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结出新硕果 奏响岭南文化时代弦歌
山与水的相遇,江与海的交响,孕育了岭南文脉兼收并蓄又善于变通的独特个性,构织出广东文化融通中西、着眼天下的辽阔宏图。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广东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
继今春全国文学、艺术、非遗等领域文化名家云集广东,带来一次次盛大的文化“春雨”之后;6月7日开幕的第十九届文博会,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启,在初夏的深圳带来一场更大的文化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新的文化高地,火热的文化人才聚集地、文艺创作发生地、文化产业创新地。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奏响一曲激昂动人的时代弦歌。
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纷纷落地
2023年是岭南传统文化生机勃勃、焕新出彩的一年。新春伊始,以潮汕英歌舞为代表的岭南文化IP就火爆全网;从春节到五一小长假,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天南地北的人们争相拜访的热门打卡地。
不久前,重量级的国际客人接连拜访广东:永庆坊以“绣花”功夫保护旧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的做法赢得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大加赞赏;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举行非正式会晤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观岭南园林,品广东茶韵,赏广彩茶具,听古琴妙音,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在这背后,是广东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高水平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方面的持续深耕、久久为功。
一方面,实施岭南文明探源工程,广东考古再续新篇。广东开展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持续打造“南海Ⅰ号”世界级考古品牌,启动“南澳Ⅱ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岭南特色考古、博物馆迈开高质量发展步伐,岭南文脉延绵不息,跳动更强劲脉搏。
另一方面,活态传承不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加速,为岭南文化注入烟火气与时代感。今年3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5月,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出炉,中央红色交通线、红军长征过粤北、文化名人大营救等相关重要革命旧址名列其中。目前,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153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共4952件(套)。广东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让革命文物更好发挥传史育人作用。
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国家版本馆于去年7月在从化凤凰山麓、流溪河畔盛大开馆,中华传统礼轴形制与岭南山水园林高度融合的礼乐格局,营造出传世经典的中华文化殿堂形象。该馆总设计藏量2500万册(件),包括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等珍稀典籍版本。广州国家版本馆将着力构建特色版本体系,致力于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古籍抢救保护、研究利用等工作。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珠江畔初露真容:项目是广东省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广东省文学馆“三馆合一”,预计今年末完成施工建设,将为大湾区再添一座重要文化地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初夏时节,位于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凭借“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的园林式景观,展现出巨大的引流能力。文化馆新馆总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以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发展为两大主要职能。今年1月试运行以来,截至5月底,累计接待群众约29万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70余场。
广东文艺频频揽获大奖
2023年,是广东文艺界奋楫争先、勇攀高峰的一年。舞剧《咏春》、话剧《龙腾伶仃洋》、歌剧《侨批》、粤剧《红头巾》、音乐剧《侠影·咏春》等一批粤产文艺精品密集亮相北京。
这些作品用富于创意的当代艺术语言,彰显了中国故事和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新时代广东舞台文艺的全新精神风貌和时代气质,让首都观众见证广东文艺“满园春色”的生机活力。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等业界权威评价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精气神,作品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采!”
4月,粤产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于第133届广交会开幕当天登陆广州友谊剧院,成功举行首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客商观看。该剧以一段跨越时空的中法爱情故事,带观众回顾广交会66年发展变迁历程,唱出横跨半世纪的广交会“青春之歌”,更向世界发出了“广交天下”的热切邀请。
5月25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上,深圳原创歌剧《先行者》作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华彩亮相。作品着力描绘互联网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创业者故事和先行者群像。
从舞台到文学,从影视到动漫,广东文艺界正努力开掘岭南乃至中华文化宝藏,创作具有时代气息、人文精神、美学风范的文艺精品,奋力打造文艺新高地。
去年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广东作家蔡东作品《月光下》获短篇小说奖,葛亮作品《飞发》获中篇小说奖。
去年11月,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举行颁奖礼,“广东出品”的动画电影《熊出没·重返地球》获本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
去年底,由广东选送的6部作品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包括电影《中国医生》、电视剧《柴米油盐之上》、话剧《深海》、广播剧《南海榕》、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图书《平安批》。此外,与广东相关的入选作品还包括话剧《龙腾伶仃洋》、电视剧《绝密使命》和《湾区儿女》等。
今年4月,在时隔3年再度重启的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角逐中,吴正丹、魏葆华、鞠月斌、杨春荣、朱红星等来自话剧、杂技、粤剧等表演领域的5位艺术家斩获奖项,其中吴正丹凭借杂技剧《化·蝶》中祝英台一角,勇夺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5月,广州粤剧院花旦李嘉宜凭借新编粤剧《文成公主》,勇夺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不负众望,摘得第19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人文湾区建设进展迅速
2023年,还是文化盛宴高潮迭起、名家荟萃的一年。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国际性文艺盛会、文化产业展会竞相在粤举办,国内外顶流大咖纷至沓来。
2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开幕,吸引近百名国内外音乐家、首席演奏家齐聚广州,合力奏响激扬的“春之声”。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中国设计大展等展览相继举办。
同月,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深圳前海。
3月底,王蒙、李敬泽、麦家、陈晓明、刘震云等近百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齐聚广东,见证花城文学院在广州的“花开时刻”。“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宣传语传遍四方,“让文学与美好一同发生”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共同期盼,广东、大湾区乃至中国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由此敞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擦亮中国文学的“南方坐标”,广东引人才、筑平台、树高峰。这片曾诞生过《三家巷》《香飘四季》等经典作品的文学热土,再次向文学大师、中青年作家发出召唤,以手中之笔描摹伟大时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火热现场。
5月,湾区竞梅吐芳华,中国戏剧梅花奖举办40周年之际,首开粤港澳三地携手办“梅花奖”先河。各大剧种名角在穗、港、澳闪亮登场,为大湾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中华戏曲火种在大湾区延绵不息。
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广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被激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如火如荼。5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在穗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举办两届、品牌深入人心,粤港澳文化交融日益加深。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岭南文化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图: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晓聪进行夜查行动部署)
(图: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晓聪、副主任刘茜带队检查电动车停放点)
(图: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周美斌带队检查电动车维修店)
(图:检查组检查较大型出租屋)
为切实加强辖内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遏制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宝街道深刻汲取海珠区“5.14”事故教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举一反三,采取“疏堵结合、防管并举”的方式,开展为期3个月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在各社区先期推进全面摸查的基础上,6月6日晚,多宝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晓聪、副主任刘茜、四级调研员周美斌带队,由街安委办牵头,组织执法办、保障中心、多宝消防救援站、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社区居委等部门共27人组成一支联合队伍,分两组重点对泰华、宝源的电动车售卖点、停放点、大型出租屋、高层建筑等重点场所对电动自行车有否违规入室停放、充电,场所有否配置有效灭火器、应急灯,场所逃生通道是否顺畅等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夜查行动。集中联合力量、分类分片推进,从老旧房屋及电动车售卖点较多的社区着手,逐步覆盖全街道。
检查组共检查场所26处,发现消防安全隐患31处,要求相关场所负责人立即整改29处,压实场所负责人安全主体责任。同时现场派发宣传单张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自救方式,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氛围。
下一步,多宝街道将开展每周不少于1次的电动车专项整治夜查行动和回头看,不断加大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确保辖区内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近日,海关总署在全国17个城市集中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根据海关总署统一部署,广州海关出台30项工作措施,深度衔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改革,坚持安全监管与通关便利并重,聚焦市场主体,持续优化海关通关监管模式,提升对企服务水平,支持各类贸易业态发展,服务打造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助推关区内广州、佛山等7地市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口岸信息化建设方面,广州海关继续推进广州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二期)建设、口岸物流信息共享,推进电子化证书应用,为企业提供《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和《出境检验检疫证书》在线申请、自助打印等服务。
在优化全链条通关监管方面,深化海关检查作业预约服务,方便企业预约在非海关工作时间办理海关业务事项。
在支持外贸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方面,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推进深化以企业为单元管理模式,简化手续办理。
在提升跨境通关物流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水平方面,扩大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应用覆盖面,支持空港口岸探索试点机坪“直提”“直装”创新模式。
在提升外贸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方面,加大高级认证企业(AEO)培育力度,让AEO企业享受更多通关便利。
随着专项行动的持续深入,广州海关关区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3年4月,该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9.8小时、0.55小时,在全国报关单量前十的直属海关中稳居前3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