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首启汽车出口 首站泰国
汽车出口,正在成为中国汽车新的增长极。6月28日,广汽埃安宣布,正式进入泰国市场,开启埃安品牌国际化序幕。
根据规划,埃安将于今年内在泰国成立东南亚总部,同时,入泰车型的本地化生产也正在筹备当中。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口泰国的车型和价格以官方宣布为准。
记者获悉,此次进军泰国市场是埃安海外战略的第一步。未来,埃安将会以泰国子公司作为东南亚总部,从整车出海,到海外建厂,再到本土开发,逐步实现全球市场“研产供销”一体化,将埃安的纯电产品推广到东南亚各国乃至其他海外市场,让“BAT”(比亚迪/埃安/特斯拉)格局蔓延到全球。
泰国是东南亚主要汽车生产基地,整车组装和制造生产超过60年,年整车生产能力近200万辆,占东南亚整个汽车市场的一半左右。燃油车时代,日系车纷纷在当地建厂。当汽车从燃油车切换成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成为泰国车市的主角。近年来,泰国迎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投资生产新能源汽车,这与泰国政府发展新能源行业的政策相符。
在广汽埃安之前,长安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已经进入泰国,部分车企投入资金筹备建厂。
埃安此次出口泰国,可以迎来多项利好。一方面,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开辟新的市场;另外一方面,可为泰国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车型。
目前,泰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据了解,泰国政府计划至2030年将电动汽车产量提升至汽车总产量的30%。中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随着更多中国车企进入,泰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望再次提速。
中国汽车出口仍保持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5月,中国汽车出口销量超过日本,达到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车的出口增长,成为加速中国汽车国际化的主要推力。
埃安进军泰国市场只是开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车企将会迎来高质量出海期,以埃安为代表的中国高质量新能源车企,将会在全球舞台中越发活跃。
在广汽集团,广汽传祺启动国际业务已有多年,但出口车型以燃油车为主。广汽埃安入列,可以增加广汽汽车出口的车型品类,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面向2030年,广汽将打造“万亿广汽”,汽车出口在该蓝图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平衡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之间的关系,这是广汽集团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广州正在用空间保障支撑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6月1日,现代汽车集团海外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在广州竣工投产。这个总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80亿元的项目,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生产基地之一。
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制造业项目保障用地空间更是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今年广州明确,计划供应土地32平方公里,重点解决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当制造业发展进入加速期,对产业发展的空间、土地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广州如何为制造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合理的用地空间布局与规划,为制造业积蓄发展后劲?如何平衡好有限供应的土地与高速发展中的制造业?横在广州面前的“必答题”,亟待答案。
稳存量
为工业划定专属区块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中先进制造业则是“中流砥柱”。今年广州在继续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同时,要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制造业发展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挤压。此前,广州从2012年起工业增速连续低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特别是2015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0.2%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22.9%,直降7.3个百分点。
“加码”工业,势在必行。破解制造业用地困局的首要任务是为制造业空间稳住存量,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更多价值。
一方面,用“底线思维”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让工业发展拥有专属区块。2020年广州发布《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成果的通告》,首次划定了62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制定配套政策——《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工业用地须占区块面积的55%以上,预期可保障不少于34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
工业产业区块,是指为保障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以工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块范围。工业产业区块的划定是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为资本、人才、创新等要素的集聚提供先决条件。
此前广州工业用地地块超过2.4万个,平均规模仅1.6公顷,规模小、分布散,对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制约。调整后,广州工业发展迎来专属区域,工业区块一级线平均规模达到229公顷。
另一方面,广州发力“工改工”,以存量工业用地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和效益。去年8月,广州出台了《广州市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土地规划管理若干措施(试行)》,目前广州9个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60公顷,顺利实施后,预计可提供近6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增产业载体;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约500亿元,贡献税收约22亿元,约是现状产值和税收的10倍。
不同于以往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先改空间、后引产业”的“两张皮”传统模式,广州将目光聚焦在核心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园区空间升级,以“产业、空间、时间三位一体”的规划思维,共筑面向未来的产业空间战略格局。
以增城区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前期谋划阶段将项目“改什么”作为重点,瞄准增城区“车显芯”主导产业,提前统筹谋划产业导入和招商,将“需求”同“供应”挂钩,实现高质量改造。预计上境村项目改造后投资强度达800万元/亩,整体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83亿元,年税收约3.3亿元,相比改造前均提高超60倍。
谋增量
高效配置新增产业用地
制造业不强,城市能级难言强大。在划定工业用地“红线”后,近年来广州陆续发布制造业用地保障政策,稳住制造业“基本盘”。
今年3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3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计划供应土地32平方公里,比近五年年均计划量增加45%,重点解决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聚焦,精准高效配置新增产业用地是广州供地计划的重中之重。供地计划显示,今年广州安排各类产业用地10.41平方公里,占计划总量的33%,这一数据高于近五年年均供应量和2022年供应量。
根据供地计划,今年广州还将持续盘活工业园区“边角料”地块,鼓励对工业园区边角地、夹心地等分散低效的用地整合利用,与供应小面积工业用地有机结合,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广州统筹划定工业产业区块,强化工业用地保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以用地空间需求保障支持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土地跟着项目走”。加大工业产业用地指标支持,在固定资产投资额5亿元(含)以上且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和地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亩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基础上,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纳入广州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由市保障专项。
“去年,我们精准保障小鹏汽车智造产业园、南沙庆盛产业园、粤芯三期等重点产业平台和项目顺利落地,积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供应。今年,我们将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打造成片连片工业园区。”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制造业用地腾空间、谋增量,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识”。除了全市层面发布供地计划,在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也陆续将制造业的用地保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有着“智造创新城”定位的番禺区,今年1月至5月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共14宗,接近去年全年宗数。广州市番禺区副区长夏坚表示,番禺区计划连续三年每年整备和提升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同时努力提升存量工业用地效率,设立国有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两个专班,计划全年提升工业用地500亩以上。
提质量
在“精准供地”上做文章
为制造业要土地,广州既要稳存量,又要谋增量,还要提质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州在土地的精准供应上再做文章,推动实现“高质量用地”。
如何理解“高质量用地”?即既要通过高效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也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一步激活土地的产业价值。
以较早为产业供地“提质量”的城市杭州来说,2021年以来,杭州启动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专项行动,先后出台《关于强化用地保障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空间要素保障助推“新制造业计划”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工业用地有效保障的通知》等文件,优化制造业用地保障方式,打造一批产业发展新地标。
一边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急需发展空间,另一边是高耗低效厂房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广州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并让低效用地提升质量、焕发生机?
最新发布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供应及供后监管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公平配置,不以买地“单价论英雄”,坚持产出“亩均论英雄”,把空间资源配置给真正投入实体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更好的企业。
“广州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首先便要保证制造业的用地需求,在空间规划上精准保障产业发展。”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在天河、越秀等中心城区,依然要以发展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而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等区域,要适当提升制造业用地规划,充分释放土地要素的价值”。
在有着广州“工业一哥”之称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最新公示的《广州市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该区聚焦“万亿制造”计划,保障实体经济空间,将划定超100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线,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基础,保障全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产业底盘稳健,经济韧性才能强。怀揣“万亿制造”雄心的黄埔区为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靶向供地”,并引导全区工业用地集聚布局。
从广州科学城向北延伸至中新广州知识城,这条科技创新轴上形成了科创企业、学校、制造业等新经济要素聚集地,为产业发展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胡刚向记者形象举例,在工业园区一幢九层高的楼房里,可以包含制造工厂、员工宿舍、餐饮业、娱乐设施等,与此同时,园区里的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提上去了。
为产业链精准供地,这在国内其他城市中,也有不少探路经验。“广州也急需围绕现代产业集群‘靶向供地’,助推制造业集聚发展,让先进制造‘上楼安家’。”在胡刚看来,土地性质划分要依工业特点有所调整,例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对工业厂房的要求逐渐轻型化,工业上楼可以让曾经的低效土地价值升级。
相同的土地面积,厂房面积却可以翻好几倍,这便是广州需要打造的“高质量用地”。
一线案例
增城审批“齐步跑”,提高办证效率
“五证联发”
推动项目投产
项目缴纳土地出让金后3个工作日内,“五证”全部拿到手,中新科创园润城生命科技园项目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今年2月17日,广州市增城区中新科创园润城生命科技园项目地块成功摘牌,紧接着在20—22日三天内,该项目取得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增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两个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人防工程报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五个证,这是广州市首宗取得“五证联发”的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实现提前预审、一套材料、并联审批、全程网办、快速发证。项目缴纳土地出让金后第1个工作日取得首证,3个工作日内办齐“五证”,在深化“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再次跑出“广州速度”,做到了“拿地即拿证”“拿证即开工”。
“五证联发”实现了办证申请材料由原来的29项缩减为15项,办证时间由原来的4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如此高的效率,提振了企业的投资信心,也大大加快了项目投产进度。”项目负责人说。
润城生命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2.6亿元,计划2025年3月竣工投产,并于两年内达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3亿元。项目建成后,计划引进国家级众创空间润加速、基因家、爱力康医疗、呈源生物等生命科学产业链上下游。
广州是教育人口大市,如何保障来穗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广州接受义务教育,事关教育公平和市民的切身利益。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答复省人大代表王斌提出的《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时透露,广州市全市在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达100%,基本实现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目标。
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将有助于广州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经济大市,广州对外来人员吸引力强。今年3月,百度实时迁徙地图显示,开年以来广州市蝉联人口迁入地第一。大量来穗工作人员为广州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同时青壮年劳动力的随迁子女,也带来了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广东市场主管合伙人王斌近年来参与了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的升级转型研究,在为专业市场升级搬迁算“经济账”的同时,她也注意到另外一笔关于教育公平的“社会治理账”。
王斌注意到,不少来穗务工人员在广州实现了温饱小康后,很看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很多在中心城区工作、生活的来穗产业工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中心城区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
王斌思考,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果产业迁入地在配套教育设施等方面“做加法”,向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一定倾斜的话,或许能提高产业工人的搬迁意愿,也能让年轻一代的随迁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为广州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在今年1月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她建议广州促进全市跨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统筹与调配、统筹规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公办教育配套发展、加大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办学的政府购买补贴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志愿服务。
过去2年以新改扩建方式
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约23万个
近日,王斌的建议收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答复。
答复称,广州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来穗人员服务工作。截至今年3月,全市义务教育在籍随迁子女共53.85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有24.98万人,占义务教育在籍随迁子女人数的46%,其余就读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均享受购买学位服务,全市在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达100%。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以保障性入学和积分制入学的方式,努力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对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性照顾条件的随迁子女,或符合申请所在区确保统筹安排学位条件的随迁子女,由区教育局在辖区内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学位。明确各区通过公办学校和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学位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读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即2017年至2020年逐步由50%提升到70%。经努力,2017年至2020年,各区都超过了既定目标,2021年和2022年的比例更超过了80%。
在此基础上,记者注意到,广州也在不断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市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0万个、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0万个,并将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纳入重点工程中统筹推进实施。
2021年至2022年,广州市已通过新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约23万个。
出台重点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方案
解决辖区重点企业员工后顾之忧
是否能够统筹规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公办教育配套发展?
广州市政府在答复中介绍,2016年,市政府就出台了政府规章《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对新建居住区用地配套托儿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编制,到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和使用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过目前,学校配置主要是按住宅小区配置,暂没有专门针对产业园配置学校的政策指引。
另外,广州市积极开展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位治理,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参民”学校转制为公办学校,不断扩大公办学位供给。连续实施多轮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同时,广州市就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6个区的产业园区(含制造业集中地,下同)周边学校学位供给情况作了摸查,学位基本能满足当地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6个区均有出台辖区重点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方案,为辖区重点企业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在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和免课本费补助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2022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在本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且就读学校和学籍所在学校一致(即“人籍一致”)的学生(包括就读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均能享受购买学位服务;购买学位服务的标准原则上按小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生不低于每人每年6000元实施。2022年,市级财政已划拨约9.7亿元支持有关区开展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工作。目前,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工作顺利实施,保障了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
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志愿服务方面,广州市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服务工作。据介绍,各级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部门统筹开展春节关爱来穗人员活动,每年为来穗人员征集并实现微心愿近万个,聚焦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和随迁子女安全居住、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民生需求,统筹开展“融合大学堂”“融合服务月”“候鸟儿童主题服务月”等品牌活动,关心关爱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帮助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融合融入广州。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