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1.【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注解】
前面一章圣人老子说世人能够理解我的人很稀有,能够读得懂这部经典的人也自然稀有了。此章顺着这个意思进行阐释。世人本有很好的良知,只是物欲遮蔽了良知,不能够发明本心。佛为大医王,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如果以得道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世人,大家多少都有病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这里所说的病并非贬义词。世人忘却了完全健康的状态是如何的了,也不知道自己得病了,把病当做健康了。古圣先贤把真正的人,健康的人叫做真人,这也许上古才能有了。中医把健康的人称之为平人。世人逐渐的变得贪恋钱财。世人喜欢和别人对比,羡慕嫉妒恨别人。世人被无明所覆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世人为了自己的学富五车,为了自己的位高权重,为了自己有很多的金银珠宝而骄傲。世人对于道德已经不太信了,非常的怀疑,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古圣先贤都在苦口婆心的在教导,但是却听不进去了,更不愿意去实践了。世人被这五种毒所污染了,焉能不病呢?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也习以为常了。
世人可能对怀道的人会存在许多不可理解的地方。如果我们偶尔遇见这么个人,他不爱杀生,不爱吃肉,只吃素食,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病了,觉得很奇怪。如果这个人清心寡欲,过着清贫简约的生活,世人觉得这个人真是和这个社会脱节太多了。如果颜渊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生活在简陋的屋里,一箪食一瓢饮,世人又当如何看待呢?如果有一个人出家了,在寺庙里面青灯古佛的修行,家人也接受不了,亲朋好友也是觉得不可思议了,但是这如果在古印度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人念经修行,别人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病了呢,是不是迷信呢?
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圣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世人不知道自己犯了知太多的病,圣人不会抱有太多的知见。世人在追求知识,圣人在追求智慧。世人追求博学多闻,圣人追求绝学无忧。世人以学富五车为骄傲,以孤陋寡闻为耻辱,圣人却不以为然。世人妄想纷飞,多思多虑,圣人入于定静。世人不知道自己的病,圣人知道自己曾经有病,追求解脱。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但是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很奇怪为什么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包括世人公认的聪明人在内。苏格拉底说,他比别人知得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发现了无知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他想用辩论的方式去启迪别人去发现这个无知之知。智慧的人会感到困惑,从而走上哲学的道路。哲学始于困惑,无知的所谓的聪明人会感到恼怒,要去控告他。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来源阿波罗神庙中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为什么神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呢?这么浅显的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难道我们果真不认识自己?有人在阿波罗神庙问谁是最聪明得人,神祗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很纳闷,自己怎么会是最聪明的人呢,于是他到处求教于公认的聪明人,以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是结果却是所有的被公认为聪明人的,虽然自认为知道自己擅长的事情,但事实上却对自己的无知都不知道。于是苏格拉底说,神祗之所以说他是最聪明的,是因为别人无知,也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他,虽然无知,却知道自己无知。从这点上说,他是最聪明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何上帝会发笑呢?人类自以为通过思考可以得到真理,而全然不知道只是在知见里打转。
世人自认为认识自己,但是却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曾认识真正的自己。世人如果懂得因果报应,如果知道生死轮回前世今生,那么就会慎独,就不会什么恶事都敢做。中国古代有关于孟婆汤的传说。人去世以后都会被灌下孟婆汤,让其忘却前生。近两年湖南怀化被媒体报道说有一百多名再生人。几位权威专家教授到实地考察后,排除了人为炒作和集体扯谎的可能性,认为很有研究价值,建议设立再生人观察站。这种神秘的生命现象也许永远是个谜。而正是这未解之谜,将成为好奇者前来探究的恒久动力。国外也有有一些关于再生人的研究。再生人很可能是由于前世人的DNA片段,通过各种渠道,例如食物、细菌和病毒等传递到妇女的身体中,完成所谓的投胎。人死亡后,如土葬或者火葬,经过细菌作用孵化,终止于有机体小分子物质DNA片段或无机物质的分子等。这些信息被传播到很多的地方,如果刚好被吸纳到孕妇的体中,机缘巧合可能就会出现再生人现象。我们每个人从生父处继承一半的分子物质,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由此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继承了祖祖辈辈祖宗的遗传信息。假使相信进化论属实,我们的染色体中应该记录了所有进化历程中的遗传信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国内的一些医学工作者,生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人的DNA中存在着动物的。比如,在人的DNA中就有黑猩猩、老鼠的,甚至还有鸡、鸭的片段。素食应该是对人体有益处的,避免激活我们人体中隐藏的动物DNA,引发许多怪病。不管轮回转世是真是假,谜底逐渐会被人们揭开的。假如谜底被彻底揭开的时候,科学家就可以把DNA片段人为的进行转移,就会造出再生人了,也就有可能实现人的复活了。不过任何有为的,不遵循自然规律的,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1)知不知、上。
知不知上。世人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则为上。世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则为下。世人的心被世间的灰尘所覆盖了,不能够了解真相。如果世人尘垢覆盖的没有那么严实,能够稍微透露一点亮光,就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了。能够知道之前自己的无知,明心见性了,就能够启迪真正的良知良能。假如我们未曾见过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我们只能够根据别人的形容来知道这个世界。古圣先贤知道这个世界真相,是先觉悟了的人。他们通过各种生动的比方来形容世界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世人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只根据语言和文字的形容不能代表亲自见过了。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没有见过,并诚恳的说自己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知道自己没有见过,根据这样的描述,努力精进修行去争取看到,这样的人更为难得。佛教中有一个“盲人问色的故事”,说曾经有个先天的盲人,他从来没有见过世间任何东西。有一天他就问别人,白色是什么样的一个颜色呢?有人回答他是和天上下的白雪一样的颜色,盲人没有明白。又有人告诉他是和天上飞的白鸽一样的颜色,他还是没有明白。结果把这个盲人弄糊涂了,他想白色应该是很单纯的,为什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的东西呢?原因是他从没有见过白色,所以无论怎么说,他还是不知道。世间的圣人善知识很难得。能够听闻佛法或者阅读佛经是非常的难得。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世人自以为是,还误导别人,如同盲人带盲人,或者先天的盲人给盲人形容白色,根本就形容不通。
(2)不知知、病。
不知知病。如果世人不具有真正的良知良能,却以为知了,可以说病了。如果世人不知道有真知存在,不知道有大道存在,没有能够精进修行追求大道,可以说病了。如果世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以为自己学富五车,可以说病了。如果世人错认无知如同木石的无知,如同草木的无情,可以说病了。佛陀为大医王,专门医治心病。世人臆度妄见,仅仅进行猜测妄想,本来并没有真的知,而强自以为知。如果人们仅仅是读了佛经、道经等,猜测圣人的境界,执着于经书上所说,那么对于修行都没有裨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孔老夫子教诲子路的话,意思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古代人说知道为知晓大道,不能随便乱说的。是否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最清楚。
(3)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如果世人能够认识到病真的是病了。不要觉得喝醉酒了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没醉,那就说明病的还不算太重,还有得救的。如果世人知道自己病了,那就比较好对症治疗了。如果世人连自己处于病中还不知道病,就很难接受治疗了。如果世人理解强以为知是病,不知道真知也是病,那就还不算病得多重了。假使世人知晓病因所在,所有的知见顿消,至无知之地,没有了强知妄知的病。一旦世人领悟到真知,就必然会深信不疑,生起信心。世人遇到合适的因缘,一下子领悟到真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也不会怀疑了。不管是正的邪的,扔到真知的炉子里面,智慧之火越烧越旺。世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也最难看的清自己的弱点,也很容易犯不能知道自己的病。夜郎自大,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宋襄公不能正确的知道自己的实力,有称霸的野心,但又为了名声满口仁义道德。既然已经跟楚国开战了,却不能抓住有利战机。项羽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刚愎自用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唐太宗为了避免自己失察,从谏如流。
(4)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圣人没有强知妄知的病。什么是强知呢?自己不知晓大道,强以为已经知晓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什么好勉强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妄知呢?如果心被遮蔽了,如同月亮被乌云遮盖了,如同铜镜生锈了。心不能够正确的认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会产生妄知。妄知就会把正的看成邪的,把邪的看成正的。把正确的看成错误的,把错误的看成正确的了。圣人如果不知晓大道,就不会勉强说自己知道了。古人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如果知晓大道方向,就能够入于众妙之门。如果不能知晓进退之道,就不会趋吉避祸,就会入于众祸之门。圣人有很好的良知良能,就不会有什么偏差。圣人知道有家的存在,家在哪里,如何回家。世人不知道故乡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回家。圣人所处的无知之地,必然借助知以入。需要通过阅读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先熟读记诵下来,慢慢领悟。总有一天能够领悟入圣人的无知之地。如果悟到无知,那么妄知就会自然泯灭。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知晓强知妄知这两种病,就能够避免这两种病了。圣人也是由凡人修行,步入圣境的。凡人的内心被物欲所遮蔽。圣人知道自己原来的病因是什么,自己怎么样修行得到解脱的,自己如何康复的。圣人知道凡人的病是什么,如何治愈。圣人知晓病之所以为病,所以圣人没有什么病了。圣人对世间出世间都知晓,只是大智若愚而已,没有强知妄知的病。圣人知道妄知强知为世人之病,不堕知病之中。老子圣人感叹如此真知,世人不能明了而已。真知真实是易知易行,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是因为世人物欲障眼。世人被知见覆盖的严严实实,此为知之病。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1.【原文】
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彼褐怀玉。
2.【注解】
圣人撰写此书到此一章,至此已经把道、德演绎得很详尽了。可见圣人的苦口婆心,对世人有慈悲之心,才尽可能的写的很详细的留给后人。后面的章节只是要后世学人在日用著力做工夫,待到缘分一到自然妙悟。袁焕仙是南怀瑾的师傅。他在四十岁之后,放弃掉了官道,专心修行佛法。他选择了参话头,就是以前禅师悟道的一个例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苦思冥想,都没有什么进展。虽然形容枯槁,但是却精进不已。有一天忽然打破疑团就顿悟了。袁焕仙参的话头是德山悟道的公案。德山的师傅接引他的时候,给他递过去一盏灯,顺便就把灯吹灭了。师傅跟德山说,这样你还能够看得见吗?就这么一句话就让德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回去就把自己注解的金刚金一把火烧掉了。如果没有证悟之前,自己所写的东西只能是误人子弟罢了。佛家喜欢用灯来做一些比方,禅宗的经典也有一部传灯录。古圣先贤传续心灯。在圣人眼里,世人的身体就如同火宅一样,有许多的烦恼和妄想,被物欲遮蔽住了没有任何的亮光。圣人的内在是光明的,用心灯把世人的内心的灯点亮。古圣先贤有许多顿悟的例子,例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等。王阳明死前留下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此章向世人阐释留道德经在世上的缘由,圣人老子给世人留下的文章是大白话,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世人被无明覆盖,心性复杂,反而面对简单的事情觉得非常的复杂,非常的艰难。也难怪佛家会有正法眼藏的说法。真正的佛法,犹如隔着一层纸一样,有缘的人一望便知,不惊不怖。老子圣人感叹能知大道的人很稀有,很稀少,非常有必要把此部道德经流传于世。也希望后世的人看到这里能够以此道为宗,不再有任何的怀疑。使得后世学人知而行之,想后世学人通过深造而自得。
这里老子说我所说的话非常易知易行,可是天下却不能知也不能行。十几年前,南京大学的四位女生与台湾辅仁的四位男生对于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有过一场非常精彩的辩论。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孙中山说知易行难。孔子说,言知之易,行之难。世人容易断章取义,脱离了当时说这些话的背景,单纯来看他们说话的字面意思。古圣先贤所说的知,也许是知道的知,也许是良知的知,这都是一回事。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知道是知晓大道,是证悟大道而不是字面上知道了就行了。世人的心被无明覆盖了,被物欲所污染了。如果要有很好的良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反过来讲又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顿悟成佛当下即是。大道至简至易,只是世人迷失了本心而已。行为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有错了,就要改掉它。如果做错了事,就要诚心的忏悔。孔子也许是感叹虽然体悟了大道,可是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如何去推行大道是多么的不易。如同在闹市中说话,别人都没听到。如同在飞瀑下鱼鸣,如何能够听到呢?不管是圣人讲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或者是易知易行,或者是知行合一,也都没有错的,要看是什么样的场合。世人觉得修正自己的行为很难吧,的确很难改的过来。可是佛陀教导世人如果下决心去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专心一志的念一句佛号就行,这又不需要什么成本,随时随地都可以的,可是世人却不去做,怎么又说难了呢?知行合一,行中有知,知中有行,在修行过程中逐步就会显现真知,有了真知之后就会更加坚定的修行。
圣人老子在此感叹知我者希。世人皆醉只有我独醒。老子留下这部经书,旨在唤醒梦中人。圣人老子不以此书为宝,在最后一句指出每个人都怀有真宝。鲁迅曾经说过,不读此部经典,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尼采说过,老子集成的此部经典,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鲁迅和佛家也有一些渊源。早年拜的师父为长庆寺的主持龙祖法师。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记述鲁迅向他这样剖白:“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也不是容易的事。认识自己更是不容易的事情。世人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宇宙。世人如果不认识自己,也许永远都无法认识宇宙。世人认识了宇宙,也许未必认识自己。世人也许认为认识了宇宙,就认识了上帝。世人也许认为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上帝。宇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似空非空。在宏观上,我们看一眼某个物体,是通过光子才看到某个物体,那怎么看待光子呢?人们能够通过光子来感受到周遭的世界。假使有粒子比光子的速度更快,人们是否就无法观察得到了呢?是否这是为什么人类迄今为止观察的最高速度为光速的原因呢?或者所有物质都是由光子,也就是能量构成。最小的单元是光子,因此所有物质的最高速度为光速。光子质量为零,没有质量,仅是代表着能量,代表着虚无。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难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大道是证得了无限的光明,证得了世界的虚空,证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联科学家发明了卡尔良相机,能够拍摄出人眼看不到的能量场。用这种相机拍摄人的时候,能够把人的三脉七轮拍摄出来。人们周围有着能量场,修习瑜伽冥想时,周围能量场的颜色是蓝色的。当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时,颜色就会随着变化。世界上产生一些蓝光儿童,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在古往今来的绘画中,关于圣者耶稣、佛陀等的画像,大多背后都有光环,这难道也是巧合吗?
(1)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甚易知易行。老子自己对自己说我在此部书中所说的,都是易知易行的事情,都是日用中最省力的工夫。我们每个人只要回家就行,知道哪里是家,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这样算不算容易呢?这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了,再忘本的人都会记得故乡在哪里,都会想着落叶归根。可是知道这些对于世人来讲也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首先不知道要回家,不知道哪里才是故乡。世人如同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的。我们的祖先也不断地迁徙,经过几代之后,就不知道真正的故乡在哪里了。我们很多人可能知道几千年前的故乡在中原,但是再往上追溯呢,也不知道了。世人要找到真正的故乡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连故乡在哪都不知道,如何能知道回家的路呢?路途遥远,荒草都湮没古道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确也是如此,在荒草湮没的地方,如果走的人多了,草就会被踩死,就会看到有一条路,可是如果几年,甚至是几千年都没有人走了,那么如何能够知道回家的路呢?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宋代邵康节说,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几千年来,古圣先贤都在追求解脱,教导世人如何远离物欲,远离祸害。天门从万古以来都是打开着的,面对世人没有什么隐瞒,可是能有几个人来,几个人回呢?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和老子等,都是大圣人,几千年才出来几个,这样是不是很难呢?难的确是很难的,但是圣人已经把入门的门槛降的很低,而且尽可能的把简单易行的方法告诉世人了。世人只要不怀疑,老老实实按照圣人的教导去做就行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世人却不能知,不能行呢?世人如同飞蛾扑火,怎么劝说也劝说不回来。菩萨看到世人这样,暗自落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菩萨就像母亲,看着婴儿在啼哭,可是把奶放在嘴里,婴儿都不肯吃,怎么办才好呢?
(2)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说我所说的话,所说的事,都是以大道为宗,以大道为君主。这些都是有依据的,非是漫衍荒唐之说。这些往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的黄帝,可以找到宗师。这些言语都是真修实证的。唐僧曾经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子怕他说的这些世人不信,把它当做一般的学问来学,在此特意的强调一下的,并不是他自己的首创。这里所说的事,件件都是最省力工夫,全不用多知多解。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说我没有落在世人所认为的知见上,没有跟普通人一样,世人才不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世人才有许多对我的不解和误解。世人都以多知多识为骄傲,为孤陋寡闻为耻辱,岂不知大道为绝学。几千年前,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是苏格拉底,可是苏格拉底却说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可是世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世人都很难理解苏格拉底的。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难觅的了。苏格拉底没有能够被理解,被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罗马帝国很多人不理解耶稣,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彼褐怀玉。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老子感叹能够知道他的人很稀有。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知道他的珍贵,才能够知道他留下此书的良苦用心。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然而无知这一说法,并不是唯独老子法门才有的宗旨,孔子也是如此的。如孔子说吾有知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也许是夫子见到老子后,才得到这样的妙悟。然而如果以无知契入无知,如以空合空。但是如果以有知求无知,如同以水投石。如果世人不能清空自己,如何能够装得进大道呢?世人的心脏也就这么大,世人的大脑也没有篮球大,装那么多烦恼和痛苦进去,如何能够装下别的东西呢?只有空的杯子才好装下清澈的水。孔老心法,千古罕明。如果朱熹知道此道,就不会存在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辩了。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只有达道的人才知道圣人老子此书的珍贵,才知道世人每个人身上都怀有无上的珍宝。不仅仅是圣人才有的珍宝,世人每个人都有。世人以为自己很穷,屋顶漏雨,米缸里没有半缸米。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他,他并没有那么穷的,而是拥有无价的珍宝。他可能会觉得不相信,也觉得不可思议。世人只是看中了有形的金银珠宝,看不到无形的珍宝。如果有了智慧,福报就会来。如果没有智慧,富贵就会骄傲,反而可能招致祸害,也不会长久。世人追求名利,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幸福。世人清心寡欲,过着简朴的生活,不一定就不幸福。圣人已经知道了自己身上有无上的珍宝,世人身上也有,但是圣人不会轻易地给别人看,否则可能招致灾祸。圣人老子在这里说了,他有宝,不止前面说的三宝,但是不会轻易的传给别人,只有遇见合适的传人才能传的。古代人把传道当做非常神圣的事情来看的。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宁可带进坟墓,宁可放在山洞里也不会随便传的。如果所传非人,反而害了他,也害了世人。还有一个规矩是,不可往教。没有自己廉价到自己送上门去非得教别人的,只有别人很恭敬的来学的。当年黄帝向广成子求道的时候,斋戒了很长时间的。如果世人能当下顿悟此心,就立地便是圣人,顿悟成佛了。圣人怀此宝以游历世间,终日与世人周旋,对面不识。永嘉云,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1.【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注解】
前面一章说了民不畏威,大威就到了。这一章圣人劝诫世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不知道作恶的危害,不知道违背法令的危害,就把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了。前面的章节讲到,天将救圣人,以慈卫之。不管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圣人,其心本同。圣人耶稣有无限的慈悲心。他不争竞,也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都不忍心折断。将残的灯火,他都不忍心吹灭,更何况面对世人呢。耶稣不忍心抛弃和放弃任何可救的人。耶稣是拯救罪人的。世人都有原罪,其实世人本性是很纯净的,只是受了后天的污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作恶了,其报应迟早会来的。天国的光辉也是普照到每个人身上的。如果作了善事,也会有福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言一行。佛陀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皆是罪。这一章劝诫世人天命可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教导世人不可轻敌。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容易淹死在水里。善于骑马的人,往往容易从马上摔下而受伤。善于口舌之辩的人,往往灾祸由口舌所致。善于文章词赋的人往往死于文章词赋。善于用兵的人往往死于兵法。对于有所擅长的人,正因为自恃自己所长,无所畏惧,最终招来祸害。千里马善于奔跑,也死于奔跑之能,往往和主人同时战死疆场。善于口舌之辩的人,例如苏秦,最终也由此招来祸害,被车裂而死。庞涓善于用兵,到处惹是生非,最终被万箭射杀于马陵。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形的东西难以胜却无形的大道。天网为无形,法网为有形。修建再高的城墙,也防范不了来犯的敌人。修行极高的道德,就能够化敌为友,怀柔远方的敌人。编织再密的网络,也会有所疏漏,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过去夏鲧(大禹的父亲)修建九仞之高的城池来防范诸侯。结果诸侯叛乱,各个诸侯国都产生狡诈之心。大禹看到这些,就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广散钱财,焚烧盔甲、兵器,广施仁德。结果使得天下归心,四夷进贡。大禹在涂山大会诸侯,成千上万的诸侯带着玉器币帛赶来。心中一旦藏有奸诈之心,这纯白的大道就不纯了。仁德不全,一身都不能安,怎么能够用德行来感化怀柔远方的诸侯呢?所以皮革铠甲坚硬了,兵器也随之更加锋利。盾产生了,矛也更加锋利了。城墙一旦筑起,这攻城的冲车也随之应运而生。就像用开水浇进滚沸的水中一样,不但不能止住沸腾,反而沸得更厉害。所以以鞭打咬人的狗、踢人的马,还想调教它们,即使是伊尹、造父这样的人也办不到。如果心中没有害人的念头,就是饿虎也可以尾随,何况对付狗、马之类呢?伊尹、造父为古代善御的人,伊尹可以说善御天下,造父可以说善御狗马。俗话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病毒软件搞得再严密,终究是人为的也有漏洞。世人就想方设法去攻击防毒软件,手段更加的先进。抗生素如果应用泛滥,病毒就会不断地演进。现在的初生儿打了许多预防针。假使如此再过两百年,初生儿估计得打几百种预防针了。预防腐败的法律或者制度越多,并不能够很有效的防止腐败。治理国民百姓,如果单纯的使用皮鞭酷刑对待,并不能减少犯罪。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敢、则杀。如果勇敢有为,就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如果轻敌有为,就可能会招致祸害。世人为了名利,不顾利害,不怕死生。不仅会想到要做,而也敢去做了。然而敢乃必死之地。世人不知养生真正的方法,也弄不清楚真正的主人,更不懂得有敬畏之心。以美酒为琼浆,喝醉酒了以后入房,起居不知道节制。以淫欲竭尽其精,散乱其本有的天真。不知道保持盈满,经常思虑过度。只是追求当下的享受,正是由于这样就早衰了。待到重病来袭,荒乱找庸医治疗,后悔就晚了。
勇于不敢则活。如果有勇不畏惧,但是不敢有为,就能够保全性命。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虽然攘臂高呼,但是却没有什么可抗争的。如果想到了,但是不敢妄为,就足以保全性命。此为天道必然之理。枪往往瞄准出头鸟来打,雷电往往击中高的地方。圣人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不敢为天下先。
(2)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此两者。指的是敢与不敢这两者,都有了勇了,就在于敢不敢去做了。如果敢去做就是自取灭亡。如果不敢去做就还有生的希望。世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需要慎重选择敢与不敢。有人以杀牛为生,养成了杀戮的习惯,杀气很重。牛一看到他,自己就跪下来了。如果长时间的从事这种职业,犯杀业太重,可能也会缺乏爱心,也会没有多少福报。
或利或害。如果不敢去做,就能够保全自己,保全性命为利。如果敢去做了,就可能失去了性命,杀身为害。世人都想趋利弊害,那就在于如何选择了。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例如在战场上,如果心慈手软不舍得下手,可能会死在战场上。反而是心狠手辣,身强力壮的人能够得到生存的机会。就比如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子早夭,而在陈蔡围攻孔子的盗贼反而长寿。这是当害而利,当利而反害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在疑问,为什么恶贯满盈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呢?反而是善良的人们受到欺负。
天之所恶。天道恶有为,天道尚无为。如果勇而且敢,天就会杀死他。如果勇而不敢,天就会救助他。在这个世间,人们经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人们看到恶人怎么过的很好,善良的人们反而比较贫困。有些恶人并没有能够马上得到相应的惩罚,难道天道相反了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点都不虚,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孰知其故。谁会明知天意如此而明知故犯呢?圣人明明知道不能够作恶,是不可能还去做的。世人不知道天意如此,可能还会去做一些恶事。如果世人不知道其中缘由,那就要听圣人的教诲。天道好谦而恶盈,损有余而补不足,与善而不与恶。世上作恶的人,应当得到报应,反而迟迟未报,这是为什么呢?世人可能对因果报应表示怀疑。天道的喜好和厌恶,有谁能够真正的知道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明德修道,仍然不勇不敢,更何况普通世俗的人呢?圣人有勇,但是还是不敢心存侥幸的去做恶事。圣人做了恶事也难免有报应,更何况世人呢。圣人不敢轻敌,不敢为天下先,对天道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3)天之道不争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音阑舒缓也)然而善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道在于慈,不与人争斗。天道在于俭约,不与人争利。天道在于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进寸而退尺。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世人对天存有敬畏之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九世纪英国诗人兰德留下的诗句: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就准备走了。
不言而善应。天人感应,不需要言语。大道无言,言语道断。大道是离语言和文字相的。远古的先祖们是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但是离大道却很近。如果我们没有语言和文字,就不会存在着心里不断地在说话的情况。我们往往受这种心里暗示影响很大。大道在于天地万物,语言和文字也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语言和文字中可以载道,体现和指向大道。天虽然没有说话,没有招呼,但是万物自动按照天时来回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不召而自来。吉凶祸福如影随行,如响随声,不召而自来。天道虽然不招呼万物,但是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人能召福祸,天道不招万物而自来。报应越迟,而恶愈深,灾祸愈惨。如果报应快那么尚且能够有所警觉,报应迟缓那么后悔莫及,必至尽绝而后已。
繟然而善谋。天道虽然宽博,属于康庄大道,不属于羊肠小道。天道看似宽博,并不会细腻的谋划的,但是对于世人所作的善事或者恶事,也都一笔一笔的记着呢,等待天时给予报应。大数据时代来临了,每个人的所有都将记录下来,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其实人类的大脑多少年前都已经实现了大数据的存储,所作的善事或者恶事,都播种在自己的心田。天道细微绵密,不容易被人察觉,不为所知。人们在起心动念、在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之间,已经在造业。人们在不自不觉的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天网,把自己网罗在中央,失去了智慧,失去了自由飞翔的能力。甚至自己躺在这张网中间,全然不知道自己在梦中。待到自己临终一刻,才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然而为时已晚。此正所谓善谋,天道才能称得上善谋。如果以一己之私心,自以为机关算尽,终有一失。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昭昭在上。如一张张开的大网。虽然恢恢广大,似乎疏阔。天网无形无迹,似乎并没有束缚人们的行为,并没有给恶人以警示。其实善恶感应,毫发不都不会遗失的。天网似乎比渔网的网孔大多了,好像什么都网不住似地。但是这张网却是比天底下最密的网还要严密,也比天地下最严密的法令制度还要严密。天道虽然疏远,但是司察世人却是非常的清楚明白,对于做恶事或做善事,都记录在案,给予报应。世人不知道天命如此,有勇也有敢。不仅敢想还敢做,在名利场上争强好胜。以一身之谋,不顾利害,不顾死生而妄为。这是不知道性命、不知道本心的缘故,都是取死之道,世人应当觉得敬畏才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