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10时05分,黄埔区启动防暴雨三级应急响应。降雨来势猛、强度大,区住建局、区市政中心迅速响应、立即行动,共组织出动应急人员86人、车辆和应急抢险设备29台,严防死守,全力确保各道路、隧道、涵洞等易涝点的安全畅通。
自3月27日进入汛期至今,黄埔区依托隧道智能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做到隧道、涵洞易涝点防汛应急响应一盘棋,全方位筑牢防汛“安全堤”,避免区内各主干道大面积内涝的发生。
“一张图”全域管理,“生命体征”实时掌握
在市政设施监控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呈现着全区隧道、易涝点涵洞的各类数据,包括降降雨情况、实时水位、应急设备状态、视频监控、应急队伍值守情况等,这是黄埔区自主研发的隧道积水自动拦截系统管理平台,发挥着桥隧涵洞生命体征监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警、综合指挥调度、应急资源管理、告警事件处置等功能,是全区隧道、涵洞易涝点应急管理的“监测指挥大脑”。
5月7日上午10时左右,突发强降雨,伴有短时大风与雷电天气,区市政中心负责人全神贯注紧盯屏幕数据变化,统一指挥调度,确保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稳妥推进。10时05分,启动防暴雨三级应急响应,11时左右,三防应急值守点位19个隧道和8个易涝点值守人员陆续打卡就位,直至12:40解除防暴雨应急响应,共出动应急队伍4支,人员86人,车辆和应急抢险设备29台。
系统监测显示,汇星路隧道、东博路人行涵洞、联广路人行涵洞出现短时少量积水,出现通行缓慢情况,其余隧道和和易涝点无积水,均可正常通行。
“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以后端监测数据为依据、前端应急设施设备为支撑,帮助我们做到了汛情研判预测更加科学准确,行动决策更加精准有力,应急处置更加及时高效。”区市政中心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2023年以来,黄埔区一共启动3次三级应急响应,1次二级响应。区隧道智能拦截系统启动黄色预警6次(积水到达15cm以上)、红色告警2次(积水达到27cm以上)。
“一盘棋”指挥调度,智慧防灾增效提质
作为黄埔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隧道防汛应急指挥系统以城市CIM模型(公共信息模型)为底板,以隧道防汛管控为目标,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对隧道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和展示,做到事件监测与信息关联,在汛期不仅实现日常值守的功能,还可通过数据交换传输,达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动应急处理的目的。
隧道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平台设计遵循“平急两用”思维,“平时”作为隧道的运行状态监测、前端设备管理与维护、应急预案管理等,“急时”作为险情处置、应急指挥、资源调度等,系统可集成到统一的市政应急指挥平台。
系统可通过水位监测子系统采集隧道水位数据,通过预警子系统起到险情预警告示和交通疏导作用,通过拦截子系统对通行车辆进入隧道进行拦截,最大程度消除水淹隐患。通过移动打卡值守及后台,不仅可将告警消息第一时间推送至三防负责人及各应急队伍负责人,还可全面掌握应急队伍现场值守情况,确保现场有人跟进、隐患及时排除、险情及时处置。
为确保区隧道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区市政中心不断完善隧道涵洞和水浸黑点值守工作预案,将系统指挥监测和现场值守紧密结合,对指令的传达和响应、现场值守及视频监控值班等作出明确要求。
汛期期间,当班监控员每天须检查视频监控系统运行及隧道现场情况并及时记录、报告,防暴雨预警期间和防暴雨应急响应期间,当班监控员需24小时关注视频监控系统运行及隧道现场情况,发现有积水或发生地质灾害的隧道、涵洞或闸机落杆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并通知三防相关负责人。如遇Ⅰ级响应,每隔10分钟需对隧道运行情况报一次简报并做好记录。
守牢城市道路安全最后“一道关”
城市管理智慧多一点,城市运行安全增十分。为隧道、涵洞装上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就是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拧紧“安全阀”、撑起“保护伞”。
隐患排除及险情处置是群众安全最后“一道关”,为进一步提高隧道防汛应急防御管理水平,黄埔区隧道智能拦截应急管理系统按照“一隧道一方案”设计。比如,在开源大道隧道,考虑到隧道较为深长,在离隧道入口130米处安装L杆,杆体集成广播、声光报警、爆闪灯、摄像头、LED情报板等,可满足快速行车的警示;涉水警示牌为电子发光牌,确保隧道内涉水信息准确清晰传达;从“冗余设计”理念出发,尽可能全面地预判各类突发事件下的最优应对方式,设置倒车自动开闸、闸门双控开关功能,确保已进入隧道的车辆在遭遇积水时可安全驶出;同时在南北入口墙壁加挂救生箱等应急救援物资,为群众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目前,黄埔区全区共有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易涝点安装隧道积水自动拦截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全区全覆盖。
(冯冬枚 赵伟泽 吴伟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