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六十四章 治于未乱
详细内容

第六十四章 治于未乱

时间:2020-02-07     人气:117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第六十四章 治于未乱

1.【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注解】

上章教导后世学人入道的功夫,也教导后世学人如何能够在世间立德立功立言,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这一章和前章衔接的很好,继续教导后世学人如何修行大道,如何治国,如何建功立业。上工治于未病,真正的良医在病人还没有发病的时候已经采取了治疗措施,化疾病于无形。有道的君主治于未乱,从谏如流,体察民情,知道民心所向,务于道德,就能够得到臣民的拥护。即使国内有小人和奸臣,但是却不敢随意作乱,反而把聪明才智用在了治国理政上了,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都会像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有道的君主周围。善于治心的人,治于心未乱之时。善于安心的人并不会刻意的有为的压制妄想,而是顺着心性,把注意力放在一句佛号上面,妄想花开花落,自然熄灭。


对于治国,治之于未乱,事半功倍。姜太公说,涓涓细流如果不及时堵塞,就将汇成江河,到时治水就非常的困难了;荧荧小火,如果不扑灭在火苗状态,燃成熊熊烈火,扑灭就非常的困难;在树还处于两叶的树苗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剪除,待到长到参天大树的时候,就只有用斧头来砍伐才行了。圣人打这个比方是比较浅显的,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圣人的一片苦心。在树木还幼小的时候,长歪了一点及时扶正还比较容易。妄想念头还没有演变成实际的恶行,在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时候,及时的熄灭掉,避免了灾祸还来得及。盗贼还没有形成气候,只是在小打小闹的时候,进行安抚和围剿,灾祸就还没有那么大,也较为容易平息。当然安抚和围剿都是两个极端,要了解当地的民情,是否官员欺压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是否徭役赋税过重,民怨沸腾。人的身体气血也要柔顺才会健康,如果气逆称为咳,痰动称为嗽。人身上的气如果不顺都容易得病。人身上有气,天也有气。天气不顺,就会有暴风骤雨。世人就容易生病,社会也不会太安乐,天灾人祸也会多一些。古往今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定的气数,天子顺承天命替天行道,为百姓谋福祉。君主为轻,社稷为重,百姓为贵。百姓如果怨气比较重的话,社会的气就不太顺,就不会太稳定。有道的君主任用贤臣,体察民情之微,及时对百姓进行疏导,并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进行压制,不是简单的压制其言行。百姓如水,宜疏不宜堵。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疗疾病也是一样,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哪里不舒服就很粗暴的做了手术就不管了。还要找到致病的根本的原因,调理五脏六腑,使得它们能够正常的工作。疏通经络,使得它们能够正常的输送气血。对于治国来讲,江河湖泊也要起到该有的作用。如果河流不能畅通,那么无法灌溉农田,有些地方旱灾,有些地方发生洪涝,也不能够五谷丰登。民以食为天,如果农耕不能丰收,就会影响到了社会的根本。


圣人老子苦口婆心,唯恐后世有缘学人未能够领悟他的意思。让后辈少走一些弯路,再次深入解释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可见圣人怀有慈悲之心,反反复复进行解释。佛经中有许多的重复也是同样的道理,世人不知不解,反而以为佛陀如同唐僧一样,非常啰嗦和麻烦,反复解释一个道理。其实,一句佛号之中已经蕴含了所有的道理,但是世人大多不识不信,认为一定有非常艰深的理论。话又说回来,入道确实是困难,是因为世人没有抱着直心去对待,才觉得简单事情那么复杂,易的事情那么难。圣人已经得道,回向众生。他很清楚众生所处的水平如何,到了哪个境界。后世学人千万不要嫌弃圣人啰嗦和麻烦,的确是不清楚的。如果已经清楚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经通所有经通了,就没有任何的疑问了。此章通过譬喻以示圣人入道的要妙,世人误以为简单而不去做,世人误以为事情小而不稀罕去做。圣人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人所不为,教导世人以此为学道的捷径。治人、治身和事天的工夫,全部都在这一章中说明清楚了。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持字,全是用心的功夫所在。如果人们在修道时,念一句佛号,妄想杂念逐渐的熄灭了,非常的微弱,如果继续的持一句佛号,那么很容易就能够保持这种境界。不仅仅是用心如此需要持字,做世间的事情,也同样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获得成功。治身如果安静入定就容易守持。佛家说善护念,如果修行的人处于定静的状态,不需要太费力就能够继续维持。如果修行的人心很散乱,要想从散乱的状态进入定境,那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了。治国也是如此,如果本身就是太平盛世,风气就很好,那么就很容易维持。如果从一团乱麻的状态中,回归于太平,那么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对于修行的人而言,要严持戒律,不断地精进坚持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当年佛陀带领僧团行走在河边的时候,看到河面上漂浮着一些木块,被河中间的小洲拦住了,佛陀若有所思的跟僧团讲。僧人的修行道路也是如此,到达大海就如同证悟大道一样,人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些诱惑,可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果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止了修行的道路,总有一天能够到达彼岸。河中漂浮的木块,如果不是中途被别人捡走,如果不是被小洲卡在中间,如果不是被河水冲上岸,就会一路不停的漂流,总有一天能够流入大海。


其未兆易谋。安与末兆,都是事情未发生之前。在念头未起,喜怒未形,就开始对治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治理国家,要在国家安宁太平的时候,居安思危。一有一些不好的兆头,就要及时警觉,及时纠正,要不等到闹出大的祸害的时候再去治理就晚了。中医经典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凡是重大的灾难来临之前,都有一定的兆头。如果仔细的观察,及时的采取措施来补救,那么就可能避免祸害。


其脆易破。对于脆弱的东西比较容易破除。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小鸡从鸡蛋中破壳而出呢?鸡蛋壳虽然易脆,但也要朝一个方向突破。如果小鸡的嘴巴这啄一下,那里也啄一下,可能都很难突破这些束缚。我们何尝不是被缠缚在鸡蛋壳中的小鸡呢?何尝不是被业丝缠绕的蚕呢?突破的路很多,但是需要选好一个方向,一门深入方可快速破茧而出。修行的法门八万四千,对于末法时期的众生来说,一句阿弥陀佛就像小鸡啄一次蛋壳一下,不停的在一个地方啄下去,总可以看到亮光。如果蛋壳已经快破了,可以看到一点亮光,明心见性了,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犹豫,信心更足了。


其微易散。如果事物比较微小,那么就容易散去。祸乱比较微小还没有显现在朝廷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的进行化解,那么就能够避免国家大乱。如果怨恨比较微小,也容易化解和散去,如果是深仇大恨就很难化解了。高山也是由微小的土壤和沙子累积而成,如果是处于荒漠之中,那么就容易飘散而去,但是在高山中就很难散去了。微小的火苗也容易灭,如果一旦形成燎原之势,那么就很难扑灭了。中医有积聚一说,如果积聚没有那么厉害就容易散去。


为之于未有。为之于未有,对于很多事物,如果想避免其发展,就应当在未有萌芽的时候,采取措施堵塞源头。如果不想锅里面的水沸腾,就应当釜底抽薪。如果不希望敌方的不对长驱直入,那就想办法把敌方的粮道破坏掉也是堵塞源头的好办法。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牙之时塞其端也。


治之于未乱。治之于未乱,治身在身体还没有生病的时候,采取措施预防疾病。治心在心还没有很散乱的时候,严持清规戒律,老实念佛就能够做到处于定境中。治国在国家还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局面的时候,采取措施稳定局面。在一念不生,喜怒未形,寂然不动,吉凶未见,祸福未明的时候,弃恶从善就能够趋吉避凶。如果能够谋在福祸之前,那么福祸是可以转化的,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易祸为福,也可以易福为祸。可以易弱为强,也可以易强为弱。可以易贵为贱,也可以易贱为贵。一念向善,虽祸转福。一念向恶,虽福转祸。孔子说:如果能够在未动之前,在吉祸未发生之前就能够知晓了,有了先见之明,那就是符合大道的了。君子有很好的德行,对位置比自己高的人不会谄媚,对位置比自己低的人不会傲慢。蚂蚁成群的搬家,可能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可能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以下,这三句都是譬喻。不管是佛经和道经,为了方便世人理解,都采用很多的譬喻,例如指月之指,梦中说梦,盲人摸象等,指为语言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圣人心中的想法,无法描述实相而已,想通过譬喻来启发世人意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小可以易成大,大可以易成小。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大小。合抱的大树,由嫩小的树苗长成。大树的成长从内心一点点默默的长大,并记录下一圈圈成长的足迹。从弱小变成强大,也是逐渐的变化的,不要小巧了弱小的幼苗。朱元璋从濠州城中出来只带走了十八个兄弟,不断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马云带着十八罗汉由小变大,打造出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可惜的是被外资占有大部分股份了。周文王被囚羑里,他的领土也在边陲之地,修行道德一步步走向强大。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不管是社会人事,符合道德就会一步步由小变大。如果违背道德就会由大变小,由强变弱。难易、小大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图难于易,为大于小。可以四两拨千斤,可以趁势而为。贵为天子,也是由于底层的老百姓一层层的累积上去,有贱才有贵。然而,人性本同,非贵非贱。对于人性来讲,贵为天子不增一分,贱为奴仆不减一毫。如果合乎大道,那么以小是可以制大的。玄龟能够吃掉蟒蛇,黄腰能够吃了老虎,飞鼠能够吃掉猿猴。雄黄能够腐蚀变化掉坚硬的铁。对于禽兽木石都能够以小制大,以弱胜强,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呢?黄帝得到天时,升而为帝。殷周得天时,以小灭大。管仲得到天时,九合诸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卑可以易成高,高可以易成卑。九层的高台,由细小的微尘一点一点的累积而成,不仅仅是高台,高耸入云的山脉也是由微尘累积而成。卑微的合乎大道,就能够变成高贵。秦穆公曾经用五张羊皮换了百里奚,并拜为宰相。孔子说,秦,国家虽然弱小,但是其志向大;虽然地处偏辟,但是君主和臣民行中正。这主要是讲秦穆公和百里奚。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有一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接济粮食。有人劝说秦穆公趁机攻伐晋国,但是百里奚说,天灾流行,每个国家都可能会遇见,在这个时候应当救灾,抚恤近邻这样才合乎天道,秦穆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也有了秦晋之好这样的佳话。如果能够乘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就能够覆贵为贱,反贱为贵,以小制大。人有气血,天有天气,社稷也有气数。如果民有怨气,社稷也就比较危险了。天人合一,天怒则人怨,人怨则天怒。如果君主合于道德,那么即使遇见灾害,都能够转危为安。如果君主背离道德,那么即使五谷丰登,都可能出现祸害。如果出现大地震、大旱灾、大水灾,出现蝗虫遍野,出现战乱,是天展露出了杀机了,人类就要反省一下了。范蠡知晓进退之道,功成身退离开了越王勾践。他知晓如何贼物,如何贩卖货物,如何经商,所以能够富甲一方。张良知晓如何贼功,如何进退,如何建立功业,所以能大败强楚,辅助刘邦建立汉朝。舜帝原本穷苦人,几次被家人几乎害死,但是并无任何怨言。他为二十四孝之首,做过陶器,打过鱼,种过地,后来被尧帝选为接班人。周文王被囚羑里;汉高祖刘邦本来只是个亭长;魏武帝曹操祖父是宦官,父亲儿时当过乞丐;武则天本来是宫女,又当过尼姑;朱元璋家里一贫如洗,小时候曾经当过和尚,也曾经当过乞丐,这些人都本来都并非处于王者之位,但是乘着天杀的天机,顺承天命,起陆摇身而变为帝。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天命让其来稳定天下局势,避免生灵涂炭。君子不受重用纷纷离开。小人官居高位手握实权。皇帝大权旁落在权臣手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计不得已谋乱,这是人有杀机,会引起人祸。成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西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魏武帝曹操废黜汉献帝刘协,是乘人杀之机,顺势而为罢了。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覆贵为贱,反贱为贵,易卑为高,有如天地反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步一趋的向前走,就能够走到目的地。近的可以易成远的,远的可以易成近的。有时虽远但是却显得近,有时虽近但是却显得远。西方极乐世界看似遥远如天边,可是只在一念之间。修行的道路虽然看似遥远,有千里之遥,但是只要一句佛号一句佛号的念,就能到家。修道如此,世间其它功业道理都是相同的。谭峭谭真人为唐代得道高人,得道之后留下的诗句: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人在天地间,何异于沧海一粟,如梦如幻,当追寻大道。蓬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代指大道。修行到达彼岸的古道,已经被荒草淹没了。世人无法找到回家的路,世人不知当下即是,只缘对面不相识。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者败之。如果有为于事,废于自然,并不是按照自然来处事,那么就容易失败了。前面讲到圣人以无事取天下。有为于义,违反了仁,单单崇尚哥们义气,往往义气用事,不能考虑到长远,也是容易失败的。有为于外境,而废于精神,心随境转,就会迷失了方向,容易导致失败。常人不知道用力在未乱、兆头初显的时候,那时既脆也微,常人却未能重视并抓住这样的机会,却在已经发生了再用心力,必定事倍功半。这样有为就容易反败了。


执者失之。如果对于利益过于执着,那么反而会招致祸害。有多少人能够对于到手的肥肉愿意放手呢?你有没有看到鱼儿为了钓钩上的诱饵失去了性命?有没有看到动物抓住到手的猎物不肯放手丢掉了性命呢?有没有听说过世人为了金钱、权力和情爱丢掉了身家性命呢?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如果世人能够对道执着,那么就能够保全身家性命。范蠡功成身退,避免祸害。张良放弃分封,全身而退。如果不执着,不与人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多。


圣人无为故无败。世人有为才有败,圣人无为因此就没有失败了。世俗的人做事都用机巧智谋,有心来做,不但不成,即使成功也不能长久。齐宣王为姜太公分封领地的后代君主,文治武功烜赫一时,但未能摆脱田氏代齐的命运。齐国的历代君主,不断地努力,为了维持和扩大吕氏的江山,但仅成为别人的嫁衣裳。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曾经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助他平定西戎,作为称霸诸侯,统一中原的后方基地。秦国历代君主进行了漫长的接力赛,秦国空前的强大,横扫六国,统一中原,但是仅仅到第二代就把江山给丢了。人为的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很难收服民心,不如周文王顺着天下之势,顺着天下的人心,这样的江山比较长久。刘邦反对暴秦,也是顺应民心之举,得到天下之后,更是安抚民心,与民约法三章,才坐稳了汉室江山。


无执故无失。圣人心如明镜一般。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无所执,也无所失。圣人务于道德,不会藏着道德,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教化百姓。圣人有财富就会布施于天下,不会吝啬藏着自己用。圣人没有什么执着,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有形的舍得给众生,无形的道德也知无不言。圣人的付出似乎失去了许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可是大道若反,如果一味的付出,不想得到,天道也会返还给他的,给他平静和安宁,给他更多的福报。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世人做事的时候,常常差不多要成就基业,功德差不多建立起来的时候,因为贪求权力地位、金钱、名声和美女等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也有的因为奢侈无度,骄傲自满招致祸害,满盘皆输,自取其败。如此看来世人应当深刻反思引以为戒。我们在贫穷的时候,也不要悲伤。我们在富贵的时候,也要想想,这一切终将会过去的,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如果富贵而骄,那么就容易失去民心,也就不能长久了。有很多时候,不管是追求一个爱人,追求一项事业,只需要再坚持那么一点点,就能够获得一辈子的幸福和成功,就差那么一点坚持,就此放弃了。以前看过一个漫画,有一个人在不断地挖掘,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够挖通隧道了,这个人以为再努力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就此放弃。人生往往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曾经有过很多的机会,也付出过许多的尝试,遇到困难和失败就退缩回来了,只有那些偏执的人,执着的坚持到底,才获得了成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天下的事情,能够察其始,其始本来不有,察其终,其终本来也是没有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无始无终。人生本无生无死。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无始无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何为始,何为终,何为外,何为内呢?这两句也提醒世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可能只要坚持一小会就能够获得成功了。世俗的人不知道在心上下功夫,却从事上下死功夫,费尽许多力气,而且每到快成功了反而因为没有坚持就失败了。或者仅仅尝试了几次,努力了几次,都失败了,就一蹶不振,没有再尝试的勇气了。动物如同人一样。人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饲养的鲨鱼面前,放着一些小鱼,但是在鲨鱼和小鱼之间放置着一块透明的玻璃,鲨鱼尝试过若干次,撞得头破血流,于是变得很安静了。这时把玻璃去掉,鲨鱼也不会游过去了,即使小鱼游到它身边都不会张嘴去吃了。人们曾经做过跳蚤的实验。在一个空玻璃杯子内,放着许多跳蚤。上面用一块平板盖住,一开始跳蚤会跳撞击到平板,后来跳蚤们都学聪明了,不会碰到平板。后来实验者把平板拿掉,跳蚤也不会跳出玻璃杯了。世上的人们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4)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欲世人所不欲,凡事追求似乎和世人相反。佛陀说颠倒众生,圣人守阴,而世人守阳。世人欲彰显,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处处想出风头想争第一,而圣人欲伏藏。世人欲纹饰,穿衣服喜欢花纹,住房子喜欢雕龙画凤,吃东西喜欢各种调料,而圣人喜欢质朴无华,返璞归真。世人欲追求功名利禄,追求江山美人,而圣人欲于道德,向内追求内心的安宁。圣人对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区分高低贵贱,并不会以石头为贱,而以玉为贵。这样就不会搞乱人心,如果有贵贱之分,那么世人不择手段都想得到贵的。世人就会产生偷盗等罪恶的行为。圣人不喜欢功名利禄,珠宝玉石,因为他知道所有的外在的东西都不如自身的摩尼宝珠珍贵。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圣人所学的是世人所不学的,圣人绝学无忧。世人以为学了很多的知识,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就很骄傲自满了。苏格拉底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六祖坛经中讲到,有个弟子一开始拜会六祖的时候,磕头不点地,非常的傲慢,他自认为熟读了佛教经典,后来经过六祖点化悟道了之后发出感慨: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武林高手随着境界的提高,一开始用的长剑,后来用了短剑,再到后来手里无剑了。世人学的是智巧,而圣人学的是自然。世人学的治世之学,而圣人学的是治身守道之学,出世之学。世人过犹不及,过于追求聪明智巧反而被聪明所误。圣人劝诫世人返璞归真,恢复每个人的本性,取其实而非华,取其本而非其末。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教导世人反本归元,顺应世间万物自然生灭的规律。圣人似乎因循守旧,似乎什么都畏畏缩缩的,但实则不然,圣人能够进行无畏布施,圣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圣人无欲则刚,只是圣人唯恐有所造作,离本越来越远了。圣人返常合道,回归平常之心,这里的平常之心并非世人所理解的平常之心。世人认为的平常之心,圣人以为并非平常之心。世人认为的不平常之心,如佛道,圣人以为至捷至简,是平常之心。佛陀经常讲颠倒众生,就是这个道理。世人的心比较险曲,看到直的以为是曲的,看到正的以为是歪的。世人透过有色玻璃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世俗的人所欲追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锦衣玉食。世俗的人所欲学的,无非是权谋智巧,这些都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无为之治的教化和修行,世人都以为贱而所不欲,羞而所不耻。在古代印度,许多名门望族,王侯公卿,放下权贵,放下嫔妃,跟随着佛陀修行,追求大道。以前当和尚为世人所崇尚。如今在末法时期,远离了佛陀的教化,都以为耻,要是知道哪个人去出家了,就会当做笑谈。世人以为修佛修道无用而不学,为封建迷信,为封建残余。人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妄下结论为好。


庄子内圣外王的学问,全都是出于此。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学,作了《南华真经》。如果后世学人能够领悟到此,可以坐进此道。为道进可以为良相,退可以为良医。修身养性福寿延年,后世的学人难道不应该在有生之年去追求吗?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