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水润泽番禺大地 岭南水乡向海兴城
今日番禺区所辖区域两千年前曾是洲岛散落的海湾 浩渺珠江滋养浓郁岭南水乡文化 造就包容、开放、创新之城
莽莽珠江水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越六省、贯五岭,奔流汇入南海。回溯珠江河口三角洲形成历史,现广州市番禺区所辖区域古时本是洲岛散落的海湾。后来,高出水面的台地边缘慢慢有了人类定居聚居,先民开村建祠,繁衍后代;历经沧海桑田变迁,海岸线后退,平原不断显露,新田开垦,形成了如今依江傍海、河网密布的著名岭南水乡。水脉贯穿着约530平方公里的禺山大地,滋养了土地上的万物,也滋润着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造就了包容、开放、创新之城。
水脉滋养 沧海桑田洲岛逐潮来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城市?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番禺地处珠江入海口、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坐拥狮子洋、莲花山古港,南望伶仃洋,历史上一直是珠江流域连接南海的重要位置。
初秋时节漫步番禺,但见高楼林立,河网纵横交织,古老的民居、祠堂、村落沿河涌分布,水面上一条清洁小船悄悄划过,水波随风荡漾,河边芭蕉、榕树、荔枝、龙眼树点缀其间,市民游客跑步休憩,孩童望着水中鱼儿,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幅幅古朴的水乡风情画卷映入眼帘。
番禺两千年前沧海茫茫 宋代以来不断围垦开发
今日之番禺,在古代是一个由多条江河口环绕的海湾,海湾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
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时期,今日番禺所辖区域基本处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传说时代。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的古越族居民生活在江海交汇、岛屿众多的大谷围北部岸边,以打鱼和耕作为生,过着或“浮家泛宅”或陆上定居的生活,可能在珠江环绕的大镇岗北麓高地已经有了零星定居点。
两千多年前,秦军大将任嚣在今中山四路一带建城,今番禺所辖区域彼时沧海茫茫,海面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岛屿。西汉平定南越国后,番禺城被焚毁,直到三国时期都未恢复。历史学家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东汉的番禺县城很可能一度迁到今番禺区市桥城区以北的钟村、南村、大石一带,小谷围、大石飘峰山、钟村镇屏山村、南村员岗村、沙头村、崩砂岗等地也出土了多处东汉古墓葬。
晋至唐代,沙泥淤积,番禺冲缺三角洲渐渐发育形成,西江、北江干流在通过顺德与市桥丘陵间缺口后,沿丘陵向四面扩延,自西北向东南扩展。据1774年《番禺县志》记载,东晋时期,大将陈元德避迹岭南,迁移坑头乡(今南村镇)一带,陈元德从而成了这一带不少陈姓村落的祖先,坑头也可能是番禺最早开村的聚居点之一。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大海在府城(指广州)正南七十里。”即现在的顺德大良和番禺沙湾一带。
宋代以后,泥沙淤积延伸。明代以来,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已移至今大岗、黄阁一线以南。至清代,今万顷沙一带洲坦出露,开垦成田。至民国末年,已围至十三涌。
从宋代至清代,沿河道的村庄均有不同规模的围垦开发,形成境内河网纵横的地形。北部低丘地区的市桥台地(市桥至莲花山公路以北,包括大石、钟村、化龙的大部分,还有石碁、石楼、沙湾的一部分)被称为民田区;台地四周是由珠江水系冲积而成的小平原,人们称之为大箍围(水道如桶箍,因“谷”与“箍”音近,又叫大谷围),与之相对应的是小箍围(又称小谷围)——即今大学城南部。这里是连片的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开发较迟,被称为沙田区。
“渭桥烟雨”之景今犹在 小谷围变身科教创新城
明清时期,伴随着沙田的快速开垦,聚族而居的水乡村落大量涌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描述明末清初禺南地区的村落:“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水也。”据此看来,番禺大小村落当年仍坐落于岛上,江水环绕成洲。屈大均常去新造北亭村松毛岗山腰上的东山庙游览,夕阳西下时分,倚寺前栏杆远望,晚霞满天,珠水滔滔,壮阔浩渺,是为“昌华八景”中的“东山晚望”。
近日,记者走进北亭村,只见古村西、北面紧临珠江水道,一条名为渭水的小河在村里蜿蜒而过。河上有座古桥,桥头古榕掩映,两岸有“乔门”“渭水”门楼各一座,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一派水乡古韵。
古门楼静静矗立,渭水河流水潺潺,桥畔古树绿意葱茏,桥上行人穿梭不绝。北亭村党委书记梁国坤说,这就是“昌华八景”中的“渭桥烟雨”。相传小谷围岛曾是南汉国主的“御花园”,南汉亡于宋后,这里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出“昌华八景”(马步归帆、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荔子红云、阴阳怪石、蟹泉煮茗、东山晚望),传承昌华故苑的诗情画意。
渭桥烟雨
光阴如梭,如今的小谷围已从一个小岛演变成科教之城。北亭村松毛岗山上的东山古庙早就不见踪迹,往日的河滩也已变成沃土,栽种了荔枝、柑橙、黄皮等果树。番禺小谷围北亭码头旁,古树亭亭如盖。每天早晚,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玩牌、看江景、赏夕照,也有不少人坐在树荫下钓鱼,树旁的草坪则是孩子们的乐园。
水网发达数百墟市林立 市桥最初得名“石桥市”
展开地图可以看到,珠江穿流而过,市桥水道、沥滘水道、莲花山水道、三枝香水道、大石水道和紫坭河6条水道总长达69公里;此外还有珠江干流、狮子洋、沙湾水道、陈村水道、深涌水道、顺德水道等8条过境水道、206条河涌。
番禺沿水而建、以水而兴,在水上交通为主的年代,水网是番禺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当年,码头客货两旺、人流如织,河面大船小艇密布,既可直通省市,又可去往周边各地。墟市由此也数量大增。据《番禺县志》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番禺有360个墟市。
如今,番禺大道上有一座人行天桥,桥身刻着“市桥石”三字。街坊称,这三字从右往左就读成了“石桥市”,与当年的墟市有关。番禺老城中心市桥开村于宋代金兵入寇中原之时,南迁之民定居于此,后人口渐增,形成市集。因这里有一座石板桥,此地故称石桥乡,集市称为“石桥市”。后人将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大家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与番禺新城市中心万博商务区一路之隔的员岗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走进这座珠江边的小村,民房密密匝匝,很难想象这里曾有一座江边古墟,舟楫往来,客似云来,商贸繁华。
员岗村凭借优越的水路条件,占有面积广大的沙田和山丘岗地,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逐步发展为番禺南部茭塘司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业市镇。“十日四墟,朝晚都有,大船沿河入村,整条新市坊大街,趁墟者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员岗村村民崔伟坚带着记者来到新市坊兴盛的源头——上涌、下涌。崔伟坚回忆:“小时候最盼望去新基码头坐船,探望住在广州城的姑妈,只要两个小时,就可到长堤的南方大厦叹世界!”
除了员岗,紧邻珠江航道的南村镇古时曾密集分布着众多繁华墟市。据考证,明代中叶以后,这一带的居民纷纷依靠蓼涌下游平原的小山丘上岸或选址定居。而清代至近代,番禺地区形成沙湾、石楼、员岗、南村四大名乡和著姓望族。其中,南村地区独占两大名乡。贲南书院、东山社学、东山古庙、光大堂、余荫山房等宗族祠堂和家族园林标志性公共建筑的修建,使南村逐渐确立在四乡的中心地位。如今,在南村土地上,万博商务区崛起重塑番禺区城市新中心,印证着历史发展的逻辑。
文脉流芳 珠水金声粤韵乐乡
水乡滋养着番禺人温润的性情,也激发了番禺人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番禺自古耕读文化绵延,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孕育了广东音乐、岭南建筑、岭南画派等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涌现出了“牡丹状元”黎遂球、屈大均、何氏音乐三杰、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拥有余荫山房、留耕堂等513座历史文化古迹,鳌鱼舞、飘色、乞巧、醒狮等民间艺术源远流芳。
精妙雕工闪耀岭南 古村巧匠参建颐和园
8月,在番禺区图书馆新馆举行的“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2023年街坊粤曲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捧场。“本次街坊粤曲分享会是番禺区‘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广东音乐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之一,接下来,我们将每月定期举办街坊音乐会,为全区粤曲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更多市民朋友了解粤曲文化。”番禺区文化馆馆长谭若锋表示,目前,全区从事广东音乐演奏、曲艺表演的团队共有78支。
去年以来,番禺举办了百幅地图看千年广州历史变迁、“读懂广州 读懂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同气连枝 弦歌不绝”沙湾粤乐交流分享会、“百家经典百姓诵”街坊剧场音乐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祠堂音乐会、百姓剧场、街坊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品和活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自己唱响的歌曲,讲好广东音乐、番禺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广州头号“国宝村”——大岭村就在番禺,村内河水潺潺,古榕矗立,古祠悠悠,涤荡出历久弥新的水乡文化。而在沙湾紫坭岛上,有两座远近闻名的“工匠村”——三善村、紫坭村。过去,这两个古村多数男丁以工匠为业,涉及岭南古建泥水匠、灰塑、砖雕、木匠、壁画等几乎所有工种,拥有传承至今的古建工匠群体,曾出过岭南“灰批状元”靳耀生、“壁画大师”老粹溪,有工匠“赛鲁班”美誉。三善村、紫坭村靠近紫坭河和顺德水道,与珠江主航道相连,紫坭岛工匠们沿着水路闯荡珠三角各地,靠一把好手艺谋生。当年修建广州陈家祠,三善村曾派出许多工匠前往助力,如今,陈家祠许多精妙绝伦的木雕,都是当年“三善匠人”留下的杰作。
番禺区民俗文化研究者梁谋介绍,在明清,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就被选中参与。”正是水道延伸,让岭南建筑营造技艺与匠心传播到珠三角更多地方,也在更多古建筑上留下了番禺匠心。
自古人杰地灵领风骚 飘色鳌鱼舞争奇斗巧
番禺群贤辈出,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沙湾,孕育出清新飘逸、委婉柔和的广东音乐,沙湾“何氏三杰”创作出广东音乐史上的百年经典《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至今仍成绕梁之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传唱在神州大地,吼出了炎黄子孙面对侵略与压迫奋发自强那澎湃激昂的民族心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的雄奇绚丽诗句惊艳后人;位于沥滘水道旁的员岗村人才辈出,不仅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的故里,还涌现出名曲《禅院钟声》创作者、音乐名家崔蔚林,梅花奖的音乐界后起之秀崔玉梅,著名粤剧名人崔庆麟,广彩大师梁少波,龙舟船头尾制作大师梁镇洪等文化名人;员岗跷色(飘色)、龙舟头尾雕刻工艺、广彩(均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远近驰名、屡获殊荣。
岭南水乡的地理环境,也让番禺民俗带上了浓郁的水乡风情。在番禺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有一种独门绝技,叫鳌鱼舞。每逢喜庆佳节,番禺沙涌村的村民都要表演鳌鱼舞,渲染节日氛围。鳌鱼少年们左一个高低步,右一个麒麟步,上下跳跃,左右摆动,仿佛化身水中的七彩鲤鱼。
如果说鳌鱼舞演绎了神秘的水底世界,那么飘色就是把舞台搬到了“空中”。迄今,在番禺宝墨园仍能观赏到有400年历史的“沙湾飘色”,甚至“飘色”还从陆面“飘”到了水面,变成了“水色”。随着音乐声响起,乔装打扮的“色仔”“色女”推着华丽的“色板”,凌空而出,上演一出有声有色的“露天剧场”。
在番禺区珠江沿岸,一颗颗文化珍珠光彩夺目。沙湾广东音乐之乡、上漖龙舟制作基地、千年古寺海云寺遗址、广东名园余荫山房、宋代沙边窑遗址、屈大均故里、岭南画坛三杰、陈树人故里……这是历史对番禺的眷顾,也是番禺为世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如今,禺山大地上各类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古村镇星罗棋布,仿佛一个又一个古老文化故事的讲述者,吸引着无数文人游子。
珠江水静静流淌,孕育生机勃勃的万物,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激活文化宝藏资源,赓续历史文脉,番禺区正在续写精彩实践。近年来,番禺区锚定“岭南水乡 粤韵乐乡”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书香番禺365”文化品牌、“珠水金声、粤韵乐乡”广东音乐发源地品牌和乡音、乡祠、乡貌、乡业、乡亲“五乡”文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助力广州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城脉赓续 气象雄壮向海兴城
水脉通达世界,文脉孕育现代产业共生共荣。近千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从番禺莲花山古港起航,穿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远销东非和欧洲;千年后,番禺的珠宝首饰、灯光音响产品以及动漫游艺设备依托番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区文化出口额突破45亿美元。
湾区之央莲花山
莲花山被誉“千年海门” 宋代瓷窑见证外贸兴盛
莲花山位于番禺区东部狮子洋畔,犹如一艘巨轮,山上,建于明代的莲花塔好似一根桅杆。登塔远眺东南,万顷田畴铺砌;西望砺江,三角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回想远古时期,海浪在这里惊涛拍岸,冲刷形成古海蚀崖地貌;两千多年前,南粤先民在这里一钎一凿开凿出古采石场,红色砂岩从这里装上船,被运至南越国宫和象岗山南越文王墓建设现场。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
“很久以前,海平面有四次下降,这四次海退都在莲花山留下了痕迹。”地质学家刘金山教授说,这些丹壁绝岩间形成的波浪刻痕、凹槽、冲沟、海蚀洞,都是古海岸遗迹。站在狮子石处远眺,沧海桑田,曾经的海岸线退到几百米之外。
莲花山不仅有石景奇观,山脚下的莲花山古港也曾热闹非凡。近千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在这里“启程”,穿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远销东非和欧洲。朱光文说,从地理位置来看,莲花山矗立于珠江口虎门之北、狮子洋畔,珠江在此汇入南海。
从外洋进入珠江水道,莲花山是第一站,莲花山和莲花塔矗立在珠江出海口和南海神庙正前方,守望着珠江航道上往来如梭的货船,堪称“千年海门”。怪不得300多年前,屈大均将莲花山赞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
莲花塔傲然矗立于狮子洋畔。
得益于水运之便,广州四座千年古窑中,番禺独占两座,分别为北宋时期的沙边窑(遗址在今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沙边村)和唐代的曾边窑(遗址在今番禺区新造镇)。两者均位于珠江市头水道、新造水道南岸。
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陶瓷业迅速发展。在番禺南村古镇区,早在宋代就有多个姓氏和族群定居,大多从事烧窑和运输行业。市头曾是这一地区重要的对外河运码头和墟市,而附近的沙边村一度拥有这一带最大的民窑。
南汉二陵博物馆展陈宣教部主任、曾边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陈馨则告诉记者,曾边窑遗址出土的器物与广东新会官冲窑、佛山高明窑极为相似。此前,印尼勿里洞岛外海黑石号沉船中发掘的广东瓷器,尤其青瓷罐被普遍认为是官冲窑的产品,曾边窑的发现让这种观点有了被挑战的可能。
据悉,直至明清时期,市头沙边村一带仍是珠三洲重要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最盛时有窑工和家属两千多人。此外,南村一带的丝织品也在这里载船外运。于是,沥滘水道南岸经常停泊不少船只。当地人便在金源(板桥)村建庙塑像,从南海神庙请来“洪圣大王”玉印,建立南海神祠供人们朝拜。板桥南海神祠素有“小波罗”的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珠江连大洋通达世界 番禺打造环狮子洋新极点
珠江连大洋,通达世界。狮子洋畔,高耸的莲花塔守护着珠江“海门”。在历史浪涛中,一代代番禺儿女开拓创新,领风气之先。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番禺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之外的“第五虎”,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城市边缘的农业县向制造业基础扎实、行业聚集、品类齐全、产业链结构完整的现代化都市城区的历史性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商业黄埔军校”——易发商业街的成形,到以番禺电缆、浩洋电子、锐丰音响为代表的明星制造企业迅速崛起,再到以广汽埃安新能源、希音、虎牙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异军突起,番禺区一直走在发展前沿。大江大洋给予的包容开放气质,悠久历史给予的厚重底蕴,让番禺人眼界开阔,志在四方,行稳致远。
跨越千年历史,古邑番禺以水脉滋养文脉、城脉、商脉,形成独特的生态链。目前,番禺已形成以快时尚、数字经济、珠宝首饰、灯光音响、动漫游艺为主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截至2022年底,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2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共527.85亿元。
“世界珠宝、番禺制造”,番禺珠宝在世界珠宝产业圈内享有盛誉。番禺区珠宝首饰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三成,占港澳地区市场份额约七成。区内出口的珠宝首饰约占香港转口贸易量的70%。
番禺区还是国内最早发展灯光音响行业的地区,灯光音响行业居世界一流,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番禺拥海而新、依海而进,向海兴城。2022年6月10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国家级试点)揭牌,该渔港经济区坐落在莲花山周边,与广州“十四五”规划的莲花湾片区基本叠加,启动区约80平方公里,未来将辐射周边200多平方公里。该渔港经济区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项目建设范围包括番禺区东部石楼、化龙、石碁、桥南、沙湾五个镇街,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逐步形成“一港、两翼、三核、四区、五镇”的总体布局。
莲花山渔港,渔民下网捕鱼
以水为脉,以文化人、以文塑城、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持续焕发千年文脉的时代新活力。大湾区时代,珠江口地带令人瞩目。番禺作为环狮子洋的经济增长极,是珠江东西两岸交汇融合的重要节点,面向未来,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和全省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契机,打通珠江口交通网络,不断加快推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湾片区的科学开发、产业集聚,为新一轮发展积蓄力量。
水脉映文脉 润物细无声
·秦汉·
今日番禺所辖区域在当时是一个由多条江河口环绕的海湾,海面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岛屿。
·晋代·
沙泥开始淤积,东晋大将陈元德曾带兵到此,成为这一带不少陈姓村落的祖先。
·南汉·
今日的小谷围岛相传曾是南汉“御花园”,后来发展出“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等“昌华八景”。
·宋代·
番禺南村古镇区出现从事烧窑和运输行业的族群。江畔的古窑遗址见证了海外贸易的繁华。
·明代·
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沙田已移至大岗、黄阁一线以南。禺山大地人文荟萃,成一时盛景。
·清代·
建颐和园时,朝廷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当时三善村的工匠被选中参与,彰显岭南建筑营造技艺与匠心。
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水也。 ——屈大均
马步归帆、渭桥烟雨、步上水云、石基步月、荔子红云、阴阳怪石、蟹泉煮茗、东山晚望。——“昌华八景”

今秋黄埔增城新增优质学位约占全市1/3 天河4所新校(校区)开办
又到九月开学季,广州一批新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为教育事业再添生力军。
据统计,今年秋季,广州新建和改扩建投入使用的公办中小学(校区)共49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约6.9万个。其中,广州东部新校增加数量较多,仅黄埔区和增城区两个区,新增优质学位超过2.2万个,约占全市1/3。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快速流入,广州东部增加教育资源配置,“大手笔”引入名校落户,引发全市教育版图格局性变化,呈现从“东进”到“东强”的趋势。
一批学校“上新”,名校纷纷“牵手”
新校名、新校址、新学校……广州东部一批新校在开学典礼日同时进行落成仪式,与新生们共赴新学期新旅程。
据悉,增城区今年9月拟开办中小学校(区)8所、幼儿园6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2万个、幼儿园学位2070个;黄埔区共有9所新学校(校区)开学迎新,新增优质学位超过1万个;天河区新开办4所新学校(校区),大多位于天河东北部,下半年预计还将新开办4所公办幼儿园,2023年新增公办学位不少于6000个。
新加入教育版图的成员不乏名校身影。9月3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首开区)落成启用,与石牌校区、五山校区构成华南师大附中“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校区师资由学校统一调配,实行一体化办学和管理。与华附这样的全省基础教育战线的佼佼者“牵手”,黄埔区的教育资源多了一张“王牌”,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有趣的是,黄埔区和增城区均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开办公办学校,两所新校都在今年秋季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知识城实验小学位于黄埔,开办南校区,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塘实验小学位于增城,今年设一年级8个教学班,设计办学规模为24个班。
事实上,与名校“牵手”,已经成为广州东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征。通过合作举办新学校或委托管理现有学校的方式,引进共享名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资源,教育持续迸发新活力。
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研究生教师占比提升
多区新校纷纷启用的背后,必然是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提高,做强教育品牌,深化集团化办学,才能让更多优质校“花开”家门口。
数据显示,近年来,增城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和增幅居广州各区首位。2016年至今,该区相继引进华南师范大学、执信中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师附中、广州二中、广大附中、暨南大学、广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到增城合作办学,举办公办学校共20所,累计提供优质学位3.8万个,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广大附中高新区实验学校初中部
黄埔区不吝真金白银,从2015年并区以来至2022年,该区先后投入300亿元发展教育,每年平均增长10%。2022年新开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数4920个;新开办12所公办学校,引入湖师大、华师、广外等优质资源,新增学位数2.3万个,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河区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东北部教育资源投放,引入全国知名品牌中学清华附中创办湾区学校,建成开办目前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单体校区执信中学天河校区,两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当然,名校仅是反映教育水平的一个侧面,师资力量也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充分保障立教之本,提高教师师资力量,广州东部不约而同提升了研究生教师占比。去年,黄埔的研究生以上老师的比例从原来的6.8%提升到了10.7%。增城今年聘用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占比超过90%。
区外学生前来就读,东部教育释放吸引力
广州东部的新校落成、新学位的增加供给,在广州崛起了教育新高地,也呈现了不一样的格局变化。
从内部结构而言,多区的优质学位布局更加合理,逐步解决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痛点”。今年秋季,天河区新开办的四所新学校(校区)大多位于该区东北部,从而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学位结构性供需矛盾,加快解决东北部教育发展短板问题,加快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而黄埔区从南向北均有重点学校的“落子”,知识城进步提速尤其快。
从宏观层面而言,东部教育快速发展,吸引了骨干教师和优质生源涌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广州高中招生工作中,增城区普通高中录取6379人,其中录取区外学生1361人,越来越多的区外学生选择到增城就读,是非常正面的信号。
另外,新兴城区的教育事业还形成了新探索。黄埔区打出国际办学“优势牌”,当前该区共有7所国际学校,排全市首位。广州新侨学校就落户在黄埔区内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这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在其境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在华的唯一成员。世界级学府“漂洋过海”落户经济强区,极大增强广州国际名校教育力量。
未来,广州东部教育事业将持续从“东进”走向“东强”,合力加快谱写教育强市新篇章。
为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医保权益,根据《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规定》(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93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办法的通知》(穗府办规〔2021〕14号)等文件要求,近期我市正式启动2024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参保范围
(一)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及科研院所等院校、中小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具有我市户籍且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的城乡居民,包括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非在校学生)、灵活就业人员、非从业人员以及老年居民;
(三)在我市办理且在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的持有人,在穗居住的广东省人才优粤卡或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证持有人的未就业配偶及子女,持有永久居留证外国人及已办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未就业港澳台居民(以下简称非本市户籍人员)。
二、缴费标准
(一)在校学生: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413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956元。
(二)其他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549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820元。
三、参保缴费时间
(一)2024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和缴费时间为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20日,请各参保单位、参保人尽早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因个人原因未按时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费的,2024年度中途不再受理参保登记及缴费申请(符合年度中途参保条件的情形除外)。
(二)新生儿在出生6个月内参保并缴纳当年度社会医疗保险费的,从出生之日起享受相应的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新生儿从出生到办理参保登记时跨2023、2024两个城乡居民医保年度的,需足额缴纳两个年度的社会医疗保险费后,方可追溯从出生之日起的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只缴纳出生次年社会医疗保险费的,自出生次年1月1日起开始享受相应待遇。
四、参保登记及缴费渠道
已参加我市2023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如符合2024年度参保范围且城乡居民医保个人参保状态为“正常参保”的,市医保部门将自动默认延续参加2024年度城乡居民医保,个人无需再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如已办理停保手续或在我市首次参保的,则需按以下渠道办理:
序号 | 人员类别 | 参保缴费渠道 |
1 | 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城乡居民 | 以户为单位由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统一到所属街道(镇)公共服务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并统一代收代缴城乡居民医保费 |
2 | 大中专学生(不含市教育局主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 由所在学校统一协助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并统一代收代缴城乡居民医保费 |
3 | 中小学生(含市教育局主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 由本人或代理人自主选择线上办理(“穗好办”App)或现场办理(到户籍所在地或者本市居住地街道(镇)公共服务机构办理)。办理参保登记时需按要求申报个人银行缴费账户,续保人员也需同步确认个人银行账户信息申报情况。 |
4 | 以个人身份参保的城乡居民(含非本市户籍人员) | |
5 | 纳入我市医疗救助金资助范围的城乡居民 | 由本人或代理人向本市户籍所在地或者本市居住地街道(镇)办理参保登记手续,个人无需缴费,由医疗救助金资助参保。 |
五、缴费方式
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费由市税务局征收,支持银行账户扣费。因历史原因未能提供银行账户信息的参保单位或以个人身份参保的城乡居民,可以通过网上缴费、税务部门办税服务厅或银行对外营业网点缴费。
(一)银行账户扣费。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学校和其他城乡居民提供银行账户信息,由税务部门进行扣缴。目前支持在以下26家银行的单位或个人活期账户(开户网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扣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广发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广东华兴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广州银行、东莞银行、渤海银行、华润银行、江西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广州花都稠州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从化柳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二)网上缴费。可通过以下小程序的“城乡居民社保费清缴”页面,选择为本人或代他人缴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粤税通”小程序:微信内搜索“粤税通”小程序→注册并完成实名认证→我的社保-城乡居民社保→城乡居民社保费清缴”选择为本人或代他人缴费。
2.“粤省事”小程序:微信内搜索“粤省事”小程序→注册并完成实名认证→办事-常用服务-税务→个人税务-社会保险费-城乡居民社保服务→城乡居民社保费清缴”选择为本人或代他人缴费。
(三)税务部门办税服务厅查询/缴费。适用参保单位和以个人身份参保的城乡居民。可持单位证照及单位社保号或个人有效身份证明前往广州市税务部门任一办税服务厅通过微信、支付宝扫码缴费,或通过POS机、自助终端机刷卡缴费。
(四)银行对外营业网点柜台查询/缴费。适用于以个人身份参保的城乡居民。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到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内各对外营业网点柜台办理缴费。
六、注意事项
(一)因参保数据量较大,银行账户扣费工作将分批进行。通过银行划扣方式缴费的参保人员,请务必在相应银行账户中备足资金且确保账户处于可正常交易状态,以确保扣费成功。
(二)已参加我市职工医保的人员如需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应先前往税务部门办理职工医保停保手续(灵活就业人员可通过“粤税通”微信小程序办理)后,再办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手续。
(三)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0〕33号)“大中专学生原则上应在学籍地参加居民医保”的规定,我市已为高三年级毕业生统一办理了停保手续,相关人员由所在大中专院校办理新年度的参保登记及缴费手续;未继续就学人员需按相应渠道重新办理参保登记及缴费手续。在我市就读但已在我市以外地区参保并缴纳2024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的学生,如确认属于原则上应在我市参保人员,应按规定在原参保地办理退费停保手续后,再办理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手续。
广州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
2023年9月5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