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蒂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蒂
1.【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2.【注解】
前面连续两个章节都是说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如何治人,如何事天。只有务于道德的君主,才可以有国。否则可能有国会给他带来危险了。后世学人应该把根深深的扎入道德的土壤中,这才是修身和治国的根本。让我们看看一些植物的根蒂的例子吧。毛竹在生长的过程中,花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高了四厘米,但是不知道在这四年里它把根伸展到了非常广阔的地步。为五年后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毛竹它很清楚,根蒂属阴,枝叶属阳。如果根蒂不牢固,即使长得再高,也没有养分供应,被风一刮也容易倒了。天山上的雪莲花从发芽到开花结果需要历经五年的时间。根蒂对应于道德,枝叶对应于身份地位。如果德不配位,冒尖出来,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招致祸害。世人往往舍本逐末,追求枝叶的繁茂。如果根没有扎得牢,如何能够枝叶长青呢?如何能够长久呢?要学习大树的精神,把根深深的扎入到土壤中,枝叶不断地往上生长。
对于不善于治国的君主来说,不以道德为根本。他们只是单纯的追求土地的广袤,争强争霸,攻城拔寨。这样的君主并不知道修行仁义道德,只是好大喜功而已,追求权力和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乱国的君主不能长久,而最后亡国的根本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热衷于发动战争,获得土地和城池。但很多君主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君主修道德,行德政,四方自然会来归附。反观当今的世人,如果不专注于培养自己的德行,而是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通过投机取巧走关系,获得较高的地位,这些东西都是不长久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德行来相配的,德需要配位。如果一个人一心向善,修行道德,酒香不怕巷子深,鲜花盛开蝴蝶自来,自然就会有很多的福报的。乱身之主也不知道如何养生,更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是什么。以为让眼睛看得眼花缭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是对身体好。殊不知对身体好需要修行道德,让心安定下来。心安定了百脉皆稳,经络畅通,身体自然就好。
治人事天并重并存。治人为克治物欲、治国安民,事天为恢复上天赋予的性德,顺承天命而已。治人事天本为一事,只要能够事天就能够治人。如果真能够事天,便能治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下熙熙攘攘,纷纭繁杂。时而兴盛,例如大唐盛世。时而衰败,例如汉末群雄并起。时而安定大治,时而动乱纷仍。之所以这样是为什么呢?是君主贤明和不贤明的缘故吗?还是天时变化自然形成的呢?君主不贤明,国家就可能有危险了,百姓可能就动乱了。君主贤圣,就国泰民安了。祸福可能在君主,而并非在于天时。对于每一个世代来说,缺明君不缺乏贤臣。如果君主英明,那么处于退藏,处于阴地的贤臣就会出山来辅佐。如果君主不道,那么隐匿的贤臣也不会让君主发现他,更不愿意出来同流合污。人的君主在于心,五官对应于百官。如果心明如镜,自然身康体泰。如果心乱如麻,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了。当今世界人们患病的机会大增,和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有很大的关系。治人事天道理本是相通的,只要能事天,自然贤明,通晓治国安民的道理。周文王请教姜太公古圣先贤如何治理天下。姜太公说以前帝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世人都认为是难得的贤明之君。帝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来做装饰,也不穿华丽的丝织品,不珍藏奇珍异宝,不喜欢看珍奇的东西,也不听淫佚的乐曲。宫殿房屋也不进行很多的粉饰。庭院里很多的野草都长满了也不进行修剪。穿着鹿裘抵御寒冷。穿着粗布衣服掩蔽形体。吃的也非常的简单,吃着粗糙的饭菜。不会因为劳役或者兵役的缘故,耽误了农耕纺织的时间,削减欲望约束心志,治人事天顺应无为而治。官吏奉公执法就升迁他的官职。廉官吏廉洁爱民就增加他的俸禄。如果有百姓慈爱小的,孝顺老的,社会上的人都会敬爱他,尊重他,提倡这种美德。如果能够努力的进行耕作,尽心种植桑树和养蚕的人,就犒劳他。对于有德行的家庭,就在门上进行标识,彰显这些家庭的美德。以法令禁止奸邪伪诈的行为。对于所憎恨的人,如果能够为国为民立功,也进行赏赐,不公报私仇。对于所爱护的人,如果做了有害国家有害百姓的事,有罪必罚。赡养鳏寡孤独的人,赈济因为战祸或者其它原因而受损的家庭。帝尧自身清静寡欲,生活俭朴,所征用的赋税和劳役也很少,因此万民富乐而面无饥寒之色。百姓拥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帝尧如此治国安民,也难怪听了姜太公的话后,周文王感叹道:“大哉!贤君之德矣。”帝尧为君主治理天下的时候,自身清净节俭,寡欲自律,由此自上而下清净自化。正因为君主贤明,他所重用的必定也是贤明的人。上行下效,如果上面的人都这样生活,下面的官员就不敢过于奢靡,官员清静寡欲,自然腐败就少,鱼肉百姓的事情少了,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自然清净无事。
(1)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
治人事天。治理百姓和顺应天命的道理是相通的。人君如果想治理好百姓,需要顺承天命,顺应四时推移的规律,也需要等待天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更迭,盛极而衰。如同花朵一样,盛开了又枯萎了,凋零了又发出新的枝叶来。朝代盛衰更迭,如同福祸的变化一样,如同月儿的盈缺变化一样。兴盛中隐含着危及,危及中隐含着兴盛之道。人最关键的就是精气神,人体需要透过经络实现气血的运行,如果人身上没有气也就接近死亡了。人有气,天也有天气,朝代也有气数。如果气数已尽,那么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
莫若啬。啬,有而不用,这是恢复本性的工夫。毛竹并不是不能够冒尖,不能够往上冲,只是它很清楚冒尖不能长久,有点揠苗助长。治国的人应当爱惜民力,不轻易使用手里的权力和财富。开明的君主知道君主和百姓本为一体。如果搜刮百姓来奉养自己的欲望,如同割了自己身上的肉放在口里吃一样。吃得差不多了,国家也会接近亡国的危险了。治身的人也要爱惜自己的德行,不能认为恶事小就去做了,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治身的人要爱惜自己的精气,不要轻易放逸,这样就会伤害身体,不能长久了。对于君主来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美女玉帛,声色货利,充盈于前。但是有道明君如尧舜有天下而不用,这就是以啬治人的道理。
夫唯啬,是谓早复。只有吝惜自性,不舍得使用和伤害自己的自性,才能早日恢复自性。一点点的恶事都不敢去做。一点点的善事都一定要去做。如果这样就能够早日恢复先天的本真了。只有不轻易使用所得,爱惜民力财力,爱惜精气,那么才能够先得天道。复,恢复先天的本性。庄子说,不以人有为伤害天道,不以物欲伤害自性。治人事天的办法莫如啬。每个人修道修行,所追求的无非是恢复人的本性。本性迷失即为凡人,本性恢复即为圣人。
早复谓之重积德。如果能够早日恢复先天的本性,可以称之为重积德。只有重积德,这样才能够去除业障,恢复自性。有道的君主吝惜若此,有智而不用其智,世人看来似乎大智不智。有勇而不用其勇,世人看来似乎柔弱不堪,实则无欲则刚,能够进行无畏布施,此是圣人以啬事天。复性的工夫,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了,因此称之为早复。乱国的君主不注重德怀天下,而光注重用武力去征服天下,但是很难征服得了人心。乱身的君主不注重修身养性,而光追求名利,满足五官的需要,就很难得到长寿和福报。人们常说积德重要,积阴德更重要。做什么好事不为了别人知道,做了善事不是为了扬名,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早复,指返复更正错误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拉的太久太远。就是说更正错误,恢复从善非常迅速。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成佛,并不需要很遥远,当下即是。比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2)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重积德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这个克字,是克敌的克的意思,即克己复礼之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敌人,欲望才是真正的敌人。格物致知就是减少和去除物欲就会获得本有的良知良能。如果通过积德,积累资粮,就能够逐渐去除身上的业障和束缚。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本来命中不好,命里无子,寿命也短,为官前途也有限。但是通过做善事,重积德,整个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心善是最好的风水。如果一个君主一开始没有能够事天,但是重积德,那么有一天可能就能够悟道,成为顺承天命的天子。如果能够重积德,虽然不去开拓疆土,但是老百姓自然都会归附,国力强盛。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如果世人能够重积德,特别是积累阴德就会化解许多不好的东西了。国家如果重积德,国运昌盛了。家庭如果重积德,家和万事兴了。个人如果重积德,事业和身体都会很好的。如果重积德,可以说攻无不克了。世人根本不知道有道明君的胜德到了什么境界。臣民无法揣摩圣意。君主的胜德如同高山一样,耸入云霄,不知道高几许。君主的德行宽广如大海,没有涯量。君主的内圣之德既已全备,虽然无心于天下,也可以托于天下。如果君主重积德,就会攻无不克,但是积德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作为君主需要区分功德和积德。南北朝的时候,达摩祖师初来中土,面见了梁武帝。梁武帝说我建造了许多的寺庙,写了很多的佛经,渡了很多的和尚进入寺庙,有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什么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德呢?是不是需要修身养性,恢复每个人的本心才是真正的功德呢?认识真正的自己,修行德行是没有穷极的,也许大彻大悟就是穷极吧,但是物极必反,穷极了之后也会回来人间普度众生的。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君主重积德,顺承天命,就能够托付天下。如果拥有天下,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贫。又有多少人想当天子呢?估计没有多少人想去辛苦了,也不会去争斗了。每个人的性德都是很悠远的,不知道哪里是终极。每个人的自性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样,被乌云所遮蔽了,如果遇见了一阵风吹来,风轻云淡了,朦胧中似乎看到有月,但是知道非常的遥远。见性了之后,虽然说是顿悟成佛,但是回家的路还是很遥远的。每个人修行的道路是无止境的,积德也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君主务于积德,那么就能够真正的拥有社稷,为民造福。如果没有务于积德,那么德不配位,虽然放在高高的位子上面,也不会长久,也不是真正的拥有这个国家和臣民。天子不取于国,因此有国。天子不取于民,所以民心所向,才能得到民心。周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听取群臣的意见。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对于群臣的建议,不要轻率的应许,也不要轻率的迎头拒绝。轻率应许了就容易失去主见,迎头拒绝了就容易造成纳谏闭塞,无人愿意进谏。圣者仁君要像高山一样,使臣下仰望却看不到顶峰。像深渊一样,使得臣下揣摩测不出深度。圣人有神明的德行,无可测度。
(3)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如果君主找到了有国的根本,安守万物之母,就可以长久了。国家和人身本同。治理国家和治理人身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心对应于君主,五官对应于百官。人身上的经络穴位血管对应于江河湖泊。治心需要无为而治,治国也需要无为而治。君主乱,国家就乱。心乱,人身就乱。有国之母为道。如果人能够修身养性,不虚劳精气,就能够长久,俗话说仁者寿。如果君主能够安静守道,国家就能够长久。城池修得再高也没用,土地再广袤辽阔也没有用。君主广施仁政,内修道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内外一心,抵御外敌。
是谓深根固蒂。君主治国应该安守万物之母,这是国家的根蒂所在。治身和治国道理本同。治身应当以气为根,以精为蒂,需要养精蓄锐。如果血气不旺,血气在经络中不畅通,那么就失去了根本。如果精气外泄,不能固本培元,身体就不会好到哪去了。治国应当以道为根,以德为蒂,如果失去了道德,那么就失去了国家稳定的根本。
长生久视之道。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把大道作为根本,这都是长久之道。如果一个君主能够重积德,就能够长久了。否则反之,如果务于扩大土地和城池,而不是务于道德,这就危险了。对于治身来说需要深根固蒂,需要重视精气,才能够长生。大道是内圣之道,其真可以治身,可以恢复每个人的本性,其绪余可以为天下国家。大道为有国之母,如以德治国安民,当能使国泰民安。此道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是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上古的人所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者,如此而已。这一句老子引用比春秋战国更早的古语来作为本章的小结。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1.【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注解】
前面一章圣人教导世人要以正治理国家,无事以取天下。这一章一开始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讲圣人怎么样治理国家的。正和奇是可以互相转换。善和妖可以互相转换。人心也会迷失方向的。圣人内心虽然有一定的道德准则,但也不至于方到割伤到别人。圣人大方无隅。圣人虽然很廉洁,但是也不会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圣人虽然有一颗直心,但是也不会太过于放肆,不会正直的冲撞别人。圣人虽然内心光明,但是不会太过于耀眼,也不会过于炫耀自己。天下以无为为尊,人以有为而疲累不堪。圣人治国安民,无为而治,好静而自安,无为而民自化。
善于治国理政的人,其政闷闷。似乎没有什么作为,守静不多言,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赋税徭役要老百姓去服从。老百姓不知不觉的都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不知不觉处于淳朴的生活状态中。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几十年前我们父辈居住的房子,都是公家的房子,没有房产证,也没有写上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那个房子不是自己的。从来不会缺失安全感,现在这么明确了之后,反而大家都去争取自己更多的资源,还是不满足,还是没有安全感。
不善于治国理政的人,其政察察。设立具体的刑名,明确赏罚的法令。如果这样的话,对于政事明察秋毫,每一件事情都清楚,每一件物品都清点。有句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澈了都没有多少大鱼能够在里面生存。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很善于在人群中发现小偷,于是被朝廷重用来抓盗贼。抓小偷的成绩不错,但是后来却惨死在荒郊野外了。对于治国理政的人来讲,如果大家都事事分的很清楚,那么总有一些属于扯皮的事情。假如大家对于基本的分工有制度明确了,都是以做好工作为目标,那么就不会计较是谁的责任了,都会自觉地做好了。索尼公司的破产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推行绩效考核,让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也是根本的原因。
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人心可以被物欲遮蔽。福祸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家看八卦里面,卦里含有阴爻和阳爻。观察卦象的变化,如果全部都是阴爻了,就会转化有阳爻了。如果全部都是阳爻了,就会转化有阴爻了。大家在得到财富和权力,看似福报的时候,里面也会隐约看到一些祸的影子。在遇到困难和麻烦事,艰难困苦的时候,里面也隐约看到了一些福的影子。例如周文王被囚羑里,才有了周易。吕不韦被流放,才有了吕览。人在贫穷、身居社会最底层的时候,往往比较谦卑,大多愿意给别人帮忙,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帮助,就会有福报了。如果有一天飞黄腾达了,有了钱财和权力,往往没有了往日的谦虚。对周边的人也没有那么好了,比较骄横了,没有什么人情味了。可能灾祸就会不经意之间来临。对于一个朝代来讲,刚开国的时候,为了赢得民心夺取天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刚开始建国的时候,百废待兴,朝廷也会出台很多对百姓休养生息有利的政策。百姓有了稳定的生活,天下就安定下来了。待到国力强盛的时候,权力阶层一味追求享受,很少能够顾及到危机的来临。待到一定的时候,大厦可能就会轰然倒塌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更替也是这样的,盛极而衰。长跑领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往往最后冲刺的时候并不是冠军的。在诸侯国之间称霸的君王,往往会树敌过多,树大招风,而招致祸害。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就自肆强大,东征西讨,后来被燕国乐毅连下七十二个城池,几乎灭国。当今世界是道德回归,心灵回归的过程,货币也会回归无冕之王黄金,在全球争雄争霸将不是未来的主流。
下面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阴阳转换的例子的。月盈则缺,月缺则盈。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中医讲,重阴则阳,重阳则阴。如果有人悲伤地过头了,就会大笑起来,听起来就会很恐怖的。如果有人快乐的过了头了,反而就会哭泣掉下眼泪来了。往往平时胆子大的人都不敢干太过头的事情,反而是那些平时胆小怕事,不显山露水的人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但是他内心里面却是侠骨柔肠。他很讲义气,很多次不忍心下手杀死刘邦。反倒是亦君子亦小人的刘邦,很多次算计加害项羽,最后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让项羽自刎于乌江之滨。刚强到了极点的人反而有种慈悲心。柔弱到了极点的人反而有种刚强。人们常讲最毒妇人心,柔弱的女人心肠硬起来往往比男人用心还要狠。阿育王由于在统一印度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都致力于推行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恶贯满盈的人,如果真心忏悔,大恶也可以转为大善。爱极生恨,恨极生爱,这里的恨和仇恨的恨还是有所区别的。娥皇和女英在得知舜帝病死,她们悲戚痛哭而死,当地的竹子上沾了她们的泪后长成了带着斑点的竹子,这才定下了湘女多情的基石。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对于运动的物体来说,运动到了一定的程度,速度就不能再快了,趋近于极致,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就是光速了。如果人的心安静到了极点,身体就会发生动态变化,经络畅通,业障消融。如果在定境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彻底大彻大悟了。有时人的距离走的太近,反而会肆无忌惮的伤害对方,使得两个人反而距离又远了。平常人们常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两个人在身边,但是各自玩着手机。有时候两个人离的远了,反倒变得关系好了起来,俗话讲小别胜新婚。中医里面也有讲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比如发烧到了很高的温度,身体反倒觉得很凉,要多穿点衣服。身体阴气太重,寒凉到了极点,反而觉得身体像火烫的一样。阴气特别重的病人说,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底下像火烧一样的感觉。伤寒感冒发烧的人,外面感觉非常烫,但是还感觉冷,需要添加衣服。伤寒的人实则内部很凉,外面感觉到热罢了。
(1)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圣人治理国家政务,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似地。百姓也很淳朴,不知道追求物欲。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圣人设教,并不是非得要家喻而户晓的)。圣人只要潜移默化的教化百姓就可以了。只要百姓能够过的好就可以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毕竟悟道的人是少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圣者仁君,治国安民,如同上天润物细无声。天下百姓莫不为圣人所感化,但是老百姓却不需要了解得太多。正所谓法门八万四千,圣人慈悲为怀,为了度脱众生,因材施教,施设种种方便法门,如念佛法门、持咒法门等。众生只须坚信不移的按照佛陀的教化去修行即可。一开始不必要知道太多的为什么。至于其中的道理,还未悟道之前是难以通晓明白的。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只是在夏天生长的虫子来说,从来都没有见过冰,如何能够形容的清楚呢。如同牧者耶稣,众生如同羊群,只需要按照圣人指引的道路即可走回家,无需问为什么,因为也问不明白,大道和语言文字不相关。对于牧羊人和羊群来说,牧羊人才能知道回家的路,知道牧场在哪里,羊群只要跟着牧羊人走就行了。如果牧羊人要跟羊讲清楚,那就是对羊讲道,对牛弹琴了。当然暂时还不知道没关系,回到家了就自然明白了,就不是对牛弹琴了。上天有自己的安排,凡是得道的人,体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与世无争,爱护世人,指引的方向是对众生有益的。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注视着圣者仁君的所言所行,上行下效,上梁如果不正下梁自然歪曲,假使身居高位的人清静寡欲,下面的人就不需要去搜刮民脂民膏来一级一级的贡献上去,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圣人潜行密用,处于大道之阴,令百姓闷闷然若无所知,奸伪自然不生。具有大智慧的人,看似愚昧无知的样子,大智若愚。善于谋略的人似乎没有任何谋略一样。范蠡携西施隐居江湖,看似没有什么追求,只在女色,然则正是因为他深谙谋略之道,才急流勇退。假使像文种那样,难免也落得同样的下场。证悟大道的人静定寡欲,看似温和柔弱,实则无欲则刚。已经了脱生死,何况功名利禄得失呢?佛陀布施有无畏布施,无畏才是大勇。匹夫之勇并非大勇。大地厚德载物,无私给予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恃己功。圣人无私的付出,对众生怀有慈悲之心,看似圣人全部都是付出,并未能有所利益,但却是得到大利。世间万民受佛陀教育思报四重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君王能够遵循天道,爱民如己,利天下苍生,那么自然天下会为他开启。如果君王无道,如商纣王、夏桀等,天下自然会摒弃他,和他对抗。天下并非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天子仅是秉承天意来服务于世间万民的,造福苍生,而非来鱼肉百姓的。姜太公举了个例子,大家在打猎的时候,每个人都盼望着能够分得一块鹿肉解决饥肠辘辘的问题。如果大家一起围猎,仅一人或者少数的几个人独占了所有鹿肉,那么自然饥肠辘辘的人会起来反对。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是为了少数人谋取利益,不能够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谋福祉,那么也不能够长久。无取于民的人,能够深得民心,民心所归。无取于国的人,自然举国爱戴他。无取于天下的人,自然天下归心。看似圣人没有得到什么大利,然而得到民心,天下人的心,自然得到了天下。大道微隐难见,圣人能够得到民心,贵在大智大谋,大勇大利。凶猛的鸷鸟击取猎物的时候,都要低飞而收拢翅膀。凶猛的野兽在搏击猎物时,贴耳伏地潜行。圣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都表现出愚钝的样子。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如果政令察察,如同分星擘两一般,事物都分得非常的清楚,民就多不自安,缺缺然忧有余。俗人察察,而圣人独闷闷。察察,即俗人说分星擘两(清楚、明白的意思),丝毫不饶人的意思。缺缺,多忧不足的意思。昏昏闷闷,都是无知样子。得道的人在外不显现、不炫耀自己的智巧。为政亦然,当今世界的法律林林总总,但是却是屡犯屡禁,屡禁屡犯。看似规定的清清楚楚,实现了法制社会,但是法条再多,再严密,也有疏漏的地方。相反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道无网即是大网。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以易为福。祸福的机缘,根本在于人心。如果发心向善,即多福多寿。假使有人发大心,发菩提心,既能自己了脱生死,又能够度脱世间众生,其福分很大。如果人的发心为善,那么祸转为福。如果人的发心不善,那么福转而为祸。最好的风水在于心善。此祸福相倚伏的根本所在,在于发心。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福祸循环,没有终始。没有绝对的福,没有绝对的祸。哪里知道福祸的极点呢?哪里知道阴阳转换的极点在哪里呢?动极则静,物体运动到了极点,接近光速就再也快不起来了。这就是物体运动的极点。修行人的极点可能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也就是涅槃了。人机心不息,妄想纷飞,时而懊恼嗔恨,时而由心感恩;时而贪恋钱财,时而大方施与。时而傲慢自满,时而谦和相让。时而造业痴迷不悟,时而智慧照破无明。时而疑神疑鬼,时而正信不惑。随着人的机心,祸福旋转轮回。循环如无始无终,有谁能够能知道福祸所止极之处呢?福祸的循环类似于八八六十四卦里面的循环,没有终始。有哪个卦象代表着绝对的福,有哪个卦象代表着绝对的祸呢?福祸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待人谦和一些,祸可能转换为福。如果飞扬跋扈,福可能转换为祸。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前面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和奇是相对的词语。以正治国,讲究诚信,仁德治国。以奇用兵,用兵贵在于奇。兵者,诡道也。正和奇之间是互相变化的。一个以正治国的国家,不得已面对战争的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就得以奇取胜。王阳明为得道高人,平时看着很好的一个人,上到战场上就会令敌人吓破了胆。人有很多面,有善的一面,有妖的一面,但是他的妖也是慈悲,不得已而用之,为了避免死更多的人。有道明君以道德治理天下,可能世人不太理解,反而以为奇。失道的昏君以奇治国,使用阴谋诡计,反而有可能臣民以为以正治国。掌握真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会理解的,所以以这少数人为妖,反而遭到迫害。耶稣为得道的圣人,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判处死刑,钉在了十字架上了。苏格拉底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法律宣判为死罪。当今许多大的宗教,正信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都是至善的劝诫世人的,反而可能被世人误以为封建迷信。有一些招摇撞骗的坏人,世人反倒觉得他们是大善人,受到了欺骗和伤害。宗教的经典,为载道的书,但是世人看不懂,就不懂得珍惜。
人之迷、其日固久。世人的心迷失方向了,离家已经很远了。世人的心已从正转化为奇了。世人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的,什么是奇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妖的了。否则佛陀也不会说颠倒众生了。世人自造业,编制了一张蜘蛛网般的业网,将自己束缚在当中而不自知。世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坏事,心里充斥着浮躁的各种想法,这三者如同春蚕不断的吐着的业丝,将自己层层捆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来才能够明白所有的真相。正是人们不断地造业,是一点点的业力涓涓细流汇成的苦海。并非他人造就,而是众生自己造就,才使得在苦海中不断地轮回而不能自知。然而祸福循环如此,岂就没有圣人矫正它吗?但是当今世界,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圣人本要教给世人以正,但是世人没有智慧反而以为奇诡,疑心不断,难生起正知正信。本来教世人以善,而世人反以为妖怪。正所谓未信而劳谏,反以为厉谤。历代忠心爱国的忠臣,冒死直谏。作为忠心不二的臣子,不能昧着自己的良心,不管国家百姓的安危。如果不能劝说君王,就会遭遇亡国灭种的灾难,许多忠臣冒死力荐。贤明的君王才能够兼听则明,假使一般的君主以为是诽谤君主,必定龙颜大怒,正所谓忠言逆耳。人心迷失已久了,即使有圣人住世教化,也不能全部发起正知正见。三个人同行,如果一人迷失了方向,仍然有解决的办法。如果两个人迷惑了,就已经不太容易了。当下天下都迷失了,又有谁能够解救呢?只有一人独醒,如何能够唤醒梦中人呢?
(3)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怀道的人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方无隅没有任何棱角。圣人所行方正,率先垂范。圣人没有什么物欲,希望以此来影响臣民,但是方正而不是不知道拐弯。圣人内方外圆,不至于割截到人。如果过于方正,可能会磕磕碰碰,也可能会伤到别人的。鹅卵石在溪流中经过千百年的修炼,已经比较圆润了。圣人知道处于至中至正,持于中道,而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
廉而不害。怀道的人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取利于国,而国家不会忘记他。但是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廉洁而对别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明朝刘伯温曾举荐杨宪主政扬州。杨宪对于贪污了一点稻种的人处于极刑,把皮剥下来,里面塞进稻草,放置在公堂上。这一招非常的狠毒,所以大小的官员都怕了,不敢再因为生活所迫再贪点什么东西了。但是这样是不是过了呢?值得商榷。如果过于的廉洁,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知道了。当然廉洁奉公是很必要的,但过犹不及。朱元璋出身来自贫苦家庭,他对惩治贪腐力度非常大,所以早期他的很多官员都非常的清贫,这样可能也不太有利于大家工作。
直而不肆。直心是道场。怀道的人虽然率直,但是并不会太放肆。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都会说,我说话很直的哦,可能借着这个来说一些难听的话。有时候甚至肆无忌惮,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讲。甚至把直当做一个很大的优点来表扬一样。这个也要掌握一个度来的。如果口吐莲花,说话能够做到语言美,别人又能接受,事情又能够办好,那为什么不用好的语言呢?当然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的确需要忠直劝谏,那么也不用客气,只是讲不要走极端了。
光而不曜。怀道的人含光内敛,自己的心灯已经被点亮了。彻底根除了千年的黑暗,但是并不随便遇见什么人都说道,遇见什么人都说玄乎的东西。这些事情是讲究缘分和根器的,不能强求,否则可能还会招致祸害。怀道的人虽然有了自知之明,但是却似乎是昏昧不明的,大智若愚的。并不会太过于耀眼,太过于锋芒毕露。圣人如照亮世间的蜡烛,如苦海指示方向的明灯一般,但是却不过分的光耀,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而仅救世度人而已。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1.【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2.【注解】
上一章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如何治国安邦,如何治理国内。圣人如何与鬼神相处,明君如何与奸臣相处,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治心如何与贪念等心魔共处。治心如何与烦恼妄念共处。治身如何与各种难受的症状共处。人类如何与各种动物各行其道。人在生病的时候,有症状只是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了,人体有很强的自愈功能。动物们生病了可能会静养,也可能会找某种草来吃,也可能会用舌头来添,但是不会挂着个吊瓶来输液。有时生病了有症状不用忧虑,也不要一味单纯的想把症状压下去,而是要治疗其根本。世人贫穷的时候不用忧虑,天道在提醒人们需要谦卑和勤劳才能够获得好的福报。人往往在富贵荣华的时候,骄奢淫欲,招致杀身之祸,还不如安于贫困。世人有烦恼不用忧虑和排斥,生活中感觉的困苦也不用忧虑,娑婆世界充满各种苦也不用忧虑,这样就会使得世人生起出离心。
这一章老子很自然的就谈到了外国邦交。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此部经典还是很连贯的。大国对待小国应当以谦下待之,它必定感恩戴德的。大国对待小国只是虎视眈眈的想把小国的土地和城池给吃掉,小国只能是誓死力争了。晋国想吃掉临近的两个小国,用了假道伐虢的计谋。诸侯国连年相互纷争,如何才能够止息战乱呢?即使老子苦口婆心劝世,天下人趁着各国纷争,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很难劝说得动了。
大国应该谦下的对待小国。不仅仅是世人在治身和治心方面颠倒了,连国家层面也是颠倒了。不善于治国的人也把国家带向相反的方向。国家不是以道德治理天下,而是以物质丰富和经济增长为追求。国家不以关心鳏寡孤独弱势群体,不以关心全体国民的利益为追求。国家为了增加土地和城池不惜发动战争。然而土地和资源的辽阔,反而成为别人眼中的肥肉,可能招致祸害。不以道德为根蒂,国力如何强盛,百姓如何死心塌地的捍卫国家。国家崇尚霸权,春秋五霸谁都想出风头,谁都想通过武力来说话,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反而招致祸害。国家在外交政策上都往上攀龙附凤,对大国卑躬屈膝,而对于小国不屑一顾。
怀道的君主以静为主。以谦下为主。不道的君主以躁为主,不务于道德,而是以攻占别国的城池和土地为目标。作为君临天下的圣者仁君,应当以静胜为主,不可以穷兵黩武。虽然不崇尚武力争霸天下,但是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代,不管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厉兵秣马,无以成为施行德政的重要保障。周文王曾向姜太公请教如何守卫国土。姜太公回答说,对内不要疏远宗亲,不要对臣民怠慢,安抚左右,攘外必须安内;外交也需要安抚和威慑并存。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给别人。如果委托给别人,将失去大权。太阳到正午一定会暴晒,手持利刃必然会斩杀,手持刀斧头必然会砍伐。治国安邦守卫疆土,要及时去除掉祸害的端倪,否则等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荧荧之火最终变成熊熊大火,那就无可挽回了。大树在未长大之前,只有两片嫩叶。如果这时候不去除掉,最后只有用斧头来砍伐了。因此,圣者仁君需要寻求富国强兵之策,国富民安。仓禀实而知礼节,国家不富足就较难施行仁政,不施行仁政就无以使宗亲和睦相处。不要把国家的重权借给别人。如果把国家的重权交给别人,就会被别人所害。圣者仁君不管是在大国还是小国,对内施行仁政,直管农工商,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兵者国之利器不得以而用之,对外结交各诸侯国,友好往来,止息干戈。
圣人老子劝说各诸侯国列国相交应该遵循的邦交策略。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老子圣人忧国忧民,希望劝说世人止息干戈。不管大国小国,都能够相爱相敬,恢复到西周时大治的太平盛世。作为国力强盛的大国,如果能够谦卑自处,一方面为了保卫疆土百姓,厉兵秣马,发展军事力量,但是有治国之利器而不用,另一方面,以德感召天下,小国必然感恩戴德,而不会担心臣服后被武力吞并。如果小国感受到大国的威胁,必然同仇敌忾,联合周边邻国,联合国内上下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双方发生战事,未必大国就一定能够取胜。春秋战国时,乐毅几乎灭了齐国,也是典型的小国灭大国的战例。燕昭王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憨王东征西讨,扩地千里。对外得罪各国诸侯。齐憨王骄傲自满,对内失信于民,造成政治局势不稳。齐国作为姜太公的分封地,当地人熟悉文韬武略,精通兵法。燕昭王想进攻齐国复仇,但乐毅建议联合其它四国,举天下而攻之方可取胜。乐毅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联合五国军队,六个月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几乎灭掉齐国。创下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治理大国,对内如同烹煮小鱼,无为而治。治理大国,对外适合处于谦下的位置。有道的大国如同大海,涓涓细流都不排斥。不管脏的干净的小河小溪都不排斥。治理大国,不管是什么样的国家都能够友好的相处。治理大国,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不管是什么样的宗派都能够接纳。治理大国不管是什么样的种族,不管是什么样的肤色都能够兼容并蓄。治理大国,如同泰山不让土壤,东海不择细流。治理大国,不管是士农工商,各种工匠都吸纳进来。治身若此,不管是正的邪的,不管是哪门哪派,如果明心见性,智慧之火只会越烧越旺。中国历史上唐朝盛世,接待各国使臣,造福于世界各国。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圣人能够藏污纳垢,无所不容,又虚而能受,如同天下之牝。以牝譬喻圣人的道德。圣人为天下百姓之母。如果能为天下之牝,就可以托于天下。圣人不管愿不愿意接受,都可以托于天下了。世间凡是雌的就叫做牝,凡是雄的就叫做牡。牡动而牝静。牝属于阴,牡属于阳。根蒂属于阴,枝叶属于阳。出世为阳,退藏为阴。动为上而静为下,动的不能生育,静的能生育,牝以静胜牡。乌龟徐徐而动,比较安静,能够长寿。兔子跑的很快,但是寿命不如乌龟。男人和女人互为阴阳。男人为雄,女人为雌。男人争强好胜,女人以柔克刚。兵家有时以静制动。著名的长平之战,一开始廉颇将军固守不动,消耗秦军锐气,秦军长途跋涉,粮草供应困难。如果能够坚持这个战略,可能也不至于惨败。雌柔常胜于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上善若水,水总是谦卑在下,而天下万物,无不受水的滋润。水归于平静可以为明镜,心归于静定可以照天照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海纳百川,众水归之。大国以道德居于天下,以德感化四方,如果不恃强凌弱,自然众望所归。
(2)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够得到小国的感恩归附。大国谦下对待小国如母育子。子必感恩戴德,以尽孝道。身居高位的人,如果能够谦下的对待下面的人,他们必定感恩戴德。耶稣给自己的门徒洗脚,信奉基督教的英国女王也给穷人洗脚,佛陀亲自给生病的弟子擦洗身体。大国实力很强大,但是并不会以强凌弱,小国必定会感恩。国本无分大小,古代的圣贤聚人为家,聚家为乡,聚乡为国,聚国为天下。大国小国只是家的多寡不同而已。不管大国小国都由百姓所构成,民贵而君轻。假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真心,那么国将不国,天下大同,止息干戈。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小国谦下对待大国,如子奉母,如同俯首拾起东西那么简单。平时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也教会为人处世的方式。老的对待小的要有慈爱之心。小的对待老的要有孝顺之心。兄弟朋友之间要讲孝悌,知道互相忍让和包容。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人与人连一个梨都没有忍让之心,那么其它的事情还会忍让吗?国与国之间还会友好的相处吗?人假如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疼爱,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顺,他怎么可能会对君主有多忠诚呢?易牙把自己的孩子亲自烹煮了献给齐桓公,后来易牙也把齐桓公给害死了。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所以大国“或下以取”,自处卑下,以取人的归服。小国“或下而取”,自处卑下,以取人的优待和关照。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的邦交,无外乎使得小国臣服。大国之所以为大,正因为它兼容并蓄,非容无以成其大。圣人对于世人都能够一视同仁,兼容并蓄。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只是因材施教教化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的本性之中具足一切,只是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而已。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的邦交,无外乎想取得大国的信任和支持。希望大国不进攻它不讨伐它,想侍奉大国,非忍无以济其事。很多地位卑微的人,之所以讨好有权有势的人,就是只要不欺负他们就行了。当然也要看的很清楚,很有钱的富豪,不一定舍得施舍给你多少钱,反而是穷人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倾囊相助。小国攀附大国,本想大国能够支持和保护它,但也有可能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反而是邻邦的另外一个小国出手相助。因为他们知道唇亡齿寒,生死相依的道理。
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不论大国小国,两者各得其所欲。而对于大国来讲,本身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假如说能够先谦下的对待小国,必定得到小国的鼎立支持。因此大国更适合谦下对待小国,为什么呢?正因为大国地位本来就高,容易有傲慢的心态,比较难于谦下,特勉励它。这是老子见当时诸侯,专于征伐,以力不以德,互相攻伐吞并,而不知下这一个字,为邦交至简的方法。国与国之间至简之术为谦下,人与人也是如此。反观日常为人处世,与人相处之道,假使身居高位的人,能够谦下的对待地位低的人,那么必定会收获更多。敬酒的时候杯子比别人低一点,说话谦虚低调一点,这些都是人与人交往的谦虚的礼数。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