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两业融合持续发力,加快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1月11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广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胡志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媒体提问: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国家给予本轮新增试点城市的突出任务,我们注意到广州试点方案在“两业”融合章节中,对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服务型制造提出了创新型举措。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两会上,《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作为今年十项重要任务之首。请问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契机下,广州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
答:商务部印发《广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将进一步推进广州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部门,近年来,市工信局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在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两业融合创新水平。
在服务型制造方面,广州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培育了17家国家级、48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打造了华凌制冷、广州宝洁2家全球“灯塔工厂”,定制家居位居全国前列。
在工业设计方面,广州成功创建了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从化生态工业设计研究院,拥有9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9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了大业、云巢等一批优秀的本土工业设计企业。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广州推动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成功打造了树根互联国家级双跨平台,培育了致景科技、博依特等10家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数量居全省第一,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全国领先。
可以说,广州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在不断深化、不断进步。下一步,将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狠抓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深化全球“定制之都”和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在线定制、柔性生产、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深入应用,促进定制家居、纺织服装、美妆日化、食品饮料、珠宝首饰、箱包皮具等特色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新的“广州定制”、“广州设计”品牌。
二是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在刚刚结束的“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上,广州有168件作品获奖,包揽了全部3个最高荣誉钻石奖,并斩获近半的金、银、铜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接下来,广州将高标准打造工业设计平台载体,支持广州设计之都(白云)建设,继续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同时推动工业设计企业、机构开展设计成果和服务供需对接,促进设计资源共享和生态协同,以工业设计驱动产业创新。
三是深化“四化”平台赋能行动。研究制定《广州市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提升实施方案》,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分类分级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的“四化”平台,为企业提供“评估、规划、实施、优化”全流程专业服务。广州将抢抓《南沙方案》的发展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有力助推我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1月9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总经济师陈键华出席发布会并介绍广州汽车产业相关情况。
汽车产业是广州的第一大产业,2021年产值超6000亿元,产量296.6万辆、创税363.5亿元,产量和创税均居全国城市第一。目前,广州已形成以12家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聚集、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重镇。
去年,受疫情多点散发、芯片供应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不断遭到冲击和威胁,但广州汽车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整车产销创历史新高。1-11月,全市汽车产量292.53万辆,同比增长12.5%,实现工业总产值6023.79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7.94万辆,同比增长120.8%。据初步统计,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过去一年,广州锚定万亿级目标,坚定加快发展“智车之城”的信心和决心,持续优化汽车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强化支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在已有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基础上,去年先后出台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从土地、资金、用能等要素上多方保障,全力打造“432”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全市四套班子、100多个部门首次高规格召开“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成立“市促进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政策、招商、项目落地、产业链保供等工作组形式抓汽车产业发展,形成全市“大抓汽车、抓大汽车”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链补链,狠抓项目招引落地。去年,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小鹏汽车广州智造基地、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等新能源乘用车项目纷纷建成投产,有力助推我市新能源汽车的年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大关。此外,紧紧围绕核心零部件和产业链缺链环节推进强链补链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瞄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去年,在市直各部门、各区以及整车厂的共同努力下,推进汽车产业链招商项目314个,其中拟签约项目有106个,总投资概算超1100亿元,涵盖汽车研发、设计、材料、装备、充换电等多个领域。刚刚过去的汽车产业大会上,有34个项目集中签约,这表明广州汽车产业链招商成效初显。
三是自主创新,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广州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在整车制造、自动驾驶、网联应用、车路协同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如广汽“星灵架构”和“全新一代AEP 3.0纯电平台”率先实现底层技术突破,性能和智能水平国际领先;小鹏汽车率先开放城市NGP应用,成为国内首个高阶智能驾驶在城市场景中量产落地的汽车企业;巨湾技研研发出世界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鸿基创能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燃料电池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先行先试,率先构建智能网联产业生态。早在2021年7月,广州就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去年7月,又首发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体系和“1+1+2+7”的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营政策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试点示范经验。目前,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433条,开通测试路段双向里程1668公里,共有13家企业25款车型共308台测试车辆开展道路测试,累计测试里程超970万公里,居全国前列。其中,2家企业的5款车型经过道路测试和安全技术检测,成功进入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汽车示范运营车型目录,部署60辆自动驾驶汽车运营车辆在两个混行试点区开展规模化示范运营。
五是以会促产,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疫情解封后,第一时间推动广州车展重启,仅用20天就让2022年全国首个A级车展在广州举办,同期还举办了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大会、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会等系列活动,借政府之手让汽车行业企业来唱戏,希望集聚行业专家、学者来让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氛围更浓厚、提振行业发展信心。经过主办方努力,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推动复工复产、提振行业信心、促进汽车消费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广州工信部门将围绕“制造业当家、制造业立市”,重点加快四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项目落地。围绕提升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推动广本新增12万辆纯电动生产线、东风日产20万辆纯电动生产线、广汽自研电池电驱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落地转化。
二是支持平台建设。围绕“432”产业规划布局建设番禺、花都、南沙、黄埔4个自主品牌创新基地,推动搭建汽车零部件交易平台,提升广州汽车零部件近地化率。
三是加强企业服务。针对企业发展需求,一企一策支持广汽集团、东风日产、小鹏汽车、合创汽车等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核心零部件全国产化芯片“攀登计划”,谋划建设安全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
四是加大应用示范。推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生态体系建设,推动南沙、花都等区稳步开展混行试点,探讨自动驾驶立法,争取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
稳产保供树立“大食物观”,“吃饱”向“吃好”升级
持续做强农业科技,做大农业市场
大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广州有1145个行政建制村,乡村资源丰富。在近三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乃一大关键词。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广州的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珠三角核心区四连冠,15项专项工作中6项全省第一。报告要求广州“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并列出“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高标准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度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三大举措。
近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三农”工作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正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将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让产业更兴旺、农村更繁荣、农民更富裕。”
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
南都:面对2022年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广州在“稳住农业基本盘”上有哪些新成效,“三农”接下来如何发展?
李世通:“三农”工作稳中求进,这是我们2022年牢牢把握的总基调。广州“三农”有效克服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经受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疫情的考验,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我们连续四年获全省乡村振兴考核珠三角核心区第1名,连续两次获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全省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增城区、从化区先后入选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备受关注的粮食安全,广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四连增”,蔬菜、水产品、水果产量自给率稳定在100%、90%、7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和推荐。据统计,去年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继续较快增长。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意义非凡。我们将站在城乡融合的大格局下,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协调联动,大力发展广州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拓展城市空间、增进群众福祉,把广州乡村打造成彰显广府文化和岭南特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以预见,广州农业农村大有可为。
推动稳产保供向“大食物观”发展
南都:您提到粮食安全问题,广州如何在稳产保供上继续做好“变”与“不变”?
李世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面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工作,我们“不变”的是始终将其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坚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推进高标农田改造提升,坚决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做大做强丝苗米产业。坚持毫不松懈抓好“菜篮子”建设,推进设施蔬菜、渔业发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以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
“变”的是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农产品保障的角色定位,更要推动稳产保供向“大食物观”发展,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全力落实市政府工作报告精神,通过提升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循环畜禽养殖基地、健康水产养殖基地,提升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水平等,加快构建适合广州自身发展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升级。
持续做强农业科技,做大农业市场
南都:广州正奋力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都市现代农业,如何强化科技与市场“两个支撑”?
李世通: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都市现代农业是广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利用广州科技与市场两大优势,全面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岭南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广州历来重视为“三农”发展注入科技力量,着力推动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科技平台搭建,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顶端优势,并推进智慧型农业发展。
目前,我们累计引进发动了30个涉农院士团队、347个专家服务团队、234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兴农强农,建成各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6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2家,以及“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蔬菜育种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27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一批数字农业产业园、5G数字农业试验区、广州农博士等数字产业和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54%。
我们也着力推动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紧密连接,让农业生产更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大湾区“菜篮子”推动与24个省124个地级市认定1928个生产基地、116家加工企业,在全国布局20个配送中心(分中心)。依托“12221”市场体系,举办广州荔枝节、迟菜心节、“云上花市”等活动,将农业品牌做大做强,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
接下来,我们将在科技和市场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引进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数字农业装备、新型农业服务业相关企业。瞄准“现代生物种业、精准数字农业、生态环保安全”三大科技创新方向,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利用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强对接RCEP,推动农产品交易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拓展深耕国外市场,不断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大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南都: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度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广州正全面实施“穗农奔富”“强镇兴村”行动,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李世通:推进“穗农奔富”“强镇兴村”行动是广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其中“穗农奔富”行动是近十年来市层面就农民增收工作做出的要求最明确、任务最全面、措施最具体的专项工作部署。通过全面实施“穗农奔富”行动,区域、城乡、收入“三项差距”逐步缩小。在“强镇兴村17条”推动下,广州北部欠发达镇街加快发展,960家企业与市内1057条村成功结对,农村发展短板不断补齐。我们也制定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8项硬措施,并加快培育壮大农村电商直播经济的新经济新业态,如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数量占比超80%,白云区大源村成为全国首个百亿淘宝村。
可以看到,广州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5年高于城镇。近三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实现年均增长10.8%,集体总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三资”公开交易额累计超3000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覆盖市、区、镇(街)、村(联社)、村民小组(经济社)五级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发展土地、农宅、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得益彰,提升村级产业园发展水平,通过农业入股、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效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