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三十九章 万法归一
详细内容

第三十九章 万法归一

时间:2020-02-07     人气:1153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

第三十九章 万法归一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2.【注解】

前面的章节提到道德为树根和树干,而仁义礼智信为枝叶。前识为华,而智慧为实。由大道衍生出了枝叶。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返璞归真,回归到一。复杂的以简单的为基础,高贵的以卑贱的为基础。虽然为简单,但是却不是真的简单。虽然是卑贱,但是并不是真的卑贱。世人可能看简单的成复杂的,看高贵的为卑贱的。世人以为一是简单的,以为一是卑贱的。然而是不是这样的呢?苹果公司把手机做到只有一个键是不是简单呢?客户使用是简单了,但是做到只有一却是不简单的。如果没有组成战车的一个一个的部件,就没有驰骋疆场的战车了。组成了战车之后,这一个一个部件似乎又消失在世人的眼里了。如果没有一个一个的原子,就没有世间的万物了。原子组成了万物之后,世人眼里只有万物了,就没有原子了。回归于一,无事不办了。如果能够制心一处,就能够入于静定了。如果真的做到专心致志的念一句佛号,入于静定,很多事情就可以解决了。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都会让他们有了分别心了,三个和尚就没有水喝了。此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守一的修道方法,君主守一的治国方法。


亚当和夏娃本来很快乐的生活在伊甸园里,只因为吃了禁果才被驱赶出了伊甸园,并有了原罪。未吃禁果之前,他们是懵懂守一的。禁果是长在知善恶树上的果子。难道知道善恶很重要吗?甚至是原罪吗?基督教说的原罪,施洗就是要把原罪洗干净,把心洗干净的。这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业障,上善若水,用上善来清洗内心的尘垢。上善若水有两层意思,水之德为上善,上善如同干净的水一样洗干净内心的尘垢。知善恶是有分别心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不会有善恶的区别。有善恶的分别心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善恶分别心,而是归于一,就没有痛苦了。世人知道贵贱的区别,就会追求贵的,不要贱的,甚至为了财富珠宝而铤而走险,产生偷盗和杀戮的行为。世人知道贤的,崇尚贤人君子,就会鄙视小人,增长人们的嗔恨心,人们会刻意追求成为贤人君子,可能会成为伪君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知道善恶,也许是恶的开始。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不守一是愚昧的开始。佛家有不二法门,也有分别心的说法,也有一字禅的公案。没有善没有恶是心的体,心本来也是一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然而心并没有有形有相的体,也并不是绝对的无。有善有恶是意动了,意动了就心猿意马了,不断地有妄想杂念了。知善知恶这是良知,每个人本来都有这种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覆盖了,就逐渐失去了这种本能。做善事去除恶习就是古圣先贤说的格物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起心动念有恶那就修正它,言语造恶就修正它,行为造恶就修正它。


虽然是一,但是一中含有阴阳。一分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每个卦里都有阴阳。这是大道生天地万物的规律。不能小看太初的一,大树不能小看太初的种子。修道不能看修善的种子。圣人说法就是播种法种在世人的心田里,如果遇见缘分就会发芽了。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昔之得一者。古始之道,大道守一。一看似简单,但是大道生一,一就衍生出了德仁义礼智信。一为道的体。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可是大道的体没有任何的形象,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的。人们返本归元,就好像爬山一样,道路有很多条,法门有八万四千。假如只是在挑拣法门、道路,只是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但假如一门深入就能够一路直走到家。不管做什么都贵在于专一,三字经中说到教之道,贵以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持之以恒,十年磨一剑。只要不停地走,总有一天能够走到家的。如果不走,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走,那就不行了。


天得一以清。天下一切有为法,莫不以大道为本。天地万物,都以道体而为本。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天得一日月星辰运转分毫不差,春夏秋冬四时推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有天气,人有人气,社稷也有气数。如果社稷的气数已尽,天象也会有所显现。如果社稷的气数很旺,天象也会对应的。汉武帝曾经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果百姓的怨气比较多,社稷的气就不太顺。体现在天象上,天就不得一,天就不清。如果人的气逆,气不顺有怨气,身体就可能会失去健康了。中医讲究天地人,这几句分别讲天地人的。天在中医中也是非常讲究的,要顺应天时。一年四季是不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地得一以宁。大道生天地。大道中含有阴阳。就像白光看似只有一种光,但却含有阴阳。天地和人是有感应的。如果地球上的人们做的善事比较多,天就得一,地也得一。大地就太平无事,如果天怒人怨的时候,可能大地就不得安宁了,也就要动了。周幽王初立的时侯,周朝社会动荡不安,关中又连续发生强烈的地震,于是就有人惊呼周朝要灭亡了。也就是这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天地人是有感应的,唐山大地震后的四十五天,真命天子毛泽东与世长辞。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日食地震频繁,这也有天人感应了。就连女人的月事都和月亮的潮汐有关,如果月亮盈缺的周期是一周,女人的月事可能就会缩短成一周了。


神得一以灵。人讲精气神,凝神能够聚气,如果精神守一就能够入于静定,气血就旺盛了。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天水流下百刻,循环五十周,共计八百一十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使得精神归于一,入于静定了。


谷得一以盈。空谷如果得一就能够盈满。大海在充满海水之前就是巨谷。江河无不归于大海。万物无不宾服于大道。世人无不臣服于明君。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经过一条河流的时候,看到河面上漂浮的木块,跟弟子们说法。我们每个人就像河流中漂浮的木块,只要顺着河流进行漂浮,如果不是中途被人捡起来,或者被河洲卡住不往下漂流,最终总有一天会回归大海的。


万物得一以生。大树是从一粒种子长成的。心如同一粒种子,可以生万法。一是基础,但是如果不积累一,就无以生万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俗话讲,一天挣一文钱,胜却床头攒一堆。如果不坚持挣钱,即是家财万贯,也会坐吃山空的。哈佛大学教给人们一个简单的储蓄的原则,该学校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人也并非自己创立企业致富,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工作。但是他们会坚持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性的进行储蓄,积少成多,绝大多数学生因此而受益。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至中至正。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入于静定,清心寡欲,天下将自正。天下只能有一个君主,如果有两个天下就大乱了。君主的心如果守一不乱,决策就是英明的而不是昏乱的。少林寺有著名的一指禅武功,但是最初的一指禅却是和禅宗的故事有关。中国禅宗“一指禅”故事: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有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2)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


其致之。致诫的意思,接下来圣人老子劝诫以下的五件事情。


天无以清、将恐裂。接下来又解释说,天不得此,将恐分裂而不能圆覆于上。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不得此,将恐发动而不能宁载于下。凡是世上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征兆,可能会发生大的地动。如果发生了大的地动,君主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大道。


神无以灵、将恐歇。人不得此,将恐生机休歇,而不能子子孙孙而无穷,延续后世。如果神不能静定,妄想纷飞,身体可能就会休歇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谷不得此,恐怕将会枯竭了。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若不得此,将恐绝灭而无有。如果连一的种子都没有了,如何能够生出万物呢。


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侯王若不得此,将恐不能安稳居其贵高的位置。如果侯王不能守正,如何能够辟邪呢?如果侯王被物欲所遮蔽,就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如果侯王对臣民取之无度,身居高位就危险了,可能就担心掉下来了。如果石头放在地上可能就没有什么危险,放在高处不注意掉下来就麻烦了。这几句前面是排比,老子最想说的,最想强调的是,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颠蹶这一句。老子苦口婆心,希望侯王给天下百姓安宁的生活,止息战争。老子劝诫人君应当体道无为而治。劝诫侯王,如果希望保持尊贵的位置,需要以薄贱为本。因为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存在,才有侯王存在的基础。人们常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侯王若舟。历代仁人圣君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历史上许多君王失道,不能够体恤民情,民不聊生,就容易失去天下。论语上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两位先人都是为了百姓,一心关心百姓,才有了天下。舜曾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帝也曾到黄河之滨学习制陶。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窑的过程很不科学,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用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食物。舜到陶场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熟悉生产流程,研究改进办法,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赢得了成功。陶场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舜有美德,后来被尧立为天子。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在洗头的时候,如果有贤人来求见,周公就会马上抓住湿漉漉的头发见他;在吃饭的时候,马上吐出来,去见白屋。白屋是寒士的意思,周公礼贤下士,怕失去有才学的人才。


(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里老子劝诫后世君王能够效法以前圣明的君主,一切为百姓着想,一心为公。这里贱并无贬义,上善若水,水常处低下。而且侯王不得此道,而身处贵高之位,将恐颠蹶。岂不以下为基本。因此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侯王往往喜欢自称,孤,寡和不谷,这三个称谓,都是贱者的称呼。孤是一,寡也是一,不谷也是一,侯王符合大道就守一。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就能够长久了。在世人眼里高的就是低的,低的就是高的。世人以为大道低,而礼法很严厉是高。但是圣人以大道为高,以礼法为低。大树的树根属于黑暗的地方,属于低下的地方,世人可能看不起,然而没有树根如何有美丽的花和甜美的果实呢?侯王如果要为人上人,首先要为人下人。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而侯王这样来谦下的称呼自己,其意岂不是以贱为本吗。之所以这样称呼自己,就是为了时时提醒君王忘掉贵高的名,而体道守一。侯王所以贵高,是因为百官各司其职,共同为侯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心所以为王,是因为五官各司其职,供养自己的肉身,而不扰乱自心。侯王面对百官来讲,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官各司其职,各安一方。百官面对百姓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姓休养生息。若指百官之用,而各有所事。到了人君这里,无所用其事。所谓臣道有为,而君道无为。


(5)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故致数车、无车。譬如轮辐衡轭,聚会在一起而成为车。车作为整体是为一,如果分开了就会是许多构成车的部件。车的不同的部件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不能说轮子比其它的更重要。座位可能比轮子高一些,但是座位并不比轮子高贵,轮子也并不比座位低贱。在一个国家当中,君臣百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如果把一个国家分开,就有了君主、大臣和百姓,就有了忠臣和佞臣,也有了贤臣和小人。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可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说到车,和一也是有关系的,逻辑很顺的。车似侯王,轮辐衡轭各个部件如同百官,各司其所。如果许多的部件装成一辆车,就有了车,世人就忘记了部件的存在了。如果把车散开了,变成很多的部件了,世人就只记得部件了,就不记得车了。散朴为器,车可以代表朴,车的部件可以代表器。大道生成万物后,世人只是看到了万物而不知道大道了。心为人之主,人身体各个部位各司其职。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因此圣人劝诫侯王说不可把自己看待琭琭如玉那么贵重,视物、百官或者百姓落落如石那么低贱。世人如果没有贵玉贱石的分别心,就能够守道,就能够守一。万物并没有变化,而是人心发生了变化。一心可以分化出七情六欲。并不是玉本身就贵,而是人心以它为贵。并不是石头本身就便宜,而是人心以它为便宜。心如果清净守一,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了。琭琭是少的意思。落落是多的意思。玉石少因此显得珍贵,石头多就显得低贱。假如君王能够忘却贵贱的分别,人人都为我用。岂不是无用为大用。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