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1.【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注解】
上章讲万法归于一,此章讲有归于无,大道的动作是反着来的。上章老子举了个车子的例子。把一辆整车分散成许多的部件,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大道的动作。大道没有任何的形象,可以称之为朴。如果朴散了就变成了许多的器,就生成了器世界,这个过程就好比大道的动作。大道没有什么形象,如何能够观察到大道的形迹呢?大道隐微难见,如何观察到大道微小的动作呢?这样反过来就是大道的动作。比如大道会演化出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枝枝叶叶。禅宗在中国的传承,早有大师预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整辆车分散成了许多部件了之后,之前整车的形象就无法寻觅了,也似乎就不存在了。大道分散成了世间的万物了,似乎大道就不存在了,可是大道还是无处不在的,还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朵鲜花绽放,也可以绽放出许多的花瓣,这朵花原本也是没有的,绽放了之后原先的花蕾也就不存在了。一粒种子不断地分化长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里面出来之后,不断地繁衍生息,原本人类的肤色只有一种,现在变成几乎是五颜六色的了。大道之中蕴含着阴阳,大道生出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能通过人类的繁衍好理解一些。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亚当夏娃诞生之前就只有上帝,上帝代表大道。亚当是男的,代表着阳。夏娃是女的,代表着阴。亚当虽然为阳,但是身上还带着一丝的阴,铁汉往往还有一丝柔情。夏娃虽然为阴,但是身上还是带着一丝的阳,俗话说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如果硬气起来比男的要硬气百倍。太极八卦图当中也可以看出,阴鱼中有一点阳。阳鱼中有一点阴的。亚当和夏娃不断地繁衍,就有了人类。原本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不断地演变,有了不同的宗教。人心也是不断地分化,有了许多种尘垢覆盖住了世人的本心。我们知道了大道如此动作,如果要找到大道就需要往回走了。我们知道是离开家的方向走的,如果要返回家就转身不停地走就行了。
大道的用处在于柔弱。大道既然是反的,可能柔弱就会胜于刚强了。大道的动机变化是反着来的。心性也是如此,如果刻意要压制,是很难让心安下来的。百姓也是如此,如果刻意用法令来压制,是很难制服的。君主如果务于道德,百姓自然就臣服了。唐朝布袋和尚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原来六根追逐物欲,向外追求以为是道,却不知道六根清净能够得道。有无相反,有生于无。无看似什么都没有,空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却能够生出万有。强弱相反,看似柔弱的,但却能够胜却刚强。大道看似柔弱,但是却并不柔弱。看似无用,但是却有大用处。老子曾经张着嘴巴给孔子看牙齿和舌头。牙齿虽然刚强,而舌头柔弱,但是牙齿却先掉了,舌头还健在呢。有时候争强好胜,反而失败,不争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动静相反,宁静致远,乌龟动作很缓慢,但是寿命很长。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如果花开全了,就会走向凋谢。如果月亮还没有圆的话,就会逐渐变圆,已经圆满了就会变缺。
大道是反着来的,世人背道而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回归了。当今社会,大道不行久矣。人心乱到了极点,自然灾害频繁。这样也预示着距离大道行于天下也不远了。现在天道变化,由双鱼座变化成水瓶座时代。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即将在全世界弘扬了,给人类带来太平和大爱。两千多年前,大道衰落到了极点,社会混乱,有许多圣人出现来宣讲大道。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瑟瑟,万物凋零,给人萧瑟之感。但不要忘了,在冬天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处在黑暗、痛苦中的人,不要忘记寻找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大道没有任何的形象,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如何能够找到大道呢?如何寻找到大道的踪迹呢?大道的动作往往是反着来的。要不然张果老也不会倒着骑驴了,这也是为了提醒世人什么。大道动作反着来,应到人身上来,世人也是反着来的。世人的心被物欲遮蔽了,可能看着正的以为是反的。看着反的以为是正的。易经上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一为道体,天下之动,由道而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归于一。江河细流纷纷归于大海。五音本为一,变化莫测,形成美妙的乐曲。五味本为一,不同搭配,形成美味佳肴。五色本为一,通过变化形成美不胜收的美景。道发动起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在宇宙奇点的大爆炸后,物质产生了,物质开始膨胀了,时间和空间从这一刻开始产生。产生了时空。有生就必然有亡,暴缩论认为时空最后会收缩到宇宙奇点中,就是又要没有时间和空间了。然而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奇点是很小的一个点怎么爆炸成这么大的宇宙呢?科学家们并没有能够回答这些。佛说万法唯心造,一切法皆是虚妄。这个所谓的奇点是不是心呢?人心,机也。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幻灯片快速的在眼前播放,人们就随着电影中的剧情心潮起伏,以为是真的一样。这个世界是否如此的虚幻呢?由心所变现呢?如果是此心变化的,也不能着了心的相,心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寻找。
弱者、道之用。既然大道动作是反着来的。如果刚强的就会让它变得柔弱。如果柔弱的就会让它变的刚强。柔弱是大道的利器所在,女人的眼泪也是利器。嫩绿的幼芽居然能够破开了坚硬的石头。一句一句的佛号,如同一滴一滴的水,可以洗净世人坚如磐石的尘垢。
(2)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有中来。有从无中来。有不是绝对的有,无不是绝对的无。有无是一对阴阳来的。如果没有有,也就没有无了,这是相对的。大道生有无,有无互为阴阳。上帝对应着大道。亚当对应着有,夏娃对应着无。不断地进行繁衍,生成万物。有生于无,并不是说亚当是由夏娃生出来的,而是说跟亚当类似的雄性是由雌性生的。有善才有恶,如果没有善也就没有恶。有长才有短,没有长就没有短。有大才有小,没有大也没有小。
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如果知有生于无,如果人们果真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被外物的表象所迷惑,而能够看到万事万物背后的有,更能看到有背后的无。世人可能只看到车的各个部件,而没有能够想象出整车的样子。整车被拆散已经很久远了,世人慢慢忘记了它原有的模样了。人们看到漫山遍野黄色的油菜花、烂漫的樱花、唯有暗香来的梅花等,都会心生喜爱,不由得诗兴大发。然而,我们眼前所见的花朵,只不过是我们的双眼接收到了光波,然后在大脑中的投影罢了。假使没有我们存在在这个星球上,花朵寂寞的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经历了亿万年,而无人欣赏。特定频率的光波代表特定的颜色,正是因为光波在宇宙间的穿梭,人类才进化出眼睛来接收光波。假使没有人类的眼睛,光波在黑暗的宇宙间寂寞的穿行亿万年,本无所谓光明和黑暗,白昼和黑夜。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双眸,才区分了光明和黑暗。光波是因,眼睛是果。有因就有果,无因就无果。没有无就没有有。
第三十九章 万法归一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2.【注解】
前面的章节提到道德为树根和树干,而仁义礼智信为枝叶。前识为华,而智慧为实。由大道衍生出了枝叶。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返璞归真,回归到一。复杂的以简单的为基础,高贵的以卑贱的为基础。虽然为简单,但是却不是真的简单。虽然是卑贱,但是并不是真的卑贱。世人可能看简单的成复杂的,看高贵的为卑贱的。世人以为一是简单的,以为一是卑贱的。然而是不是这样的呢?苹果公司把手机做到只有一个键是不是简单呢?客户使用是简单了,但是做到只有一却是不简单的。如果没有组成战车的一个一个的部件,就没有驰骋疆场的战车了。组成了战车之后,这一个一个部件似乎又消失在世人的眼里了。如果没有一个一个的原子,就没有世间的万物了。原子组成了万物之后,世人眼里只有万物了,就没有原子了。回归于一,无事不办了。如果能够制心一处,就能够入于静定了。如果真的做到专心致志的念一句佛号,入于静定,很多事情就可以解决了。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都会让他们有了分别心了,三个和尚就没有水喝了。此章圣人老子教导世人守一的修道方法,君主守一的治国方法。
亚当和夏娃本来很快乐的生活在伊甸园里,只因为吃了禁果才被驱赶出了伊甸园,并有了原罪。未吃禁果之前,他们是懵懂守一的。禁果是长在知善恶树上的果子。难道知道善恶很重要吗?甚至是原罪吗?基督教说的原罪,施洗就是要把原罪洗干净,把心洗干净的。这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业障,上善若水,用上善来清洗内心的尘垢。上善若水有两层意思,水之德为上善,上善如同干净的水一样洗干净内心的尘垢。知善恶是有分别心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不会有善恶的区别。有善恶的分别心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善恶分别心,而是归于一,就没有痛苦了。世人知道贵贱的区别,就会追求贵的,不要贱的,甚至为了财富珠宝而铤而走险,产生偷盗和杀戮的行为。世人知道贤的,崇尚贤人君子,就会鄙视小人,增长人们的嗔恨心,人们会刻意追求成为贤人君子,可能会成为伪君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知道善恶,也许是恶的开始。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不守一是愚昧的开始。佛家有不二法门,也有分别心的说法,也有一字禅的公案。没有善没有恶是心的体,心本来也是一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然而心并没有有形有相的体,也并不是绝对的无。有善有恶是意动了,意动了就心猿意马了,不断地有妄想杂念了。知善知恶这是良知,每个人本来都有这种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覆盖了,就逐渐失去了这种本能。做善事去除恶习就是古圣先贤说的格物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起心动念有恶那就修正它,言语造恶就修正它,行为造恶就修正它。
虽然是一,但是一中含有阴阳。一分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每个卦里都有阴阳。这是大道生天地万物的规律。不能小看太初的一,大树不能小看太初的种子。修道不能看修善的种子。圣人说法就是播种法种在世人的心田里,如果遇见缘分就会发芽了。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昔之得一者。古始之道,大道守一。一看似简单,但是大道生一,一就衍生出了德仁义礼智信。一为道的体。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可是大道的体没有任何的形象,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的。人们返本归元,就好像爬山一样,道路有很多条,法门有八万四千。假如只是在挑拣法门、道路,只是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但假如一门深入就能够一路直走到家。不管做什么都贵在于专一,三字经中说到教之道,贵以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持之以恒,十年磨一剑。只要不停地走,总有一天能够走到家的。如果不走,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走,那就不行了。
天得一以清。天下一切有为法,莫不以大道为本。天地万物,都以道体而为本。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天得一日月星辰运转分毫不差,春夏秋冬四时推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有天气,人有人气,社稷也有气数。如果社稷的气数已尽,天象也会有所显现。如果社稷的气数很旺,天象也会对应的。汉武帝曾经说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果百姓的怨气比较多,社稷的气就不太顺。体现在天象上,天就不得一,天就不清。如果人的气逆,气不顺有怨气,身体就可能会失去健康了。中医讲究天地人,这几句分别讲天地人的。天在中医中也是非常讲究的,要顺应天时。一年四季是不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地得一以宁。大道生天地。大道中含有阴阳。就像白光看似只有一种光,但却含有阴阳。天地和人是有感应的。如果地球上的人们做的善事比较多,天就得一,地也得一。大地就太平无事,如果天怒人怨的时候,可能大地就不得安宁了,也就要动了。周幽王初立的时侯,周朝社会动荡不安,关中又连续发生强烈的地震,于是就有人惊呼周朝要灭亡了。也就是这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天地人是有感应的,唐山大地震后的四十五天,真命天子毛泽东与世长辞。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日食地震频繁,这也有天人感应了。就连女人的月事都和月亮的潮汐有关,如果月亮盈缺的周期是一周,女人的月事可能就会缩短成一周了。
神得一以灵。人讲精气神,凝神能够聚气,如果精神守一就能够入于静定,气血就旺盛了。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天水流下百刻,循环五十周,共计八百一十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使得精神归于一,入于静定了。
谷得一以盈。空谷如果得一就能够盈满。大海在充满海水之前就是巨谷。江河无不归于大海。万物无不宾服于大道。世人无不臣服于明君。佛陀有一次带着僧团经过一条河流的时候,看到河面上漂浮的木块,跟弟子们说法。我们每个人就像河流中漂浮的木块,只要顺着河流进行漂浮,如果不是中途被人捡起来,或者被河洲卡住不往下漂流,最终总有一天会回归大海的。
万物得一以生。大树是从一粒种子长成的。心如同一粒种子,可以生万法。一是基础,但是如果不积累一,就无以生万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俗话讲,一天挣一文钱,胜却床头攒一堆。如果不坚持挣钱,即是家财万贯,也会坐吃山空的。哈佛大学教给人们一个简单的储蓄的原则,该学校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人也并非自己创立企业致富,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工作。但是他们会坚持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性的进行储蓄,积少成多,绝大多数学生因此而受益。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至中至正。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入于静定,清心寡欲,天下将自正。天下只能有一个君主,如果有两个天下就大乱了。君主的心如果守一不乱,决策就是英明的而不是昏乱的。少林寺有著名的一指禅武功,但是最初的一指禅却是和禅宗的故事有关。中国禅宗“一指禅”故事: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有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2)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
其致之。致诫的意思,接下来圣人老子劝诫以下的五件事情。
天无以清、将恐裂。接下来又解释说,天不得此,将恐分裂而不能圆覆于上。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不得此,将恐发动而不能宁载于下。凡是世上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征兆,可能会发生大的地动。如果发生了大的地动,君主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大道。
神无以灵、将恐歇。人不得此,将恐生机休歇,而不能子子孙孙而无穷,延续后世。如果神不能静定,妄想纷飞,身体可能就会休歇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谷不得此,恐怕将会枯竭了。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若不得此,将恐绝灭而无有。如果连一的种子都没有了,如何能够生出万物呢。
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侯王若不得此,将恐不能安稳居其贵高的位置。如果侯王不能守正,如何能够辟邪呢?如果侯王被物欲所遮蔽,就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如果侯王对臣民取之无度,身居高位就危险了,可能就担心掉下来了。如果石头放在地上可能就没有什么危险,放在高处不注意掉下来就麻烦了。这几句前面是排比,老子最想说的,最想强调的是,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颠蹶这一句。老子苦口婆心,希望侯王给天下百姓安宁的生活,止息战争。老子劝诫人君应当体道无为而治。劝诫侯王,如果希望保持尊贵的位置,需要以薄贱为本。因为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存在,才有侯王存在的基础。人们常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侯王若舟。历代仁人圣君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历史上许多君王失道,不能够体恤民情,民不聊生,就容易失去天下。论语上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两位先人都是为了百姓,一心关心百姓,才有了天下。舜曾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帝也曾到黄河之滨学习制陶。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窑的过程很不科学,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用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食物。舜到陶场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熟悉生产流程,研究改进办法,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赢得了成功。陶场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舜有美德,后来被尧立为天子。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在洗头的时候,如果有贤人来求见,周公就会马上抓住湿漉漉的头发见他;在吃饭的时候,马上吐出来,去见白屋。白屋是寒士的意思,周公礼贤下士,怕失去有才学的人才。
(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里老子劝诫后世君王能够效法以前圣明的君主,一切为百姓着想,一心为公。这里贱并无贬义,上善若水,水常处低下。而且侯王不得此道,而身处贵高之位,将恐颠蹶。岂不以下为基本。因此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侯王往往喜欢自称,孤,寡和不谷,这三个称谓,都是贱者的称呼。孤是一,寡也是一,不谷也是一,侯王符合大道就守一。如果侯王能够守一就能够长久了。在世人眼里高的就是低的,低的就是高的。世人以为大道低,而礼法很严厉是高。但是圣人以大道为高,以礼法为低。大树的树根属于黑暗的地方,属于低下的地方,世人可能看不起,然而没有树根如何有美丽的花和甜美的果实呢?侯王如果要为人上人,首先要为人下人。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而侯王这样来谦下的称呼自己,其意岂不是以贱为本吗。之所以这样称呼自己,就是为了时时提醒君王忘掉贵高的名,而体道守一。侯王所以贵高,是因为百官各司其职,共同为侯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心所以为王,是因为五官各司其职,供养自己的肉身,而不扰乱自心。侯王面对百官来讲,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官各司其职,各安一方。百官面对百姓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奉行无为而治,百姓休养生息。若指百官之用,而各有所事。到了人君这里,无所用其事。所谓臣道有为,而君道无为。
(5)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故致数车、无车。譬如轮辐衡轭,聚会在一起而成为车。车作为整体是为一,如果分开了就会是许多构成车的部件。车的不同的部件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不能说轮子比其它的更重要。座位可能比轮子高一些,但是座位并不比轮子高贵,轮子也并不比座位低贱。在一个国家当中,君臣百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如果把一个国家分开,就有了君主、大臣和百姓,就有了忠臣和佞臣,也有了贤臣和小人。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可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说到车,和一也是有关系的,逻辑很顺的。车似侯王,轮辐衡轭各个部件如同百官,各司其所。如果许多的部件装成一辆车,就有了车,世人就忘记了部件的存在了。如果把车散开了,变成很多的部件了,世人就只记得部件了,就不记得车了。散朴为器,车可以代表朴,车的部件可以代表器。大道生成万物后,世人只是看到了万物而不知道大道了。心为人之主,人身体各个部位各司其职。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因此圣人劝诫侯王说不可把自己看待琭琭如玉那么贵重,视物、百官或者百姓落落如石那么低贱。世人如果没有贵玉贱石的分别心,就能够守道,就能够守一。万物并没有变化,而是人心发生了变化。一心可以分化出七情六欲。并不是玉本身就贵,而是人心以它为贵。并不是石头本身就便宜,而是人心以它为便宜。心如果清净守一,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了。琭琭是少的意思。落落是多的意思。玉石少因此显得珍贵,石头多就显得低贱。假如君王能够忘却贵贱的分别,人人都为我用。岂不是无用为大用。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
1.【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注解】
前面几章刚说完有生于无。大道善施予而成全万物。这一章承接上一章的意思说万物如何生成的,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面有一章节专门说一,这一章有说了一从大道中来。
这一章似乎可以分成两层意思来说。一方面沿着前一章大道善于施予生成万物。接着说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法又归于一。天下万物从有生,有又生于无。万物负阴而抱阳。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恩中有怨,怨中有恩。
另一方面教导后世学人,反者,道之动。阴和阳相反。有和无也是阴阳相反的。世人对孤寡不谷这样的称呼不喜欢,谁都不喜欢孤家寡人,这是君主对自己的谦虚的称呼。示给世人谦下的美德。君主高高在上比较尊贵,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不合乎道的,尊贵的过头了,就容易栽跟头。如果万物损失了,就会有地方补充回来。如果过于刚强,那么就会遭到削弱,这是大道本来的规律。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举个经济方面的例子,人们把经济按照虚实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就如同阴阳一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然而最近几年,人们在虚拟经济中越走越远,迷失了方向。人们不断地创造出了许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华尔街的人们似乎忘记了实体经济是怎么一回事了。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上,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模式中左右摇摆。亚当斯密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代表着市场经济。看得见的手代表着计划经济。人们一会举起看不见的手,一会又举起看得见的手,觉得很纠结,怎么样似乎都不太好。就像人们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纠结一样。然而,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难道能简单的用一种模式、主义或者概念来概括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已经越走越远,逐渐淡忘了当初的牵着牛羊进行物品的交换,拿着贝壳当货币的时候了。忘记了本来是货币之王的黄金了。不仅是经济如此,人心更是如此呢,忘记了自己是万物之灵了。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真心总会发光的。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施予越多,恩泽世人和万物就越多。大道生万物越多,功德就越多。君主为百姓付出越多,功德就越大。儒商鼻祖范蠡三次经商赚钱了,三次散掉家财。大道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勉强起了个名字为大道。大道混沌似乎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其中似乎有物,似乎含有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大道中含有阴阳,生成的万物之中也有阴阳。八卦阴阳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慧能大师临终嘱咐弟子,教导弟子在弘法的时候所用的三十六对法:例如,长与短对,斜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等。阴阳的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例如东方和西方,唯物和唯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左倾和右倾,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在我们的内心、思维方式中也有同样的规律。佛家讲人们有分别心,区分善恶,美丑。可以这么认为,如果人们没有分别心,那么人们不会存在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人之初,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一样,不区分善恶和美丑的。因为人类受蛇的诱惑,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开始具有分别心,区分善恶和美丑,这也是人类的原罪。人类的头脑中区分善恶是罪恶的开始。人类向往优越的生活,为物欲而争斗不休。
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交冲而形成和气。地球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互为阴阳,冲气以为和,构成这个世界。东西方的文明不断地冲突融合。头脑中区分为左脑和右脑,互为阴阳,构成完整的人脑。物物皆以冲虚为本,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揭示许多物质的奥秘。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他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他进而剖析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这里让人们想起著名的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慧能大师说仁者心动。宇宙大爆炸里面的奇点,是不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呢?人们在探求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粒子,人们觉得不能接受物质没有质量,宇宙本来是虚空这一现实,觉得不可思议。科学家们认为宇宙间到处都弥漫着希格斯粒子,物质在希格斯粒子构成的环境中运动,受到阻碍产生了质量。但是最后物理学家也会不得不接受世界没有质量,本来是虚空,是虚幻不实的这一事实。我们在谈论虚空的时候,也需要摆脱虚空的相,不能着相讨论虚空了。如果被虚空所束缚了,就不是虚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质能方程的描述,表明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看着实实在在的物体,原来可以化为乌有,难道不是冲虚为本吗?质能方程中,能量与质量、光速有关。为什么是光速,而不是其它的速度?为什么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佛?光是那么的特殊,让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质能方程似乎可以这么看,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化为光,而光代表着能量。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被科学家发现可以衍化为两个光子。现在科学家们距离证实上帝粒子的存在还有一步之遥。根据东方哲学,上帝粒子应该是存在的,而物质的最小的单元应当是光子,没有质量的光子,那么整个宇宙是虚无的,物质世界也是虚无的。人们不必对此感到恐慌。人们曾经因为上帝粒子可能没有质量感到恐慌和不可思议。当今物理学界上空的几朵乌云,实际是人心上的乌云遮蔽着,如果人心的乌云散去,自然物理学界晴空万里了。可能无中生妙有,通过光转化成基本粒子上帝粒子,再转化成为形形色色的各种基本粒子。而各种基本粒子再组合成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分子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正好体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世人对孤寡不谷都比较厌恶,觉得孤家寡人是不好的。然而王公反而用这些来称呼自己,岂不是以柔弱为天下的利器吗?王公们难道没有智慧吗?况且孤寡不谷,都是自损的言辞。天下人见到他这么自损,这么谦虚,自然就会更加的尊敬,天下的人就会给他补充。如果君王高高在上,骄奢淫逸,天下人就会削减他的。尧舜有天下而不贪得无厌。他们的德行泽流无穷,这也是自损反而受益的例证。大道本来冲虚柔弱,似乎无用,世人都觉得厌恶而不可取。殊不知无用之用为大用。水虽然柔弱,但却能够水滴石穿,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于损失了施予了付出了而受益的,也会为了自己收益,反而失去了。大道是补不足而损有余的。修道也是损之有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就能够得道了。大道这么不辞劳苦的生成万物,似乎损了又损,但是对大道最有益。假如像夏桀、商纣王一样,以天下奉一己,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虽然有天下,而天下叛之,这就是自益的人而世人反而损之。
(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世人所教的,我也教世人。只是世人所教和我的教法完全相反而已。世人教人向强,而我教人向弱。就比如说强梁的人都是很危险的,争强好胜是速死之道。世俗的人都喜欢强大,刚强,很瞧不起软弱,觉得是一种耻辱。世俗的人都是教众人如何由弱变强,如何由柔变刚。弱小就容易被人欺负,快鱼吃慢鱼,弱肉强食。世俗的人所教导的,我也未尝不教。只是世人不善教人,明师应当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是要传道,现在舍本逐末了。既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刚强中就有软弱,软弱中就有刚强。老子在这里其实也是教世人如何变得真正的强,如何变成真正的刚。如果能做到柔弱,就是真正的刚强。外表看似刚强实际上是柔弱。君主如果能够守道,看似柔弱但是却是最强的。圣人只是和世人所教的刚好相反。世人是去争,用蛮力去变的强大,圣人老子这里只是教世人以退为进,无为而治。假如不与天下争,那么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反倒教世人如何,去强为弱,去刚为柔。秦朝虽然以强力统一了中国,但是却仅仅能够维持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历文景之治,反而变得很强大。强梁,传说中虎首人身,比喻勇武有力、欺凌弱小、性情残暴的人。不得其死是说如果争强好胜,骄傲自满,就会为天所绝,老天自然会收了去。也可能有刀兵之灾,也可能不尊王法而被杀害,总之不能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明代胡惟庸妄自尊大,朱元璋让他临时管理京城半年,后来以谋反罪处死。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强梁不能与天争,不能与道争。圣人老子只是教人以日损其欲,谦虚自守。每天减少一点欲望,每天做一点善事就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玲珑妙心无有任何束缚和陈迹,如同明亮的铜镜一般。损,是一点点的通过修持,去掉铜镜上覆盖的铜锈。
吾将以为教父。圣人老子以强梁的人作为教戒的开始,引以为戒,戒骄戒躁。世人所教,所崇拜的是知识的渊博。世人以为学富五车,就非常的傲慢自满,然而殊不知绝学无忧。世人所教,我也教。世人不教的,我也教。只要修行,启迪自己内心的智慧,自然就能做到学富五车,而且不被这五车的知识所束缚。学到愚时方是贤。大智若愚,人们学得越多往往知见越多,自高自傲。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关于苏格拉底有个故事,雅典的人们称赞苏格拉底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感到疑惑,自己怎么成为最有智慧的人了。于是他在雅典城内四处找人对话,要找到比他有智慧的人,然而经过许多对话,他发现许多所谓的智者都被各种成见所束缚而不自知,于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有智慧的人,至少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每次对话苏格拉底身后都跟随着许多看热闹的人,这样的对话往往让对方尴尬不已,颜面丢尽,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古罗马书中有说,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