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举行
聚焦“让市场更有效 让政府更有为”
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4日在广州、北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行,论坛主题为“信用筑基 引领发展——让市场更有效 让政府更有为”。
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表示,新华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媒体机构,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积极开展相关报道,组织重点智库研究,构建信用信息总汇。接下来新华社将进一步面向城市信用建设需要,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品牌、渠道、资源等优势,强化技术赋能,依托“新华信用”等平台,打造先进适用的信用建设服务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城市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最有条件、最有抓手、最能有所作为的一级政府,理应成为信用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环境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竞争力。各城市政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城市治理和服务的各环节深度融合,提升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信用的获得感。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近年来,广东突出数字赋能、法治引领、应用创新,将信用广东建设作为全省首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任务部署推进,颁布实施《广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的公共信用平台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百舸争流、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广州市市长郭永航表示,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广泛开展信用惠民便企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质量的提升,为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国性高端论坛,是我国城市信用建设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曾先后在杭州、福州和济南举办。
本届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新华通讯社、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本届论坛会期两天,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和平行主题论坛三部分。
2023年元旦小长假广州消费市场呈回暖态势,线下消费热度攀升,线上消费依然火热,消费市场平稳有序。
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接收投诉举报6142件(投诉4854件,举报1288件)。其中,涉医疗器械(684件)、服装鞋帽(598件)、化妆品(548件)、家居用品(508件)、食品(401件)、药品(314件)、互联网服务(231件)、通讯产品(161件)等商品和服务的售后保障、质量问题等投诉举报量居前。
线上消费投诉占比持续升高
受“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等因素影响,元旦小长假期间,涉线上消费的投诉举报4860件,约占投诉举报总量8成,占比持续升高,涉医疗器械、化妆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商品,诉未按时发货、售后不及时、使用体验不佳等问题。
防疫产品售后关注度不减
近期市民对防疫相关产品尤为关注,诉求集中在售后问题方面,约占防疫产品投诉举报总量7成。元旦小长假期间,市民仍高度关注售后问题,主要反映商家发货送货不及时、售后反馈滞后等问题。
餐饮住宿玩乐消费纠纷减少
元旦小长假期间,有关餐饮住宿、游玩出行、文化娱乐的消费纠纷同比下降2成。市民诉求集中在住宿预订退改难、餐饮用券不畅、游玩项目内容与宣传不符、充值易退款难等问题。
目前,上述投诉举报已由各区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委会跟进处理。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各行业经营者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诚信守法经营、持续优化服务,市场监管部门将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当您的合法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广州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点击“消费维权-投诉举报”“消费维权-12345”)或登陆“全国12315平台”“广州12345”微信公众号,在线反映消费纠纷;还可以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
随着2022年落下帷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以下简称“国资报告制度”)第一个五年周期圆满收官。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全口径全覆盖摸清“家底”,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监督,国资报告制度从文本走进现实,制度效能充分释放。可以说,人大国资监督走过的这五年历程,就是人大监督不断开拓创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从制度设计、流程优化、机制创新的点滴细节之间,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人大监督的独特品格和鲜明特征。
制度先行:人大国资监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履行好国有资产监督职责,制度建设是先决条件。2017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有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是贯彻落实《意见》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打基础、立规矩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常委会紧锣密鼓地构建、完善人大国资监督制度体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更具体、更精准、更规范,确保党的领导贯彻到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从2018年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到2019年印发首个专项监督工作五年规划,明确第一个周期的工作目标,绘制落实《意见》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再到2020年出台首个国有资产监督的法律文件——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实现监督工作和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进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推进综合性国有资产法立法,夯实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法治根基……
随着监督目标、具体要求、路径方式等重大要素日趋清晰,并被转化为法律规范、确立为法定机制,人大国资监督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完备,有效保障了报告工作和监督工作的规范开展,实现了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从工作监督向法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职能监督转变。在人大监督史上,聚焦一项新的监督职责作出如此系统、完整、长远、周密的顶层设计并不多见,这不仅折射出落实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重大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也为人大国资监督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流程优化:打造全过程监督“闭环”
人大监督质效的提升,离不开衔接细密的程序设计和扎实有效的运作机制。践行全过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起涵盖沟通协调、监督调研、报告审议、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这一流程设计,以报告审议为核心,覆盖审议前、审议中和审议后的各环节全过程,全景展现了人大国资监督的总体面貌。
以2021年为例,当年10月,常委会在审议上一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的同时,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在此之前,常委会预算工委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联系、提前介入报告起草工作,并与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共同就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情况开展监督调研、专题研究,做好预先听取报告和协助有关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报告工作,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准备。常委会审议报告后,预算工委认真梳理审议意见,研究提出问题清单,推动有关部门逐项落实。6个月后,2022年4月,国务院向常委会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问题整改等情况。
在这样一套有序衔接、环环相扣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机制作用下,常委会连续五年审议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第五年为首次听取审议),先后听取审议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实现了党中央确定的四大类别国有资产专项报告和审议监督的全覆盖,人大国资监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的全新模式,融合了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共同晒出了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国有资产“明白账”。
问题导向: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是衡量人大监督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回顾过去五年,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人大国资监督的显著特点。
解决问题,是国资报告制度的题中之义。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一直是深化改革的焦点议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国有资产底数不清、体制不顺、效益不高、监督不足等问题,国资报告制度应运而生。这项制度的建立,是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党中央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紧盯重点问题,强化典型调研。每年与国务院报告同步亮相的,还有人大监督调研报告。本届以来,常委会组织围绕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国有资产禀赋特点,加强典型调研,并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小切口式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监督调研报告,扎实细致、针对性强,不仅摆成绩,更讲问题、提建议,有效服务常委会高质量审议。
督促整改问责,让人大监督落地有声。做好监督工作“后半篇”文章,常委会推进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国家监察监督贯通协同:连续五年商请审计部门提供国有资产领域审计查出问题清单,结合推动实施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和整改问责清单制度,强化人大监督的持续效应;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这些机制有效督促国务院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健全管理制度机制,监督成效日益显现,人大监督刚性进一步增强。
探索创新:以人大监督之“效”提升国资管理之“能”
创新,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品格。为破解国资监督实效难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朝着数字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推动人大国资监督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着眼打通国有资产监督的专业性技术性瓶颈、推动人大监督评价向科学化精准化拓展,常委会持续研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用与专用两兼顾,紧扣常委会审议和监督重点,体现不同种类国有资产性质、功能和人大监督特点,突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情况、人民群众获得感及满意情况,是人大监督工作精细化精准化的重要创新。常委会还委托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开展试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指标体系。
科技赋能,监督触角不断延伸。过去几年间,人大国有资产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形成报告审议、数据报表、分析评价、国资动态、政策法规、地方监督等6个功能板块。2021年,以联网监督系统为依托,首次形成包括25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材料,为常委会审议提供信息化支撑。2022年,国资联网监督系统正式上线服务常委会审议。数字化工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监督链条,强化跟踪监督和日常监督,增强了人大监督的经常性和持久力。
凝聚合力:全方位构建“大监督”格局
守护好国有资产,人大监督是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只有各主体协同发力、制度间有效衔接,共同凝聚起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合力,才能使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经过五年努力,人大与政府、中央与地方之间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初步构建,全方位国有资产监督格局初步形成。
人大内部优势互补。国有资产规模大、种类多、性质各异,监督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基于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预算工委前期预听、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常委会正式审议的监督工作程序。其间,由预算工委牵头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共同承担具体工作,实现了预算工委熟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与专门委员会熟悉相关领域政策和工作情况的优势互补,有力保证了常委会正式审议的效果。
人大与政府良性互动。人大的监督不是直接管理国有资产,而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目的是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造福人民。寓支持于监督之中,预算工委建立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提前介入报告起草,推动提高报告质量,夯实审议基础。同时,通过创新人大和政府联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等方式,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协同性。人大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有利于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制度间有机衔接。加强制度融合,汇聚制度合力,有利于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实践中,人大国资监督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审计监督、国家监察监督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来。例如,常委会推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本总体布局、资本运作、收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国有资产审计情况专项报告制度,与国资报告共同搭建起分工协作的报告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发挥审计监督对人大监督的支持作用。
各级人大上下联动。为推动国资报告制度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地方人大的指导,密切工作交流,推动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纳入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也为突破国资监督难点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县级以上地方基本实现国资报告和监督工作的全覆盖。
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一幅人大国资监督的生动图景呈现在眼前。五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沿着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路径,扎实推进人大国资监督实现良好开局、持续深入,取得重大实践成果。如今,国资报告制度全面落地,国资“家底”初步摸清,国资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大监督更有力度、更具实效、更显权威。守护好人民共同财富的同时,人大国资监督的探索实践也为人大监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一个个创新突破、一项项有力举措、一处处微小细节,都彰显着人大监督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展现出新时代人大监督的新气象。以此为契机,人大监督步入了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