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1.【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2.【注解】
此章承前面几章的意思,阐述不知止足的危害。前面讲争强好胜,作强梁欺压百姓不会长久。如果争强好胜就会兵戎相见了。世人本性具足一切,还有什么需要向外求的呢?不求的自给自足,才能常足。老子劝诫世人说清净无为之益,多欲有为之害,人君当以知足自守。
天下有道的时候,天子上承天命,下抚黎民。天人是感应的,人间民怨少,朝廷的气数就长,天气也就顺了。马儿只能是作为交通工具了,马放南山了,不再作为征战的工具了。在天下失道的时候,天下纷争,人们纷纷把马训练成战马,用于战争。然而归根结底战争的根源还是是否合乎天道人心,君主是否贤明清心寡欲,是否知道止足。
世人只知道为了利益而争斗,然而不知道这些争斗的危害。有个关于吴王阖闾的故事。吴王阖闾想要征讨楚国,他的侍从官为了劝谏,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蝉在一边鸣叫,一边喝着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蝉身后,它缩着身子紧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旁也想要吃它,黄雀正想要伸长嘴巴去叼螳螂,却没有料到树下有个人拿着弹弓要射杀它。”吴王阖闾受到启发就放弃了讨伐楚国的计划。周初中土有八百多个诸侯国,东周时候各国互相竞争,劣弱的被优强的吞灭了,就渐渐的剩下了数十国,又渐渐的只剩下了七国,末后只留下了强秦一国。冤冤相报何时了,秦国统一的过程中杀戮过多,气数也不会长久的。被吞灭的各国不肯甘心,又共起将秦家灭了。后来又有汉高祖与民约法三章,除了一切苛法,才熄灭了天下的战争。不然要竞争不休,我中土不早没人了吗?
不光是人在争斗,动物界也在不停争斗和互相吞噬。佛陀小时候跟父亲净饭王到郊外参加春祭典礼。在田边小悉达多太子看到农夫在犁田,泥土被翻起时,悉达多留意到一些虫和小生物也同时被割到。当小虫在土里蜷曲着的时候,鸟儿立刻就从空中飞下来用尖尖的嘴巴把它衔走。跟着,悉达多又看到一只巨鸟滑翔而下,迅速地把小鸟控制在它的利爪下。小悉达多太子问母亲:“母亲,念诵佛罗门经典也帮不了小虫和鸟儿啊。”动物界和人类之间的吞噬、互相残杀由来已久。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少人误解了它的意思。达尔文如今还在大英博物馆中凝视着这个世界。他虽然没有来过中土,但是却始终对这个遥远的国度礼遇有加。现在世人一提起达尔文物竞天择就会想到弱肉强食。然而这个是达尔文的本意吗?这未免是太冷血太残酷了点吧。物竞天择这里也是说万物之间会有个竞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上天来选择。上天根据什么来选择呢?根据是否合乎天道。世人作恶事就会有报应,天可能就会收了去。如果做善事就会多子多福,长命百岁。如果两个家族放在两百年的跨度里来进行对比,做善事的家族会可能会人丁兴旺,自然就是上天的选择了。做善事也涉及到要帮助弱者。如果曲解了物竞天择,崇尚弱肉强食,并为发动战争,引发争斗找到合理的说辞。
我们处在娑婆世界,有机会通过修行摆脱历劫以来的无明。不管是小虫、鸟儿、巨鸟、蝉、螳螂、黄雀还是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管什么肤色什么种族,不管什么宗教信仰,不管男女老幼,都是和谐的一家人,这是几千年来高僧大德、志士仁人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现在我们对猪进行无休止的杀戮,但是人类可曾想过,我们现在也在进化中,猪也在不断地进化当中。经历了几百万年之后,可能猪的智商就会进化成现在人差不多了,那么猪人们回想起它们的苦难的岁月就会痛苦万分的,潜意识中永远都无法磨灭。我们人类也有痛苦之身,由远古海洋里面的一条鱼不断地进化而来,其中充满了变数和生死考验。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兵甲和战马不用。战马只是用来粪田而已。上古的时候有道的君主,清净无欲无为,很少骚扰百姓。千里马虽然能够走到千里之外,但是如果不是有人骑着它,它也不会自己跑到千里之外。如果没有世人的欲望驱使,战马只是农用而已。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失去大道的时候,世道混乱,战马就会在郊外兴起了。君主就会挑选能征善战的士兵,挑选善于奔跑打仗的战马,打造坚硬锋利的兵器了。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可是到了老子的年代,世衰道微,缺少了贤明的君主,诸侯暴乱。可以想象当时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谁都不服谁,大家都想争强好胜,兼并对方的城池,掠夺对方的财物。这样战争和杀戮不断。周武王灭商后,以礼治国,打开矩桥粮仓、解露台安抚百姓,天下太平。武王也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收枪入库,华山脚下放马,果木林里放牛了。
(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莫大于可欲。天下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追求物欲了。如果君主追求物欲,被物欲遮蔽了,就会背道而驰了。如果君主减少物欲,不会被物欲遮蔽,大道就会行于天下了。究其根源,天下有没有兵戈战事,还是在于人的欲望。戎马生于郊外,以致战祸连连,民不聊生。这没有别的什么原因,都是贪欲造成的,这也是不知足,不知止的过错。
祸莫大于不知足。天下最大的灾祸,莫不过于不知足了。如果世人在物欲前面不知道止步,不知道满足,就会危险了。小路上可能会有一些很好的风景,不妨看一看,但是如果在小路上走的远了,可能就会陷于泥泞和危险了。名利可能还真是好东西,可以远远看看就够了。利益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就够了,如果在追求名利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是不择手段的话,就会陷入泥泞和危险了。正所谓欲壑难平,人们只能是像夸父追日一样,渴死在路上。
咎莫大于欲得。天底下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想得到名利了。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自舍就能够自益。如果自益就会自舍,也就会失去了。如果想得到王位就更是危险了。王位代表着天子之位,这是上天的旨意,不是武力可以取胜的。世人尔虞我诈,杀生伤害自性,败乱人伦。以至君臣父子,都失其本分,这些都是追求物欲的罪过。为了争夺帝王的位子,父子兄弟反目,互相仇杀。齐桓公有三位夫人,但都没有儿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宠幸的妾,其中地位等同于夫人的就有六个。易牙受到桓公的宠幸,答应立无诡为太子。管仲死后,五位公子都要求立为太子。桓公死后,五公子各自结党要求立为太子,互相攻战,以致宫中无人,也没有人敢去把桓公装尸入棺。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爬满虫以致爬到门外。直到无诡即位,才装棺并向各国报丧。齐国的公子互相争斗,兄弟互相残杀,大家都两败俱伤,祸国殃民。败国亡家,覆宗灭族之祸,都是不知道止足的缘故了。有句俗话说得好,知足常乐。由于不知足,凡见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必欲得到它。然而欲得到名利的心,是众罪大祸的根本。
(3)故知足之足、常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因此只有知晓自性自足的人才能常足。只有具备一颗自足的心的怀道的人才能常足。欲得的原因是心不知足。如果不知足的在于心,何日能够知足呢?正所谓欲壑难平,如何能够填充无止境的欲望呢。世人贪得无厌,不知道停止,没有止步的时候了。然而自性之中具足一切,不需要增加一分,也不需要减少一分。天子召圆通讷禅师入京,但禅师称病不起。禅师知足知止。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果有了大的名声可能就意味着危险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可能一点都不假。树木长大了,就会面临被人砍伐的危险。如果树木还小的时候,长歪了一点,人们还会帮忙扶持一把。禅师生平知足,不为名利所累。如果内心不知足,何日能够满足得了呢?武则天曾经召见慧能大师,但慧能大师也是避而不见,在南华禅寺终老。禅师们大都淡泊无欲无求,生活简朴,不攀名附贵,与居士达官相交只为道业。如果能够做到没有物欲的心,就能够做到常足。自性之中能够自足,这是真根。自性之中本自清净。自性之总本自具足一切。世人往往骑驴找驴,怀里揣着无上的珍宝却到处向外求,而不知止足。世人往往笑话买椟还珠的人,可是不曾想自己可能正是这样的人呢?我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无比珍贵的宝珠,只是追求装宝珠的外壳而已。岂不知装宝珠的外壳只是一副臭皮囊而已。
第四十五章 清净为正
1.【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2.【注解】
前面的章节讲完怀道的君主行不言之教化,无为之益。怀道的君主在物欲面前知道止足。这一章顺着这个意思继续劝诫君主应当无为清净而让天下自然净化。前面的章节也讲到君主守道万民自然臣服。大道使得万物自然宾服感化。君王清心寡欲,天下将自正。人心不求物欲,就会六根清净。
前面有一个章节专门用了一个排比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就大圆满的似乎还欠缺什么。天上圆圆的月亮似乎看着还缺了一点什么。大盈满的似乎是空虚的。大直的似乎还是弯曲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星球周围的空间被弯曲了,只是世人看不见。弯曲的世人把它看成直的了。大巧妙的看似很笨拙似的,大道有大巧,能够创造出这么完美的天地万物,可是似乎很笨拙似地。擅长于辩论的似乎很木讷,不善于言语似地。安静到了极点的,似乎是躁动的。凡是大有作为的,都似乎不着迹象,反如无所为。就像孔子集群圣的大成,是大有成就了,反说述而不作,像没有成就。
君主守大道静定百姓将自然感化。万物宾服于大道。臣民臣服于有德之君主。君主应当守大道而弃小道。虽然只是山间或者草原上的小道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如果迷恋于景色越走越远恐怕就会有泥泞了,正因为这样,怀道的人可以远观小道,但是不会迷恋于小道。大道有无用的大用。小道代指世间的工巧百艺。如果对于音乐比较喜欢,也可以调理性情,如果喜欢靡靡之音,丧失了自己的本心了,就恐怕掉进泥泞中去了。当今世界科学家们不断地在小道上走的越来越远,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古代无所比拟的。可是越走越远可能就越走越偏了,陷入了泥泞了。世人一味的崇尚科学,可能到了迷信的程度了。世人可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了,可以搞转基因,可以搞克隆了。但是这些恐怕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小道毕竟是小道,可能看不清楚大道的情况。但是小道并不是没有用,而是有其用处,要适当而已,不能走的太远。君子儒是先德行,后小道。小人儒是先小道,后德行,甚至缺失德行培养。孔子并非不重视技能,相反的他自己本身也很多才多艺。
大成就和大圆满的人似乎还存在着欠缺似的。我们从小的教育里面知道牛顿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专研的精神也是很专一的,甚至会忘记了许多生活的事情。但是说牛顿晚年研究神学去了。这么说可能不是那么客观的,牛顿一直都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是神学院办的,正如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佛学院。牛顿无疑是个伟人,似乎又是欠缺的,他家境不好,父亲不识字早死了。牛顿是个早产儿,牛顿终身未娶,也没有任何的后代。牛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许多人的攻击。牛顿在晚年写下:“不管任何环境下,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以及最大诫命:爱人如己。”牛顿用棱镜把上帝之光进行分解了,让世人看到了一可以生出很多,白光可以分成五色。世人在看彩虹的时候可能只是看到个半圆,但是在高空看彩虹却是圆的。彩虹虽然是圆的,但是在世人看来似乎是缺的。月亮本来一直都是圆的,不曾缺过,但是世人看来似乎时圆时缺。世人还经常借此感叹世事无常,感叹月亮为什么常缺难圆。牛顿的墓志铭为:这里长眠着伊萨克·牛顿爵士。他几乎是用神的力量,首次用数学方法来探索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路线、大洋的潮汐。是他第一个研究了光线的差异,还有因此而产生的谁也没思考过的颜色特征。对于自然、历史和《圣经》,他是一个敏锐、勤奋而忠实的诠释者,他用自己的学说颂扬了上帝的威严。他用自己的生命证实了福音书所要求的简洁。人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他们中生活着这种人类的骄子。牛顿的父母都是贫民,都信仰基督教。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不识字的农夫父亲病逝,家境更是贫穷。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哪有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牛顿所在的剑桥并不是世外桃源,也有众多的派系纷争、人事倾轧。牛顿立志不涉入这些纷争,他定睛永恒,不管人家怎么论断、怎么中伤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学的研究,与对基督的信仰上。牛顿写下:“我的心经常是认真与安静,不陷入忧郁。”牛顿一生不追求名利,终身未娶,可以说有大成就,这对于一个生下来仅几磅重的早产儿来说也是一个奇迹。送葬的时候,队伍极是壮观,首尾蜿蜒几里之长,即便亲王下葬也鲜有如此的排场。街头巷尾都是潮水一般的人群,这些年来牛顿尽管深居简出,但在大英帝国臣民的心目中已然神秘得宛似上帝的代言人,大英王室的成员来了,整个欧洲的学界精英都聚齐了。不追去名利的人,名利随之而来。为了真理不惧怕攻击和谣言的人,谣言自然止息。
(1)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有成就和大圆满的,反倒像有所欠缺。大道似乎有所欠缺,但是其妙用无穷无尽。虽然看似缺少,但是用也用不完。道德大成的君主,不好大喜功,如同缺少魄力,似乎不能乾纲独断,似乎也没有给世人做什么事情。但是没有扰乱世人,就是最好的成就了。就像尧帝有一次听到有位农夫自豪的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加焉?尧帝听到是很开心和欣慰的。这位农夫不懂得,皇帝没有征收很重的税负,没有掠夺你的土地,没有侵占你们的房屋,没有抓子孙去服兵役和徭役,相比之下,已经是非常好的了。尧帝似乎没有大的成就,就是最大的成就了。隋炀帝好大喜功,龙舟要造很大很大的,宫殿要造极度豪华的,以彰显太平盛世,彰显极大的成就。但是后来却因此被推翻了。天地生成万物而不遗弃一草一木,可以谓成之大。然而万物必春生而夏长,秋杀而冬成。以这样的生长规律来看,似乎有所缺。但是假如不如此,不管春夏秋冬,都一直生长而没有秋冬的肃杀。不但物不能生成,而且造物者也将耗尽,功用被破坏掉了。世间万物必先腐而后获得重生。我们脑袋里与生俱来已经装了太多的限制的东西了,康德也有描述先天综合判断,如果要修道,可能需要把固有的许多束缚的东西都丢掉,把旧有的观念、知识、主义和经验等等都放空掉。只有放空的杯子才能装下新的东西。佛陀最圆满的教法,对于凡人来讲,带着疑心,不能够深信,似乎觉得不可能那么简单,可能有所欠缺,可能并不圆满。然而正法眼藏,佛陀所讲句句事实,只是我们的智慧还没有能够领悟而已。大道至简,最简单教法反而是最正确的教法。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满盈的反倒像是空虚,它的功用却没有穷尽。如果是可见的物件,反而用了就有尽。大道虚空,无所不在,反而用之不尽。前面的章节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有穷尽。正因为大道若虚,给予世人越多自己就越富有,为别人做的越多,付出越多自己就得到越多。这样就没有穷尽了。如果想着自己益自己,反而就损失了。如果想着益别人,损失自己,反而就自己就得到了。连侯王都自己损自己,说自己是孤寡不谷,这样损自己,别人就不会损自己了。生活里面有些人喜欢自谦也是这个道理。大道如此,君王应当知晓民心所向,为民着想,就能够治理好百姓,管理好国家。道德大盈满的君王,也如冲虚似地,似乎并没有什么权力,并没有什么财富,似乎对这些都视若无睹,没有心思享用和使用。对待臣下和百姓谦下,只是不用而已,实则生杀予夺的权力都在手里面,但是到了不得已而才用罢了。君王虽然贵为天子不敢骄,虽然富有四海不敢奢。怀道的人内心明亮,德行圆满,有用不尽的智慧,但是看似又没有什么才华。其实不然,自性之中蕴藏着无数的宝藏,怀道的人已经找到了,只是不轻易使用罢了。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大直的看似弯曲的。大道本来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但是世人看着却像是险僻的小道。大直,正所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我们平时修道,修习佛法,试试这个法门,觉得不够快速,又换另外一个法门。这山看似那山高,不能够在一个法门上下功夫,一门深入,正直如一。假使一门深入,持念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经一日至七日,勇猛精进,可能就有希望到达彼岸。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管净土法门也好,禅宗参话头法门等,都能够有所成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道理亦若此,只管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认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门心思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自然能够有所成就。假使能够拿出铁杆磨成针的精神,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好的。乔布斯一门心思,精益求精,把电子产品当作艺术品来做,才能够造就苹果神话。而且化繁为简,把键盘化为无,把按键化为一。股票投资也是如此,巴菲特和林园的投资神话,价值投资是一方面,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持有成长性的潜力股,才能够创造惊人的投资业绩。大道至简,最简单的投资方式就是最高明的。长期持有就如同股票投资的禅定。我们看着股票行情,很容易就受影响,容易换股,影响我们的长期持有。禅门无门,然而无处不是门。圣人已经给我们指明方向,只要我们行善忏悔,就能够启迪智慧。大道至简,至简至易至直,然而人们以为复杂而委曲。
大巧若拙。大能巧的,反倒像拙钝的。人体的精巧,比现今最复杂的仪器和设备还要复杂。现在科学家们许多物体都研究清楚了,可能人还是不能研究清楚。我们的眼睛是看着外面的,别人能够看得清楚,但是未曾看过自己一眼。造物主创造万事万物而不留痕迹,非常的巧妙,如同鬼斧神工一般。圣经罗马书:“神搜索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神性是否可能就是人固有的自性,本来是明明可以看见的,只是世人有险曲的心,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没有能够晓得。世人自性中藏着大巧,可是表现出来却有许多人笨拙的很。这也是由于物欲遮蔽了心窍,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而已。
数学可谓是大巧的了。数学界在探讨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国内现有的教育这样说,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晚年研究神学,可是真实的情况是否这样呢?牛顿自始至终都是基督教徒,他研究科学,也是在研究上帝的作品。真是上帝、神给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吗?我们尝试着在这里论述一下。最简单的数字,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客观的存在,而仅仅是人们发明的一种计数的工具罢了。人们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用着用着习以为常了,似乎这些数字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数字只是计数的方式不同而已,古人用绳子来打结计数,而现在用计算机在算数。如果人们每只手有四个手指,那么人类可能通用的数制就是八进制而不是十进制。这个世界五行是很特别的,天上有五星,我们人体内部有五脏。如果天上有六星,可能我们身体内部就会有六脏了。人的身体头加四肢就是五了。看看水果杨桃也有五个棱。白光分出五色。一声分出五音。很多数学家都为数学规律的美妙而惊叹,这一切似乎都是造物主刻意创造的。禅宗百丈禅师有个典故是“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木头中的蛀虫,把大块的木头蛀掉了,用刀劈开,看到似乎虫子识文断字,像写了字一样。然而仅仅是因缘和合而成而已,并不是虫子会写字。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提到在宇宙诞生之初,似乎已经有一族定律、定理在制约着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诞生。可能其实不然呢,宇宙是无始无终,无中妙有的,宇宙衍生出万事万物的同时,才伴随着诞生了相应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和规律的生成,就像莲花开放一样,是花果同时的,生成万事万物的同时,伴随着就有数学、物理等规律。生成万事万物的同时,才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也是人类认知的错觉而已。物质的变化,才让人们感觉到了时间的概念。在宇宙诞生之初,并不事先存在着单独的理。数学家采用数学的方法在描述宇宙,物理学家在采用物理学的方法描述宇宙,大家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描述同样一个宇宙,述说同样的真理而已。五种弦理论最终都被数学家证明是等效的,数学的本质可能仅仅是描述宇宙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佛经仅仅是佛陀留给世人到达彼岸的工具而已,因此佛经中讲到,既然已经过了河,那么还背着船走做什么呢?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为大统一理论而努力,希望找到一个完备的协调的,将所有的有限范围内的部分理论当作它的近似的统一理论。然而爱因斯坦失败了。宇宙并不能用简明的一个公式或者一组公式来描述,并不能够被精确的预测。因为大千世界是常的,也是无常的。霍金在《时间简史》的序言中写道:“这些对应强烈的表明,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但是它们也暗示,也许不可能用一个单独的表述来表达这个理论。相反,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使用不同的影像。这和描绘地球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用一张单独的地图,在不同的区域必须用不同的地图。这就变革了我们的科学定律统一观,但是他并没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一族我们能够发现并理解的合理的定律制约着宇宙。”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再变更一下科学定律统一观,说白了所谓的这些定律公式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而已。宇宙无始无终,并没有一个起点和终点,离开了万事万物就不独立存在所谓的一族定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万事万物,科学定律只是空中楼阁了。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结论部分感叹当代哲学的缺憾:“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功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做他们的领域,并探讨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在主要的原理方面,它应该及时让所有人理解,而不仅仅让几个科学家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与讨论我们和宇宙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科学家如果放弃了大道,而研究小道,放弃了大智慧,而研究小聪明和小知识,那么如何能够发挥科学的精神呢?我们是到了摆脱完全迷信科学的时候了。霍金曾经感慨的说:“然而哲学已死。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甚至有人断定,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不了康德和罗素这样的人物了,然而西方的人们有没有发现东方文化的宝库呢?是否会守着金山喊穷呢?从霍金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家的大爱,然而真理并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模型和一个概念能够描述出来的,真理是离语言文字的,理论和公式仅是描述现象界的工具而已。世间万事万物美轮美奂,似乎是造物主的大巧之作,然而却找不着一个确定的规律,似乎是造物主的缺失。
大辩若讷。善于辩论者反倒像不善于言语。世俗的人比较崇尚夸夸其谈。春秋战国的时候,有许多的游说之客到处游说,寻求功名。大道本来是离语言和文字相的,言语道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可思议。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大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量的。天何时说过话呢?时空推移,斗转星移。汉朝的时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然而并没有跟世人说什么。大道有生物的功德,不辩而自白。
(4)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躁胜寒。躁和静互为阴阳。寒热互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躁动能耐寒冷。如果本身就热,又躁动的话就会很难受了。有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年轻的时候为了建立功名躁动不安。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东奔西走,竭力想去改变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心静如水,淡泊名志。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少有人能够明晓并遵行大道。
静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躁和静各有所胜,但是也各有所不胜。就像五行一样,相生相克,躁和静相反。社稷如果本身已经是躁动不安,如同沸腾的热水。如果再施予严苛的法令,如同向沸腾的水里面倒入开水,更加的沸腾了。不如慢慢釜底抽薪,先把柴火减下来,慢慢就会归于平静了。
清净为天下正。君主清净无为,天下将自然净化。人心入于静定,身体自然就会长寿了。天地不言而万物成,圣人不言而教化行。关于佛陀有个故事。他带领僧团在河边走的时候觉得口渴了。阿难打了瓶水给师傅喝,但是象群刚刚过河,河水比较浑浊。阿难说要不继续往前赶路,到下一条清澈的河再喝。佛陀说,不用了,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就可以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瓶中的水变清澈了,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1.【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注解】
前章说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这一章说无事足以取天下。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王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很多人都想夺取周朝的天下。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以无事取天下。如果用兵甲有事来夺取天下,是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的。天子自有天命,天命不可违背。如果德不配位,只会自取灭亡,不会长久了。假如诸侯王们都能够以无事取天下,世上不就太平了吗?这也是圣人老子慈悲世人的教法。做学问也要无为而治。如果先为道,然后再做学问,可以如孔子一样,一以贯之。如果试图从学问中悟道,穷尽天下的理,那还是会走不少的弯路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和平常的学问不同。反者,道之动。学问和修道似乎完全相反的。平常的学问,学得越多越好。但是为道就不同,为道要反着来,去除知见,越少束缚越好。修道的人入俗世应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为学的人,大多自以为博学多闻最为智慧。如果有事物来的时候就用心关照一下,灵活运用能够炼性。如果事物去了就恢复安静了,安静到了极点就会生动了,就是修命了。佛陀堂弟阿难,最为博闻强记,能够将佛陀所言所行一一诵出。但是佛陀入灭后,五百罗汉集结佛经时,阿难差点不能够参加。因为在此之前,阿难并未能证得阿罗汉的道果,后来经过阿难精进修行终于证得果位。善财童子有著名的五十三参。如果悟道之后,再去参访三教九流,就能够融会贯通。在此之前,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的修习。世人被物欲遮蔽了,自己陷在无明里面,也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世人却不能接受这一点,骄傲的认为天上地下自己什么都知道。圣人已经摆脱了物欲的遮蔽了,打破了无明了,摆脱了无知了。圣人是过来人,是先知先觉,回向看就知道世人的无知之处在哪里了。苏格拉底曾说过,他比别人知道的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生活的年代,有许多人自以为非常的聪明,却被他辩驳的颜面扫地。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指控他:“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年轻人的心灵,相信他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当他遭受失败,给自己招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他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看待雅典城中的敌人的眼神,难道和耶稣看罗马士兵的眼神不是有些相似之处吗?世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才做出了这些错事。小孩子做了错事,大人会怪他们吗?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的限度就是现象界。这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告诉我们的,也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要告诉我们的。西方所说的现象界,也就是相。叔本华中的意志指向大道。表象指向相。大道没有形象,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形而上学是大道,形而下学是现象界。柏拉图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灵魂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从而达到理念,达到本质,达到本体。鸟儿在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水里遨游。鸟儿想要摆脱空气的束缚、鱼儿想摆脱水的阻力。可是可否想过摆脱了它们,是否能够飞,是否能够游呢?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的人每天都有进益,修道的人每天都精进修行减少业障。做学问的人以学到的知识为荣,以孤陋寡闻为耻辱。修道的人则是减少自己的物欲,减少自己的知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以什么为最大最重要的事情呢?可能放在人生百年来看,只有生死是大事,其它的可能都是闲事来的。修道了脱生死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事。人的寿命按照百岁计算,也就是三万多天。过一天就少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如同水缸里面的鱼一样,水缸在不断地漏水,总有一天水会漏完的,鱼儿就会死去了。鱼儿在鱼缸里面游来游去的时候,有什么好觉得快乐的呢?世人就如同水缸里的鱼,还在为了名利在争斗,不知道水在悄无声息的流逝。如果把世事看开放下,就能理解南面称王,不如坐进此道了。古人云:世人皆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在此,其神之神,即是后天思虑之神。不神之神,即先天的元神。为道日损,才能够了悟不神之神。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修行的人,减少情欲,去除知见,学到愚时方是贤。日新日日新,坚持去除情欲,增长智慧可以称之为损。情欲忘了,连智巧也泯灭了,因此说又损。把情欲减少到了无为的程度。但是世人不要又被无为所束缚了。大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那方面减少了,其它方面就补回来了。做学问的人记诵诗词文章,兴百工技艺,贵在寻师访友多见多闻,这样就能做到才思泉涌。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也是围绕着如何做学问,如何教人展开的。对外探求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这样才会胸有成竹,提笔成文。然而却不知道先发明本心,这样就能够一通百通了。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还有什么必要向外不停的求索的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反求诸己。修行的道路可以说很远,也可以说近在咫尺。西方极乐世界很近,但是咫尺天涯。假如博览群书泛通故典,只是增加知见而已。如果不反求诸己,搜罗遍了世间的知识,必心志纷乱而神明乱。虽然学到的知识愈多而道愈少。为道者需要像剥香蕉抽笋一样,越剥越少、越抽越无,以至于无无之境,空空之境才算得它。就像行者行一节丢一节,如人们吃甘蔗,吃尽丢尽仍反于无。
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了。如果有为的想成功,反而成功不了。不断地减少物欲,这样心不随物转,把私欲灭尽了,可归于无为。正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听政罢了。”百姓清静自化,安居乐业,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了。这是由无为而后可以大有为。世事都是反着来的,无为而无不为。古时有诗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张果老为得道高人,他可能是为了提醒世间颠倒众生,凡事都回头看看,回归自性,所以才倒骑驴吧?
(2)故取天下常以无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前面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无事。无为而能取天下并能安天下。取天下的人,贵在于常以无事。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事,那么就无欲。欲望是罪过的根源。如果君主无欲,那么百姓清静自化。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假使做君主的人能够自正自律,就能够顺应民心。百姓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他的周围。天下人心归,治国如视诸掌,这就是为什么无事足以取天下。周武王灭商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就安定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与民约法三章,安民心,天下就得到了。
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就无事。有为就多事。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就有不为了。有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假使有事就会有物欲。有物欲就会扰民。徭役赋税重了就会失去人心。人心既然已失去,就会众叛亲离,这就是为什么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人很少能够了悟到并做到。假使形势所迫,为了天下安宁,不得不兴兵动马。在有事的情形下,也需要归于无事。张良子房能一心一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需要做到心志不纷乱,计谋才能够想出来。假使遇事乱了阵脚,如何能够处理的好。古代征战沙场的人,必定号令严明,耳朵不听外面的流言蜚语,眼睛不看扰乱人心的事物,内心安定不会飞驰出军营之外。诸葛武侯千百万军中,纶巾羽扇自在清闲。空城计一曲古琴吓退司马懿大军,使得西蜀偏安,得延长了汉朝的命脉。如果有事在心,方寸已经乱了,灵台已无主人了。即使圣人有事也要归于无事,方能应对自如。乔布斯平常经常坐禅。虽然公司的事物繁多,但是通过坐禅,归于无事,方能处理好纷纭复杂的事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