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城管:查隐患保安全 全面加强高考考点井盖设施监管
为确保高考期间广大考生的出行安全和道路的通行顺畅,结合井盖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方案,荔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各属地街道和井盖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单位加强对高考考点和周边道路井盖设施的现场排查以及“龙舟水”期间井盖设施的隐患排查。
此外,荔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同步开展井盖设施的督导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四级联动机制(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属地街道-井盖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单位),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属地街道的沟通配合,积极调度井盖设施维护管理资源,采取分级分层安排巡查和修复作业等方式,完成对辖内7个考点及其周边主要交通要道的井盖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5月30日至6月5日,共发现各类井盖设施异常案件27宗,并及时通知相关井盖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进行修复。5宗情况较为严重的井盖设施已第一时间完成了加急抢修,其余22宗亦已全部完成整改,全力确保了考点附近路段井盖设施无缺损、无异响,为广大考生及陪考家长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考试环境。(孙利昌)
6月3日,花都区在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生物多样性嘉年华主题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共同推动绿美花都建设。
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由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花都区公园管理中心承办,花都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花都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花都区水务局、花都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所协办,以“共建生命共同体 共享绿美花都湖”为主题,引导公众积极关注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呼吁公众用实际行动呵护碧水蓝天净土,不断营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和谐社会氛围。
启动仪式上,广州市花都区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花都湖从一片废弃的采石坑到现在的国家湿地公园,从几乎看不到鸟类栖息到现在的鹭鸟成群。据统计,目前公园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23种,维管束植物281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提升。
来自花都区公园管理中心的党员志愿者,在活动现场向广大市民游客发出倡议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号召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学习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关爱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追求绿色时尚、坚持低碳生活等倡议。
活动现场设置了宣传展位,通过科普展板、互动游戏、科普讲解等形式,向市民游客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倡导保护先从了解开始的理念,推动市民游客积极参与了解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当中。
此次活动还邀请了专业自然教育导师开展了“探访花都湖的鸟儿邻居”和“湿地奇妙夜”两场自然教育活动,共有30组亲子家庭成功入围参与活动,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自然故事,向亲子家庭介绍花都湖鸟类、昆虫、两爬等自然资源,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呼吁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家长们表示,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拉近了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又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也使家长们受益匪浅,并表示之后将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宣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贡献。
近年来,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开展超过200场科普宣教活动,直接、间接影响超过100万人,同时通过生态保育与宣传,先后获得国家湿地验收通过,广东省重要湿地称号。
“依托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优势,我们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花都园区-少儿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纳入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花都湖湿地科普宣教设施。”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城区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宣教,扎实推进绿美花都生态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花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生态修复行动 探索建立可持续生态治理模式
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海洋生态保护议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广州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成为其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地基”。
近年来,从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到建立多方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广州也做出了系列探索。
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曾堆满垃圾的海滩今成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广州作为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其海洋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也集中在番禺、南沙等沿海地区。广州市地处珠江水系四大口门的入海口,具有河海双重属性,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广州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陆续在番禺、南沙等地组织开展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虎门大桥项目”)是广州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走进虎门大桥项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左手边玉屑银末般的海滩,右手边望去便是新种植的红树林: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边上,清澈的海水轻抚干净的沙滩,温柔的海风吹动红树的枝叶。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杂草丛生、堆满了建筑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为风光旖旎、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为满足防浪防灾、生态修复、人文景观等多种需求,虎门大桥项目共设置入口展示区、红树林种植区、沙滩修复区、堤前绿地生态修复区4个区域。其中,红树林种植区共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等树种,既能抵御海洋灾害对岸基的破坏,又可以净化海水,还吸引海鸟及海洋生物到此栖息觅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据介绍,虎门大桥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955米,整治修复面积44040平方米,种植红树林面积0.49公顷。目前,广州还在南沙大力推动建设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实施南沙区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项目,修复岸线长度1094米,营造红树林约4.01公顷,管护现有红树林7.3公顷。
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
面对占地球面积约70%的广袤海洋,仅靠政府主导推进生态修复是不足够的。业内人士指出,在广州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过程中,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都参与到生态修复行动之中,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
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也提出“深化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目标。其中包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快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健全完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等。
2023年初,由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创建的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以下简称“坦头村项目”),就是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首次尝试,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共5万美元资金支持,以及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约41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支持。
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的刘怡表示,坦头村项目主要通过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加强与当地社区沟通,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海洋生态治理。
坦头村项目建议书显示,在两年项目期内,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将在该地区补种红树林约300棵,改善天然红树林区域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的现状,实现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坦头村项目将通过搭建红树林保护志愿小组、举办线下科普及培训活动、研发科普微课等方式,让至少300户本地居民形成红树林保护基本意识。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广州正逐步翻开海洋生态治理的新篇章。未来广州要推进陆海统筹,用绣花功夫精心设计现代海洋新城,将海风、海景引入城市,理水营城,打造有岭南特色、生态优良、曲线优美的一横八纵岭南水乡,打造有三大城市客厅、四大公园体系构成的公园体系,打造生态人文功能兼顾的韧性城市本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