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散
作为传统贺年食品之一的蛋散,它的诞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古时候,正逢新春佳节每户人家都预备好花生、芝麻、砂糖等等馅料包油角下油锅时,偏偏有一户穷苦人家因为没钱买馅料而苦恼着。家中的男主人望着已经发好酵的面团苦思着解决的方法,想着即使人穷,为了来年讨得好意头,没有馅料也要把面团压扁下油锅。新年到来时,来这家拜年的亲朋好友都吃到了男主人拿出的小长方块甜食,那味道是既酥又脆,而且入口即化非常好吃。来客们都纷纷询问这个甜食的名字,男主人细想后说,因为配料中有鸡蛋,而且甜食无论是造型还是吃进口中的感觉都像散了架似的,便为它起名称作蛋散。”虽然不知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是可以看出古老的岭南民俗文化中,对于节庆时候通过品尝某种食物以取得“好意头”的美好愿望已经成为一种融入人心的习惯。
蛋散,是以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等材料合成搓成长方形面团薄片,落热油锅炸成。一般炸到浅黄色时起锅,形状就会变成像前面提到的“散了架似的”,一般会在上面淋上清甜的麦芽糖一起吃,也有的会加入芝麻、南乳等其他配料,口感酥脆香甜,一点也不油腻,并且入口即化。蛋散除了甜味制法,还有一种咸味制法,便是在制作时加盐,并将面团制成更为细小的方块造型、中间划一刀作为开口卷成麻花状,再下锅油炸,其味道更为香脆。吃蛋散,讲究一出油锅淋上配料便马上吃,那种会慢慢融化在舌尖的美味享受,可是冷了就吃不到的。所以,好吃的蛋散,以现做现吃为佳,商场超市并不出售。(转载:禅城区地情网)
以松糕为基础重新创新发掘的汾宁白糖棉花糕,源自新中国成立前的“佛山广记”,如今是汾宁美食家的招牌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时代变迁,逐渐成为如今佛山人新春佳节及喜庆节日的必备传统食品之一。汾宁白糖棉花糕又被称为大发松糕,有着“发财吉祥”的寓意。
白糖棉花糕个正如其名,肉身纯白无瑕,口感松软绵糯,虽然是以白糖作为主要调料,但其实吃起来味道颇为清淡,浓淡适宜的甜味并不会令人生出腻味之感。它采用精选大米磨浆,加上白糖经传统方法蒸制而成。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中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从选择大米、磨浆、发酵等方面到讲究气温变化,蒸制的时候还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才能蒸制出色泽雪白质感细腻的成品,所以要吃到这款香滑松软、既有弹性又不粘牙的糕点可一点都不容易。(转载:禅城区地情网)
佛山合记盲公饼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得益于生产加工技艺的丰富多彩、精益求精,值得后人讴歌。
佛山盲公饼的表现形态:
盲公饼本身的表现形态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通过食品设计、工艺标准、生产技术表现。
盲公饼的原料采用糯米、绿豆、冰片糖、花生、芝麻、花生油等,配料独特,充满智慧。
盲公饼制法古朴、美妙精巧:“假媒水火,凭借木石”。凡原料,必先分别精巧加工至熟至香,再按配方称料、开粉、打饼、烘焙、冷却、包装。
备料:糯米蒸熟晒干、炒香,用石磨磨成粉,力求细腻;绿豆浸水、去皮、晒干、炒香,用石磨磨成粉,力求细腻;花生炒香、退衣、用石磨碎成小粒;芝麻炒熟出香味;冰片糖加水等慢火熬制成软硬适当的糖胶。猪肉,水煮后用幼砂糖腌制。
开粉:其将原料的混合、搓和谓之“开粉”。而开粉工艺,是原料的直接混和,不可用水,有别于其它饼食,讲究反复压、辗、揉、擦的手工技巧。避免起筋、有糖粒。
打饼:开好的粉,用印模成型,谓之打饼。讲究上、擂、刮、敲的手工技巧。使饼成型好、花纹清晰,饼身不过实,也不太松散。
烘焙:慢火焙烤,掌握烤制的时间、温度,待饼色泽金黄,香味四溢,即可出炉。
包装:钢片划过,一沓食品纸打开呈扇形,五个或四个饼放至纸上一卷,快如闪电,一筒筒盲公饼整齐呈现在面前。独特的乡土包装风格,独特的手艺表演。
佛山特产之盲公饼,始创于1808年,祖铺位于鹤园社教善坊口。
盲公饼分肉心饼和无肉心饼两类饼食制品。
制作工具:(电动)石磨、辗粉棍、饼印、破碎设备、烘焙设备等,辗粉棍、饼印均用糖梨木或石斑木制作。辗粉棍,长27.5公分,直径6.5公分,两边有手柄,手柄长各为10公分,用于研磨开料、搓粉;饼印,按图形、文字和大小分为若干种,大饼印是3.8公分×0.8公分,一条饼印有4个饼形,小饼印是3.5公分×1.1公分,大饼象棋子,小饼呈面包状。
盲公饼分为筒形包装,即四个或五个小饼用食品纸卷为一筒,十筒为一包,六筒为一盒,装潢透着古朴、独特的风格。(转载:禅城区地情网)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