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1.【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注解】
此章阐述大道虽然虚无,但是却有大用。有无相生,如果没有无,也没有有。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道是公平的,无就会有,无为就会有为,无用就会有用。大道虚无能够生养天地万物。木鱼中空能渡有缘人,钟鼓腹空晨钟暮鼓,车轮中空安装车轴才能日行千里,室内中空世人安居,陶器中空能装汤水。通过车辆、陶器、房屋等简单的譬喻,教导后世学人如何达到妙道的方法,虚其心,空其心,才能够启迪智慧,才能够有大用。
如果不顺应天道是很难有用的,也很难有为。大禹生活的年代,洪水滔天百姓生活艰难。一开始人们治水都是围堵,可是越堵越麻烦。前面提到上善若水,治水需要随顺水性。水如果遇到障碍而止,如果放开障碍则行,放在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放在圆的容器里就是圆的。如果阻碍水,违逆水的本性,积水越高就越危险。如果强制的压制百姓,违逆百姓的本性,民怨沸腾就很危险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强制的压制内心的妄念,只能是像石头压野草一样,压住了总可以从另外的地方冒出来。大禹用其大智慧治水。顺着水性治理,根据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水往下流,疏导水流到空虚无事的地方。智者对凡事不会有为妄作,做什么事必然巡其天理。就像佛陀顺着心的本性,行心于无事虚空的地方,这才是大智慧。大禹顺着水的本性,行水于无事虚空的地方,这也是大智慧。这就是无事虚空的妙用。心念,一刹那,一刹那,每一个刹那如同一滴水。心念如同决堤的江河,攀援不断,没有智慧的人,用人为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心念,那只能是徒劳无功,无法安心。有智慧的人,如同大禹治水,佛陀治心,无为而治,顺其本性即可。我们可以顺着阴阳无为而有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心静到了极点就会业障消融发生变化了。物体运动速度快到极点,接近光速时钟不断地变慢了。电影的胶片不断地变化,人们以为是生动连续的,看不出胶片在动了。心念不断地快速流动,人们以为外境本来如此的,看不出心念的作用了。水流很快的情况下,如果比较浅平的地方,甚至也看不出水在流动。天下的人谈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古人有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辩,这只是没有明心见性而进行的无谓的戏论而已。人性只不过是原本古老就存在的,淳朴自然的天性。人性为天机。要恢复原本的天性,需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强制为之。所谓的智者却人为的穿凿,用穿凿来治水,不能顺着水的本性。心如流水,心如止水。治心如治水。治民如治水。所谓的智者也人为的穿凿,用穿凿来治心,反而使得百姓有了智巧无孔不入。水本来也是无孔不入的,只是如果你待它以纯朴,它就不会钻营空子。智者如大禹行水,则不用所谓的智巧。大禹行水,只不过顺着水性而已,疏导而不是围堵,也是行无所事罢了。治民也是如此,只需要无为而治了。天空非常的高,星辰非常的遥远,假如世人想追寻它们的本源,不需要像夸父追日一样不断地追随,而是站着不动就能够看到了。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边落下去,一天当中人们不需要跟着太阳转,自然就会回到正中间。月亮不断地盈缺变化,不需要如嫦娥奔月般追随到月宫,只需要耐心的等待,月亮就会圆满。人的本性看似无比的高远,遥不可及,只要我们不断地行善,不断地专心念佛号,就能够坐而得之。
虽然大道虚无,但是并非没有用。正是因为虚无,无用才有大用。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大家可能都记得水浒传里面的军师吴(无)用了,实则有将帅的大用。可能很多人以为大道比较虚无缥缈,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是真的如此吗?学佛学道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做法吗?难道此部经典纯属避世之学?在朱元璋提到,这本经书是万物的至根,王者的上师,臣民的珍宝,并非一般人眼里的金丹之术。可见朱元璋给予道德经很高的评价,道德经给世人留下的并非炼丹术,而是阐释了大道的妙用,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含道的文字,除了道德经以外,黄帝阴符经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年代更加的久远。黄帝阴符经用三百字来阐释,一百个字演道,一百个字演法,一百个字演术。道可以演出法,演出术,法和术都有实际的用处。参演这三者,可以混而为一,融会贯通。圣贤愚智不一,各取所需来参学。阴符经的应用很多,上可以修道成仙,中可以治国安民,下可以用于带兵打仗。大道怎么会没有用处呢?圣人学了就能够得道,贤人学了就能够得法,有智巧的人学了得术,小人学了就会遭殃了。经典如同一面镜子,如果内心弯曲的人看了,就会看了是歪曲的世界,就会引导小人和奸臣误入迷途了。如果机缘未到不能轻易的传给别人。经典阐释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即使明明白白的写了可是世人有业障,一叶(业)障目不见泰山了。大道外合于人事,内合于心灵。如同大海兼容百川,止水之中含有万象。如果其机张,如同天门洞开,能够包含宇宙囊括九州,不足以为大。如果其机关,如同天门闭合,隐微难觅如纳芥子,不足以为小。外有日月星辰云霞,内有血肉筋骨脏腑,天上五星对应人身内五脏。天道非常精微,经传子史不足以能够把天道描述清楚。天道如果使用出来所能达到的巧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和白起等用兵奇才都不足以为奇。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条辐条共同对应着一个毂,正是因为车毂是空的,这才使得车能有用。车毂有形的部分为阳,无形的部分为阴。有无相生的,如果没有有形的部分,那就无法存在无形的部分了。如果没有无形的部分,那么势必有形部分就要连成一体,整个都是一个大圆饼了,就没有了车毂这个有形的东西了,就不能称之为车毂了。如果车轮转动不起来,车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正是因为车毂是空的,所以才能够把车轴放进去,车轴才能够在里面旋转,从而日行千里。人人都知道车毂有用,而不知用在毂中一窍。辐,是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和轮圈的木条。毂,是车毂,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可以把车轴放进去。正是因为车毂有中间的一个圆孔,才使车有用了。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人人都知道陶器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的空虚。正是因为陶器中间虚空,才能煮水煮汤。埏埴,用水和粘土进行制陶。陶器有形的部分为阳,陶器无形中空的部分为阴。有形的部分可以用来承受汤水米饭,无形的部分能够把东西给放进去。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无相生,如果没有有形的部分,那么只是一片虚空。如果没有无形虚空的部分,那就是一个实心的陶球了,也不能称之为陶器了。实心的陶球就不能装什么东西了。舜帝曾到黄河边上学习制作陶器。他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用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食物。舜帝到了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反复试验,终于赢得了成功。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舜帝兼爱百姓,务于道德,有光如日月,天下归之如同找到了自己的父母。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世人凿洞来做房屋居住,正是因为其中空虚,才能有室的用处。房屋有形的部分为阳,无形空虚的部分为阴。人身体有形的部分为阳,无形空虚的内心为阴。房屋有形的部分可以遮风挡雨,房屋无形的部分可以给世人居住。世间万物有无相生,如果没有有形的部分,只是一片虚空也不存在着无形的部分。如果没有无形的部分,房屋都完全是实体,就不能称之为房屋,世人就无法居住也无法放什么东西了,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户牖,户为门,牖为窗户,合起来用来指代室。人人都知道房屋有用,而不知房屋里面有空的地方,才能够使用。正是因为室内的中空才能够容纳百姓居住,才成就房屋的用处。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有形的天地万物就有具体的用处了,无形的大道有无用的大用了。天地恩泽有利于万物,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万物。人的身体是有形的,可以称之为有。人的内心虚空无形,可以称之为无。人的身体可以行走,吃饭给身体补充营养,可以有利于身心。人的内心为虚空,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到,可是内心有无上的智慧,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国家和百姓是有形的,万里江山可以看得到,百姓生活的幸福与否可以看得到,这些属于阳。君主无为而治,属于阴。有形的部分利国利民,无形的部分君主无为而治。房屋实在有形的部分为世人遮风挡雨,大门和窗户可以通风换气。房屋虚无无形的部分,内部看不见任何东西的虚空可以居住人。房屋实在有形的部分为阳,房屋内部虚空的部分为阴。经典中经常形容我们的人身为火宅,被物欲的火所焚烧,没有半刻消停,非常烦恼非常痛苦。人有形的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为阳,无形虚空的内心为阴。有形的这个身体可以吃东西,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无形的内心有无穷的智慧,自性之中含有万有,内心虚空然而有大用。人们都知道人有形貌而有用,而不知道用在虚灵无形无相的真心。人们有这个四大假合而成的身体,这幅臭皮囊。如果没有人身,那么妙明的真心也就不复存在,也不能发生作用了。但人们只知道追求物欲和享受,却不知道有一颗无价的珍宝在自己身上。人们登上珠穆朗玛峰,潜下马里亚纳海沟,无所不能,但是在每个人身上的无价珍宝,无价的智慧却没有能够让它自然散发出来。人们愿意花毕生的精力沉没在书籍的海洋中,而却不知求道。只要反求诸己,就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
因此说有虽然有用,而实际上关键在于无、在于虚空。然而无不能由自己产生用处,须赖以有来辅助它才行。一个碗有形的部分为有,无形的虚空部分是无。有形和无形这两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碗如果不清空,如何装得下东西呢?心如果不放空,如何能启迪智慧呢?老子的学问,要用有以观无。世间万事万物为有,如果不是看到世间万事万物来体悟大道,大道虚无缥缈,如何能够看得到呢?世间万事万物之中有大道的玄妙行迹。
第三十二章 应化非真分
1.为人演说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人以装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菩提心,受持此部经典,乃至一句两句,四句偈颂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宣说解释,其福德胜过前者。”
为什么说一句两句功德就这么大呢?一经通所有经通,如果一句通了,整部经也通了。
2.如如不动
【原文】“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解释】佛陀又说道:“如何为他人演说宣说呢?需要不取于相,不要见相,心如如不动罢了。”正如六祖在光孝寺出山,讲不是风动,不是帆动,而是仁者心动。心如如不动就好了。不取于相,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取佛法相,不取佛色身相就好了。
3.梦幻泡影
【原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如同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如同闪电一样虚幻,应当如是观一切法。”
我们讲人生如梦,宇宙也如同虚空,但是不能着断灭相,不能认为虚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物理学不断地分解寻找基本粒子,中微子,希格斯粒子,光子等。现在物理学家认为上帝粒子是希格斯粒子,这是最小的粒子了。但是希格斯粒子并非上帝粒子,光子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
光构成了天地万物,最小的单元是光子。光子无静止质量,静止质量为零。光子动的时候就有了质量。然而光子怎么动呢?本来无静无动,不是光子动,而是仁者心动罢了。光子也是相,也是由于观察的一瞬间所创立的。科学家有粒子见,有光子见,有这些知见成见,所以心想事成,求子得子而创造了光子一物罢了。光子可以说是心的影子罢了。物理学家无法找到基本粒子的质量的根源,感到很恐慌,如果找不到质量,整个宇宙就是虚空的!然而,这也许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我们亲自去追随佛陀的脚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可以打开其中的奥秘了。当然了,如果只有你自己内证了,跟别人讲,别人也许会不信的,这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在不久的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科学宗教融合,古今融合,形成新的东方文化。
4.信受奉行
【原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释】佛说完此部经,长老须菩提和各位比丘(和尚),比丘尼(女和尚,也就是尼姑)、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六道之一),听闻佛所说这部经典,都充满法喜,相信、持受、奉行。
此章为最后一章,《金刚经》传到东土被分为三十二品,如同三十二相。金刚之性可以显现三十二相,但是不仅仅只有三十二相。不过这三十二章之相已经足够显现自性本心了,这是金刚之性。一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并不是真的。此章命名为应化非真分。
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1.【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如果人没有这个身体,哪有什么忧患呢?整天为了满足它而奔波。如果人没有身居高位,忧患就会少很多。如果身为君主取天下为了无度的供养自己,寄养身体,终究不会长久。如果君主处处为了老百姓,老百姓自然像众星拱月一样,自然长久,没有祸害。我们如果要看淡名利,需要觉醒外相皆是虚妄不实的。我们通过感官所感受到的外界,只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而已,但是人们却非常的认真。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人们还是为得到而高兴,为失去而痛苦。为看到好看的而兴奋。为得到贵重的财物而欣喜。为吃到好吃的而满足。“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千条江中的月亮倒影,都不过是假象而已,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月亮可以看做是妙明真心的譬喻。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似乎在梦中?柏拉图的洞穴譬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面又一堆篝火。面前有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他走出洞外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地。他再返回洞中的时候,无论他如何解释,洞里的同伴都没有办法相信他所说的话,甚至以为他是个疯子呢。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可能还会去迫害他。耶稣就是先知和觉悟者,被罗马士兵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佛说颠倒众生,世人是比较容易把真的当成假的,把直的当成歪的。理财方面,人们习惯先消费后储蓄,但善理财的人会先储蓄后消费。婚姻生活,人们习惯先恋爱后结婚,但幸福的密码,可能是结婚后更需要恋爱。世人向外追求真理,其实真理在自己的内心。难怪布袋和尚有句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如果得到皇帝的厚宠,就觉得诚惶诚恐,是不是真的肯定自己呢,还是先稳住自己背后有什么大的动作呢?世人如果突然得到上位的表扬,反而觉得担惊害怕了。如果平时身居高位的人都是批评的话多,突然表扬一下,觉得是不是自己哪个地方得罪了上位呢?如果真的得到了厚宠,就害怕有一天失去了。同美相妒,同利相害。如果得到了厚宠,就担心别人会嫉妒。特别是后宫争风吃醋的女人,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不择手段。戚夫人深受刘邦宠幸,然而招致了皇后吕雉的记恨。后来吕雉对戚夫人下手非常的毒辣。无宠就无辱,无辱就无宠。如果君主能够对待世人如同刍狗,不分亲疏贵贱,就不会有宠辱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2)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富贵有大的祸患,就像有身就有大祸患。如果身居高位,位高权重则贵不可言,可是这个富贵隐含着大的忧患。曾国藩留下了“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非常佩服的这个人,如何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历史上有许多血淋淋的教训。富贵险中求,不如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虽然在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面,但是毕竟可以生存下来。李斯位极人臣,临行被腰斩前曾发出何等的感慨?和珅在狱中留下绝笔,枉劳神了几十年,如果他能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激流勇退可能也不至于这样的下场。李善长与朱元璋相交甚笃,到了晚年还不知道退养天年,后来被诛杀了,不得善终。到手的高位和权力,有多少人能够看透把它放下呢?狸猫抓住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危险境地,有人要徒手来抓它,它都不肯放手。世人又比狸猫聪明多少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就整天围绕着转。生怕这个身吃不饱,穿不暖。生怕这个身受到危险的威胁。生怕这个身生病了,生怕这个身变老了变丑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大富大贵,又不能够务于道德就不能够得到天道的帮助了。崇高的位称之为贵,即君相的位置。贵贱存乎位,只是位置的不同,并不是天子本身有多高贵。天子需要修行仁德,才能够匹配得上天子的位置。如果不能匹配天子的位置,上承天命,下系黎民,勉强为之,只能带来祸害。世人都以贵为乐,却不知道贵是大患,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因为存在着人的身体才会患得患失。人有身体,如果能够减少物欲,修行身心,就不会有太大的祸患。人有高位,如果能够以民为本,广施仁德,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
(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上面两句讲完,向下接着进行解释,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宠为下,是说宠是下贱的事情。例如幸运的人,君主爱他以为宠。遇到酒肉一定会赏赐给他。正是因为君主的赏赐,他必叩头谢恩而把它吃掉。不管好吃不好吃,不管吃饱了没有,都要装作无比的美味,享受它。他觉得这是宠。那些没有得宠的人,反而可以不卑不亢的站在那里。以此来比较,虽然看似受宠,其实是受辱而已。岂不是宠为下呢。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如果得到了宠爱感觉的担忧,如果失去了宠爱也会感觉到担忧,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吴起做将军的时候,有个士兵生疮了,吴起就用嘴为他吸了脓。这个士兵可谓是得到了厚宠了,应该会觉得很感动了,就会誓死效力了。可是他可能也会诚惶诚恐了,如何报答将军这样的大恩呢?吴起这样做其实是工于心计的,他是有心施行恩德于士兵,他为的是士兵给他卖命。吴起这么做实在不是什么君子,有心的仁德实则贼。吴起有杀妻求将的前科,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为了避免鲁国国君的怀疑,将自己的妻子杀了。就像易牙为了讨好君主而把自己孩子蒸煮给齐桓公吃了。他对自己孩子都这么残忍,如何能够效忠于君主呢?吴起对自己家人都如此狠毒的人如何能够爱惜自己的士卒呢。这个士兵的老母亲听到了之后就痛苦了的,当年父亲就曾经受到这样的礼遇,作战时一往无前的拼命就战死了。不过吴起也有其可取之处,他带兵打仗,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这样就能够深得士兵爱戴了。如果失去了宠爱,君主可能对这个人也有成见了,可能处于危险的境地了。臣下失去了宠爱,可能会心存芥蒂,对君主有怨恨了。白起当年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后来被秦王驱逐出京城,一开始秦王并不想杀他,害怕他如此猛将心生忌恨,只好赐死了。四十万冤魂未散,白起也算是报应了。恩怨相生,无恩则无怨。如果一贯对待别人都很好,突然的没有继续这么做了,别人就会心存怨恨了。如果没有最初的好,也没有后来的怨恨了。爱恨相生,无爱也就无恨。爱到了极点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可能就会记恨了。恨到了极点去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经历了一些震撼的场景,可能一下子就会醒悟了,转化为一种平淡和坦然。阿育王征服了许多敌人,杀戮无数,可是有一次战争后他幡然醒悟,后半生把佛教立为国教。人们说恩怨相生,如果一旦失宠,必定是有所怨恨,那可能就会招来祸害。有得必有失,总不会一直都受宠的,总有失去的一天。有宠还不如无宠。没有得到宠幸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得到它。等到得到了君主的宠幸,又害怕失去它。在举手投足之间,内心未得半点安宁。由此看来,哪里有什么荣耀可言呢?这就是为什么说宠其实是辱了。这一个君主得到了宠幸,继位的新君可能就会不信任他了,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乐毅为了报效老燕王的知遇之恩,联合五国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只留下了最后两个城池。齐国军队处于困兽之斗的境地,置之死地而后生,全体军民都誓死保卫国家,最后两个城池很难攻克。新的燕王上任了,派人过来接替乐毅的军权,还要让乐毅回京城复命。乐毅知道凶多吉少,就不尽愚忠了回到了赵国。
(4)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说富贵有大患,正像有身就有大患呢?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没有了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金玉满堂如何能够长久呢?这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有了权贵就会有了忧患了,想得到奖赏宠幸而得到晋升,害怕受到侮辱而被贬了。有了身体就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担心受到侮辱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不义气用事,而换来了后来的丰功伟业。但是有了富贵忧患更甚,把自己的整个家族都害了,在漫天飞雪的皇城西安几千人同时被斩首了。如此的惨烈,令人感慨万分。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占领齐地的时候完全有实力自立为王,也有谋臣这么劝说他。可是他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跟他坐一辆车。刘邦给他穿自己的衣服。假如没有了这个身体,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如果没有占据着高位,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贵大患若身,这里是用身的祸患,来比喻贵所带来的祸患。然而人的身体,是众祸患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有了人身,就有了生老病死,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都来了,必不可免。有大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有身体。如果人们没有身体,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然而权位也是祸患的产生的根本。正是因为有这个权位,没有得到它的时候,想尽办法,铤而走险得到它。为了保住它,不惜一切手段,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看看五千年的青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例子。正是因为有位子,才导致是非交织,成为众矢之的。人们为此寝食难安,更别提修身养性了。逃都逃不了,躲都躲不过。有大祸患,是因为有贵。假如没有贵,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这也再次印证了老子为什么隐遁的原因,他已经悟透了天机,在周朝动乱中无端被牵连,知道再留恋官职没有什么意义了。
庄子里讲述越国王子搜的故事,越国的百姓连续三世杀害了越国的君王,王子搜因为害怕当皇帝,躲到了洞穴中。越国的臣民只有用艾草来熏他,将他从山洞中迎请出来当了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并不是不喜欢君主的位置,只是害怕君主的位置给他带来的杀身之祸罢了。因此说君主为贵至极点,可是祸患的危险也是到了极点了。如果没有位极人臣,功高盖主,李斯、韩信和彭越等人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庄子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在卿相的高位,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高权势,意味着财富和美色等。人们唯独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羊吗?人们饲养它们数年,在身上画上了花纹,送入太庙进行祭祀。真到了那时,想自由自在的在田野上奔跑,吃点草都是不可能的了。秦国宰相李斯在腰斩前的遗言,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世人吗?这就说明了贵为卿相者的祸患了。
(5)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无道的君主以自己的身为贵,而以臣民的身为贱。圣人教导世人不贵难得之货,甚至对货物都不区分贵贱。在圣人眼里,不分亲疏贵贱的。无道的君主以自己为贵,就会不断地索求无度,想满足自己的物欲。可是无道的君主还很贪婪,还要想成为天下的共主,他只是天下人的寄生虫罢了,寄生在百姓身上不会长久的。身为君主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身,一己的私欲,取之无度,那虽然暂时可以以身寄立天下,但是终究不会长久的。老子说如果知道身是造成人们有不可避免的大祸患的根本原因。那么同样的就知道贵为大祸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世人不知道贵为大祸患,返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受累。这些都不是有道的人所做的。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有道的君主爱自己的身体,更爱惜自己的德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得到名利。他当仁不让的坐这个位置,只是想为百姓的父母而已。慈悲的爱世人,把世人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这样的人不想当天下的主人,可是百姓归附如潮。臣民如同众星拱月,围绕在他的周围。得道的君主不敢为天下先,想退到后面,可是百姓把他推到前面,不得不在前面。得道的君主如舟,百姓如水。得道的君主托身于万民之上,如同小舟托身于水上,就可以长久了。君主虽然爱其身,但是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是以民为本,以万民为父母。虽然取得了天下,作为天下的主人,但是广施仁德,那么百姓必然会托起君主,如水能载舟、众星拱月一般,自然归附,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对于怀道之人来讲,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会想着大富大贵,不会显耀自己的高贵。虽处在高位,只是想着怎么样遵循天道济天下苍生,不以为己荣。这样的贵是天下的贵,并不是一己之贵。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重任托付给他。百姓也会如水一样托起他。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