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1.【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注解】
前面章节许多地方讲到柔弱谦下的益处。大国与小国邦交,适宜先谦下待之。上章教导世人不以智巧治身,也不以智巧治国,乃至于大顺。这一章教导世人以谦下修身,待人接物,以谦下为上。以谦下治国,国与国的邦交政策,以谦下为上。如果大国谦下的对待小国,那么小国必定感恩戴德来归附,小国无非是想讨得大国的欢心。如果小国谦下的对待大国,那么也不至于夜郎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大国更容易优待小国。世间万物都是反着来的。如果世人想在别人之上,就要首先谦下待之。如果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先为人下人。得道的君主不追求物欲,不求回报的服务于大众,这样的人世人就乐于推荐为君主。这样的君主能够天下为公,但是如果这样清贫,还会有多少人会争夺呢?
世间万物似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如果要想争,首先要不争。不争天下就莫能与之争。布袋和尚留下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世人处处想占上风,都不甘在下面。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家都想往上,都争着往上,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呢?有时大家都争,未必能够得到,反而可能会招致祸害。圣人争于道德,世人争于名利。世人应当想清楚,需要修身完善自己的德行。如果不能够有很好的修为,即使争到了也不能够长久。如果向内修行道德,不追求名利,但是该有的都会有,该得到的还是会来的,也会有很好的福报。世人处处想争先,都害怕落在别人的后面。事事争先可能反而不能处在前面,事事不争反而并没有落在最后。圣人见功劳不争先,见苦劳就争先。世人见功劳就抢,见苦劳就躲。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不敢争先,才得以保全自己。那些心安理得的领取了高官厚禄的人,大多没有很好的结果。朱元璋打下天下也是一样的,只有知道进退的人保住了性命。
老子教导君临天下的人,应以谦下之德面对世人,这样天下归之如归于江海。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施行仁政的君主比较少,因此孟子劝说梁襄王说:“…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君主,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国家的稳固,不在江山防御有多牢固,而是在于君主的仁德,在于君主能否谦下的对待臣民。如果君主怀有盛德,世人会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圣人内圣而外王。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能修身养性,一个家庭都经营不好,如何能够治理国家天下呢?尧帝在考察舜帝的时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观察他是否足够贤德,观察他是否能够慎独,终于将帝位禅让给他。后来这两位妃子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就投河殉情了,这也是湘女多情的由来。魏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江山真是太美了,山河之险真是太牢固了,这可是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西面有太行山,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作为一个仁君,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礼贤下士,招揽天下贤士,这样不仅自己国内的圣贤之才会出来相助,而且天下其它诸侯国的人才也都会纷至沓来。如果心胸狭窄如同小水沟,人才就会流失,为人所用,成为自己的敌人。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可以说是群星璀璨,但绝大多数都流失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吴起、商鞅、孙膑和范雎等都流失了,不为自己所用不说,反而成为自己的敌人。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得不到重用,甚至被陷害,商鞅、孙膑和范雎就是这样的例子。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能够善于处下。江海因为卑下的缘故,涓涓细流归于它。圣人因为仁德谦下的缘故,百姓如流水一样纷纷归附于他。百川之水,不拘泥于是净或秽,总归于江海,兼容并蓄。江海宽大而能容纳它,因为江海地处低下,以其善下。用此来譬喻圣人谦下,天下归心。对于圣者仁君,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天下贤才争相效力。天下的贤才也在审视君主,君主在明处,圣人贤才退藏于密,姜太公并非直到晚年才有才华,而是在等待明君的出现。
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以卑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王。大国以谦下,礼贤下士,才能够成为众多人才归附的对象。国力强盛,以人才为本。李斯原为楚国人,秦王要驱逐外国人,他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劝谏秦王如果想国力强盛就不应该排斥人才。其中提到:“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正是秦国如此,才能够有能力横扫六国。为学也应当兼容并蓄,不抱有门户宗派之见,抱着谦下的心,不轻后学。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先后向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善财童子谦下好学,向三教九流不同的人进行请教,最终获证善果。
(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世间很多东西都是相反的。如果圣人想教化和引导百姓,位置在百姓之上,那么就要谦下的对待百姓。不仅仅是从语言上来说,而是要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中,要不很难让百姓感化。圣人并非真的想身居高位,想位置比百姓高,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顺承天命,不得不在百姓之上引领百姓,给天下带来长治久安。对于不善于治国的人来说,对下属严厉的批评,没有谦下的对待对方,必然很难服众,也很难被百姓尊为上。欲上民,必以言下者。如果想在民之上,必然言语谦下。言,心之声。虽然说大道是无法完全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清楚的,但还是比较重要的。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听他所说的话,看他的行为。举手投足可以观察出此人秉性是善是恶。君天下者,尊为天子。身居高位的人,贵为九五至尊。假如他能够谦下的对待自己的下属,百姓必然会拥戴他。如果身居高位而恃强凌弱,老百姓必然嗤之以鼻。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更适合率先谦下对待别人。对于国与国的邦交,大国更适合谦下的对待小国。英国女王能够为穷人洗脚,佛陀也能够为生病的弟子擦洗背部,耶稣给自己的门徒洗脚。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如果想在百姓的前面,那就要先在百姓的后面。开明的君主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明的君主不与民争利,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像这样的有道君主,世人都会推举他的。世人知道他与民同利,而非与民争利。德兰修女德行高贵,很多大的集团都愿意把钱直接捐献给她,她在临终前只有几件破旧的衣服。有道的君主出言必谦下,如古代君主一般以孤寡不谷自称。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欲得之,必先舍之。君临天下的人,贵为天子,天下推举他以为先。圣人不敢为天下先,见名利不敢争先。如果一心想在人前,反而不能在人前,甚至招来祸害。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在魏国威信很高。魏国选相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不管是统帅三军还是治理国家,田文都自认不如吴起。田文说,国君年少,大臣没有能够臣服,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身为臣子,要学会做到见到功劳就让,见到辛苦就上,这样才是臣子的本分,也能做到明哲保身。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虽然身处于民上,但是百姓并不会觉得被欺压,并不会感觉重。民为重,君为轻,百姓就不会觉得重了。怀道的君主虽然身为九五至尊,但是却能够谦下的听取臣民的意见,谦下的爱护自己的子民。百姓爱戴他如同众星拱月,百姓并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没有觉得不堪重负。圣人贵为天子而民并不会觉得不堪重负。圣人以为民为重,君为轻,以轻置于上面自然不会觉得重。圣人减少自己的可欲,欲望减少了,就无需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有道的君主虽然有享用不尽的美食,但并没有追求口舌之欲。虽然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但是并没有贵难得之货。圣人虽处上,而民自堪命,不以为重。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处前只是道德处前,名利处后。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圣人在修行方面走在前面了,有慈悲众生的心,不时回向来教化世人。圣人虽然在前面,但并不会遮蔽前面的光明,让世人看不见前面的路。如果以蛮力处于世人前面,为了一己私欲,那么百姓看他就如同豺狼。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对世人有慈悲的爱心,厚视百姓如赤子。天下的人都乐意推举他为主人。说实在这样的天下主人还真没有什么名利,一心都是为了百姓服务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分量,没有世俗的任何好处,有谁愿意去争呢?这么辛苦的事情,也只有怀道的君主才能够去做,才能够胜任。圣人不抢前,不争在人上,反而世人乐于推于前,敬为上。世俗的人为了利益,争相诟病,这也会给人们带来祸害。灾祸的降临,都是人们自己招惹来的。福报的到来也是自己促成的。祸福本来出自同门,利与害相邻。不是圣明的人就难以认清其中的奥妙。人们往往认为有什么结果是命中注定,其实福祸是可以随心而转变的。如果自己的心改变了,一切都会随之而转变。福祸可以互相转变,利害共依共存。福可以易之为祸,祸可以易之为福。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水池中划船游玩,蔡姬摇荡小舟吓坏了齐桓公,齐桓公一怒之下把她送回了蔡国,但并未休弃。但蔡侯怒将蔡姬改嫁他人。于是齐桓公兴兵攻打蔡国,蔡国溃败,齐桓公又伐蔡的邻国楚国。春秋时齐国的大夫诸御鞅劝说齐简公说:“陈成常、宰予他们两个人集聚的怨恨很深,我怕他们会兴风作浪殃及国家,大王你不如除掉他们其中的一个。”齐简公不听,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中杀死宰予,又在朝廷上杀死了齐简公。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给鸡装上金属的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乘机侵占了郈氏的宅院,还修起了围墙。郈昭伯也怒气冲天的在鲁昭公面前诽谤季平子,鲁昭公派郈昭伯率兵攻打季平子,兵败被杀,鲁昭公只好逃到了齐国避难。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到,相互之间的争斗往往会招来祸害,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点的口舌之争,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还会殃及国家。
(4)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争并非争斗的意思,是说心不驰竞于物,不为物欲所累,不为物欲所系缚。圣人不与世人争先后,也不与世人争上下。正是因为圣人什么都不争,所以也没有人能够争的过他。古代精于钓术的人詹何说过,“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治理很差的,也就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差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可以看做是事的规矩,还没有见过枉己而能够正人的。矩尺如果不正就不能画出方形,圆规如果不正也无法画出圆来。自身的修养就相当于为人处世的规矩,没听说过自身不正而能够教化他人的。
第六十五章 至于大顺
1.【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2.【注解】
前面的章节已经有两个地方提到了玄德。玄德是深远难测的。明德是世人本有的。在见道的人眼里是明德,在世人眼里是玄德。前面也讲到玄同。在见道的人眼里是大同,在世人眼里是玄同。玄是似乎高深莫测的,但此道是最简单易行的。此部经典里圣人也说了此道最简单最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此章教导世人如何治国安民,不能教世人以智巧。如果大臣都是奸诈小人,百姓都在耍些小聪明,不讲究诚信,这个社会就很难治理了。我们常讲愚民政策,实则爱民政策。这里所讲愚民并非我们平时所讲愚民。这里所讲的愚民实则大智若愚。大治若愚,实则与天同德。当今世界,人们看到这一章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误解,老子又教导君主施行愚民政策,其实不然。
我们平时所讲的愚民政策,以为百姓没有智慧,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如果把老百姓当做傻瓜一样来糊弄,那就离纷乱不远了。大隐隐于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百姓是很有智慧,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了解民间疾苦,也很讲公平正义和良心的。如果君主和百官以为追求物欲,滥用民力,百姓根本都不知道,也容易骗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所讲的愚民,是顺承天命,无为而治,也让百姓处于无为而治的状态。百姓无欲无求,脑袋里没有区分高低贵贱,就不会偷盗贵的东西,也不会为了珍贵的金银财宝杀人越货。尧帝治理百姓的年代,有个老农民在耕作的时候唱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加焉?似乎根本都看不到皇帝对百姓有什么影响。我平时所吃的东西是我辛苦劳作所得,我平时能穿的暖是因为家里老伴和媳妇养蚕织布,天高皇帝远,似乎根本看不到皇帝在哪里,也不知道对方为百姓做了什么。老百姓没有很高的志向,顺其自然的生活,其实志向说好一点是理想,说的不好就是欲望。百姓思虑较少,通过劳动强身健骨。也不需要思虑太多,看似愚民了,实则不然。百姓受到的是正统的教化,对父母要孝顺,对君主要忠诚,对儿女要慈爱,对兄弟要孝悌,对朋友要友爱。这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愚民政策是天壤之别的。
治国安民的要诀,不能崇尚机智权谋,应当以朴实为本。如果百姓多思多虑,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的获得更多的功名利禄,收藏更多的奇珍异宝,国家就很难治理。圣人主张弘扬大道,而非世人所学的小道。大道顾名思义康庄大道,很好走的路,但是世人误解了,以为大道是险僻小道。我们的父辈为过来人,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的父辈会劝说我们说,我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会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遇到很多麻烦的。可是我们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就这样走上这条小路了,走了不少弯路。待到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也坐在这个路口,提醒晚辈,晚辈还是不听,固执的走下去了。佛说世人为颠倒众生,世人会把大道认为是小道,把小道认为是大道。不管是大道还是小道都是回家的路。在我们还不能看清楚大道还是小道的时候,何不相信我们的祖先的慈悲,何不先按照他们所说的去走呢?可能走着走着,就会看清前方的路了,就会依稀看到家的影子了呢。
什么时候才能至于大顺呢?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古圣先贤所向往的世界大同呢?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在一千多前曾经有个预言:“当铁鸟在空中飞行,铁马在地上奔驰的时候,就是末法时期到来了,这个时候佛教密法将会兴盛并且弘传全世界。在这个末法时期,全世界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君王不像君王,人臣不像人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父子更像是玩伴。女人不守贞节,男人淫欲不检,饮酒过量短命病多临,佛教魔法的许多败象征兆都浮现了。”莲花生大师继续说,在那个时代,很多出家人追求名利,云游四方欺骗信众,处心积虑收取别人的财物,拥有个人私产但却不做佛事,不诵经文而沉湎于歌舞娱乐之中,破戒却心中没有愧疚。当今世界,正像莲花生大师所预言一样,处于末法时期,但是也正是正信佛法弘扬世界之时。重阴则阳,重阳则阴,逆极则顺,以至于大顺。相信从今往后的十年时间,佛法将成为全世界人们所追求。中国古代蕴藏的宝藏,也将为世界人们所熟知,那时将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西方历史上有文艺复兴,东方可能正在经历着文化复兴之旅。世人有幸生活在这个年代,难道不该好好的珍惜吗?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以道治身的人,以道治国的人。能以道治其身,才能够齐家。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能够治国,才能平天下。如果自身都不能解脱,如何能够让别人解脱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何能够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呢?图难于细,图大于小。相对于天下而言,自身就是细小。天下之大难治,如果能够着眼于改变每个人的内心,那么天下大同也不远了。
非以明民。善于以道治国的人,并不是让世人有了许多聪明智巧。而是以道来发明百姓的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旨在于发明每个人的本有的天德。发明了天德,并不是用在一些小偷小摸的地方,而是回归于质朴的本心。百姓眼睁睁的看着上面的一举一动,正所谓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以上为尊,上面流行什么,下面就效法什么。身居高位的人有喜好的东西,在下面的人们必定效法,有过之犹不及。圣者仁君以身作则,教化百姓。正所谓率己足以服人,轻财足以聚人。圣人以身作则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要求各级官员清廉公正,作为仁君首先要洁身自好,淡泊明志,清廉公正,这样才能够带个好头。
将以愚之。圣人大智若愚,圣人也要教化百姓跟自己一样。这里并不是所谓的愚民政策,并不是让百姓愚昧的意思。圣人教化世人是想化凡为圣,点石成金。怀道的君主务于道德,也用道德教化子民。用道德教化百姓,并不是教他们走邪道,不择手段获取功名利禄,而是教导他们回归质朴。只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能够安享太平的生活即可,不必要让百姓知道太多的智巧。不要为了升官,学会溜须拍马;不要为了躲避严苛法令的制裁,想方设法的规避它,为了严苛的法令,整日提心吊胆的,正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百姓之所以比较难以治理,主要是他们有许多智巧,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进行欺诈,偷盗等。只要教化其回归本分,百姓就好治理了。古人讲修身齐家。败身之道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教导世人远离:富贵而骄,欺压别人;庸碌懒惰,浑浑噩噩,不知精进;尖酸刻薄,贪恋财物;反复无信,不讲信用。败家之道有四:礼仪废弃,长幼尊卑没有规矩;兄弟互相欺诈,没有友爱;妇女淫乱,万恶淫为首;家里子弟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
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以智巧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那么必然会使得国家偏离道德方向。使得百姓远离道德,这实在并非国之福,而是国之贼。就拿秦国来讲,秦穆公和百里奚的时代,孔子都曾经夸奖说秦国虽然是小国,但是却行大道。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却行的中正。晋国闹饥荒的时候没有趁机攻打,反而发粮救灾,留下了秦晋之好的美名。到了张仪来秦国为相,用的是一些智巧,耍的是一些小聪明。身居高位的人不用智不用谋,百姓容易管理。然而百姓之所难以治理,都是用智过多的缘故。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以智巧来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就淳朴正直,不做虚伪狡诈的事情。君臣同心,上下协力,这就是国之福了。如果大家都自以为是,责任都想少担一些,俸禄都想多拿一些,那么整个风气就全部都弄坏了,实在是国之祸。《论语》上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以智治国更多一些,鲁国更接近于道。齐国为姜太公吕望的封地,经济发展较早,而且深得姜太公的真传,当地人熟读兵法。鲁国为周公旦的封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一些。经济学领域有一个理论为增长至乱理论,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反而使得国家不太稳定,容易造成混乱。齐国的经济发展好了,反而不如鲁国更接近于道。论语上这句话是说,齐国一变,能够变到像鲁国那样民风比较好。鲁国一变,能够变得离大道比较近了。由此可见,孔子生活的年代,鲁国的社会风气比较好。
知此两者,亦楷式。如果仁君能知道上面这两点,并且做到了,可为治国的模范了。如果治身的人知道这两点,那么也是可以作为治身的法式了。不以智治身,身之福,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就远离了祸端。不轻诺寡信,就能够一诺千金。不以智治身就不会挑拨是非,背后议论别人的不是,就远离了祸端了。不以智治身,只需要安静守道,主明则身泰。不以智治国,为国之福。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
(3)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如果治国者能够知道这种治国安民的方法,可谓具有玄德了。如果能够知道治身的法式,那就是与天同德。神仙之术百数,其要在抱一守中。我们治身并不追求成仙成圣,但是只要能够清净守一,那么自然身体也会很好。如果能够做到清净守道,那么经络畅通,百脉安稳。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如果能够知道治国的法式,那也是顺承天命,与天同德。玄德,正所谓德的玄妙之处,世人无法测识。因此老子感叹道,玄德深矣远矣。其实并非德有多深,德有多远。只因世人人心深且远,险且曲,因此看直、简、易的德刚好相反。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犹如天上的星空。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他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非常的遥远,不可触及。然而我们不知道心中的道德准则,也如同星空一样遥远,深不可及。这些似乎都非常的深远,但是只要我们反求诸己,就能知晓。大道至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物反矣。具有玄德的人与世间万物相反。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万物都是为己,如何壮大自己,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更加长久。具有玄德的人则与万物不同,为了解脱世间众生而付出,为了世间众生能够得安乐而付出。世人的欲望非常的炙热,火驰而不返。如同飞蛾扑火,虽然圣人苦口婆心,还是要往火焰中飞去。虽然明知道可欲如同刀锋上的蜂蜜,一不小心就会割到舌头,但是还是照样的舔舐。只有以玄德教化百姓,而不是普通的技巧,那么百姓自然会逐渐回归本性,每天与物欲相反,大顺于妙道。
乃至于大顺。反求诸己,就能具有玄德,归于大道。世人不知道沿着大道走,背道而驰,向外追求物欲。世人修道也是向外求。玄德与万物方向相反,一个是为人,一个是为己。正是因为以玄德治身,则身顺天理而至于大顺。以玄德治国,则国家顺天理而至于大顺。韩国现任女总统朴槿惠深谙很喜欢中国哲学。她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她经历了父母亲双双遇刺的苦痛。他父亲作为韩国总统期间,虽然强力推行治国政策,使得韩国经济出现了很好的增长,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才遭受了刺杀的厄运。中国古人历来主张内圣外王。如果内在的修为不行,就很难服众,也很难长久。他的父亲就是当面批评情报部长而遭其刺杀的。如果德不配位,就很难使得天下大顺。三国时蜀汉刘备刘玄德,这个名字起的很好,人如其名。《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平时深得人心,有人不服从刘备的治理,于是唆使刺客去行刺刘备,刘备完全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大为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而去。如果具备玄德,虽然处于吉凶之地,都能够化险为夷,趋吉避凶。乱极则定,逆极则顺,以至于大顺。现在处于五浊恶世,但是并非世界末日,而是开始一个全新的纪元。不管是天象历法也好,都在显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源自巴比伦而兴盛于希腊时代的占星术里的黄道十二宫,地球的进动两万多年一个轮回,分别指向十二个星座,前两千年属于佛陀、老子、基督、穆罕穆德等的时代,现在正处于从双鱼座进入水瓶座。当今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时代呢?也许后世会有评说。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1.【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注解】
前面几章圣人教导世人以谦下治身,以谦下治国。以慈为宝,以俭为宝,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章继续阐释不争之德,以慈为宝,不战而胜。以慈为宝,守必坚固。圣人用谦下的态度对待世人,以明不争之德。圣人所持的三宝分别为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全章紧要在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一句。这里虽然看似言兵家的事情,但是实则只是借用兵家譬喻,以形容圣人慈悲为怀,不与天下人争。如果不跟妄想杂念争高下,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一句佛号上,这些杂念就会烟消云散了。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中说到,兵形如水,水的流动,避开高处而流向低洼的地方。用兵如水,避开实的地方,流向虚的地方。善用兵者也在于避实就虚,上善若水,流水遇到石头不会与之正面冲突。善于用兵在于善于就下,善于治身的人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礼贤下士。
圣人老子在这里所教导的能够治国、治军,也能够治身。对于善于治国的君主来说,不武、不怒和不争。与别的国家友好的相处,大国谦下的礼遇小国,不轻易使用武力,就不会树敌过多。不会轻易的因为个人情绪而迁怒别国,齐桓公仅仅因为妃子就发动了对蔡国的战争。作为君主再听取群臣意见的时候,如果动不动听到逆耳的声音就发怒,也就没有人敢再提不同的意见了,可能君主就会被蒙蔽了。开明的君主不会与别国争一城一池,而是与天下争道德的高下。治身也是如此,不武、不怒和不争。不轻易与别人打斗,不背后议论人是非,不耍阴谋诡计。不轻易发怒,一生气就会影响经络和穴位。不与世人争物欲,而与世人争道德。不与世人争功劳,而与世人争苦劳。善于治军的人,不轻易出击使用武力,不轻易动怒乱了阵脚,不与敌人争一时之高低。两军对垒可以用安静来对付敌方的急躁,凭着有条不紊来对付敌军的混乱,用无形来应对有形,用无为来应对有为变化,静待其变。即使我方未能马上取胜,但是敌人也不能够获得胜利。敌方如果先于我行动,就会暴露他的形迹,就会有破绽。敌方如果急躁,我方保持冷静,就会使敌方的军队疲惫。我军养精蓄锐,敌军疲惫,以逸待劳,自然就可能取胜。战国时期,秦赵交战,长平之战,秦军一夜之间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归降的士兵,致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战争初期,赵国任命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廉颇采用了持久战的防御措施。因为廉颇深知秦军远道而来,需要速战速决,否则千里迢迢,输送粮草,是消耗不起的。如果打防御战,对于赵国来说非常的有利。正是因为廉颇的持久战,让秦国没有捞到一点好处,他们便使用离间计,将廉颇撤离,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一举全歼赵国军队。
不管是治国、治军还是治身。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在于武怒争三者,而是在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战争胜负,根本在于施行仁政。德施于民,民众亲附君主,军队就强大。仁政不能施行于民,就会反对君主,军队必然弱小。所以德政、道义足以感化百姓,建功立业足以让百姓应对天下紧急的事件,举贤任能足以得到天下贤才的归心,计谋足以掌握敌我双方的强弱形势,这些才是必胜的因素。修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在于武怒争三者。心性如水,堵不如疏。养生以戒恼怒为本。如果嗔恨之毒污染了内心,就很难有所进步。人一发怒,经络穴位都会受到影响。修行人最要紧的是如何安定内心。如果用武力来强硬的对待念头,这是行不通的,如果要把念头赶尽杀绝,念头妄想却越来越多。如果非得要跟念头争个高低对错,也是没有用的。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兵的人并不武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如果仅仅是凭着血气之勇而相互厮杀,与禽兽何异?秦朝的军队实行了奖励耕战的制度。由商鞅变法演化而来,士兵在战场上斩获敌人的首级作为军功。秦军在战场上有时会为了一个敌军首级大打出手,可谓是虎狼之师。但是对于圣人来讲,他们并不善于当士兵。善于当士兵的人能够化敌为友,本来天下一家。我本来也是迷路的羔羊,对方也是迷失方向的人,两者稀里糊涂的死于非命了,非常的可惜。然而士兵以武为主。战以怒为主。胜敌以争为主。三者又都以气为主。在战场上,一鼓作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一般人带兵打仗都会激怒士兵,同仇敌忾,以武力解决问题。越王勾践给怒蛙敬礼以激励全军将士。善为士的人,以道德为贵,并不好使用武力。用武力杀敌不如化敌为友。
善战者不怒。善于战者不在怒。怒,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奴役人的内心。善于治身的人戒除恼怒,人一发怒百脉不稳。善于治国的人戒除无缘无故的发怒,这样就能够从谏如流。人们一发怒,就容易丧失理智。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保持淡定和平静,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打败敌人。如果自己先怒了,不能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利于战争。不管是作为士兵还是作为将军,都需要做到临危不乱。咏春拳是由少林女弟子创立的以弱胜强的拳法,对敌的时候也是内在放松静定借力打力的,其关键是内功心法。
善胜战者不争。善于战胜别人的人,不以武力争强好胜。以仁德怀柔远方的敌人,使得敌人都心甘情愿臣服。诸葛武侯七擒七纵,为的就是彻底征服人心。如果仅是通过武力获胜,很难征服人心,也很难得到长治久安。汉文帝不以武争高下,而是给赵佗写了一封信,以德服人。在信中,他给赵佗带去了河北真定老家的消息,兄弟亲戚们都安好,祖坟也派人重新修葺一番。一方面赵佗大为感动,另外也感受到一种威慑作用,这么多人质在汉文帝手中。南越王于是愿意表示归降。堂堂一个秦朝的大将,为何能够甘心归附于汉文帝呢?他可谓是胜敌者和善战者了。
善用人者为下。善于用人的人,很会谦下待人。对于地位高的人,如果能够谦下的对待别人,别人肯定会感恩戴德,更加努力的辅佐。吴起俯首给士兵吸吮脓包,这个士兵必定感激涕零,奋勇杀敌以报答知遇之恩。在下面的人,如果讨好在上面的人,可能会给人谄媚的感觉。所以还是在高位的人更适合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也是一样的,大国适宜以谦下对待小国。小国就会甘心臣服。如果身居高位的人,觉得很了不起,根本都不顾及臣民的感受,那么很难服众。
(2)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谓不争之德。在上位的人能够谦下的对待下面的人,这本身就具有不与人争的道德。前面的章节说到先后,上下。如果争着在上,反而在下。如果争着在前,反而在后。世人还争不争呢?反正圣人是不争了,这是圣人的大智慧。正是因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德兰修女说我与谁都不争。如果这样还会有谁会和你争呢?圣人以慈治身、以慈治国、以慈治兵,以慈为宝,不武、不怒和不争。世人争强好胜,骄矜恃气,不肯谦下待人,凡事都要争个高下,这是不善用人的。古代善于用人的人,必然谦下待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如果贤才千里迢迢来投奔你,如果根本得不到重视,他原本可能有非同寻常的本事,也不会为你所用了。
是谓用人之力。在上位的人如果能身为人下,那么就能够用是人臣之力,使得臣民为治国贡献力量。如果以力驱人,能驱几何。如果以道德服人,能服一世。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人们会自觉自愿的付出,不为个人恩怨利益。很多和尚千里迢迢的带着佛法普度众生,他们都为了什么呢?如果以力驱人,用皮鞭来鞭打马匹,则为下策,只能是踢一踢,走一走。对于赶远路的人来讲,用皮鞭来抽打驴马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能够做到以下驱人,那么天下归之。得道的君主能够礼贤下士,他们能够虚心的倾听大臣的意见。以下用人,是最有力不过的,胜过一味的发号施令。如果有心要下,而为用人之术,并非善用人者。如果为了驱使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故意谦下待人,这个仅仅能落入用人的方法上了,而非真正的善用人。对于圣人而言,是真心实意的以下用人。
是谓配天。如果能行此道者,其德行配天。怀道的君主能够顺承天命,德行配天。如果所处天子之位,德行不能配天,那么是很危险的的事情,不能够长久。中国古人历来讲究内圣外王,只有修行达到德行高远的境地,才能够成为天子。圣人处民上而心在下,可谓配天之德。这是三皇五帝治国安民之道,置百姓于自然安乐之中。
古之极。这也是上古的要道来的。世人离家越来越远了,不知道家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回家了。回家的路是极古的大道,只是荒草已经湮没了古道。如果没有人指点迷津,还真不知道如何走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