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义务教育在籍随迁子女53.85万人 就读公办学位100%覆盖
广州是教育人口大市,如何保障来穗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广州接受义务教育,事关教育公平和市民的切身利益。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在答复省人大代表王斌提出的《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时透露,广州市全市在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达100%,基本实现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目标。
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将有助于广州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经济大市,广州对外来人员吸引力强。今年3月,百度实时迁徙地图显示,开年以来广州市蝉联人口迁入地第一。大量来穗工作人员为广州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同时青壮年劳动力的随迁子女,也带来了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广东市场主管合伙人王斌近年来参与了中心城区专业市场的升级转型研究,在为专业市场升级搬迁算“经济账”的同时,她也注意到另外一笔关于教育公平的“社会治理账”。
王斌注意到,不少来穗务工人员在广州实现了温饱小康后,很看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很多在中心城区工作、生活的来穗产业工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中心城区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
王斌思考,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果产业迁入地在配套教育设施等方面“做加法”,向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一定倾斜的话,或许能提高产业工人的搬迁意愿,也能让年轻一代的随迁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为广州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在今年1月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她建议广州促进全市跨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统筹与调配、统筹规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公办教育配套发展、加大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办学的政府购买补贴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志愿服务。
过去2年以新改扩建方式
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约23万个
近日,王斌的建议收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答复。
答复称,广州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来穗人员服务工作。截至今年3月,全市义务教育在籍随迁子女共53.85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有24.98万人,占义务教育在籍随迁子女人数的46%,其余就读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均享受购买学位服务,全市在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达100%。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以保障性入学和积分制入学的方式,努力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对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性照顾条件的随迁子女,或符合申请所在区确保统筹安排学位条件的随迁子女,由区教育局在辖区内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学位。明确各区通过公办学校和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学位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读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即2017年至2020年逐步由50%提升到70%。经努力,2017年至2020年,各区都超过了既定目标,2021年和2022年的比例更超过了80%。
在此基础上,记者注意到,广州也在不断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市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0万个、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0万个,并将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纳入重点工程中统筹推进实施。
2021年至2022年,广州市已通过新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约23万个。
出台重点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方案
解决辖区重点企业员工后顾之忧
是否能够统筹规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与公办教育配套发展?
广州市政府在答复中介绍,2016年,市政府就出台了政府规章《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对新建居住区用地配套托儿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编制,到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和使用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过目前,学校配置主要是按住宅小区配置,暂没有专门针对产业园配置学校的政策指引。
另外,广州市积极开展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位治理,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参民”学校转制为公办学校,不断扩大公办学位供给。连续实施多轮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同时,广州市就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6个区的产业园区(含制造业集中地,下同)周边学校学位供给情况作了摸查,学位基本能满足当地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6个区均有出台辖区重点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方案,为辖区重点企业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在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和免课本费补助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2022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在本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且就读学校和学籍所在学校一致(即“人籍一致”)的学生(包括就读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均能享受购买学位服务;购买学位服务的标准原则上按小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生不低于每人每年6000元实施。2022年,市级财政已划拨约9.7亿元支持有关区开展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工作。目前,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工作顺利实施,保障了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位。
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志愿服务方面,广州市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随迁子女服务工作。据介绍,各级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部门统筹开展春节关爱来穗人员活动,每年为来穗人员征集并实现微心愿近万个,聚焦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和随迁子女安全居住、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民生需求,统筹开展“融合大学堂”“融合服务月”“候鸟儿童主题服务月”等品牌活动,关心关爱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帮助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融合融入广州。
近年来最为瞩目的新兴产业,储能产业当属其一。各地竞相发力,逾20省市明确将新型储能列为发展重点。在广州,储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新型储能产业链逐渐成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机构,都在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有效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翻开广州储能产业地图,可以看得出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产业中游(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和下游(新型储能电站)。目前,广州的储能产业集中分布在黄埔区、南沙区、花都区、白云区和番禺区。其中,黄埔区主要在储能系统集成和新型储能电站领域布局,南沙区主要在主要原材料(电池回收)和储能电池环节发力,花都区拟引进大型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白云区、番禺区主要在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电池制造和新型储电站领域布局。
储能产业的生产现状如何?技术取得何种突破?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储能研发和生产机构,探寻储能产业的发展点滴。
产业意义
掌握电池技术 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番禺区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里有着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工厂。
据了解,该工厂主要开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总投资109亿元,占地面积666亩,规划建设36GWh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能。
“在这里,主要任务是落实广州市‘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填补广州电池产业链空白,更重要的是助力广州更快地打造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公司负责人说,“预计到2025年底,能完成36GWh电池产能,年产值将超过210亿元,到2028年实现100GWh/年动力+储能电池产能。”
公司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源于其对产品创新研发和对市场前景的看好。
除了因湃电池,广州还有工控孚能、巨湾技研等储能企业,都已经在电池制造产业链发力布局,依靠产业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了行业发展的前端。
因湃电池的发展,对广州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还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已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总成本的40%-60%,而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增加,电池成本占比也不断升高。而因湃电池由广汽集团出资成立,车企加大动力电池生产,掌握电池发展技术,不仅能让企业成本利润可控,另一方面也稳稳把握住产业链话语权,不会受制于上游供应。
同时,车企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不只为降低成本,更看到该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湃电池首款产品体积能量密度可达43.5kWh/m3,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使用环境-30℃~55℃,产品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关注,市场前景被一致看好。
研发突破
“超快充电池” 改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效率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呈高速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充电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对此,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团队在成立时曾提出一个目标:充电能否像加油一样快?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巨湾技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超快充电池”,并装备在广汽埃安AION V Plus 车型上,把电动车快充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标志着困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充电效率低下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巨湾技研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顶尖研发团队。
巨湾技研的核心研发团队源自广汽研究院先导技术部,团队中有多位有着海外研发背景的高尖技术领军人物。毛文峰博士就是其中一位。在回国前,毛文峰从事先进电池研究。回国后,他和团队一起从碳源的石墨化处理开始,经过造孔、烧制、洗涤、风干多个步骤,深入材料制备的每个环节,制备出经过改性的高品质碳基材料,为开发制造更快更稳定的电池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广州积极引入储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和项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从而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
“在优良的营商环境下,我们能专心研发高新产品,从‘超快充电池技术’,到‘极速充电动力电池’,再到今年最新自主研发的‘巨湾凤凰电池’,我们将动力电池及系统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百米跨栏’变成了‘百米快跑’,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巨湾技研负责人说。
优化布局
各大储能企业 联手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力推成为工业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下一步,广州市将贯彻关于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工作要求,加快培育本地储能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构建储能产业发展新布局,谋划一批储能产业领域重点企业,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位于南沙区的广州储能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抢闸”成立。
该公司由知名的储能企业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光电气”)与多家A股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为20亿元,将定位建立全产业链经营、多种场景应用、多种技术开发的,集储能研发、场景应用、园区建设、设备制造、招商引资、孵化器、创新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电化学储能、电池材料金属矿、储能电池加工制造、储能电池产业链相关产品制造;氢能“制储加运”;充电桩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储能产业股权投资,储能产业投资基金等。
事实上,作为最早投身于储能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广州智光电气早已享誉国内外,经过24年的沉淀,在电网安全与稳定控制、电机控制与节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电力传输与能量转换、储能、综合能源技术研究等领域,都有广州智光电气的亮眼成绩。
广州智光电气相关负责人认为,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各大储能企业已经开始强强联手、组团上阵。
“此次投资参与组建广州储能集团,将充分发挥公司在数字能源技术和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与其他参股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推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聚集发展,助力国家能源转型。”广州智光电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广州市工信部门了解到,接下来广州还将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研发制造园区,构建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产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平台,成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联盟,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每年6月中下旬,在市场翘首中,以中晚熟优质品种为主的广州荔枝开始登场亮相,掀起荔枝营销季热潮,以飨广大食客。
广州荔枝令人心心念,不仅在于成熟稳定的种植品质,还有除了桂味、糯米糍等优秀“明星品种”以外,那些不断刷新市场的“新贵”,如仙进奉、岭丰糯、井岗红糯、流溪红荔、冰荔等。这既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尝鲜的选项,也让广州各产区错位发展,且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做好大文章。
就在今年6月,广州荔枝界“双喜临门”:增城仙进奉荔枝成为“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中全国唯一入选的荔枝品种,从化太平镇成功选育的新品荔枝“水晶”通过专家鉴定,正式加入广东荔枝大家庭,从而优化广州荔枝产业结构。
但品种升级并不是广州荔枝唯一的突围之路。近几年,广州荔枝抢“鲜”走出国门,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成功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背后还有不断走实走深的技术锁鲜、文化赋能之路。
品种升级
“后起之秀”走俏高端市场
广州是广东荔枝主产区之一,全市荔枝种植面积占全省七分之一,品种达70多个,种植基地遍布多个区,从4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次第成熟,畅销海内外。广州市农业农村局5月30日发布了2023年广州荔枝赏味图,可见除了从化、增城两大为人熟知的荔枝主产区,黄埔、白云、南沙、花都等区也分布有少量荔枝种植基地,不乏优质品种。
这得益于,广州近年来持续优化荔枝品种结构和区域分布,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荔枝中晚熟优质品种占93.2%,其中桂味、糯米糍、井岗红糯、仙进奉、流溪红荔等5大优良品种约38.4万亩,占全市68.1%。
各荔枝产区也依托优势错位发展,如增城区重点培育发展仙进奉,从化区侧重推广井岗红糯和流溪红荔,形成了突出的新品种区域优势品牌。这些十来年间相继育成的“后起之秀”,不仅与桂味、糯米糍等“老牌明星”媲美,还打入了高端市场,深受消费者追捧。
今年端午期间,从化井岗红糯、流溪红荔和增城仙进奉相继宣布开园售卖,价格稳定不愁卖。广州市仙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谦表示,今年基地所产的仙进奉定价在每斤60-100元,目前已预售十多万斤,不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消费主力。
但要知道,荔枝育种尤为不易,一个新品从育成到改良,花费十来年也不足为奇。就说“水晶”荔枝,这是广东省农科院果树育种团队于2006年在从化区太平镇一糯米糍果园发现的一株实生变异株系。经培育,该品种与糯米糍的口感、风味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成花易、裂果率低,能丰产稳产,且成熟期较糯米糍早7-10天。
位于广州的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现有全国荔枝资源最多的国家荔枝资源圃,为育种攻关提供重要支撑,“仙进奉”“冰荔”等全国荔枝界“佳品”皆诞生于此。不仅如此,该所研发的荔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将杂交育种周期缩短5年左右。该所党委书记钟小雄表示,希望“水晶”能成为下一个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贡献的新品种。
日积月累的坚持,广州荔枝品种升级之路越走越宽。井岗红糯曾获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金奖,仙进奉入选全国“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让无数荔枝育种专家和种植户看到希望。在“穗字种业”振兴行动下,增城将加强增城荔枝等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扩大荔枝种质资源库(圃)的规模与荔枝品种数量,预计2023年品种数量扩大至310个。
冷链加持
“抢鲜”海外再获新突破
农历三月是广州本土最早熟荔枝“三月红”上市的季节。5月10日,首批重达2.2吨的三月红经冷鲜处理后,从增城飞往欧洲,与世界人民共享。
几天后的5月17日,2023广东荔枝丝路行活动在从化举行,包括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海外粤商会在内的中外各方代表参会。巴拿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叶明明现场品尝新鲜荔枝后赞不绝口,“我们十分喜爱这颗美味、新鲜的岭南佳果”,并表示希望让荔枝进入更多巴拿马人的家庭和餐桌。叶明明或许还未料到,远在巴拿马的人民也有机会尝到鲜如新摘的荔枝。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东风,广东荔枝加快出海步伐,当中少不了广州荔枝的身影。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广州荔枝大量销往欧美市场,以增城荔枝、从化荔枝为龙头的区域荔枝品牌成为全市荔枝高质量发展“两驾马车”,仅2022年就引领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从化区委副书记、区长赵龙介绍,2022年从化荔枝销售额超10亿元,其中出口1465吨、金额9050万元,出口量排全省前三。
要开拓海外市场,“抢鲜”成了广州荔枝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广州大力推动荔枝科技自立自强之下,从化于2021年已研发出荔枝保鲜40余天的高端技术,今年更是喜获新突破。
“荔枝出口最大的问题不是市场,而是保鲜。”丝路行活动现场,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分享称,“我们成功研发了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能够将荔枝冷冻保鲜期从40天延长至一年左右,突破了产业发展难题。”新技术保存了新鲜荔枝的色泽和风味,既可用于全年鲜果销售,又可用于全年加工生产的原料供应,今年将在从化投入生产,首期年产量约3000吨。
新兴技术加持之下,降低冷链运输成本,让荔枝卖得更远、更好,成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门槛。位于黄埔的广州粮玉鲜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量子休眠功能保鲜材料,包装之后可抑制荔枝呼吸和代谢,并抵制微生物侵染。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文霓介绍,在此条件下,常温运输可保鲜6-8天,冷链运输可保鲜15-60天,包装和运输环节成本也可下降40%左右。
随着冷链系统不断升级,广州更加注重延伸荔枝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已建成每天可收购加工400吨荔枝的产业链条,规模为全省之最,从“小水果”向“大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赋能
以荔枝之名 冲刺全球重要农遗
不论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千百年来,荔枝撩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孕育了一方地域文化。那天,叶明明尝完荔枝也感叹,“广东荔枝不仅有味,还有文化,为广东荔枝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品牌力量。”
广州荔枝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最具代表的增城荔枝,其栽培历史已超过2000年。2020年,增城荔枝种植系统以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之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代表。
为打好荔枝“文化牌”,广州注重普及优秀荔枝农耕文化,将其写入38.4万字的《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报告》中,并展开多维度宣传。增城也以仙进奉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引入5家市场主体,建成古荔枝景观大道、荔枝农耕文化园、荔枝文化博览馆,以及不少周边配套设施场所和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遗产地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申遗专家组组长赵飞曾表示,荔枝类农业文化遗产极具中国特色和全球影响力,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可以联合省外相关遗产地(或单独)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推动荔枝遗产的保护与宣扬,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丰厚的荔枝文化。
广州正有此意。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广州已建议将广东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最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含增城、东莞、茂名)进行整合,拓展覆盖全省各大荔枝主产区,加快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除了传统农耕文化,从化的“北回归线”地域文化、南沙的沿海“妈祖文化”也被以不同形式融入当地荔枝中,让广州荔枝更具文化底蕴,“香”飘全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