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详细内容

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时间:2022-10-24     人气:2001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1.【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注解】


此章圣人教导君主民不畏死的缘由。如果君主征收的徭役赋税太重,百姓就会吃不饱,穿不暖。壮丁都被征收去服徭役去了,也没有什么劳力去耕作。顺承天命的君主对百姓取之有道。他知道百姓和君主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对百姓横征暴敛,就如同割自己身上的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虽然吃饱了,但是过不了多久国家也就有危难了。违背天命的君主对百姓取之无度,渔民打渔也要取之有度,在休渔期不要轻易打搅鱼儿。如果取之无度没有给鱼儿休养生息的机会,可能来年就没有什么收获了。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粮食,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给土地休养生息的机会的。


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主要的原因是身居高位的人从百姓这里拿的赋税太重了。英明的君主会很注意的。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得国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大臣多次提出过封禅,但每次总有人反对。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挥霍民力,他又能够虚心的纳谏,就多次作罢了。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正式下诏封禅,在赴泰山途中,三月初抵洛阳时遇彗星。他觉得可能是不祥之兆,于是停止封禅,留在洛阳,九月底返回了长安。古代的皇帝都被称为天子。天子作为上天的儿子,就要顺承天命替天行道。如果违背天道就不在是天子了,也不会长久了。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都能如此虚怀若谷,对上天有敬畏之心,这是非常的难得的。李世民就连这最可能的一次也作罢了。天以道高而覆,地以德厚而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泰山处于东方,于是选择泰山作为封禅地。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帝王封禅是为了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只有帝王觉得自己代理管理国家不错,这样才能够向上天报告,才会去封禅。如果替上天管理子民,而代上天杀了不少人,这样的君主应该绝对不敢去封禅了。李世民曾想去封禅,魏征进行了劝阻。虽然李世民的功劳很大、德行很厚、国泰民安、四夷归顺和年成丰收。然而承接隋灭亡大乱之后,百姓还没有能够充分的休养生息,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如果封禅车驾东去泰山,劳民伤财,必然难以承担。况且封禅泰山,把远方各诸侯国也引到中原的腹地,看到泰山一带人烟稀少草木丛生,展示朝廷虚弱,相当于引狼入室。不管怎么赏赐给这些远方的诸侯国,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即使免除几年的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作为君主不能不体贴民众的疾苦,过分的滥用民力。


君主爱民如子,如何舍得让自己的子民受饿,挨冻呢?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子民逼得铤而走险呢?怀道的君主爱世人,如同爱自己的亲生儿子。怀道的君主爱世人,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化子民。养不教,父之过。君主为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天道也要教君主如何做天子。如果没有教导君主而直接惩罚他的话,也是不符合天道的。君主把百姓看做自己的子民,也是要先教化。如果实在是不听才能进行刑罚。君主要知道自己只是代天在管理百姓,并没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没有权力对百姓任意的剥削和盘剥。怀道的君主除了让世人吃得饱穿得暖之外,还要给世人布施仁德,播撒爱的种子,让世间充满爱。佛陀在世间播洒法种,播种在世人的心田。如果实际一到,就会生根发芽了。有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经典老歌中写道:“忧心死亡的灵魂,从来都不会重生…爱并不只是属于幸运者和强者,只记得冬日里,当天空中雪花飘飞,酷雪的覆盖下,躺着一颗种籽。一旦春阳临照,就能幻化成一朵玫瑰。”如果不懂得死,也就不懂得生。如果不懂得生,也不懂得死。每个人的心田都有那么一粒种子,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不仅仅是小爱,每个人内心都有大爱的种子。怀道的君主就要用大爱恩泽世人,使得世人大爱的种子蒙受天道皇恩而生根发芽。如果世间没有大爱,百姓虽然锦衣玉食,犹如饥寒交迫,那是大爱的缺失。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饥寒交迫,是由于身居高位的人收取赋税过高的缘故。百姓都抱怨身居高位的人,违背天道,不珍惜民力。治国安民莫如吝啬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圣人老子说的其中一宝就是俭。世间芸芸众生,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圣贤还是凡人,都需要基本的给养,没有粮食君主和百姓都不能生存下来。孟子讲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这里并非贬义,是山野之人,是农夫。如果没有贤才君子,就不能够治理农夫。如果没有农夫,可就没有粮食可以供养君子了。可以说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都命系同一命根。然而身居高位的人的食粮,必取税于下民。一夫之耕,年景好的时候有个好收成,勉勉强强可以养自己的父母妻子。年景不好,都不足以养父母妻子。如果身居高位的人取之有度,适当的收取税收,老百姓还可以勉勉强强可以免于饥寒。如果取得太多,横征暴敛,相于从百姓的手里抢夺粮食,损不足而给有余,老百姓就不免挨饿甚至死亡了。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百姓难以治理,是由于君主有很强的物欲,好有为而治。人身难以治理,之所以有很多的病痛和不治之症,也是由于人身之君,也就是心灵受物欲的蒙蔽,多欲望而好有为。治国之术以百数,其首要的是清静自化。如何使得水变得澄净呢。首要的是清静自化,不要过多的搅拌。如果好有为而搅拌,那就会越来越浑浊。在上面的人驱民以致盗,再用智巧法术来治理,这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如果治本应该是减少物欲,使得不再迫使百姓成为盗贼。治国如治病,上等的医生往往治本而标自然就好。下等的医生治标而不治本。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疾病恐怕只能越来越严重了。法令兹彰,盗贼多有,这样百姓就恐怕越来越难治了。虽然有严酷的刑罚,老百姓将轻死而犯之,不再重视自己的生命。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身居高位的人不能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而是过多的扰民了。盗贼起于饥寒。如果能够安居乐业,有多少人愿意当盗贼呢?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章节提到的让世人常畏死,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比较珍惜。当然也有少量的人行为不端,但大多数人都还是比较本分的。如果不是逼迫到没有活路,也不会为非作歹的。如果仅是少数人这样做恶为奇,只要斩杀害群之马就可以使得百姓畏死。可是如果尽是盗贼如何能够以暴制暴呢。如果在上的人施行苛政,百姓无法养活自己的父母妻儿。连自己都吃不饱,求生不得,而必然至于盗贼,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勇而敢的章节。虽然有大威,也不畏惧了。即使设立了严密的法令,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会铤而走险。百姓之所为盗贼,实在是由身居高位的人有为而驱使他们。根源在于身居高位的人贪求物欲,对百姓取之无度造成的。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百姓之所以轻易的进入死地,是由于身居上位的人求生之厚。君主求生之厚,不减少物欲,就会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如果把贪欲盯上了别国的城池和土地上,就要开疆扩土去攻伐别国。战事开打就要不断地征收士兵,还要征收民夫去修筑工事,也要征收粮食去充当军粮。如果把贪欲放在豪华的宫殿上,就要征收民夫来夜以继日的修建,也要征收赋税银两。百姓如果自己贪求厚利,也可能铤而走险,而把自己带入死地。由这里推想,老百姓之所以轻死,由在上的人求生之厚所致,非别的缘故。老百姓之所以不把自己的生命当一回事,为了得到财物,得到粮食,铤而走险,是因为身居高位的人为了自己的物欲,与民争利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


(3)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以厚生为务的人,胜过以利养生的人。圣人老子感伤时弊,诸侯王以厚利养生为贵,不知道以道德养生为贵。无为胜于有为,寡欲胜于厚利。君主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世人也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如果世人读了庄子的养生主,能够有所领悟,可能就能够知道谁是真正的主人。如果世人知道养生的真主人,就自然就不会受到狭小的人身的束缚了,光是为了满足这个有形的身体,而不知道什么是更为可贵。四肢和五官是真正的主人吗?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养我们的嘴巴,满足口舌之欲。我们在养我们的眼睛,满足我们的视觉刺激。养生真正的主人是什么呢?


此章所说的妙处,很难用言语形容。后世学人应当熟读庄子养生主和马蹄胠箧诸篇,庄子的这些文章便是本篇的注解。又应当反复参悟前四章,方见老子圣人的真正用意所在。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