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增城样板”
在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护理让居家行动不便的市民群众可享受上门服务;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医养融合个性服务包”让签约对象得到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远程会诊室,三甲医院专家隔屏“坐堂”,患者得以实时咨询;在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眼耳鼻喉科、疼痛科、外科等重点发展的特色科室,就诊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医防管融合的新形势下,我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大提升。
一连串荣誉和成绩印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增城样板”:2021年度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榜单发布,增城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榜。其中,新塘医院、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在全国超5万家乡镇卫生院中脱颖而出,分别位列第五位、第七位,上榜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排名从2016年起稳居广州市前列,2017年度代表广东省参加国家基本公卫服务国家级现场评价,获得国家嘉奖;2018年度市级考核总成绩居全市之首;2021年获市督查激励。
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
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对医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改扩建发热诊室、核酸采样室、公共卫生管理科,因地制宜改造建设中医馆,统一院内规划设置和标牌标识,形成科室设置齐全、功能分区合理、标识指向明晰的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新塘医院配备基本设备及中医类设备超120多种,包括16排螺旋CT、急救型救护车、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DR、C臂X光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这些硬件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入。
2018年至2022年,增城财政对卫健系统共投入102.2亿元,其中,2018年投入16.41亿元,2019年投入19.21亿元,2020年投入20.90亿元,2021年投入22.22亿元,2022年投入23.46亿元。近五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65.44亿元,公立医院财政投入19.68亿元。
同时,制定《广州市增城区卫生计生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8-2020年)》和《广州市增城区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卫生健康干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近年来,增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8.57%提升至10.85%,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从33.64%提升至39.71%;本科学历人员比例从47.12%提升至61.9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0.37%提升至1.53%。
综合医改
激发创新医疗活力
如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关键。对此,增城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制度及绩效分配改革,进一步激发医疗创新活力。2015年1月起,增城区在全省先行先试,出台“1+6”综合医改特色方案(1个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及6个配套文件),从财政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绩效分配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改革。
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对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财政足额预算。同时参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将收支结余部分全额返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60%用于增加绩效工资总量,40%用于自身发展和建设,大大激发基层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与改革前相比,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收入增长71.7%。同时,新冠疫情冲击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保持韧性,2021年同比2019年,门急诊人次上升4.1%,医疗收入增加17.5%。
按照“放手不撒手”的原则,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强优势科室和特色业务,通过下放做事权、用人权、分配权,加强监管,引导院长自主用人、自主管理、自主分配“三个自主”,促进院长管理主动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病人在基层就医的比例“三个提高”。与实施改革前相比,全区基层医疗卫生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了59.5%、40.0%。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达11大类55项,考核结果与院长聘任、院长管理目标奖、公共卫生经费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四挂钩”。定期组织专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质量进行评审,强化处方点评和合理用药的督导检查。与实施改革前相比,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素使用比和门诊输液比分别降低70.9%、78.4%。
医防融合
高位推进基础公卫服务
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占地45亩,业务用房1.1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40张。近三年来该院在区卫健局的领导下,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卫生院,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优秀基层管理经验”等奖项。
通过成立“医防融合”领导小组,该院形成临床、公卫“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团队服务模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考核,目前该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已走在前端。
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的公卫服务发展模式是增城区推行医防融合,高位推进基础公卫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过程中,增城区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区、镇、村(居)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参与”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区镇(街)两级党政高度重视,积极动员辖区有关部门、镇街村居干部落实有关工作职责,增城区卫生健康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挂点督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强化对各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监督指导,全力推行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区级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基层医疗单位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各项目专责人员加强与上级专家和镇(街)、村居干部的沟通协调,落实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各项目工作。
同时,全区于2020年投入1757.5万元购置10辆公共卫生服务体检车,为受检群众提供一站式体检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体检服务。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为一体。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3+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网格化”管理形式定期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逐步实现以医带防、以防促医、医防融合的工作效果。截至2022年12月,全区居民家庭医生建档率92.2%。
“一元钱”看病全面落实
普惠人民群众
为破解农村“看病贵、环境差、乡医少、药品缺”等普遍性难题,增城区推出“一元钱”看病措施,提出行政村户籍居民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看病,其一般诊疗费和药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一元钱,剩下部分由财政兜底。
在推进“一元钱”看病过程中,增城区还从村卫生站改造、壮大乡村医生队伍、保障用药等方面发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中,增城区根据行政村常住人口数,明确村卫生站乡村医生配备数量,并按照“区招、镇管、村用”的要求,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医生。
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配备乡村医生28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4人(57.54%),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98人(69.47%),平均年龄为41.22岁。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得到进一步优化。
截至去年12月底,增城区266所村卫生站均实施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一元钱”看病,覆盖率100%,累计实施一元钱看病30.67万人次,合计为村民减负医药费723.34万元。
2023-02-16 09:24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天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认真落实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锐意进取,天河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天河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0,同比改善4.9%;PM2.5、PM10、NO2、SO2等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为22μg/m3、39μg/m3、33μg/m3、6μg/m3,同比分别改善4.3%、13.3%、17.5%、14.3%。
水环境质量稳步向好。墩头基断面水质为Ⅲ类,达到考核要求,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1%、23.7%和9.5%。涉及天河区重点考核断面周边一级支流13条河涌均达到考核要求。辖内30条河涌持续保持不黑不臭。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区委书记、区长分别作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工作批示68次、123次,并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书记专题会议、区政府党组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等研究部署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牵头组织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调研并带队督导。分管区领导先后7次召开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题会议,并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
区政府印发实施《广州市天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5年)》《天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天河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一体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精准施策,蓝天保卫战走深走实
强化统筹协调指挥。围绕“控车、降尘、减油气”的思路,构建“1+1+2+N”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体系(1份年度计划、1份强化方案、2份污染天气应对指引、配套N项工作措施),分别制定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一站一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21个街道“一街一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因子、重点环节,加强分析研判,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控。完成6个交通拥堵点位治理项目;遥感监测车辆71458辆,抽检柴油车1545辆,查处机动车违法停车168507宗;督促涉使用油品的61个工地100%落实使用合格油品;完成216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油品和尾气共72台次;抽检柴油车油品、尾气和尿素184台次。
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购置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全覆盖检测辖内41家加油站密闭点位油气泄漏情况,帮扶指导涉气企业2140家次,督促企业更换UV光管1905根、活性炭及吸附棉10.5吨。
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探索形成“塔吊高空压尘+雾炮中空降尘+围挡低空拦尘”全方位、立体式的工地扬尘治理模式;加强工地扬尘“6个100%”常态化管理,检查工地4610个次;开展在建工地建筑废弃物整治行动62次,检查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490台次;实施洒水98550车次,洒水788400吨;喷雾降尘1599车次,用水13631吨。
强化涉气污染专项整治。签订广州市首批生态环境保护协议,推动辖区63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检查餐饮店13922家次,查处露天烧烤273宗、露天焚烧81宗;印发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宣传单2.1万张,开展春节、元宵、清明节期间烟花爆竹禁放专项巡查管控。
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建成全区“一街一站”首期8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推进体育西站点源解析工作。成立区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专班,打造“查—交—核”闭环工作模式,累计交办问题17批75宗,妥善应对污染天气17次111天,9月份后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
群策群力,碧水攻坚战见行见效
压紧压实河湖长制治理责任。编制印发《广州市天河区202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广州市天河区2022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等方案计划,创新增设片级河长134名、网格片长313名,建成“区、街、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水网络体系,实现街道、社区、网格全覆盖,全区河(湖)长累计巡河2.14万余次,推动解决问题1001个。
有序有效推进市、区总河长令落地落实。上报问题113宗,已全部销号;累计认定排水单元达标2616个,面积62.5平方公里,面积达标率93.64%;系统推进7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治理;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4.33平方公里。
继续抓好截污治理工程。加强城镇管网设施运行管理,完成城镇管网设施路面巡查16180.105公里,清疏管网1656.51公里,修复功能性、结构性缺陷3930个,累计完成洗管1209.17公里、洗井77242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持续开展污染源执法监管。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165个;完成整改市突击污染源排查发现问题193宗、有奖举报问题233宗,立案查处违法排水行为47宗、交办督办235宗,开展全类型全覆盖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947个,新发现并纳入动态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15个。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碧道。累计建成市、区两级碧道50.8公里(市级6.3公里,区级44.5公里),其中2022年建成区级碧道11.1公里。
创新探索,净土防御战稳步推进
压实部门责任。印发《天河区“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天河区2022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细化持续开展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等责任分工。
加强过程管控。印发《天河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程序》《关于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地块收储或出让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建立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名录、报告评审、地块监管、信息共享、宣传督促、交流培训等六方面工作衔接机制,从源头防控、过程监控、事后监督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
加快评审进度。印发《广州市天河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程序》,通过采取“提前踏勘地块现场、提前审核项目材料、提前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模式,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评审平均用时16.7个工作日,比规定时限缩短44.3%,助力建设用地开发再利用。
联防联控,宁静保卫战深入开展
统筹噪声污染防治。印发实施《广州市天河区2022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明确6方面21条措施,强化源头防控,全面加强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四大类噪声监管及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大噪声执法力度。开展全区建筑工地无证超时施工专项整治行动,对无证超时施工等行为立案处罚31宗,罚款29.08万元;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整治,对拒不整改的违法排放噪声的行为共立案查处18宗,罚款1.05万元。
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实施高考等“绿色护考”行动,落实“一考一方案”,按照“前台+后台”运行模式,成立综合协调小组和督导巡查小组,出动45人次,未发现影响考场的噪声污染问题。
刚柔并济,生态环境执法有力有序
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印发《天河区“三线一单”实施和应用工作方案》,推动成果在规划编制、产业园区布局、建设项目环评等环境管理方面更好应用。积极落实正面清单制度。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环评编制工作。
彰显执法力度与温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实行“监管执法”重指导、“轻微问题”促自纠、“知错不改”抓责改、“拒不改正”严处罚四步执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兼具“力度”和“温度”。生态环境部门处罚26宗,罚款442.87万元;免罚20宗,免罚245万元;作出3宗公开道歉、承诺守法减轻罚款案件的处罚决定,少罚24.93万元。
强化街道综合执法帮扶。“一体化”推进、“一站式”帮扶涉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指导各街道办好涉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第一案”,在全市率先实现各街道立案查处全覆盖,立案查处54宗,居全市前列。
探索“局队站合一”路径。生态环境分局优化科室职能,开展执法大练兵,污染天气应对期间全员上阵、混合编组、一线督导;每季度组织开展一轮次全员应急监测业务培训,提升干部职工执法监测水平。
多措并举,环境安全防线织密织牢
加强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印发《天河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开展核技术利用项目专项执法检查,累计检查持证单位245家。
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召开2022年天河区汽车维修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会议;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规范收处医疗垃圾1097.94吨,转移医疗废物4694.77吨,其中涉疫医疗废物137.67吨。
规范环境安全应急工作。印发环境应急应知应会手册,全流程检视分局应急工作机制,制定针对性措施12条,联合有关单位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节假日、汛期等敏感时期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检查专项行动,2022年天河区未发生一般(含)以上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
2月15日下午,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率队到位于仙村镇的广州新豪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调研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赵国生一行深入广州新豪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展厅、生产车间等处,实地察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企业产能、产品研发、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工作意见建议。
赵国生强调,保障重点企业的良好运行是全区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抓手。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树牢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及时掌握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特别是在平台建设、招引人才、增资扩产等方面,给予企业充分支持,为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助力企业发展提速增效;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出更多服务企业的创新性举措,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重点企业要利用优势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拓宽产品运用领域,扩大产能、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影响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增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增城区领导曾鸿斌参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