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详细内容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时间:2020-02-07     人气:1206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讲完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措施。江河也不需要堵截就自然流向了低洼的巨谷。财富不需要强制追求就能够流向了有福报的人。百姓如江河中的水,不需要教令就臣服于有道的君主。心念的流动如同江河中的水,不需要强制就能够臣服于一句佛号,入于静定了。上一章有一个自己的自字,这一章顺着这个意思,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自知,自胜等。由此可见这两章是很连贯的,并没有什么杂乱的感觉。教导世人以守道的要旨,直指人心。追求大道并不在它物,也不在他人,而在自身,在于自心。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就能够知道大道,这是不是很神奇呢?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在特尔斐神庙,七位智者一起写下的共有600多条神谕,但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句。认识你自己这句似乎简单明了的话,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是天堂与大地相接的地方。人们可能打死也不会相信自心为最接近神明之处。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为什么先哲智者们会选择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神谕镂刻在神庙的墙上呢?难道大道至简,就真的如此的简单吗?透过字面的意思,必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只是人类被物质世界的表相束缚,未能够认识和体悟其真正的含义。


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对自己不了解造成的。人类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人们从镜子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一生从未见过的就是自己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得到一些启迪。古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圣人还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例如康德等。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庇比斯城的人民得罪了天神。天神震怒,在庇比斯城的土地上降下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女怪。她背上长着翅膀,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却是狮身。她向庇比斯城的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对于这个奥妙费解的谜语,过路人没有一个猜中的,全被斯芬克斯吃了。庇比斯城人陷入一片恐惧之中,随时都有被女妖吃掉的可能。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会见女妖,猜中了女妖的神秘奥妙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单从古希腊神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谜语并不难,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容易想到,那么古希腊的先知们给我们留下的神话的深层的寓意是什么呢?人类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被神话中的女妖吃掉。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探究世界的各种事物,唯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呢? 认识和了解人类自己对挽救人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如果能知人好恶可以称之为智。知人善用的人,可谓是能察贤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把人识别清楚还是不容易的。曾国藩为此还有一本专门的书《冰鉴》。世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明于责人,必昧于责己,一般严苛的要求别人,却对自己很宽容。带兵打仗,身先士卒才能够激起将士的斗志。治国安民,君王应当作出表率,百姓和群臣当效仿。知人者,这是知于外。自知者,这是明于道。智者,虽然知人但是却不能做到知己,虽然能够知外但是却不能知内。明者,内外通明,既能做到知人也能够知己。


自知者明。如果人能自知善恶,能够反听无声,内视无形,可以称之为明。虽然知人者为智,不如自知者明。春秋时期,晋国曾经有个人叫谷雍,非常聪明。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指着一个人说他是小偷,抓起来审问,果然是盗贼。当时晋国正值饥荒年,国内盗贼猖獗。国君于是让他负责捕捉盗贼。大夫羊舌职知道后说,能够看到深水中鱼的人不详,能查出躲在暗处的人容易遭殃,谷雍死定了。此话说出去不过三天,谷雍就在郊外被数十名盗贼所杀。因此说聪明而明察秋毫的人离死很接近了,因为他喜欢议论人。见识广博而又明辨的人会危及自身的安危,因为他会揭发别人的缺点。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像苏格拉底和杨修等这样的人遭人嫉妒、得罪别人甚至连性命都不保。苏格拉低因为老是揭发聪明人的短处,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老子劝说孔子,去掉自身上的骄气和欲望,去除身上所谓的智能和学识,就近乎于道了。庄子是这样解释自知者明的,所谓能见能知者,并不是见人知人,而是自见自知而已,自己见到自己的自性而已;所谓能闻者,并不是听到别人,而是听到自己的心声而已。假使能够自见自闻,可谓是自知者明了。君主和贤臣都是见道的人,才能互相相知。世人所谓灵魂伴侣,双方都要回归认识自心,才能够称得上灵魂伴侣,如果一方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灵魂伴侣呢?大家都要以道心为基准,如果是迁就讨好对方,与对方同好恶这顶多只能被称之为臭味相投,而不能称为知音。所谓曲高和寡,高山流水觅知音。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听听自身的声音,听凭自己的直觉去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心爱的恋人。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人者有力。世间凡足以胜别人的,有强力才能够获胜。但是强梁者必遇其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间竞争不断,反而突然杀出了个互联网金融。世间万事万物,一物降一物。再强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或者遇到他的克星。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不无道理。项羽是秦末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斩杀郡守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如三十六计中上屋抽梯计策一样,大破秦军,后来率军入关中,威震海内。但是后来被刘邦大军围困绝望的时候,留下了千古绝唱: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英雄和美人,宝马良驹,如此的凄美,震撼人心。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韩信打败自杀,年仅30岁。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假使项羽如同曹操一样,经历赤壁之战的打败,仍能忍辱负重,厉兵秣马,卷土重来。即使项羽再强,也会遇到他的对手,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把他击败了。这也是柔弱胜刚强的一个例证。


自胜者强。胜人者,不如自胜者强。然而物欲对自性的伤伐,绝非敌国对本国的伤害可以比拟,虽然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国家而言,但是如果能够克服物欲,这算是真强。如果仅仅是克服敌国还不算是真强。物欲对真如自性的危害是非常的深的,如果能够克服物欲,就能够教导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克服物欲,就能够消灭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了。如果仅仅能够如同孙武、孙膑和吴起等那样能够力克敌国,虽然也是强者,但是远不如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强。能够消除自身的欲望和业障,证悟大道者,可谓是真强。如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慧能法师等都是真强者。君子圣人以和的态度待人处事,但是也不随波逐流,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造恶,这才是所谓的自强不息者。


知足者富。如果君主能够知足,不为物欲所束缚,就能够真正的富有了。如果世人能够知足,不是无限制的追求物欲,就能够富足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凡贪得无厌者,必然心里感到不满足。如果真的感到不知足,虽然尊为天子,身居高位,位高权重,美女财宝应有尽有,但是却想尽办法厚敛以殃民。夏桀和商纣王等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的君王。夏桀在位时,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夏国进一步衰落。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悔改,骄奢淫逸。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虽然贵为侯王,仍然不知道满足,看到别人的城池和土地就流口水,必务强兵而富国,不肯止息干戈,不肯马放南山。当然,必要的防务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土,而对外征伐不休,对内横征暴敛,那亦不足取。即使有金山银山,但是还是觉得不够多,欲望还是得不到满足,这样就虽富而不富了。


(3)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强行者有志。强志,好过于人,什么都喜欢争强好胜,甚至连口头上也一定要争得个输赢,此种人未为真的有志。只有强行于道德的人,才是真的有志。身体力行,对大道深信无疑,精进不断的人,为真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如果不失去自性的人就会长久了。如果失去道德的国家就会长久了。如果不失去道德的君主就会长久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论治国安民,当以道德为政,仁心爱民。譬如北辰,北极星一样,只要北极星安居自己的位置,守着天道,众星就会自然地围绕在它的周围。只要为人君者能够奉行道德仁义,就能够使万民安居乐业,使群臣百姓自然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四方来朝。你可曾见过北极星命令众星围绕着它吗?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本性。如果君主居其本性,施行仁政,就能够守道而安民。北辰之所,为虚空的大道。众生之所,为本性。孟子言“今之言性者,故而已矣”,是说在孟子之时,识先天本性之人如白昼的星星,非常的稀有。世人谈论的性,讲的只是后天之习惯,而非先天的本性。本性无有不善,而习性有善有不善。粗略言之,“故”即旧的所习。也可称之为“惯”。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性相同而不是相近。正如慧能法师说的,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四海之内,每个人的本性是一而不是二,是相同而不是相近。如果想要闻道,只需要反求诸己即可。


(4)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回归自性如同死了一回了,但是却并不是真的死了,就能够长寿无疆。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之前的小我已经瓦解,已经死去了。焕发出了新生,大我和大爱诞生了,这就能够长久了。大我为朴,小我为器,散朴可以为器。兵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就没有怨恶于天下,就能够长寿没有危险了。死,生之根。生,死之根。世人求生之厚,以为物欲能够养生,反而伤害了自家的性命。可以说生,死之根。世人嗜味养生,什么都敢吃,鸟兽鱼虫,互相吞噬。世人希望通过美味佳肴,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谁见其寿呢。佛祖教授弟子,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以素食养生养性。当今世界慢慢回归素食,网传李嘉诚投资素食公司了。殊不知只有养性恢复本真,返璞归真,化为真人,入于不死不生,无生法忍之地,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道家陈传老祖睡功一睡三年,化为真人,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例子。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