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回归本真
第十九章 回归本真
1.【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2.【注解】
前面两章说世道愈流愈下,大道没有在世间流行,圣人用仁义教化世人。智慧不内守,向外跑出来追逐功利了。六亲不和,圣人为了教化世人立了孝慈的美名。奸臣随时都有乱国的危险,君主推崇忠臣。
本章教导君主如何恢复百姓本有的孝慈,让百姓放弃当盗贼的行径。只需要让百姓少一些思虑,少一些物欲,回归朴素的生活。如何恢复太古之治,只要在上位者减少物欲,带头过简朴的生活,恢复自性,百姓自然安乐。后世学人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少私寡欲。放弃运用作为的聪明才智,心系属于朴素,保持内心的安宁,就能够逐渐恢复本性。这里看出,这三章都是非常有连贯性的。
如果世人能够绝智巧,少思虑,处于禅定中,就能够慢慢回归了。我们的智巧和聪明来自于思维,我们真的能够相信我们在想的事情吗?古时候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他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人们的智巧和聪明从思维中来,思维真的是真实的自己吗?是不是我们被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骗了呢?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西方的哲学家也在考虑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我们的肉体,完全相信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呢?我们面对外境,会升起七情六欲。多情者多艰难,寡情者少艰难。情欲不收敛,就可能命运多不幸了。这里当然指的并非完全是感情的事,而是七情六欲。如此说来,断绝七情六欲,对百姓有百倍的利益。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弱其志,强其骨。我们的五官面对外境,会升起欲望,心猿意马,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施尽全身解数,要将人的真心引向歧路。可能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才不至于被自己的感官给欺骗了。
圣人教导世人回归朴素的状态,可能貌似无知,但是却有智慧。苏格拉底宣称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无知,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神庙里的人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不相信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就去找当时很有名气的聪明人来辩论,可是他发现这些人确实很无知,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得罪了许多人,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指控:“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发明的神明,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精神”,判处了死刑。古希腊的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是教导世人要人们认识每个人的自性,明心见性。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乔布斯,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是求知若渴,大智若愚的意思,过于发挥所谓的智巧,其实走并不长远。他的苹果手机堪称经典之作,化繁为简,一键搞定。别的公司一年可能推出眼花缭乱的许多款手机,而他的公司一年只推出一款手机。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如果能够做到前面所说的不尚贤,就能使得百姓不争,不会去追求贤人的美名。连成贤成圣的念头都没有了。前面说的智巧出来了,就有大伪了。如果把所谓的聪明才智都去掉了,回归于世人本有的质朴,对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了。上古时期的圣人,奉行无为而治,百姓在大道之中而全然不知有道。在太平盛世之中全然不知道有君王的存在。有大臣向唐太宗进谏说要把佞臣给抓出来,他建议唐太宗自己来测试臣下的反应,假装生气看臣下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唐太宗并不采纳这个做法,他说如果源头都污浊了如何要求臣下清澈呢?不能够耍这些智巧,而是要诚恳相待。如果采用智巧来管理百姓,治理国家,例如斗斛、权衡、符玺和仁义等事情,以为这样将有利于民,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的。世人贪欲的心日益坚固,人随物欲而走,为了想办法逃避国法,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斗斛可以用不同的容器,大斗收,小斗出。权衡可以缺斤短两。符玺可以以假乱真。仁义可以假仁假义,足以以假乱真。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比如怀道的文字,如果怀道之人见它,就会看到大道,妙不可言。如果是仁义的人看它,就会看到仁义。如果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就会有智慧。其实它实在是人内心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是兵家看它,就会成为一部兵书。如果是大夫看它,就会成为一部医术。如果世人归于淳朴,内心安宁简单,那么就不知有仁义,其实是处于仁义之中。不知圣贤,但是却做得圣贤之事了。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断绝假仁德的恩惠,放弃假义气的信誉。如果有心为仁,就是大伪了。如果是为了美名,去做一些仁义的事情,还不如不去做了。如果仁义恩惠别人,就奢求别人要同等的回报,或者加倍的回报,那还不如不要给恩惠给别人。如果施恩惠给别人,别人不懂得感恩,就会心生忌恨了。如果给恩惠给别人,并没有坚持继续对别人好,可能别人也会觉得怎么回事,还不如以前那么好了。父母不需要什么仁义美名,就自然的对自己的子女充满慈爱和关心了。子女不需要什么孝顺的美名,就自然的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了。仁义本来就作为对不孝不慈者劝诫用的,如今仁义却增加了民害,反而不利于民,扰乱了民心。假如去掉仁义,百姓固有的天性自有的孝慈可以恢复了。百姓在做仁义的事情,但是不知道这就是仁义,不刻意做仁义的事情。这也是庄子所谓的虎狼仁。意思是说虎狼也有天性的孝慈,不用别人教它,也能够有天性的孝慈。对幼崽都是非常的照顾的,对年老体衰者也有基本的关照。何况人作为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虎狼吗?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怀道的君主不贵难得之货。如果区分物品的贵贱,就会有人想方设法去得到贵的东西。有人会不择手段,产生了偷盗的行为。利益是诱因,巧妙的手段和方法是结果。如果没有让世人看到利益所在,他们也不会有成为盗贼的念头了。如果能够让他们有起码的生活条件,也不会铤而走险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徭役赋税很重,百姓辛苦的劳作都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无法满足基本生活了,为了养活家人,就不得不从其它的渠道去想办法。为了避免百姓一些非法的行为,又设立了很严苛的法令,去严厉的惩罚百姓。这实在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法令越多,盗贼越多了。当今世界的法令应该是更加的严密了,但是有偷盗行为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许多人监守自盗。计算机的防毒软件越做越庞大,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研发病毒的黑客精心的专研,总有办法越过杀毒软件。当今的婴儿,出生以后不断的打各种各样的疫苗,然而终究不能抵挡住越来越多变的病毒。只有天网恢恢,才疏而不漏。法律严密了,世人为了得到名利,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钻。假如能够满足百姓的生活要求,同时又减少物欲。让百姓不知道物的高低贵贱,没有想得到名利,恢复到自然纯朴的状态,盗贼也逐步销声匿迹了。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前面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者,都只是有为的文饰天下而已。文饰天下这是无法自足的,自性之中就可以具足一切了。世人欲壑难平,如何能够让世人知道止足呢?追求成圣成贤的美名,从而从中捞取个人利益,这也是无法满足的。追求假仁假义,这样来成全自己的美名,获得利益,也是无止境的。通过各种巧妙的方法和手段,追求利益,世人永远都不知道止足。如果世人向外追求,如何能够止足呢?圣人教化世人就要令世人心有所属,就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这么飘着了。假如都摒弃掉它们,似乎于文那么就不足,于朴素那么就有余。如今去华取实,让世人的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世人的心本来淳朴,处于静定之中。我们经常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匹脱了缰的野马,如果不是把它拴在很结实的桩上,就会到处乱跑了。
(5)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前面说圣人要令世人的心有所属,这里就把这根桩说出来了,要把心里这匹野马给拴住了。需要静定内守,回归朴素,少思寡欲。如果能够见素抱朴,自然少思寡欲了。怀道的人喜欢朴素。如果后世学人想知道老子此中道理,可以读一下庄子马蹄、胠箧这两篇文章。马蹄可以践踏霜雪。马的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驰骋奔跑,本来是马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是与道抱一的,是至纯至朴的。到了春秋战国,伯乐改变了马的天性。人为的治马,采用智巧治马,用烙印印马毛、剪除马的长毛、削马蹄甲并给马戴笼头。采用马络头和足绊把马串成行列,用绳子编排。如此治马,已经死去十分之二三了。马的本性自然就会奔跑了,可是非得要训练它们横平竖直,用规矩来框住它们。世人要求马前进就前进,后退就要后退,向左就不能向右。这样马儿已经失去了其本性了。制陶的能工巧匠,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善于木工的巧匠,曲者中钩,直者中绳。岂能仅仅用规矩来定陶的天性呢?岂能仅仅用钩和绳来定木的天性呢?由此,不管是治人、治马、治陶或者治木等都需要顺人、马、陶和木的天性,无为而治。
第十八章 忠孝仁义
1.【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注解】
前面一章圣人说大道不断地衰落的整个过程,到最后世人不但不信大道,还会诋毁大道,觉得大道的可笑。圣人教导世人恢复先天本有的自性,治国理政恢复太古无为之治。圣人教导世人修道的方法,需要反求诸己,追本溯源,恢复先天本有的天真,成为真人。这一章顺着上一章的意思。圣人说大道衰落了,就会产生忠孝仁义了。道德日益衰退,世道愈流愈下,人们逆道而行。如果属于正道时期,根本不需要这些的,世人自然就能够做的好。
如果世人有不仁义的行为,就要进行教化。如果世人有不忠孝的行为,也要进行教化。现在不仁义不代表着以后不仁义。现在不忠孝不代表着以后不忠孝。君主可能很难保证所有的人都是忠心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内明而外用,内圣而外王。内心和合,安静守一,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小人反倒是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无理要求别人,要求完全相同,这样就容易起纷争了。彩虹需要有不同的颜色才美丽,音律也有不同的乐器和音调才动听。泰山不让土壤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成其大。不管是什么样的土壤,红的,黑的,细的,粗的,都进行包容。不管是什么样的细流,不管是污秽的,还是干净的都是接受的。
什么是和呢?中国人很喜欢这个字。如果君主是甜的,臣下就应该是酸的。如果君主是淡的,臣下就应该是咸的。这也就和君做好人,臣做恶人有些类似。高下相和,一唱一和。只有这样,才能阴阳搭配。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那就甜得腻人,甜得不好吃了。满朝文武一个味,就没有生气。一台戏,有的人唱戏,有的人要弹琴的。有的人演主角,还要有人演配角,都很重要的。草原上面有狼也会使得其它的动物会有生存的危机感,会更擅长奔跑。如果天下都是一个颜色,反而就失去了许多颜色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和谐配搭,就很好看。如果只是单单一种颜色,就很单调了。白光透过棱镜可以分成五色。声音透过竹管可以分出五音。心灵面对外境可以生出七情六欲。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就不要其它颜色了,这样没有了万紫千红和谐的美丽了。
什么是同呢?单调的颜色使人疲倦,单调的声音使人烦躁,单调的味道使人反胃。这就是同的不足。如果君主只允许有一种意见和看法,就可能会存在着问题了。如果朝堂上不准有不同意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存在,朝政一定会衰落了。每个人的心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君主看的更清楚,决策更加的准确。千里这么远的路,很难用绳子来拉直作为扶手。有万户那么多人口的一个大都市,很难处于同样的高度了,地面都是不平整的。不要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而应该是乡有自己的风俗,国家有法度,饮食不同味,衣服不同色。中医讲究天地人。对于不同地域的人,天气水土不同所用的药也是有讲究的。天时有所不同,春夏秋冬不同时候所采用的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要顺应季节的规律进行养生。不同的人体质是不同的,有的人气血过剩,就要损有余。有的人气血不足,就要补不足。当今中国,需要培养多元的价值观。并不是非得大家都追求高的地位和权力,追求财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好事了。产业培育方面,不要搞一窝蜂,给个地方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1)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前面一章讲大道越流越下,大道荒废了,圣人就用仁义来教化世人。上古纯真的时候,百姓淳朴,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什么叫仁义,什么叫忠信。人们并不推崇,把它当做自然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也是每个人本有的良知和天性。大道荒废了,世人有些对大道半信半疑,有许多人根本就不信有大道了。世人只顾追求名利,恶逆的事情就比较多的发生了。圣人为了挽救世道人心,就弘扬仁义孝道了。因为这时再说大道,百姓很难听得进去了的。仁义有心爱物,即有亲疏、贵贱的区别。
君子看重仁义而看轻名利,小人嗜好名利而背信弃义。世人所看到的利,未必就是真正的利益。世人所看到的害,也可能反而是利益。名利可以驾驭小人但是不能驾驭君子。名利什么时候都可以去争取,性命是有限的。即使按照寿命为一百岁来算,总共也就是三万多天而已,三万多块钱多不多呢?名利永远都不会由某个人来独占,金玉满堂是很难长久的。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个人的命运有起有伏,国家的命运有兴有衰,这也是告诉世人要心存敬畏之心。
(2)智慧出、有大伪。
智慧出、有大伪。世人本有的天真自性,具有良知良能大智慧。如果不含敛自重,而是炫耀于外,就会有大伪奸诈产生了。自性智慧含光内照,如果照出外面去,追求物欲和功名,那么就会有大伪了。上古时期世人不识不知,含光内敛,民风很淳朴。到了中古时期,百姓开始看重名利了,而治理天下的君主,以智巧设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百姓因法作奸,想方设法如何摆脱严法的束缚。也难怪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百姓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如何能够用苛刻的法令来制止他们成为盗贼呢?严令苛法也不能够制止百姓的行为。偷盗等恶行屡禁不止,言而不信,有大伪。治国安民,首当治心。百姓的贪欲,只能够清静自化,引导疏导,不能够强制限制它。不仅仅是治国安民当治心,带兵打仗也同样的要治军心。为将之道,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治心。即使是泰山崩倒在面前都能够面不改色。即使是麋鹿出现在左边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利害,才可以去对敌作战了。
(3)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不和、有孝慈。上古时期虽然没有孝慈的美名,而父子、夫妻、兄弟之情自足。亲人朋友间其乐融融,全然不知有孝慈。到了后来,世道日益衰退了。为父不慈的人多了起来,圣人立慈以规范天下的为父者。为子不孝的人多了起来,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这是代表着天性了,也是基本的人伦了。中国数千年以来频繁上演的弑君篡位、杀父夺权、杀兄夺位的人间惨剧,何尝不令万千中国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赵惠文王将赵武灵王困死在沙丘宫,那时赵武灵王已经在筹划带领骑兵进攻秦国了,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唐代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两位亲兄弟。当然皇权之争,在那个位置上面你不杀他,就是被别人所杀,有好些时候也是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看出权利地位的凶险,能够使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人。孝慈的美名,是因六亲不和而后有。孝慈之名也不是本有的。现在为了教导世人,有孝经,也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孝慈也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对自己的幼儿都没有慈悲之心,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顺之心,那么如何能够对一个陌生人有多少的仁德呢?易牙烹子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桓公有个厨师叫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桓公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提拔重用了易牙,成为宠臣。后来管仲生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问管仲:“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讲呢?”管仲说:“请陛下切勿重用易牙和竖刁”。桓公说:“易牙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蒸煮给我吃了,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世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小孩子的。如果连自己的小孩子尚且不慈爱,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君主呢?”。直到管仲死后,桓公仍不信他所说的话。不久齐桓公病危,易牙果然作乱,闭塞宫门,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
(4)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昏乱,这时候才会有大臣出来为了国家和百姓大声疾呼,不顾生死的挽救。这样的大臣被称为忠臣。治国安民,如果君主德不配位,昏暗无能,政令就可能不畅通。小人可能就会争夺君主的权力,这时候就有忠臣匡正其君。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有敢谏直言的忠臣。唐代的魏征原来为道士,后来成为史上出名的忠君谏臣。君王如同人体的心,百官如同人体的五官。如果人心昏乱,身体五脏六腑不安,身体各个部分就要忠心的反应真实情况了。如果这时候发烧了,不舒服了,疼痛了,这种忠实的症状反应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如果身体已经危险了,可是症状却被压下去了,就可能会失去性命了。国家就相当于身体,百姓如同身体中的细胞。如果有饥荒灾害,忠臣会建议如何安抚百姓,如果君王不能采纳的话,可能危及到国家安危。人身体虽然有治病的因素,但是如果内心比较宁静,暂时就能够降伏住,疾病没有发出来。每个国家都有忠臣和奸臣。可是如果君主为得道的人,非常的圣明,奸臣也不敢胡作非为。反而奸臣的聪明才智也被明君所用了。国家中的奸臣,就像木头中的火。火从木头中产生,如果火烧起来了就会焚烧木头了。木头中蕴含着能量,能够引火,但是平时没有燃烧。奸诈的人,在哪个国家中都会存在的,但是对于仁德智慧之君来说,并不构成威胁。奸诈在国家内部产生,如果阴谋产生了就可能会使得国家遭遇灭顶之灾。木头中藏有火,可是火却没有固定的形象在木头中。大火往往发于无形。国家内部藏奸,阴谋始发于无形。如果不是明君就不能使得奸火不发。圣人恢复先天本真,身体自然无恙,福寿延年。仁君爱民如子,仁德布于天下,自然奸臣不敢为非作歹。如果国家有贤臣,就能够确保没有灾祸了。箕子劝说殷纣王不听只好逃走了。蹇叔哭送秦军,劝说秦穆公不要劳师远征郑国,可是秦穆公不听而导致战败了。箕子和蹇叔这些贤臣是君主的贵人,应当要很重视了。老子期望恢复太古之治,实现天下太平。大道在世了,仁义就堙没了,孝慈的美名就销声匿迹了。如同太阳出来了,自然很多的小星星就没有了,就黯然失色了。如果没有太阳,才会看到月亮。没有月亮,才能看到星星。忠臣以劝谏君主而得名。上古的世道,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民自朴素。臣道不曾不忠,也不曾以忠立名。身为臣下有杀身劝谏而不足惜的,不足以尽其忠。忠臣的美名,是因国家昏乱而才有。老子因见世道衰微,思量复太古之治,并非愤世励俗之谈。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1.【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2.【注解】
前一章刚说完求食于母,也就是求食于大道,这里就接着讲惟道是从。有大德的人,似乎和世人都不太一样,不随世俗而独从于大道。世俗的人走的是小道,而圣人是走的大道。按理说大道容得下的人多,世人应该走的大道,反而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走大道,岂不是很浪费吗?宋代的邵康节感慨道: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大家都拥挤在小道上,是非常的危险的。
不仅仅是大德的人,世间万物都是唯道是从。大德的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如水一样处谦卑。人们平时所说大人,须有大心。如果仅仅是官居高位,德不配位,不算是大人。大人关键是要有大心。官居高位,德不配位,必不得长久。大德的人不随世俗,不追求功名利禄,所行独从于道。大道生天地万物,生于斯养于斯,哪有不从的道理呢?只是世人颠倒,不求食于母,反而求食于子。自古及今,大道常行。可是又不能着相,并不存在一个叫大道的东西。大道没有具体的名字,暂时用了这个名字而已。万事万物从大道而生。道德废,圣人设仁义教化世人。仁义唯道德是从,溯本归源。世风如同江河一样,愈流愈下,但是可以知道其源头。人心越来越被蒙蔽,但是圣人老子知道人心本来的摸样。万事万物呈现在面前,但是老子知道它们本来的摸样。德字繁体字分开来看为四个部分,行一直心。直心是道场。世俗之人有险曲之心,而怀道之人为简易直心。
这里圣人老子描述自己对大道的真实境界。恍惚之间似乎看见万物之中有大道的痕迹。恍惚之间似乎看见大道无象之大象。古印度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对大象是什么就容易引起争议了。这个故事很生动的给大道打了个比方,大象代表着大道。大道有无象之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互为阴阳。道为虚无的,器为实在的。如果没有道的虚无,也没有器的实在。道是于相离相的,于形名离形名。大道在万事万物之中都有行迹,可是如果真要睁大眼睛仔细去看又看不到了。
前面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里不可避免可能要触及一下形而上学了。我们从小被告知,这个词不是什么好的东西,是被贬低和排斥的。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观念里面都是被教育成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观念来看待问题,是被主流所批判的。我们从小背诵的书都是这样写的。然而是不是完全就是这样的呢?我们到底对形而上学有多少的了解呢?如果没有多少了解就下这样的论断是不是不太科学呢?前面讲形而上者谓之道,那么形而上的学问是不是就是研究大道的学问呢?只是大道太难以理解了,所以被世人所批判了。就像许多经典被不理解的人所批判和诋毁呢?此部经典圣人老子都预料到了一种情况,一开始是亲之誉之,后来就是畏之和侮之。有些害怕启迪世人的智慧,让大家了解了实相之后,就影响了有些人的名利了。圣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劝诫我们了,是不是我们该好好考虑一下呢?如果单纯的崇尚科学是不是也是迷信呢?如果单纯的崇尚某个人的权威是不是也是迷信呢?形而上学在西方古典哲学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可是这颗宝石在世人看来似乎已经暗淡无光了。一块宝石对懂得它的价值的人看来是一块宝石,如果对于不懂得人看来,可能跟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的。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有时候不一定越新的东西就是越好,可能在西方也是古始之道代表着实相。可能伴随着人心的回归,形而上学也会回归到古典中该有的位置了。形而上学,也可以叫做玄学。这个玄字更是和此部经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前面第一章也说了无名的大道,有名的万物。无名和有名都是同出而不同的名字而已。大道和万物同称之为玄。也可以说大道和器同称之为玄。仅仅只是起个名字而已。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有大德的人无所不容,如大海一样能够容纳百川,不管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都能够兼收并蓄。大德的人有谦下的美德。大德的人静定守中,即使不喜欢炫耀内在的智慧,可是还是没法掩盖的,显现大德之容。孔是大的意思。
唯道是从。大德的人不跟随世俗的潮流。世人都是追求物欲,唯独大德的人追求大道。天子是上天之子。天子必为大德的人,藏污纳垢,兼容并蓄。天子顺民心,上承天命,治理百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道在万物之中有形迹,恍惚之间似乎存在于万物之中。仔细睁大眼睛看看,还是无法看到大道的存在。大道本来没有什么名字,也只是勉强起了这个名字而已。大道恍惚之间似乎有一定的形象,可是究其根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可见。如何能够感觉得到大道呢?未悟道之前,没有感觉到道在哪里。悟道之后,平时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日用平常之间,都能够感觉到道的存在。恍惚,是似有若无。
(3)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惚兮恍,其中有象。大道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难以捉摸。想捉也捉不到,想摸也摸不到的。可以说大象无象,大音希声。可是恍惚之间似乎在无形之中能够看到万物的法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超越了形象的,没有具体的形象的被称之为道。虽然超越了形象,似乎又有无象之大象。佛家用月亮来代表真心,用乌云来代表业障。恍惚之间,乌云被风吹散了一点,似乎看到了朦胧的月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大道生天地万物,如何生育万物呢?似乎又找不着任何的证据。人们离道日远,身上有着层层业障。世人如同离家渐远的孩子,只有遇到晴空万里无云的时候,才可能恍惚之间似乎看到了家的影子。就像在隔海相望的海峡,从大陆一边的岸边望过去,只有遇到很好的天气,才可能看到对面一样。
(4)窈兮冥、其中有精。
窈兮冥、其中有精。大道深远曲折,似乎很难看透,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透。大道顾名思义,可见大道之大,但是为什么却深远曲折,为什么却幽暗不明呢?按理说小道是这样的,为什么大道如此呢?圣人的心为大心,看到的就是大道。世人的心是小心,看到的就是小道。如果世人发大心,可能就会弃掉小道而走上大道了。这里的大道并不是有具体的一样东西叫大道,不是有一条像公路一样的大道。冥冥和昭昭相反,昭昭是代表着光明,日月昭昭。冥冥是幽暗不明的意思。大道似乎幽暗不明,恍惚之间看见物象。大道深远幽冥,不可窥测。可是换一句话来讲,大道至简,大道又是最简单最易行的。此部经典圣人老子也说了,只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罢了。难易是相对的。追求物欲对于圣人来说是难事,修道是易事。追求物欲对于世人是易事,而修道又是难事了。大道窈冥无形,可是其中似乎又有精实和神明阴阳相交。大道生天地。天地互为阴阳。天地生男女,男女互为阴阳。男人身上有阴有阳,女人身上也有阴有阳,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人体之中,有精实,也有神明。精化气,气化神。如果劳神就会损耗元气。损耗元气,就会精气不足。反过来,如果能够凝神就聚气,聚气就能够精力充沛。瑜伽的冥想能够使得神明内守,就能够聚集气血了。冥想就是把妄想给泯灭掉了,处于静定之中。
(5)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见道之前觉得万物是真的,大道虚无缈缥,虚幻不实。如果见道了之后,觉得大道是真的,反而看万物如梦如幻了。世人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随着情节起伏心潮澎湃,感觉眼前的景象是真的。可是走到电影放映的后台看看,原来如此,可能觉得这才是真相。见道之前觉得大道窈冥,可是见道之后反而觉得万物窈冥了。恍惚这个词是若有若无。窈是深远曲折。冥是幽暗不明。大道本来是不有的,但是又不是绝对的无。所以前面说恍惚之间,似乎又有象,似乎又有物。至德之中却为万有之原。内心空灵如同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天地万有。就比如天上的明月,是地上所有的江河湖海中月亮倒影的源头来的。世间万有从大道的虚无中化成,这是无,并不是完全的空。大道虚无其中有象、有物还有精。人的内心本来虚无空灵,可是却能含有万象。佛说万法唯心造。这里这里说的大道其中有精,并非是虚言。信是大地的美德。古代的天子为什么重农抑商,这当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能够保证百姓的温饱和作战需要,还能使得民心比较淳朴。百姓一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和自己的勤劳吃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没有天灾人祸一般来说都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就使得百姓恢复了天性中的信。如果经商可能就不同了,可能就面临着失信和扰乱民心的风险了。大地有信的大德,能够孕育万物,真实不妄。
我们崇尚的科学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重复验证。科学似乎现在已经成为信的唯一标准了。如果不相信科学,就代表着迷信了。可是如果一味的单纯崇尚科学,是不是另外一种迷信了呢?通过仪器来进行测量,眼见为实,证明才为真,才可信。但是我们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就能真的代表真实吗?人心就如同天子,五官就如同百官。百官向天子所奏报的,难道都是真实的吗?既然百官有可能奏报不真实,那么我们的五官是否忠实可靠呢?人们是否有怀疑过呢?
(6)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古至今大道常行,无名是其名。如果根本就无名,如何能够去得了名呢?如果根本没有富贵,如何能够去得了他的富贵呢?如何能招致祸害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大道就会补不足了。这里用无名来说万物的开始。正如开篇所说无名天地之始。大道至真,可是自古到今又没有什么形象,也没有什么名字。世人提到信就要觉得能够有个具体的形象,具体的名字,如果没有这些如何能够信呢?往往是大信无言,大美无言。不需要什么承诺就能够信,不需要什么证明就是真的。如果还依赖别人来证明的就不足以为信,就不足以为真了。正是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无名就是其名字了。自古到今的万物,无不由此大道而成。以上都是讲无形之形。以下解释无名之名。世间众美的名字都是自外来,都是假名无实,因此名字容易去掉。只有大道有无实之实,无名之名。其实大道,也仅仅是勉强给起的名字而已。
(7)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万物如何开始的呢?正是由此才知道的。圣人怎么能够知道万物承受道之气而生呢?因为老子已经反求诸己,已经悟道了。老子找到的大道是真实不妄的,是能够值得世人去信的。圣人对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真切的体悟了。万事万物从古及今,如何生如何灭,如何演变,圣人都了悟于心了。圣人有功流万世而其名不朽。圣人并非求名,可是千古其名不去。无佛的万世,如同漫漫长夜。有佛出现,如同世间的明灯。圣人传灯人间,给人世间带来光明和觉醒。圣人的言教都是从大道中流出。世间王侯将相的名,都是从物欲中来。王侯将相的名易去,而圣人的名不去。王侯将相建立的功勋,不过百年即灰飞烟灭,成吉思汗在世建立赫赫战功,但是死后不过卧在方寸的土地中。顺治皇帝身居君位,他所拥有的是世人最羡慕的,财色名食,功名利禄,一样不缺,然后却看破出家,留下出家偈“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朝代的更迭,非常的像动物界的互相吞噬。悉达多太子当初也看到弱肉强食而深感世间苦多乐少。只有得道之人,不期于功而功自大,不期于名而名不朽。世人追求于功名,却不过百年。圣人不为功名,成其功名。圣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大德之容,是从大道而始发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