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环境大改善 企业居民都点赞
禅城区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又有新进展
工作人员在园区内进行勘测工作。
禅城区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又有新进展。当前,南庄镇吉利工业园区已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整治。经过治理,整个园区日均减少约1000吨生活污水流入平流涌,切实改善了周边水质环境,获得园区160家企业支持和当地居民点赞。
截至目前,禅城区内共有南庄吉利工业园、罗格工业园、张槎新媒体产业园、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和高新科技产业园4个片区,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建设。
一厂一策 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园原有铺设的雨污管网当中,有不少错接、混接情况。”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吉利工业园内有160家进驻企业,园区员工约有2万人,园区污水产生量可达0.5万吨/日,污水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对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招整治,时间回溯至2021年。随着禅城区出台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五年方案,吉利工业园列入全区首批建设的园区名单当中,由区生态、水利等部门及镇街联手,启动了专项建设工作。
为彻底排查园区内外管网,南庄镇环委办创新工作思路,引入专业队伍、与区级部门组成勘查队伍,对企业和周边环境的雨污排水情况进行“免费体检”。
通过入户勘察、探测摸查近115公里长的管网,勘查队伍排查出一批雨水混接点、污水混接点、涉及面源污染。
为了避免重复施工投入,工作组不仅定下了由企业完成内部支管网建设、政府负责新建园区主管网铺设的办法,还由勘察队伍根据摸查结果绘图、列明问题清单,以“一厂一策”方式,对企业明确整改期限和整治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这样一来,企业能根据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经部门确认后再开工,大大节省企业整治成本。为有效保障企业整改工作质量,镇环委办还建立了工作交流群,邀请园区企业定期在群里通报整改进展情况,积极解答企业和第三方设计、施工单位的疑问。
此外,工作组也持续深入现场,会同企业研究优化整改方案,打消企业疑虑。对迟迟未有推进动作的企业,镇环委办分批次、分区域组织工作推进会议,认真倾听企业的诉求和困难,指导、督促有关企业开展整治。对多次验收未通过的企业,初步验收工作组与相关第三方设计、施工单位会务面谈,帮助施工方寻找解决的办法。
服务贴心 许可证件园内办园内拿
随着整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吉利工业园有不少企业需要申领“排水许可证”。为让企业免除“多地跑”“折返跑”,区生态环境、水务部门,以及园区物管部为此进行专项研讨,自去年8月起,在吉利工业园园区服务中心“企业服务”窗口增设了“排水许可证”收件服务。
该项服务启动后,园区企业按照相关资料清单、递交材料,由园区服务中心收件,将材料流转至镇城建水务综合事务中心进行审核和上报审批,即可办下“排水许可证”。此举让园区企业“足不出园”就能办证,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截至今年年初,已有101个排水单元通过园区服务中心递交排水许可申请,享受在园区交件、拿证的便利。
针对整治工作中发现园区管网缺失的问题,相关部门单位出资,在园区内部署新建污水管道约1900米、雨水管道420米,以此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排水基础设施。“工程预计于今年6月完工。相关企业已先行完成内部整改,已在工程中预留管网接驳位置。”工作组介绍。
通过镇级工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政企合力推进工业园区雨污管网整治,吉利工业园区已于2022年底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区”治理,共整治排水单元90个,完善了园区排水体系。整个园区日均减少约1000吨生活污水流入平流涌。平流涌水质由2021年劣Ⅴ类水质提升到2022年Ⅴ类水质,基本稳定达到内河涌水质标准,切实改善了周边水质环境,获得园区企业和周边居民大力点赞。
区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相关经验将为禅城下一步探索推进村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辖区水质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禅城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禅城区在全省率先探索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新模式,助力打造岭南文脉之城
正埠码头场景复原项目动工仪式现场进行龙舟表演。
嘉宾在现场体验尚书·文华新型阅读空间。
昨日上午,禅城区龙狮龙舟协会在水上关帝庙举行开庙仪式。
3月30日,位于禅城区汾江河畔的正埠码头场景复原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与忠义乡牌坊、水上关帝庙、琼花会馆串珠成链,汾流古渡昔日繁华的景象将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在大众眼前。
沿着岭南文脉轴线往南走约5公里,在佛山中央活力区的文华公园内,全区首家位于公园内的新型阅读空间——尚书·文华也在当天正式揭幕。该场馆以“图书馆+书店”的新模式,打造市民休闲阅读、购物打卡的好去处。
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是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打造“佛山之心”,禅城区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出台《佛山市禅城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工作指引(试行)》《佛山市禅城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方案》,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坐落在岭南文脉轴线上的正埠码头和尚书·文华这“一古一新”的两个项目,正是上述探索的生动实践。这股新兴力量将为禅城打造岭南文脉之城提供有力支撑,更有可能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禅城经验”,助力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群众组织参与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3月30日上午,在禅城区人民桥西边的汾江河畔锣鼓震天,河堤上是正埠码头场景复原项目正式启动,忠义乡牌坊正式揭牌。相距约200米的人民桥脚,水上关帝庙同时举行开庙仪式,十支醒狮队伍和一艘传统龙舟从水路、陆路齐聚水上关帝庙,场面一片热闹欢腾。
事实上,这正是禅城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作为岭南文脉轴线的重要节点,汾流古渡历史文化景观中包含的正埠码头、忠义乡牌坊、水上关帝庙,以及即将完成建设的琼花会馆,均由社会力量捐资建设。
记者现场了解到,此次正埠码头场景复原项目由祖庙商会捐资建设,计划于今年10月底建成。项目将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跨时空展现正埠码头的繁华景象,与附近的水上关帝庙、忠义乡牌坊、琼花会馆等文化场所串珠成链,成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岭南文脉轴线的重要节点。
什么是可观、可感、可体验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样由祖庙商会捐资,已于2016年完成复建的水上关帝庙。与正埠码头、忠义乡牌坊、琼花会馆一样,汾江河畔的水上关帝庙是佛山古镇经济发展辉煌时期的缩影和见证。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建在水边的关帝庙,水上关帝庙在明清时期是汾江河上来往客商、行业商会、水上人家祈求货物人员出入平安、生意兴旺等的庙宇,凝聚着佛山人忠义仁信的文化基因。
“水上关帝庙所代表的传统美德,正是我们协会所推崇的,我们希望通过活化水上关帝庙,传承发扬这些美好品质。”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会长暨乐谦说。去年9月24日,在禅城区打造岭南文脉之城三年行动启动仪式上,禅城区龙狮龙舟运动协会与禅城区相关部门签署了关帝庙活化利用项目的协议,负责水上关帝庙的运营。
根据协议要求,水上关帝庙每周必须有6天或以上的时间对外免费开放,且一年需要举行24场活动。暨乐谦表示,协会在全区现有50个训练基地,2000多名成员,而水上关帝庙将作为其中一个训练基地,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也欢迎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感受禅城的龙舟龙狮文化”。
同时,协会还将每月至少在水上关帝庙举办两场龙狮龙舟表演,暨乐谦希望能在今年夏天筹划一次大型的巡游表演,“水上关帝庙位于禅城重点打造的岭南文脉轴线上,邻近公园商圈,人流密集,在这里训练和搞活动,也是对我们协会最好的宣传”。
可以预见,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正埠码头、琼花会馆与水上关帝庙、忠义乡牌坊将构成一张汾江河边的“清明上河图”,重现汾江古渡昔日的繁华热闹。
企业创新运营 公共文化空间火起来
昨日春雨绵绵,文华公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树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而尚书·文华就在这风景秀美的公园里。
场馆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户外花园面积约300平方米,整体设计与装修布置融合古色庭院与现代书店元素,设有“玉兰”主题舞台,种植青树翠竹,馆内全景落地窗搭配原木装修风格,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兼具了艺术人文与美学场景的照片。
禅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公共文化新型服务载体,尚书·文华新型阅读空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建设模式。“尚书·文华”采取“店中有馆,馆中有店”的馆店融合建设模式,拓展阅读空间新的服务形态,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空间内存放禅城区图书馆馆藏公共图书4000册,可供销售的图书一共40000册,并配套智能自助借阅设备、掌上阅读数字阅读终端等。通过“图书馆+书店”合作新模式,有效解决公共图书馆图书更新慢、闲置率高、藏书量少以及书店开放座椅少,阅读环境不够好,服务单一等难题。
另一方面是创新运营模式。与以往“企业出场地,政府投资源”的新型阅读空间运营模式不同,“尚书·文华”是禅城区首个探索“政府载体+社会运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社会化运营模式的试点,以市场化运营,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尚书·文华所在地是文华公园南区驿站内。尚书阁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璐表示,之所以选择这里打造尚书·文华,一方面是禅城区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是被公园优美的环境和片区现代化的氛围所打动。
她认为,相比商业街区,在公园内打造阅读空间,不仅能让读者和消费者有更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体验,而且该场馆有较大的户外场所,可以定期开展研学交流、阅读推广、艺术赏析及论坛讲座等文化艺术公益活动,创新市民游客服务体验,为市民游客享受阅读提供相应的配套延伸服务。
此前,尚书阁在禅城已开设两家分店,相比起传统的经营模式,李璐认为,这种跟政府合作的新模式不仅能享受选址、租金的优惠,而且能通过引入政府的图书馆资源,增加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顾客的粘连度,有助于企业市场化运营。
接下来,尚书·文华将会根据文华公园的情况,将营业时间调整至早上7:30至晚上10:00,并增加健身、养生、休闲类的图书供市民选购。“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参与禅城的公共文化建设。”李璐说。
全省率先出台政策 为社会力量强信心
作为佛山古镇千年文化积淀的承载地,禅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禅城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76处,并有一批历史建筑。
另一方面,禅城区近年来着力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位精神文化生活期盼越来越强烈,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人才少、活动不丰富、场馆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逐渐显现,迫切需要创新服务方式。
与此同时,禅城众多的区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也存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等特点,给日常保护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如果单一依靠政府投入,保护效力明显不够,因此,寻求社会力量善用活化文物建筑及时且必要。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去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不久前,成都9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在佛山隔壁的广州,也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让北京路上已“沉睡”多年的百年建筑,变身成为拥有近两万件藏品、每日迎来千人参观的岭南金融博物馆。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关键在于“鼓励”和“保护”。
为此,禅城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佛山市禅城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工作指引(试行)》《佛山市禅城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方案》,对社会力量的类型、工作的流程、运营模式、场所定义、优惠措施、使用范围、保障措施等进行一一明确,释放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禅城文化事业发展的强烈信号,让相关工作有章可循,增强了社会力量的信心。
不难看到,禅城正力求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采用服务外包、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模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充分整合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实现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文化管理的效率,为群众提供多元丰富的文化服务。
禅城还计划于4月集中推介一批可供利用、活化的文旅体资源,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岭南文脉之城建设,推出文商旅组合拳,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使岭南广府文化“内化于心、外露于形”,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快对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禅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禅城还将紧紧围绕打造“佛山之心”建设“六最”现代化禅城的总体目标,重点实施三个“100工程”,分别是开展100场文艺进商圈活动、打造100家微艺术空间、实施岭南文创IP100计划,持续提升城市格调,让城市富有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国际范,让全世界看到文化景观星罗棋布、盛事连连灯火璀璨的“佛山之心”。
顺德区容桂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车来车往,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
东亚电器有限公司N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按照程序指令“舞动”着,将做好的产品交给工作人员检查。车间管理员高艳菊打开手机,即可实时监控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产品名称、生产进度等信息,再也不用跑来跑去逐一确认。
这是当今不少制造企业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龙头引领、政府撑转等推动下,容桂数字化转型步履坚实,超六成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生产。容桂将继续强引领、深服务、造环境,推动制造业加“数”升级,夯实“制造业当家”基础,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万和电气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光斌介绍一款“零冷水”热水器产品。这款产品十分聪明,能够自主“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包括使用时间、频次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何时启动预热功能,满足出水即热水、节约燃气耗量两大需求,提升用户沐浴体验。
万和电气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光斌介绍“零冷水”热水器产品。
这是智能化产品与云平台数据分析联手实现的,同时也是万和打通供需两侧,实现从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服务的端到端全价值链全场景的数字化的具体体现。在万和电气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光斌看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实现全价值链信息化的打通,让企业感知市场变化和洞察用户需求更加精准,让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匹配效率更高。
作为国内热水热能、厨房电器领域的龙头企业,万和从2015年开始在行业内率先推行智能制造变革,目前已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投入达数亿元。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万和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一起转型升级。在系统方面,万和供应商通过供应商管理系统,可以清晰了解订单需求、库存等信息,快速配合生产和交付。在培训方面,万和牵头组织供应商开展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增强转型意识和能力。
万和并非个例。格兰仕、海信等家电产业龙头企业也在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延伸至研发、供应链、物流到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全链路的数智化转型,同时以自身数智化转型示范建设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套,链式带动集群产业转型。作为容桂的支柱产业,家电产业占据了容桂制造业的半壁江山,2022年容桂规上家电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5.55%。龙头企业先行示范,将引领带动家电产业乃至容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提速。
与此同时,容桂在镇街一级率先出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及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工作方案及扶持政策,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工业数字化及工业互联网发展。
扶持“掷地有声”。2022年,共有31个项目通过容桂数字化专项扶持资金评审,涉及扶持资金超1500万元,其中美芝、海信、万和、东亚、顺威这5家企业获评“容桂街道数字化智能改造标杆”。2021年至2022年,容桂推动万和、伊之密、顺威等33个项目获得佛山市数字化工厂、车间或标杆称号,其中家电及家电配套企业共有18个项目获得相关称号。容桂实现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生产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原来的30%跃升到超60%,成效凸显。
东亚导入大量自动化设备、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降本增效提质,车间生产效率提升超20%。
越来越多企业尝到数字赋能的甜头。东亚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不仅能够实时监控160多台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还打破了部门间、业务间、工序间的信息孤岛,推动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数字化升级后,车间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0%。根据现有数字化基础和业务部门的需求,东亚制定了3至5年数字化项目规划,加快转型步伐。
东亚还将信息系统延伸至上下游企业,推动企业信息化升级。东亚IT部部长张敬伟介绍,目前已经实现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即从订单下达到备货、发车、收货等过程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供应商也从中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性,增强了信息化升级的动力。
对症下药 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搭“梯子”
推动数字化转型,容桂有基础、有龙头、有配套。在龙头带动和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囿于资本、技术、人才等因素,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长期存在。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中小企业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搭“梯子”,创造更好的转型环境。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广东省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佛山市提出,试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平台+园区”等数字化路径,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融通发展。
东亚模具智能车间数字管理看板,各类信息数据一目了然。
结合实际,容桂将进一步加大转型政策支持、提升转型供给水平、增强企业转型能力,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容桂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曾浩宇表示,容桂将研究制定制造业当家相关政策,与原有的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形成补充,强化政策引领,同时推荐更多企业申报上级扶持政策,让企业“敢转型”。容桂还将加强金融服务配套,发挥“数字金容街”作用,联动辖区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为了解决企业各类“不会转”梗阻,容桂在2022年创新构建了“一库、一平台、一服务站、一集聚区、一批生态服务商”的全链条式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容桂计划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中心,引入或推动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平台服务商为中小微企业或特定行业搭建普适型智能化技术底座,开发技术模块,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门槛和难度,加速企业转型进程。
与此同时,容桂继续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拉动中小企业转型。容桂鼓励支持家电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个性化定制和供应链整合为切入点,加速向生产柔性化、经营管理平台化、产品服务生态化转型,建设家电行业级产业协同转型平台,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
无论对于地方还是企业而言,增强自身转型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如何招才引智?曾浩宇表示,一方面,容桂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中心为载体,引入相关人才、专家,为企业转型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容桂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牵线搭桥,助力企业走得更快更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