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联络站的故事•白云篇 | 民情联络员“结对”人大代表,听民意解民忧
3条线路15辆“民生直通车”解决十余万城中村居民出行难题,乘车扫码还可以“诉民情提建议”;村中荒地变身立体停车场,419个车位,车辆存取最多150秒;民情联络员“结对”人大代表,架起代表群众“连心桥”......
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调研采访活动走进白云区,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的生动实践。
民生直通车解决10万群众“出行难”
倾听民意24小时不打烊
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发,记者一行先后来到了白云区三元里街梓元岗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黄石街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白云区黄石街江夏地铁站AB出口,一辆辆“民生直通车”来来往往,直通车可从地铁口直达周边城中村。这可不是普通的便民公交车,还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
记者们乘车体验,只见每个座椅背上都贴着二维码,上面写着“代表同乘听民声,群众扫码提建议”,如果乘客有任何烦心事,都可以扫码在线上向代表提意见建议。
这样的“民生直通车”共有3条线路15辆,解决了白云区黄石街江夏联社约10万群众出行难问题。这一便民车的开通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黄石街江夏联社地处地铁2号线江夏AB出入口,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地铁直达的城中村,常住人口近8万人,每天地铁出入人员超过两万人,人流密集。由于江夏村内道路、交通建设缺乏规划,常规公交“水土不服”,各种车辆交集,交通黑点和堵点多,居民群众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问题。
针对这一出行难问题,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实地蹲点调研,并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调研并召开协调会,向居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最终研究设计出3条便民车线路,解决了10万余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民生直通车不仅便民出行,还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群众反映意见的窗口。”白云区人大黄石街道工委主任邱名敦介绍,每个月,人大代表都会定期乘坐民声直通车,联系接待群众,扩大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推动人大代表全参与、知民情。此外,车内座椅上、公告栏还贴有“黄石街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专属二维码,方便群众在线上向代表提意见建议,实现倾听民意24小时不打烊。
民情联络员“结对”人大代表
延伸代表联系群众触角
江夏地铁站AB出口外原是一片荒草地,如今已变身为“人大主题公园”,公园内设有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宪法宣誓墙、法治宣传长廊等区域,过往市民可以在此深入了解基层人大的工作,了解人大代表为民办实事的故事。
“黄石街共有市人大代表2名,区人大代表11名,代表们平时都有本职工作,不能时时‘蹲点’在社区,所以我们创新组建了‘民情联络员’队伍,他们成为代表了解民情民意的联系人。”在人大主题公园展板前,邱名敦向记者们介绍着“民情联络员”的故事。
“人大代表的很多建议都是来自民情联络员,他们是人大代表的‘千里眼、顺风耳、前哨兵’。”邱名敦介绍,黄石街制定了《黄石街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先后聘任128名民情联络员。联络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楼栋长、退休职工、社区热心居民、企业员工、商会成员等,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具有掌握一手民情民意的优势,能把社情民意迅速、真实地反映给人大代表,切实将代表获取民情、服务民生的触角延伸至社区。
“我在黄石街附近做生意,和中小微企业打交道比较多,他们有相关建议意见都会和我说,我就会及时反映给人大代表,帮助群众办实事。”黄石街商会副会长、强盛物业董事长莫卫胜是一名民情联络员,他告诉记者,去年针对企业反映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街道组织了8家银行、50余家企业参与的银企沟通会,帮助企业融资超3亿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白云区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民情联络员”工作制度,全面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什么?也许藏身在街巷村庄中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会告诉你一个生动的答案。广州共有60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已有7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工作。代表和群众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人大代表联络站里有哪些动人故事?
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调研采访活动,由十余家中央、省级和地方重点媒体组成记者团,深入广州各区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的生动实践。第一站,走进广州天河区。
代表“随手拍”
政府“马上办”!
“2023年5月7日,暨南大学虹口街16号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的垃圾没有分类。”今年5月7日,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蓝小环在暨南大学走访时,发现一处垃圾未分类,随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在“天河人大”微信公众号的随手拍小程序上发出这段文字,并配图。
几个小时后,暨南大学便在“随手拍”平台予以回复,表示该问题已转学校总务处办理,就生活垃圾分类开展专项整治。5月8日,“随手拍”平台更新办理进度,显示石牌街道城管办已现场督促整改完成。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用时不到24小时。
“代表‘随手拍’,政府‘马上办’!”如今“随手拍”已成为天河人大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代表履职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天河区天园街道东晖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内,广东省人大代表王斌、广州市人大代表邱琇等纷纷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通过“随手拍”履职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2020年10月,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市率先创设代表“随手拍”,充分利用人大代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全天候、全地域、全方位“指尖履职”。人大代表在生活工作中发现问题后,可登录“随手拍”小程序,以图文形式填写意见建议,由街道工委或区人大办转办、交办,确保“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自开通“随手拍”功能以来,各级代表通过“随手拍”等途径,有力推动了天河区市容环境、垃圾分类、市政设施管养、园林绿化、共享单车管理、水环境治理、交通拥堵点疏解等多个领域的近2000宗问题得到解决。其中,80%以上的问题得到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效应。
24小时服务“不打烊”
打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石牌村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毗邻天河路商圈、珠江新城,仅0.31平方公里的村内,住着超2万名外卖、快递小哥。服务好、发挥好、凝聚好这2万余名外卖和快递小哥,成为城中村治理的一项重点。
为此,石牌街道在绿荷西大街设立了“暖蜂巢·小哥驿站”,免费为外卖和快递小哥提供休憩场所,60多平方米的区域功能设置齐全,小哥们可在此休息、充电、学习。
这是天河区人大石牌街道工委聚焦民生实事、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天河区人大石牌街道工委主任郑少琼介绍,石牌街有149个小区,占全区14.2%,治理难度大。人大石牌街道工委创建“平时+夜间+周末+云接访”模式,做到服务“不打烊”、 接访“不断档”、诉求“不搁置”,打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石牌东路二街10号加装电梯问题困扰了业主八年之久,成为许多街坊多年的心愿。这里加装电梯之路一波三折,我们约谈了许多部门,终于在今年4月顺利开工。开工当天,不少老人家眼含热泪向我们表达感谢,特别感动。”在天河区石牌街道绿荷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内,郑少琼向记者们生动讲述着一件件民生实事背后的故事。池锦玲、王凤丽、刘小毓等多位驻站的省、市、区人大代表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履职故事。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人大代表,我们要努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下去,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反映上来,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广东省人大代表池锦玲说。
近日,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界人大代表座谈会,对黄埔区新出台的“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听取企业界人大代表意见建议。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建强出席并主持会议。
会上,黄埔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卫国解读了黄埔区最近出台的“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从“高质量发展30条”的主要构成、四大亮点和“1+N”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设计逻辑三个层面向代表作了详细介绍,希望企业界代表用足用好“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着力稳增量、扩存量、提质量,全力推动黄埔区经济运行加快好转。现场反响热烈,企业界人大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出台的“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体系更加精准、更加优化,能够服务大多数企业发展需求,切实起到提振市场信心和激发市场活力作用。
代表们围绕推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开展了研讨,反映了当前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源头上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开展上下游企业产销对接活动、大力提振消费市场以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黄埔区商务局一级调研员杨家伟代表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代表反映的问题和相关诉求进行了回应,表示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将与区内企业一起攻坚克难,协调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倍努力完成黄埔区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
黄建强充分肯定了企业界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希望各位人大代表密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区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联系,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表示区人大常委会将认真梳理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全力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为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稳增长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经济科技工委、选联工委负责人,黄埔区人大常委会各街道工委和新龙镇人大负责人,黄埔区政策研究室、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和区统计局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企业界人大代表30余人参加座谈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