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新名片 禅城保险业迈向更高能级
近年,禅城构建起“1+2+N”保险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万科金融中心、绿地金融中心、平安金融中心等保险总部经济新地标。
初夏的禅城,郁郁葱葱,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这里产业发展的热度。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中再产险、中再寿险、华农保险……行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代表来了,还有许多保险业界的“大咖”都来了。
5月30日下午,禅城区马哥孛罗酒店内大咖云集、高朋满座,2023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此举行。不难看出,一个省级行业盛会在禅城举行,是禅城蓬勃向上的产业活力和不断跃升的保险地位创下的“高光时刻”。
当前,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禅城保险业,迎来重大机遇。论坛上,市长白涛表示,佛山将进一步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力以赴建好建强保险产业集聚区,提升保险业支持社会治理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禅城以创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保险产业集聚区为新起点,瞄准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保险集聚区奋楫再出发。
盛会为何选择在禅城召开?
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保险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是由广东银保监局、佛山市人民政府指导,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佛山市金融工作局协办。
之所以说是行业盛会,是因为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学界、业界中享有盛誉的金融专家、金融企业家。
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捷,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仁江,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美攀,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如春等大咖带来了一系列主题演讲,他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共同谋划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还有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广东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广东保险学会主要负责人,驻粤各保险总公司、各省级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行业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代表也莅临论坛现场,聚力打造一场保险行业的饕餮盛宴。
如此重磅的一次行业会议,缘何选择在禅城召开?
事实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广东保险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金融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业恰恰是禅城的优势所在。禅城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勇挑金融中心大梁,于2018年7月启动广东省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2022年9月,佛山市委更是将其划定为佛山市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一。自创建以来,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保险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佛山保险”平台效应日益凸显。
目前禅城累计落户保险项目74个,全市超四成银行和超七成保险机构集中在禅城。2022年,禅城实现保费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3%,支撑佛山保费收入突破600亿元,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远超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与此同时,禅城亦构建起“1+2+N”保险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万科金融中心、绿地金融中心、平安金融中心等保险总部经济新地标,引进了全市首家保险法人机构总部、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性综合财产保险公司,保险聚集效应已逐步显现。
从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链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三个维度来看,禅城保险产业在这几年间强势崛起,完备的产业生态链为保险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流的产业发展环境,成为全国保险业的重要一极,如今还在不断加速奔跑。就如禅城区委书记严冰所言:“禅城保险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新名片”
新起点,再出发。
此次论坛的重头戏之一,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保险产业集聚区(下称“集聚区”)正式揭牌。
这对于禅城来说,来源于“天时”,厚植于“地利”,叠加于“人和”。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新定位。保险作为大湾区“金融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新的更大空间。
而佛山作为全国知名制造业大市、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对金融活水的渴求,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沃土。禅城正在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佛山之心”,城市高端化和产业高端化的特点,与处在产业链顶端的金融保险业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必定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双向奔赴、珠联璧合。
一直以来,各大保险企业、各位业界大咖也在为禅城保险业发展鼓劲加油、摇旗呐喊,这次论坛也是禅城面向大湾区的再一次真诚邀约和有力感召,禅城有信心创造新的奇迹!
按照建设规划,集聚区以禅城文华公园为中心,构建“一带一区一园一基地一圈”的空间格局,分区块分阶段有序建设。其中,“一带一区一园一基地”作为核心区,规划面积约30平方千米;“一圈”作为拓展区。
预计到2025年末,集聚区“一带一区一园一基地一圈”发展空间格局和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建设,实现保费收入350亿元,预计到2035年末,集聚区将塑造具有竞争优势保险产业生态环境,实现保费收入80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一张“新名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认为,禅城争创集聚区,将汇聚更多保险要素和全国保险资金,完善产业生态链,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支持禅城争创集聚区,10家保险公司与禅城区携手,从健全完善保险功能、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促进保险产品创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方面加强合作,全力服务禅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
未来三年,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也将落户禅城,以禅城为阵地,携手各方共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锚定“四个定位”实施“保险+”战略
奋进征程,无限天地。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表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广东保险业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
时代总是出题人。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禅城保险业,如何向着更高处进军?
严冰表示,今后,禅城将锚定“四个定位”,深入实施“保险+”战略,立足禅城、服务佛山、辐射湾区、走向全国,共同书写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实践。
“四个定位”包括,加快建设现代保险总部的聚集地,近期将出台全国首个保险产业集聚区扶持办法,构建系统完备的现代保险产业链;加快建设保险赋能制造的示范地,完善专利保险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保险赋能制造业的深度;加快建设保险服务治理的样板地,打造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佛山模式”“禅城经验”;加快建设保险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保险营商环境,让保险业在禅城发展更舒心、更“保险”。
禅城区区长盘石指出,禅城是深深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险产业集聚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禅城也是深深扎根于佛山这个制造业大市、强市建设保险产业集聚区,具有高度的韧性、稳定性;禅城更是深深扎根于城市中心建设保险产业集聚区,具有高度的确定性。
盘石说,禅城建设集聚区,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广阔的空间,未来希望更多险资入佛,打造完善保险行业生态,在共建产品创新高地、聚集地等方面与各方携手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昂首阔步新征程,携手奋进向未来。充满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的集聚区也令在场的企业家们充满期待。
从2009年就在禅城开始新保险业务试点探索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目前已经服务了佛山1万多家制造业企业。其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其源说,与禅城区共建集聚区,是人保服务广东,服务佛山,服务禅城制造业最好的窗口,今后人保将发挥央企的担当和保险龙头的引领示范作用,用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撑,推动广东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步。
作为近6年来首家落户广东的全国性保险法人机构,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如春对禅城创建集聚区充满信心,表示今后将发挥保险法人总部优势,协同政府推动各类保险机构和保险科技公司的引入,建立区域性保险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佛山现代金融服务业市场体系。
如今的禅城,创建集聚区起步早、基础好、决心大、信心足、诚意满,政企携手加速跑,锚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祖庙街道召开2023年党建工作会议
5月30日,祖庙街道召开2023年党建工作会议暨党建引领小区善治工作会议,明确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一社区一品牌”,并对党建引领小区善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会议提出,要以“365”工作法推动各领域党建工作争先创优、苦干实干。“365”工作法即立足“做实党建、做优服务、做强品牌”3个维度,强化“党的领导、多元共治、因地制宜、资源整合、雪中送炭、示范引领”6大路径,在“创新党员教育、传承铁军精神、弘扬岭南文化、强化新兴党建、推动小区善治”5个领域上争先创优、苦干实干,持续推动祖庙街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能治理勇开新局、争创品牌。
在5个领域争创党建示范上,一是坚持高品质建设,以打造特色“红色学府”为重点,创新党员教育。二是坚持文商旅融合,以打造产业链党建示范为重点,弘扬岭南文化。三是坚持精准赋能,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党建示范为重点,强化新兴党建。四是坚持融合共治,以打造新时代铁军教育实践基地为重点,传承铁军精神。五是坚持服务为先,以打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样本为重点,争创示范点。
会议强调,祖庙街道50个社区要创新探索善治路径,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建品牌。
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仕亨表示,“365”工作法不仅是一种工作思路,更要让人民群众一年365天都享受到党建引领下暖心贴心的关怀、高效便捷的服务、实实在在的实惠,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连续两季度获全市第一
南庄镇东平河水轴线滨水公共空间改造项目。
明窦涌镇级、村级河长巡查河涌。
禅城迎来河长制考核开门红。近日,禅城区在第一季度全市河长制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也是禅城继去年第四季度起,连续两个季度获得全市第一名。
亮眼的成绩,标志着禅城区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水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接下来,禅城住建水利系统将继续以铁军之实,扬铁军之名,让争第一、创唯一成为“禅城铁军”的标配。
水清岸绿 打造亮丽生态画卷
岸芷汀兰,白鹭栖息,水浸落絮,漫步在南庄镇东平河水轴线滨水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的河堤碧道上,满眼是亮丽的生态画卷,在周末等节假日吸引不少市民在此露营休闲。
“这个公园环境很好,各种设施也很齐全。”市民邱女士居住在公园附近,自从公园建成开放以来,她几乎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带5岁的儿子来游玩。“在家门口有这样一个公园我觉得很幸福,大人可以跑步、踢球锻炼身体,小孩子可以玩沙子、跷跷板。”邱女士说。
让大家赞不绝口的南庄镇东平河水轴线滨水公共空间,于去年年底完工,是禅城区河长办“清四乱”的一大成果。在清理罗格围原上元灰砂砖厂“四乱”问题后,禅城区对这片区域的外滩进行绿化提升,实行人车分离,全面优化提升滨水环境。同时,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和乐享健康的休闲漫道,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空间。
像这样的水环境改造项目,禅城还有很多,比如存院围(兴业路至禅西大道段)碧道项目、溶洲堤段河岸整治工程等。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推进,禅城区在水域岸线管理上,做到严查严纠、边清边改,去年100%完成“四乱”整治任务,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河岸景观变美,水体质量也在提升。今年第一季度,禅城区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一,水环境总体优良。同时,禅城发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成效初显,到今年1~4月,全区5间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浓度均值同比上升28%,污水收集效能大幅提高。
“通俗来讲,我们水环境治理目标就是污水不进入河涌,河涌水不进入污水管网,两岸的环境提升变优美。”禅城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办立足自身职能定位,着重发挥河长办巡查督察作用,联动各级河长、各部门、各镇街紧密配合,推动河涌各项难点得到积极化解。
河长领治 全力建设绿美禅城
禅城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各级河长、各部门、各镇街的紧密配合、高效协同、重点攻坚。
在“全流域治理、强统筹推进、大兵团作战、分层次实施”20字治水方针指导下,区级总河长亲自挂帅,深入一线调研指导重点碧道建设、市控河涌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河长制工作。镇级河长各自负起牵头职责,协调、督导相关部门解决河湖各类问题,推动各水利项目稳步实施。村级河长主抓基层落实,做好河涌日常管理和具体保护工作。
“禅城区河长办作为统筹部门,除了运用好考核督察机制之外,更多是做好指导工作。”禅城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平时他们积极深入镇街沟通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真正做到全区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制定印发《河湖长履职明白卡》,就是禅城区河长办做好指导工作的显著例子。2022年,禅城区河长办创新工作方法,推出《河湖长履职明白卡》,在上面阐明三级河长各自职责,列清巡河(湖)检查表,进一步压实巡河任务并明确巡河怎么巡、巡什么、发现问题如何进一步处理等细节,帮助基层河长快速明晰自身工作,提高履职水平。此外,禅城区河长办每月制定巡查河涌问题月报,将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发到相关单位并抄送河长,压实河长领治职能。
该负责人还透露,接下来,禅城区河长办会以水环境治理为主要任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江河两岸环境整治,建立“遥感监测+铁脚板”的技防人防常态巡查机制,及时发现、整改各类河道突出问题;探索推进“碧道+水经济”“碧道+水上运动”等新形式的、有亮点的项目,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绿色发展的水生态优势,为打造“佛山之心”、奔赴“六最”现代化禅城不懈努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