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六章 上溯大道
详细内容

第十六章 上溯大道

时间:2020-02-06     人气:1349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第十六章 上溯大道

1.【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注解】

前面两章,有一章说如何找到大道,另外一章说如何找到怀道的人。这一章教导世人修行的方法,除了要找到好的老师,还教导后世学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的方法。这里也呼应前面如何能够长久。如果能够符合天道就会长久。实际上一章中老子两个反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实际上都是修心的方法。谁能够像浑浊的污水一样,放置长时间后,慢慢的变得清澈。谁能够安宁寂静久了之后而获得新生。后世学人有许多疑问觉得道德经各个章节之间的顺序是否乱了呢?道德经原文也不叫道德经,关令尹喜命名为老子,没有句逗,也没有分章节。后世学人以为竹简顺序可能会弄乱了。但是从这里来看,上章刚讲完徐而静之后,这章就讲至虚守静的入静方法,非常的连贯。


上章说很难找到怀道的人。不仅仅是怀道的人难以区分,就连真正的经典是真是伪,都可能被世人误解。有些自命不凡的学者,甚至一些学术界的权威,对于佛学未曾深入研究,就认为自己是佛学专家、佛学权威。他们不彻底了解佛教的真谛,乱加批评,贸然提出《楞严经》是伪经的谬论。佛经上说,在末法时期,楞严经是最先被毁灭的一部经典。其余的经典,逐渐的被毁灭失传。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当今很庆幸楞严经还存在世上,我们还能够轻易的得到经典来研读修习。在道德日衰的今天,我们应当用血汗来保存这部经典,更应当将它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普通大众宣说正法。它也是是最后一部从海路传入中国的佛经。后世学人以浊乱的心而读其书,茫然不知老子所宗,不知道教化的良苦用心。如果不能领悟其心而只是看其所写的东西,可能会惊怖而不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如果不是上善根人,绝难契入老子和佛陀所言。可是世人不要产生畏难情绪。这部经典中老子也说了,易知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而已。世人只要持之以恒的修行,一门深入,总有一天能够顿悟。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经典,就认识了怀道之人,也会和古圣先贤心灵相通了。一下子找到了几千年以来的老师了。


人们对真正的道,正信的佛法可能会缺乏慧眼去识别,正所谓正法眼藏。人们对真正怀道之人,可能也缺乏慧眼去分辨。佛说颠倒众生,世人就像被绳子从脚吊起来一样,苦不堪言,而且所看到的都是相反的。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不用追求实际的形象去见大道。前面章节说大道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着,就是要告诉世人不能够用实际的形象来去找大道了。如果世人看到展现在面前实际的形象,而且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反而要非常的当心,是不是人行邪道了。前面也讲了是无象之象,无状之状。没有固定的形状的。这和金刚经中所说如出一辙。不能以色见如来,不能以音声求如来。否则就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到如来了。如果在修习禅定的时候,看到了佛,或者听到佛叫你,那么就是人行邪道了,不能真正的遇见如来。世人在修行的时候,想念佛祖的心情过于迫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好的开始。但是如果出现了如来幻象,看到了如来或者听到了如来说话,可能就不是见道,而可能是暂时走偏了。


后世学人对待真正的怀道之人和经典都应当怀有恭敬心。俗话说心诚则灵。怀道之人也在寻找有缘人,他们对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是非常的爱护的。如果张良不是几次三番的下河去帮黄石公捡鞋子,也不会得到真传。我们的先师孔子都曾经很谦虚的向老子请教,更何况我们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师对大道如此的诚恳,真可谓是我们求道人的榜样了。孔子有志于求道。老子送别孔子的时候,临别赠言说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财物,仁义的人送人善言。可是我不富不贵,没有什么财物可以送给你的。我愿意送给你几句话。当今之世,聪明而能够深谋远虑的人,为什么经常会遇难而几乎置于死地。这实在是喜欢讥笑人的是非。嘴巴善辩而世事通达的人,经常引来灾祸,实在是由于喜欢扬人之恶,喜欢在背后议论人是非。为人之子,切勿以己为高,这样在家族里都难有立锥之地。为人臣子,切勿把自己摆在上面,希望你能够切记。孔丘顿首满怀感激的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老子此言,非常的诚恳真切。孔子都能够这么谦虚的求道,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圣人默罕默德生活的年代在唐代,他也谦虚的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1)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得道的人除却情欲,内心清净,至于虚极。专心致志,安守清净。诸葛武侯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是人身上的天机。如果能够持静,内心就会像浑浊的污水慢慢变的清澈。物极必反,静极则动,动极则静。内心虚静到了极点,就会开启自性智慧。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钟就会变慢下来了。佛教的净土宗劝说世人专持佛名号,专心致志的一心念佛,直至内心一直处于禅定中。如此守静,在甚深禅定中,可谓笃了。佛陀苦口婆心教人念佛法门,但是人们觉得这么高深的佛法,这么简单的方法如何能够有成就呢?都带着怀疑的心来看待,也难怪佛家会把疑心作为一种毒来看待。世人对佛所说半信半疑,或者全然不信。就像医生给病人开了药,甚至都煎好了,送到嘴边,但是病人却不相信这个药有用,也不相信自己有病。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前面说了圣人老子处于静定中,可是如何能够将心安定下来呢?这里是教导世人安心的方法。老子说,我的功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虽然万物并列呈现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不为所动,不为外在的境界所影响,只是观其归于根本,如此而已。万物本来没有,大道生天地万物。虽然万物千态万状,会引发世人的喜怒哀乐,可是这些并列呈现在我前面,我只是观得当体全无。万事万物不断地产生,变化迁移,怀道的人能够看到其变化无常,都各自归于根本。虽然孕育出了生命,地球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在寻找阴阳匹配的另一半、寻找与德相配的位置,但是每个人都会归于寂静的根本。外境纷纷扰扰,怀道的人就像看电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物并作也包含了妄念不断的在脑海闪现,怀道的人在观念头的起落。这里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入定的功夫来的。有一句禅语:如龙御珠,游鱼不顾。如同龙嘴巴里含有一个宝珠,虽然鱼儿在面前游来游去的,可是龙对这些小鱼小虾不管不顾,只是继续游动,嘴巴里还是含有宝珠,不会轻易张口去吃它们。因为龙知道,如果开口去吃它们,可能能够带来一时的快活,可是宝珠却丢掉了。修行人在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就相当于宝珠,念佛人为龙的传人,小鱼小虾为那些妄想杂念。不要管妄想杂念的起落,不要可以去压制它们,还是专心的念佛,妄念慢慢就会平息了。就像前面说的浊水就会慢慢澄净下来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老子既然勉励后世学人如此做功夫,只需要至虚守静即可,但是唯恐学人不信,产生疑虑。


(3)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向下又自解说,世间万物如同花木一样枝叶繁茂,有枯有荣,总有落叶归根,花儿凋谢之时。落叶归根又会滋养新的生命。妄念不断攀缘,似乎枝叶不断生长,可是妄念的根本在于静定。国家在战乱分仍的时候,如同一锅沸腾的热开水。如果以仁德安抚民心,慢慢就会恢复安定了。人生来就是归于静定的,这是上天的本性,也是每个人的根本所在。人对外感于物就会产生妄动,这是本性的物欲。世人如果要养心莫过于清心寡欲了,就能够归于本性。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曰静。前面说万物各归其根,妄念也各归其根,这里就直接点出来了,这个根就是静。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至虚守静的功夫。静为人的枢纽,为心的天门,为天机。静为智慧的根本。佛家讲戒定慧。严持戒律就能够远离物欲,内心进入静定的境界,内心处于静定中就会开启智慧的天门。有很多人说定慧是有根本的分别的,也可以这么说,静定是阴,智慧是阳。可是静定是智慧的根本,静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静定的用。静定会产生智慧,如同静定是根,智慧是繁茂的枝叶。正如六祖所说: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世人不知道根本和枝叶,不知道轻重。根为安静、柔弱、谦卑和处下。


静曰复命。静定就能够恢复先天的性命。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这个性就是性命。修行人修持静定到了极点,可能就能够获得重生。两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如同凤凰涅槃,恢复了先天的性命,找到了真我。天命为每个人共同之性,自性之中体现了天命。古诗有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地上每一条江河里面都有一个月亮倒影。天上的月亮比喻天命,是地上每一个月影的共性。每一个江河里面的月亮都是倒影,都能代表着天命。这里用每一条江河来比方每一个人,这个月亮就是天命,江河中的月影就是自性了。天命的本性都影射到了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自性之中都体现了天命。只是由于物欲的遮蔽,不能够显现出来罢了,而且不知道自己含有天性。


(5)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命曰常。如果能恢复先天的性命,就能大彻大悟了脱生死了,就知晓大道在天地间常行不怠。在天地万物之中似乎存在着大道的形迹。复命使得世人恢复天性,回归本有的自性,找到先天本有的天真无邪,就称为常。性,是真常之道。性,左边是心,右边是生,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知常曰明。如果能知道大道常行不怠,就称之为明。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知晓了真常之道。每个人本有的真心,可以照天照地,犹如点亮了心灯。佛家有传灯录的典籍,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圣人在世间所传的就是心灯,照亮世间的黑暗。如果除却了无明,就称之为明了。


(6)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大道常行,就会对天道没有存敬畏之心,这样可能就容易掉以轻心,引来灾祸了。如果不知道人固有的本性,就会任用智巧,争取功名利禄。失却本有的神明,被无明覆盖真心,就会招致来祸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间众生本是同根生,所以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待到大彻大悟领悟自性,忏悔的眼泪就会不知不觉落下。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不得不爱世人。世人不断地争斗,做了许多的坏事,如果一旦彻悟了,就会非常的懊悔的。世人就像不醒事的孩子,如果一旦能够懂得人情世故了,就不会乱做坏事了。世人被物欲所蒙蔽了,起了分别心,就容易与人争斗。有个九头鸟的故事很形象,每个鸟头为了争取食物打得头破血流,可是它们如果知道原来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胃,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体,就会觉得怎么这么愚蠢呢?生命的实相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就是类似于这样一个鸟头,可是世人还是不能觉悟。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兄弟姐妹,应当亲如一家。我们在不断地杀戮世间的动物,不仅把它们杀死,还吃它们的肉。可是世人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可能是很遥远的大海里面的一条鱼,逐步的进化成了现在的人。我们身边的这些动物,现在并不是进化的终止点,而还是不断地在进化当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进化当中。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动物其实和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分别,只是我们较早的进化成了人,就对它们进行了无休止的杀戮和伤害。就像历史上发达的民族征服和杀戮落后的民族。我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猪将来有一天也会进化成高智商的动物的,甚至可以进化成猪人,但是可能长的跟现在人在样貌上有所区别。到那时猪人统治着这个星球,它们可能被无明遮蔽了自性,它们会有非常痛苦的体验,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们被无情的杀戮了。它们可能对进化落后的动物又会杀戮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呢?


(7)知常容。容乃公。


知常容。如果能够知晓大道常行,就会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了。大道的形迹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万事万物都有覆盖的。如果能够知晓大道了,就会对每一个人都能够包容了。不仅仅是对每一个人能够包容,对所有的动物都会有包容心了,不忍心伤害它们了。能够知道自性就不得不爱世人,不爱众生。圣人以百姓为邹狗,圣人体悟到同体大悲,不得不包容。


容乃公。心无所不包容,就会公正无私。圣人知晓大道常行不离左右,知晓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对世间天地万物没有偏私,对世人不论亲疏贵贱都能同等对待。这样不就是大公无私了吗?公私互为阴阳,无公亦无私。圣人似乎有私密的东西,大道似乎很私密,世人似乎看也难看懂。但是大道是常行的,最为公的了,只是世人的私心看着就以为私了。大道实则为公开的秘密,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世人以公心来看大道自然就为公了。可以说外界是人自心的一面镜子,内心有私心,看到的就是私了。内心有公心,看到的就是公了。功名利禄不能动圣人的心,众邪莫入,不会偏私。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心果真能够广大如此,天下的百姓都是同胞兄弟姊妹一般。


(8)公乃王。王乃天。


公乃王。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诸侯王,如果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就可以为天下王了。如果德不配位如何能够长久呢?前面也讨论了如何才能够长久。金玉满堂也无法长久的保存富贵。如果治身中正,百姓就会不远万里来归依了。人的一身如同国家,心为君主,五官对应着百官。如果心能无偏私,没有跟随着五官追逐物欲,就能够作主人了。此真常大道,人如果得之于内,则为圣。人如果施之于外,则为王。正所谓内圣外王。


王乃天。如果能够有仁德,修王的德行,合于天道,才能称为天子。天子是顺承上天的旨意,替天行道的。作为君王需要有厚德,爱护百姓才能够胜任。如果德位不相配的话,就不能长久。股票投资亦然,如果股票自身的价值和价格不相匹配的话自然都会调整的。学习易经的人都喜欢说到先天和后天。然而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后天呢?前面说从前面看不见大道的首,从后面看不见大道的尾。大道不分首尾,难道天还会分先后吗?可能所谓的先天,是生天者。大道生天地万物,这么说来先天就是指的大道,指的是天理。然而不能着相来追求大道,以为有具体一样东西叫大道。可能所谓的后天,是天生者。天覆地载,上天用雨露恩泽万物,大地用厚德养育万物。后天指的是具体的象,就是万事万物了。


(9)天乃道。道乃久。


天乃道。如果君主的德与天相通,就与道合同了。天子就是顺承天命的,替天行道的。尧舜禹三代以上,大道在君相。那时人心淳朴,帝王将相都是怀道的人。在三代以上,以君相一人来感化天下。这也是最有效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君主能够率先垂范,就是国家的福分了。这样的教化就是整体完善的教化。然而三代以下,大道衰微了。大道在老师这里了,如果一人得道就教化一方,不能在全国推行。如果能够影响一个乡就教化一个乡,如果能够影响一个村就教化一个村了。这样的教化就比较分散了。


道乃久。与道合同才能够长久。上面一句说三代以下大道在师传了。中国古代人非常尊师重道。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为第一要务。如果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大道在这个国家失传了。如果要挽救世道人心,就不能够让大道失传了。作为上天之子的天子,更应当率先垂范,这样是国家的福分了。大道为根,生养天地万物,枝繁叶茂。上面说的,万物并作,各归其根。教化也是如此,原本作为整体的教育,现在分散了,各自教化一方了。在中土的范围之内,现在有了儒释道三家,也是各自教化一方。虽然三教的文字各有不同,语言也不尽相同。佛教来源于印度,其原始佛教的语言和文字对应梵文。各个宗教的教化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圣人只是因地、因人、因时和因事,因材施教,变通的进行教化罢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就能够用力少而成功多了。愚痴者不知道大道的根本,各分宗派,宗派之中还要继续分宗派。这样修道反而被道所害了,各门各派迷忘了大道的根本,乃至产生了争端,招致了祸害。如果圣人在世,岂不是痛心万分呢?当今之世,儒释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五教并重,万国互相通商。如果现在的学人,能够不互相摒弃,参学五教而化五教为一教,化天下为一家,就能够化纷争为大同了。我们每个人执着于自私的自我,而不知道同体大悲,每个人本来是一体的,本来是一家的。超越了小我的篱笆,就能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篱笆,就能够超越宗教的篱笆了。五教都各有经典,各国都有经文。这些都是最宝贵的,都是古代的圣贤教化感化世人的言行记录。古代的圣贤是代上天说话,代上天教化一方子民。虽然经典和教法有很多的不同,可是归其根本还是宣说大道了。


(10)没身不殆。


没身不殆。如果世人能够做到前面所说的合于天道,就没有什么灾殃了,就能够与天地俱没,没有什么危险和忧患了。人得此真常之道,色身虽然死了而道常存。且这个真常之道,自性具足,全部都在每个人身上。然而世人不知,骑驴找驴,反而不知道珍惜身上的宝藏,岂不荒唐可笑呢?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