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调研我局治水项目专项债券使用管理及绩效情况
5月9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绍文带队部分预算委委员和预算委专业小组一行9人到越秀区孖鱼岗涌片区、天河区欧阳支涌现场调研我局治水项目专项债券使用管理及绩效情况,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市财政局、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天河区水务局、市水务局规计处、财审处、督办处等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绍文带队调研组先后实地查看了越秀区东濠涌流域排水单元配套公共管网工程-孖鱼岗涌片区、天河区车陂涌流域-欧阳支涌清污分流工程的建设情况、实施效果和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并听取了现场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在欧阳支涌项目所在的省林科院会议室召开座谈会,调研组听取了我局关于治水项目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及绩效情况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市水环境治理效果,督促要借好、用好、管好、还好专项债券。
现场图片

5月5日,广州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华主持召开2023年第四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重点事项,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上,普查中心汇报了近期五经普工作的整体推进情况及省级综合试点工作的筹备进展,各专业处室、中心就提升五经普数据质量需关注的事项,按照责任分工汇报了相关重点事项研究和推进情况。
陈小华对如何提升五经普工作实效,切实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思想认识上,要敢于担当。五经普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结果将为各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各处室、中心要主动想、主动干,切实把研究解决五经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推动各区加强组织保障和落实五经普“一把手”工程的发力点。二是工作思路上,要清晰明了。各处室、中心要明确五经普工作流程,厘清每一环节的工作思路,分专题、分条线,梳理现有重点研究事项的协调方向,横纵有序地推进工作。三是工作深度上,要做实做细。根据往届经普经验和当前新形势,找准五经普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堵点,深入基层调研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普查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全面复盘核验新建议新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最佳方案,切实提升五经普数据质量。
市统计局领导班子,各处室、中心负责人等共20多人参加会议。
普查中心供稿
2023年5月6日
近日,全国水利行业优质工程最高奖项——“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获奖名单公布,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上榜。
据了解,该工程位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增江画廊”景区的下游河段,以景观工程为主导,多专业联动,涵盖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
工程起点为光辉大桥,终点为初溪拦河坝,总长度约13公里,其中下游段的6.5公里河段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试点项目,已先后被评为广州“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广东万里碧道特色案例”、 2022年广东省十大“最生态”碧道,还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
水资源有保障 水安全已提升
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初溪水利枢纽调度,将水位控制在6.0米高运营高程(珠基高程),兼顾城建、水力发电的同时,为城市供水、航运、灌溉、交通等提供有力保障,活化增江水资源利用。目前运营水位将荔湖及荔湖湿地有效连通,丰富滨水水岸形态,实现区域河湖水系连通。
根据《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及《增城市水系规划》,增江干流堤防规划防洪标准20-100年一遇。工程所在河段堤防已整治达标并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堤顶6米宽防汛路通畅,区域水闸、泵站完善,下游初溪拦河坝合理运营调度。
该工程自2020年12月投入运行以来,经过“龙舟水”、超巨型台风“圆规”、特大暴雨的考验,工程安全可靠,整体面貌保持良好。
保护修复水生态 丰富生物多样性
工程通过采取湿地建设及生态护岸建设等举措,将滩地内商业鱼塘养殖改为湿地水源涵养区,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修复岸边生态,为动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物种多样性。
同时,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保护鹤之洲、圣皇洲鸟类生存环境,新增无人岛供鸟类繁衍栖息;建设观鸟设施、科普设施,为市民开展鸟类观察和休闲活动提供平台。将堤内鱼塘、滩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与增江联通形成生态湿地,构建生态河塘、江畔湿地景观,完善河道和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蓄洪、净化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江水质。目前增江水质常年优于Ⅲ类水标准,部分时段达Ⅱ类水标准。
构建景观与游憩系统 尽览水岸宜人景色
整个工程依托增江画廊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条件,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进行保护与低强度开发,通过河滩地改造、鱼塘联通、设置鸟类活动保护区及觅食区,最大限度还原动植物生境,水生动物种类、鸟类数量丰富,植被繁茂,保育鸟类多达一百多种、一千多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巨型“鸟巢”。
令人惊喜的是,首创三层立体碧道,全线贯通慢行道、骑行道、登山步道、水上游道,串联沿岸鹤之洲湿地、樱花园、荔湖湿地、圣皇洲、初溪拦河坝等多元场所,与观鸟摄影、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相结合,尽览“双塔锁江”“千鸟归巢”等水岸宜人景色。
该工程还借用“双塔锁江”的历史人文典故,结合增江画廊的元素,设计具有强烈识别性LOGO,在建设范围内节点醒目位置通过立体雕塑、地刻、喷涂等形式贯穿整个游线网络,进一步加强对增江文化品牌的宣传,提升增江碧道的知名度;沿线配备碧道标识系统、公厕、自行车停靠点、垃圾桶、休闲廊架、夜景照明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
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升级
该工程还以增江为纽带,通过碧道试点建设,联系并促进沿线产业的提档升级。打造碧道+文化创意(1978电影小镇)、碧道+宗教文化(雁塔寺)、碧道+赛艇运动(皮划艇中心)、碧道+生态保育(鹤之洲与圣皇洲)、碧道+智慧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等,综合突出服务优势、生态优势及旅游产业优势,构建多样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助力增城乡村振兴、城市升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