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道佐人主
第三十章 道佐人主
1.【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炒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注解】
上章教导圣人老子教导君主应该无为,应该去掉追求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去掉追求奢侈的物欲,去掉过分舒适的安逸。教导君主治国需要减少欲望,不能有为而治理天下,应让天下清静自化。治身道理也是相同的,也需要减少欲望,守定静,自然身康体泰。本章教导君主治国不可以争强好胜,不可以大动干戈。治国不应当为了名利而争斗。治身也不应当争斗不休,嗔恨恼怒。人一生气,百脉不稳,对身体也有伤害。
老子劝诫世人说不可以兵强天下,穷兵黩武。老子看到周朝气数衰微,诸侯国之间纷纷厉兵秣马,百姓即将遭受刀兵劫难,劝诫各国君主不要称王称霸,止息干戈。前面一章直接告诉诸侯王,取天下并不是刻意取就能取得到的,这里面有天命。告诉诸侯王们不要枉费心机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几百个诸侯王,如果谁先称王称霸,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如果有为的想夺取天下,没有不失败的道理。天子自由天命,不是争的来的。这一章更是直接明白的说,不要有为的来争,更不能依靠武力来争斗。虽然圣人有慈悲之心,这么苦口婆心的劝说,但是却如同飞瀑下鱼鸣,闹市中人语。没有人能够听得进去,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看懂这些真言。圣人老子看到天下将乱,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后世了。乱极则治,纷乱到了极点,民心思归了,可能就会有太平盛世了。刘伯温在将近天命之年,回到老家青田,写《郁离子》流传后世明君,希望通过它达到文明之治。有菩萨看到众生如何劝阻都没有用,暗自哭泣。就像慈爱的母亲,看着婴儿在不停的啼哭,只要喝下母亲的乳汁就能够活命,但是却死活不肯喝,作为母亲不知道有多难受。
不管是哪门宗教,圣人都是教导世人止息争斗,停止战争和杀戮的。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当今世界的几大宗教,都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都是引导世人向善的。我们更不能辜负圣人们的教诲,反而因为宗教问题引起不必要的战争。《古兰经》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古兰经》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穆罕默德圣人说:“伤害邻居的人,不得进乐园。”先知穆圣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论肤色、种族和语言,都是兄弟姐妹。他说:“人们啊!你们都是阿丹的子孙后代,而阿丹是安拉用泥土造化的。”他劝导世人说,大家只须遵循天道人伦的规则,互相仁慈和尊重,人类世界必然实现和平。有一个在穆斯林国家家喻户晓的故事,穆罕穆德先知以德报怨。当年在麦加,有一位老年妇人对穆圣有敌意。每天早晨穆圣走过她家门外时,她都站在楼上把一盆垃圾朝着穆圣倾倒下去。有一天,穆圣照例经过她的家门,而没有看到楼上向他扔垃圾的老婆婆,想到是否她有病了。于是,走上楼去探望她,发现老妇人正在卧病不起,穆圣向老人问候致安。老妇人羞愧难言,她热泪盈眶,诚恳地说:“我曾经亏待过你,而你今日却来关心我的健康。你真是一个好人。”病愈后,她思念心地善良的穆圣,老人归依了伊斯兰,成为先知穆圣的弟子。由此可见正信的伊斯兰教也是教导世人慈悲为怀的。默罕默德圣人曾经教导自己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应当求之。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作为君主当以大道自己辅佐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应当用大道来自己帮助自己。君主需要贤臣来辅佐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不如以大道自辅佐。如果君主合于大道,就能够有许多贤臣来辅佐他。如果君主符合大道,就不必要崇尚武力来保护自己。治身也是如此,不要求别人,应当修行大道,就能启迪智慧,也能够长命百岁了。以大道来辅佐自己的君主不轻易使用兵革。虽然不使用武力,但是仁德布于天下,可以怀柔远方的敌人,自然来宾服。汉文帝给南越王写了一封信就平定了南方,这不是孙子兵法中说的最高的水平了吗?
其事好还。如果好使用武力,必然会有所报应。吴王夫差征服了越国,俘虏了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又把吴国给灭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此部经典还说了,和大怨,有余怨。对于已经有了怨恨,再去化解,不如没有什么怨恨。当今世界纷争地区有许多历史的恩怨在纠缠其中。凡是以武力争雄争霸的君王,如果用武力过甚,势极必反,可能会遭遇报应。齐国四处征讨得罪了许多国家,后来燕国的乐毅联合几个国家几乎把齐国给灭掉了。魏国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下,东征西讨,似乎占了许多的便宜,可是后来却被孙膑所灭。用武力容易结怨,也会伤害生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会有所报应。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队所到之处,可能会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农田不耕,水利不修。即使是有道之师,但是只要有战争就会致使许多百姓失去性命。最可怕的就是以各自爱国的名义,给貌似合理的理由,奋不顾身的互相杀戮。朱元璋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繁华的扬州城一片废墟,只有区区几户人家,真可谓是荆棘满地。战争没有赢家,都会给两国的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战国时,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惨烈至极。赵国老将廉颇一开始秉持持久战、防御战,消耗远征秦国部队的锐气,可想而知,两国的军队常年在外征战,需要国内的百姓多少补给,而减少了多少精壮劳动力。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撤换主帅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赵军惨败,四十万军队全部被俘。秦将白起在那个统帅的位置上,做了最艰难的抉择。如果四十万俘虏到秦国,很难管制,这些都是赵国的精锐部队。如果全部放回去,又是秦国的劲敌。最后秦军将所俘虏的赵军几乎全部坑杀。从此,在赵武灵王带领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已趋于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的战争爆发之后,必有大灾之年。战争往往会死亡很多人,可能会引起瘟疫。战争所消耗的是精壮的劳动力,农田就没有人耕种了,水利也没有人修缮了,就很难有丰收之年了。如果有大的战争,说明天怒人怨才会有的,这可能会接着有凶年了。如果有大的战争,往往这个朝代的气数已尽了。不仅仅是人的身上有气血,天也有天气,如果天气不顺的话,说明有问题了。如果人身的气血不顺,身体健康可能就有问题了。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方法,轻车千乘,重车千乘,甲兵十万,从千里之外运载军粮。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由此可见军队的耗费民力的巨大。大军之后,杀伤和气,五谷不生而年岁凶,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圣人不以兵强天下,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圣人以德化万民,以仁德化万国来朝。
(2)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对于善于用兵的人如果能够了事令其平服便休,不敢以此常取强。怀道的人用兵为的是济弱扶倾,除暴救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善于用兵的人只在善用,俗话说了事便休。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善于打仗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善于打仗的。夺取别人的城池最厉害的并不是攻城。用兵之法,如果能够保全敌国,而让敌国臣服,这是上等的策略了。怀道的人用兵以全国、全军、全旅和全伍为上策,能够达到威慑对方,让对方屈服即可,使兵不血刃。只在于以止息纷争,止息干戈为目的,了事便休。
(3)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而勿矜。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劝诫世人不要自大,自以为是,不要自夸功劳,不要骄傲。如果能够取得战果,战败了对方了,但也切忌骄傲自大。纵使能够以兵了事,制服对方,不可以自以为是。如果侥幸获得胜利,也不可自大,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如果功高盖主,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对于亲历战场的人,打了胜仗可能有时真的蛮难高兴的起来。即使侥幸取胜了,敌方尸俘遍野,我方也死伤许多。有断头的,有胸口被刺穿的,有断腿的,有断手的,受伤的士兵在疼痛呻吟。如何能够有多少可喜的事情呢?
果而勿伐。虽然侥幸打了胜仗,得到了好的战果,但是千万不要自夸其功。如果自伐其功,这个伐字很形象,就是自己砍伐自己。自己砍伐自己的功德。自己砍伐自性。张良子房辅佐刘邦统一天下,使得老百姓摆脱战乱之苦。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要给他很厚的封赏,可是他只是要了一个小小的留县,而且这个留县离刘邦的老家不远。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功成身退。韩信、英布等大将都被诛杀殆尽了。
果而勿骄。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千万不要骄傲。如果胜利了往往助长骄傲的气焰,骄兵必败当引以为戒。用兵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犯了杀戒,真的没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如果有骄傲之心,就把小我抓的很牢,很难得到解脱。如果骄傲就会轻敌,轻敌就可能会失败了。如果骄傲就会轻易出击,喜欢去打别人,这样就会后患无穷了。仗着国大人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骄横的军队一定会灭亡。
果而不得已。说到底怀道的人用兵是出于无奈,出于不得已。这就是说虽然有好的结果,已经达到目的了事,止息干戈,而不可以取强。
果而勿强。虽然取得了好的战果,但是也不能继续争强好胜。如果争强好胜,这是自取灭亡,速败之道。秦国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之后,继续使用暴力,而不思安抚民心,终使秦王朝加速灭亡。如果秦王朝能够安抚民心,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不过统一的过程杀戮太多,可能也难以平民怨。需要第三方的有道之君来安抚黎民,上承天命,顺应民心。这也许注定了秦王朝只能为别人做嫁衣。
(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草木壮极了就会枯落了。人强壮到了极点就会衰老了。女人七年一个阶段。女子以七为纪,而男子以八为纲。女子一七而换牙齿。二七而来例假了。到了四七身体强壮到了极点,到了七七天葵也就是例假就没有了。人经历了最强壮的阶段,就逐渐走向衰老了。这里也是呼应前面那几句,不要争强,也不要自大,可能就会自取灭亡了。凡是世间万物如果恃其强壮的,必容易受伤害。
是谓不道。圣人老子在前面劝诫世人勿骄,勿伐,勿矜,勿强。如果不遵循这些就不符合大道,就可能有危险了。恃壮而过于沉迷酒色的人,必夭死于酒色。美色如同刮骨的刀。自古以来有多少帝王,不能抵制诱惑,而终日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早早的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江山。殊不知肾乃生命的根本。如果自恃身体强壮,终会为酒色所伤。沉溺酒色容易伤元气。元气伤,速死之道了。兵强也是这个道理。与大道的规律相背离。
不道早已。如果不行此道,不以此道来自辅佐的君主就会早死了。既然知道以武力征服天下为不道,应当速止而不可再为。阿育王年轻的时候崇尚武力,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阿育王的后半生,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使之成为国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从暴君到弘扬佛教的护法名王,也不愧为一代圣者仁君。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1.【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教导世人如何为天下式,如何为天下谷,如何为天下溪。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如何取天下,为天下的君主。大道质朴无华,没有任何的形象,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处。然而大道散开了就有了器,就有了用处了。大道的絮余可以治国,怀道的人可为百官之长。
春秋战国的时候许多诸侯王想取天下,成为天下的共主。大家都想问鼎中原,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几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形,连秦国都不复存在了,成了一个小小亭长刘邦的天下了。圣人老子劝诫诸侯王,如果有为而为之,依老子的意见看来多半不能成功。天子的位置,可以称之为神器,是不能够有为得到的。天子的位置,在外看似荣光,可是时刻面临着许多的危险。清朝的顺治皇帝年纪轻轻遁入空门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子虽为形而下的器,但是为万人之王,为天下的共主,可以称之为神器。天子为上天之子,只有德行相配的人,只有善人才能匹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也不能长久。
说到神器,上古时候有一个神器叫作昆仑镜。在仙人故乡昆仑山的昆仑天宫中,传说有一面神镜,是拥有自由穿梭时空之力。但在一次仙人的盛会中,神镜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据说这面神镜能通晓天机。也许这面神镜人人都有,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古代可能世人都梦想有一天当上天子,可是并没有很清楚可能这同时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灾难。这个神器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碰的,如果不是真命天子,如果碰了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不用说是天子,只要是名利可能都会带来危险了。唐代庞蕴居士修为非常高,被人称为中国的维摩诘。维摩诘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在家的居士。庞居士悟道了之后,用船把自己的家产全数沉入湘江,带着家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有男不娶,有女不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家有四个人悟道,非常的了得。庞居士年轻的时候,曾经进京赶考,在路上遇见一个奇怪的僧人,给他看相,建议他选官不如选佛。他就去佛门拜师了。古人如此的行为是不是糊涂了呢?是不是很傻呢?世人在争的许多东西,在庞居士看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世人不争的东西,在庞居士看来就是很重要的。
对于想成为天下共主的君王,假如有为治理百姓,老子在这里说,可以很显然的看到他不得天道人心,很难治理得好国家。百姓就像地上的草,君王就像风,风往哪儿吹,草儿就往哪个方向走。如果君王清静寡欲,百姓也跟着清静寡欲。如果君王追求物欲,百姓也跟着追求物欲了。君王如同溪流的源头,臣民如同溪流的支流。源头清澈,支流也清澈。源头污浊,支流也污浊。君王和臣民如同形影,君王是形,臣民是影。如果形正了,影也就正了。如果形歪了,影也就邪了。天道不喜欢污浊,喜欢澄净。人心不喜欢多欲,喜欢清心寡欲。人为天下的神物,为万物之灵。神物喜欢安静,不可以有为治理。如果政令烦苛,就会使得老百姓无所适从。如果有为治理百姓,就会影响败坏他们本有的朴素自性。治国者应当让天下清净自正。同一杯含有泥沙的水,只要放置不动,就能够慢慢的澄清。天下纷乱的时候,如果继续用很重的税赋徭役,严刑峻法,如何能够使得天下安定呢。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百姓没有天生就想为非作歹的,由于没有活路才会不顾廉耻,铤而走险。治国者减少贪欲之心,花费就会少。花费少赋税就轻,赋税轻老百姓衣食有余。老百姓衣食有余就没必要铤而走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就安定。治国之术可以用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用兵之术可以用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治国安邦的法门有许多种,其关键和要害就在于清静自化。后世学人修道,也在于清静自化。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对于想成为天下的主人的诸侯王,如果有为的治理百姓,依我看来很明显是不得天道人心的。天道厌恶污浊,喜欢简易。人心厌恶多物欲,喜欢静定。老子告诫说,对于想君临天下的人,当任自然,不可有心为之。有心为之,我料想他也不能成功。命中有的就会有,命中没有的就没有。人为万物之灵,君王为万人之灵,这是通天的,自有天命,不是争能争得来的。如果德行不到,去用强力争夺了,反而白白失去了性命。由上章提到,朴散就可以为器。原始的未经雕刻的木材称之为朴,这里譬喻大道。经过雕刻文饰的木材则成为器,这里譬喻天地万物。大道的絮余可以治国,怀道的人用之则为官长,就可以官天地、府万物。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人为天下的神物,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而治。天子为天下的神物,神物好安静也不可以有为而治。不有为而治,国家就安定。治身也是如此,如果有为就多欲而多妄想,如果无为就寡欲而静定。为什么有为治理百姓而不可得呢?天下者大器,百姓为神物。这是由天道主宰的,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岂可以凭借着人力私智取而争夺它呢?然而有为的人,必遭失败。即使偶尔有为而得到它,也不可执着以为自己的。如果有为而执着认为自己的功劳,以为都是自己的,必反失去它。周文王夺天下,为的是拯救天下苍生。是由于商纣王荒淫无度,周文王贤德,不得已而为之。唐太宗李世民夺天下,同样也是为了拯救百姓。由于隋炀帝穷奢极欲,李世民爱民如子,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如果有为治理百姓就会改变其本来朴素的本质。如果有为治心就会强制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顺着心性,如何能够安心呢?心性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只有顺着心性才能让心安定下来,有为如何能够安心呢?如果有为的强行教化百姓,反而使得百姓生起了智巧,更不好管理了。强秦力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是有为得天下。而且期望大秦帝国能够传一世以至万世。可以想象是如此的执着,以为能够建立万世基业,传承后世子孙。但是没有能够过多久就失败了,仅仅传至第二代就灭亡了,岂非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应验吗?然而强秦之所以败之、失之者,是因为其所处太过,而奢泰至极了。天道自有其生杀的无为形迹,如果人为的进行斩杀,武力有为的进行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最难统一的是人心。秦国就像一颗大树,长大了,天道就要砍伐它了。物状则危险了。
(3)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因必有果,如影相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居高位的人所言所行,在下面的人必定跟随他。治理天下的君主,不能有为强行治理,而应当清静自化。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喜欢紫色的衣服。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喜欢细腰的女子。唐朝宫廷喜欢丰满肥美的女子,全国都喜欢这样的女子。君王如形,臣民如影。形怎么走,影就跟随怎么走。君王如同月亮,臣民如同月影。月亮走月影也走。君王有为追求物欲,臣民就会过之犹不及。国家就浊乱了,君王也危险了。
或呴或吹。这一小节的这几句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天下神器,不可有为而为之,为者必失败,执者必失去。这里提醒君主,应当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在暖和的春天,应当想到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够有这种心态,那就能够虚心的听进贤臣的直谏,执政就会减少过失。如果不能引以为戒,心存侥幸,可能就会引来灾祸了。前面强行妄为,可能灾祸还没有降临,不尽得意,遭难一旦降临,悔之晚矣。李斯在腰斩前感叹,再想牵着小狗出去溜达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了。和珅在监狱里面感慨万千,留下了绝笔诗句,几十年白忙活了,得来的是一场空。古人教导世人要慎独,就是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也不能做坏事。这真是苦口婆心的,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有多少令人唏嘘的例子。或呴或吹,或温或寒。天有温暖的时候,必有寒冷的时候。我们在形势很好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了。我们在很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要灰心气馁。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有无想过必然会有寒冬的降临,我们是否为寒冬做好了准备呢?项羽和虞姬第一次见面,两眸相对春意盎然的时候,是否隐藏着垓下的灾难了呢?
或强或羸。有所强大,必有所羸弱。李世民亲眼看见隋朝的覆灭,记忆犹新,引以为戒,知道即使再强大的国家,如果穷奢极欲,使得民不聊生,都有倾覆的危险。有一天,太宗李世民对大臣说:“人们都说君主至为尊贵,无所畏惧。朕就不是这样,对上害怕上天对天子的监督,对下怕群臣的密切关注和老百姓的期望,因此兢兢业业,还惧怕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民众的期望。”魏徵说:“这确实是治国安民的关键所在,希望陛下能够慎始慎终,这就好了。”
或载或隳。有所安,必有所危。有乱也会有治,有治也会有乱。圣人老子劝诫世人居安思危,不可强行妄为。当时春秋战国的形势很混乱,周朝衰落,各个诸侯国就争强争霸,哪个都想当天子,这就给天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帝国衰落过程中爆发的。汉朝的衰落,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世人可能根本都不注意养生,觉得身体很强壮。殊不知美酒如同喝进去的毒药,美色如同刮骨的刀。喝一次酒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身体生病了,到处寻找庸医来治疗,已经悔之晚矣。身体也如行军打仗,兵败如山倒。天下神器自有天道安排,不能人为的妄为。千里马虽然能够飞驰千里之外,可是如果没有人骑着也不能自己跑到那里。天下神器如同神马,需要天道来驾驭,而不是人来驾驭。人虽有冲天之志向,可是如果命中没有,运程没到也不能腾达,可能还会有危险了。孔子的文章盖世,可是困厄于陈国。姜太公武略超群,可是在遇见周文王之前垂钓于渭水,只是一介草夫。命中有就有,命中没有就是没有,不可强求。
(4)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前面说圣人知道强的会变弱,安全的会变危险。这里圣人劝诫世人为了避免危险,去掉极端的事物,去掉奢侈的物欲,去掉过分的舒适就能够趋吉避祸了。
去甚。去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去掉极端的事物。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如果太过了反而犹不及了。前面说了,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如果能够慈悲的面对世人,慈悲的面对万物,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了。去掉极端的有为,君主就安全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可能早晨看来是坏事,可能到了傍晚就会传来好消息了。蜈蚣虽然长了差不多百条脚,可是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的快和灵活。有时可能无还胜过有。有时少还胜过多了。有时有为还不如无为。
去奢。去掉追求奢侈的思想,去掉追求奢侈物欲的行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部经典圣人老子说自己有三宝,其中有一大法宝就是俭。作为君主如果能够去奢,臣民就会跟着去奢。这在前面都说明了的,臣民追随君主如影随形。去掉华美的服饰,去掉靡靡之音,去掉宫室台榭,去掉美酒美色,去掉山珍海味。如果君主能够如此清心寡欲,君主的德行自然就会很高了。国家里虽然有小人和奸臣,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如果君主能够清心寡欲,所需就比较少,就没有必要取之于民,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去泰。去掉过分舒适的思想和行为。世人在吃着山珍海味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可口。在听着靡靡之音的时候,欲仙欲死,非常的陶醉。可是这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舒适的生活,可能会给自己的自性带来灾难。如果过于舒适和安逸,可能就不会生起出离心,也不会发起菩提心。佛陀有那么舒适的太子生活,可是他还是放弃了,去追求解脱的大道。如果没有深刻的体悟人生的苦,而是觉得很舒适,可能就离大道越来越远了。佛陀一开始修苦行,可是苦行并不能解决问题。世人可能只知道物欲能够让他们过的舒适,可能他们没有体会过还有更加舒适和美好的。世人只体会过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舒适和喜事,可从来没有体验过法喜充满的感觉。如果体验过了,可能就不会再迷恋尘世了。如果过于安逸,而不知道灾祸,就可能有危险了。人生在世的时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富贵就容易有骄傲的心,待人就比较傲慢无礼,容易得罪人。金玉满堂,莫之能保。有的人先贫而后富,有的人先富而后贫。汉朝朱买臣在五十岁之前都是个穷打柴的,可是后来却当上了会稽太守。南宋的皇族,贵为天子,可是元朝灭宋之后就沦为亡国奴了。有的人到老了还能够老当益壮,而有的人却未老先衰了。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宾
1.【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2.【注解】
上一章圣人劝诫君主不以兵争强于天下,不以严刑峻法治民。这一章劝说天下的君王应当守道无为,奉行无为之治,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
圣人老子劝诫君主治理天下奉行无为而治。如果工匠经常变换职业就会荒废技艺了。如果劳作者经常变换劳动场所就会失去之前积累的劳动成果了。如果经常跳槽换来换去,就没有什么积累了。修行如果今天换这个法门,明天换另外一个法门,就可能收效甚微了。爬山如果爬一会就换一条路,可能一直在山脚下打转转了。一个人劳作,如果一天缺勤半天,连续十天缺勤就相当于失去了五个人的劳动成果了。如果一万个人同时劳作,每天缺勤半天,十天就会失去五万人的劳动成果了。既然如此,如果变化职业的人越多,变化劳动场所的人越多,变化的越频繁,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了。变化职业需要有个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也需要有个时间的过程。变换劳动场所可能会造成缺勤,等待到新劳动场所劳作。如果君主变更了法令,利害情况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了。利害发生了变化,百姓从事的劳作就发生了变化了。役使大众而经常发生变化就会收效甚微了。如果收藏大的物件而经常搬动它们,就容易损伤了。如果蒸煮小鱼而经常的去搅动它们,就没有好的光泽了,可能都不能成条了。如果治理大国而经常变法,那么老百姓就会苦不堪言了,不知何去何从了。如果作为管理一方的大臣,经常地人事变动,每一个人的执政理念都不同,没有延续性,也会劳民伤财。这么看来,君主贵在清净无为而治。
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什么名字,更没有什么名望了。大道虽然朴素且小,可是天下的人却不敢怠慢它。可能得道的人知道大道的分量,不敢丝毫怠慢,有敬畏之心。世人可能还不知道大道如何,可能会怠慢了大道了。大道对于世人来说有很多的帮助,一点都不假的。
(1)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大道没有什么形象,没有什么声音,也没有什么名字,可是却是亘古长存的。前面的章节也有劝说恢复古始之道,以古御今。常为终古不变的,无常是瞬息万变的。佛家讲世间万事万物无常,人生无常,旦夕祸福。常中有无常,无常中有常。常和无常互为阴阳。命运似乎很无常,有预料不到的悲欢离合。命运就像打麻将,抓牌可能是要靠缘分,要靠命,可是打牌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命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命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背景等,这就是我们的命。可是修行却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大师给他算命说命中无子,53岁归天,连报到的年月日时都给告诉他了。大师毕竟是大师,给他算命分毫不差,说的许多事情都很应验了。有一段了凡先生比较迷茫,觉得一切都是定的了,再努力也没有什么用,干脆就什么都不干了。有缘遇见一个禅师,点拨了他,他从此就开始了改造自己命运的行动了。大道关键也是要行动起来,道字下面有一个走之旁,也是要注重真修实证的。他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在一定期限内,做满多少件善事,慢慢的他的命运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就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给自己的子孙。世人的命运可以说是常的,大师一看这个人的秉性,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都能够看的八九不离十。遇见什么事会什么选择都会算得到的。可是如果不按常理出牌,如果加强了修行,做善事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师就算不准了。如果原本的福报比较好,可是却不断地做恶事,可能命运就会不好了,大师也算不准了。世人很相信风水,可能最好的风水在自己的内心。如果心向善,风水就好。如果心向恶,风水就不好。人们说生命无常,其中也有常,要不算命大师就算不准了。生命无常,旦夕祸福也的确无常,人的命运有时也得随缘。佛家说无常迅速,人生如同少水鱼,去日无多,斯有何乐,没有什么好贪图物欲的。我们每个人如同池子里的鱼儿,按照每个人一百岁寿命来算,也不过三万多天。池子中的水三万多天就会流干了,流干了就意味着池子中的鱼会死去了。时间一刻都没有停息,不管是我们睡觉,还是工作的时候,水都在不停地流。我们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的。人们要修行、悟道要趁着自己年轻时候。无常迅速,可能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修行,还没有来得及给世人,给家人留下什么就稀里糊涂的离开了。科学家用量子力学来研究微观粒子。量子力学有一个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得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就不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科学家都喜欢确定的东西,预测到丝毫不差,而且要具有可重复性,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事件会精确的发生,这是科学家们最喜欢的东西。可是微观粒子如同上帝在掷骰子,似乎完全没有办法精确的预测到。
(2)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大道虽然朴素无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是天下的人不敢小瞧它。当得道之君周文王起于边陲小地方的时候,有谁敢小瞧他呢。商纣王把他关在了羑里。如果没有关在羑里,也就可能没有了周易。也可以说羑里是周文王的福地。吕不韦被贬到了蜀地,后世有了《吕览》。也可以说蜀地是吕不韦的福地,可以远离朝廷的是非,给后世子孙谋福祉。怀道的人朴素,没有什么权利,也没有什么金钱,可是天下人也不敢小看他们,更应该怠慢他们。当种子在很小的时候,有谁能够小瞧它呢,看似柔弱有着惊人的力量,能够破石而出。朴,是譬喻无名,也呼应了前面的话。木材未经雕刻成器皿,称之为朴。如果制而成器,就有名字了。世俗的人如果在未觉悟之前,追求物欲,心跟着根器在走。而不是六根跟着心走,追逐世间万事万物的表象。以名为大,而以无名为小。就像计算机软件面向对象编程,最顶上一个根类也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对象。真正的道,对于世俗的人来讲,大多数人都是听而付之一笑了事。世人不解朴的真意,称之为小。这也是大道的自谦之说。世人贵名利,对朴素纯真的道视而不见。大道虽然朴、小,但是生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本。即使是愚夫、愚妇,也能够尊道,天下不敢臣。
(3)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如果侯王能守道无为,百姓当不远万里来归附,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假若侯王不能守道,那么天下纷乱,民不聊生。如果侯王能守道,万物自然宾服,根本就不需要借用兵力、武力征服天下。然而兵者、凶器,未必能够宾服一国。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两个章节,不用崇尚武力和严刑峻法,外力无法征服天下人心。如果侯王能够守道,能够施行仁德,臣民自然就会臣服。用武力虽然能够征服一人,但是连一个人的心都征服不了,更何况能让一国的君臣民内心诚服呢?周文王、姜太公都是怀道的人,一万年才有的明君,遇上一千年才有的贤臣,是非常的难得的。当然明君也会选择贤臣,每个世代都有贤臣,只是看君主会不会选择了。就像心为人主,心可以选择是随着欲望走,还是减少欲望。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如果不能守道,而是尚武用兵伤一国的祥和之气,必有凶年。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气数。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气血。如果社稷的气比较顺,百姓没有什么怨气和逆气,社会就安定。如果人的气比较和顺,经络比较畅通,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天地也有天气,如果天气比较顺,风调雨顺就五谷丰登,社会就太平了。可能归根结底有些天灾还是人祸来的。人心向善就能够感应上天,风调雨顺。如果人心向恶就会感应上天,就会有报应了。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相继去世,相近的时间也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在天有五星,在人有五脏,这也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天上有六星,可能人就会有六脏了。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汉代流传下来的织锦上这样的记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五星对中国有利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旗选择了五星红旗了。科学史家推算出,在30余年后的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天文考古学家、美国学者班大为在他研究中国古代五星聚的重要论文里,曾激情地说过,伴随2040年9月五星聚会奇观同时到来的,很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和富强。可能不仅是中国,而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明给世界带来集体觉醒。中华文明是守道的文明,不是给天下带来威胁的文明,而是能够有利于人类的文明。如果以道服别国,以道服臣民,不但万物来宾。天地和气致祥,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互为阴阳。天中有地,天上也有许多类似于地球的星球。地中有天,也许地球内部也别有洞天?天地相合而甘露降,天下万物滋养。父亲为天,母亲为地,天降雨露而能够生育子孙。如果天地不和,阴阳不协调,将酷旱大涝,民不聊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甘露,不需要天地教令自然就均匀协调了,滋养万物生长。君主的恩泽自然就会协调了,不需要可以人为的去划分。百姓不需要严厉的法令就能够自己安居乐业了。不用武力别国自然臣服了,如果德行足够的话就可以怀远了。不用严刑峻法,百姓自然就听话了,也不难管理的。百姓期待的并不多,只是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能够和家人团聚的。内心不需要过分的控制和压抑,就能够自然归于平静了。如果刻意的控制,心性是逆反的,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的。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有名。前面讲大道无名。第一章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超越了形象,超越了名相的,这是指大道。大道生天地万物之后,权且有了各种各样的名相。有了纲纪,制度,名字等,但是不能被这些外在的名相所束缚了。如果围绕着这些来转,以这些外在的东西来作为法令的准绳,这是舍本逐末的,很难能够实现天下的大治。始,这是天地之始,指的大道。有名,这是指万物。大道无名可是却能制于有名。大道无形却能制于有形。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大道生了有名的万物。世人面对万物就会有了情欲了。前面讲大道朴素,没有名字,又小。在世人眼里是小,可是在怀道的人眼里是大道。世人的双眼被无明覆盖了。偶尔有上等根器的人,可能会看到微弱的光明,可能会看到弱小的光明。有名的万物都是代表着情欲,这都是背道而驰的,可能会使得身败受辱,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世人应当适可而止。君主和大臣欲望无度的话,所需的费用就会很多。所需费用多,征收的税负就多。税负多了可能贪腐就很严重。税赋徭役重,老百姓所得到的就少。老百姓衣食都无法得到满足,报怨社会的不公道,就没有任何廉耻可言了。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即使再严酷的刑罚,也无法禁止盗匪了。无名之朴,能够如此利国利民,只可惜侯王不能守无名之道而善用。如果散朴为器,才开始有名相。朴可谓本无名相,散朴为器,则有名相产生。
知止、所以不殆。世人如果在名利面前能够知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大道无名无相,离语言和文字。且从无名无相而至有名有相。既已有名,而名又有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不知其所止。庄子所谓从有适有,巧历不能得。从有适有,从名适名,是从有名相之物攀援,至另一有名相的事物。然而,大道生万物,如此攀援不断,终究巧历难以穷尽。虽然格万物,但是难以致知。世间积累了那么多的书籍,如何能够一本一本的全部格完呢。是否可以换一个策略,像苏秦当年花一年时间读一本书那样,可能反而能够格清楚了。清代乾隆的御医黄元御,酝酿了十多年时间,恍然大悟的时候,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张仲景的伤寒论给注解了。张仲景的此部经典可谓是尘封了千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得到真传。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世人不知道回家,迷途不能知返。老子告诫世人说,夫名者,不可趋之若鹜而不返。世人循色遁声,见财色而趋之如骛。老子劝说世人将知止而自足。如果不知止足,就危殆而不安。知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对于个人身心修养也一样,如果心猿意马,追求物欲,身体也不会健康,不能增长福慧。
(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大道对应于天下,就如同巨谷对应于江海。不需要什么教令,天下就会归于大道。不需要什么法令,天下就会归于怀道之君。江河不需要强制的围追堵截,就能够自然的流向低洼的巨谷。江河需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注重引导,就会自然归于巨谷了。心不需要强制入静定,自然的顺着心性,专心一志的念佛号就能够入于静定了。由这里而知大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万法之源,就像川谷之于江海。然而江海所以流润于川谷,川谷无不归宗于江海。以譬喻道散于万物,朴散为器。万物莫不宾服于大道。道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大道生万物,然而万物之中,无一事一物不体现大道。人虽然为万物之灵,也是造物者所现。人只需要反求诸己,把自己搞清楚,道即搞清楚了。提醒侯王果真能守道,其效神速于此。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