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大监督新样板——人大国资监督新探索系列评论之二
随着2022年落下帷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以下简称“国资报告制度”)第一个五年周期圆满收官。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全口径全覆盖摸清“家底”,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监督,国资报告制度从文本走进现实,制度效能充分释放。可以说,人大国资监督走过的这五年历程,就是人大监督不断开拓创新、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从制度设计、流程优化、机制创新的点滴细节之间,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人大监督的独特品格和鲜明特征。
制度先行:人大国资监督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履行好国有资产监督职责,制度建设是先决条件。2017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有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是贯彻落实《意见》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打基础、立规矩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常委会紧锣密鼓地构建、完善人大国资监督制度体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更具体、更精准、更规范,确保党的领导贯彻到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从2018年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到2019年印发首个专项监督工作五年规划,明确第一个周期的工作目标,绘制落实《意见》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再到2020年出台首个国有资产监督的法律文件——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实现监督工作和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进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推进综合性国有资产法立法,夯实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法治根基……
随着监督目标、具体要求、路径方式等重大要素日趋清晰,并被转化为法律规范、确立为法定机制,人大国资监督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完备,有效保障了报告工作和监督工作的规范开展,实现了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从工作监督向法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职能监督转变。在人大监督史上,聚焦一项新的监督职责作出如此系统、完整、长远、周密的顶层设计并不多见,这不仅折射出落实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重大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也为人大国资监督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流程优化:打造全过程监督“闭环”
人大监督质效的提升,离不开衔接细密的程序设计和扎实有效的运作机制。践行全过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起涵盖沟通协调、监督调研、报告审议、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这一流程设计,以报告审议为核心,覆盖审议前、审议中和审议后的各环节全过程,全景展现了人大国资监督的总体面貌。
以2021年为例,当年10月,常委会在审议上一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的同时,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在此之前,常委会预算工委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联系、提前介入报告起草工作,并与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共同就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情况开展监督调研、专题研究,做好预先听取报告和协助有关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报告工作,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准备。常委会审议报告后,预算工委认真梳理审议意见,研究提出问题清单,推动有关部门逐项落实。6个月后,2022年4月,国务院向常委会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问题整改等情况。
在这样一套有序衔接、环环相扣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机制作用下,常委会连续五年审议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第五年为首次听取审议),先后听取审议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实现了党中央确定的四大类别国有资产专项报告和审议监督的全覆盖,人大国资监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的全新模式,融合了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共同晒出了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国有资产“明白账”。
问题导向: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是衡量人大监督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回顾过去五年,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人大国资监督的显著特点。
解决问题,是国资报告制度的题中之义。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一直是深化改革的焦点议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国有资产底数不清、体制不顺、效益不高、监督不足等问题,国资报告制度应运而生。这项制度的建立,是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党中央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紧盯重点问题,强化典型调研。每年与国务院报告同步亮相的,还有人大监督调研报告。本届以来,常委会组织围绕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国有资产禀赋特点,加强典型调研,并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小切口式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监督调研报告,扎实细致、针对性强,不仅摆成绩,更讲问题、提建议,有效服务常委会高质量审议。
督促整改问责,让人大监督落地有声。做好监督工作“后半篇”文章,常委会推进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国家监察监督贯通协同:连续五年商请审计部门提供国有资产领域审计查出问题清单,结合推动实施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和整改问责清单制度,强化人大监督的持续效应;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这些机制有效督促国务院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健全管理制度机制,监督成效日益显现,人大监督刚性进一步增强。
探索创新:以人大监督之“效”提升国资管理之“能”
创新,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品格。为破解国资监督实效难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朝着数字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推动人大国资监督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着眼打通国有资产监督的专业性技术性瓶颈、推动人大监督评价向科学化精准化拓展,常委会持续研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用与专用两兼顾,紧扣常委会审议和监督重点,体现不同种类国有资产性质、功能和人大监督特点,突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情况、人民群众获得感及满意情况,是人大监督工作精细化精准化的重要创新。常委会还委托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开展试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指标体系。
科技赋能,监督触角不断延伸。过去几年间,人大国有资产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形成报告审议、数据报表、分析评价、国资动态、政策法规、地方监督等6个功能板块。2021年,以联网监督系统为依托,首次形成包括25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材料,为常委会审议提供信息化支撑。2022年,国资联网监督系统正式上线服务常委会审议。数字化工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监督链条,强化跟踪监督和日常监督,增强了人大监督的经常性和持久力。
凝聚合力:全方位构建“大监督”格局
守护好国有资产,人大监督是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只有各主体协同发力、制度间有效衔接,共同凝聚起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合力,才能使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发展、造福人民。经过五年努力,人大与政府、中央与地方之间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初步构建,全方位国有资产监督格局初步形成。
人大内部优势互补。国有资产规模大、种类多、性质各异,监督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基于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预算工委前期预听、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常委会正式审议的监督工作程序。其间,由预算工委牵头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共同承担具体工作,实现了预算工委熟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与专门委员会熟悉相关领域政策和工作情况的优势互补,有力保证了常委会正式审议的效果。
人大与政府良性互动。人大的监督不是直接管理国有资产,而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目的是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造福人民。寓支持于监督之中,预算工委建立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提前介入报告起草,推动提高报告质量,夯实审议基础。同时,通过创新人大和政府联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等方式,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协同性。人大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有利于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制度间有机衔接。加强制度融合,汇聚制度合力,有利于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实践中,人大国资监督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审计监督、国家监察监督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来。例如,常委会推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本总体布局、资本运作、收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国有资产审计情况专项报告制度,与国资报告共同搭建起分工协作的报告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发挥审计监督对人大监督的支持作用。
各级人大上下联动。为推动国资报告制度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地方人大的指导,密切工作交流,推动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纳入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也为突破国资监督难点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县级以上地方基本实现国资报告和监督工作的全覆盖。
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一幅人大国资监督的生动图景呈现在眼前。五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沿着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路径,扎实推进人大国资监督实现良好开局、持续深入,取得重大实践成果。如今,国资报告制度全面落地,国资“家底”初步摸清,国资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大监督更有力度、更具实效、更显权威。守护好人民共同财富的同时,人大国资监督的探索实践也为人大监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一个个创新突破、一项项有力举措、一处处微小细节,都彰显着人大监督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展现出新时代人大监督的新气象。以此为契机,人大监督步入了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林克庆主持
1月4日,广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2022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市委书记林克庆主持。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认真谋划做好2023年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履好职、尽好责。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各级党委(党组)要以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为标杆,高质量开好年度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广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广州打造信用建设“一区一品牌”
越秀区逐渐形成商务楼宇高品质信用生态圈,海珠区创建数字经济时代信用服务新样板,荔湾区打造茶叶市场园区“信用生态圈”,天河区开展“金融+信用+科技”创新应用……在1月4日举行的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广州正式启动“一区一品牌”信用建设工程,各区将把握广州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同时,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2.0”也在活动现场正式发布。
广州各区积极开展信用建设差异化探索
活动现场,广州正式启动“一区一品牌”信用建设工程,各区将把握广州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充分把握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建设机遇,结合市场主体需求和各辖区经济特点,积极开展差异化探索,创造更多首创性工作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广州市越秀区代理区长罗光华介绍,越秀区正深入推进广东省首批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成功创建广州市信用监管先行示范区,为加快全面建成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创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
他在实践分享时介绍了一系列越秀在信用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如开发“信用越秀”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信用查询、信用修复等综合信用服务20余项,成为全省唯一的区级信用平台在省数字政府应用超市首批上架。累计打造“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24个,22项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市复制推广,如:聚焦环市东、东风路沿线打造一批“信用走廊”,已为50栋重点商务楼宇配备“信用管家”,受益企业超过1万家;围绕北京路全国示范步行街建成诚信商圈,为商户建立信用档案,让民众切实感受信用带来的放心消费环境;构建“信用+供电服务”模式,对因历史原因产权不清的用电主体,以信用承诺和信用报告替代可供电证明,实现由“两证”办电到“无证”办电升级……监管方面,越秀区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打造企业信用码,以绿、黄、红三种颜色为辖内23万市场主体标识信用状况,助力实现“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
广州累计归集信用信息数据总量超71亿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顶层设计与探索创新地方实践的有机结合。
活动现场,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邓毛颖分享了广州推进城市信用建设经验。近年来,广州不断提升社会信用建设质量和水平,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广泛开展信用惠民便企服务,助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州获评第三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率先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国家试点,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积累了一批“广州经验”。
作为千年商都,信用发展一直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广州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站获得国家、全省“示范性平台网站”,累计归集信用信息数据总量超71亿条,信用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信用融资、便企惠民、信用监管等场景。以信用监管为例,自2018年以来,广州率先探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制审批,助力加速推进工程建设,总投资112亿元的维信诺(广州)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以告知承诺方式先后办理临时用地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手续,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试产”的“广州速度”。在构建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方面,广州还探索形成“诚信商圈”“政策信易兑”“信即办”极速审批等一批信用创新举措。同时,通过“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创新应用,广州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信易贷”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放款金额超1600亿元。
随着信用创新应用的不断拓展,广州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融入方方面面、惠及各行各业,如广泛开展“信易+”守信激励和信用创新服务,推动形成信易电、信易办税、信易医、信易游、信易招标、信易家政等90余项信用创新应用案例,首创“信用+供电服务”,实现以信用报告和信用承诺代替产权证明办理用电,有效解决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构建家政放心信用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家政从业人员发放“放心码”“安心服务证”,雇主扫码即可查询从业者信息,助力广大消费者放心选择家政服务。如今,广州已逐步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为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区信用品牌逐个看
越秀
古“越”今“秀” “信”领未来
将商务楼宇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以“古‘越’今‘秀’‘信’领未来”为目标,着力打造商务楼宇高品质信用生态圈。
海珠
数智海珠 “信”达天下
依托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探索信用建设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出“数智海珠 ‘信’达天下”,加快创建数字经济时代信用服务新样板。
荔湾
打造茶叶市场园区“信用生态圈”
作为广府茶文化的独特代表,运用信用信息和大数据手段为企业建立“信用画像”,强化茶叶市场园区服务管理,助力专业市场出新出彩。
天河
撬动金融 “贷”动科创 信用天河增实效
结合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源集聚的区域特点,加快释放信用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撬动金融,‘贷’动科创,信用天河增实效”品牌。
白云
以信用建设助力“白云美湾”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化妆品产业重要集聚地,加快化妆品行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对市场的正面导向作用,助力“白云美湾”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埔
信用赋能中小企业办大事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聚焦中小企业发展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发挥信用导向作用,链接各类市场要素资源,以信用赋能中小企业办大事。
花都
信用领航农村金融服务 锻造乡村振兴“花都引擎”
聚焦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片区建设,着力打造“信用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信用领航农村金融服务,锻造乡村振兴“花都引擎”。
番禺
诚信铸造珠宝文化时尚名城
作为全球著名珠宝品牌集聚地,开展珠宝文化产业信用服务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以诚信铸造珠宝文化时尚名城。
南沙
“信用+”领航湾区创“信”
把握国家赋予的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新使命,着力推动信用创新引领示范,以“信用+”领航湾区创“信”。
从化
以信用促农产品质量监管 守护大湾区“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品牌,着力守护大湾区“舌尖上的安全”。
增城
以“信”领航 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市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积极加强信用赋能便企服务,加快以“信”领航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