类教育前沿阵地,结合红色文化研学,幼儿、青少年素质教育研学和亲子互动教育研学,让垃圾分类有了新元素、新理念、新体验。
在督导时,瀚蓝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市政管理部经理章淑贤发现,大多数居民具有环保意识,只是分类方式“不得法”。为帮助更多居民了解垃圾分类,桂城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编写了一首粤语儿歌《垃圾分类我至叻》:“纸盒胶樽可回收,记得放落蓝色桶;电池有害咪乱掉,记得放落红色桶;厨余垃圾单独装,记得放落绿色桶;其他垃圾打好包,记得放落黑色桶……”随着这首儿歌的传播,幼儿园小朋友带着家长唱,垃圾分类理念入心入脑。
“垃圾分类贵在人人参与,重在习惯逐步养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年忠认为,垃圾分类需要群策群力、久久为功,全民参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各地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居民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科学分类群众满意 促进分类精细精准
垃圾分类,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但是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善坤认为,南海的工作已经要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分类的精细化精准化,要做到法律法规技术体系无漏洞,行业管理不缺位,垃圾分类无断链,垃圾处理设施无缺口,充分利用相关政策。
俗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是对垃圾分流并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南海一直践行“大分流细分类”的工作思路,从源头避免建筑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餐厨垃圾、大件垃圾等混入生活垃圾,强调管行业也要管垃圾分类。
桂城街道城市运维中心副主任任展萍介绍,在桂城中区社区西江村试运营桂城街道分散式厨余垃圾处置点项目,同时配套建设厨余有机种植园,利用产出的有机营养土进行农作物种植,实现了“产废-用废-再循环”的绿色闭环。
“垃圾分类后端的处理能力是南海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底气和优势。”南海区分类办副主任邱伟建说,为了防止分类出来的垃圾混装混收,南海区搭建全过程分类链条,建成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建成了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能源核心,协同处置餐厨垃圾、污泥、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形成了完善的固废处置链条。
这是国内首个真正实现100%协同化处理的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拥有全国第一家数字化垃圾焚烧发电厂,为国内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提供了“经典案例”。这里不仅可以处理垃圾,且通过垃圾焚烧,产业园每天可产生200多万度电的再生资源;餐厨垃圾收运车辆所使用的生物柴油由餐厨垃圾中的废弃油脂提炼而成,实现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
“搭建分类‘云管家’线上智慧管理平台是我们科学分类的一个专业手段。”南海区生活垃圾分类股股长谭敏冰介绍,打开“南海分类”微信小程序,检查督导、云上督导、挂图作战、信息公告、分类投放指引、预约回收六大模块,可以实现“云检查”“云监工”。该小程序还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科学技术奖项目。
随着今年4月1日《佛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楼层撤桶成为今年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难点。“因地制宜设桶,发挥老党员先锋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任展萍说,这个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耐心沟通,要压实物业的主体责任。为了让居民了解撤桶的必要性,桂城通过1对1专人驻点指导、面对面沟通答疑会、设摊宣传、入户宣传、知识培训、派发张贴宣传物资等多种举措,搭建起和居民沟通的桥梁,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全面小康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富足,也包括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邱伟建表示,接下来南海将利用好后端优势,创建无废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节约生活,推动环卫工人关爱行动,他希望各镇街在工作中将垃圾分类当成民生实事,按照群众所需,结合中心工作,用心用情大力推进,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提升城市质感,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周,佛山市第二届精品思政课(慕课)大赛决赛落下帷幕。10组参赛教师同场竞技,不仅借助纪录片、历史图片等资料,同时通过情景剧、朗诵、歌舞表演、快板等艺术形式演绎,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近年来,佛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探寻思政“金课”密码的过程中,更多学生爱上了“真理的味道”。
革新内容铸魂育人 信仰之灯代代相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21年4月,在佛山市铁军小学,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明办主办的“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佛山市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主会场活动,在激昂澎湃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小学校思政课堂,用思政课特有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厚植我市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是佛山市积极探索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之一。“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开创了形式和规模上的先河,全市共有676所中小学校(含中职)、109.54万在校学生参与学习。
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内容创新。佛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到佛山市“生命健康教育”思政大讲堂活动、“网络安全教育”思政大讲堂活动,再到“传承红色基因,我为家园代言”佛山市道德与法治课程跨学科融合课堂展示活动……佛山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
各学校还纷纷编写并开设校本课程,激活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寓思政于各学科教学,推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类学校善用战“疫”教材,上好思政课,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复学第一课”累计超过2万节次。
佛山市实验学校学生廖思竣在疫情思政课观后感中写道:“老师从感受中国力量、致敬中国速度、铭记中国担当、传扬中国精神四个方面深入讲述,我深受感动,对祖国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美学资源融入课堂 线上思政教育“出圈”
传统思政课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何实现思政课有根有魂、有来有往、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提高“到课率”“抬头率”?
佛山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情景剧、朗诵、歌舞表演、快板……在致力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佛山市第二届精品思政课(慕课)大赛中,多种艺术形式、美学资源被搬上了舞台。
充分运用醒狮、藤编等佛山非遗文化元素,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高级教师华群青获大赛中学教师组一等奖、最佳人气奖两项大奖。
“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常学常新,特别是要感受新兴青年文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华群青说。
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思政课老师不能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广东省内率先启动依托“易班”平台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建构“线上线下、虚实耦合、理实融合、移动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出圈”。
在“易班”平台,学生除了能够享用来自全国各高校、培训机构的优质网络课程,还可以实现学校全部思政课程的网络在线学习,进行线上互动、线上测试,大大提升了学习便捷性、学生参与度和抬头率。此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易班”平台还先后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微视频比赛等学习实践系列活动。
“‘易班’优课平台上链接了各种权威资料,读起来就好像读一篇公众号推文一样,让我轻松地记住很多知识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学生吴毓威说。
借助AR、VR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微信、学校的“强国号”等平台,佛科院还以图像化、数字化、情景化、动漫化等方式实现立体式媒体传播,通过微体验或微互动带动学生广泛参与。走进学校的“VR+思政”双创空间,体验者戴上VR眼镜,一幅幅党史事件的仿真场景映入眼帘,还可以实现答题“闯关”。
结合思政小课堂 同社会大课堂创新实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为实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完善思政教育实践拓展机制,佛山各学校积极借助德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开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佛山是全国制造大市,制造业实力雄厚,2021年佛山GDP达12156.54亿元,全市拥有产业工人306万名。立足地方产业社会发展需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小阵地”和“大社会”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我们希望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积极探索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优势结合的改革创新,联动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并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和大学生微电影拍摄,培育大学生理论之星。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实际上,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思政工作,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区、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的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准入退出、评价激励等机制。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在全省各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佛山成为全省2个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基地项目之一。
2021年,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先后两次组织佛山市铁军小学、顺德区均安中心小学、南沙小学等学校走进粤东西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一场大型“同课异构”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教研帮扶活动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全国各地累计点击观看人数近16.6万人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