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驾培行业存在一定程度产能过剩现象
今年上半年,在广州学车的学员是增是减?哪个年龄段是学车的主力?上半年广州驾培机构情况如何?近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广州市驾培行业2023年上半年供求状况信息。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广州市共有正常营业状态的驾培机构159家、经营性教练场企业6家。今年上半年,广州新招学员共有214131名,同比下降31.8%,30岁以下的青年是学车的主要人群。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驾培行业培训供给量大于实际招生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
上半年驾培机构减少9家,教练场减少73个
驾培机构数量及分布方面,截至2023年6月30日,广州市共有正常营业状态的普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以下简称“驾培机构”)159家,比2022年底减少了9家,降幅5.4%。驾培机构数量前3名的辖区是增城区、白云区和天河区,分别有28家、25家和25家,合计占全市驾培机构总数的49.1%。并且,广州市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经营企业(以下简称“经营性教练场企业”)6家,比2022年底减少1家,降幅14.3%。
教练场方面,广州市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练场601个,面积471万平方米。教练场数量比2022年底减少了73个,降幅10.8%;总面积比2022年底减少了88万平方米,降幅为15.7%。
教练车方面,全行业教练车保有量10371辆,比2022年底增加了20辆,增幅0.2%。
广州市驾培行业2023年上半年供求状况信息中提到,根据近年驾培行业供给能力和招生培训量分析,目前广州驾培行业培训供给量大于实际招生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
记者了解到,按照每辆教练车年度最大培训能力72人计算,2023年广州市驾培行业上半年全年最大培训能力37.3万人,上半年实际招生数量21.4万人,2023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为57.4%。
提醒: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研判,科学评估投资风险
同时,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发布驾培市场风险提示,目前驾培市场竞争激烈,广州市整体招生价格仍处于较低位,与此同时,驾培机构经营所需的土地、人工、物资等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和投资回报率相应减少,影响市场运行不确定因素较多,驾培行业已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况,近年已有多家驾培机构退出市场或整体转让。
市交通运输部门建议拟在广州市投资新驾培机构的投资者,以及拟扩大培训规模的经营者,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研判,科学评估投资风险,谨慎决策,切忌盲目投资,避免投资损失。

工业大区如何实现“知识力”的可持续生产?
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区沙盘。
中新广州知识城。
筹建已久的广州交通大学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近日,广州市发改委在官网发布了广州交通大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复函,原则同意了《广州交通大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复函,项目选址在广州航海学院及周边,位于黄埔区。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7所来自国内外的高校在黄埔设立研究院(分院);广州交通大学和黄埔大学2所落户黄埔的新大学频传捷报,尤其在今年,进展明显提速。随着黄埔引进高校的节奏不断加速,工业大区已然迈向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城区。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涂成林表示,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步集聚,在黄埔在地化运作,贴近产业第一线,可在空间上实现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既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也便于黄埔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学
三年引进7所高校
据公开报道,2020年和2021年是高校研究院(分院)集中进驻黄埔的年份,基本上不超过半年就有合作签约落地。2020年1月11日,广州大学与黄埔初步达成合作共建广大黄埔研究院意向。2020年2月2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政府签约合作共建西电广研院。2020年8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广外黄埔研究院。2021年2月,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与华晟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中国)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3月31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签署共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的合作协议。
随后,合作共建研究院的签约态势暂缓,一直到今年才回温。根据知识城上半年亮绩亮诺亮牌活动暨中国纳米谷二期开园活动披露信息,今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落地。7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超级机器人研究院和先进纸基材料创新中心入驻中国纳米谷二期。
黄埔还在同步布局本土高校,广州交通大学、黄埔大学的建设进展备受关注。南都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广州交通大学的筹建工作早在2018年已展开,规划在原广州航海学院黄埔校区基础上扩建。不过,之后这所高校的名字更多出现在规划文件中。直至2021年4月,广州交通大学建设项目正式获得立项批复,并划分了规划用地红线图,才表明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今年,随着项目可研报告获批,广州交通大学距离开工建设更近一步。
黄埔大学项目选址在知识城科教创新城。今年2月,广州市发布2023年重点项目计划,黄埔大学被列入今年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名单。从公开资料看,该大学目前仍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据前述的知识城亮绩亮诺亮牌活动披露信息,今年8月,黄埔将落实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大科学装置产业转化区、芯片小镇、黄埔大学4个项目共35.4044公顷规模。
研
知识城将引入14所科研院所
上述7所高校在黄埔设立的研究院(分院),全部落在知识城。其中,西电广研院、广外黄埔研究院、广大黄埔研究院等多所研究院都纳入知识城科教创新区范围。据公开资料,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知识城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科教创新区,计划引入14所科研院所。
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相对区内其他战略平台,知识城的土地资源稍充裕、土地收储压力较小。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原总裁黄国祥此前就曾公开谈到,广州知识城的一大优势是土地面积足够大,因此孵化出的科研创新成果可以就地实现量产,企业不用再到别的地方去。
另一方面原因则离不开知识城的定位和规划。作为中新政府跨国合作标志性项目,在建设之初,知识城就计划借鉴新加坡成熟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世界排名领先的创新智慧城市。2020年8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明确提出将知识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晖曾表示,在考察了苏州、深圳等国内领先的产业园区后,他们得出结论,“知识力”除了体现在产业“知识密集度”和知识产权布局之外,还在于引入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实现“知识力”的可持续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资源集聚知识城将为深化双边合作、链接双边资源提供更多机会。
2021年12月2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预计在十年内,帮助知识城超过300家中国和新加坡的初创企业,以促进中新之间的创新和企业发展。而在今年6月26日,由西电广研院与新加坡IC Carrier Technologies Pte Ltd合作共建的“氮化镓器件和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签约,成为西电广研院“产学研”合作国际化的首次突破。
融
以研究院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抛开规划给予的政策利好,高校集聚知识城更基于市场和实验室从松散耦合迈向高效配置的实际需求。历经十余年发展,知识城的“知识密集度”不断升级,以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亟须更完整畅通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打破成果转化与技术需求的信息壁垒,为提升产业“知识密集度”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以西电广研院为例。“西电广研院在建设之初就根据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了(专业)设置。”西电广研院党委副书记刘涛介绍,2020年,西电广研院落户知识城就聚焦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前沿创新领域,解决急难险重的技术问题。“西电的创新成果顶天立地,天问、北斗、天眼都有西电的贡献,来到广州之后,我们把与本地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新一代通信技术、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搬迁过来做更深度的产教融合。”
多所高校以研究院模式落地黄埔也印证了这一点。据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6家高校在黄埔设立7所研究院,并明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知识城开发建设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西电广研院等高校以校企联合创新中心为载体,推动企业和学校“双向奔赴”,与全市、全区重点相关企业合作成立17家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知识城已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为促进政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高校资源全市、全区覆盖,知识城还搭建了高校双创平台,指导成立知识城校企创新创业联合会。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等会员单位27家,举办“科教论道、产研创投”等高端人才沙龙、校企成果对接、毕业生专场招聘等各类型活动30余场,协助对接企业上百家,为全市、全区企业输送近百名产教融合型高端复合人才。
产
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无缝对接
高校资源的落地,也意味着人才流入。对于黄埔而言,强化人才招引具有实际需求。2022年,黄埔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73家,数量居全国经开区第一。然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黄埔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76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2.99万人。而同为国家级经开区的苏州工业园区,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2.77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3.77万人。
人才流入不等于留下。涂成林建议,一方面,黄埔需同入驻高校在课题研发、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更紧密的协作关系,使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应根据产业、企业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政策,解决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在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以更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让人才真正安居乐业。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俞祝良进一步提到,除了当下的生活、就业需求,人才对于未来发展成长的期待和需求,也需要得到关注。黄埔可探索为区内人才提供职业相关的教育培养,而高校资源入驻将为此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从公开资料看,目前,黄埔正通过引进高校资源,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同产业适配度高的人才。知识城科教创新区将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前沿领域,为周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园、智能制造园“订单式”培养人才,并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今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并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俞祝良表示,当前,黄埔正着力布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要素,这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可引导中小企业组织形成产业研发联盟,将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打通壁垒,整合资源,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产业化发展中去。同时,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应当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通过政策优惠,加强与国内外的科创交流合作,以吸引更多人才来到黄埔。
涂成林则表示,应当激励行业领军企业的市场引导作用,发挥高端创新人才的示范作用。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起各链条参与主体无障碍精准对接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各创新主体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意愿与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梁思华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南方都市报 2023年08月16日 )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8月16日,广州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项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飞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廉奕出席会议并宣布专项巡察组长授权任职及任务分工决定。
会议强调,巡察本质上是政治监督,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开展专项巡察,是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有力体现。市委巡察机构要坚持更高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关于巡视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专项巡察重大意义,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有效开展巡察监督,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关心的突出问题,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要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项巡察工作要突出“专”的任务,深入查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突出“专”的力度,紧盯被巡察党组织职能责任,加大营商环境相关领域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排查和解决力度;突出“专”的方式,以深入中小微企业一线实地走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倾听企业真实诉求,以下看上查找深层次问题,以更实举措抓好专项巡察任务落实。要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提高精准发现问题能力,加强巡察规范化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更严作风确保专项巡察取得扎实成效。
本轮市委专项巡察从2023年8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派出8个巡察组对全市11个区,以及涉企事项较多的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8个市直单位开展专项巡察。巡察期间设立专门值班电话、邮政信箱和电子邮箱,并公布“广州扫码巡”微信二维码,主要受理反映党员领导干部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企业方面涉嫌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巡察组受理信访时间截至2023年9月28日。同时,设立对巡察组的监督电话,号码为12388,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察组进行监督。
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项巡察对象及巡察组联系方式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