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 大患若身
1.【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注解】
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如果人没有这个身体,哪有什么忧患呢?整天为了满足它而奔波。如果人没有身居高位,忧患就会少很多。如果身为君主取天下为了无度的供养自己,寄养身体,终究不会长久。如果君主处处为了老百姓,老百姓自然像众星拱月一样,自然长久,没有祸害。我们如果要看淡名利,需要觉醒外相皆是虚妄不实的。我们通过感官所感受到的外界,只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而已,但是人们却非常的认真。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人们还是为得到而高兴,为失去而痛苦。为看到好看的而兴奋。为得到贵重的财物而欣喜。为吃到好吃的而满足。“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诗是宋朝一个和尚的偈语,千条江中的月亮倒影,都不过是假象而已,真正的月亮只有一个。月亮可以看做是妙明真心的譬喻。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似乎在梦中?柏拉图的洞穴譬喻,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面又一堆篝火。面前有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他走出洞外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天地。他再返回洞中的时候,无论他如何解释,洞里的同伴都没有办法相信他所说的话,甚至以为他是个疯子呢。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可能还会去迫害他。耶稣就是先知和觉悟者,被罗马士兵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佛说颠倒众生,世人是比较容易把真的当成假的,把直的当成歪的。理财方面,人们习惯先消费后储蓄,但善理财的人会先储蓄后消费。婚姻生活,人们习惯先恋爱后结婚,但幸福的密码,可能是结婚后更需要恋爱。世人向外追求真理,其实真理在自己的内心。难怪布袋和尚有句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如果得到皇帝的厚宠,就觉得诚惶诚恐,是不是真的肯定自己呢,还是先稳住自己背后有什么大的动作呢?世人如果突然得到上位的表扬,反而觉得担惊害怕了。如果平时身居高位的人都是批评的话多,突然表扬一下,觉得是不是自己哪个地方得罪了上位呢?如果真的得到了厚宠,就害怕有一天失去了。同美相妒,同利相害。如果得到了厚宠,就担心别人会嫉妒。特别是后宫争风吃醋的女人,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不择手段。戚夫人深受刘邦宠幸,然而招致了皇后吕雉的记恨。后来吕雉对戚夫人下手非常的毒辣。无宠就无辱,无辱就无宠。如果君主能够对待世人如同刍狗,不分亲疏贵贱,就不会有宠辱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2)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富贵有大的祸患,就像有身就有大祸患。如果身居高位,位高权重则贵不可言,可是这个富贵隐含着大的忧患。曾国藩留下了“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非常佩服的这个人,如何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历史上有许多血淋淋的教训。富贵险中求,不如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虽然在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面,但是毕竟可以生存下来。李斯位极人臣,临行被腰斩前曾发出何等的感慨?和珅在狱中留下绝笔,枉劳神了几十年,如果他能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激流勇退可能也不至于这样的下场。李善长与朱元璋相交甚笃,到了晚年还不知道退养天年,后来被诛杀了,不得善终。到手的高位和权力,有多少人能够看透把它放下呢?狸猫抓住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危险境地,有人要徒手来抓它,它都不肯放手。世人又比狸猫聪明多少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就整天围绕着转。生怕这个身吃不饱,穿不暖。生怕这个身受到危险的威胁。生怕这个身生病了,生怕这个身变老了变丑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如果已经大富大贵,又不能够务于道德就不能够得到天道的帮助了。崇高的位称之为贵,即君相的位置。贵贱存乎位,只是位置的不同,并不是天子本身有多高贵。天子需要修行仁德,才能够匹配得上天子的位置。如果不能匹配天子的位置,上承天命,下系黎民,勉强为之,只能带来祸害。世人都以贵为乐,却不知道贵是大患,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因为存在着人的身体才会患得患失。人有身体,如果能够减少物欲,修行身心,就不会有太大的祸患。人有高位,如果能够以民为本,广施仁德,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
(3)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上面两句讲完,向下接着进行解释,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宠为下,是说宠是下贱的事情。例如幸运的人,君主爱他以为宠。遇到酒肉一定会赏赐给他。正是因为君主的赏赐,他必叩头谢恩而把它吃掉。不管好吃不好吃,不管吃饱了没有,都要装作无比的美味,享受它。他觉得这是宠。那些没有得宠的人,反而可以不卑不亢的站在那里。以此来比较,虽然看似受宠,其实是受辱而已。岂不是宠为下呢。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如果得到了宠爱感觉的担忧,如果失去了宠爱也会感觉到担忧,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吴起做将军的时候,有个士兵生疮了,吴起就用嘴为他吸了脓。这个士兵可谓是得到了厚宠了,应该会觉得很感动了,就会誓死效力了。可是他可能也会诚惶诚恐了,如何报答将军这样的大恩呢?吴起这样做其实是工于心计的,他是有心施行恩德于士兵,他为的是士兵给他卖命。吴起这么做实在不是什么君子,有心的仁德实则贼。吴起有杀妻求将的前科,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为了避免鲁国国君的怀疑,将自己的妻子杀了。就像易牙为了讨好君主而把自己孩子蒸煮给齐桓公吃了。他对自己孩子都这么残忍,如何能够效忠于君主呢?吴起对自己家人都如此狠毒的人如何能够爱惜自己的士卒呢。这个士兵的老母亲听到了之后就痛苦了的,当年父亲就曾经受到这样的礼遇,作战时一往无前的拼命就战死了。不过吴起也有其可取之处,他带兵打仗,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这样就能够深得士兵爱戴了。如果失去了宠爱,君主可能对这个人也有成见了,可能处于危险的境地了。臣下失去了宠爱,可能会心存芥蒂,对君主有怨恨了。白起当年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后来被秦王驱逐出京城,一开始秦王并不想杀他,害怕他如此猛将心生忌恨,只好赐死了。四十万冤魂未散,白起也算是报应了。恩怨相生,无恩则无怨。如果一贯对待别人都很好,突然的没有继续这么做了,别人就会心存怨恨了。如果没有最初的好,也没有后来的怨恨了。爱恨相生,无爱也就无恨。爱到了极点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可能就会记恨了。恨到了极点去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经历了一些震撼的场景,可能一下子就会醒悟了,转化为一种平淡和坦然。阿育王征服了许多敌人,杀戮无数,可是有一次战争后他幡然醒悟,后半生把佛教立为国教。人们说恩怨相生,如果一旦失宠,必定是有所怨恨,那可能就会招来祸害。有得必有失,总不会一直都受宠的,总有失去的一天。有宠还不如无宠。没有得到宠幸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得到它。等到得到了君主的宠幸,又害怕失去它。在举手投足之间,内心未得半点安宁。由此看来,哪里有什么荣耀可言呢?这就是为什么说宠其实是辱了。这一个君主得到了宠幸,继位的新君可能就会不信任他了,往往一朝天子一朝臣。乐毅为了报效老燕王的知遇之恩,联合五国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只留下了最后两个城池。齐国军队处于困兽之斗的境地,置之死地而后生,全体军民都誓死保卫国家,最后两个城池很难攻克。新的燕王上任了,派人过来接替乐毅的军权,还要让乐毅回京城复命。乐毅知道凶多吉少,就不尽愚忠了回到了赵国。
(4)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说富贵有大患,正像有身就有大患呢?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没有了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金玉满堂如何能够长久呢?这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有了权贵就会有了忧患了,想得到奖赏宠幸而得到晋升,害怕受到侮辱而被贬了。有了身体就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担心受到侮辱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不义气用事,而换来了后来的丰功伟业。但是有了富贵忧患更甚,把自己的整个家族都害了,在漫天飞雪的皇城西安几千人同时被斩首了。如此的惨烈,令人感慨万分。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占领齐地的时候完全有实力自立为王,也有谋臣这么劝说他。可是他感恩刘邦的知遇之恩,跟他坐一辆车。刘邦给他穿自己的衣服。假如没有了这个身体,又有什么好忧患的呢?如果没有占据着高位,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贵大患若身,这里是用身的祸患,来比喻贵所带来的祸患。然而人的身体,是众祸患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有了人身,就有了生老病死,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都来了,必不可免。有大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有身体。如果人们没有身体,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然而权位也是祸患的产生的根本。正是因为有这个权位,没有得到它的时候,想尽办法,铤而走险得到它。为了保住它,不惜一切手段,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看看五千年的青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例子。正是因为有位子,才导致是非交织,成为众矢之的。人们为此寝食难安,更别提修身养性了。逃都逃不了,躲都躲不过。有大祸患,是因为有贵。假如没有贵,那么就没有什么祸患了。因此说贵大患若身。这也再次印证了老子为什么隐遁的原因,他已经悟透了天机,在周朝动乱中无端被牵连,知道再留恋官职没有什么意义了。
庄子里讲述越国王子搜的故事,越国的百姓连续三世杀害了越国的君王,王子搜因为害怕当皇帝,躲到了洞穴中。越国的臣民只有用艾草来熏他,将他从山洞中迎请出来当了越国的国君。王子搜并不是不喜欢君主的位置,只是害怕君主的位置给他带来的杀身之祸罢了。因此说君主为贵至极点,可是祸患的危险也是到了极点了。如果没有位极人臣,功高盖主,李斯、韩信和彭越等人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庄子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在卿相的高位,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高权势,意味着财富和美色等。人们唯独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羊吗?人们饲养它们数年,在身上画上了花纹,送入太庙进行祭祀。真到了那时,想自由自在的在田野上奔跑,吃点草都是不可能的了。秦国宰相李斯在腰斩前的遗言,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世人吗?这就说明了贵为卿相者的祸患了。
(5)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无道的君主以自己的身为贵,而以臣民的身为贱。圣人教导世人不贵难得之货,甚至对货物都不区分贵贱。在圣人眼里,不分亲疏贵贱的。无道的君主以自己为贵,就会不断地索求无度,想满足自己的物欲。可是无道的君主还很贪婪,还要想成为天下的共主,他只是天下人的寄生虫罢了,寄生在百姓身上不会长久的。身为君主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身,一己的私欲,取之无度,那虽然暂时可以以身寄立天下,但是终究不会长久的。老子说如果知道身是造成人们有不可避免的大祸患的根本原因。那么同样的就知道贵为大祸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世人不知道贵为大祸患,返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受累。这些都不是有道的人所做的。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有道的君主爱自己的身体,更爱惜自己的德行。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得到名利。他当仁不让的坐这个位置,只是想为百姓的父母而已。慈悲的爱世人,把世人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这样的人不想当天下的主人,可是百姓归附如潮。臣民如同众星拱月,围绕在他的周围。得道的君主不敢为天下先,想退到后面,可是百姓把他推到前面,不得不在前面。得道的君主如舟,百姓如水。得道的君主托身于万民之上,如同小舟托身于水上,就可以长久了。君主虽然爱其身,但是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是以民为本,以万民为父母。虽然取得了天下,作为天下的主人,但是广施仁德,那么百姓必然会托起君主,如水能载舟、众星拱月一般,自然归附,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对于怀道之人来讲,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会想着大富大贵,不会显耀自己的高贵。虽处在高位,只是想着怎么样遵循天道济天下苍生,不以为己荣。这样的贵是天下的贵,并不是一己之贵。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重任托付给他。百姓也会如水一样托起他。
第十二章 五官之害
1.【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如何入道的方法。如果要安静守一,就需要避免心跟着外界攀缘不断。外界的景象五颜六色的,使人看了不免心生欢喜或者忧伤。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靡靡之音,有一些让人振奋,容易扰乱世人的内心。外界各种各样的食物,有些还是肉食,世人吃着这些食物容易扰乱内心。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如果区分了货物的贵贱,世人就可能不择手段的想得到贵的东西,甚至进行偷盗了。这里说圣人治理百姓只是让他们能够吃饱肚子,而不会扰乱他们的内心。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章节。
人的五官对应着文武百官。治心之要在于管理好五官。治国之要也在于管理好百官。治国安民,天子设百官,协助管理天下。人身类似于国家,心类似于天子,五官类似于百官。如果百官追逐物欲,不忠于职守,无法无天,不听天子的号令,就会国无宁日。如果五官只顾享受物欲,就会伤害性命,污染真心,人就会得病或者招致祸害。如果世人只顾口舌之爽,只顾大吃大喝,根本不顾身体的需要,可能就会得病了。养生如果不知轻重,那么身体就会生病。养民如果不知轻重,国家就会陷入危机。天子所干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了保全上天赐予的生命,都是为了老百姓。这也是官吏设立的原因,也是官吏的本职工作。可是设立了这些官吏,反而伤害老百姓,那就失去了设立官职的意义了。人身设立五官是为了身体,饿了能够吃食物,渴了能够喝水,眼睛能够看到外界是否存在危险和威胁,耳朵能够听到是否有豺狼虎豹的声音,这些都是为了人的生存的。如果五官过度的追求物欲,已经背离了身体的根本利益,只顾感官的享受,而不顾身体是否健康和安全了,那五官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就比如手臂腐烂了,如果救治得了就救治,救治不了,那只有舍弃了。这里也有一个比喻,设立军队是防御贼寇的,如果反过来攻击自己的国家,那就失去意义了。
世人如果要安静守一,需要管好五官,使得六根清净。如果能够远离物欲,就能避免外界的不好的东西污染真心。不管是哪门正规的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都有一些清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偷盗和不邪淫等。要从源头上来治理,避免污染源,通过五官污染了内心。人们常说心猿意马,心跟着五官不断地攀缘,很难收得住,总是在那里想东想西。有佛语,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在造意业。犹太民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如果只是通过思考来找到真理,那么是比较难达到的,只是在思维里面打转转,如何都难跳得出如来的手掌心。天有五贼,如色声臭味触等,如果认贼作子,把五官当做自己的主人,那就会迷失方向了。这里说的贼,是偷偷的,很隐秘的意思,只是借这个词来形容隐秘难见,并没有贬义。天空有金木水火土五星,人身体内部有五脏对应。五这个数字也是非常的特别,看我们手上有五个手指,脚趾也是五个,为什么不是别的数字呢?人们习以为常了,就觉得见怪不怪,理所当然了。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性用手指来算数,很自然的使用了十进制,后来人们摆脱了束缚,发明了其它的进制。西方数学家莱布尼茨,受了易经的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中。禅宗中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缕阳光经过棱镜,可以分出五色。一丝气流通过尺八,可以分成宫商角子羽五音。一味通过舌头,可以分成酸甜苦辣咸五味。一心经过五官可以分成五欲。庄子中有个关于忽悠的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为了报答浑沌之德,看到混沌没有七窍就说:“每个人都有七窍,凭借着这七窍才能够看东西,听东西,吃东西和呼吸空气。可是只有你没有七窍,我们帮你尝试着把它凿开吧。”他们两个并不是在忽悠混沌,真的是为了混沌好,也是为了答谢混沌。可是好心却做了坏事了,每天凿开了一个窍,七天之后七窍全部都凿开了,混沌却死去了。庄子讲的这个寓言的深意在哪里呢?如果世人没有七窍,就不会被五色搞得眼花缭乱,不会被五味搞的追求口舌之欲,不会被五音搞得追求靡靡之音,就不会扰乱世人的内心了。如果扰乱了内心,有了善恶的分别心,这就是世人的原罪,也是痛苦的开始。
(1)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外界的五色,看多了会使得人眼睛迷乱了,也会扰乱了世人的内心。世人看着周围的世界,就如同看电影一样,会因为剧情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世界有了光,人类才进化出双目。光是因,目是果。光如此的特殊和重要,圣经中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世界先有了空气,才有声音。先有声音,人类才进化出耳朵。空气是因,声音是果。声音是因,耳朵是果。世界本来没有光明和黑暗,只是人眼睛感知到光就称之为光明,感受不到称之为黑暗。在人类双目没有进化出来之前,光波在宇宙中寂寞的穿行了亿万年,花朵也寂寞的在这个星球上花开花落。在人类没有进化出双耳之前,声音在地球上寂寞的激荡了千万年。有首歌曲唱道:“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对于盲人来说,能够看到光明,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珍贵。可是事情要两方面来看,如果人们眼睛流连于外色,受迷惑了,心就会蒙蔽。如果心被蒙蔽了,那才是真的失明了。虽然眼睛瞎了,但是心未被蒙蔽,那也不是无明。现在人们的双眼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容易让人流连忘返。人们的双眼流逸奔色,因而失其正见。这里说的盲,可以说是心盲,看的东西太多了,失去了自己的正知正见,心被蒙蔽了。
(2)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令人耳聋。外界的声音杂乱分仍,容易迷惑人的内心。关于声音,也有很美好的故事,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类为了调节性情,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也谱写了各种各样的乐曲和歌曲。有些是高雅的音乐,使人清心寡欲,静心凝气。有些是靡靡之音,使人充满物欲,使人躁动不安。耳朵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因此耳朵变聋了。这里变聋的不是人的耳朵,而是人们听了太多的靡靡之音,太多的流言蜚语,把自己的心蒙蔽了,那才是真的聋了。人们可以多听听简单自然的声音,关上自己的耳朵。虽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人书,但是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更加清明一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样自然心就容易安静下来。
(3)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令人口爽。嘴巴可以品尝到五味,世人追求口舌之欲,只要吃得可口就行了,完全不管是否迷惑了内心,不管吃了对身体是否有好处。说到美食,离不开我们的老祖宗伊尹。他出身贫寒,后来被后世尊称为厨师的鼻祖,也是治国安民的良相。看来烹饪和治国是相通的,治病和治国是相通的,治水和治国是相通的,治心和治国是相通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相,变为良厨。伊尹借用烹饪的譬喻,说明治国安邦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实现古圣先贤所孜孜追求的大同世界,教化为本,物质为末。现在人们只注重物质,而非其心,容易劳而无功。如果我们需要实现大治,其本在求贤,让天子广施仁德,让贤德之人成为百官。如果我们需要家庭的幸福,其本在求贤,女为贤妻良母,男为慈父孝子。商汤很喜欢喝汤,伊尹劝说商汤,如果要品尝到至味,需要很多天南地北的材料,现在你的诸侯国太小了,需要先成为天子才能够做到。但是成为天子,不可勉强为之,还要注意火候,需要广施仁德。天子成至味就成了。有许多材料本身虽有腥臊的味道,但是九沸九变,用火可以来改变和锤炼它。有时候用大火来攻它,有时候又用小火慢慢来煮,去除腥味和臊味。在一个国家里面有奸臣和小人,也有贤臣和忠臣。圣明的君主尊重和而不同,小人虽然有作奸犯科的想法,但是不敢付诸实践,反而他们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也被圣君所用了。食材如同人才和百姓,可能一开始会被污染了,有腥臊的味道,但是如果通过经典的不断熏洗,就没有腥臊的味道了。食物也变得香甜可口了。对于臣民,施行仁德之化,人心就会归于纯净。舌头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失去本味,因此说口爽。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我们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教老百姓如何务农生活。
(4)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人们常说欣喜若狂。古人说喜伤心,怎么欢喜还会伤心呢?物极必反的,喜到了极点就会哭泣的。如果大喜过望,就会欣喜若狂的。人们在田野深林中奔跑打猎,心就会跟着流逸,而失其正定,因此心就发狂。心随着外境而变化,喜怒哀乐,宠辱而惊。人们会因为外在的事物产生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让心绪烦乱,妄想纷飞。世人驰骋田猎,对于小动物没有爱心,对它们随意的射杀。这虽然是小恶,但是也是人类互相杀戮的根源所在。世人田猎的战果就是打了好多的野味,带回来吃肉。这里讲一个佛陀小时候德故事。在一次盛大的春耕仪式上,大众都在欢腾,悉达多太子看见小鸟吃掉土里的蚯蚓,内心正起了恻隐的心。这时一只大鸟飞来,又把小鸟吃掉了。太子当下就由简单的怜悯看到了世间更深层次的痛苦,众生辗转地相互杀戮,而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一般的人都会选择忽略掉这桩不起眼的小事,因为心灵麻木了。我们在吃着八成熟的牛肉的时候,嘴里流着汁液,还觉得很香。我们早就对此感到麻木了,觉得理所当然的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头牛是什么样的来历,它从出生以来,可能很勤恳的在地里干活。它在面临杀戮的时候所经历的痛苦,世人能否感同身受呢?水牛是这么勤劳和老实的动物,劳碌了一辈子却被人类无情的杀害了。只有清净的心,离去欲染的心,能观照到这些,并从中激发修行了脱生死的动力。现代的人们什么都吃,各国的餐馆大家都可以方便的吃到,喜欢品尝各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不管是什么样的动物都逃不过人类的嘴巴,猫、老鼠和穿山甲等,让人心跟着散乱,不要小看这些杀生的恶业,虽然看似小,这可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根源。达芬奇从小就拒绝吃肉且不肯说出原因,被祖父安乐尼奥视为不详。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达芬奇能够有卓越的成就,与他的大爱和善良不无关系。的确如此,人们积累了太多的积习,人类远古时期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杀害动物,形成肉食的习惯。其实说白了,肉只是动物的尸体罢了,想想我们的确是在造业。只要人们持续无情摧毁低等动物的生命,就永远不能体会健康或和平的真谛。人们若不能停止屠杀动物,那么他们就会互相残杀。播下谋杀及痛苦的种子的人,是不可能收成快乐及爱心的果实的。
(5)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的货物,使得世人容易受到伤害。世人为了得到难得的金银珠宝,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可能会失去性命。如果把香蕉和金条放在猴子的面前,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香蕉,殊不知金条可以买无数根香蕉。如果把金条和智慧放在世人的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金条,这样来得实在,殊不知智慧可以换得无数的金条。我们是否比猴子更聪明呢?可能我们还会嘲笑那只猴子。正是因为人们区分货物的贵贱,让人们觉得金银珠宝等是人世间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如果君主不分物的贵贱,不追求难得之货,世人也会效法的,就不会产生偷盗等恶行了。因果报应,一点都不虚的,不要轻易做什么恶事了。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昏昏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如果作恶太多,如同遭遇了这些猛兽,到时候可就晚了。
(6)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在前面列了很多的危害,在这里进行了总结,所以圣人只保持淳朴的心,强筋健骨就可以了,不要被外界的纷乱景象迷惑了内心。如果内心迷惑了,就是真的盲了,也是真的耳朵聋了。圣人和世人往往是相反的,世人追求物欲,圣人深深知道物欲的危害。物欲伤害百官,使得国家危难。物欲伤害身体,使得人们生病。怀道之人不多贪求以赏心悦目。古代谚语这么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偃鼠饮河,不过实腹而已。鸟儿在树林中过夜,占用不了整个森林,只是睡在一根树枝上。率土之莫非王土,可是天子每天所睡,无非一张龙床而已,百年之后墓地再大也占不了多少地方。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因此老子说去彼取此。当今社会,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非常的发达,物质也已经足够丰富,只是贫富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罢了,现在就有足够的资源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如果人们继续朝着物质的方向去走,即使再发达,也是走错了方向,如同夸父追日,最终会渴死在路上。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安宁,带来古往今来圣人们期望的大同世界。
第十五章 怀道之人
1.【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2.【注解】
上章教导世人如何寻找大道,如何入道,并给予了印证。这一章教导世人如何找到怀道之人,如何识别明师还是邪师,如何识别贵人。修行最好的办法就是遇见善知识。如果遇见好的老师点拨一下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师传,这样可以印证弟子是否有缘分接受师傅的绝传。古代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首要是要传道。不管是中医、武术等,还是修行都需要重视师道。古代尧帝舜帝把帝位禅让给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是非常的罕见和不可思议的。他们并不是没有亲生儿子,但是可能还是觉得没有很好的德行,不是上天所定的天子,不能得道就没有传给他们。实际上以前的得道的君主是非常地辛苦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物质享受,只是为了世人谋福祉,这样的皇帝有谁稀罕呢?只有那些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人才愿意这样付出了。如此可见古代先王的良苦用心。此章教世人修行方法,教世人如何寻找贵人,寻找怀道之人。有志于修道的人要擦亮眼睛去发现了。
后世学人想寻找好的老师,老师何尝不想找到有根器的学生呢?一般来说只听说大道被人取法学习,没听说主动要求别人来学习。只听说人们前来投师学道,没听说老师主动上门教授大道的。佛法和世间法一样,也是来学不闻往教。有一些学佛修道的人,逢人便说佛法,遇人便说道经,可能适得其反。可能确实是觉得佛法道法是好东西,想向别人分享。对于听着的人,有一些是在看笑话,有一些有缘人可能比较感兴趣,有一些人在虚假恭维,如卖死猫头,一毫没用处。祖师亦云,说法不投机,终是闲言语。如果没有能够遇到有缘人,说法别人不能够理解的,也不能够受益。
佛陀曾经说过,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的沙子那么多。很多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打着道、佛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要认识真正的老师,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一些没有炫耀神通的得道高人,世人可能未必识得。大道衰微到了极点,如何挽救世道人心,需要弘扬真正的经典了。人们连自己的真心都未曾识得,对自己都未曾真正的认识,更难谈得上认识怀道之人。如果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就找到了怀道之人,也就是说自己也成了怀道之人。在古圣先贤中可以列出许多熟悉的名字,老子、庄子、陆九渊、王阳明、诸葛亮和刘伯温等,这些都是怀道之人。可是当今世界,平常生活里,如何找到怀道之人呢?佛家讲,皈依法不皈依人,以佛教经典作为修行的依据,这样风险更小些,因为这些经典是指定真实的。
(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古代善于修道的人,其内在的境界玄妙无法形容,在外人看来似乎又高深莫测。正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来识别,所以这里才勉强进行描述,方便世人识别真正的怀道之人,找到明师指点,也避免世人被邪师蒙蔽。上古时期的善为士的人,并不仅仅是个读书人,而是专治道业,在学问、智慧和道德等方面都达到身心和谐自在的程度,起码是明心见性的人。在上古时期人心更加的淳朴,得道的人更多。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当今世人物欲深重,天机自然就浅了,很难见到天机。其实并不是大道有多么的玄妙,不可言说,而是人们由于尘垢的覆盖,让人们看不到真心所在。世人不识大道,自然也不懂得得道的人。正因为人们对于得道的人不可识,最难形容。特别勉强为之形容,只能是通过善士的外在表现来形容罢了。
(2)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豫若冬涉川。得道的人犹豫不决的样子,如同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对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豫”,下不了决心的样子。怀道之人知道未兆易谋,如果只是在事物的兆头就及时处理可能还来得及。如果已经到了很深的程度,可能就没有回天之力了。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的,如果齐桓公能够在病的初期就重视起来,也不会失去生命了。怀道之人深知天道的报应,丝毫不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得道的人处事如履薄冰。并不是因为胆小怕事,而是发自内心不想违背天道。得道的人可以说没有太多可以畏惧的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得道的人,对名利等都看透了,就会宠辱不惊了。犹豫,走动不能向前前进的样子。冬涉川,是不敢冒然轻进的意思。
犹若畏四邻。 怀道之人不敢轻举妄动,犹如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四周的邻居看到一样。世人往往在公开的情况下,不敢做什么过分的坏事。如果是别人不知道反倒敢在背后做些坏事。老子曾经劝诫孔子切忌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很多聪明人惹祸差不多置于死地,就是因为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如果三个人知道的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传到所议论的这个人的耳朵里可能会添油加醋的变了样。得道的人懂得慎独,不管做什么都似乎被邻居们看到似的。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尧帝为了考察舜帝,把自己两个女儿下嫁给他,考察他是否慎独,是否会因为迷恋女色就放弃了许多事情。得道的人处事考虑周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做到从容不迫。
(3)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俨若客。怀道的人,不管是独处还是与群居,都非常的谨慎慎重,如同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言语和行为都不敢放肆。他看似客人畏惧害怕主人那样的小心。他内心对天道有敬畏之心,并非是真的胆小。怀道之人谦退不敢向前,像充当宾客一样,很庄重的样子。
涣若冰将释。怀道之人的气度,暖气融融,可亲可爱,心开神悟,就像冰将要溶解一样。怀道的人法喜充满,对自己内心的真知充满欢喜和信心。佛说世间有五种毒最厉害,分别为贪心、愤怒、愚痴、自满和怀疑。这五种毒侵害和冻结了人们的真心。怀道之人这些毒素逐渐的清洗,如同坚冰即将涣散和融化一样。
(4)敦兮、其若朴。
敦兮、其若朴。怀道的人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似乎并不擅长辩论,并不会像一些作家那样文采奕奕,而只是朴实无华。怀道的人在世人看来,很敦厚朴实,没有任何的造作。孰,为敦厚的意思。朴,无文饰的意思。怀道的人很敦厚朴素,不被尘世所污染。圣经中说,猎人去抓银鼠的时候,在它的洞里撒了煤灰。它不想自己洁白纯净的毛被弄脏,即使被猎狗抓到,也不愿意回到洞里。连银鼠都这样爱惜,何况怀道之人呢。
(5)旷兮、其若谷。
旷兮、其若谷。怀道的人虽然外表看着比较敦厚质朴,可是内心却无比的宽阔,如同空旷的山谷。旷,为宽大的意思。谷,为空虚的意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怀道之人不仅仅能撑船,而且不知道其内心有多广大。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这里通过大海和天空来对比,说明人的内心的宽广。如果能懂得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了,就能够领悟大道了。
(6)浑兮、其若浊。
浑兮、其若浊。形容得道的人的行迹,泯然众人矣。怀道的人和大家看似没有什么分别,普普通通的样子。不自以为尊,并不标榜与众不同。怀道的人可能修行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了神通了,可是不轻易示现给别人。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学了神通之后,喜欢在众人面前示现,他的师父非常的生气,就把他赶出了山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教导自己的弟子不要随便的示现神通,误导了众生。神通只是副产品而已,真正的是通过修行获得大智慧,能够得到解脱。浑,与混相同的意思。是说和光同尘,得道的人没有将智识炫耀于外,让人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得道的人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聪明,就怕别人以为自己很愚钝。唯独有道的人,内在是光明的,可是并不向外炫耀。正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圣人处在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状态,并不一定要锋芒毕露。得道的人和浊世混融在一起,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7)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前面一句老子刚说完怀道的人在污浊的尘世,与世人混同了,似乎也跟尘世一样污浊了。这里怕世人误解了,接着进行解释了,而且教导世人入道的功夫了。圣人似浊非浊,并不是真的也跟着世人不断地造业了,而是出淤泥而不染。老子因而慈悲众生,问,谁能够在浊乱的尘世之中,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慢慢的让妄心像浑浊的水一样沉静下来呢。心念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如果心水浑浊,就当以静定治它,慢慢就变清了。正所谓如澄浊水,沙土自沈,清水现前,这在佛家称为初伏客尘烦恼。不能顿了,因此叫徐清。佛陀有一次在河边口渴了,阿难从河中打了碗河水上来,可是那条河恰巧有象群经过,河水非常的浑浊。阿难说,师傅算了,到下一条河的时候我再打清澈的水给您喝吧。佛陀说,不用,你只需要把浑浊的水放置一段时间,让河沙沉下去就能够喝了。佛陀顺便给阿难讲,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平时妄想纷飞,只要慢慢地顺其自然,妄想杂念就会销声匿迹,不要强制压制念头,心自然而然就清静下来了。
老子又问,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谁能长时间的安静自守,在内心静定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在静定中,这样能够慢慢的焕发新生。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就会澄清一样,我们的心亦是如此。有哪位得道的君主能够让国家慢慢的安定下来,焕发出新生呢?春秋各诸侯国纷纷争夺城池,处于不断地战乱之中。可是又有哪个君主能够耐得住性子修养自身的德行,怀柔远方的诸侯和百姓呢?假如有怀道的君主若此,世人趋之若鹜,就会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在周围了。老子在这里也是教入道的方法。
(8)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嗟叹至此,才教后世学人以守道的方法,保此道者不欲盈。心动如同前面说的风机,越鼓动妄念越多,绵绵不绝不断地攀缘。内心就不处于空虚状态,而是处于盈满的状态了。我们有形的身体如同心灵的容器,属于阳。我们无形的心灵属于阴。如果心灵不虚空,就难以启迪智慧,了脱生死了。碗有形的部分属于阳。碗无形虚空部分属于阴。如果没有虚空,装满了东西,如何再装水呢?圣人老子深知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在此劝诫世人不要追求盈满,如果不知止足就可能引来灾祸了。老子文法多注意韵律,不仅为怀道的真言,而且非常的优美。因为清,生,盈,成和能成韵律。如果说徐动,徐应,那么就不能形成韵律了。世人只知道被物欲牵着鼻子走,不知道止足。殊不知天道忌盈。满招损,谦受益。王公贵族,黎民百姓,各有各的命。并不会分三六九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人格上面是平等的。每个位置都对等着相应的德行,例如君王的位置,其德行就要很高了。如果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易经中也是逐级的变化的,不能够一下子变为九五至尊。如果世人对世上的贡献没有那么大,没有太多的奉献,而在享受高官厚禄,就要感到危机和不安了。多做善事就会增长福报。
(9)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正是因为不喜欢盈满,才能够安心守旧,不喜欢去追求新成的名利。如果能够安心守旧,就能够隐匿荣光。如果喜欢追求新成的人,就以功名为贵。旧的物件叫作敝。凡是旧的物件,最为持久,能够奈风霜磨折。新的物件,虽然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人不如旧。世间为颠倒众生,人们都在积极向外拓展新朋友,却鲜有用心关心那些老朋友。世人把最客气最温暖的的话都给了外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冷言冷语。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世人可能会以今为贵,不断地追逐,认为当今世界高度发展一定比古代高明。这里明白的告诉世人了,可能实相并不是这样的。世人可能会看旧的当做新的,而把新的当做旧的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可能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了。我们返回古始之道,焕发了每个人自性的光芒,可能一下子都不认识自己了,这似乎是全新的一个认识了。旧的就变成新的了,反而以前的固有的束缚成了旧的了。佛家经常用生锈的铜镜来比方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修行如同在不断地打磨自己的心境,越磨越新了。一边在磨心镜,一边可能还会造业,有生成新的污垢了。如果造业的速度快于磨的速度,那只会遮得越来越厚。如果磨的速度快于造业的速度,锈迹就会越来越薄,正所谓日新日新日日新,总有一天透出亮光。人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虚心就会把心境的锈迹磨少了一些,越虚心锈迹越少,就会不断地进步了。不盈满的人,不追求功利,自然造业就少。能够守旧,没有新生成的污渍。怀道的君主能够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不会攻占别国拥有新的城池。如果不务于道德,有了新的城池不一定就能守得住,还不如守着旧的城池了。老子说世人多贪好盈,虽然一时春风得意,可是一旦祸及,连本都有失去的危险。只有得道的人,能够知道止足。虽然没有新成的名利,而在我也有现成的好处,可以常常得到而不至于失去它。汉代的张良子房,在帮助刘邦建立了不朽功勋之后,激流勇退,隐居深山,辟谷养生。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鸟弓藏;敌国破,谋士亡”的道理,才得以保全性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