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下通道力争今年底开展主体建设
近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答复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3019号建议(《关于加快实施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下通道建设的建议》)。
其中,对于“建议市交通运输局、广州地铁尽快进行实质性的临时人行天桥工程施工及地下通道建设”的建议,答复中提到,市交通运输局已多次督导参建单位加快推进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下通道建设。人行地道工程正在进行临时人行天桥施工,临时人行天桥计划于2023年7月完成。在临时人行天桥完成后,广州地铁集团将开展地下通道的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绿化迁移等前期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开展地下通道主体建设。
对于“建议市政府及市林业和园林局尽快完成绿迁批复,市交通运输局批准项目施工许可”的建议,答复表示,市林业和园林局反馈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下通道主体建设部分已达到迁移树木施工条件,但需进一步优化绿化迁改方案,减少扁桃树等迁移,降低对绿化景观的影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广州地铁集团已按市林业和园林局意见,于近期完成绿迁方案优化工作,正在对接市林业和园林局上报新的绿化迁移方案。
市交通运输局已于2022年9月27日审批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道工程临时人行天桥施工许可证,广州地铁集团于2023年6月7日获批新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正在开展工程主体施工许可报批资料准备工作。后续,市交通运输局将指导广州地铁集团按程序办理地下通道主体施工许可。
对于“10千伏电力迁改方案按天河供电局需求需增加较大投资,建议交通运输局协调权属单位进行方案优化”的建议,答复提到,市交通运输局已于2023年5月13日提请市政府调度会议,协调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道工程电力迁改事宜。会后,广州地铁集团按市政府会议要求,进一步对接市、区供电部门优化10千伏电力迁改方案,目前供电部门正在进一步明确迁改工程量和费用。后续,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跟进,督促建设单位尽快会同供电部门明确10千伏电力迁改方案。
市交通运输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督促参建单位加快天河路—体育东路人行地道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广州市交通建设工作三级协调机制,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问题,早日完成该工程建设任务。

“听说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开始了,不然停发待遇,是这样吗?”近日,有退休街坊就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一事向记者咨询。记者从广州市社保部门了解到,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并没有一个统一时间,企业退休人员应一年至少进行一次认证,每次认证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可全年申办。其中认证有效期在2023年内的人员,需在本人认证周期内主动办理认证。
何时认证?可网上查询有效期
今年5月,广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企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的通告》,对资格认证做了详细介绍。通告指出,根据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资格认证。每次认证周期为12个月,认证周期自最近一次认证通过时间的次月开始计算。
如何知道本人最近一次认证时间?通告指出,待遇领取人员可登录“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和“广东人社”APP查询本人最近一次认证时间,查询结果显示有效期在2023年内的人员,请在本人认证周期内主动办理认证。
如何认证?可在“粤省事”等多个渠道认证
具体如何认证呢?待遇领取人员可通过“粤省事”或“电子社保卡”微信小程序、“广东人社”或“掌上12333”APP、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进行远程人脸识别认证,或前往各区(镇街)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资格认证,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也可前往各区(镇街)退管机构前台办理资格认证业务。记者发现,在“粤省事”小程序还可以“为他人办理”认证,也就是说,没有智能手机的退休老人,也可由其他人登录“粤省事”为其办理。
扫码看“粤省事”资格认证操作指引
在港澳台居住的人员,可以直接前往香港(澳门)工会联合会或民政总署及各区民政署、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台湾公证机构等相关机构办理。
在境外居住的人员,可通过“中国领事”APP办理,或直接前往使领馆等相关机构办理,完成后将相关材料邮寄至广州市各区社保经办机构。
未能通过上述“粤省事”微信小程序等移动平台人员基础信息校验的人员,要主动核验所持有效证件信息与社保系统登记的个人基础信息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发现不一致的,请主动联系各区(街镇)社保经办机构申办个人信息修改业务,待个人基础信息更正后,可在“粤省事”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办理资格认证业务。
待遇停发怎么办?确认资格后将恢复发放
通告明确,参保人因逾期未认证暂停待遇后,应及时通过“粤省事”等远程认证方式办理资格认证,市社保经办机构确认待遇领取资格后,将恢复发放养老金,并对之前暂停发放的养老金给予补发,参保人如需了解待遇审核进度可联系待遇发放地社保经办机构。
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表示,每月会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提醒认证即将到期参保人办理资格认证。请收到短信或电话的参保人,尽快选择通告提到的认证方式办理资格认证。如退休人员已认证到期但一直没有收到认证提醒短信,请向待遇领取地社保经办机构核查登记的手机号码并申请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参保人领取待遇资格发生变化的,如发生死亡、失踪、犯罪被通缉或羁押、判刑(被判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含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监外执行、假释)等情况的,单位或个人(家属)应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实申报;因未及时申报造成多发待遇的,应按规定退回多发待遇;涉及恶意骗保的,需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服刑人员等丧失领取待遇资格的退休人员,认证记录不作为其享受养老待遇的依据,其养老金发放仍按原规定执行。
扫码看各区(街镇)社保经办机构地址
活化历史文化街区 市政协献计又出力
近日,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旧居陈列馆揭幕,将广州市政协《关于尽快启动微改造工程,建设越秀北历史文化名街的提案》描画的蓝图写进现实。近年来,广州市政协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担当“参谋”,从建设三大文化街区到打造大湾区文创金融CBD, 为老城市实现新活力持续贡献智慧力量。
描画历史文化名街蓝图
在越秀北路394号,由林克明自行设计建造的自宅在原貌修复后活化利用为“林克明旧居陈列馆”,6月20日举行揭幕仪式后,未来将向公众开放。
林克明生于1900年,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华南建筑学科创始人和广东现代建筑的开拓者,自法国留学归国后参建或设计了中山纪念堂、广州市府合署、广东科学馆、广州体育馆、广州火车站等百余项优秀建筑作品,更于1932年与一众建筑先贤创办勷勤大学建筑系(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前身),为华南建筑学科发展开辟了一片融汇中西文化的广阔天地。
这座广州摩登住宅的先河之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口中“岭南乃至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一度藏在闹市,近年逐渐引起专家和市民的关注。2020年,广州市政协委员吴楷明提交了《关于尽快启动微改造工程,建设越秀北历史文化名街的提案》,建议将越秀北微改造工程列入城市更新总体计划,成立微改造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工作小组,注重文化保育,对越秀北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梳理、提炼,打造越秀北街区的文化品牌,开发包括“东濠涌博物馆、东濠涌、林克明故居、北园酒家、越秀公园”等在内的广州半天游/一日游的新路线。
提案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越秀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研究办理。林克明旧居也列入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的首批试点。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林克明旧居的活化利用有助于推动社区复兴,陈列馆的落成开放也有望成为东濠涌、北园酒家、越秀山、中山纪念堂这一历史文化游径上的一个节点,提升旅游价值。
传承文脉的思路在创新
26片历史文化街区、792处文物保护单位、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散落全城,广州“家底”厚重,关键在“活用”。
2017年,市政协围绕“把海珠黄埔古港、越秀传统城市中轴线、荔湾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开展主席会议协商,选取海珠区黄埔古港、越秀区传统中轴线、荔湾区西关文化街区作为试点,集中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意见,联动相关区委区政府推动落实,提升广州传统文化街区软硬实力。
2018年,市政协对建议案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同时继续围绕“恢复黄埔古港原貌,纳入‘海丝’申遗项目”开展主席会议协商,围绕“关于将海珠广场片区打造成大湾区文创金融CBD的建议”开展专委会协商,把调研、协商、监督与试点实践深度结合,全力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2019年,在广州三大文化街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政协把“弘扬岭南文化,加大穗港澳紧密联系,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的文化中心”作为主席会议协商议题,继续深化协商,务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时代在进步,传承文脉的思路也在创新。去年两会期间,市民在《关于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 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提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众多,其中,荔湾、越秀、海珠和黄埔等4区的26片街区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提案建议试点建设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以“绣花”功夫促进街区保护和活化,焕发老城市新活力。一幅从保护、挖掘、激活三个角度着手,深入挖掘片区发展史、打造文化主题街区的老城复兴图景正徐徐铺开。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