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十二章 不争之争
详细内容

第二十二章 不争之争

时间:2020-02-07     人气:1209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不争之争

1.【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注解】

前章说大德的人唯道是从,不仅仅是人,世间万事万物也是唯道是从的。这章教导世人如何从道,这是有实在的利益和好处的。如果没有把好处告诉世人,很难吸引他们来修道。这里和后面的章节有所呼应,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看到的往往是相反的。前面说大道似乎暗昧不明,万物是实实在在的。可是见道了之后,可能就会看到大道如此的真实不妄,万物反而是虚妄不实的了。圣人知晓这一点所以就什么都不争,不争就没有灾祸了。


英国诗人兰德在人生的暮年写了关于生与死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大道有不争之德,君子不与物争,天底下也莫能与之争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很大岁数的老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也看透了许多了。他们往往会想把一生中最好的东西留给世人了。钱穆先生在晚年双目失明了,他说出来,由年迈的太太用笔记下来,完成了一部著作《晚学盲言》。这样的著作难道不值得世人花多些功夫去研读吗?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这个名字就是钱穆先生给起的,是不是有点大道无名的味道呢?圣人隐约可以看见万事万物的起始,如何生,如何灭。透过世间纷纷扰扰的万事万物,怀道的人能够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这里教导世人修行的方法,与世无争,抱一为天下式。为天下世人的模范,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古人说,得其一,万事毕。佛家有一指禅。


世风日下而大道日衰,如同江河一样,越流越下了。世间就会出现颠倒的情况,正的被世人误以为邪的,弯的被世人误以为直的。怀道之人教导世人修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着来就行了。布袋和尚有一首诗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委曲就可以保全了。大道曲折难明,可是却保全万有。功成身退似乎委曲了,可是却保全了。弯曲就可以直了,世人以为弯曲的未必就是真的弯曲,世人以为直的未必就是直的。低洼的就可以满了,地低的地方,水就容易流向它。破旧的就可以新了,古始的大道看似很旧,可是历久弥新。大道如同无尘的镜子,崭新得可以照天照地,只是不断地有尘垢落在上面,遮住了本有的光芒。带着尘垢的现在的镜子是新还是旧呢?以前的没有尘垢的镜子是新还是旧呢?少的就可以得到了,多的就会迷惑了。少了的就没有多少可以失去了,多的就担心失去了。大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与世无争,不争即是争,争即是不争。耶稣著名的登山宝训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马太福音中说,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耶稣是用这个近乎无法容忍的比方来阐释不要跟世人争什么。


(1)曲则全。


曲则全。曲,委曲。曲己从众,不自专,就能够保全其身。每个人都不喜欢听逆耳之言。每个人都不喜欢身体的疼痛和不适。忠言往往逆耳,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健康,也是对身体的保全。作为君王如果不能听百官的谏言,就不能够英明的评判国家哪个部分,哪个区域出现了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逆耳之言能够通过百官,输送到君主,入君主的心。作为臣子,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不能够通过适当的措辞,让君主能够采纳自己的进谏,而又不至于惹了杀身之祸,这也是教导作为臣民如何曲则全。如果说话直来直去,往往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激怒了君主,不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反而可能白白丢了性命。良药苦口利于病,有时给小孩子喂药,本来苦的药,可以加上一点糖,小孩子才容易接受。隋朝隋炀帝不能够听进逆耳忠言,底下的官员都不敢说实话,小祸酿成大祸,即使到最后听说禁军叛乱,都听不下去,最后祸及自身。


(2)枉则直。


枉则直。弯曲就会有伸直。世人看着大道弯曲不明,圣人看着大道却是康庄笔直的。追求名利的小道在圣人看来是弯曲的,可是世人却以为是笔直的捷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松树还是会弯腰的,这样的弯腰是为了大雪化后的挺直。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怀道的人为了能够弘扬大道,能够弯下腰来救渡世人,而不是只顾着自己的解脱。人弯曲而道伸。


(3)洼则盈。


洼则盈。低洼的地方就会盈满了。众水所聚,陆地低下的地方,称为洼。譬如江海最为洼下,百川都流过来了。水喜欢处于低下,从而成其上善。喜欢处下反而成其上。喜欢处后反而成其先。不与人争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明君广施仁德,谦下待人反而民心所向。


(4)敝则新。


敝则新。旧了反而新了。返回古始之道,反而新了。佛家喜欢用生锈的铜镜来比喻世人的心。铜镜原本照天照地,可谓是新了。可是现在的铜镜长满了锈迹,这是新的还是旧的呢?如果把铜镜打磨干净了,恢复了原本的样子,这时候是旧了还是新了呢?有时旧了反而是新。有时新的反而是旧的。衣服的污损叫做敝。如果衣服没有污损,也不会洗涤,也不会显出新来。正是因为衣服有污损了,所以有必要把它洗干净,反而越洗越像新的了。


(5)少则得。


少则得。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世人看到穷的越穷,富有的越富有。西方有些人提出了马太效应反应这种现象。天道是最公平的了。世人付出的越多,自己本身自有的就会变少了,天道就会让他得到更多一些。圣人教导世人布施也有这个道理,能够去除世人贪吝之心。大道的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这么多,如果每种法门都试一遍的话,可能效果也不是很好。反而不如专心致志选好一个法门,精进修行收获更大些。


(6)多则惑。


多则惑。圣人教导世人八万四千法门,一下子教的太多了,反而不知道选哪一种法门来修行更好一些了。有些人修这个法门一段时间,又修另外一个法门一段时间,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世人有了很多钱了之后,可能也会产生迷惑了。有钱了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有了傲慢的情绪容易得罪人,可能就会引来灾祸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7)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前面两句说少了就得到,多了反而迷惑了,这里说圣人知道多了会迷惑,所以就化繁为简了,抱一守中作为天底下人的示范。怀道的人学习世间的学问少,就不会受太多的干扰,就不会有太多固有的成见了。如果世人能够做到绝学,就是最少的学习了,就没有什么可忧患的了。世人多知多见,学习各种知识,自以为博学,增加了傲慢心,又多一层障碍,离大道更远。学得越多,越不知道如何入门,不知道选择哪个法门好一些。不管是世出世间,都需要专心为一。教之道,贵于专。现代股票投资,在于专注长线持有,犹如禅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即可都摄六根。一门深入,即身成佛。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凹凸镜聚焦太阳光能够点燃火柴,也出于专一。对于修习佛法来说,当初陈炳南居士说并不是读的经书越多越好,而是专注于几部。因为一经通所有经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有余,绝无虚言。如果盲修瞎练,一直都在山脚下打转,没有多少进步,反而增加困惑,对佛法失去信心。


(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如果世人不是睁大眼睛恨不得看到千里之外,而是能够把眼光对准自己的自性就能明了了。圣人教导世人莫向外求,要反求诸己。圣人不把智巧炫耀于外,所以能明达。智巧炫耀于外是自见,华而不实。如果一根蜡烛,能够加个灯罩就会更加持久明亮了。如果一根蜡烛没有用灯罩,虽然看似明亮了,但是一阵风吹过来可能就很快就灭了。蜡烛一点亮就有熄灭的时候。如果一直都不点亮,含光内敛,就能够成为万年烛了。


不自是故彰。执着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叫自是。不坚持己见,就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了。这部经典中圣人教了如何见道,如何修行,如果世人能够不自是,那就是福分了。不自是就能够彰显自己的自性了。如果世人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可能很难彰显自性了。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古印度有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个盲人都自是的认为世界就是他所了解的那样的。可是明眼人却很清楚,大象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的。对于上帝来说,我们又是和这几个盲人没有什么分别了。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夸功就真正有功。天道生天地万物,并不会自夸己功。自夸己功的人,说明傲慢心很牢固,还不能够做到无我。这自然就没有什么功劳了,也没有什么功德了。如果有什么功劳,可以悄悄的积阴德,这是最好的功劳了。自伐是通过傲慢心砍伐自己的自性,用物欲伤害自性,如何能够有什么功德呢?夸功,叫做伐。假如说韩信能够学道、学会谦让,有不争之德,不自夸震主的功劳,不自恃才能,也不至于招惹祸害。


不自矜故长。圣人不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没有危险。世人往往喜欢夸自己的才能叫做矜,也可以说自大。如果自以为自己有才能,本身就被傲慢心侵袭。如果自己看不清自己,如何能够战胜别人呢?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古希腊神庙上写的最前面的一句话也是认识你自己。


(7)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上四不字,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说不争之德。圣人与世无争,也没有人能够与他争什么。天下的诸侯王喜欢争蝇头小利,不惜民力攻下城池和土地,却也很难守得住。大家只看到争夺地盘的诸侯王在争,可是看不到务于道德的仁君不争之争,这种不争之争,天下就莫能与之争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故事都在警醒世人。通信运营商相争,没想到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对方。银行相争,没想到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对方。世人只有放下所有的这些东西,才能够与道更加亲近,这看似处世哲学,但是也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如果能够明晓遵行不争之德,傲慢心就减弱了,自然离道又近了一步。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因此引古语来证明屈己从众不自专则能保全,这并非只是句虚言而已。这在历史上都有血的教训的。圣人老子正是看到这一点,才选择西出函谷关隐居的。他如果强行的推行自己的大道,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可能还会引来许多的误解。这样既能保全了自己,又能给世人留下这部宝贵的经典了。


诚全而归之。如果有不争之德,就实实在在的能够保全,并不是虚言。对于自己身体的安危,如果有不争之德,功成身退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这个身体就能够归之于父母了,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也应归之于父母。如果有不争之德,百姓诚心归之。如果有不争之德,就不会伤害自性了,众德归之。如果有不争之德,名利归之,不争天下就莫能与之争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