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详细内容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时间:2020-02-07     人气:1219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1.【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注解】

前一章圣人讲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王大。示现给世人大道,让世人熄灭无谓的争辩。此章劝诫后世学人,如何能合乎大道,当知轻重、动静,这是修身的关键,也是修道的关键。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命脉所在。前面教导世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这章教导世人什么是轻什么是重的。大地厚重,厚德生载万物。大海静寂,暗流涌动,百川奔流而归。得道明君厚德,民心所向,四夷所归。人心静寂,智慧交归。我们看看世间的很多大树,重的树干和树根都在下面,轻的枝叶都在上面。老子劝诫世人,动静之间、轻重之间为性命、宇宙的根本所在。


世人应当区分轻重,大道为重,物欲为轻。圣人遵行大道,终日所行,不离辎重。这里的辎重是指的大道,指的静定。很重的东西,如果要移动它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放着不动了。世人常形容稳如泰山。泰山可谓是很重很重的了。也有形容不动心如泰山。这里也呼应前面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人也是如此做的。


世人应当区分静躁,静能入道,浮躁就容易消亡了。古人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如果人处于静定,神就能够伏藏。如果人处于浮躁,神就消亡了。人身体中最贵的就是精气神了。如果神能凝聚就能够聚集血气,血气充沛了就能够养精蓄锐了。如果神涣散浮躁,就会消耗血气。血气消耗了,就不能够养精蓄锐了。如此看来世人应当效法圣人精神内守,安静守中。庄子曾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世人一般不会把流动的水当做镜子来梳妆,可能会选择安静的水来当镜子。水安静的时候就会明亮,如同明镜一样,照天照地,更何况人的精神呢?如果人心处于安静定境,就会启迪智慧。诸葛亮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的心如同平静的湖水一样,波澜不惊,微风掠过或石子投入时层层涟漪。微风、石子等就如同譬喻人的欲望、外在的事物的影响。人心亦如辽阔无边,蔚蓝的天空一般,雁过无痕。人的心只有像水一样宁静,方能内圣外王。含沙子浑浊的水,只要静置数个时辰,沙子慢慢沉降,瓶子中的水就会清澈,心性也是这样。君为源头,如果源头浑浊,如何要求臣下清澈呢?禅定,也是在心极度安静当中。道家的精气神,如果走神、神情比较多变,关注外在的变化过多,影响气,进而影响精。凝神聚气,就能够很好的保存自身的能量。


这里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入道的方法了。业障重不重呢?历劫以来积累的业障非常的厚重。一句佛号轻不轻,几个字而已。然而可以四两拨千斤,通过一句佛号,就能够让业障消融了。如果能够入于静定中,业障慢慢的就会消融。如果处于浮躁当中,妄想纷飞,就会消耗人的血气了。然而如何才能够入于静定呢?可能世人会觉得我很想安静,但是如何才能够安静的下来呢?禅宗祖师通常通过这一句话来解释如何领悟佛法: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大家打坐的时候,修习禅定,往往妄想纷飞,越想进入定的境界,私心杂念就越来打扰。龙即是修禅定者。海珠即是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游鱼即是妄想杂念。在打坐的时候,心、口如一的念佛号,私心杂念来了没关系,任随它来了又走,自己始终念佛号。慢慢的杂念越来越少,逐渐就进入静定了。心性的这个规律和道家的无为是相通的,只是顺着心的自性而已,不进行太多的人为的控制,专心一致的念,就能够慢慢进入静定了。妄想杂念就像杂草一样,如果用石头来压制它,它还是会沿着石头缝长出来。心性无需压制,顺其自然,正如前面所说道法自然,把注意力放在一句佛号上即可让心安静下来。心性如流水,堵不如疏。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重的东西往往是轻的东西的根所在。树木的枝叶比较轻,树干和根部比较重。落叶归根,根重而叶子轻。圣人劝诫世人大道重而物欲轻。大道重而自我轻,不要再像前面说的自见,自伐,自夸,自是了。把自己看得很重,把别人看得很轻。把自己的欲望看得很重,把国家和社稷看得很轻。古圣先贤早就劝诫世人了。民为重,君为轻。轻并不代表着不大,前面说了有四大,君为四大之一,非常的重要。身为重,心为轻。心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的。君主不重大道则不得九五至尊。治身不重道则失神了,也不会长久了。草木的枝叶轻就零落,根重就长存。然而前面的章节说到,树干长大了反而就危险了。什么东西长大了反而招致祸害,如果人的权力大了就会引来灾祸了。轻重是相对的。无轻就无重,无重就无轻。大象跟泰山相比,泰山重而大象轻。大象和鸿毛比,大象重而鸿毛轻。人身和名利比,人身重而名利轻,名利为身外之物,也如同多余的小指头。人身和心灵比,一般人看来人身重而心灵轻,可是得道的人看来应该反之。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此身为修了多少年的功德,才能生存于世上。财色名利,为身外之物,固当看轻。有许多人随着自己的欲望而奔波,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初衷,即使是刀锋上的蜂蜜,人们都愿意伸出舌头去舔舐。人们为了功名利禄,招致祸害。深爱物欲的人,如同手里拿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有烧到手的忧患了。作为君主应当知道国家重,而自身轻。民为重,而君为轻。魏征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说道,以前鲁哀公曾说过,有人很健忘,在搬家的时候甚至把自己的妻子给忘记带走了。孔子说,还有过于此的呢,夏桀和商纣王为了物欲,甚至都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安危了。唐太宗听后很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夏桀、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狸猫在按住鸡的时候,咬住不放。即使猎人来了都不放手,追求物欲的君王和狸猫又有什么分别呢?外物虽然重要,但是外物必因身而后有。如果性命都不在了,即使有功名利禄有何用呢?世人深陷其中,不知进退,完全把利害关系给忘了,悔之晚矣。


静为躁君。重的物体就比较稳,就不太容易动,就容易保持安静了。大轮船很重在大海里航行,比较稳重,比较平静。如果是小船就很难抵抗多大的风浪了。轻的就容易浮躁,重的就容易沉静了。原本很轻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质量就会变重了,逼近光速理论上质量就无比的重了。质量无比的重了,时间就无比的变慢了,就反而变静了。浮躁到了极点,反而变得静定了。世人修行静定,内心静定到了极点,就会消融业障了,也会有许多的变化了。大海深处似乎很安静,可是里面万物生灭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每个人的自性为本,是人身上最静的。身体外形为末,为人身上最浮躁的,需要满足各种物欲。世人为了名利,心浮气躁,对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地伤害。内心如同火宅一样,没有片刻安宁。


(2)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辎重,载粮食的兵车。辎重在古代来讲代表着很重的东西了,带着辎重行动不便。辎重不太容易被移动,也代表着静。辎重代表着静和重。辎重也代表着资粮,做善事也是修道的资粮。圣人终日不离做善事,不做半点恶事,远离物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大军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命脉。兵行而粮食在后,是大军的司命。虽然千里远行,深入敌国,全体的性命都赖其辎重。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一开始赵国起用老将廉颇,廉颇采用防守战略,以静制动。让秦军浮躁的劳师远征,欲拖垮远征的秦军。静定的赵军,面对躁动的秦军,不战而知晓胜败之理了。古代用兵面对敌军围城的时候,往往分兵出城成犄角之势,以逸待劳面对敌军。先让敌军发起进攻,据有利地形固守,消耗对方的锐气,寻找机会进行反攻。秦军打不起这样的消耗战,粮草辎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廉颇知己知彼,如果赵国能够坚持下来就不至于有灭顶之灾。后来秦国采用离间计,让赵国撤换主帅,换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四十万军队兵败全部遭坑杀。可怜赵武灵王的在天之灵如何能够安息呢?他老人家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训练好了骑兵,就是想进攻秦国的。君主的辎重为仁德。人心的辎重为静定。


(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怀道的人纵使贵为一国之君,身居高位,富有四海的荣观,但是恬淡燕处,超然物欲之外。燕处为皇帝退朝之后闲居的地方。往往也是后妃所居的地方,大臣就要超然远避而不处了。怀道的人知道荣耀是轻,国家和百姓为重,自身为重。怀道的人知道物欲为轻,自性为重,不能自伐自性。不能自己烧坏自己的功德林。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圣人老子感叹当时万乘之主,也就是诸侯王们的作为。王者为四大之一,本来与天地齐尊。可是君王却以身轻躁,追求物欲,把道德仁义放在了一边。以自己的物欲为重,以天下百姓为轻。周幽王为了美女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沉迷酒色。希腊历史上为了一个美女而发动了特洛伊战争。然而在没有任何制约的欲望面前,有多少人能够像顺治皇帝那样超然而物外呢?民重君轻,以民为本。如果万乘之君对百姓刻薄,赋税劳役很重,那么如同割肉来吃,虽然肚子饱了,但是身体却撑不下去了。君民本来为一体。君主的祸患,往往不是从外来,而是从自身引起。君主的富贵,天下的大治,也不从外来,而是从君主自心而来。如果君主的欲望很强,花费就会很厉害。花费厉害赋税就会加重。赋税加重民怨沸腾。民怨沸腾国家就会有危险了。国家一有危险,那么君主就不保了。尧舜有天下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继承,选择德能兼备者拱手相让,的确可以为世人的楷模。奈何后来的许多君主,德不配位,荒淫于物欲。这样是以物为重而身为轻。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则失根。作为君主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臣民的爱戴。臣民为社稷的根本。治身如果以道德为轻,就会失去本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了。物欲过重就会损生,不知道轻重就会失去根本。


躁则失君。作为君主如果浮躁就可能失去君位。如果不务于道德,而是整日穷奢极欲,就会有危险了。治身如果浮躁则容易失去本性了。一身之中自性为君,五官为大臣。池子中的水如果躁动,就会浑浊了。如果静定下来,就会逐渐的澄清了。国内的百姓如果躁动,社会就会不安了,君主就有危险了。君主需要用道德恩泽世人,社会就会慢慢安定下来了。古代的君主刚刚继位,往往大赦天下,使得躁动的天下安定下来。如果刚刚继位又用重典,可能就如同往沸腾的大锅内再加入沸水一样,更加的沸腾了。世人生命是有限的,而智慧是无有穷尽的。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来追随无限的智慧,就会疲于奔命了。夸父追日就如同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在追寻着光明,这样可能永远都追不到,可能会渴死饿死在路上了。世人不知道养生的真正的主人是谁,不知道就是自己的自性,而一味向外追求。自性就是真君,世人往往不识真君,就往外追逐,反而失去了。圣人以身为臣妾,以性为真君。世人以身为君,而以性为臣妾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