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造”火箭一飞冲天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通讯员供图
扫码了解更多
6月7日中午12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广州南沙组装完成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进行完最后的检查维护工作后,巍峨地屹立在发射架旁,蓄势待发。
“5、4、3、2、1,点火!”12时10分,随着0号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浓烟四起,烈焰迸发,该火箭腾空而起,如离弦的箭一般在蓝天白云上画出一道绚丽的曲线,渐渐消失苍穹,本次发射任务取得成功,“一箭26星”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广州造”火箭首次亮相
力箭一号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标志着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可靠性不断提升,将加快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发射的步伐。
“执行此次任务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是在广州南沙生产的首批火箭之一,采用先进的脉动式生产模式,比以往生产时间提升三分之一。目前已形成完备的生产制造服务体系,标志着正式迈入批量化生产、规模化运营、系列化发展的新阶段。”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副总师廉洁说。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南沙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强区”战略,打造了“芯晨大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巩固。其中,航空航天产业是南沙“芯晨大海”产业布局中“晨”重要的一环,即以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力争到2025年,形成总规模达2万亿的“芯晨大海”产业集群。
从2020年9月29日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正式在南沙开工建设,到2023年1月9日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落成投产,再到今天在南沙生产的首批火箭——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天,广州南沙与中科宇航一起跑出航天产业发展“加速度”。
走进如今的南沙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火箭的测试和组装工作都在有序进行,未来这里将实现年产30发火箭,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南沙汇集,力争打造为中国航天“第三极”、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
为何中科宇航“独爱”广州南沙?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师助理史晓宁表示,一方面,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另一方面,南沙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集成电路等方面产业基础优势较强,在这里中科宇航能更好地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商业航天产业在南沙落地生根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制造业立市”指引方向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为南沙大力引进以中科宇航为代表的航天产业奠定基础,也为广州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敢为人先,在全球范围内抢抓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蓝海”,南沙区特地出台了支持商业航空航天产业的“探天九条”,为广东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提供了政策支撑,基本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的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目前,中科宇航已与7家合作伙伴签署了力箭系列运载火箭重大发射项目协议,卫星签约数量200颗,签约金额达16亿元。
为了大力构建产业生态,助力商业航天产业腾飞,4月23日,广州产投集团出资5亿元领投中科宇航C轮融资。据广州产投集团主要负责人介绍,此次投资将按照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期思维,发挥耐心资本和股东赋能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加强股权合作、创新科技服务、加大研究互动、举办产业论坛等方式,力争将广州打造成为商业航天南方重要制造基地。

一间商铺的背后或许“藏”着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卧虎藏龙”的广州专业市场正酝酿着新的产业升级之路。近期举行的2023中国·广州市场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了全市专业市场一系列重头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转型路径的探索。
据统计,2022年广州有专业市场500余家,亿元以上市场112家,亿元以上市场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球规模领先的产业集群,为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广州专业市场对国家双循环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表示。
各区力促专业市场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1年,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广州成了国家级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试点城市。
据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彦川介绍,以此为契机,广州市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各区特点在7大优势行业选取16家市场开展优化试点,发展直播电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目前全市共设立了9个依托外向型专业市场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外向型和综合服务型的新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各试点市场的所在区也纷纷行动起来,借助试点带动区内专业市场升级转型。
在越秀区,除万菱广场、新大地服装城、流花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广州市首批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拓展试点市场外,红棉国际时装城更是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代表,成功列入“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目前,新濠畔集团、广州白马服装市场通过引导市场向设计、研发等产业上游延伸,分别打造“国际时尚设计师服务中心”“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基地”。迦南美地国际采购中心突破物业老旧限制,改造成为现代展贸综合体。
海珠区则以获评“中国纺织时尚名城”为契机,龙头市场率先升级,为时尚产业、平台、企业、人才的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其中,广州国际轻纺城打造“时尚源创平台”,通过“轻纺城面料商×设计师”联合发布形式,强化产业上下游链接力。广州红棉中大门打造“一基地三中心”产业链条传动机制,帮助纺织服装企业整合设计制版、面料研发、总部办公、展贸、直播、社交等复合功能。
白云区专业市场行业从“收租”“走量”思维脱离出来,开辟新领域,打造新模式,实现产业、服务和业态的升级。其中中港皮具城成为广州市首批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拓展试点市场,创建“国潮新势力”潮牌IP基地;祥茂皮具城将皮具原创手工街创新打造成3A级文商旅产业特色步行街,金达咖啡饮品城从传统食品批发零售转型为一站式轻餐饮品牌创业孵化服务基地。
专业市场重头项目有新进展
当前,广州专业市场立足自身优势,“内优外承”,充分利用市中心以外区域,在更具承载力的产业发展区域中,承接发展优势产业,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促进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
会上透露,位于荔湾区东洛围的黄沙水产新市场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目前主体建筑已封顶;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中央大厨房”项目主体建设于3月动工,预计2025年底完工,进一步促进特大型城市一级农批市场的多点布局;位于空港经济区核心区的南天门·广东厂商展贸中心于2022年10月开工奠基,建成后将规划建设空港潮流头部品牌展销贸易中心、直播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甲级写字楼及餐饮与酒店配套等。
位于增城区新塘镇的广州东大门时尚中心项目,以前身新塘服装城为发展基础,围绕“一站式”服饰时尚综合体规划建设,各项工程施工高效推进,目前已顺利封顶,计划于今年6月全部完工。
活动现场,汇富FIT时尚数创产业园与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广州红棉中大门与戴德梁行、海印缤缤广场与国电投蔚蓝(广东)新能源有限公司于会上签署合作协议,分别在数字贸易、文产商规划体系建设、绿色市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强强协作,共同赋能市场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专业市场及其关联产业集群,都是广州商贸业的重要根基。”陈彦川表示,广州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目标,强化政策引领、深化产城融合、激发市场活力,聚焦产业优势,深入开展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促进市场功能提升,促进流通领域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广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林克庆主持
昨日,广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市委书记林克庆主持。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锚定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更实举措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加快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要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制造业立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要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教育评价、教育数字化等改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等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广州教育国际影响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各级党委要坚持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和指挥调度,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凝聚起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