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抵御新冠病毒 慢性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当运动、放松心情
采访中专家们多次提到,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尤其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防护。这当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担心自己会不会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后引发重症的几率会不会更高。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抵御新冠病毒?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对此做了解答。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太好的糖尿病患者,是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但是如果说把血糖控制良好,把各种代谢指标控制良好,那么抵抗力就会明显增强,罹患感染的可能性就会明显下降。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怎样度过这样的疫情,非常重要的是把血糖控制良好,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让血糖的总体水平平稳,第二就是减少血糖的波动。那么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要合理的膳食,按照医生给我们过去指导的糖尿病的健康饮食,同时适当运动,要随时检测血糖,保持血糖的平稳,我们也要关注糖尿病所合并的血脂异常、血压异常以及其他的代谢异常,这样就能够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平稳地度过疫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
避免气急累
冬天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何做好防护抵御新冠病毒?如果感染上新冠病毒会不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做了解释。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周玉杰:大家首先不要恐惧,因为在临床上,现在这些基础疾病,新冠的病人得这样的病也没有增加这方面的一个风险度。我们在心脏病的救治过程中,一般在治疗上还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希望大家也不要太焦虑,能够平稳地度过,让自己的原来有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不再被诱发,或者不再形成重症。
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量运动,控制好血压,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周玉杰:一定不要忘记正常服药,在这个时候不能焦虑,劳累、激动、饱餐、寒冷这些因素都能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使得病情加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气急累一定要避免,在生活方式上,要少吃糖、油、盐这样的高负荷的饮食,适量运动,放松心情。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战“疫”。
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近三年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以争分夺秒的加速度,提升应对疫情大考的能力,我们等来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下降。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我们的疫苗、药物有了,救治能力提升了,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强了,健康意识和素养提高了,这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22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运用好我国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能够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41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62万例。
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党中央统揽全局,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2020年,大疫突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国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中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受住了又一轮严峻的防控考验。
发挥制度优势,中国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人民子弟兵闻令即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坚守一线……最精锐的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
2021年秋,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这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小城,滞留近万名游客。快速流调、大规模转运……约两周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2022年3月,吉林省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十多个省份组建医疗队驰援……
千万条线拧成一股绳,紧紧抓住战“疫”主动权。
从病患救治到疫情排查,从复工复产到科研攻关,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中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
承诺绝不动摇,人民至上理念凝聚起团结伟力——
疫情发生之初的武汉,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如山。在这场生命大救援中,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
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这就是世纪疫情面前的中国选择。
应对病毒变异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
近三年来,我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始终强调科学精准防控。
病毒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疫情防护网——
2021年下半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全面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流调专家队,迅速判定、排查和管控风险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来袭。不搞“大水漫灌”,核酸检测任务在24小时内完成;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与病毒赛跑,采取坚决果断措施。
关键部署,彰显战“疫”长远眼光。
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保障民生供给,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牵动万千关切。
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推出保防控、惠民生重大举措,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到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中国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民生保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一刀切”,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
同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关键就在于科学和精准。
2022年11月,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二十条优化措施作出进一步完善。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的每一次优化调整,都经过了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防疫和发展,天平两端,重若千钧。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条件。
2020年2月23日,国内疫情防控紧要时,中央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方向,让全国上下信心倍增。
顶住疫情压力,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2020年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 两年平均增长5.1%,再到2022年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全力以赴答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道“加试题”,中国交出不凡答卷。
疫情越是反复延宕,越考验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疫情“破防”,均由境外输入引发。针对口岸点多、线长、面广等防控难点,有关部门探索“一口岸一专班、一口岸一对策”。
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风险挑战越多,越要打好战略主动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三年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超万亿元;“东数西算”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探苍穹,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履坚实有力……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中国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不断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主动识变应变,坚持中国抗疫自信——
近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中国主动识变应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加强药物有效研发和储备,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和素养……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南海区2021年产值超200亿元的十三大行业之一,区内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数量近2500家。产业集聚度高,发展前景广阔,如何乘势而上、抢抓机遇?12月7日,医药产业链对接系列路演活动(桂城专场)举办,促进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精准对接,让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大健康产业优势转化为大健康服务优势
南海区内现有涉生物医药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7家、南海区“十百千”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企业72家、高新技术企业125家、科创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推动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着眼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协同。活动邀请了市、区、镇三级医院代表,南海区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负责人以及人才经理人参加,希望进一步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精准对接。
首场对接路演活动在桂城举办。桂城街道办事处主任余辉表示,桂城除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公共服务质量外,还将打造制造业高地,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生物医药和建康产业是聚焦点之一。
活动中,共有8家企业进行路演。这些企业是行业领域中的创新代表,充分展示自身创新活力。“我们正在研发的多参数有创颅内压监测系统,属于半导体行业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必须做到非常安全的封装。”广东迈科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志远表示,企业研发的产品可以实现对颅内多参数的动态监测,同时可以对过多的脑积液进行引流。该产品在推广后,可以进一步替代进口。
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非常普遍。据悉,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南海区已初步形成以医疗器械和现代中药为重点、生物医用材料和高品质产业服务为后发优势的特色产业结构。
为了促进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的融合,南海区积极推动本土医疗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会上,眼科飞秒激光技术合作项目、骨科内植入物的临床应用项目、个性化基台——一体冠在前牙美学区的临床应用效果合作项目、桂城街道办事处与佛山市南海区医药产业和医卫服务联盟合作项目签约。
这样的交流合作也将常态化开展。今年11月,南海区大健康与医卫服务服务联盟成立,聚集南海全区范围内的园区、商(协)会、优质企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医药卫生资源。联盟发起单位,广东南海安全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黄翠敏参加了此次活动,她表示,未来,联盟将进一步搭建起医疗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渠道,希望更多的医疗相关企业可以加入进来。
大健康行业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
南海区区长王勇参加了此次活动。他表示,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机构,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科学高效的大健康意识、无限拓展的大市场边界、稳定多元的大产业格局、产学研用的大创新动能、统筹兼顾的大协作机制。”他从5个角度分析当下的形势和机遇。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新冠疫情下社会各界最广泛的共识,体现了大健康的意识,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如果说通过提供服务推动产业发展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健康意识的大幅提高则将带来双向的互动。”王勇表示,产业发展和服务推动从被动到主动、从局部到全域,是大势所趋。
医药行业范围广泛,有制造类,也有服务类,有聚焦国内市场的,也有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在已经不是背起药箱走天下的时代,医药行业与30年前完全不一样,已经有了无限拓展的市场空间。”王勇认为,随着湾区发展红利的进一步凸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范围会越来越大,南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有望厚积薄发,成为幸福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南海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不仅来源于外部,还在于内部的稳定多元。南海区生物医药产业去年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230亿元,形成了优势企业集群。产业的布局中,中医药生产和口腔医疗器械这2大优势,个别企业的某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领先。王勇认为,接下来还可以拓展四个方向,包括医用耗材、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精准医疗保健。产业格局的进一步拓展,也将提升整体的发展潜力。
南海的产业优势也应该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南海区有医疗机构789家,公立医院15家,医疗水平的提升是健康服务工作的一大重点。南海区的生物医药企业与本地医疗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系,拓展临床实验的场景,搭建人员交流的平台,将实现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的双赢。
产业发展的愿景能够实现,需要宏观的政策红利,搭建能够统筹兼顾的大协作机制。佛山要打造中医药强市,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而生物医药也是南海“两高四新”重点产业之一,南海区将在招商引资、科学研发、人才引进等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除了政府层面,医药产业在社会层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民间的慈善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支持越来越大。而从市场角度来看,医药领域是投资的无限蓝海。政府、社会、市场的大血统,将推动健康产业、健康服务再上新台阶。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