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1.【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注解】
前面几章圣人教导世人以谦下治身,以谦下治国。以慈为宝,以俭为宝,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章继续阐释不争之德,以慈为宝,不战而胜。以慈为宝,守必坚固。圣人用谦下的态度对待世人,以明不争之德。圣人所持的三宝分别为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全章紧要在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一句。这里虽然看似言兵家的事情,但是实则只是借用兵家譬喻,以形容圣人慈悲为怀,不与天下人争。如果不跟妄想杂念争高下,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一句佛号上,这些杂念就会烟消云散了。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中说到,兵形如水,水的流动,避开高处而流向低洼的地方。用兵如水,避开实的地方,流向虚的地方。善用兵者也在于避实就虚,上善若水,流水遇到石头不会与之正面冲突。善于用兵在于善于就下,善于治身的人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礼贤下士。
圣人老子在这里所教导的能够治国、治军,也能够治身。对于善于治国的君主来说,不武、不怒和不争。与别的国家友好的相处,大国谦下的礼遇小国,不轻易使用武力,就不会树敌过多。不会轻易的因为个人情绪而迁怒别国,齐桓公仅仅因为妃子就发动了对蔡国的战争。作为君主再听取群臣意见的时候,如果动不动听到逆耳的声音就发怒,也就没有人敢再提不同的意见了,可能君主就会被蒙蔽了。开明的君主不会与别国争一城一池,而是与天下争道德的高下。治身也是如此,不武、不怒和不争。不轻易与别人打斗,不背后议论人是非,不耍阴谋诡计。不轻易发怒,一生气就会影响经络和穴位。不与世人争物欲,而与世人争道德。不与世人争功劳,而与世人争苦劳。善于治军的人,不轻易出击使用武力,不轻易动怒乱了阵脚,不与敌人争一时之高低。两军对垒可以用安静来对付敌方的急躁,凭着有条不紊来对付敌军的混乱,用无形来应对有形,用无为来应对有为变化,静待其变。即使我方未能马上取胜,但是敌人也不能够获得胜利。敌方如果先于我行动,就会暴露他的形迹,就会有破绽。敌方如果急躁,我方保持冷静,就会使敌方的军队疲惫。我军养精蓄锐,敌军疲惫,以逸待劳,自然就可能取胜。战国时期,秦赵交战,长平之战,秦军一夜之间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归降的士兵,致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战争初期,赵国任命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廉颇采用了持久战的防御措施。因为廉颇深知秦军远道而来,需要速战速决,否则千里迢迢,输送粮草,是消耗不起的。如果打防御战,对于赵国来说非常的有利。正是因为廉颇的持久战,让秦国没有捞到一点好处,他们便使用离间计,将廉颇撤离,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从而一举全歼赵国军队。
不管是治国、治军还是治身。胜负的关键并不是在于武怒争三者,而是在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战争胜负,根本在于施行仁政。德施于民,民众亲附君主,军队就强大。仁政不能施行于民,就会反对君主,军队必然弱小。所以德政、道义足以感化百姓,建功立业足以让百姓应对天下紧急的事件,举贤任能足以得到天下贤才的归心,计谋足以掌握敌我双方的强弱形势,这些才是必胜的因素。修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在于武怒争三者。心性如水,堵不如疏。养生以戒恼怒为本。如果嗔恨之毒污染了内心,就很难有所进步。人一发怒,经络穴位都会受到影响。修行人最要紧的是如何安定内心。如果用武力来强硬的对待念头,这是行不通的,如果要把念头赶尽杀绝,念头妄想却越来越多。如果非得要跟念头争个高低对错,也是没有用的。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兵的人并不武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如果仅仅是凭着血气之勇而相互厮杀,与禽兽何异?秦朝的军队实行了奖励耕战的制度。由商鞅变法演化而来,士兵在战场上斩获敌人的首级作为军功。秦军在战场上有时会为了一个敌军首级大打出手,可谓是虎狼之师。但是对于圣人来讲,他们并不善于当士兵。善于当士兵的人能够化敌为友,本来天下一家。我本来也是迷路的羔羊,对方也是迷失方向的人,两者稀里糊涂的死于非命了,非常的可惜。然而士兵以武为主。战以怒为主。胜敌以争为主。三者又都以气为主。在战场上,一鼓作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一般人带兵打仗都会激怒士兵,同仇敌忾,以武力解决问题。越王勾践给怒蛙敬礼以激励全军将士。善为士的人,以道德为贵,并不好使用武力。用武力杀敌不如化敌为友。
善战者不怒。善于战者不在怒。怒,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奴役人的内心。善于治身的人戒除恼怒,人一发怒百脉不稳。善于治国的人戒除无缘无故的发怒,这样就能够从谏如流。人们一发怒,就容易丧失理智。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保持淡定和平静,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打败敌人。如果自己先怒了,不能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利于战争。不管是作为士兵还是作为将军,都需要做到临危不乱。咏春拳是由少林女弟子创立的以弱胜强的拳法,对敌的时候也是内在放松静定借力打力的,其关键是内功心法。
善胜战者不争。善于战胜别人的人,不以武力争强好胜。以仁德怀柔远方的敌人,使得敌人都心甘情愿臣服。诸葛武侯七擒七纵,为的就是彻底征服人心。如果仅是通过武力获胜,很难征服人心,也很难得到长治久安。汉文帝不以武争高下,而是给赵佗写了一封信,以德服人。在信中,他给赵佗带去了河北真定老家的消息,兄弟亲戚们都安好,祖坟也派人重新修葺一番。一方面赵佗大为感动,另外也感受到一种威慑作用,这么多人质在汉文帝手中。南越王于是愿意表示归降。堂堂一个秦朝的大将,为何能够甘心归附于汉文帝呢?他可谓是胜敌者和善战者了。
善用人者为下。善于用人的人,很会谦下待人。对于地位高的人,如果能够谦下的对待别人,别人肯定会感恩戴德,更加努力的辅佐。吴起俯首给士兵吸吮脓包,这个士兵必定感激涕零,奋勇杀敌以报答知遇之恩。在下面的人,如果讨好在上面的人,可能会给人谄媚的感觉。所以还是在高位的人更适合谦下待人。善于治国的人也是一样的,大国适宜以谦下对待小国。小国就会甘心臣服。如果身居高位的人,觉得很了不起,根本都不顾及臣民的感受,那么很难服众。
(2)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是谓不争之德。在上位的人能够谦下的对待下面的人,这本身就具有不与人争的道德。前面的章节说到先后,上下。如果争着在上,反而在下。如果争着在前,反而在后。世人还争不争呢?反正圣人是不争了,这是圣人的大智慧。正是因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德兰修女说我与谁都不争。如果这样还会有谁会和你争呢?圣人以慈治身、以慈治国、以慈治兵,以慈为宝,不武、不怒和不争。世人争强好胜,骄矜恃气,不肯谦下待人,凡事都要争个高下,这是不善用人的。古代善于用人的人,必然谦下待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如果贤才千里迢迢来投奔你,如果根本得不到重视,他原本可能有非同寻常的本事,也不会为你所用了。
是谓用人之力。在上位的人如果能身为人下,那么就能够用是人臣之力,使得臣民为治国贡献力量。如果以力驱人,能驱几何。如果以道德服人,能服一世。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人们会自觉自愿的付出,不为个人恩怨利益。很多和尚千里迢迢的带着佛法普度众生,他们都为了什么呢?如果以力驱人,用皮鞭来鞭打马匹,则为下策,只能是踢一踢,走一走。对于赶远路的人来讲,用皮鞭来抽打驴马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能够做到以下驱人,那么天下归之。得道的君主能够礼贤下士,他们能够虚心的倾听大臣的意见。以下用人,是最有力不过的,胜过一味的发号施令。如果有心要下,而为用人之术,并非善用人者。如果为了驱使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故意谦下待人,这个仅仅能落入用人的方法上了,而非真正的善用人。对于圣人而言,是真心实意的以下用人。
是谓配天。如果能行此道者,其德行配天。怀道的君主能够顺承天命,德行配天。如果所处天子之位,德行不能配天,那么是很危险的的事情,不能够长久。中国古人历来讲究内圣外王,只有修行达到德行高远的境地,才能够成为天子。圣人处民上而心在下,可谓配天之德。这是三皇五帝治国安民之道,置百姓于自然安乐之中。
古之极。这也是上古的要道来的。世人离家越来越远了,不知道家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回家了。回家的路是极古的大道,只是荒草已经湮没了古道。如果没有人指点迷津,还真不知道如何走了。
第六十七章 不敢为先
1.【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注解】
上章教导世人不要事事争为上,反而不能为上。教导世人不要事事争先,反而不能为先。圣人不在名利场争上,但是却在修行上争上,在道德方面争在万民之上,才能够教化世人。圣人不在名利上争先,但是却在修行上争先,争取走在前面,才能够回向,给世人带路。
这一章和上章衔接的很好,顺着上章的意思说,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以慈为宝,不忍心与民争利,也不会责之过切,不会招致祸害。圣人以俭为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追求物欲。圣人不敢为天下先,凡事都不处于前,反而被推至前面。凡事不处于上,反而被推至上面。
有大智慧的人,不敢为天下先,不喜欢和人争斗,但是往往被天下人推为圣人、第一等人。俗话说,傻人有傻福,其实傻人可能并不是真的傻,而是大智若愚。汉文帝就是这样的傻人,后来登上帝位,成为一代明君。汉高祖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她多才多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比吕后年轻,刘邦宠幸戚夫人,逐渐把随刘邦征战四方的吕后冷落了。戚夫人有个儿子名为如意,封为赵王。吕后唯一的儿子是刘盈。刘邦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赵王,想废除刘盈,后来吕后逼迫张良献策,张良说可以请商山四皓出来帮忙,后来刘邦就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戚夫人争风吃醋,不知道同美相妒,同利相害的道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厕中。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眼前的肉团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惠帝刘盈受不住惊吓,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吕后在稳固汉室江山方面的确做了不少的贡献,先后设计杀死了韩信等功高盖主的将帅,但是她如此争斗,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吕后铲除刘氏王族的同时,培育自己娘家的诸侯王,纷纷封侯。但是吕后死后,吕氏家族全部被诛杀。吕后机关算尽,但是却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连自己的儿子也年纪轻轻就过世了。反而是默默无闻、身世低微、处处不敢为先的刘恒保留了下来。
如果事事都争先,特别是争夺天子之位,可能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会父子不相认,兄弟互相残杀。赵武灵王是一代英明的君主,他推行改革“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国力和军队空前的强大。他在位的时候处于赵国进攻,秦国防守的格局。赵武灵王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惊天之举,不顾长子赵章,把王位禅让给小儿子赵何,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赵章心怀怨恨,密谋要杀死赵何,结果阴谋没有得逞而败露,躲到赵武灵王的沙丘宫中。赵何手下两位大臣将沙丘宫团团围住,要求赵武灵王交出赵章,后来赵武灵王不得已交出了赵章,赵章被处死。这两位大臣深知,如果把赵武灵王放出来,以下犯上的罪过,必死无疑。如果趁机把赵武灵王除掉,也符合赵惠文王的利益,但是包括赵惠文王在内,谁都不敢也不想冒弑君的罪名。于是采用了一条毒计,向沙丘宫中喊话,所有人都要出来,留下最后一人在沙丘宫中自生自灭,结果最后只把赵武灵王留在了宫中,活活饿死。本来赵武灵王禅位主要是想摆脱繁杂的朝政,专心进行诸侯之间的争霸,做好了进攻秦国的准备。正因为传幼不传长而引发了怨恨,导致兄弟手足相残,父子相残,以下犯上弑君的罪行。
(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大的似乎太过于玄虚了,似乎和大众的生活离的很遥远,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世人以为道大,如巍巍乎如天山之高大,湛湛兮如海之宽广,广大难以名状。世人仰望圣人老子,觉得深不可测,高不可及。世人觉得老子的道难以想象,不可思议,非常的玄虚。不肖,正如孔子所说不器,即庄子所谓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大概当时人们看到老子其道广大,都如下文所说,以勇、广、器长(器之长,如同百官之长)称呼它,且不知道怎么描述,怎么样命名。当时人们对老子所说的道觉得不仅乎人情,于是解释说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广大,似乎不肖,不与任何事物相似,虚无缥缈,无所可用。如同庄子所说的非常大的葫芦,对于世人来讲似乎非常的虚空,没有什么作用,装酒又装不了,但是可以把它放之于江河湖海,即可任其漂流。道并非虚空无用,而是有大用。木鱼中空,钟鼓腹空,这样才能有其用。
夫唯大,故似不肖。正是因为大道非常的广大,似乎没有任何的物体能够与它相像的,似乎很不可思议。肖,与物相似。大道似乎与很多的事物都不太相似,很难形容描述清楚。圣人老子只能通过许多比方和故事来进行描述。比如盲人摸象,比如指月之指非明月。
若肖,久矣其细。若肖,作为一句;久矣其细,作为另一句,进行句逗划分。是说如果我的道与一般事物没有什么分别的话,那么道便成细物了,并非广大了,又怎么能以道大称呼它呢?大道顾名思义是康庄大道,易走易行的大道,可是世人由于心被物欲所覆盖,所以对大道并不能够认识。小道为细小的雕虫小技,沿着细小的小道也可以走回家,也可能会走很多的弯路。下文解释为什么道为大的缘故。
(2)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老子说我有三宝,平时怀抱着这三宝就能够趋吉避凶了。世人往往骑驴找驴,身上揣着宝物却不知道是宝,等待失去了才知道,已后悔莫及。世人挖地三尺,向外求索,也要寻找到致富的宝藏,但是世人却不知道原来致富的钥匙就在每个人的身上。
一曰慈。慈者,上面一个兹字,下面是心字,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保持当下的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人讲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于圣人来说,是有无缘无故的大爱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条件。圣人体悟到了他和世人本来是一体的,有手足之情,何须用什么理由呢?圣人爱百姓如同母亲爱赤子。人们讲慈不带兵,对军队严格要求,令行禁止,这是为了保障军队能够获取胜利,为了更多的人生还,这也是一种慈来的。
二曰俭。圣人不轻易征收百姓的赋税,似乎非常的节俭。把百姓的赋税当做是取自己家的一样。君主和百姓本为一体。如果君主过度的征收赋税,就如同切割身上的肉来满足口腹之欲。圣人能够体悟如此,所以才施行很轻的徭役赋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圣人减少自己的物欲,就能够给所有的官员带了很好的头,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官场。如此的朝廷,百姓怎么能不拥护呢?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在治身上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奉养物欲过于丰厚。在道德上就不同了,就要敢为天下先,但是也不敢务于虚名,否则招致祸害。圣人在治国上也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轻易动用干戈争王争霸。这样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海岛上的树木如果太高,也容易被台风刮倒。第一个飞出去的鸟儿,也容易被枪打到。商鞅推行改革,被车裂而死。
慈故能勇。具备了仁慈之心,就会勇于忠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在乎权力地位,也不在乎金钱名声,也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了。为了公平正义甚至失去生命都没有什么。圣人知晓万物一体,万事万物无生无灭,人生也是无生无死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了。佛陀有无畏布施,什么东西已经很难使得圣人产生恐惧了。
俭故能广。俭者,啬,有而不敢尽用。天子虽然富有四海,但是却不轻易去取用天下的财富。天子虽然富有智慧,但是却不轻易的使用。天子不被外物所驭,不为名利所动,不轻取赋税于民,就能够广得民心,恩泽于四海。圣人老子不轻用自己的智慧,并没有轻易的示于别人,在人前炫耀,而是俭而不用。甚至这部道德经,本来老子也并不想留给世人的,后来别人诚恳劝说才留下来恩泽后世的,当今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颂。
不敢为天下先。上一章中老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治身如果要想在人之上,那么就要谦下待人。如果骄傲自满,无缘无故的责怨别人,就可能招致祸害。治国如果要在别国之上,那么也需要谦下对待他国。如果要在别人的前面,那就处处谦让退回后面。老子深谙此道,所以劝诫世人不敢为天下先。领先了反而落后了,领先了反而招致失败和祸害,那么谁会争着跑在前面呢?划船的时候,也是往后滑才能够向前。游泳的时候也是要往后拨水才能够向前的。重阴则阳,重阳则阴,物极必反。如果为天下先了,反而会扭转成为天下后。
故能成器长。不管是王侯贵族还是各家学者都推老子为第一等人,于是以我为器长。器为人和物的通称。器之长,为万物的首领,如同人之中的首领,万物之中最大的。连孔子都惊叹说,老子为人中之龙。如果传到天子的耳朵里,那岂不是危险了吗?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都以为我的道大,在世间无法找到任何的一种事物来比喻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无相,器物有形有相。世人都认为老子我为得道高人,推为人中的最上者,为天人师。
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这三者,为大道的要妙。
(3)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今舍慈且勇。当今世人舍弃仁慈,但为勇武。这会给自身招致祸害,也会把国家置于危乱的境地。韩国总统朴正熙主政韩国达十八年之久。他推崇铁腕政策,对外对北朝鲜持强硬态度,对内力排众议加速发展经济,控制言论自由,大力推行反腐。对韩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由于他舍慈而勇,这就把他也置于危险的境地,几次遭受暗杀,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的中央情报部长的手里。他本身是够节俭的了,日常生活相当朴素,生活中袜子补完5次左右后才扔掉。他每天必吃面食,中饭常是一碗面条。虽然喜欢喝酒,但也不过是粗糙的浊酒而已。
舍俭且广。俭以修身,如果舍弃了俭约而走入奢侈,那么就会使得心志迷失。如果作为君主,不能做到俭约并爱惜民力,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那么百姓就不会拥护他了。这样也就把君主和他的国家置于危险的境地了。
舍后且先。对于治身而言,如果不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就很容易得罪别人。遇见功劳的时候,就让别人先。遇见苦劳的时候,就让自己先,这样就不会有什么祸害了。对于治国而言,如果是施行仁政,那就要争先恐后。如果是争霸的话,那就还是往后退退吧,这样能够免除祸害。
死矣。前面这三种行为都是危险的,都是步入死地的。当今世人,舍慈而言勇,舍俭而言广,舍后而言先,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里的死字,并非是生死的死,如禅家所说死在句下。古人把纠缠文字表面意思而不顾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叫做“死在句下”,尽信书不如无书,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呢?净空法师:听经若执着名言,死在句下,为学佛之大忌。世人不知大道的妙处,但以血气之盛,争强好胜做工夫,没有什么用处,都为死法,非活法。但说一个俭字,如果没有俭,而为广,有可能没有真正的智慧,夸夸其谈,害人害己。假使果真有智慧,如果没有能够有所收敛,到处展示,被世人误解有可能会招来祸害,例如慧能大师得了五祖的衣钵之后,就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4)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仁慈的君主,百姓真心归附。君主与民同利,百姓觉得跟他是在一条船上的。如果对外征战,战无不胜。如果对内守卫疆土,没有不稳固的。君主务于道德,这才能够使得江山巩固。许多君主舍本逐末,都是用心在于攻城略地,但是如果没有仁慈,那么得到的最终会失去,也不会长久。对于治身而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慈悲为怀,那么进可以建立功业,退可以修身养性。这三宝当中,又以慈为主。不但学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皆然。家有慈母,一般来讲就会出孝子。如果没有湘女多情,如何有惟楚有才,这其中也许有些许关系。汉代能够有文景之治,与文帝的亲生母亲辛追,与出身贫苦的窦太后无不相关。周朝能够出贤明的帝王和相才,与周文王、周武王他们背后的女人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三次搬家这样的贤明的母亲,也不会出圣人孟子。如果一国之君,能够爱民如子,那么必定得到爱戴。如果一军之帅,能够爱惜自己的士兵,赏罚分明,战则能胜,守则能固。战国时期的吴起将军,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就哭泣了。”正是因为吴起身先士卒,才使得士兵为其效死力。魏武侯时,秦国以五十万的兵力攻打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吴起仅动用了没有立过战功的五万多士兵便打败秦军,创下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阴晋之战战例。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上天如果要救助善人,必赋予他仁慈的本性,使得他能够自得天助。天子为顺承天命的人,如果他能够替天行道,必然会是怀道之君。既然是怀道,那么必然有仁慈之性。如果没有仁慈之性,也不能够悟道。对于阴险狡诈之人,由于业障很深,是很难悟道的。如果学了反而会招致祸害。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学习阴符经,反而给自己招来了祸害。古代是非常尊师重道的,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会看这些学生里面,是否具备根器接受载道之言。如果时机还没到也不能强求。慈为道的体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天下国家。天将救其民,而纯以慈卫之。圣人法天道而用于世间,以慈为第一,世俗不以为然。殊不知其中孕育着福祸转化之机。假如治世能用老氏之术,以慈爱民,坐观三代之化即可证明可以用在治国安民。汉代崇尚黄老之学,窦太后推崇黄老之学。只需要看汉朝文景之治,从春秋混战满目疮痍、国力疲弱的国家,发展到实力强盛的大汉帝国。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1.【原文】
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彼褐怀玉。
2.【注解】
圣人撰写此书到此一章,至此已经把道、德演绎得很详尽了。可见圣人的苦口婆心,对世人有慈悲之心,才尽可能的写的很详细的留给后人。后面的章节只是要后世学人在日用著力做工夫,待到缘分一到自然妙悟。袁焕仙是南怀瑾的师傅。他在四十岁之后,放弃掉了官道,专心修行佛法。他选择了参话头,就是以前禅师悟道的一个例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苦思冥想,都没有什么进展。虽然形容枯槁,但是却精进不已。有一天忽然打破疑团就顿悟了。袁焕仙参的话头是德山悟道的公案。德山的师傅接引他的时候,给他递过去一盏灯,顺便就把灯吹灭了。师傅跟德山说,这样你还能够看得见吗?就这么一句话就让德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回去就把自己注解的金刚金一把火烧掉了。如果没有证悟之前,自己所写的东西只能是误人子弟罢了。佛家喜欢用灯来做一些比方,禅宗的经典也有一部传灯录。古圣先贤传续心灯。在圣人眼里,世人的身体就如同火宅一样,有许多的烦恼和妄想,被物欲遮蔽住了没有任何的亮光。圣人的内在是光明的,用心灯把世人的内心的灯点亮。古圣先贤有许多顿悟的例子,例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等。王阳明死前留下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此章向世人阐释留道德经在世上的缘由,圣人老子给世人留下的文章是大白话,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世人被无明覆盖,心性复杂,反而面对简单的事情觉得非常的复杂,非常的艰难。也难怪佛家会有正法眼藏的说法。真正的佛法,犹如隔着一层纸一样,有缘的人一望便知,不惊不怖。老子圣人感叹能知大道的人很稀有,很稀少,非常有必要把此部道德经流传于世。也希望后世的人看到这里能够以此道为宗,不再有任何的怀疑。使得后世学人知而行之,想后世学人通过深造而自得。
这里老子说我所说的话非常易知易行,可是天下却不能知也不能行。十几年前,南京大学的四位女生与台湾辅仁的四位男生对于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有过一场非常精彩的辩论。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孙中山说知易行难。孔子说,言知之易,行之难。世人容易断章取义,脱离了当时说这些话的背景,单纯来看他们说话的字面意思。古圣先贤所说的知,也许是知道的知,也许是良知的知,这都是一回事。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知道是知晓大道,是证悟大道而不是字面上知道了就行了。世人的心被无明覆盖了,被物欲所污染了。如果要有很好的良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反过来讲又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顿悟成佛当下即是。大道至简至易,只是世人迷失了本心而已。行为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有错了,就要改掉它。如果做错了事,就要诚心的忏悔。孔子也许是感叹虽然体悟了大道,可是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如何去推行大道是多么的不易。如同在闹市中说话,别人都没听到。如同在飞瀑下鱼鸣,如何能够听到呢?不管是圣人讲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或者是易知易行,或者是知行合一,也都没有错的,要看是什么样的场合。世人觉得修正自己的行为很难吧,的确很难改的过来。可是佛陀教导世人如果下决心去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专心一志的念一句佛号就行,这又不需要什么成本,随时随地都可以的,可是世人却不去做,怎么又说难了呢?知行合一,行中有知,知中有行,在修行过程中逐步就会显现真知,有了真知之后就会更加坚定的修行。
圣人老子在此感叹知我者希。世人皆醉只有我独醒。老子留下这部经书,旨在唤醒梦中人。圣人老子不以此书为宝,在最后一句指出每个人都怀有真宝。鲁迅曾经说过,不读此部经典,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尼采说过,老子集成的此部经典,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鲁迅和佛家也有一些渊源。早年拜的师父为长庆寺的主持龙祖法师。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记述鲁迅向他这样剖白:“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也不是容易的事。认识自己更是不容易的事情。世人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宇宙。世人如果不认识自己,也许永远都无法认识宇宙。世人认识了宇宙,也许未必认识自己。世人也许认为认识了宇宙,就认识了上帝。世人也许认为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上帝。宇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似空非空。在宏观上,我们看一眼某个物体,是通过光子才看到某个物体,那怎么看待光子呢?人们能够通过光子来感受到周遭的世界。假使有粒子比光子的速度更快,人们是否就无法观察得到了呢?是否这是为什么人类迄今为止观察的最高速度为光速的原因呢?或者所有物质都是由光子,也就是能量构成。最小的单元是光子,因此所有物质的最高速度为光速。光子质量为零,没有质量,仅是代表着能量,代表着虚无。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难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大道是证得了无限的光明,证得了世界的虚空,证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联科学家发明了卡尔良相机,能够拍摄出人眼看不到的能量场。用这种相机拍摄人的时候,能够把人的三脉七轮拍摄出来。人们周围有着能量场,修习瑜伽冥想时,周围能量场的颜色是蓝色的。当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时,颜色就会随着变化。世界上产生一些蓝光儿童,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在古往今来的绘画中,关于圣者耶稣、佛陀等的画像,大多背后都有光环,这难道也是巧合吗?
(1)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甚易知易行。老子自己对自己说我在此部书中所说的,都是易知易行的事情,都是日用中最省力的工夫。我们每个人只要回家就行,知道哪里是家,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这样算不算容易呢?这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了,再忘本的人都会记得故乡在哪里,都会想着落叶归根。可是知道这些对于世人来讲也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首先不知道要回家,不知道哪里才是故乡。世人如同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的。我们的祖先也不断地迁徙,经过几代之后,就不知道真正的故乡在哪里了。我们很多人可能知道几千年前的故乡在中原,但是再往上追溯呢,也不知道了。世人要找到真正的故乡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连故乡在哪都不知道,如何能知道回家的路呢?路途遥远,荒草都湮没古道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确也是如此,在荒草湮没的地方,如果走的人多了,草就会被踩死,就会看到有一条路,可是如果几年,甚至是几千年都没有人走了,那么如何能够知道回家的路呢?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宋代邵康节说,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几千年来,古圣先贤都在追求解脱,教导世人如何远离物欲,远离祸害。天门从万古以来都是打开着的,面对世人没有什么隐瞒,可是能有几个人来,几个人回呢?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和老子等,都是大圣人,几千年才出来几个,这样是不是很难呢?难的确是很难的,但是圣人已经把入门的门槛降的很低,而且尽可能的把简单易行的方法告诉世人了。世人只要不怀疑,老老实实按照圣人的教导去做就行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世人却不能知,不能行呢?世人如同飞蛾扑火,怎么劝说也劝说不回来。菩萨看到世人这样,暗自落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菩萨就像母亲,看着婴儿在啼哭,可是把奶放在嘴里,婴儿都不肯吃,怎么办才好呢?
(2)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说我所说的话,所说的事,都是以大道为宗,以大道为君主。这些都是有依据的,非是漫衍荒唐之说。这些往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的黄帝,可以找到宗师。这些言语都是真修实证的。唐僧曾经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子怕他说的这些世人不信,把它当做一般的学问来学,在此特意的强调一下的,并不是他自己的首创。这里所说的事,件件都是最省力工夫,全不用多知多解。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说我没有落在世人所认为的知见上,没有跟普通人一样,世人才不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世人才有许多对我的不解和误解。世人都以多知多识为骄傲,为孤陋寡闻为耻辱,岂不知大道为绝学。几千年前,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是苏格拉底,可是苏格拉底却说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可是世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世人都很难理解苏格拉底的。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难觅的了。苏格拉底没有能够被理解,被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罗马帝国很多人不理解耶稣,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彼褐怀玉。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老子感叹能够知道他的人很稀有。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知道他的珍贵,才能够知道他留下此书的良苦用心。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然而无知这一说法,并不是唯独老子法门才有的宗旨,孔子也是如此的。如孔子说吾有知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也许是夫子见到老子后,才得到这样的妙悟。然而如果以无知契入无知,如以空合空。但是如果以有知求无知,如同以水投石。如果世人不能清空自己,如何能够装得进大道呢?世人的心脏也就这么大,世人的大脑也没有篮球大,装那么多烦恼和痛苦进去,如何能够装下别的东西呢?只有空的杯子才好装下清澈的水。孔老心法,千古罕明。如果朱熹知道此道,就不会存在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辩了。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只有达道的人才知道圣人老子此书的珍贵,才知道世人每个人身上都怀有无上的珍宝。不仅仅是圣人才有的珍宝,世人每个人都有。世人以为自己很穷,屋顶漏雨,米缸里没有半缸米。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他,他并没有那么穷的,而是拥有无价的珍宝。他可能会觉得不相信,也觉得不可思议。世人只是看中了有形的金银珠宝,看不到无形的珍宝。如果有了智慧,福报就会来。如果没有智慧,富贵就会骄傲,反而可能招致祸害,也不会长久。世人追求名利,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幸福。世人清心寡欲,过着简朴的生活,不一定就不幸福。圣人已经知道了自己身上有无上的珍宝,世人身上也有,但是圣人不会轻易地给别人看,否则可能招致灾祸。圣人老子在这里说了,他有宝,不止前面说的三宝,但是不会轻易的传给别人,只有遇见合适的传人才能传的。古代人把传道当做非常神圣的事情来看的。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宁可带进坟墓,宁可放在山洞里也不会随便传的。如果所传非人,反而害了他,也害了世人。还有一个规矩是,不可往教。没有自己廉价到自己送上门去非得教别人的,只有别人很恭敬的来学的。当年黄帝向广成子求道的时候,斋戒了很长时间的。如果世人能当下顿悟此心,就立地便是圣人,顿悟成佛了。圣人怀此宝以游历世间,终日与世人周旋,对面不识。永嘉云,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