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四十七章 自知天下
详细内容

第四十七章 自知天下

时间:2020-02-07     人气:1122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 自知天下

1.【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注解】

此章继续阐述知足之足,其实自性之中自然能够知天下,自性之中自然见天道。既然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天下,既然不用打开窗户,就能够见到天道。就没有必要有为多欲了,如果欲望多了反而看不到大道了。如果走得太远了,可能就知道的越少了。小道上可能有一些别致的美景,可以远远观望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在小道上走得太远了,可能就会陷入泥泞了。圣人坐地而知道天下事。星空中的星星如果取追寻可能很难追寻得到,只需要坐地待天时,就会出现在头顶的星空中。


诸葛武侯足不出户而知三分天下。诸葛亮为怀道的高人,自性之中有大智慧,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了。怀道的人如果没有遇见贤君,宁愿老死也不会出来做官的。不如隐居山林,修身养性,等待时机。世人都认为孔夫子运气不好,没有能够获得好的前途,而苏秦张仪却得到了好的机会。殊不知,有大智慧的贤才,其志向不同,在于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怎么能够为了名利而不顾天下道义呢?这是作为大丈夫的一种耻辱。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为隐居的高人。水镜先生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怀道的人谨小慎微知晓其中的厉害,也难怪老子会告诫孔子切勿在背后议人是非。水镜先生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概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从此出。其实,水镜先生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


足不出户,就知天下。这是因为识得天机,见得天道。天下的聚散气数有一定的渊源,然而似乎世人看不见什么踪迹,这可谓是天机了。怀道的人识得天机,就能够懂得社稷的兴衰了。黄帝识得天机而能够顺承天命而登云天。商汤和周武王得见天机而称王天下。春秋五霸虽不见天机,然而时局对他们有利而称霸天下。找到符合天道的真命天子要难的多,每个世代都有见道的贤臣。此道不可轻用,姜太公到了九十岁都没有遇见明主,并不是他到了九十岁才见天机,而是在审查是否遇见明主。正是由于黄帝、汤武上承天命,才能够有那样的成就,这些并不是出外游学有多远,而是自性中本有的智慧启发出来了。但是天道不能够轻易使用,要遇到贤明的君主才能推行于天下。


如果见道了就能足不出户而治天下事了。然而如何见道呢?世人寻道,不用外求。人们知道很有名的一句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者和前面两句。作者是南宋的夏元鼎,他很喜欢阴符经。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是:崆峒访道屈尊乎,万卷丹书看转愚。看完万卷丹经之后,自嘲说转愚,这是大智慧,并不是愚。唐末真人谭子曾写道: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辛弃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诗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前面两首为载道之言。有句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神仙指路。


世人往往认为走的越远可能知道的就越多,正所谓见多识广了。这里圣人老子却说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朱熹的理学教世人格物致知,把万事万物一件一件的搞清楚了,就能够见道了。也就是说,如果要见道,就需要博闻广记,要一本一本的埋头书本中苦读。王阳明年轻时受其影响,打算格物致知,首先选的目标是格竹子。王阳明和他的学友,七天七夜面对竹子冥思苦想,最终两人都病倒了。直至王阳明到贵州静思,才顿悟并非格物而致知,而是自己把方向给搞反了,而是反求诸己格心。在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的第一句神谕,就是认识你自己。难道我们果真不认识我们自己吗?难道我们不能受庄周梦蝶,佛陀梦中说梦譬喻的启示吗?茶陵郁禅师有一首开悟的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开悟的悟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吾,也就是明白我的心,明心见性。我们每个人有一颗真心,像明珠一样明亮,上面覆盖着层层的冰雪。我们肉眼看不到明珠在哪里。假使有个高人能够看到明珠微弱的光芒,指示我们明珠的方向。我们不停的清扫和擦拭,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微弱的光芒。看到这一丝的微弱的真理之光,就代表着明心见性了。有缘看到的心性的光芒,如同惊鸿一瞥,终身难忘了。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了,只要朝着那个方向不停的努力,就能够取到明珠,到达我们心中的彼岸。高僧大德为了启发我们认识自己的心性,喜欢用生锈的铜镜,摩尼宝珠等来譬喻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妙明真心。我们人人本有具足一颗明珠,为什么含藏不现?因为生活中的爱执尘埃蒙蔽了它的清明,透过生命烈火的淬炼,去除层层的覆盖,才能够尘埃尽净,重现自性的智慧之光。


牛津大学的书签上写着句名言:“Why study? The more I study,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 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这个学校诞生了诗人雪莱,这句名言不知道是何人所写。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学习了很多知识就有真正的智慧吗?剑桥大学的学生送给母校一个特别的礼物,现在悬挂在剑桥大学展示。那是一个很大的闹钟,上面有一只巨大的蚂蚱,蚂蚱没跳一次,就用爪子拨动,代表着时间过去一秒钟。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岁月的流逝也是非常的无情的。我们无需到老才明白人生的苦,人身的难得,佛法难值。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每个人本性自足。天下虽然大,可足不出户而知。孔子曾经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多方面学习并且把内容都记下来的人吗?子贡回答说: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一,几近于道,孔子明心性,做学问可以一以贯之。如果见道了,就能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了。


不窥牖、见天道。不用从窗户里瞅,就看见天道了。不必要往外看,如果看了可能还会受到误导了。如果从井中看天空,可能会觉得天空是方的。我们通常看到彩虹只是看到一个弧形,然而如果从高空看彩虹是圆满的。我们的古人看月亮时盈时缺,不知有多少的感慨,留下了许多的诗词。然而许多古人都被蒙蔽了,月亮从来都没有缺过,都是一整个圆球。心性被物欲遮蔽是真正的盲了,看不见并不代表着盲。天道虽然隐微难见,禅径幽幽,荒草覆盖,但也可以不窥牖而见道。怀道的人私欲净尽,没有一丝一毫的障蔽。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道是不断地衍生出万事万物的。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沿着小道越走越远,按理说沿途的风景看到就越多,怎么会知道的越少呢?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了。这里圣人老子劝诫世人,所说的都是真的,并不是假话。假使尘世的众生,沉迷物欲,向外驰求。可能就会利令智昏,离自己的自性越来越远了。物欲遮蔽了自性,知道的就少了。人们离家越来越远,情尘日厚,尘厚而心越来越暗。苏秦一开始周游列国,散尽家财,不如在家闭门研读《阴符经》而有所得。苏秦不顾家人反对,变卖所有家产,遨游列国。然而数年之后,散尽家财,只得回家,一家老小都怪他。绝望之余,想起师父鬼谷子临别赠言说,如果游说不如意,只需要把阴符一书熟读,就会有所进益了。于是他闭关研读,头悬梁,锥刺股,如此一年,在阴符中有悟。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绩。不管是通过《阴符经》,抑或是参话头,公案等方式顿悟发明本心就能够一通百通,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


(2)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前面说了圣人能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走的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里说圣人不行走就能够知道了。并不是走的越远,就知道的越多。并不是研究外物研究越清楚,就越能见道。西方的哲学倾向于分析研究现象界。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人们想了解上帝的精神,只要把上帝的杰作。世间万事万物研究清楚就能够知道上帝的意志了。直接读圣经研究神学,亲近上帝和研究上帝的作品都是一样的,都是追求真理。西方人这种分析研究的精神有点类似朱熹的格物致知。南宋时期,在鹅湖寺举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首开书院会讲的先河。双方辩论的焦点是如何教人。当论及如何教人的时候,朱熹的意思是使得学生博览群书之后而获得真知。然而陆九渊则完全相反,声称先最紧要的是发明人的本心,然后再让学生博览群书。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穷尽事物之理。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心明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掉遮蔽自性的尘垢,也就什么都知道了。陆九渊反对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欢而散,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三天,陆九渊一方略占上风。陆九渊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和禅宗一脉相承。人们只要发明本心,明心见性,即可一通百通,一经通一切经通。圣人已经见道,感而遂通天下。


不见而名。名和明古时通用,老子用作明而非名。不必亲眼见到万事万物,也能够明了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怀道的人由小知大,一叶知秋,察内知外。怀道的人不上天,不入渊,而能知天地,正是他们以心读的缘故。无字天书,圣人用心读才能够读懂。


不为而成。不需要做什么就能够成就了。有时可能做得多了反而没有成就了。一杯浑浊的水,如果什么都不做,只需要放在那里,慢慢就会变的清澈了。如果一直都拿一支筷子搅动,反而就还是浑浊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可以不言而化,可以不为而成。苍穹是很高的,星辰是很遥远的,如果要追求它们,无论如何也很难触碰得到的。无论接多长的梯子都很难够得着。然而只需要坐在那里等,日月星辰不断地变化,时机到了就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了。明了心性自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观人情。知道即知万物的本源。一切万物不求知而自知。不然如果要从枝叶上求,就是研究上万万年,费上无量的精神,毕生的精力,也研究不出所以然来。探求万物的本源,只须发明本心,发挥慧根即可。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