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六十九章 莫敢轻敌
详细内容

第六十九章 莫敢轻敌

时间:2020-02-07     人气:1314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六十九章 莫敢轻敌

1.【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注解】

前面几章教导世人学会谦下,不要争上,不要争先,也不要恐后。这一章顺着前面几章接着深入阐述,教导世人不要争为主,也不要怕为客。不敢进寸,也不要怕退尺。退步原来却是向前。有道的君主治国,面对城池和土地等物欲的诱惑,不敢进寸而退尺。圣人治身面对物欲诱惑,不敢进寸而退尺。圣人治身,五官不敢为主而为客。如果嘴巴喧宾夺主了,就不管身体的好坏,只要满足口舌之欲就吃进去,麻烦可就大了。百官也不能够喧宾夺主,如果功高盖主了,可能就会被诛杀掉了。


本章前人的注解大多在如何用兵上进行解释,会不会是为文字所迷惑了呢?也许未能完全阐明老子的主要意旨呢?世人初读本章,最先看到的是第一句,以为是演说兵法,其实也许不完全是这样的。可能是借用兵来说明不争之德,以慈为本。这章所说的适合治国、治军和治身等。对待战场上的敌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的事情呢?顺着本章读下来,读到轻敌丧宝,可能就能够了然明白了,以此可以知道圣人的主要意思了。如果轻敌就几乎把上一章所说的三宝给丢掉了,忘在脑后了。此章重申前章不争之德,解释以上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为什么说轻敌就会丧失三宝呢?为什么说轻敌就招致祸害呢?作为君主,最忌讳的就是把别国看轻,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随便就可以攻打入侵别的国家。为了抢占别国的土地和城池,不惜让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即使抢占来了如何能够守得住呢?作为君主如果不能仁慈的对待别国,那么就会狼烟四起。如果不能仁慈的对待百姓,那么政令就会很严苛。如果不能以俭约治国和修身,那么就会不惜民力,对百姓征收很重的徭役赋税。如果敢为天下先,那么处处争强好胜,在诸侯国之间争霸,必定会招致战乱。


不仅仅是治国如此,对于修身而言,如果轻敌也容易招致祸害。如果轻敌也容易丧失三宝。祸害往往有个兆头,如果不是轻敌的人,看到兆头他们就会退缩,及时的采取补救的措施,可能也不会太晚。假如对于不好的兆头不管不顾,那么就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赵括率领赵国四十万大军孤军深入追击白起,曾经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冒死拦截,但是赵括并没有能够听得进去,致使全军覆没的惨剧。韩信在占领齐地的时候,蒯越曾经劝说过他。如果他能够想得清楚一点,采取比较明确的进退措施,也不至于自己家族的几千人凄惨的被全部斩首。湘军在打败太平军后,成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曾国藩如果不是经过丑道人的点化,经过深刻的领悟和思考,就不会全身而退了。


世人往往对于作恶比较轻敌。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有轻敌的思想,觉得做小的善事也没什么了不起,做了小的恶事也觉得没什么。因果报应一点都不是虚的。虽然感觉没有马上报应,但是时候到了,全部都一起清算了。现在大数据的概念比较热门,其实在我们人脑早就实现了大数据了。右脑被称之为祖先脑,储存着我们所有祖宗的信息,左脑被称之为今生脑,储存着这辈子的信息。我们嘴巴所说,心里所想和日常行为。虽然看似微小,都是在造业,如同丝线一样,缠缠绕绕把我们束缚住了。祖宗影响了我们,我们又继续在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在临终前,很多人会像放电影一样,把一辈子的事情都放出来,最对不起的人,最遗憾的事,所有的所有都会浮现。现在的大数据如果想获得信息太容易了,一言一行都能够知道,善行恶行全部都记录在案,甚至多少年前的事情都有蛛丝马迹。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行善之家皆有余庆,行恶之家皆有余殃。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慎独,对上天有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做坏事,做了坏事恶的种子已经种在心田了。慎独则心泰。如果能够做到慎独,不动心如泰山岿然不动。遏制欲望不要忽视隐微的兆头,按照正道去走须臾也不敢违背,不在人后议论他人是非。钱债易还,情债难偿。身病易医,心病难愈。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说的,要治于未乱,治于未病,对于至乱的兆头,不可轻敌。


世人往往对于平时所造的杀业很轻敌,觉得动物们都是生来给人吃的。吃着动物的肉,觉得还很香,可是有没有想过,没有需要就没有杀害。为了身体的健康,不要轻敌。为了人类没有杀戮,不要轻敌。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从小就不吃肉,也难怪他能够有这样的才华。世人平时吃了不少动物,杀死了不少动物,不知不觉得受到污染。如果涉及到人与人的争斗,国与国的争斗,那么就会像杀死动物那样,残忍的杀死对手。世界最危险的大难莫过于刀兵劫。人们只知道刀兵劫的流血之惨,惊慌之苦,却看不见刀兵劫的杀戮宰割的因。世人喜欢杀生,才有刀兵劫。杀生是因,刀兵劫是果。欠命杀尔身,欠财焚尔宅。离散汝妻子,曾破它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有言。这里圣人借用兵的说法来阐释不争之德,不可轻敌。不仅仅适合于用兵,还适合于治国和治身等。尧帝把天子之位传给舜帝,大权在握的时候没有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传给一个外人。这是主动的放弃,这也太难了。更显得尧帝德行的高远。用兵之德在于不举不义之师,而不是假仁假慈。宋襄公与楚国打仗,对方在渡河的时候,不允许进攻。对方渡过了河还没有列好队,也不允许进攻。可是待到别人都准备好了,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了。孟津观兵是关于周武王的典故。周本来为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国,周文王姬昌在位五十年年,施行仁政,国力日渐强大,待到逝世时三分天下已得其二。周武王即位第二年,就发动大军向朝歌进发,以姜太公吕望为师,周公旦为佐。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由镐京出发,进入今河南境内,到达古渡孟津。表面上是为了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为了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周武王观兵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立即伐商。但周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才率军返回镐京,等待新的机会。周武王和姜太公知天命不可违,并非想与天下争,而是顺应天命,顺应民意。民心向周,不得不伐纣。不敢为主而为客。如果不是殷纣王无道,民不聊生,周武王是不会主动的发动战争的。有道的君主很清楚,如果不是君主罪大恶极,冒然起兵造反,即使造反成功了,可能也会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不敢进寸而退尺,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全部退兵了,并不是打不赢战争。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做主人,而只是做客人。对于国家来说,君主为主,百官为客。如果百官喧宾夺主了,国家危险了,官员也危险了。对于个人而言,心为主,而五官为客。如果五官喧宾夺主了,身体就危险了。世人往往反着来了,身体五官本来是客,反而变为主了。人的心本来为主人,可是现在的世人只顾感官的享受,全然不顾何为养生的真正主人了。只顾口舌之欲,不顾身心健康。国家的百官也似乎搞反了,不以君主为主人,反而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各自为政。君非君臣非臣了。在家里面也搞反了,男为阳女为阴,自古夫唱妇随,夫义妇德。如今似乎完全反过来了,夫为客妇为主了。自古怀道的君主用兵,不举不义之师,不会主动的去入侵进攻别国,用兵只在于除暴安良。圣人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会主动去追求物欲。圣人精神内敛,不会把精神驰骋于物欲,而是把好的东西,养精神的东西吸纳进来。如同和尚背女人的故事一样,背着过河就是背着过河,过了河放下就是放下了的。


不敢进寸而退尺。治军严明的人不敢进寸而退尺。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最好的了。世人对于名利,不肯退寸而进尺,而圣人则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远离祸害。怀道的君主不敢先挑起战端,并不是由于畏惧,而是知晓战争给两国百姓带来的灾难。


(2)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是谓行无行。怀道的君主虽然在行军打仗如同不在行阵。行者是修行的人。但是行者并不是说不停的向外求,走万里路的那种。可能只是坐地而行。坐禅可能就入于静定,就会大彻大悟了。坐地观星象,时机一到要追求的星星就出现在头顶了,根本不需要追着星星跑。行军打仗也是如此,可能以逸待劳就能够消耗敌军精力。待到对方消耗差不多了,再伺机出动就一击必然溃败了。周武王孟津观兵,虽然八百诸侯云起响应,更有军师姜太公。如果进攻朝歌想必不会太困难,但是却悉数退兵了。怀道的君主有不争之德。如果不是殷纣王失道远了,是不适合去争夺殷商的天下的。虽然身在行军,但是心是退的。正所谓虽然在行,但是却像是没有向前行。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怀道的君主行进于道德,在于道德不断精进修行,无行于物欲,远离了物欲。


攘无臂。怀道的君主在行军的时候,虽然攘而如同无臂的人。面对敌方,虽然想大怒的攘臂示威一下,但是却似乎也不愿意攘臂。这里也呼应前面说的,善战者不怒。古人带兵打仗经常激怒士兵,使其忘却生死。越王勾践为了激励士兵,曾经向怒蛙行礼。齐庄公出行遇见一只螳螂伸出臂膀试图要挡住他的去路,车夫说这种动物是不知道进退的,也不会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就轻率的与敌方较量。螳臂挡车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在面临争斗的时候,都喜欢张牙舞爪的。


仍无敌。对方以我为敌,而我却不以对方为敌。都已经两军对阵了,还似乎找不到可杀的敌人。怀道的君主很清楚,世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论其本性皆同。觉悟了的人面对沉睡的人,怎么好去一般计较呢?岂不是大人和小孩计较,大人和小孩相争吗?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殷纣王的真如本性和周武王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如六祖所说,人有南北,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圣人感叹人心不古,不能够医治世道人心,怎么可能还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呢?有道的君主担心自己和众生都犯了戒律。担心众生不明白敌人也是父母所生,本也是兄弟姐妹。担心众生不明白自己真正的敌人是什么?勉强可以当做敌人的是追求物欲的心。


执无兵。虽然世人创造了各种兵器,但是找来找去也不愿意手里抓着哪种兵器,也不忍心用兵器伤害对方。世人都是争着创造和使用最厉害的武器,但是怀道的君主知晓自己手里握着无上的武器,那就是仁德之剑。他们的心剑虽然无形,但是却直指人心。圣人想到的只是如何能够让众生幡然醒悟过来,不再执迷于物欲,争斗不休。历史上争雄争霸者,虽然盛极一时,但是其结局也并不是很好。齐桓公驾崩时,尸虫都爬满了还未能够安葬。想当霸主的宋襄公战败负伤,不久人世。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击败自刎身亡。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被关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


(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祸莫大于轻敌。对于用兵而言,轻敌必败。庞涓轻敌,以为孙膑兵败,不断地追击,后来被射杀在马陵。赵括轻敌,孤军深入追击白起,被分段拦截包围,致使全军覆没。这里只是借用兵而言它。如果对物欲轻敌,就可能会招致祸害。这也是呼应前面的章节,其兆易谋。如果轻视很小的恶事,那么积累多了之后,可能就会引来报应。鱼儿在吃着鱼钩上的诱饵,它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会要了它的命。贪污的人可能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不能给父母养老送终,不能教育陪伴自己的小孩子。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丧失了身上的三宝,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如果对物欲轻敌,那么为了物欲逐步丧失了仁慈。如果贪图物欲享受,由俭入奢易,就会丧失了节俭的美德。如果贪图名利,遇见名利就不会退让,而是争斗不休,忘却了不敢为天下先的教诲。世人身上都有宝,只是被物欲所污染,失去了三宝久矣。对众生伤害最深重的,莫过于刀兵劫了,往往起源于人的一个贪念、一个嗔恨的念头或者一句话等。虽然战争有其大的背景和根源,但是直接引起争端的就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人类的战争根源在于人的内心。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我们平时如果轻敌,不时时审视自己,不修剪自己心中大杂草,当贪欲心占据自己的心田,就会遮蔽了自身本有的智慧。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兵为两敌相当,不相上下,难于决胜。两敌相当,如果双方能够我退一寸,你退一尺,自然大事化了,小事化没。如果一方慈心哀之,另外一方可能也会受到感化,化干戈为玉帛。即使不能够受到感化,但是有慈心哀之,就能够减少杀戮。用兵为阴事,不是什么好事。每临用兵,必然会面临很多的生死,如同自己的亲人死去一般,也如同在承办大的祭祀活动。世人在屠宰牛羊狗的时候,有无亲自听听他们的悲哀啼叫。欲知世间刀兵劫,只听半夜屠门声。面对要屠宰的牛羊狗,仁慈的人都会有不忍,更何况战事以人命来博浪呢?不管是胜是败,都没有什么太多好高兴的。即使侥幸获胜,也会有很多的死伤,伤者望着死者,有很多头被砍断的,有很多胳膊断了,腿被砍断了,血肉一片狼藉,看到这种场景,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喜从何来呢?军中不适合有欢欣之象,不管是骄傲自满,还是喜悦,都容易以失败告终。这可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吧。田单在即墨,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以死来捍卫齐国,避免齐国彻底灭亡的命运,士卒没有任何的生气,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后来田单带兵攻打狄城,没有能够攻打下来,正是因为贪生欢乐,没有必死的决心。为了激励士气,他亲自在选择在石头和箭弩攻击范围内擂鼓助战,才攻下了城池。两军对垒,身处绝境而悲愤反抗的一方必然能够获胜。处于同仇敌忾的状态,必然会异常的团结,不惜牺牲性命。古时候吴越两国纷争不断,但是假如两国百姓在外打渔遇上大的风浪,在一条船上都会互相帮忙。虽然两国为死敌,但是在一条船上就决定了双方的命运都是一体的。古代有个故事是讲有一条两头蛇,如果打它的头,尾巴马上就会跟过来防卫;打它的尾巴,头马上就过来;打它中间,头尾都一起过来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