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详细内容

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时间:2020-02-06     人气:1223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1.【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如果人没有这个身体,哪有什么忧患呢?整天为了满足它而奔波。如果人没有身居高位,忧患就会少很多。如果身为君主取天下为了无度的供养自己,寄养身体,终究不会长久。如果君主处处为了老百姓,老百姓自然像众星拱月一样,自然长久,没有祸害。我们如果要看淡名利,需要觉醒外相皆是虚妄不实的。我们通过感官所感受到的外界,只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而已,但是人们却非常的认真。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人们还是为得到而高兴,为失去而痛苦。为看到好看的而兴奋。为得到贵重的财物而欣喜。为吃到好吃的而满足。“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千条江中的月亮倒影,都不过是假象而已,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月亮可以看做是妙明真心的譬喻。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似乎在梦中?柏拉图的洞穴譬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面又一堆篝火。面前有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他走出洞外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地。他再返回洞中的时候,无论他如何解释,洞里的同伴都没有办法相信他所说的话,甚至以为他是个疯子呢。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可能还会去迫害他。耶稣就是先知和觉悟者,被罗马士兵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佛说颠倒众生,世人是比较容易把真的当成假的,把直的当成歪的。理财方面,人们习惯先消费后储蓄,但善理财的人会先储蓄后消费。婚姻生活,人们习惯先恋爱后结婚,但幸福的密码,可能是结婚后更需要恋爱。世人向外追求真理,其实真理在自己的内心。难怪布袋和尚有句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如果得到皇帝的厚宠,就觉得诚惶诚恐,是不是真的肯定自己呢,还是先稳住自己背后有什么大的动作呢?世人如果突然得到上位的表扬,反而觉得担惊害怕了。如果平时身居高位的人都是批评的话多,突然表扬一下,觉得是不是自己哪个地方得罪了上位呢?如果真的得到了厚宠,就害怕有一天失去了。同美相妒,同利相害。如果得到了厚宠,就担心别人会嫉妒。特别是后宫争风吃醋的女人,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不择手段。戚夫人深受刘邦宠幸,然而招致了皇后吕雉的记恨。后来吕雉对戚夫人下手非常的毒辣。无宠就无辱,无辱就无宠。如果君主能够对待世人如同刍狗,不分亲疏贵贱,就不会有宠辱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2)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富贵有大的祸患,就像有身就有大祸患。如果身居高位,位高权重则贵不可言,可是这个富贵隐含着大的忧患。曾国藩留下了“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非常佩服的这个人,如何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历史上有许多血淋淋的教训。富贵险中求,不如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虽然在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面,但是毕竟可以生存下来。李斯位极人臣,临行被腰斩前曾发出何等的感慨?和珅在狱中留下绝笔,枉劳神了几十年,如果他能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激流勇退可能也不至于这样的下场。李善长与朱元璋相交甚笃,到了晚年还不知道退养天年,后来被诛杀了,不得善终。到手的高位和权力,有多少人能够看透把它放下呢?狸猫抓住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危险境地,有人要徒手来抓它,它都不肯放手。世人又比狸猫聪明多少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就整天围绕着转。生怕这个身吃不饱,穿不暖。生怕这个身受到危险的威胁。生怕这个身生病了,生怕这个身变老了变丑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大富大贵,又不能够务于道德就不能够得到天道的帮助了。崇高的位称之为贵,即君相的位置。贵贱存乎位,只是位置的不同,并不是天子本身有多高贵。天子需要修行仁德,才能够匹配得上天子的位置。如果不能匹配天子的位置,上承天命,下系黎民,勉强为之,只能带来祸害。世人都以贵为乐,却不知道贵是大患,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因为存在着人的身体才会患得患失。人有身体,如果能够减少物欲,修行身心,就不会有太大的祸患。人有高位,如果能够以民为本,广施仁德,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


(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上面两句讲完,向下接着进行解释,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宠为下,是说宠是下贱的事情。例如幸运的人,君主爱他以为宠。遇到酒肉一定会赏赐给他。正是因为君主的赏赐,他必叩头谢恩而把它吃掉。不管好吃不好吃,不管吃饱了没有,都要装作无比的美味,享受它。他觉得这是宠。那些没有得宠的人,反而可以不卑不亢的站在那里。以此来比较,虽然看似受宠,其实是受辱而已。岂不是宠为下呢。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如果得到了宠爱感觉的担忧,如果失去了宠爱也会感觉到担忧,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吴起做将军的时候,有个士兵生疮了,吴起就用嘴为他吸了脓。这个士兵可谓是得到了厚宠了,应该会觉得很感动了,就会誓死效力了。可是他可能也会诚惶诚恐了,如何报答将军这样的大恩呢?吴起这样做其实是工于心计的,他是有心施行恩德于士兵,他为的是士兵给他卖命。吴起这么做实在不是什么君子,有心的仁德实则贼。吴起有杀妻求将的前科,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为了避免鲁国国君的怀疑,将自己的妻子杀了。就像易牙为了讨好君主而把自己孩子蒸煮给齐桓公吃了。他对自己孩子都这么残忍,如何能够效忠于君主呢?吴起对自己家人都如此狠毒的人如何能够爱惜自己的士卒呢。这个士兵的老母亲听到了之后就痛苦了的,当年父亲就曾经受到这样的礼遇,作战时一往无前的拼命就战死了。不过吴起也有其可取之处,他带兵打仗,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这样就能够深得士兵爱戴了。如果失去了宠爱,君主可能对这个人也有成见了,可能处于危险的境地了。臣下失去了宠爱,可能会心存芥蒂,对君主有怨恨了。白起当年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后来被秦王驱逐出京城,一开始秦王并不想杀他,害怕他如此猛将心生忌恨,只好赐死了。四十万冤魂未散,白起也算是报应了。恩怨相生,无恩则无怨。如果一贯对待别人都很好,突然的没有继续这么做了,别人就会心存怨恨了。如果没有最初的好,也没有后来的怨恨了。爱恨相生,无爱也就无恨。爱到了极点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可能就会记恨了。恨到了极点去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经历了一些震撼的场景,可能一下子就会醒悟了,转化为一种平淡和坦然。阿育王征服了许多敌人,杀戮无数,可是有一次战争后他幡然醒悟,后半生把佛教立为国教。人们说恩怨相生,如果一旦失宠,必定是有所怨恨,那可能就会招来祸害。有得必有失,总不会一直都受宠的,总有失去的一天。有宠还不如无宠。没有得到宠幸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得到它。等到得到了君主的宠幸,又害怕失去它。在举手投足之间,内心未得半点安宁。由此看来,哪里有什么荣耀可言呢?这就是为什么说宠其实是辱了。这一个君主得到了宠幸,继位的新君可能就会不信任他了,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乐毅为了报效老燕王的知遇之恩,联合五国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只留下了最后两个城池。齐国军队处于困兽之斗的境地,置之死地而后生,全体军民都誓死保卫国家,最后两个城池很难攻克。新的燕王上任了,派人过来接替乐毅的军权,还要让乐毅回京城复命。乐毅知道凶多吉少,就不尽愚忠了回到了赵国。


(4)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说富贵有大患,正像有身就有大患呢?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没有了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金玉满堂如何能够长久呢?这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有了权贵就会有了忧患了,想得到奖赏宠幸而得到晋升,害怕受到侮辱而被贬了。有了身体就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担心受到侮辱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不义气用事,而换来了后来的丰功伟业。但是有了富贵忧患更甚,把自己的整个家族都害了,在漫天飞雪的皇城西安几千人同时被斩首了。如此的惨烈,令人感慨万分。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占领齐地的时候完全有实力自立为王,也有谋臣这么劝说他。可是他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跟他坐一辆车。刘邦给他穿自己的衣服。假如没有了这个身体,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如果没有占据着高位,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贵大患若身,这里是用身的祸患,来比喻贵所带来的祸患。然而人的身体,是众祸患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有了人身,就有了生老病死,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都来了,必不可免。有大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有身体。如果人们没有身体,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然而权位也是祸患的产生的根本。正是因为有这个权位,没有得到它的时候,想尽办法,铤而走险得到它。为了保住它,不惜一切手段,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看看五千年的青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例子。正是因为有位子,才导致是非交织,成为众矢之的。人们为此寝食难安,更别提修身养性了。逃都逃不了,躲都躲不过。有大祸患,是因为有贵。假如没有贵,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这也再次印证了老子为什么隐遁的原因,他已经悟透了天机,在周朝动乱中无端被牵连,知道再留恋官职没有什么意义了。


庄子里讲述越国王子搜的故事,越国的百姓连续三世杀害了越国的君王,王子搜因为害怕当皇帝,躲到了洞穴中。越国的臣民只有用艾草来熏他,将他从山洞中迎请出来当了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并不是不喜欢君主的位置,只是害怕君主的位置给他带来的杀身之祸罢了。因此说君主为贵至极点,可是祸患的危险也是到了极点了。如果没有位极人臣,功高盖主,李斯、韩信和彭越等人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庄子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在卿相的高位,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高权势,意味着财富和美色等。人们唯独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羊吗?人们饲养它们数年,在身上画上了花纹,送入太庙进行祭祀。真到了那时,想自由自在的在田野上奔跑,吃点草都是不可能的了。秦国宰相李斯在腰斩前的遗言,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世人吗?这就说明了贵为卿相者的祸患了。


(5)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无道的君主以自己的身为贵,而以臣民的身为贱。圣人教导世人不贵难得之货,甚至对货物都不区分贵贱。在圣人眼里,不分亲疏贵贱的。无道的君主以自己为贵,就会不断地索求无度,想满足自己的物欲。可是无道的君主还很贪婪,还要想成为天下的共主,他只是天下人的寄生虫罢了,寄生在百姓身上不会长久的。身为君主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身,一己的私欲,取之无度,那虽然暂时可以以身寄立天下,但是终究不会长久的。老子说如果知道身是造成人们有不可避免的大祸患的根本原因。那么同样的就知道贵为大祸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世人不知道贵为大祸患,返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受累。这些都不是有道的人所做的。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有道的君主爱自己的身体,更爱惜自己的德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得到名利。他当仁不让的坐这个位置,只是想为百姓的父母而已。慈悲的爱世人,把世人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这样的人不想当天下的主人,可是百姓归附如潮。臣民如同众星拱月,围绕在他的周围。得道的君主不敢为天下先,想退到后面,可是百姓把他推到前面,不得不在前面。得道的君主如舟,百姓如水。得道的君主托身于万民之上,如同小舟托身于水上,就可以长久了。君主虽然爱其身,但是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是以民为本,以万民为父母。虽然取得了天下,作为天下的主人,但是广施仁德,那么百姓必然会托起君主,如水能载舟、众星拱月一般,自然归附,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对于怀道之人来讲,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会想着大富大贵,不会显耀自己的高贵。虽处在高位,只是想着怎么样遵循天道济天下苍生,不以为己荣。这样的贵是天下的贵,并不是一己之贵。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重任托付给他。百姓也会如水一样托起他。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