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海珠推出新兵入伍“政策大礼包”
为发挥双拥工作优势,让预定新兵提前了解国家优抚政策,近日,海珠区双拥办与区人武部联合开展2023年海珠区春季预定新兵优抚优待政策讲座,为他们送去别样的“政策大礼包”。
讲座开始前,海珠区双拥办向预定新兵派发了海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定的《海珠区新兵入伍政策宣传手册》,手册涵盖了义务兵服役期间在地方享受优抚待遇、退役报到安置、退役后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就业创业培训等从入伍、服役到退伍全过程政策内容。随后,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对相关政策进行宣讲,通过列举生动事例进行政策解读,真正让预定新兵能听得懂、记得住。
全体人员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预定新兵表示,此次政策宣讲会全是满满的“干货”,让他们在入伍前就能全面了解优抚优待政策,感觉心里踏实很多,将为他们安心服役、献身国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海珠区双拥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双拥办将组织各成员单位持续开展系列‘进军营’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军地日常交流沟通机制,确保实现互促互进、融合发展,高标准推动海珠区创建第九次‘广东省双拥模范区’,并助力广州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努力开创海珠区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西华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起人民北路,西至广三铁路边。古时候,这一带是进出广州的重要通道之一,西华路东段曾名为“宜民市”。该地名背后藏着一段历史故事。
清兵入关初期,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闽南一带的反清义士风起云涌,联合台湾的郑成功一起抵抗清朝统治。为阻止沿海群众与郑成功部落联系,清朝实行“界海清野”政策,在地图上划出一条边界,边界之外的沿海居民需往内迁徙,不得出海。珠江口一带胥家万余人因此被强徙至广州。其中,部分移民落脚于西华路东段一带,做起桨橹等生意,渐成圩市,故称此地为“移民市”。
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还叫人专门刻了一块石碑,上写“宜民市”三字,立在集市口。如今,这块石碑放置在广州博物馆内。1933年,该地拓建为马路,合并宜民市、连桂坊、荣圩及彩虹桥直街,又因当时已建有东华路、南华路、北华路(今环市中路)和中华路(今解放中路和解放南路),独缺西华路,西华路因此得名。
为充分展现广州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市城管质监保障中心(市燃气事务中心)持续发力,以“绣花”功夫做好广交会环境提升保障工作,助力广州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织宣传动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扎实做好城市环境卫生提升工作锚定方向;部门领导带头行动,提前谋划、精心部署保障工作,利用早班会多次强调指出工作重点,要求大家提高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工作,坚决落实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是细致开展巡查。面向广州市全域,按照“专项整治、补齐短板、提升品质、保障重点、长效治理”的工作思路和“短期见成效、长期能保持”的工作目标,以不放过一个角落的钉钉子精神,针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与联合检查,力争巡检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三是跟踪督办整改。自部署开展保障工作以来,累计共派出巡检车辆155台次,出动巡检人员310人次,巡检里程超10000公里,检查路段3000多条次,共发现问题2986宗,每宗问题能做到及时跟踪、狠抓整改,全力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陈徐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