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1.【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其德交归焉。
2.【注解】
前面几章连续着都是教导世人如何守道治理国家的。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不想取国,才可能有国。有国的资粮就是修道,就是重积德。春秋战国许多诸侯国都在为了一座城池,一块土地争斗不休。展开了血腥的杀戮。然而诸侯王们都不知道有国的根本是什么。如果诸侯王能够重积德,能够广施仁德,这可比得到城池和土地要好得多。如果诸侯王重积德,百姓自然不远千里来归附了。教导后世学人要以道德为根蒂,固本培元才能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治身也是一样的,要修身养性,才能长久。本章接着上一章的意思,要以道来治理天下,教导后世学人如何治理国家,治理大国,举重若轻,如同烹煮小的鱼儿一样。
周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治国安民。周文王斋戒七日后,诚心求教。看周文王能够推演周易,也是得道的高人来的。他还很谦虚的向姜太公请教治国安民之策。周文王以道立国,姜太公也是以道德来辅佐治理天下。君臣若此,天下怎么能不安定呢?姜太公说,天生春夏秋冬四时,地厚德而生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而冬藏,无始无终。如果在太平盛世,天下大治,仁圣隐藏。贤才隐居在民间,大隐隐于市,不需要过分的干扰百姓。乱世出英雄,如果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刀光剑影之间,贤才就会忧国忧民,放弃隐居的生活来到人间造福苍生。姜太公和周文王可谓是千年一遇的君臣。对于家庭里面来讲也是一样的。夫妻互为阴阳。如果夫妻都为怀道的人,在价值观方面能够保持一致,那么家庭会很幸福的,也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如果其它方面偏好相同,那只能说是臭味相投罢了。比如可能夫妻双方都是财迷,双方都是吃货等。其实每个人自性都是相同的,也可以说全世界所有的男女本来也都是心心相印的,只是业障深浅不同阻隔罢了。这么说,在一个国家里,周文王和姜太公也属于这样一对灵魂伴侣。家国本来都是一样的道理。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的时候他说:“之所以甘冒世上的大不韪,竭全力去争取,是求灵魂的救度罢了,世俗的人有多少能够理解他呢?世上的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开明的君主寻访治国安邦的贤臣,犹如徐志摩所追寻的灵魂伴侣,诸葛亮对于刘备、伊尹对于商汤、姜太公对于周文王等都是灵魂伴侣。对于国家来讲灵魂伴侣千年一遇,对于家庭来讲灵魂伴侣百年一遇。
圣人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一样。深谙治国安民的道理,通过德化,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既然得到太平了,怀道的人就可以藏起锋芒。有大智而不用,有大勇而不用,有大谋而不用,有大利而不用,但是并非马放南山,而是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用的,治乱用重典。如果天下大治,何须用重典呢?周文王又问圣贤治理天下应当恪守哪些准则?姜太公说,圣贤治国,施行政令的时候,要使得老百姓不知不觉接受教化。四时推移,花开花落,万物随着季节变迁,可是感觉不到它的流转。有道之君守此无为之治,安和悠闲自得。古时候的圣贤治理天下,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各自治理一方百姓,这样设置各国,以为纲纪。分封的贤人在各国国内进行教化,顺应民俗,让百姓安居乐业。各国不通往来,如同老子所形容,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百姓各得其所,都爱戴自己的君主,这就是最安定太平的局面了。圣人以清净无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贤人以公正清廉来感化百姓。愚人不能保持一颗公正之心,因此与民争利,国富而民穷。君主思虑过多,有为治国,劳心劳力,就会颁布很多的政令。推行的政令过于繁杂,就会让民众担忧。过多的劳役和赋税,让民众不堪忍受。过繁的禁令会让民众忧心忡忡,不知道会不会违反禁令。民众忧虑,不堪忍受就会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君主和百姓上下都不能安生。世代为其所累而不得休止,这就是大失的局面。天下的百姓如同流水,如果堵截它,就会涨高,甚至冲垮堤坝。还不如因势利导,疏导它。如果君主不做过多的干预,水即徐徐而静下来。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我们自称为黄帝的后人。黄帝一开始没有用道德来治理百姓,管理的并不怎么样的。他曾经到终南山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却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都飞走了,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更何谈入道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师傅对黄帝治理百姓的情况非常的不满意的。黄帝回去后三月不理政事,然后非常恭敬的再三叩拜广成子。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入道的方法。广成子告诉他,大道是宇宙和人生的实相,杳杳冥冥,不关文字很是微妙。让内心安定下来,莫向外求,关闭自己的眼根,关闭自己的耳根,让自己处于静定的境界,熄灭纷飞的妄想。广成子告诉黄帝说,得道的人能够复明,恢复自身的固有的天性,能够治国安民,有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失道的人失去自己的天性,更当不了好的君主。黄帝听后,为了答谢广成子,黄帝命随从的乐队演奏了一曲《钧天》之乐。广成子听罢,大为感动,传授经典给黄帝。
(1)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煮小鱼的时候,不去肠也不刮去鱼鳞,不敢翻动太厉害,恐怕把鱼儿给搞烂了。治理大国就如同烹煮小鱼一样,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治国安民如果出台各种严苛的法令,或者朝令夕改,频繁的扰民,百姓就无所适从,下面就很混乱。如果政令经常的变更,百姓就会跟着指挥棒在变化。百姓从事的工作和行业可能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无疑也是一种浪费来的。百姓大规模的转移劳动力,总有一个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百姓还没有熟悉完全呢,就又发生了变化。这对国力是一种消耗。治理人身如果情志奔逸,只是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心猿意马,精气涣散,寿命就不会太长了。有道的君主治大国,以安静无扰为主,百姓自然归于教化。每个人的心性亦然,以安静无扰为主,顺着心性。心理学领域日本森田疗法和禅宗有些类似,其中提到一个精神拮抗作用,比如如果晚上睡眠睡不着,越想睡越睡不着,反倒不如顺其自然,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不知不觉就酣然进入梦乡了。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做好每一个自己该完成的规定动作。如果想着拿冠军,拿金牌,可以得到巨额奖金,那么反倒发挥不好,对于射击选手更是考验心理的淡定。修行的人们在打坐念佛的时候,可能念着念着妄念太多,一时安静不下来,越想排斥妄念,妄念越多,烦恼不堪。对于妄念只须无为而治即可,顺着心性,让妄念自生自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不刻意压制,也不刻意攀缘思索,只需要专注于一句佛号,慢慢的就能够安定下来。有句禅语是,龙衔海珠,游鱼不顾。修行人本是真龙,中华民族本是龙的传人。修行人只需要持一句佛号,佛号如同海珠,海里的夜明珠一样,给世人带来光明。游鱼为妄想杂念,任由鱼儿在跟前游来游去,也不为所动。只需要继续专注于那么佛号即可,慢慢的就能够进入禅定。心性若此,治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2)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有道的君主以道德来治理天下,奸臣和佞臣有什么能耐也不敢用,也不能主宰人们的祸福。怀道的人以道德来修身养性,虽然有各种各样如鬼如魔一样的诱惑,都不会心有所动,也不会迷失方向。以道德居位治天下,那么鬼都不敢乱用他们的神通来破坏这个国家,伤害有道的君主。在一锅佳肴里面,什么味道都要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样才会有好的滋味。五味入五脏,入十二经脉,滋养五脏六腑。在一个国家里面,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的。有君子有小人,有忠臣有奸臣,有贪官也有清官。有没有可能君臣全部都是一样的呢?有时需要君主来当好人,不能得罪于天下人,而臣下来负起相应的责任。特别是在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候,需要促动很多人的利益。这时候可能就需要牺牲掉实际改革的人来平息有可能的愤怒。汉代的晁错主张削藩,得罪了许多的藩王,不得已被判处死刑了。在家里面也一样的,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有的唱红脸,有的唱黑脸,总得让小孩子怕一个人。道生万物就会趋于不同的,回归大道会归于同,同与不同互为阴阳。治身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受各种各样欲望的诱惑,这些诱惑就像是鬼在引诱一样,一不经意就误入歧途了,如何在正道上走,而不迷失方向呢?对于国家来讲,君主以道德治理天下,即使是小人和奸臣,也不敢为非作歹,反而为仁君所用。一个国家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臣民,也是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如果没有小人和奸臣的监督和警醒,就没有什么危机感,就会疏忽为别国所灭。草原上如果都是羊,没有狼,那么也只能是一群懒羊,越来越懒。火从木里生出来,如果一旦被点着就会把木头给烧毁了。奸佞之人从国家内部产生,如果破坏国家不可想象。如何避免火把木头烧掉,如何避免小人破坏国家。这就需要君主进行修炼了,如果君主重积德,国家就不会被小人所害。木头就如同国家,如同身体。如果以道治国,就没有起火的条件,也不会烧毁木头。如果君主神明,修于道德,不会沉迷于物欲,荒废朝政,那么奸臣和小人就无从下手,也有震慑之心,不敢为非作歹,反而为国家出谋划策做出努力。在隋炀帝那里被称为佞臣的人,来到唐太宗李世民这里,反而为其所用,也不敢再偷奸耍滑了。治身也是如此,物欲和感官的诱惑,对于怀道的人来说,不但不会受到伤害,而是成为修行的助缘。治身如果身体得了疾病了怎么办?人身上的症状和有病细胞,人们要正确的来看待,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疼痛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注意了,那个地方可能受伤了,如果不知道疼痛,流血过多可能就会死去了。古圣先贤非常慈悲世人,给后人留下了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西医以物理的方式消除症状,并不能给人带来根本的健康。善于治国的君主,也不会刻意的把朝中所有的小人都粗暴的清除干净。现代的医学就把癌细胞当做小人,用各种煎炸烧烤等粗暴的方式,试图把癌细胞全部都杀掉,通过动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来治疗,结果健康的细胞和癌细胞都同时被杀死了。实际上很难说癌细胞就是人身上的小人来的。每个成年人每天都会产生几百万个癌细胞,健康的人身上同时存在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和平共处。有癌细胞并不需要恐慌。现代医学看到癌症就相当于判处了死刑,病人本身知道没有任何的希望,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医认为人在生气的时候百脉都不稳,更何况是绝望和恐惧呢?恐慌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只会增加心情的压力,让毒素越来越多,身体便要产生更多的癌细胞来处理毒素。癌细胞的生长和灭亡,就像是一般的细胞的生长和灭亡一样,都是身体的自然运作的情形,它们帮身体清理毒素。治疗的过程应该考虑的是把毒素产生的原因治愈,而不是把癌细胞和健康的细胞通通杀死。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一种症状来的,西医却拼命去用各种办法把这些症状给压下去,那致病的根本都没有解决,病人怎么能够康复呢?
(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并非其心鬼不能主宰人的命运,而是对于圣人而言,能够转化心鬼,化地狱为天堂,并不为其所害,不为其所伤。对于国家来讲,有道之君务于道德,其鬼就是奸佞小人和奸臣,他们这些人的能耐并不能主宰国家的祸福。对于治身来讲,上等的医生务于本,不逐于末。他们从整体上来考虑身体的治疗,其鬼就是疼痛、癌细胞等症状特征,这些并不能主宰身体的祸福。对于癌症本身来讲,我们应当重视其致病的根源,消除环境污染的影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休息,饮食调整多吃素食。环境的恶化许多动物减少甚至灭绝,本身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细菌病菌无处藏身都转移到了人身上来了,比如非典、艾滋病等。人什么都敢吃,可能吃了许多动物都有病,吃了动物的肉也等于杀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自然本来就是和谐的环境,应该各行其道,鬼有鬼路,神有神路,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大家互相不受影响。人类非得要把自然资源全部都占为己有,要把动物全部都当成盘中餐,把动物体内的千百种病,成千上万的细菌和病菌赶尽杀绝,让它们没有藏身之地,那么人类不是把自己处于死地吗?素书有云:同利相害,同美相妒。如果世人有权力地位的利益冲突,就会想尽办法去害对方。比如庞涓妒忌孙膑的才华,想尽办法得到孙子兵法,加害于孙膑。当今社会很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的应该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单纯的竞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企业所走的道路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治心来讲,有道的人务于道德,其鬼就是各种功名利禄的诱惑,各种感官的诱惑,这些也不能主宰他的内心。有人说,悟道了之后,不管是正的邪的,放进去智慧之火只会越烧越旺。其鬼为心鬼,其魔为心魔而已。并非心鬼不是鬼。如果任随贪念、嗔恨、无明愚痴、骄傲自满和疑心不能生起正信,那么这些恶念就会主宰人们的命运。一念向善即在天堂,一念向恶即堕入地狱。祸福转换也是由心念而起,如果一念向善,祸转为福,如果一念向恶,福转为祸。
(4)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其德交归焉。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并不是鬼神不能够伤人,而是圣人务于道德,不被鬼神所伤,也使得鬼神对国家百姓有利,对身体健康有利,对于治心有利。前面讲同利相害,圣人和鬼神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同的。圣人务于道德,鬼神务于世务。各行其道,互不干涉。人有人的生存空间,豺狼虎豹有它们的生存方式。世人视野比较狭隘,本能的就会同利相害。我们看看当今世界有些竞争,通信运营商之间一直把对方当做对手,突然冒出个即时通讯的工具出来。超市和大卖场之间的竞争,冒出来个电商。银行把同行当做对手,冒出来个第三方存款的工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欲望相争渔翁得利。在一个国家里面,有道的贤臣知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是位高权重,不是功名利禄。他们想的更多的是百姓安乐,更多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更多的不是想到自己,所以跟周边的名利之徒并不构成什么根本的威胁。所以小人对于怀道的人来说,也不会刻意去伤害,因为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有道的君主并不是不能对小人佞臣赶尽杀绝,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圣人并不想伤人罢了。因为他们清楚,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奸佞小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而已,一旦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圣人不是不能伤人,是不想伤人。人身上的癌细胞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即使健康的人身上也会有癌细胞的,它们自然的产生和死亡,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升起又落下,有什么好担忧的呢?癌症可能只是身体的一种修复机制,这是一种身体的最后防御攻坚战,孤注一掷的保护人体的一种机制,这跟中医的理念是很吻合的。西医的癌症治疗方法和治疗机制是比较野蛮的。西医用“切、烧、毒”(手术、放射、化学治疗)的手段对癌症进行赶尽杀绝。如果世人对猛兽都是赶尽杀绝的态度,那么如何能够在猛兽中生存不受伤害呢?现在的癌症病人不仅仅是被吓死的,更是被治死的。西医主流的治癌方式是一种暴力治疗。它的特征是把人体的正常运行机制和健康细胞统统摧毁,癌未死而人先亡。
夫两不相伤、故其德交归焉。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根蒂植于地,枝叶向天空。圣人务于道德,鬼务于世务。这样就和谐的两德交归。癌症不是病。我们既能接纳健康的细胞,也能有好的接纳癌细胞。因为我们知道癌细胞在帮助人体清理毒素,也是在保护人体的。它们同样也是人体的好朋友,不用非得致它们于死地。善于治国理政的人,小人和奸臣虽有作乱的潜意识,但是不敢轻易作乱,反而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放在了治国理政上了。每个人是有很多面的,可以为君子,也可以为小人。前念善为君子,后念恶为小人。前念善为天堂,后念恶为地狱。有道的君主有赤诚的爱民之心,鬼神都不能伤他,天灾人祸也不能伤他。尧、禹有九年的水灾,汤有七年的旱灾,百姓没有粮食而把小孩卖了。在这三位圣君的时代,面临如此灾难,都不能给他们的国家和百姓造成多大的祸害。很多时候并非完全的天灾,实际上是人祸了。商汤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祭天需要人牲、人祭,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以此来感动天地鬼神。商汤沉思片刻道:“我祭祀占卜求雨,是为了救民,怎可用他人去焚烧呢?就由我自己来代替吧。”于是商汤向上苍祷告:“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万民;若万民有罪,也有我一个人承担。不要因我一个人的无德,祸殃百姓万民。”祷告完毕,汤毅然坐到柴堆上,命左右点火,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商汤有贤臣伊尹辅佐,伊尹为得道高人,知天文识地理观天象,可能于此时实行人祭,能够凝聚百姓,凝聚人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祥和,共克时艰。百姓皆以汤王至诚所感,鬼神和圣人至德感化而两不相伤。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蒂
1.【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2.【注解】
前面连续两个章节都是说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章圣人教导世人如何治人,如何事天。只有务于道德的君主,才可以有国。否则可能有国会给他带来危险了。后世学人应该把根深深的扎入道德的土壤中,这才是修身和治国的根本。让我们看看一些植物的根蒂的例子吧。毛竹在生长的过程中,花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高了四厘米,但是不知道在这四年里它把根伸展到了非常广阔的地步。为五年后的快速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毛竹它很清楚,根蒂属阴,枝叶属阳。如果根蒂不牢固,即使长得再高,也没有养分供应,被风一刮也容易倒了。天山上的雪莲花从发芽到开花结果需要历经五年的时间。根蒂对应于道德,枝叶对应于身份地位。如果德不配位,冒尖出来,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招致祸害。世人往往舍本逐末,追求枝叶的繁茂。如果根没有扎得牢,如何能够枝叶长青呢?如何能够长久呢?要学习大树的精神,把根深深的扎入到土壤中,枝叶不断地往上生长。
对于不善于治国的君主来说,不以道德为根本。他们只是单纯的追求土地的广袤,争强争霸,攻城拔寨。这样的君主并不知道修行仁义道德,只是好大喜功而已,追求权力和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乱国的君主不能长久,而最后亡国的根本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热衷于发动战争,获得土地和城池。但很多君主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君主修道德,行德政,四方自然会来归附。反观当今的世人,如果不专注于培养自己的德行,而是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通过投机取巧走关系,获得较高的地位,这些东西都是不长久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德行来相配的,德需要配位。如果一个人一心向善,修行道德,酒香不怕巷子深,鲜花盛开蝴蝶自来,自然就会有很多的福报的。乱身之主也不知道如何养生,更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是什么。以为让眼睛看得眼花缭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是对身体好。殊不知对身体好需要修行道德,让心安定下来。心安定了百脉皆稳,经络畅通,身体自然就好。
治人事天并重并存。治人为克治物欲、治国安民,事天为恢复上天赋予的性德,顺承天命而已。治人事天本为一事,只要能够事天就能够治人。如果真能够事天,便能治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下熙熙攘攘,纷纭繁杂。时而兴盛,例如大唐盛世。时而衰败,例如汉末群雄并起。时而安定大治,时而动乱纷仍。之所以这样是为什么呢?是君主贤明和不贤明的缘故吗?还是天时变化自然形成的呢?君主不贤明,国家就可能有危险了,百姓可能就动乱了。君主贤圣,就国泰民安了。祸福可能在君主,而并非在于天时。对于每一个世代来说,缺明君不缺乏贤臣。如果君主英明,那么处于退藏,处于阴地的贤臣就会出山来辅佐。如果君主不道,那么隐匿的贤臣也不会让君主发现他,更不愿意出来同流合污。人的君主在于心,五官对应于百官。如果心明如镜,自然身康体泰。如果心乱如麻,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了。当今世界人们患病的机会大增,和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有很大的关系。治人事天道理本是相通的,只要能事天,自然贤明,通晓治国安民的道理。周文王请教姜太公古圣先贤如何治理天下。姜太公说以前帝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世人都认为是难得的贤明之君。帝尧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来做装饰,也不穿华丽的丝织品,不珍藏奇珍异宝,不喜欢看珍奇的东西,也不听淫佚的乐曲。宫殿房屋也不进行很多的粉饰。庭院里很多的野草都长满了也不进行修剪。穿着鹿裘抵御寒冷。穿着粗布衣服掩蔽形体。吃的也非常的简单,吃着粗糙的饭菜。不会因为劳役或者兵役的缘故,耽误了农耕纺织的时间,削减欲望约束心志,治人事天顺应无为而治。官吏奉公执法就升迁他的官职。廉官吏廉洁爱民就增加他的俸禄。如果有百姓慈爱小的,孝顺老的,社会上的人都会敬爱他,尊重他,提倡这种美德。如果能够努力的进行耕作,尽心种植桑树和养蚕的人,就犒劳他。对于有德行的家庭,就在门上进行标识,彰显这些家庭的美德。以法令禁止奸邪伪诈的行为。对于所憎恨的人,如果能够为国为民立功,也进行赏赐,不公报私仇。对于所爱护的人,如果做了有害国家有害百姓的事,有罪必罚。赡养鳏寡孤独的人,赈济因为战祸或者其它原因而受损的家庭。帝尧自身清静寡欲,生活俭朴,所征用的赋税和劳役也很少,因此万民富乐而面无饥寒之色。百姓拥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帝尧如此治国安民,也难怪听了姜太公的话后,周文王感叹道:“大哉!贤君之德矣。”帝尧为君主治理天下的时候,自身清净节俭,寡欲自律,由此自上而下清净自化。正因为君主贤明,他所重用的必定也是贤明的人。上行下效,如果上面的人都这样生活,下面的官员就不敢过于奢靡,官员清静寡欲,自然腐败就少,鱼肉百姓的事情少了,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自然清净无事。
(1)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
治人事天。治理百姓和顺应天命的道理是相通的。人君如果想治理好百姓,需要顺承天命,顺应四时推移的规律,也需要等待天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更迭,盛极而衰。如同花朵一样,盛开了又枯萎了,凋零了又发出新的枝叶来。朝代盛衰更迭,如同福祸的变化一样,如同月儿的盈缺变化一样。兴盛中隐含着危及,危及中隐含着兴盛之道。人最关键的就是精气神,人体需要透过经络实现气血的运行,如果人身上没有气也就接近死亡了。人有气,天也有天气,朝代也有气数。如果气数已尽,那么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
莫若啬。啬,有而不用,这是恢复本性的工夫。毛竹并不是不能够冒尖,不能够往上冲,只是它很清楚冒尖不能长久,有点揠苗助长。治国的人应当爱惜民力,不轻易使用手里的权力和财富。开明的君主知道君主和百姓本为一体。如果搜刮百姓来奉养自己的欲望,如同割了自己身上的肉放在口里吃一样。吃得差不多了,国家也会接近亡国的危险了。治身的人也要爱惜自己的德行,不能认为恶事小就去做了,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治身的人要爱惜自己的精气,不要轻易放逸,这样就会伤害身体,不能长久了。对于君主来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美女玉帛,声色货利,充盈于前。但是有道明君如尧舜有天下而不用,这就是以啬治人的道理。
夫唯啬,是谓早复。只有吝惜自性,不舍得使用和伤害自己的自性,才能早日恢复自性。一点点的恶事都不敢去做。一点点的善事都一定要去做。如果这样就能够早日恢复先天的本真了。只有不轻易使用所得,爱惜民力财力,爱惜精气,那么才能够先得天道。复,恢复先天的本性。庄子说,不以人有为伤害天道,不以物欲伤害自性。治人事天的办法莫如啬。每个人修道修行,所追求的无非是恢复人的本性。本性迷失即为凡人,本性恢复即为圣人。
早复谓之重积德。如果能够早日恢复先天的本性,可以称之为重积德。只有重积德,这样才能够去除业障,恢复自性。有道的君主吝惜若此,有智而不用其智,世人看来似乎大智不智。有勇而不用其勇,世人看来似乎柔弱不堪,实则无欲则刚,能够进行无畏布施,此是圣人以啬事天。复性的工夫,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了,因此称之为早复。乱国的君主不注重德怀天下,而光注重用武力去征服天下,但是很难征服得了人心。乱身的君主不注重修身养性,而光追求名利,满足五官的需要,就很难得到长寿和福报。人们常说积德重要,积阴德更重要。做什么好事不为了别人知道,做了善事不是为了扬名,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早复,指返复更正错误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拉的太久太远。就是说更正错误,恢复从善非常迅速。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成佛,并不需要很遥远,当下即是。比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2)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重积德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这个克字,是克敌的克的意思,即克己复礼之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敌人,欲望才是真正的敌人。格物致知就是减少和去除物欲就会获得本有的良知良能。如果通过积德,积累资粮,就能够逐渐去除身上的业障和束缚。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本来命中不好,命里无子,寿命也短,为官前途也有限。但是通过做善事,重积德,整个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心善是最好的风水。如果一个君主一开始没有能够事天,但是重积德,那么有一天可能就能够悟道,成为顺承天命的天子。如果能够重积德,虽然不去开拓疆土,但是老百姓自然都会归附,国力强盛。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如果世人能够重积德,特别是积累阴德就会化解许多不好的东西了。国家如果重积德,国运昌盛了。家庭如果重积德,家和万事兴了。个人如果重积德,事业和身体都会很好的。如果重积德,可以说攻无不克了。世人根本不知道有道明君的胜德到了什么境界。臣民无法揣摩圣意。君主的胜德如同高山一样,耸入云霄,不知道高几许。君主的德行宽广如大海,没有涯量。君主的内圣之德既已全备,虽然无心于天下,也可以托于天下。如果君主重积德,就会攻无不克,但是积德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作为君主需要区分功德和积德。南北朝的时候,达摩祖师初来中土,面见了梁武帝。梁武帝说我建造了许多的寺庙,写了很多的佛经,渡了很多的和尚进入寺庙,有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说没有什么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德呢?是不是需要修身养性,恢复每个人的本心才是真正的功德呢?认识真正的自己,修行德行是没有穷极的,也许大彻大悟就是穷极吧,但是物极必反,穷极了之后也会回来人间普度众生的。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君主重积德,顺承天命,就能够托付天下。如果拥有天下,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贫。又有多少人想当天子呢?估计没有多少人想去辛苦了,也不会去争斗了。每个人的性德都是很悠远的,不知道哪里是终极。每个人的自性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样,被乌云所遮蔽了,如果遇见了一阵风吹来,风轻云淡了,朦胧中似乎看到有月,但是知道非常的遥远。见性了之后,虽然说是顿悟成佛,但是回家的路还是很遥远的。每个人修行的道路是无止境的,积德也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君主务于积德,那么就能够真正的拥有社稷,为民造福。如果没有务于积德,那么德不配位,虽然放在高高的位子上面,也不会长久,也不是真正的拥有这个国家和臣民。天子不取于国,因此有国。天子不取于民,所以民心所向,才能得到民心。周文王请教姜太公如何听取群臣的意见。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对于群臣的建议,不要轻率的应许,也不要轻率的迎头拒绝。轻率应许了就容易失去主见,迎头拒绝了就容易造成纳谏闭塞,无人愿意进谏。圣者仁君要像高山一样,使臣下仰望却看不到顶峰。像深渊一样,使得臣下揣摩测不出深度。圣人有神明的德行,无可测度。
(3)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如果君主找到了有国的根本,安守万物之母,就可以长久了。国家和人身本同。治理国家和治理人身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心对应于君主,五官对应于百官。人身上的经络穴位血管对应于江河湖泊。治心需要无为而治,治国也需要无为而治。君主乱,国家就乱。心乱,人身就乱。有国之母为道。如果人能够修身养性,不虚劳精气,就能够长久,俗话说仁者寿。如果君主能够安静守道,国家就能够长久。城池修得再高也没用,土地再广袤辽阔也没有用。君主广施仁政,内修道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内外一心,抵御外敌。
是谓深根固蒂。君主治国应该安守万物之母,这是国家的根蒂所在。治身和治国道理本同。治身应当以气为根,以精为蒂,需要养精蓄锐。如果血气不旺,血气在经络中不畅通,那么就失去了根本。如果精气外泄,不能固本培元,身体就不会好到哪去了。治国应当以道为根,以德为蒂,如果失去了道德,那么就失去了国家稳定的根本。
长生久视之道。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把大道作为根本,这都是长久之道。如果一个君主能够重积德,就能够长久了。否则反之,如果务于扩大土地和城池,而不是务于道德,这就危险了。对于治身来说需要深根固蒂,需要重视精气,才能够长生。大道是内圣之道,其真可以治身,可以恢复每个人的本性,其绪余可以为天下国家。大道为有国之母,如以德治国安民,当能使国泰民安。此道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是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上古的人所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者,如此而已。这一句老子引用比春秋战国更早的古语来作为本章的小结。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1.【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2.【注解】
前面几章教导后世学人应当以道德治理国内,应当以道德建立邦交,这一章继续阐释大道为什么为天下贵,为什么为善人战无不胜的法宝,为什么追求贵为天子不如坐而论道?
有道的君主以此道为贵。自古以来,不管是有道的君主还是怀道贤臣,都顺承天命,以大道治理天下。怀道的人并不是每天向外求索大道,并不是每天远行追寻,而是反求诸己,在自己的身上得到了答案。当今世界的人们,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潜入海洋最深处的海沟,都在寻求着人类的幸福和智慧的密码,但是没有想到这些都在每个人的身上。可能很多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明白,也许很多人直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能够醒悟。
道德为根本,为有道的君主的宝。世人追求很高的权力和地位,例如三公重臣甚至天子,而没有务于道德。佛陀说颠倒众生。世人如同在镜子中看世界一样,很多事情都是颠倒的。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国家,甚至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却从来没有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自己都改变不了,德行不够如何能够影响家庭。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感化和影响好,如何能为世界做一点点事呢?又如何能为子孙后代做些事情呢?这些也许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去领悟的,但是如果临到晚年或者临终前才能明白,那时候可能已经比较晚了。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无名氏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个墓志铭没有写主人的名字,有点像是英国的某位无名的哲人,或者是教堂里面的牧师感悟的。或者有没有可能是看到了中国经典书籍中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领悟的呢?仅仅是换了一种更容易被世人深刻领悟的表达方式呢?世间的人是颠倒众生,大多都是头朝下倒着来到这个世间,张果老倒骑驴也是为了提醒世人。世人容易搞反方向,把眼光看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关注自己。把眼光看着物质的世界,而没有关心精神世界。这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得顺序是符合大道的,如果不改变自己如何影响别人呢?如果不率先垂范,如何能够带好头呢?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古希腊的圣哲写的一句哲言:认识你自己。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醒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
(1)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为一间房子的西南角。有房间必定有奥。奥为看不见的地方。万物有形有相,能够看得见。奥是万物看不见的地方。现在大家买房子都喜欢南北朝向的,但是即使是最好朝向的房子也有西南角。既然道为万物之奥,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人身上自怀有道。但是世人虽然住在房子里面,但是却不知道奥的深邃。世人每个人都怀有宝珠,只是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无价之宝。每个人终其一生在追求着一些并不珍贵的东西。世人都在忙不急之务。真正的生死大事却总是因为世俗之事缠身而不能全心向道。道在万物,日用寻常之间可以体现,可是不知大道为何物,对面相见不相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走出房子,才能够清楚明了。道为万物的藏身之所,无所不容。
善人之宝。善人务于道德,而不是追求名利。如果德不配位也不能长久。如果没有根深蒂固,也不能长久。有道的君主务于道德,并不以开疆扩土,攻城掠地为法宝,而是以道德为法宝。善人以道为法宝不敢违背。然而不管善人恶人,道德都为其法宝。只是恶人不懂得自己身上也有相同的法宝而已,也并不以为贵。善人恶人本性皆同,只是恶人迷失了方向。前念善是善人,后念恶是恶人。虽然世人有善恶的差别,然而本性未尝有任何差异,只是因为后天的俗习偏差不同而已。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佛性岂有南北耶?不管肤色如何、宗教信仰如何、哪个种族、哪个国家、多大岁数等人性皆同,人性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有所增加,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每个人的本性非善非恶,如果称之为善,并不是世俗认为的善,并非善恶相对的善。上帝创造万民,善人更容易悟道,善人更容易知道自己身上的法宝,为何如此呢?善人业障相对来说会少一些,业障少了就容易见道。业障比较重的人,即使苦口婆心的讲都很难相信,以为邪门歪道。佛法有讲正法眼藏,真正的佛法对于世人来说可能像隔着层纸一样,明明摆在眼前,但是缘分还没到还是看不懂,领悟不到。只有业障比较浅的人,根器比较利的人才能够看得懂,而且一看便知,不惊不怖。金刚经上讲,如果有人闻说此经,不惊不怖,生起正信,那么此人福德很大。大道成为善人之宝,正因为识货以为宝,恶人不识货,以为石头而已。
不善人之所保。恶人虽然失道久矣,但也是依赖此道保全才能够生存下来。大道也是不善人趋吉避祸的保护和依靠。如果不善人忽有感悟,晓得进退之道,那么也许能够避免招致祸害。李斯被判处腰斩,在临行前留下遗言,如果能够带着小狗出去溜达,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清朝乾隆皇帝自感年事已高,年老的旧臣在世的也不多,对于他们的是非功过心里也很清楚。于是单独召见和珅,沉吟良久对他说:“人世间何必有宿缘,卿有过错,朕容了你,恐后人将不能容你……”和珅泪流如珠长跪不起。如果和珅于那时能够知道进退知道,性命尚可保全。范蠡劝说文种跟自己一起全身而退,文种不听从劝告,后来被勾践所杀。李善长没有能够功成身退,后来被朱元璋所杀。世人在用自己的欲望编织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追逐着迷失了方向,可能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但是却不知道退步求保。这些梦想可能是权力、爱情或者金钱等,在还能够来得及的时候,及时的剪断才可以得到保全。大道对于善人和不善人都是平等的对待的,并没有任何的遗弃。善人和不善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只是不善人迷失了而已。真理之门随时向世人敞开的,谁都可以走进来,只要愿意真心忏悔和修行。历史上有许多古圣先贤也是真心忏悔,得到了大道的庇护。印度阿育王前半生为了统一印度而杀戮无数,他亲眼目睹了之后后半生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古罗马的奥古斯丁年轻的时候,生活放荡不羁,后来真诚忏悔,终身修行,留下了《忏悔录》。世人每天都忙碌于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然而无常迅速,也有可能面临着重大疾病或者生命的威胁,到那时已经悔恨晚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不及留下遗言,也来不及跟亲人朋友道别就撒手人寰。可能在生命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这辈子都是忙碌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没有能够给父母做过一顿饭,没有能够好好地陪陪孩子,没有能够给家人留下什么经济保障,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痕迹。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大道慈悲世人,对于知道进退的不善人留了一条生路,对于真心忏悔的人打开了一扇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愿意弃恶从善,随时都不为晚。
(2)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言可以市。美好的语言可以使得大家都得到利益,特别是载道的美言能够影响世人。对于世俗的人而言,美言为能让他们很舒服的语言。世人有可能被谄谀的动听的语言所欺骗,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客观的情况,从而招致祸害。隋炀帝身边的佞臣,知道他不喜欢听盗贼的消息,本来盗贼四起国家危难,但是都不敢跟他说实话。本来在祸害还只是苗头的时候,轻易可以平息的,后来无法挽救了。市场为聚众进行公平交易的场所。卖东西的人想尽快把东西卖出去,而且能够卖个好价钱,也要留个好印象好口碑,下次还可以继续跟他买。买东西的人想尽快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双方用美好的语言来进行讨价还价,如果能够合适就达成交易,不合适的话也留个好印象。一言之美,可以让人们互相都得到利益。真正的美言,可能看起来并不美,听起来可能也听不懂,甚至会很难听。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魏征的忠实的谏言不可以说不美。佛陀苦口婆心的劝世之言不可以说不美。真正的美言为载道之言,为经典中圣人教化的话语。如果仅仅因为溢美之词,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获得了利益,那只是很微小的利益。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能够给你传道、授业和解惑,那么是真的得到大利了。佛经上经常有这样的语句,如果能够为人解说,说个一句半句,其功德都胜过恒河沙数,讲美言的人或者写美言的人都功德无量的。就像这部道德经流传几千年,给世人带来智慧和光明。
尊行可以加人。圣人尊贵的德行可以影响世人。行胜于言,圣人行不言之教。善人之宝为道。善人日常所行必遵循道德。清心寡欲安静守道为尊贵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影响世人。耶稣看着罗马士兵对他行刑时的眼神,并没有怨恨。罗马士兵只是迷途的羔羊而已,对待羔羊,牧羊人会对羊儿有怨恨之心吗?慈母在给怀中的婴儿喂奶的时候,被他咬了一下乳头,母亲会怪婴儿不懂事吗?曼德拉被关押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负责监守他的三个狱警,经常虐待他。在他出狱后,竞选了总统,他还专门邀请了三个白人狱警来到演讲现场,毫无怨恨之心。他的行为感化了在场的所有人。他说如果走出了监狱,还处于怨恨和报复的心态中,那么就没有真正从监狱中走出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弱势群体,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并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冷漠和残暴等恶行。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的心灯没有点亮,心宅黑漆漆的看不见东西。假使遇到善知识,以灯传灯,点亮心灯,一烛能除万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善人和不善人并无本质区别,本性皆同。对于不善人可以通过载道的语言和遵道的行为影响他们,让他们改恶从善。世人虽然有不善的言行,应当以道德感化他们。在尧舜禹圣贤那里,哪有什么放弃的百姓呢?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让他们受到感化。善恶虽然不同,但是好德的心没有什么差别。即使是恶人也喜欢对他忠心的人,他也喜欢儿子对他孝顺。见到行善的人世人应当敬重他,对于做恶的人应当远离他。不管善人恶人,自性中都具足一切智慧,不欠缺一毫。对于恶人,又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对他的教化呢?不管善人恶人,圣人都能够感化他们,进行教化。即使极恶的人只要真心忏悔都能够转而为善。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如果有弃人,是人自弃而已,有道的圣人如何能够忍心放弃教化每一个世人呢?夏桀商纣,虽然贵为天子,但是离经叛道,并非道离弃他们,而是他们背道而驰。并不是圣人放弃他们,而是他们自己自暴自弃。不免天怒人怨,天下共诛之。虽然已诛之,但是圣人还是觉得遗憾。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能够教化,转恶从善,善哉善哉。恶人并不是道要放弃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放弃道,因此无法免除他们的罪过。
(3)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故立天子,置三公。这里用来比方此道的尊贵。圣人老子说即使给我天子、三公等权位,我都不会稀罕的,此道才是最珍贵的。因此,为了教化不善的人,天子顺承天命君临天下。为了统一管理天下的事务而设置三公重臣,无非统驭群臣,教化万民。天下当传给得道的圣贤,顺应天意来治国安民,教化一方,造福百姓,因此称为天子。尧帝为了物色到继承他天子之位的对象,不辞劳苦,也不惜用自己的两位爱女下嫁给舜帝,试验他能否慎独,能否具备继承帝位的品性。世人都在讨论禅让制还是世袭制,或者是选举制,不能理解古圣先贤的一片慈悲之心。对于怀道的君主,他有眼光能够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其他人在人群中无法挑选出来的。当然每个朝代并不都是得道的君主,只要他愿意向道,只要他愿意减少物欲并为百姓谋福利就可以了。身为天子就是要顺承天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天子为天人合一的,他只是上天的儿子。如果尧帝或者舜帝的后代并无相应的根器,那么他们并没有自私的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后人。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德不配位,不是怀道的人,就无法很好的造福天下苍生,也不能长久,反而害了自己的后人。天子的位置,如果真如圣人老子所说清心寡欲,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坐这个位置了呢?世人之所以趋之如骛就是冲着权力和物欲过去的,如果把物欲去掉,也没有什么稀罕的了。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然贵为天子,三公重臣。虽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帝位,虽然有碧玉珍宝、高头大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不如坐进此道,这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古语。天子顺承天道,修身养性,正一己之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天下。天子务于道德,天下就归于道德。天子务于物欲,天下就归于物欲。赵氏有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却曾几次遭受秦国的欺凌。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了没点好处。齐景公幼年登基,刚开始执政的时候,能够重用晏婴等人的意见,虚心纳谏,使得齐国在短短几年之内走向强盛的道路。后来齐景公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大造宫殿,甚至将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内忧外患。临终前,齐景公废长立幼,致使他死后,田氏乘虚发动政变,夺取了齐国朝政大权,拉开了田氏代齐的序幕。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景公为齐桓公的后人,称王称霸又有何用呢?齐景公文治武功,可是江山社稷成为田氏的嫁衣裳。老子解释说,然而天子三公,不足为尊贵。拱璧驷马,不足为荣观。总不如坐进此道,由此可见道的珍贵稀有。
(4)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上古的时候为什么以此道为尊贵呢?是不是古人不懂得此道呢?不说上古,就只是说唐代道教盛行。许多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迷信方术。结果唐代21位皇帝当中有6位死于服用仙丹。不仅仅如此,许多做学问的大家也死于仙丹,例如韩愈、元稹等。这当然是世人的长寿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欲望了。由此可见世人对仙道的向往。但是上古的人是真正的懂得大道,和仙丹没有什么关系。古代以此道为贵的人,并不会每天向远处寻找,只在身上求。佛教教导我们莫向外求。古希腊的神庙上的圣训教导我们认识你自己。中国古代夸父追日的传说,夸父最后累死在路上,道不在向外求,只要坐而进道。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此道当下即是,物物皆有。每个人身上都有无上的珍宝,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以为自己很贫穷。只要打开每个人身上的宝藏,自然求子得子,求富贵的富贵。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耶。上古的人以此道为尊贵,并不是说求仙道就可以得到什么。并不是说刻意的求权力就得权力,求富贵就得富贵。当然只要言行都符合大道这些该有的福报也都会有的。言行归于至善这些都会有的。以此道为尊贵,并不是整日抽签求名利,而是减少自己身上的罪障。随着物欲的减少,原罪也会少了,业障也会减少了,最后就是恢复自己的自性了。虽然犯有罪过,但是只要深信真修此道,也能够免于招致祸害。汉代的张良虽然居于高位,如履薄冰,但是功成身退,免于祸害。韩信等人悉数被诛杀。如果知晓此道,虽然处于凶地,也能够逢凶化吉。耶稣说人类有原罪,是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业障,都要通过自己的善行来改变,通过修行来消除,可以免于祸害。
故为天下贵。道德并非虚无缥缈。人身务于道德就能长久,治国务于道德就能万民归心。道德为天下贵,可是世人为颠倒众生,不知道什么是贵什么是贱的,可能会完全搞反了的。有些人遇到明主了都不认识。有些君主遇见怀道的贤臣也不认识。世人可能遇见的是正道,却以为是邪道,避开躲得远远的。伯夷和叔齐劝谏武王不要出兵伐纣就是很好的例子。武王伐纣,伯夷和叔齐很不赞成。伯夷和叔齐劝说周武王,文王刚死就兴兵伐纣,是为不孝,以下犯上讨伐纣王,是为不忠。于是两人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上,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进山游玩,看到两个人正在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有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结果两位老头便活活的饿死在山上了。本来周武王替天行道,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起兵伐纣,他们应当辅佐周武王,却不能够分清正道邪道。符合此道既可以进,也可以退。进可以为天子和重臣,为百姓谋福利,为天下贵。退可以隐逸山野,保全性命。巢父和许由都为道德之士,但是以退为贵。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接受而逃去。尧再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不愿意听,认为这污染了他的耳朵,于是在河边清洗他的耳朵。正好巢父牵着牛犊在河边饮水。许由就将帝尧要自己当大王、当九州牧的苦诉说出来了。听了许由的话后,不但没有同情许由,反而说:“假使你躲在深山高崖,谁能看得见你?帝尧肯定也找不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巢父牵了牛就走,不想让自己的牛喝了受许由污染的水。道德为善人之宝。楚书上说:“楚国无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入道的功夫,为善,为贤,自古帝王公卿所贵重。更何况,道本人人身上所有,只是世人迷失方向而已。取道如探囊取物,如此便捷。圣人劝说世人入道,道为天下贵,为天下尊。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