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党建共建,凝心聚力促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机关和企业支部的共建,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区投资促进局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中小企业第一书记契机,切实为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近日,区投资促进局党支部与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开展“支部共建共享”主题党日活动,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付金建介绍了公司党总支部基本情况、未来发展战略、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技术等。下一步将通过“阵地联建、活动联动、发展联推、实事联办、党员联帮”等方式,强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区投资促进局党支部始终坚持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组建“高质量发展”党员突击队,及时了解企业项目诉求,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30余次,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经营状况,解决企业项目在政策扶持、土规调整、林地报批等“卡脖子”问题50余项,为企业项目提供方案规划、厂房代建、资金保障、人才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力促孚能科技、智光储能项目拿地即动工。
附件下载:

近日,全国水利行业优质工程最高奖项——“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获奖名单公布,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上榜。
据了解,该工程位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增江画廊”景区的下游河段,以景观工程为主导,多专业联动,涵盖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
工程起点为光辉大桥,终点为初溪拦河坝,总长度约13公里,其中下游段的6.5公里河段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试点项目,已先后被评为广州“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广东万里碧道特色案例”、 2022年广东省十大“最生态”碧道,还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
初溪枢纽工程段 刘志峰 摄
水资源有保障 水安全已提升
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初溪水利枢纽调度,将水位控制在6.0米高运营高程(珠基高程),兼顾城建、水力发电的同时,为城市供水、航运、灌溉、交通等提供有力保障,活化增江水资源利用。目前运营水位将荔湖及荔湖湿地有效连通,丰富滨水水岸形态,实现区域河湖水系连通。
根据《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及《增城市水系规划》,增江干流堤防规划防洪标准20-100年一遇。工程所在河段堤防已整治达标并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堤顶6米宽防汛路通畅,区域水闸、泵站完善,下游初溪拦河坝合理运营调度。
该工程自2020年12月投入运行以来,经过“龙舟水”、超巨型台风“圆规”、特大暴雨的考验,工程安全可靠,整体面貌保持良好。
保护修复水生态 丰富生物多样性
工程通过采取湿地建设及生态护岸建设等举措,将滩地内商业鱼塘养殖改为湿地水源涵养区,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修复岸边生态,为动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物种多样性。
同时,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保护鹤之洲、圣皇洲鸟类生存环境,新增无人岛供鸟类繁衍栖息;建设观鸟设施、科普设施,为市民开展鸟类观察和休闲活动提供平台。将堤内鱼塘、滩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与增江联通形成生态湿地,构建生态河塘、江畔湿地景观,完善河道和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蓄洪、净化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江水质。目前增江水质常年优于Ⅲ类水标准,部分时段达Ⅱ类水标准。
构建景观与游憩系统 尽览水岸宜人景色
整个工程依托增江画廊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条件,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进行保护与低强度开发,通过河滩地改造、鱼塘联通、设置鸟类活动保护区及觅食区,最大限度还原动植物生境,水生动物种类、鸟类数量丰富,植被繁茂,保育鸟类多达一百多种、一千多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巨型“鸟巢”。
令人惊喜的是,首创三层立体碧道,全线贯通慢行道、骑行道、登山步道、水上游道,串联沿岸鹤之洲湿地、樱花园、荔湖湿地、圣皇洲、初溪拦河坝等多元场所,与观鸟摄影、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相结合,尽览“双塔锁江”“千鸟归巢”等水岸宜人景色。
该工程还借用“双塔锁江”的历史人文典故,结合增江画廊的元素,设计具有强烈识别性LOGO,在建设范围内节点醒目位置通过立体雕塑、地刻、喷涂等形式贯穿整个游线网络,进一步加强对增江文化品牌的宣传,提升增江碧道的知名度;沿线配备碧道标识系统、公厕、自行车停靠点、垃圾桶、休闲廊架、夜景照明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
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升级
该工程还以增江为纽带,通过碧道试点建设,联系并促进沿线产业的提档升级。打造碧道+文化创意(1978电影小镇)、碧道+宗教文化(雁塔寺)、碧道+赛艇运动(皮划艇中心)、碧道+生态保育(鹤之洲与圣皇洲)、碧道+智慧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等,综合突出服务优势、生态优势及旅游产业优势,构建多样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助力增城乡村振兴、城市升级。
“萤萤”一点光 散作满林“星”
从古到今,男女老少都对萤火虫充满着喜爱和痴迷。就如南宋诗人陆游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又如广州每年的仲夏之夜,“萤火虫季”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华南国家植物园打卡观赏。
今年夏天,“萤火虫季”又至,游客应该如何以最优质的方式观赏萤火虫,探索神秘夜间的精彩世界?记者带你探秘“观萤攻略”。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夜观萤火虫”活动,今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特意调整了夜间参观游览的时间,待到夜幕降临后,游客便可一睹“会呼吸的钻石”之美。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旅游部高级工程师季申芒告诉记者,华南国家植物园每年萤火虫活跃期为5-6月,具体日期会根据天气情况有所变化。照目前看,今年萤火虫的情况和往年差不多,除了时间上可能因为天气原因有提前或延迟。
萤火虫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华南国家植物园里的萤火虫大多集中在苏铁园附近,其他地方有少量分布,但都不如苏铁园附近的萤火虫集中。”据季申芒介绍,苏铁园一带之所以成为萤火虫“最佳观赏点”,一方面因为景观林木疏密有致,适宜拍照;另一方面因为该区域就在大路边,方便观赏又相对安全。季申芒特别提醒,“植物园是生物多样性很高的地方,不排除蛇类等危险动物,所以不建议晚上去偏僻地方闲逛。”
萤火虫带着点点“星光”在夜空中飞舞
保持距离 尊重萤火虫
萤火虫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独特的生理结构——腹部的末端内充满了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与氧气相互作用,所以腹部会发出微弱的亮光。可以说,萤火虫是大自然中不可多得的“环境指示剂”,倘若植被破坏、水质被污染、空气变污浊,它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频率、亮度、方式、颜色等方面都不同,但它们的成长是相似的。季申芒告诉记者,萤火虫一生曲折多艰,要经历从卵、幼虫、蛹、最后羽化成虫的四个阶段,从卵到蛹期间就需要在枯叶下、泥土或水中蛰伏半年到2年时间,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才能最后飞上夜空寻找生命伴侣,并为人们带来星光点点的夏夜之梦。
然而太亮的灯光,会干扰萤火虫的光,使它们看不见彼此的召唤;踩踏土壤,会影响萤火虫生存,使很多幼年萤火虫死于非命;过于靠近,会压缩萤火虫的生活空间、干扰它们的求偶活动。“萤火虫和人类一样是地球母亲的孩子,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尊重自然生命是一个文明人的本分。”季申芒呼吁,尊重萤火虫,保持一点距离,就会欣赏到更美的萤火虫。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会组织一些夜观活动,引导公众更好地观赏萤火虫和其他夜间活动的小动物和夜间花木。“希望大家能文明观萤,只有大家共同爱护,我们才能一年又一年欣赏到这些美丽的小精灵。”
夜间游览提示
1.5月9日至6月4日期间,大园区入园截止时间调整到19:30。
2.游客在夜间参观游览过程中注意安全,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
3.夜间参观的游客须于21∶00前离园,切勿逗留。
“文明观萤”注意事项
1.请勿打灯。
2.请尽量少喷驱蚊水和其他药水。
3.请不要进入萤火虫生活的草地。
4.请勿进入观萤区的小路。
5.请勿捕捉萤火虫。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