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1.【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说大道朴且小。上章圣人老子教导君王要有自知自明,不对外争强好胜,而应当真的有志于与自己的欲望争强好胜。战胜自己的欲望,这才是真的强者。只有克服了自己的欲望,才能够止息干戈。如果有自知之明才能知道自己是大还是小,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可能会把大的看成小,把小的看成大。夜郎自大成为千古笑谈了。如果过于看低自己,也是不自知的。这一章就接着说说什么是小,什么是大的问题。后面的章节也有谈论图大于细,图难于易的。如果有这样一根管子,一头大而一头小。从大的这头看小的那头,可能就难看得精微。从小的这头看大的那头,可能亮度就不太够,也可以说属于无明,就难看到全体。如果从大道的角度来看器世界,就是从大看小,就可能没有那么精微了。西方的思维是研究的很精细,但是不知道整体是什么了。如果从器世界来看大道,就是从小看大,就不知道整体是什么了。如果能够有慧眼,也可以从小看大的,舀一瓢海水就知道海水是什么味道了。如果从井里看天,相当于从小看大,就难以看到整体了,以为天是方的呢。如果从天上看井里,就无法看得那么分明了。以管窥天可能就比较难看得清楚整体了,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每个人的自性算是小,但是却能够具足一切智慧。芥子能够容纳须弥山。大和小可能可以反覆的,见道之前看着大道是小的,但是见道之后看到的大道如此广大。
关于小和大有个夜郎自大的故事。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没有办法西进了,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这多少有点误解了这段历史,夜郎国君并没有觉得真的是自己很大,只是他真的不清楚大汉到底有多大。夜郎国君如果真不知道那就需要走出大山来看看就知道大汉到底有多大了。如果仅仅听别人的描述,也是很难说的清楚的。夜郎国君在深山的皇宫里,本来在皇宫里就很难了解到本国的真相了。国君如果要了解到什么情况,都需要听大臣的汇报。大臣说黑就是黑,大臣说白就是白,国君如何判断是非呢?国君如同人心,五官如同大臣,五官感受到的黑白告诉人心,可能这个黑并不是真的黑,这个白并不是真的白呢?世人不知道大道到底有多大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诋毁大道。
怀道之人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会好高骛远,不会光看着大的,不见小的。只需要修行自己的品德,我自芬芳蝴蝶自来。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从来没有见到注重个人修养而家里治理不好的,也从来未见家里都治理不好、不懂得为人处世而能够事业上有很好的成就,又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古人云:如果用一小家的私心来治理一个家族就很难治理好,如果用家族的私心来治理一乡也很难治理好,如果用一国争霸的私心来治理天下也很难治理好。需要用治理一乡的公心来治理一乡,用治理家族的公心来治理家族,用治理一国的公心来治理一国,用治理天下的圣人之心来治理天下。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若浮若沉,若有若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大道可左可右,可前可后,无所不可。大道广大无所不包,大道又微小无所不在。大道本来是整个一个大的,称之为朴。虽然叫这个朴的名字,可是实在也是没什么名字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的。散开了之后变为器了。大道散于万物,世间万事万物之中都能够体现道的斧凿痕迹。人为万物之灵,心为人之灵,只要反求诸己,发明其心性,就能够观大道的沉浮,随大道的左右。大道虽然若沉若浮,若有若无,可是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并非虚言。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所说的性就是自性的。在孟子生活的年代,天下评论性的人,未能真正明白和领悟本性,未有明心见性。大家在谈论本性的时候,大都只是根据本性的陈迹和后期养成的习惯解释它,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认为贪欲等是人的本性,这些仅仅是本性的陈迹而已,舍本而逐末了。这实在不是知性的根本,人们往往仅以利害推断本性,反而以利害为本性之本。世人应当效法大禹治水的方法,随顺水的本性。如果能够随顺人心性,减少欲望,也能够恢复本性。大道虽然虚无广泛,但是见心的本性,也能够窥得一番新天新地。
(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虽然虚空,但是却能生出万物来。无中生有,衍生出万事万物。然而万事万物也本是幻化所生,而不是本有。正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觉后空空无大千。世间万物本为一体,大道无垠如同浩瀚无垠的大海。大海因为风之缘而起波浪。波浪之上有浪花朵朵。而浪花又由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构成,但是大海、波浪、浪花和水珠等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海水组成。大海如同大道,世间的人如同波浪浪花,而人的心性如同晶莹剔透的水珠。世间的人们本是同根生,无论南北,每个人的心性都是一样的。
功成不名有。大道虽然有造物的功劳,但是却不占为己有。虽然有功劳,但是也不以功劳自夸。大道有恩于万物,但是并不责求回报。圣人有恩于世人,但是并不责求回报。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衍生出天地。上天降下甘露滋润万物。大地厚德载物。虽然大道恩养万物却并不想主宰它们,当它们的主人。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大道并不是要做万物的主,要万物向左就向左,向右就向右,大道不会这么做。
(3)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常无欲、可名于小。大道隐微难见,虽然施德于万物,但是却似乎看不到有什么美德,也没有什么名声。大道无为,似若微小。有时世人觉得做很小的善事并不算什么,但是却不知道做善事多了,命运会出现大的转变。宋朝的范仲淹,他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正是因为他念念为善,才能够做那么大的官。事情看似小,似可称之为小,但实则不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大道生万物。万物如同流水归于巨谷。万物都自然臣服于大道,大道并不会强制做万物的主人。大道不会做万物的主人,占有万物,并不责求于万物。大道在见道的人眼里就是大的,而在世人的眼里就是小的。小道在见道的人眼里是小的,而在世人的眼里可能就是大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叶子大还是泰山大呢?在见道的人眼里,泰山实在比叶子大很多。在世人的眼里,可能被叶子遮住了,这叶子就是物欲,可能只能隐约的看到泰山的一点点边角,只能称之为小了。人的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每个人的内心是够小的,可是却含有万法,不得不称之为大。比大海辽阔的是人的心灵。关于大小,有句古话:自大视细者不尽,自细视大者不明。大者,相对来说是佛法;小者,相对来说是儒家;中间,可以说是老庄。从佛法来看儒家学说,如同由大看小,似回向一说,并不能够看得非常的细致。从儒家看佛法,如同由小看大,被无明覆盖,如何能够看得清楚呢?西方的哲学思维,类似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学思维,分析的非常精细,由小看大,如何能够看得清楚。东方的哲学思维,比如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学,综合系统的从总体把握,由大看小,如何能够看得精微。东西方文化互为阴阳,西方为阳,东方为阴,互相补充,才能够完整。
(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怀道的人没有图世人任何的回报。不论事情大小,都帮助世人。虽然没有想着做什么大事,没有想着能够变得伟大,反而能够成其大。怀道的人在世上施行仁德,不想着自己怎么样从弱小变得强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天底下的老百姓能够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虽然没有权利,没有地位,没有金钱,但是万民敬仰,如同照亮浊世的明灯,历经几千几万年人们都不能够忘记。耶稣年纪轻轻三十多岁就被钉上十字架,一生都在很小的范围里言传身教。生命如此短暂,没有军队,没有权利,没有像样的安定的住所,没有金钱,但是如今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听到他传播的福音。周文王只是替天行道,在边陲小国广施仁义,使得天下的诸侯国万民归心。虽然说欲望小,也没有很强力的武力去征服别人,但是却得到了天下。虽然得到了天下,但是却能够容得下尧舜禹甚至商汤的后代,继续进行分封,不据为己有。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发现,不择手段地争夺,反而会失去。相反的,欲想取之,必先与之,付出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多。佛陀教导人们布施,布施财务、布施佛法等,去除人们的贪欲,培养人们的善心,正所谓付出越多,福慧资粮增加的越多。如果君主专务于大,岂能成其大呢?言外之教,也是非常的深切。
然而小或者大只是因物体的名相而说的,本无大无小。很多小的积累起来就变成大了。大的如果不断地削弱和分散就变成小了。如果没有对比,就无所谓大小。绿豆相对树叶来说,树叶大而绿豆小。树叶相对泰山来说,泰山大而树叶小。不能单单说树叶大或者树叶小,必然有对比才有大小。没有大就没有小。滇国大还是夜郎国大呢?大汉大还是滇国大呢?如果对比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可能夜郎国还是大国。人贵在自知之明,就不会把大的看成小的,把小的看成大的了,更不会自大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刚讲完万物自然宾服于大道,不需要任何的强制措施。江河也不需要堵截就自然流向了低洼的巨谷。财富不需要强制追求就能够流向了有福报的人。百姓如江河中的水,不需要教令就臣服于有道的君主。心念的流动如同江河中的水,不需要强制就能够臣服于一句佛号,入于静定了。上一章有一个自己的自字,这一章顺着这个意思,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自知,自胜等。由此可见这两章是很连贯的,并没有什么杂乱的感觉。教导世人以守道的要旨,直指人心。追求大道并不在它物,也不在他人,而在自身,在于自心。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就能够知道大道,这是不是很神奇呢?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上刻着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在特尔斐神庙,七位智者一起写下的共有600多条神谕,但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句。认识你自己这句似乎简单明了的话,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是天堂与大地相接的地方。人们可能打死也不会相信自心为最接近神明之处。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为什么先哲智者们会选择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神谕镂刻在神庙的墙上呢?难道大道至简,就真的如此的简单吗?透过字面的意思,必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只是人类被物质世界的表相束缚,未能够认识和体悟其真正的含义。
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可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对自己不了解造成的。人类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人们从镜子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一生从未见过的就是自己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得到一些启迪。古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的哲学家,这些圣人还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例如康德等。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庇比斯城的人民得罪了天神。天神震怒,在庇比斯城的土地上降下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女怪。她背上长着翅膀,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却是狮身。她向庇比斯城的过路人提出一个谜语:“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上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对于这个奥妙费解的谜语,过路人没有一个猜中的,全被斯芬克斯吃了。庇比斯城人陷入一片恐惧之中,随时都有被女妖吃掉的可能。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会见女妖,猜中了女妖的神秘奥妙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单从古希腊神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谜语并不难,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很容易想到,那么古希腊的先知们给我们留下的神话的深层的寓意是什么呢?人类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会被神话中的女妖吃掉。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方法探究世界的各种事物,唯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了解自身呢? 认识和了解人类自己对挽救人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如果能知人好恶可以称之为智。知人善用的人,可谓是能察贤愚,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把人识别清楚还是不容易的。曾国藩为此还有一本专门的书《冰鉴》。世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明于责人,必昧于责己,一般严苛的要求别人,却对自己很宽容。带兵打仗,身先士卒才能够激起将士的斗志。治国安民,君王应当作出表率,百姓和群臣当效仿。知人者,这是知于外。自知者,这是明于道。智者,虽然知人但是却不能做到知己,虽然能够知外但是却不能知内。明者,内外通明,既能做到知人也能够知己。
自知者明。如果人能自知善恶,能够反听无声,内视无形,可以称之为明。虽然知人者为智,不如自知者明。春秋时期,晋国曾经有个人叫谷雍,非常聪明。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指着一个人说他是小偷,抓起来审问,果然是盗贼。当时晋国正值饥荒年,国内盗贼猖獗。国君于是让他负责捕捉盗贼。大夫羊舌职知道后说,能够看到深水中鱼的人不详,能查出躲在暗处的人容易遭殃,谷雍死定了。此话说出去不过三天,谷雍就在郊外被数十名盗贼所杀。因此说聪明而明察秋毫的人离死很接近了,因为他喜欢议论人。见识广博而又明辨的人会危及自身的安危,因为他会揭发别人的缺点。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像苏格拉底和杨修等这样的人遭人嫉妒、得罪别人甚至连性命都不保。苏格拉低因为老是揭发聪明人的短处,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老子劝说孔子,去掉自身上的骄气和欲望,去除身上所谓的智能和学识,就近乎于道了。庄子是这样解释自知者明的,所谓能见能知者,并不是见人知人,而是自见自知而已,自己见到自己的自性而已;所谓能闻者,并不是听到别人,而是听到自己的心声而已。假使能够自见自闻,可谓是自知者明了。君主和贤臣都是见道的人,才能互相相知。世人所谓灵魂伴侣,双方都要回归认识自心,才能够称得上灵魂伴侣,如果一方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如何算得上灵魂伴侣呢?大家都要以道心为基准,如果是迁就讨好对方,与对方同好恶这顶多只能被称之为臭味相投,而不能称为知音。所谓曲高和寡,高山流水觅知音。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听听自身的声音,听凭自己的直觉去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心爱的恋人。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人者有力。世间凡足以胜别人的,有强力才能够获胜。但是强梁者必遇其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间竞争不断,反而突然杀出了个互联网金融。世间万事万物,一物降一物。再强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或者遇到他的克星。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不无道理。项羽是秦末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斩杀郡守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如三十六计中上屋抽梯计策一样,大破秦军,后来率军入关中,威震海内。但是后来被刘邦大军围困绝望的时候,留下了千古绝唱: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英雄和美人,宝马良驹,如此的凄美,震撼人心。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韩信打败自杀,年仅30岁。项羽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假使项羽如同曹操一样,经历赤壁之战的打败,仍能忍辱负重,厉兵秣马,卷土重来。即使项羽再强,也会遇到他的对手,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把他击败了。这也是柔弱胜刚强的一个例证。
自胜者强。胜人者,不如自胜者强。然而物欲对自性的伤伐,绝非敌国对本国的伤害可以比拟,虽然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国家而言,但是如果能够克服物欲,这算是真强。如果仅仅是克服敌国还不算是真强。物欲对真如自性的危害是非常的深的,如果能够克服物欲,就能够教导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克服物欲,就能够消灭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了。如果仅仅能够如同孙武、孙膑和吴起等那样能够力克敌国,虽然也是强者,但是远不如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强。能够消除自身的欲望和业障,证悟大道者,可谓是真强。如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慧能法师等都是真强者。君子圣人以和的态度待人处事,但是也不随波逐流,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造恶,这才是所谓的自强不息者。
知足者富。如果君主能够知足,不为物欲所束缚,就能够真正的富有了。如果世人能够知足,不是无限制的追求物欲,就能够富足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凡贪得无厌者,必然心里感到不满足。如果真的感到不知足,虽然尊为天子,身居高位,位高权重,美女财宝应有尽有,但是却想尽办法厚敛以殃民。夏桀和商纣王等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的君王。夏桀在位时,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夏国进一步衰落。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悔改,骄奢淫逸。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虽然贵为侯王,仍然不知道满足,看到别人的城池和土地就流口水,必务强兵而富国,不肯止息干戈,不肯马放南山。当然,必要的防务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为了拓展自己的疆土,而对外征伐不休,对内横征暴敛,那亦不足取。即使有金山银山,但是还是觉得不够多,欲望还是得不到满足,这样就虽富而不富了。
(3)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强行者有志。强志,好过于人,什么都喜欢争强好胜,甚至连口头上也一定要争得个输赢,此种人未为真的有志。只有强行于道德的人,才是真的有志。身体力行,对大道深信无疑,精进不断的人,为真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如果不失去自性的人就会长久了。如果失去道德的国家就会长久了。如果不失去道德的君主就会长久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论治国安民,当以道德为政,仁心爱民。譬如北辰,北极星一样,只要北极星安居自己的位置,守着天道,众星就会自然地围绕在它的周围。只要为人君者能够奉行道德仁义,就能够使万民安居乐业,使群臣百姓自然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四方来朝。你可曾见过北极星命令众星围绕着它吗?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本性。如果君主居其本性,施行仁政,就能够守道而安民。北辰之所,为虚空的大道。众生之所,为本性。孟子言“今之言性者,故而已矣”,是说在孟子之时,识先天本性之人如白昼的星星,非常的稀有。世人谈论的性,讲的只是后天之习惯,而非先天的本性。本性无有不善,而习性有善有不善。粗略言之,“故”即旧的所习。也可称之为“惯”。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性相同而不是相近。正如慧能法师说的,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四海之内,每个人的本性是一而不是二,是相同而不是相近。如果想要闻道,只需要反求诸己即可。
(4)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回归自性如同死了一回了,但是却并不是真的死了,就能够长寿无疆。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之前的小我已经瓦解,已经死去了。焕发出了新生,大我和大爱诞生了,这就能够长久了。大我为朴,小我为器,散朴可以为器。兵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就没有怨恶于天下,就能够长寿没有危险了。死,生之根。生,死之根。世人求生之厚,以为物欲能够养生,反而伤害了自家的性命。可以说生,死之根。世人嗜味养生,什么都敢吃,鸟兽鱼虫,互相吞噬。世人希望通过美味佳肴,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谁见其寿呢。佛祖教授弟子,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以素食养生养性。当今世界慢慢回归素食,网传李嘉诚投资素食公司了。殊不知只有养性恢复本真,返璞归真,化为真人,入于不死不生,无生法忍之地,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道家陈传老祖睡功一睡三年,化为真人,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例子。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1.【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老子劝诫世人要有自知之明,还有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不能被感官牵着走。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做到微弱的光明。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彻底的自知之明还是非常的难的。如何做到有微弱的光明呢?如果要关闭它,就先要张开它。如果要削弱它,就先使它强大。如果要废掉它,必然要先让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要先给予它。如果能够知道这些可以称之为微明。君主当守道无为,不能将国之利器明示于人,如果轻易的争强好胜,就会招来祸害。
甲兵为国的凶器,也是国的利器。这是世人可以看到的。然而国之利器有世人看不到的,就是大道。土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假如好战就会民生凋零。邦国虽然安定,如果喜欢战争就会有危险了。人少凋零了并非保全的方法,使得国家有危险了并非是抵御外寇的方法。甲兵不可以全部废除掉,也不可以经常使用。农闲时节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间,可以讲武练武,练习威仪。越王勾践在车上给怒蛙敬礼,就能鼓舞士气,成就霸业。徐偃王完全放弃武力,标榜仁德,国家很快就灭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越过练习不妄威仪,能够居安思危。徐偃王忘记了平时的战备,就有灾祸了。怀道的君主不轻易使用武力,即使是一开始统一天下的时候,也是兵不血刃,使用的怀柔政策,顺应民心。勾践轼怒蛙的故事,是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这只蛙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表示对这只怒蛙的敬意。据说从此之后,他的军队逢战则怒,人人奋勇,终于打败强大的吴军。西周的时候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后来败逃。徐偃王临终说:“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因此,武力仅是除暴安良的利器,但是不可轻易使用,但是也不能够全免,否则只能是纵人作恶。
什么是微明呢?什么是高明呢?什么是精明呢?胜极了必衰,阳极了必阴。阴阳本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有太阳,也有太阴(月亮)。这是宇宙间盈缺消长,循环往复的公例。大到天下的国家,兴衰成败,小到一事一物,没有逃出去的。所以极强盛的时候,就是极衰弱的起点。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老子称为微明,这道理真是极精微又极明的。这里谈到微明,下面试着讲讲高明和精明。有智慧就是明,聪明并不等智慧。古代豪杰动不动就称英雄,这个英就是明的意思。世人只能看到近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可是圣人能够看得比较远,就可以称之为高明。世人只能看到粗的,圣人能够看到细微之处,可以称之为精明。高明的人,譬如在室内看到的就有限制了,我们在这个火宅内如何看得远呢?只有登上楼阁就能够看得远了,登山就能够看得更远了。精明的人,譬如最小的物体,只有用显微镜去照它,就能够放大好多倍。精明又如粗糙的大米,如果去掉粗糠,又不断地打磨,就能够精白绝伦了。世人的心就像这粗糙的大米,如果能够把业障和污垢去除,就能够照天照地了。如果我们回归本心,就会摆脱无明,获得真正的智慧,就不仅仅是微明了。体悟大道,能够看清大道的方向,就像在暗室中看到了一丝亮光,这一丝亮光也不简单,能够带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指引了方向。如果没有智慧之光,我们人类生活在一片无明,生活在几千年,几万年的黑暗当中,一智能除万年愚,一烛能除室内的黑暗。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如果要闭合,必然会开张。如果要走向弱小,就必然会让它强大。如果要废弃它,就必然要先使它兴盛。如果要夺去它,就必然要先给予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难料也是互相转化的。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势极则反。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阴阳变化,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规律。反而月亮本无圆无缺,现代的科学已经知道月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圆的,只是由于围绕地球旋转,被遮住部分大小不同变化而已。人本无生无死,也只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而已。日之将昃,必盛赫。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必然会异常火红。月之将缺,必极盈。月盈则亏,满月之后就将变缺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烛将要熄灭之前,必然会炽热明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会回光返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周朝衰微之后,诸侯群起,春秋战国战乱纷仍;秦始皇扫清六合,灭六国,统一中国;楚汉相争,刘邦得胜,建立大汉王朝;汉朝末年,枭雄并起,而后三国鼎立;经历战乱又归一统于晋。如此看来,人类的历史,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也是自然之势。当今世界,文化自然分化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东方代表阴,隐约难见。西方代表阳,比较明显。西方人讲二十一世纪如果要寻找健康到东方去。人的大脑可以划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为阳是今生脑,右脑为阴是祖先脑。祖先脑中记录了祖祖辈辈的遗传信息。东方中华文明凝聚了所有的精华,世界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经预言,文明的重心从西方移到东方。
(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柔弱胜过刚强。前面几句话已经讲了,如果要削弱它,必然使它强大。如果要夺去它,必然要先给它。如果要废弃它,必然使它先兴盛。如果已经处于刚强的位置,就会被削弱了,就要被废弃了,就要被夺去了。柔弱胜刚强,渊为鱼的利处。如果鱼儿跳龙门,争强好胜,不在水里面好好呆着,到岸上来,就会死去。水是柔弱之乡,鱼的长久之所。如果不小心浮出水面,可能会被鱼鹰叼走。鱼不可脱于渊,但可潜形而不可脱,脱就会有危险了,成为世人的囊肿之物。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甲是邦国的利器,不能轻易示人,否则就容易招来祸害。世人不知道真正的国之利器在于大道,在于怀道之君,在于辅佐君主的怀道之臣。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百废待兴,虽然北胡人要进犯中原,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马上就发兵,而是等待到唐朝鼎盛了再一举将平定北胡。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也是对吕后非常的不敬,但是汉朝非常的隐忍,经过窦太后的黄老之学治理,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由汉武帝一举消灭匈奴。柔弱为女人的利器,女人的眼泪和柔情,能够让多少英雄豪杰折服。可是此等利器可不能轻易示人。虞姬的柔情反而成为项羽的负担了。项羽垓下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而亡。如果项羽像赤壁之战战败后的曹操,亦或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胜败还未定呢。蒲松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世间人看此章,可能都认为老子用机智,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而已,并不是世人的智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